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选择性必修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选择性必修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选择性必修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选择性必修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9月选择性必修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中统编历史教材的编写思路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张神根研究员(2021.6.19)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历史研究、学习、宣传和教育毛泽东: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习近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一)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一)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2019年1月2日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以及百年奋斗积累的珍贵历史经验(一)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内容教(学)什么以核心素养为内容的课程目标为什么教(学)以主题为引领的情境化内容怎样教(学)如何用教材教才能达成目标以层级为呈现方式的学业质量划分怎样评(考)(二)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都聚焦在对历史的认识上一是历史学的本质特征,即历史学是对人类发展历程的阐释和认识;二是中学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思想性(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层次性(高中每个素养的四级水平)统帅性(贯穿课标、教科书、教学、作业、评价等各个环节)素养导向(二)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历史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要求示意图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初步学会依靠可信的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

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基本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基本理念以历史核心素养作为教科书编写的理念在体例设计和编排上,力图使教科书的课文正文、辅助栏目设置、活动课设计等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徐蓝教授)高中历史教材要坚持贯彻课标要求的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把五个核心素养融入历史史实的叙述中。(张海鹏教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教学目标: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知识内容: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统整知识,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学习方式和路径:从凸显“坐而论道”到强调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的育人方式;致力于推进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构建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新教学!高考历史命题通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深入考查,引导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导教师遵循教育规律,不追求提前结课备考和把教学重点放在解题的技巧性上,而是把精力放在讲透教材重点内容,注重作业题、练习题减量提质上,向育人为先的评价取向回归;使学生从机械重复的浅层学习,转向以促进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的深度学习。一一徐奉先《202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述评》教学要接受考试的检验,主动适应基于素养的考查方式的变化选择性必修教材的体例特点二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种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设)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模块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模块3文化交流与传播

模块1

史学入门模块2

史料研读基础递进拓展延伸全套教科书是一个整体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了解历史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扎实的史料基础,正确的历史观导向)选择性必修注意与原课程必修课程衔接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必修模块I:政治文明必修模块II:经济文明必修模块III:思想文化新模块与原课标的某些衔接,又凸显高中历史应注意和强调的重要内容。补充了社会治理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认识并形成对历史上政治文明演进的正确解释,形成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门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设计角度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

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从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示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在历史上国家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有效治理的而不是仅从政治体制、政治事件的角度去认识经济与社会生活是通过哪些途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仅从经济体制本身的结构及特点去认识人类文化是通过哪些方式得以传播与发展的而不是仅从文化本身的具体形态及内容去认识选必教科书三册书的编写体例

选必教科书三册均为中外混编,按照专题编排:

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教材在排列讲述重要的知识“点”,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时,都是根据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条纵横交错的“线”来安排的,而在关照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以专题形式概括的“面”,也是在重要的“点”和基本的“线”的基础上呈现的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呈现方式:目(点)—课(几个点连成的)—单元(面)必备知识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中外历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科考试的知识体系……按照逻辑体系进行分类,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

——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必备知识体系

在政治体制部分,必修课内容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等,选择性必修课内容有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历史科考试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组成完整的政治体制系列知识。——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合理的必备知识结构体系:《纲要》为基础和框架课程地位

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教学建议三统编教材使用的体会选择性必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教学相比:知识的范围更广,角度更新;教学的拓展空间和回旋余地更大,创新的机遇也更多。研究教材用好教材:将“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一并研读通读(在更高更准确、更广更深远的视阈中驾驭课堂)加强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部关联(教材取舍有度、删减有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新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教学改进方向)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遵循:把握大局——把握主线——把握核心

1.落实中央精神,培养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2.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建立时空联系,培养时空观念 3.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建议1:根据原则,发挥优长教学建议2:准确把握模块的立意【模块导言】“政”主要指以制度为核心的国家支配行为“治”主要指对社会的管理及其成效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决定一个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国家制度是国家统治的必要形式,国家统治是依赖制度实行的准确把握选择性必修模块的立意

