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游褒禅山记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游褒禅山记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游褒禅山记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游褒禅山记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游褒禅山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數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谥shì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北陂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陂bēi

◎池塘:~塘。~池。◎水边,水岸:东海之~。◎山坡,斜坡:“~南~北鸦阵黑,舍西舍东枫叶赤”。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十六年后(1070年),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注释:恤

xù忧虑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王安石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作。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16年后(1070年)拜相。(1021~1068)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本朝(宋)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后洞作者游踪慧空禅院前洞东行5里翻过一座小山一二三(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结构关键句——整体感知“于是予有叹焉”1、庐冢()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3、盖音谬()也4、有穴窈()然5、则或咎()其欲出者6、无物以相()之7、何可胜()道也哉8、王回深父()朗读正音zhǒnɡmiùyǎojiùxiànɡshēnɡfǔhuāhuáhuá课文录音褒禅山

庐冢

瑰怪

无物以相之

慎取bāochánzúzhǒngdàiguīxiàngshèn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第一段: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名→动,往东行。表判断,为,是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请大家记住口诀:

山南水北阳(羊)山北水南阴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名寺洞碑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洞内更深的地方,那么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有泉侧出有穴窈然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则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重点词句名→状,从旁边形→名,深度形→动,照明。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形→动,到尽头“而”,表修饰动→名,见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动→名,到达的人/

更有人/

责怪,埋怨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悔——叙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⑴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⑵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⑷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夷以近…险以远古人之观于天地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第三段:重点词句心得,收获,名词因为/

并且,连词而且,表并列,连词观察,动词不平常/

景观,名词到达/

帮助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于人为可讥其孰能讥之乎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第三段:重点词句对于/是,算得上,动词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此余之所得也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判断句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

尽吾志无悔矣余之所得——议第三段:第二段“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结论:要有志,尽志照应前文,阐明游洞的感慨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第四段: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弄错,使…错,使动用法没有人/名→动,识其本名……的原因尽,完/

说,动词因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判断句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逻辑严密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第五段:补叙同游者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音谬游后洞记游议论.音谬怠而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山洞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随之出者——

游洞之力——物(火把)——仆碑文字导致谬传——“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博大精深大学问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求学之力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应深思而慎取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山、碑洞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游洞入之愈深→

进愈难

→见愈奇

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仆碑——深思而慎取记叙——补叙同游者文章脉络: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议论的基础记叙的深化游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游洞的经过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志无力有志有力而无物不能不能志力物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感受?见闻

感受借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记游为辅议论为主阐明提出课堂小结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的道理。游山治学游山尽吾志深思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归纳主题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写作手法知识归纳——一词多义以其乃华山之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良乃入,具告沛公质于齐,兵乃出家祭无忘告乃翁日初出大如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乃盖副词,表判断,是副词,竟然,居然连词,于是连词,才

代词,你,你的名词,车盖连词,表原因,因为动词,超过,胜过副词,大概知识归纳——一词多义有碑仆道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独其为文犹可识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道文名词,路,道路名词,道理名词,学说,主张动词,说,讲名词,方法名词,文字名词,纹路名词,文章动词,掩饰知识归纳——一词多义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此余之所得也古人…往往有得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言得之然得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对,正确。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但是。动词,得到名词,心得,收获动词,能够形容词,适宜,正确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7、其孰能讥之乎?其“”字的用法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它,指仆碑代词,它,指洞穴代词,它,指后洞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他们,指游客代词,那些,指好游者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8、而余亦悔其之9、既其出10、视其左右11、谬其传12、咎其欲出者13、吾其还也14、其可怪也欤15、路曼曼其修远兮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指自己助词,无义代词,它,指洞壁代词,它,代山的名称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其“”字的用法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代词,其中助词,调节音节,无义17、亦各言其志也1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20、安陵君其许寡人2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2、其皆出于此乎23、其业有不精…心不若余之专耳24、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代词,自己的代词,这种副词,表祈使,一定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表假设,如果代词,你的,指赵太后副词,表祈使,一定其“”字的用法助词人称代词其“”字的用法他(们),它(们)(的)你(们),你(们)的我(们),自己(的)指示代词这(里),那(些)其中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假如代词连词副词表商量:还是表反问:难道表揣测:大概表祈使:一定调节音节,不翻译指代对象1、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有泉侧出4、入之甚寒,问其深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6、则其见愈奇7、则其至又加少矣知识归纳——词类活用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名→状,从侧面形→名,深形→动,走到尽头动→名,见到的景象动→名,到达的人知识归纳——词类活用8、火尚足以明也9、常在于险远10、至于幽暗昏惑11、后世之谬其传12、后世之谬其传13、莫能名者形→动,照明形→名,危险偏远的地方形→名,幽暗的地方令人迷乱的地方使动,弄错,使…错动→名,流传的文字名→动,识其本名,说明白1、非常之观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不同寻常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古:到达(某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知识归纳——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治学的人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的学问的人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而(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知识归纳——语句翻译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的人)又更加少了。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6、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的事)(就)越困难,可是那见到(的景象)(就)越奇特。知识归纳——语句翻译拓展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王安石回来后看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