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教学设计_第1页
《墨梅》教学设计_第2页
《墨梅》教学设计_第3页
《墨梅》教学设计_第4页
《墨梅》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墨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砚、冕、乾、坤”四个预设字,理解“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等词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能理解《墨梅》的诗意,初步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能联系诗人生平,感受诗人借画梅、咏梅来表达自己高洁、孤傲的人格追求。重难点:

能联系诗人生平,感受诗人借画梅、咏梅来表达自己高洁、孤傲的人格追求。教学过程:激趣导学,初识王冕。谈话:同学们,有一种花在百花凋零的寒冷的冬季,迎风傲雪独自开放,你知道是什么花吗?对,梅花。我们来共同来欣赏几幅梅花图,。你们喜欢梅花吗?能说说理由吗?你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句呢?同学们喜欢梅花的原因都不同,你们知道吗?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喜欢梅花,还记得王安石的那首《梅花》吗?一齐背一遍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墨梅》,看看和王安石笔下的梅花有何不同。一起读题目。1.质疑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2.简介王冕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冕,你对诗人王冕有多少了解?(二)多法朗读,理解诗意,读好整首诗。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读好诗中的两个新词:洗砚池、乾坤。学习生字“砚、乾、坤”。指导书写三个生字。3.互动学习,感悟诗意。①对照课前预习单,交流学习。②自由读诗,和前后桌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诗的意思?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师生多种方式读古诗。

(三)品读“家中梅”1.完成课中学习单的第一题。我家洗砚池头树——家中梅朵朵花开淡墨痕——画中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心中梅只留清气满乾坤——心中梅课件出示:我家洗砚池头树2.思考:王冕家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不是种在屋后,而是种在洗砚池边,你知道为什么吗?(生大胆猜想)3.出示一段注释来理解。洗砚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内。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从小刻苦练字,经常到池塘边洗刷笔砚,结果池塘的水都被染黑了。王冕说他家有洗砚池,意思是自己也要像王羲之那样勤奋刻苦。小结:王冕是以王羲之为榜样,孩子们明白了吗?那就是王冕向王羲之学习的见证。洗砚池在时刻鼓励王冕,在激励王冕让他勤奋、勤奋、再勤奋,让他刻苦、刻苦、再刻苦。同学们,我们现在明白了,洗砚池原来藏有玄机,其实不光是洗砚池有玄机,我们来看下一句。(四)品读“画中梅”1.配图出示:朵朵花开淡墨痕师:看其中一朵梅花,什么颜色?(生:灰色)师:不够诗意。(生:淡墨色)师:看看这一朵,看看那一朵,看看这一枝,看看那一枝,读——朵朵花开淡墨痕。2.过渡:问题来了,梅花看过吗?王冕是位大画家,很善于用色,他画梅花为什么不用白色,不用红色?(生大胆猜想)师:其实不能怪你们,你们能这样猜想已经很不错咯,怪我没给你们依据。3.补充王冕生平资料,理解内涵。史书记载,朋友李孝光想推荐他去做府吏,被他拒绝了;史书记载,老友泰不华多次举荐王冕为官,被他拒绝了;史书记载,他的老师王艮劝王冕做官,被他拒绝了;史书记载,元朝的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被他拒绝了;史书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想重用王冕,他以出家为由,也拒绝了。出示:5次“史书记载……”,分别指名5位同学读。师:同学们,一共5句话,5件事,5个人,开头都是——“史书记载……”,表明这些都是真实的,人物不一样,但是唯一的主人公——王冕,他的态度都是——拒绝。师引读,生补充“拒绝”二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拒绝”的决心。王冕要是不拒绝多好呀,就可以升官了,就可以光宗耀祖了,请问王冕为什么要拒绝?(生猜想)我们来看王冕画的梅花是什么颜色?(淡墨色)为“淡”字组词(清淡、淡水、淡雅、平淡、淡泊名利)“淡”的近义词是什么?请从文中找一找(清)师小结:原来淡墨痕不是一般的颜色,那是一种表现王冕品格的颜色,一种清新高雅的颜色,其实,这一句已经让我们看到了王冕这个人,当然,更能突显出王冕这个人品质的还要看后两句。(五)品读“心中梅”出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1.大多数诗人写梅花,通常会写它的香气,圈出本诗中的“清气”。2.出示一组写梅花香气的诗句,共5组证据。数点梅花满院香,梅花夜开香满溪,梅花至老香犹在,落尽梅花尚存香,半夜梅花入梦香。3.王冕这首诗写得不是“香气”,而是“清气”,是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完成课中学习单的第2题。(交流反馈,再齐读)