【模块导言】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组织和制定规则。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社会治理则是国家制度的关注重点。以权力分配、官员选拔、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体以赋税征收、财政分配为主体以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准确把握选择性必修模块的立意【模块导言】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国家制度具有阶级性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国家封建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差异性和延续性社会性质历史文化传承特点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具体社会状况代表奴隶主、封建贵族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国家制度影响因素教学建议3:精心设计导言课、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从历史的本质特征入手,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呈现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要求,树立整体意识展示学业质量水平等级考应达的要求,明确评价标准教学建议4:从整体上设计单元、课时目标(以“史料实证”素养为例)

在制订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史料讲述历史的实证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史料的不同类型及其价值,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1-2)

在制订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整理、辨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更全面的解释。(水平3-4)(第46页)分层次、分阶段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建议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绕不过的坎)改变传统的教师逐一讲解知识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对于教材的内容和所要探讨的历史问题,自主进行阅读理解和梳理概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解决知识问题课堂上解决认识问题基于新教材的学科实践活动四历史学科开展实践活动5.变革育人方式

突出实践

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历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学生要解决的历史问题与史学家研究历史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一致,主要有: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如何知道?为什么发生?对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需要的能力包括:对资料的阅读理解对资料及所述史事的考证建立资料所述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史事做出价值评判按史学规范陈述对史事的认识结果等。解决历史问题的途径包括:查找资料、鉴别资料、分析资料得出认识。对应的行为动词:阅读、分类概括、比较、考证、说明、解释、评价等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做事、表达《纲要》: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航海活动与海上贸易;“老兵”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经来社区居民生活变迁;探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思想文化渊源;选必1: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选必2: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选必3:严复、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变革模块1《史学入门》:编制历史人物年表模块2《史料研读》:《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其开篇实施建议: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网络学习“马克思主义

诞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附活动举例必修《纲要(上)》: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必修《纲要(下)》:放眼世界,构建人类命运人同体选必1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选必2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选必3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高中统编历史教科书所设活动课有助于提升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素养教学理念(中国史部分)时空观念学会计算历史年代,了解纪年的主要方法,制作时间轴,编写历史大事年表;识读中国各时期的疆域图,辨识重要历史地理信息,与所学建立联系;观察并绘历史地图,解说图中的历史信息。史料实证阅读文献和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运用可靠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的看法;历史解释围绕重大、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比较近代历史上的同类史事并绘制图表并展示搜集史料,进行专题研究,撰写历史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查找、阅读毛泽东的重要著作,认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贡献。家国情怀围绕近代史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现代史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探讨革命精神的内涵、意义及影响。有助于提升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素养教学理念(世界史部分)时空观念绘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的地理范围示意图,加深对古代文明多元特征的理解;绘制历史地图,如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三角贸易”示意图等,说明地图中的信息;编制英美法等资本主义政权结构示意图,分析资本主义政体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运用一战前后的欧洲示意图、二战前后的世界历史地图,概括说明其中显示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史料实证搜集、整理世界古代史上著名建筑的图文、影视材料绘制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平面图,并据此解说庄园的布局和农民的日常生活 历史解释·举行讨论会或辩论会,对世界近代史的问题进行讨论,·开展项目学习,深入探讨重要问题,开展深度阅读活动,如阅读《共产党宣言》、理解论述革命领袖的资料,阐述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家国情怀进行中外历史相联系的学习活动,形成整体认识(将当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当代世界发展基本特点联系起来,初步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选必1的教学重难点分析与教学设计基于制度史视角的观察思考维度:时代背景、源流承继、解决问题、结构功能、执行运作、发展演变、利弊得失、后世影响特征—跨学科: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外交学、财政学、民族学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与税收三本选择性必修:哪本最难教?第一单元的重要概念国家制度:体现一国阶级统治的基本制度,广义包括国体和政体,有时被当作“政治制度”的同义语。狭义专指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治制度:通常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广义包括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政治体制:保证国家政治权力的形成和行使的各种组织制度、管理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通常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府管理形式以及选举制度、人事制度、领导制度、公民权利保障制度等。行政制度: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惯例。重点问题一: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发展演变教学策略一: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内容的整合策略注意:有针对性的顺应历史的发展、兴利除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改革的必然。变法和改革提高了国家社会治理能力,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题一:政治制度主题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主题三:法律与教化主题四: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主题五:货币与赋税制度主题六: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于纲要

