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区域城镇化演进与经济发展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_第1页
资源型区域城镇化演进与经济发展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_第2页
资源型区域城镇化演进与经济发展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_第3页
资源型区域城镇化演进与经济发展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_第4页
资源型区域城镇化演进与经济发展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型区域城镇化演进与经济发展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

从历史经验来看,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工业化或经济发展是城镇化演进的主要动力,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如在城镇化发展初期,其动力主要是以工业成长扩张为主的工业化进程,在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其动力主要是来自城市服务业的发展。钱纳里等人研究了1965年90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的结论。辜胜阻、简新华、蔡孝箴等从劳动力就业部门构成角度分析得出∶工业化率、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关系,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工业化率、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之比基本上保持一个稳定值。在资源型地区,其城镇化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与上述结论相吻合?一些学者提出在资源型地区存在“资源诅咒”以及“反工业化”现象,那么在城镇化演进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反城镇化”?基于此,本文选择全国采掘业就业比重最高、资源型经济特征最为显著的山西省作为案例,分析资源型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样本和指标的选择(一)实证分析:山西省“非省域”资源型区域是指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高度依赖的区域。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且开发较早,成为对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严重依赖的资源型省份。从全国31个省(区)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城市从业人员比重(简称采掘业从业人员比重)来看,有15个省(区)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山西省在全国是最高的,山西省全市(包括地级市政府驻地、地级市辖县)与市区(地级市政府驻地,不包括地级市辖县)的采掘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8.8%、17.3%,分别高出全国14.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从每个省(区)的地级市来看,采掘业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数目山西省又是最多的,11个地级市中有10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采掘业区位商来看,山西省依然遥遥领先,全市、市区分别为4.3、4.1,而其他省(区)除新疆外,都在3以下。山西省的11个地级市的采掘业区位商除运城外,其他均大于1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阳泉市高达10以上。采掘业就业比重11个地级市中有5个远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所以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占据主导地位,选择山西省及其地级市作为资源型区域的分析样本具有典型性。本文的实证分析基于两个层面∶将山西省作为样本,选取1952-2008年的省域时序数据进行分析;将山西省地级市作为样本,选取11个地级市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二)选取中产品结构、产品层面分析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从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入手,包括四个层面,即要素供给推动、产品需求拉动、产业结构变迁、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因变量选用城镇化率。自变量指标的选择为∶收入层面,选取GDP、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产业结构层面选取非农增加值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就业比重(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工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制造业就业比重(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采掘业就业比重(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等指标;产品层面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指标;要素层面选取原煤产量、全社会从业人员。城镇化率、GDP、人均GDP、可比价格下的人均GDP、工业增加值比重、非农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制造业就业比重、采掘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全社会从业人员、原煤炭量分别用URBAN、GDP、AVGDP、AVGDP1、INDU_R、FNGDP_R、FNEM_R、ZZEM_R、CJEM_R、DSEM_R、CM、K、L、COAL来表示。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消费比较1952-2008年山西省城镇化率与相关经济变量的变化关系见图1,其中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之间的变化相对比较规则,其他几组呈不规则变化。因为每一个变量都带有趋势项,故单纯从图形尚不足以判断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需要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判断相关经济变量对城镇化的作用。(一)非相关变量的granger原因对上述变量取对数后,经过单位根检验,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取对数后的城镇化率与其他取对数后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见表1)。其中人均GDP、GDP、工业增加值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原煤产量等是城镇化率的Granger原因,但反过来不成立,即城镇化率不是相关变量的Granger原因。非农增加值比重与城镇化率互为Granger原因。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之间不相关,这一点与城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不符合。全社会从业人员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不稳定。(二)两组变量间的协整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根据表1结果,如果变量能够解释城镇化率,则进一步研究两组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见表2、表3)。能够通过检验的有4组,分别为人均实际GDP、实际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其中人均实际GDP拟合效果最好。三、对工业增加值和城镇化率的相关分析从散点图来看(见图2),城镇化率与人均GDP、采掘业就业比重、原煤产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同方向变化趋势,与制造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反方向变化趋势,与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趋势关系不明显。鉴于此,回归分析中对具有同方向、反方向变化趋势的相关变量进行拟合,不考虑城镇化率与工业增加值比重之间的相关性。此外,在每一个散点图中,都有几个异常点,这几个异常点是太原市2003-2007年的相关数据。因为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城镇化率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级市,导致异常点的出现。