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八)世界近代史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测试(八)世界近代史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测试(八)世界近代史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测试(八)世界近代史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测试(八)世界近代史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卷(八)世界近代史部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1.图1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D.水稻、甘蔗2.表1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图1表1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3.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A.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C.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D.西欧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4.彼得拉克认为人的本性和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世俗的幸福。薄伽丘强调人拥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追求现世的幸福和爱情是人的本性。反对禁欲主义的瓦拉公开宣布世俗的“欢乐是原动力,是生活的目的和主旨”提倡人的世俗快乐与幸福。由此可知,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A.摆脱了传统来世观念B.体现世俗看法和要求C.推进科学革命的发展D.腐蚀希腊的社会风气5.牛顿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到:“(1)开普勒讨论的是在中心力作用下运动的单体体系,综合惯性运动与中心力两种因素。(2)对这个体系,由“公理:运动定律”推导出它的数学体系。(3)牛顿证明了行星的椭圆轨道运动是惯性运动与一个特殊的、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向心力相结合的结果,并推导了谐和定律。”据此可知,牛顿的科学研究()A.拉开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序幕B.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C.改变了力学研究的传统模式D.体现了理论发展具有连续性6.钱乘旦在分析某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指出:X国的革命是纵向地把社会分开,因此无论哪个阵营获胜,原有的社会结构都会保留下来;Y国革命是横向地把社会切割开,因此,如果王权和贵族这个阵营胜利,那么原有的社会结构会被保留,革命等于没有发生。据此推断,X国和Y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推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A.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 B.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C.君主专制、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7.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8.表2是1866年—1868年第一国际三次会议中部分代表的观点及相对应的决议。会议代表观点(部分)大会最终决议(部分)日内瓦代表大会合作社是解放无产阶级的唯一途径合作社并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要得到解放,首先必须夺取政权。洛桑代表大会反对政治斗争;认为正式斗争与无产阶级无关工人的社会解放同他们的政治解放是不可分割的;号召工人学习《资本论》。布鲁塞尔代表大会小私有制是“幸福的主要前提”必须把主要生产资料国有化;土地收归国有表21866年—1868年第一国际三次会议中部分代表的观点及相对应的决议这体现了(

)A.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 B.工人运动思想的日益僵化C.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过程 D.工人与资本家矛盾的缓和9.“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的“双重使命学说”虽然最初是针对印度提出的,但对于与印度有相似经历的其他东方国家亦具有普遍的意义。对这一理论解读最合理的是()A.英国给印度等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B.东方国家发展应都归因于殖民主义C.殖民主义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扩张D.这一理论掩盖了殖民主义的侵略性10.下面的绘画作品(图2)所描述的场景,表明拉美人民()图2A.反抗本国的军事独裁统治B.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C.最终沦为美国的势力范围D.面临着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11.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A.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D.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12.巴黎和会上,法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大波兰”以肢解和限制德国,最终未能实现;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最终没有加入国联;英国希望对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直接兼并,但和约最终根据美国的意见对其进行托管或“委任统治”。这说明()A.战后严惩德国目的失败B.帝国主义矛盾日趋激化C.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D.和会结果不受列强操控13.有学者把英国大臣与文官关系比喻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大臣像丈夫,虽然由他们做出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使他们在一些具体事务面前无能为力。这时,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据材料可知()A.文官群体逐渐成为权力中心B.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C.文官群体对大臣形成了制衡D.大臣和文官党派利益一致14.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15.表3是1880-1909年,葡萄牙向美洲三个主要国家移民的数据。造成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目的国的()国家意大利移民数量(人)移民占比美国10620816.7%巴西51952981.6%阿根廷110971.7%表31880-1909年葡萄牙向美洲三个主要国家移民情况A.工业水平与发展前景 B.殖民历史与文化传统 C.民主进程与制度优势D.族群结构与移民待遇16.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图3),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A.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B.