递进拓展

中外关联

古今贯通中央集权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监察制度户籍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基层治理社会教化赋税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示例1:官员选拔管理户籍制度基层管理法律教化民族关系示例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时段中央行政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三省体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中书省内阁军机处三公九卿制西汉中朝,东汉尚书台方式1:重用亲信近臣,形成新的权力中枢来强化皇权方式2:多人分割宰相权力,使其相互牵制来削弱相权时段地方行政制度秦朝郡、县二级制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路、州(府)、县三级制省、路、府、州、县多级制省、府、县三级制省、府、县三级制层级管理由上至下地方服从中央管理县为基层行政区划【案例1】《纲要上》秦的统一:比较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讲主干)郡县制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类别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官员产生世卿世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俸禄制官员职责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地方有行政权、财权、军权,独立性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历史作用前期巩固了统治,易导致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选必1》先秦和秦朝的政治制度: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补充丰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决策方式:公卿廷议,皇帝裁断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上计制:考核官员《纲要》《选必1》《选必1》二、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春秋战国分封制开始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出现秦朝政治制度核心: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基础西周秦朝制度名称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最高统治者周王,权力并非绝对,嫡长子继承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无法定继承制官员产生贵族,世袭官僚,任命国家构成家国同构,周王室与诸侯国互有权利义务,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县长官,郡县一切服从中央特点对社会控制较为松散,统治具有一定弹性。“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对社会的控制更加严密,统治缺乏弹性,对君主个人素质要求更高。“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二、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延伸、拓展问题:西周至秦朝国家政制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变化:原因:认识:秦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历史教训,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生产力水平提高,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最高权力:从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君主独断”政体: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和完善了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延伸、拓展(1)以汉、唐典型为中心。(2)先秦略讲,注意政体演变与官制要点。(3)魏晋南北朝注重由秦汉型蜕变为隋唐典型之过程。(4)两宋以下,不脱汉、唐两型,但亦各有特点。(5)明、清制度唯一特点:君主独裁专制为本时代讲述中心,其他组织运用原则不脱汉、唐、宋之旧轨。(6)从政事看制度,不专着眼于死的规章。——严耕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纲》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唐宋元明清外朝丞相内朝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中书省一省制废丞相重用亲信,削弱相权相权一分为三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扩大相权消失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示意图

六部军机处顶峰抓住主要矛盾:皇权与相权

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邓小南《中国古代史的纵与横》

理解变化的趋势及原因问题:观察秦朝形势图,从中看出秦朝如何治理如此广阔的疆域?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秦朝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国家治理”(大概念)固原、中卫、吴忠:属北地郡(出自《史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决策方式:公卿廷议,皇帝裁断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道路示意图湖北云梦县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出自选必2大意:它规定,邮传机构接到皇帝的诏书或急件时,要立即传递,不能有耽误,普通文书也要当天送出,不能积压,否则依法受到惩罚。秦朝道路示意图湖南龙山里耶古城“书同文字”木方

以篆书抄写,内容是对官职、法律、名物、专属名称的变更和文字字形的规范。

此文书传送系统对于秦朝的社会治理起到什么作用?通过严密、发达的文书制度,秦朝得以将皇帝和中央的法律、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同时又能及时掌握地方的政治情况和动向,强有力地控制地方,保障中央集权制度的顺利实施。思考:结合史实,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秦朝如何体现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郡设监御史掌监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三个方面秦朝的制度与措施皇帝制度颁布法律实行文书管理制度3民主制统治阶级中大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2贵族制元老院或贵族会议等少数人掌握最高权力1君主制世袭君主独裁统治古希腊罗马多元的政治制度斯巴达罗马共和国雅典罗马帝国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实验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统编教材选必1第一单元导言】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几种主要形式。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案例3】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古代古希腊民主政治—雅典寡头政治—斯巴达罗马共和国寡头政治——罗马帝国元首制君主制中古时期封君封臣制王权教权并立14世纪初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时期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近代英国:17世纪君主立宪制;18世纪形成内阁制度美国:1787年,建立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原则法国:1875年确立共和制德国:1871年君主立宪制19世纪文官制度确立1883年文官制度确立二战后建立文官制度示例2: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史料阅读】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产生及职能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大多一年一任,接受监督。陪审法庭抽签产生,主要司法机关官员由选举产生,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接受审判权力机构产生及职能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王世袭继承,垄断军事统率权长老会仅30人,终身任职,实际最高权力机关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雅典的政治制度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思考:雅典、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有何异同?相同:都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性质相同),带有一定的民主因素思考1:雅典、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有何异同?不同:雅典全体公民管理国家——民主政治

