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第六课《老子》四章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①埏埴以为器埴:黏土②自伐者无功伐:讨伐B.①跨者不行跨:跃、越过②自矜者不长矜:夸耀C.①曰余食赘行行:同“形”,形体②自胜者强强:强壮D.①凿户牖以为室户牖:门窗②自知者明知:知识【解析】A项,②自伐者无功,意思是“夸耀自己的人没有功劳”。伐:夸耀。C项,②自胜者强,意思是“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强:刚强、果决。D项,②自知者明,意思是“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知:了解。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A.当其无,有车之用其安易持B.故有之以为利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C.死而不亡者寿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D.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A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代事物。B项,两个“之”均为代词,“它,它们”的意思。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是“但是、却”的意思。D项,两个“也”都是语气词,前者用在句中,表停顿;后者用在句尾,表示判断和肯定。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A.其脆易泮B.起于累土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曰余食赘行【解析】A项“泮”同“判”,分离。B项“累”同“蔂”,土筐。D项“行”同“形”。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民之从事C.自见者不明D.是以圣人欲不欲【解析】A项,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C项,古义:不能明察。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_千里之行__,__始于足下__。”(2)《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_知人者智__,__自知者明__。”(3)《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_合抱之木__,__生于毫末__。”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春秋战国时,淮河流域是老庄思想发源地。唐朝皇帝因和道教鼻祖老子李耳同姓,__①__,于是,老子故里亳州成为全国道教祭祀中心。据《亳州志》记载,州城中有寥阳万寿宫、玉清万寿宫,均祀老子。__②__:唐高宗李治曾亲自“如亳州,祀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后又册封老君妻为“先天太后”,命令王公百官皆习《老子》;唐玄宗李隆基“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均见史州《皖志综述》)。从现有史料看,早期道教建筑一般也遵循传统的殿堂、楼阁、坛庙建筑所遵循的“礼制”,但在内部环境处理上,融入自家倡导的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学道成仙等。这些思想,__③__,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原因是道教起源于中国远古的巫祝。【答案】_①推崇道教__②其他唐帝王也重视道教__③既有浓重的迷信色彩__7.将下面几句话改写成一个单句。要求不遗漏信息,可以适当增减个别词语。①函谷关是道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②函谷关是当年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点。③3月30日,1万名中学生齐声吟诵《道德经》。④这次活动旨在纪念道家始祖老子诞辰2581年。⑤这一活动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景区内的老子文化广场上进行。【答案】_3月30日,1万名中学生为纪念道家始祖老子诞辰2581年,在河南省灵宝市当年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点及道家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函谷关景区内的老子文化广场上齐声吟诵《道德经》。__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注】①黄初: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年号。②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年号。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解析】“良贾”是名词,作“深藏若虚”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盛德”“盛”修饰“德”,也不能断开,排除C项;“骄气与多欲”是并列短语,不能断开。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史:“守藏室之史”中的“史”指史官,负责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员;周官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吏又有府史、胥徒史。B.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贵己”“齐物”“无为”等三种主张。C.刑名:指战国时期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韩非子亦尚“刑名”。D.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汉宣帝时期降为太史令,文中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解析】老子,主张“无为”,庄子主张“齐物”。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史记》中对于老子的身份,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管理周守藏室的李耳,一个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地人老莱子,一个是周朝叫儋的太史。B.《史记》中记载,李耳曾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就离开了都城,路过函谷关时,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C.《史记》中记载,老莱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活了上百岁;又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可见,老子是一个隐士高人。D.庄子“散道德”,申子“施之于名实”,韩非“引绳墨,切事情”,这三个人的学说都能溯源至老子,所以司马迁认为老子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解析】“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周太史儋预言秦国将有称王称霸的君主出现。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译文:_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说:“您将要归隐了,请勉强为我写本书。”__(2)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译文:庄子将“道”与“德”加以发挥,高谈阔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老子的自然无为。12.选文主要是从哪三个方面传记老子的?请简要概括。【答案】_(1)老子的身份和经历。(或老子的生平)(2)老子的思想主张。(或老子的品格追求)(3)老子思想的影响。__【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京城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者,姓名不传,就连骨头都已经烂掉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已。