专业化的生产开始出现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的融汇与交流 图3巨型潘趣碗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古代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编纂法典的活动。战国时期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法经》,并经商鞅、萧何等手传至后世。而在两千多年的法典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奠定中华法系、中华法律文化的基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规定了经济制度、土地税赋、徭役、农林牧渔的生产、交通运输、市场交易,涉及政府官制、国家档案与文书的运作和管理、祭礼、丧葬、佛教和道教等的情况。它以“刑名法例为首,实体犯罪居中,诉讼程序置后”。具体而言,在第一篇总则“名例”之后,依次展开分则的各项规定,如“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诈伪”。在概念方面,《唐律疏议》提出了190余个专有名词。在法律原则方面,《唐律疏议》发展出了“十恶”加重、皇亲和官僚减免、宗法伦理、德主刑辅、老幼废疾减免刑、罪刑相当、罪刑法定、比附和类推、本律优于“名例”、诬告反坐等重大原则。——摘编自何勤华《法典化的早期史》材料二

拿破仑大刀阔斧地进行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典。《民法典》于1804年3月公布,《民事诉讼法典》于1806年4月公布,《商法典》于1807年8月28日公布,《刑事诉讼法典》和《刑法典》于1811年1月1日公布施行。《民法典》宣布:法律一经颁布,“在法国全境具有‘执行力’”“法律仅适用于将来,没有追溯力”“有关警察与公共治安的法律,对于住在法国领土上的一切人均有强制力”。任何人“不得违反有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之法律”,“未经政府允许,接受外国政府所授予公职者”,将丧失法国人资格;“未经政府许可,服务于外国军队组织者,丧失法国人资格”。涉及外国的这两项条文与1793年宪法第5条和1795年宪法第12条颇有相同之处,《民法典》与大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一斑,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密切联系也清晰可见。——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与拿破仑《民法典》的相同点,并分析影响《唐律疏议》制定的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典编纂的认识。(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自16世纪开始,教区成为英国道路治理体系的基层组织。英国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以及陆路运输的重型化和专业化,最终引发了17世纪道路交通的困局。社会经济的变动引发了议会频频立法。17世纪末,议会立法重点由强化教区制转为允许设立收费信托。收费信托向通行者征收道路使用费,突破了教区治理模式的瓶颈,为道路的维护、建设和改进提供了有效途径。近代英国的道路治理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内容,并始终处于议会监管下。“王之道路”的法律理念一直从中古晚期延续到近代,道路通行的公共属性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保证。地方共同体和习俗始终在道路管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收费信托受议会委托管理道路,无权发行股票融资,它不是股份制公司,与可以盈利的运河公司和铁路公司迥异。——摘编自沈琦《教区、收费信托与近代英国道路治理体系变革》材料二在其他部门变化的影响完全发挥之前,交通革命已明显展开,影响了经济生产力,在促使降低成本的革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摘编自迪恩《第一次工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道路治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论证材料二的主要观点。(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在20世纪中期,欧美和苏联的学者对克里米亚战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们一般都认为“圣地争端”是战争的直接导火索,英国政治史学者坦帕利对于拿破仑三世与圣地争端的关系上认为:“应归与法国僧侣的扩张要求,很明显拿破仑三世曾痛悔主张了这个问题。”苏联涅奇金娜在《苏联史》一书中则说:“拿破仑三世利用这一借口制造外交冲突,尼古拉一世是为了维护东正教徒的权利。”国际公认克里米亚战争起因于列强之间在近东争夺霸权的斗争,如坦帕利说:“战争总是为了经济的利益,这个观点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找不到支持。国家的雄心壮志、竞争和恐惧是推动各国⋯⋯的动机。”苏联《外交史》一书特别强调英国的狡猾外交,⋯⋯还指出“英国努力要把俄国从近东市场排挤出去。”《剑桥英国对外政策》则把克里米亚战争的责任排了一个次序:拿破仑三世居首位。——摘编自王新《克里米亚战争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和欧美学者对克里米亚战争研究的异同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学者学术分歧的主要原因。(5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世界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欧洲科学和文化也呈现出空前的发展态势。当前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以什么事件作为标志,整个学术界都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而每一种学说又自成体系,具有一定的学科划分依据。有人认为以英国在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有人认为应以地理大发现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也有认为应该尼德兰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还有人主张应该以文艺复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王静《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问题的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选取其中的观点拟定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南昌市2024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卷(八)参考答案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CBDBBACD题号111213141516答案DCCBBD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两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7-18世纪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胡椒明显减少,茶叶,咖啡的数量在增长,棉纺织品稍有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茶叶,咖啡的增多,表明民众的消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C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这一时期仍属于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材料中的“用俗语写作”,“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法国意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受文艺复兴影响,学者的行为显示出捍卫法国学术尊严的意愿和决心,因此“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