斯巴达国王和贵族管理国家——寡头政治思考2:同样地理环境下,雅典和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类型为何不同?政治制度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罗马政体的转变过程及原因从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是罗马政体的第一次转型,这是贵族与平民一起同专制王权斗争的结果。平民通过长期的斗争,迫使贵族设立平民保民官来监督政府行为维护了平民利益,罗马共和制得到完善。从共和制到帝制是罗马政体的第二次转型,这是罗马扩张的结果。通过对外扩张,原来的共和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广泛代表罗马各地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最终被帝制取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不同点(1)政体不同: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罗马帝国是君主专制。(2)国家内部享受公民权利的范围不同:共和国时期授予的公民权数量有限;而帝国时期则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罗马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3民主制统治阶级中大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2贵族制元老院或贵族会议等少数人掌握最高权力1君主制世袭君主独裁统治古希腊罗马多元的政治制度西方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因素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抽签选举近代选举制的渊源人民主权近代“主权在民”思想的渊源议事会、执政官有任期近代任期制的渊源公民大会中可辩论近代西方议会制的渊源5-13世纪封君封臣制14世纪初法国等级君主制14世纪中英国议会君主制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古代中古时期近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议会成为国王与贵族、骑士、市民共商国是的平台以土地为基础和纽带;权利对应义务,依次互为主从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材料美国的建国者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问题:依据材料,分析美国的共和政体是“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提示]美国共和制政体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它继承并改造古代雅典的政治遗产,借鉴君主制的长处,以近代启蒙思想理论作支撑,是在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创造出的特色鲜明的政治形式。如何认识古代和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关系【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特点:艰难探索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选择。苏区精神是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精神财富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治国理政试验田。毛泽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确保人民群众利益。

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习近平重点问题二: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特点和影响教学策略二:讲授制度史的一般策略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认识:1.官员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既是国家制度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社会治理的要求。2.官员的选拔与官员制度与特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要求和反映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教材子目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适当调整此结构的问题:选拔、管理(考核和监察)三条线并行,不利于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导入】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指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的效果进行考察。指封建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解释新的重要概念文物介绍:《集簿》为木牍,长23厘米、宽7厘米,1993年出土于连云港市尹湾汉墓。主要内容包括:1.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2.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3.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4.钱谷出入。1.秦汉官员管理制度:上计制一、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战国时主要在韩、赵、魏、秦等国实行,为秦汉所沿用。(1)概念: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由郡国汇总,上报中央,称为“上计”。(2)人员:御史参与审核,防止造假。(3)影响: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1.秦汉官员管理制度:上计制考核目的:维护官僚体制稳定,保障行政效率思考:古代官员考核的重点和目的何在?考核重点:“明功过”一、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曰:“……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

——《贞观政要》隋朝的考核:每年定期考核: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唐朝的考核:以品德和才能作为考核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黜陟2.隋唐时期的官员考核:归吏部一、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1)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满3年称“初考”,6年称“再考”,9年称“通考”。分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2)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二者相辅而行,以考满为主3.明朝的官员考核:考满、考察三年一次4.清朝的官员考核:考课京察——考察京官大计——考察外省文官一、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秦朝政府组织中的监察系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典正法度”“举劾非法”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1.秦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备课——充分利用纲要资源(讲政治制度时用的图,由已知带出未知,新角度】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职责是定期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监察地方郡守、尉、诸侯相等二千石官和强宗豪右,六条以外不问。

六条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越制度,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不遵守典制,以权谋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不恤疑案,教唆杀人,滥行赏罚,烦扰刻暴,为百姓所痛恨,妖言惑众;二千石选拔僚属不公,任人唯亲,蔽贤宠顽;二千石子弟仗势请托;二千石包庇罪犯,勾结豪强,收受贿赂,损害国家法令。——《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问题:概括州刺史的主要职责?其地位如何?