香气和清气有什么不同?a.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b.香气是用鼻子闻出来的,清气是(心灵)品出来的。c.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清气只有(高洁)的人才能品到。d.香气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清气则是一种(精神)品质。4.有人说“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淡气清吗?5.补充介绍王冕的资料。拓展王冕写梅花的诗句,深入理解“清气”内涵。6.孩子们,读到这,你觉得王冕有什么精神品格?(六)托物言志,总结写法。1.学习写法:这首咏物诗表面是在写墨梅,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向、品格。这就叫托物言志!(相机板书:托物言志。)2.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深入走进了诗人王冕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是高洁的,他的灵魂也是高洁的,这个灵魂就是“清气”。(七)动情朗诵,体会表达。同学们,整首诗学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墨梅》,升华情感。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熟练背诵《墨梅》这首诗。从《唐诗三百首》《诗词飞花令》等诗集中找找咏物诗或描写梅花的诗,试着背诵,越多越好!【教学反思】记起之前看过王崧舟老师在“百家讲坛”里的“爱上语文”节目,第十集是“文字背后见人心”。王老师就曾以王冕的《墨梅》为例,从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角度切入,是对这首诗最好的解读。于是找到这期节目反复细细地看了几遍,深有体会。《墨梅》这首诗大意是说:生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朵朵花儿仿佛浸染了清洗画笔时留下的淡淡墨痕。它不需要别人夸赞色彩的艳丽,只祈求自己的清气流布在天地之间。

诗中写了三种梅花:家中的梅花、画中的梅花、心中的梅花。“家中的梅花”。“我家洗砚池头树”,我家的梅花种在洗砚池头。洗砚池是个典故,出自王羲之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相传,书圣王羲之苦练书法,经常到自家旁边的一口池塘里涮笔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黑。现在的山东临沂、浙江绍兴等地,都留有王羲之洗砚池的遗迹。王冕为何将梅花种在洗砚池头?知人论世,这要从他的经历说起。王冕是浙江诸暨人。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叫他给地主家放牛。但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一边画画,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勤奋不辍,最终成为一名“画梅圣手”。

王冕的家里也有一口洗砚池,王羲之是“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冕则是“临池学画,池水尽黑”。这口洗砚池,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水池,更是王冕勤奋刻苦的象征。

第二种,“画中的梅花”。“个个花开淡墨痕”,梅花有白色、有红色、有淡紫色,却独独没有淡墨色。其实,这里的花开淡墨痕,绝非实指,而是王冕的画中之梅,他画的梅花,既非白色,也非红色,而是淡墨色。“淡墨痕”不只是一种画梅的技法,技法的背后是一种品格的彰显。第三种,“心中的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不要……只要……”的关联句式,“不要”斩钉截铁,“只要”义无反顾,这其实是一种有清洁精神的人生选择。王冕的梅花,不只是用口说出来、用手写出来,更是用心灵品出来的;王冕对“清气”的追求,不是人人得而有之,而是以天下为己任者方能有之。学语文,通过语文学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了这些对王冕的认识和《墨梅》的理解,再加上王老师的理念正好契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的品质”所以我决定学习王崧舟老师的理念,就采用王老师的这个思路,根据“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这个框架来安排教学。接下来的工作是在网上搜索大量的关于王冕的资料、关于梅花的古诗词、以及王冕写梅花的诗句,准备根据课堂需求把它们分布在各个环节。王崧舟老师说:“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与其逐字逐句解释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与其唤醒这些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背后的人格和心灵。”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解诗意环节。我选择做了一个提问者,一个提供资料者,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理解。通过许多份知识链接,让学生开始慢慢通过王冕了解王冕笔下的梅,开始了解王冕这个人。学习古诗词应该以意思为重还是以意象为重?这是王崧舟老师曾经提过的一个问题。并且他明确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意象为重!因为诗歌使用的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还原。去还原古诗文本身的画面、情节与事件,而不是重新换一种语言符号去费功夫解释它。那结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使得诗意全无。我坚定不移得秉承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