16世纪”此时尚处工场手工业阶段此时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并非迅猛发展,排除A项;“摆脱”说法绝对,新兴阶层只是反对并未摆脱,法国启蒙运动前尚处于神权束缚下,排除B项;西欧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是民族国家产生的原因而非“法国意识”萌发的缘由,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彼得拉克、薄伽丘、瓦拉的观点可知,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者追求现世享乐,反对来世和禁欲主义,反映了世俗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的信息强调现世生活追求反对来世,但“摆脱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说的的是追求世俗幸福,并没有体现人文主义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倡导世俗人性的解放,不能体现对社会风气的腐蚀作用,故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的兴起。材料表明牛顿的科学研究是在开普勒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故选D项。拉开近代实验科学序幕的是伽利略,A错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但题干的重点是在介绍开普勒的研究与牛顿科学研究之间的关联,B排除。牛顿的研究以开普勒的成果为基础,并非“改变了”“传统模式”,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根据"原有的社会结构都会保留下来”可知X国较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推知革命后的政体是具有较大传承性的君主立宪制;根据“如果王权和贵族这个阵营胜利,那么原有的社会结构会被保留,革命等于没有发生”推知Y国是推翻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废除了王权,革命后推行的是民主共和制,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故A、C错误。7.【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机器的使用”和“工厂的规定”使得工人的工作内容变得单一(相比工场手工业时代),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特指原来承担着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的社会单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价上涨,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大会最终决议与代表观点在合作社、政治斗争与私有制上存在分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的过程,故选A项;“日益僵化”不符合史实,应为“工人运动思想在斗争中完善”,排除B项;题千只是提及了第一国际三次会议的观点与决议,未进行政权建设,排除C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9.【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殖民主义对印度等东方国家有“双重使命”,即“破坏的使命”和“重建的使命”。一方面,欧美殖民主义破坏了东方国家落后的封建式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欧美殖民主义传播了其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C。A项只认识到英国等欧美列强对印度等地的破坏性,片面;东方国家的发展不能都归因于殖民主义,例如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及成就就不能归因于殖民主义,B项说法绝对;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揭示出了殖民主义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侵略性,D项不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美国对拉美实行的“大棒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在对拉美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武力干涉,这就是所谓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表明拉美人民面临着艰巨的继反抗美国侵略,也反本国军事独裁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故选D。美国的“大棒政策”与拉美人民反抗本国军事独裁无直接联系,排除A;漫画与英国无关,排除B;当时拉美尚未沦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排除C。11.【答案】D【解析】据材料“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判断列宁指的是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欧洲的理想”,指的是无产阶级推翻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压迫,故选D项“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欧洲和亚洲“相同的理想”。亚洲风暴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不涉及无产阶级的联合;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实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排除A项。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大多已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如:中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美国总统共和和法国议会共和,等;且伊朗通过“立宪革命”建立起的是君主立宪国家,故排除B;“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非欧洲无产阶级的理想,排除C;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大国的要求都未能完全得到满足,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是大国间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故选C项;巴黎和会实现了严惩德国的目的,排除A项;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暂得到缓和,排除B项;巴黎和会受到西方列强控制,如国际联盟就是受到英法的操纵,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大臣“像丈夫”,掌握决定权,但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而文官“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因此需要文官来处理具体事务,说明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关系,C项正确;英国的国家权力中心仍是议会,排除A项;仅从大臣和文官的关系,无法得出君主立宪制的状况,排除B项;“利益一致”,表述绝对,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61年(英国)。根据材料“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1661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再度开始了君主威权统治,可知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B项正确;18世纪中后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不断完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15.