基于上述观察结果,在回归分析中,剔除太原市。10个地级市(太原除外)分别用拼音字母缩写来表示,即DT、YQ、CZ、JC、SZ、JZ、YC、XZ、LF、LL分别表示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一)不同截距的比较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有共同的斜率,但截距不同(见图1<a>)。城镇化率与人均GDP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系数为0.000708,即人均GDP每增加万元,城镇化率上涨7.08个百分点。(二)不同立地条件下各地区截距的特征城镇化率与采掘业就业比重呈同方向变化(见图2<c>),拟合结果如表5所示,每一个地级市具有不同的截距,即变化幅度有所不同。从回归系数看,除晋中外,其他9个地级市均为正,说明随着采掘业就业人员比重增加,城镇化率处于上升趋势,采掘业推动城镇化发展。(三)个省市市的回归系数为负城镇化率与制造业就业人员比重呈反方向变化趋势(见图2<d>),拟合结果如表6所示,除晋中、吕梁之外,其他8个地级市回归系数为负。这一点与城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不相符合。制造业具有聚集经济特征,在工业化初期、中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制造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反过来推动以制造业为特征的工业化进程,一般而言,城镇化率与制造业就业人员比重(或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应该是呈同方向变化趋势。而在资源型区域,二者呈反方向变化趋势。(四)对回归系数为正的城市,城镇化率与资源开发比重呈反方向的趋势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呈反方向变化(见图2<e>),拟合结果见表7,其中大同、运城、忻州、临汾回归系数为正,其余6个城市为负。这说明,2003-2007年,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吕梁等煤炭资源开发比重比较大的城市,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呈反方向变化趋势。这一点与城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不相符合。从经验数据以及理论分析,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之间应该是同方向变化趋势。(五)源型区域城镇化演进动力城镇化率与原煤产量呈同方向变化趋势(见图2<f>),说明煤炭资源开发对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是资源型区域城镇化演进的主要动力。拟合结果如表8所示,推动作用的大小在地级市之间有所差异,且煤炭资源相对缺乏的运城市、忻州市,以及煤炭产量处于下降趋势的大同市,原煤产量与城镇化率变化在2003-2007年呈反方向趋势,说明这几个城市的城镇化进程不是煤炭开发推动,而是由其他因素来决定的。(六)农村居民增收从基本原理来讲,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具有拉动作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既是人口乡—城移动的结果,又间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同方向变化趋势(见图2<g>),拟合结果如表9所示,无论其横截面还是纵截面变化趋势,均为同方向变化趋势。(七)农村居民增收城镇化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同方向变化趋势(见图2<h>),拟合结果如表10所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百元,城镇化率就增加0.4454个百分点。四、城镇化对经济发展动力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工业形态与产山西省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严重依赖,造成工业结构单一,GDP增长受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价格、煤炭需求的影响很大;并且由于煤炭产业开采本身的特点,对城镇化的需求相对较弱,工业化难以起到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反过来,城镇化发展动力缺乏,进程缓慢,质量较差,城镇职能缺乏,对工业化的拉动与支撑作用相对也弱,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出现明显的偏差现象。总体而言,山西省城镇化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出以下特征:(一)居民均年生存率比较分析从城镇化率与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三组变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化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一结论与大多数区域,或者说非资源型区域是一致的。(二)煤炭开发是城镇化率与煤炭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在资源型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是经济增长、工业化演进的动力,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与原煤产量、人均原煤产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回归分析结果说明∶煤炭资源开发是山西城镇化演进的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资源开发既是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演进的动力,也给城镇化持续演进带来诸多问题,具有“福”、“祸”双重影响,这一点是值得警惕的。(三)行业内的产业空间集聚化Corden和Neary,Sachs和Warner等学者认为,制造业是能够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矿产资源是属于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的产业。Krugman在这个假设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了制造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空间集聚带来聚集经济效益,会继续吸引周边生产要素与人口的集中、集聚,通过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资源型产业在工业化初期能够推动工业化进程,但是资源型产业,尤其是矿产资源型产业,由于其布局的特殊性(接近原料地),造成产业分散布局与人口的分散居住,难以在空间上集中,因而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演进具有弱推动力。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均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演进,制造业比重是逐步增加的,资源产业比重是逐步递减的。故一般情况下,城镇化率与制造业比重之间应该是同方向变化,与资源产业比重之间是反方向变化。从分析结果看,在山西省地级市层面,城镇化与采掘业从业人员比重呈同方向变化、与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呈反方向变化。正因为资源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当地的各类经济要素,不仅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具有城市产业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四)多产阶段的工业化特征促进了职业形态的演进GoldsteinandGronberg指出城镇化经济的表现之一是在大城市区域的专业化服务,使得城市充当“城市仓库”,允许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不需要提供所有的其他服务;表现之二是基础设施的提供,如高速公路、公共设施、通讯设施等。服务业是城市产生及发展的基础。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表现在∶工业发展带来要素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产生需求,促进了城市型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表现在∶通过经济活动与要素在空间的集聚,以及生产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与生产成本,吸引要素与经济活动在空间的进一步集聚。因而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化演进的重要特征。从山西省工业化进程来看,在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中,采掘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并有强化趋势。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