君子生逢其时,就当策马扬鞭;生不逢时,就当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值钱的货物藏起来,好像没有似的;君子一身本事,表面看起来却笨笨的。抛弃你的傲气和欲望,放下你的架子和奢望,这些对您自身都没好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纶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矰捕获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恐怕就可以称得上是龙一样的存在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王室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强为我写本书。”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学说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士高人。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李耳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又主张清静,一切自然归正。庄子是蒙地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但他的中心思想本源于老子的学说。申不害是京邑人,他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以循名责实为主。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黄帝和老子。太史公说:老子推崇“道”,而“道”是虚无缥缈的(即没有实体的),人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顺应一切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将“道”与“德”加以发挥,高谈阔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老子的自然无为。申子勤奋自勉,推行循名责实的治国方略。韩子制定法度,切合现实,辨明是非,用法严苛,绝少施恩。这三个人的思想都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据,可见老子的影响有多么的大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先唱①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②,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③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蹶之;先者隤④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犹錞⑤之与刃!刃犯难而錞无患者,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磨坚,莫能与之争。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⑥。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⑦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节选自《淮南子·原道训》,有删改)【注】①唱:倡导。②趋舍指凑:进退行止。③蘧伯玉:卫国的大夫。④隤(tuí):倒塌。⑤錞(duì):古代矛戟柄末上的金属套。⑥訾(zǐ);通“赀”,计算。⑦蚑蛲(qínáo):小虫。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B.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C.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D.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解析】“日回而月周”中,“日回”和“月周”结构一致,并列关系,“时”作下句的主语,应在“月周”后断开,排除A项;“尺之璧”和“寸之阴”结构一致,前后呼应,故“寸之阴”不能断开,排除B项;“履遗而弗取”和“冠挂而弗顾”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C项。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先唱者,穷之路也”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两句中的“穷”字含义相同。B.“大包群生而无好憎”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C.“击之无创”的“创”指伤口,与《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创”含义不同。D.老聃,即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道家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解析】A项,“先唱者,穷之路也”中“穷”是“困厄”;“羡长江之无穷”中“穷”是“尽”。故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相同。句意:率先倡导,是导致困厄的根源/羡慕长江无穷无尽。B项,两句中的“而”都表转折关系,却。句意:它广博地包容了世上万物,却没有任何好恶/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C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创”是开创的意思,两句中的“创”含义不同。句意:刺它却没有创伤/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D项,正确。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认为,率先行动容易失败,后采取行动容易成功。这个道理普通人看得很清楚,但是贤者和智者反而不太明白。B.文章认为,先可以控制后,后也可以控制先;圣人恪守清静,遵循道,顺应万物的变化,常在后面不往前赶C.本文与《荀子·劝学》都善于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本文以“水”设喻,写水的特点,突出强调其“柔弱胜刚强”的论点。D.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但文学色彩很浓,除了运用比喻手法外,还举用历史典故充实内容,并运用铺张排比手法。【解析】“这个道理普通人看得很清楚,但是贤者和智者反而不太明白”错,原文为“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意思是这是普通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也是贤者智者不能回避的,不是说贤者和智者反而不太明白。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译文:_它使天下变得富足,可是自己却没有枯竭,德泽遍施百姓,但自己却无所耗费。__(2)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译文:_水之所以能获得天下最高德行,是因为它生性柔软而润滑。__17.文中的“后”是不是甘于落后,为什么?请简要回答。【答案】_不是。作者认为,所谓“后”是待有利时机而动,而非自甘落后,无所作为。__【参考译文】率先倡导,是导致困厄的根源;后来行动,却是通达的根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一般人的寿命是七十岁,但是,他的进退行止,是每天都生活在悔恨当中的,这样一直到死亡。因此蘧伯玉活了五十岁,却觉得自己的四十九年是错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率先采取行动是很难做到明智无误的,后采取行动反而易于成就功业。先行者攀上高峰,后行者可以跟随着先行的人攀上山峰;先行者越过洼地,后行者只需要踩着他们的脚印就可以轻易过去;先行者跌倒陷落,后行者却可以趁机进行思索了;先行者失败,后行者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了。由此看出,先行者是后行者的箭靶。就好像戈矛的柄套和锋刃一样,锋刃经历磨难最终损坏了,但是柄套却没有变化,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它处在后面的位置。这是普通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也是贤者智者不能回避的。所谓后者,并不是等于停滞不动,凝固而不流动,而是重视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应付事物的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