【答案】B【解析】据时间信息,巴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语言,宗教等文化传统很相似,因此,葡萄牙移民选择巴西的数量最多,故B项正确。此时巴西与美国相比工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占比较大,说明工业水平与发展前景并不是葡萄牙选择巴西的主因,排除A项;美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法律体系,制度优势更明显,排除C项。此时美国,巴西等国族群结构都比较复杂,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美国移民待遇更高,排除D。16.【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潘趣酒会使用的巨型碗名叫潘趣碗,潘趣碗带有中国元素,据此可知,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融汇与交流,故D项正确;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此时期东西方贸易是主动、平等、互利的,排除A项;定制等专业化生产在明代即已出现,且B选项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启蒙思想对外传播的情况,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52分)17.(13分)【参考答案】(1)相同点:由统治者主导制定;涉及内容较为广泛;继承了以往的法律遗产;重视维护社会道德。(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因素:已有的法律体系;儒家思想理论;专制体制的发展;农耕经济;司法实践的经验。(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2)认识:法典的编纂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形式;法典的编纂深植于本国的国情,但同时也受到现实性因素的影响;在法典编纂的过程中要彰显法制建设的公平与正义。(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答案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法国大革命时期。相同点:根据材料“在两千多年的法典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奠定中华法系、中华法律文化的基石——《唐律疏议》……拿破仑大刀阔斧地进行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典。《民法典》于1804年3月公布”可知,《唐律疏议》的颁布和拿破仑《民法典》的颁布,体现了由统治者制定;根据材料“《唐律疏议》规定了经济制度、土地税赋、徭役、农林牧渔的生产、交通运输、市场交易,涉及政府官制、国家档案与文书的运作和管理、祭礼、丧葬、佛教和道教等的情况。……在法国全境具有‘执行力,……法律仅适用于将来,没有追溯力,……有关警察与公共治安的法律,对于住在法国领土上的一切人均有强制力”可知,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根据材料“而在两千多年的法典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奠定中华法系、中华法律文化的基石。……涉及外国的这两项条文与1793年宪法第5条和1795年宪法第12条颇有相同之处”可知,继承了以往的法律遗产;根据材料“德主刑辅、老幼废疾减免刑,……任何人‘不得违反有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之法律’”等信息可知,重视维护道德。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已有法律传统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已有的法律体系;儒家思想理论;专制体制的发展;农耕经济;司法实践的经验等。(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唐朝(中国)。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关于对法典编纂的认识,可从法典编纂与国家法制建设的关系、法典的编纂与国家的关系和法典编纂应遵循的原则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18.(12分)【参考答案】(1)特点:治理依据方面,以议会立法为主要依据。变革进程方面,治理程序不断规范化。治理原则方面,道路通行具有公共属性,道路治理属于公共事务,不以盈利为目。治理主体方面,以双轨制(教区和收费信托)为主体。治理手段方面,以强制和市场为手段。(答出3点即可得6分)(2)观点:交通革命影响了经济生产力。(2分)论证:交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交通革命促进了近代英国工商业和城镇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繁荣和专业化;有利于纺织业、冶铁业、煤炭业等工业部门的开发。(答出2点即可得4分)【答案解析】本题通过对近代英国道路治理变革的考查,突出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贯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社会经济的变动引发了议会频频立法”“近代英国的道路治理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内容,并始终处于议会监管下”可以得出英国近代道路治理以议会立法为主要依据;根据材料整体得出治理程序不断规范化;根据材料“道路通行的公共属性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保证”“与可以盈利的运河公司和铁路公司迥异”得出道路通行具有公共属性,道路治理属于公共事务,不以盈利为目。根据材料“收费信托向通行者征收道路使用费”“并始终处于议会监管下”得出“以强制和市场为手段”。(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根据材料“交通革命已明显展开,影响了经济生产力”得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交通革命影响了经济生产力。再结合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交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交通革命促进了近代英国工商业和城镇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繁荣和专业化;有利于纺织业、冶铁业、煤炭业等工业部门的开发”等予以论证。19.(15分)【参考答案】(1)相同点:基于国家利益的侵略战争,列强之间在近东争夺霸权;都认为“圣地争端”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直接导火线。(4分)不同点:战争的经济背景——欧美学者主要从政治角度分析克里米亚战争,苏联学者则补充了战争的经济背景;战争具体责任的划分——英国学者强调法国的责任,苏联学者强调英国的狡猾外交;对圣地争端划分——英国学者强调拿破仑三世基于法国僧侣的利益而发动,苏联学者为尼古拉一世辩护。(6分)(2)研究者本身所持的政治立场不同;国际环境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历史研究方法论上的限制。(5分)【答案解析】本题重点考察学生的信息提取和解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唯物史观、时空观、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1)设问要求比较苏联和欧美学者在克里米亚战争研究的异同点,根据“研究者们一般都认为“圣地争端”是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和“国际公认克里米亚战争起因于列强之间在近东争夺霸权的斗争”可以得出相同点是:基于国家利益的侵略战争,列强之间在近东争夺霸权;都认为“圣地争端”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直接导火线。在“圣地争端”的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