监察侧重哪方面内容?起到什么作用?特点1:位卑权重特点2:侧重在保持地方服从中央政令;维护地方稳定2.汉武帝设刺史巡视郡国有利于皇权对各级官僚的控制,发挥官僚机构职能,改善吏治有利于贯彻国家法令,保证国家机器运转;防分裂割据,稳定社会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旧唐书∙韦思谦传》自上而下垂直监察形成严密的监察网沿用魏晋监察机构独立的做法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对地方产生威慑作用3.隋唐的监察制度4.两宋的监察制度御史台承唐制,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议事权谏官拥有监察权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纲要的示意图】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地方监察设通判,直隶皇帝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4.两宋的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台5.元朝的监察制度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22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司机构严密,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皇帝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行政6.明清的监察制度清朝的变更: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都察院职能未变,但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监察机构“科道”都察院(由御史台而来)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罢谏院增设)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放松?减少力度?还是另有他法?【纲要P78】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明功过察贤否组织独立权力制衡选用慎重加强中央集权法规逐渐完善考核逐渐严密维护官僚体制稳定保障政府行政效率注意:虽然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虽然建立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之上,但是它在纠察百官、澄清吏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王朝兴衰更替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总结,并从中得到启示。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课例分享1.什么是文官制度?2.文官制度与西方历史发展的关系资本主义发展大事18世纪初

19世纪初

1855年

1870年

内阁制政党政治形成工业革命和世界霸权的扩展思想教育进步规定除大臣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下议院议员始设常务次官,政务官与事务官分途建立文官委员会,对侯选人进行考试规定重要文官须经公开考试择优录用1.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过程英国文官制度建立大事政党分肥制显弊端政府职能扩展人们平等参与的需求克里米亚战争文官群体出现初步形成最终确立政府管理问题暴露【教学活动1】用时间轴形式,探明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该制度有关的历史渊源【案例5】1.政治:“政党分肥制”的弊端2.经济:部门名称建立时间济贫部1847年公务部1852年殖民地事务部1854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农业部1889年教育部1899年19世纪英国政府部分部级机构建立时间表思考1:政府机构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何在?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新增职能:管理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能长期从事某方面工作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熟练处理各种复杂事务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高效服务思考2:政府机构职能的迅速扩大,对于官员提出什么新要求?

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不断提出自己新的政治要求,如要求建立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要求更多地参与政治事务……加之社会发展使文化教育逐渐普及,社会文化水准逐步提高,又为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广泛参政提供了文化基础。——杨百揆等著《西方文官系统》思考3:工业革命还在哪些方面推动文官制度的建立?社会:文化教育普及,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1.政治:“政党分肥制”存在严重弊端3.社会: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4.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官员问题2.经济: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迅速扩展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853年,俄军侵入奥斯曼帝国。英、法派兵援助奥斯曼帝国,战场主要在克里米亚半岛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

1.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

2.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问题:概括此报告的核心思想。为建立常任文官制度而作,选拔能够胜任公共服务工作的人才;写报告的目的:报告主要观点:认为应该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人才,要建立完整的奖罚制度激励文官的工作。【教学活动2】通过史料、一个文官的职业生涯,了解西方文官制度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及作用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立意】

通过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以及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认识其发展趋势和特点,理解建设与民主法制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重点问题三:中西方教化的不同特点与功能教学策略三:对国家制度进行横向比较的策略对不同国家制度进行横向的比较时,要避免简单的类比和抽象的优劣评判,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不同国家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间的异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24页法律与教化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教育与引导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教思想反映了儒家“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统治原则着眼点着眼点法律和教化并用的统治手段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功能中西相同做法中西各异【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示意图】西周春秋战国秦汉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铸刑鼎”颁布成文法律令儒家化大清律例宋刑统大明律唐律疏议九章律秦律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中国历朝的法律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们所对应的时代所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司法实践中广引唐律法家思想主导律和令都具法律效力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儒家“以礼入法”的演进历程儒家“以礼入法”的尝试在汉代已开始,如“引经注律”“引经决狱”

“春秋决狱”指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引经注律”指两汉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来解释法律条文,这些注释之言或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注律力,或通过改变司法官的法律意识而发挥作用。【案例6】律和令都具法律效力律令儒家化礼法并重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儒家“以礼入法”的演进历程隋朝制定《开皇律》;唐初对律多次删减,唐高宗命人编撰《永徽律》。后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儒家“以礼入法”的尝试在汉代已开始,如“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公元前5世纪6世纪11世纪12世纪13世纪1689年1787年1804年英国普通法形成日耳曼法与教会法罗马法大全十二铜表法美国联邦宪法颁布法国民法典颁布英美法系逐渐形成大陆法系逐渐形成英国通过大宪章基督教宗教伦理和教化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罗马法复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新教伦理和教化适应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需要宗教伦理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西方宗教伦理逐渐适应社会发展:从基督教垄断统治阻碍社会发展,到新教伦理推动资本主义社会进步西方法律渊源的特殊性及多元性,宗教伦理起定的教化作用。西方法律体系逐渐完备:从罗马法到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形成由封建时代宗教伦理为主,到资本主义时代以法律体系为主【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课结构图】近代的基督教伦理思想:人文主义者的世界观基本上仍是基督教世界观,他们对基督教思想的扬弃和利用,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启蒙学者则不再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了反封建和反教会的斗争,提出了建立理性王国的蓝图。经济:新教伦理主张合理地追求财富,提倡世俗的禁欲主义,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基督教所体现的个人主义和权力悲观主义成为西方宪政的重要基础;新教的个人观念成为近代财产法和契约法发展的核心,奠定了统治者统治观念的宗教依据(分权制衡)自然科学:科学战胜了宗教,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重点问题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近代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策略四:明了某一制度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到具体的国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明了某一制度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24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特殊性,负责管理边疆民族的机构往往也负责管理对外关系。和与战都是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民族交融。中国的民族关系

从加强中华民族民族团结的角度讲述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固原博物馆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途径不同民族政权间的民族交融和亲:古代中原封建王朝的皇室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之间为保持和好而结成姻亲关系。经贸往来:历代中原农耕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重要的交往形式,如中原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等。相互学习: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战争冲突:民族交融的一种特殊形式古代中国民族交融主要途径在统一政权下的民族交融在大一统政权下都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羁縻州,元明时期的土司,清朝的理藩院和边疆地区的将军、办事大臣等这些管理体制都是建立在大一统之下的,有利于民族间和平交往和相互影响,推动民族交融。

现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平等和团结互助,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中国的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提出有一个过程:(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内蒙自治的方针,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4年《宪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朝贡体制:朝,臣下觐见君主;贡,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体制源于先秦,成于汉朝。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前来“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册封”那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朝贡贸易”。只有与中国建立朝贡管关系的国家才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

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基本是和平而不是征服,最大特点是朝贡体制,呈现文明对外辐射的特点。这种体制是建立在文明优势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但容易形成妄自尊大的习性。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1.近代西方民族关系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息息相关,是王权发展的产物,也是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2.西方国际法的形成是近代民族国家出现的结果,也是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

3\.国际法的发展与国际关系的发展相一致,国际法执行力的加强意味着国际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王权国家变为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建立推动了国际法的诞生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社会治理,促进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成为王权国家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为对象的法律。

它所涉及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国家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国际法的发展16世纪《战争与和平法》维也纳体系《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国联《联合国宪章》非战公约二战后国际法发展国际法院1625164818151920192819451946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发展1917十月革命开辟国际法新阶段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1,不同阶段中国外交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建国之初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全方位的外交成就、十八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当代中国外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问题五:世界货币体系的产生、特点及影响中国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教学策略五:辩证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