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业容器配管设计_第1页
化工业容器配管设计_第2页
化工业容器配管设计_第3页
化工业容器配管设计_第4页
化工业容器配管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适用范围1.1 本设计规定适用于容器管道的布置。1.2 所有通用事项可参考“配管设计通则”。2 容器的种类 根据容器的用途和功能分类如下:2.1 分离器 从含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流体中,将之分离的容器总称为分离器。2.2 气液分离器 通过对含液滴气流的缓冲、分离回收其飞沫,并能防止压力急剧变化的容器。2.3 沉降器 将互不溶解液的混合液静置,靠比重差来分离轻重液体的容器。2.4闪蒸罐 把带压液体通入低压容器内,使部分或全部液体气化的容器。2.5混合器 将两种以上的物料混合的容器。2.6 稀释器 在液体物料中添加水或其他溶剂,使液体浓度降低的容器。2.7 溶解器 在固体物料中加入热溶剂,使之溶解为液体的容器。2.8 蓄压器 将具有压力的气体、蒸汽或液体贮于容器内,使相应系统维持恒定压力的容器。2.9 供给器 向主流体内补充或添加液体的容器。2.10 计量器 为测量流体的重量或体积配备的容器。2.11废气排放器 把装置中产生的废气集中并安全排至大气的容器。2.12 反应器 在容器内进行化学反应的容器。3 容器的布置 容器的布置原则上靠近有关设备(塔、热交换器或泵等),考虑如下: (1)保持容器的操作和检修所需的间距。 (2) 各设备的间距取决于安全防火规范(GB50160,GB50058)的规定。3.1 卧式容器的位置 卧式容器的布置原则上按线取齐,有下述方法: (1)中心线取齐(图3-1) 地面上的卧式容器与立式设备采用中心线对齐布置。图3-1 (2)切线取齐(图3-2) 2台以上的卧式容器采用此对齐方式。 (3)支座取齐(图3-3) 2台以上的卧式容器布置在同一框架上时,采用此对齐方式是为了简化框架结构。图3-2图3-3图3-4 3.2 立式容器的布置(图3-4)立式容器与其周围的设备一般采用同一中收线取齐布置。图4-14 布置 容器一般布置在地面上或框架上。应根据容器的功能、工艺过程、形状、大小和经济性等因素来确定是布置在地面上还是框架上。4.1安装高度 (1)有工艺过程要求的高度时,应满足此高度。工艺过程要求: (i) 泵的吸入管道应满足泵的气蚀余量的高度。 (ii)必需自流的管道应满足这个高度条件。距操作面的最小高度图4.1、图4.2所示的最小安装高度,使放净阀端与操作面间距150mm以上。]图4-2(ii)框架上布置容器的最小高度,应考虑拆卸嘴子法兰的螺栓,操作面与法兰面间距应在200mm以上(图4-3, 图4-3 图4-4 (3)带水斗和精馏柱等具有特殊形状的容器,按(2)(i)、(ii)款来决定布置高度。布置形式布置形式按布置场所和支承方法分类,如下表所示:5 开口方位5.1 基本考虑 开口方位应考虑设备的整体布置,必须满足下述各项要求: (1)满足工艺过程要求。 (2)容易操作。 (3)容易维修。 (4)经济。 (5)美观。检修侧和管道侧 容器附近的空间自分为维修所需的检修侧和配管所需的管道侧。整体布置上应做到操作、维修方便,外观整齐、美观。图5-1。图5-15.2.1 检修侧内设置管嘴和附件 (1)人孔、手孔、检查孔 (2)仪表管嘴:Lc、Ls、P、P、P、T (3)吹扫管嘴(氮气、水蒸汽) (4)铭牌 (5)吊柱5.2.2 管道侧内设置的管嘴子 与管道相接的管嘴5.3 决定管嘴方位的注意事项 (1) 卧式容器上的进口管嘴和出口管嘴 (2)卧式容器出口管嘴朝向泵侧设置。Lc,Ls在液面变动的位置上设置。(4) Lc、Ls相互靠近设置,以便校正。 (5) 人孔盖和人孔吊柱原则上设在人孔的右侧,但是若操作时,也可改在左侧。 (6)操作平台间超过3米的梯子,为了方便进出,原则上设成侧向进出。 (7) 卧式容器的排凝管嘴设在流体出口的反方向。 (8)卧式容器的人孔原则上设在筒体中心线高度的两侧。 (9)卧式容器的安全阀、压力表和放空等管嘴,统一设在容器顶部。 (10)立式容器若用支耳支承,并有梁下管嘴时,应特别注意高度和方向。 (11) 卧式容器原则上将出口管嘴端的鞍座固定。5.4标准的管嘴方位例子 卧式容器和立式容器的代表性管嘴方位布置如图5-2,5-3所示:6 框架平台和梯子6.1框架平台 两层以上布置容器的框架平台按以下规定。并用梯子上下平台。6.1.1框架的大小 由图6-1中的A-C尺寸决定框架的在,也应注意其他的决定框架大小的因素。C尺寸:操作、维修≥600mm。注:有保温、保冷、防火层时,按其外表面计算。6.1.2 柱的位置 (1)卧式容器轴向柱的位置采用图6-2所示的①-③之一。确定卧式容器轴向柱的位置时注意以下各点:① 鞍座与框架相同;② 鞍座与框架端柱的间距③ 框架端图6-2 (i) 框架上不准布置横穿平台的管道。 (ii)原则上优先选取图6-2所示①柱的布置。对③除非受管桥限制才选取外,一般不选用,因为钢架不经济。 (iii)框架平台面最大伸出尺寸为2500mm,以此保证6.1.1的A、B,图6-3。图6-3 (2)卧式容器垂直方向上的柱位置由以下各条决定: (I)保证6.1.1的C尺寸。 (ii)框架下设备的布置,应保证它们的操作、维修空间,图6-4。 (iii)不需要操作、维修时,图6-4的C尺寸可取最小值。 (3)与换热器等同一框架布置时,换热器鞍座与容器的某鞍座位置取齐,以便共用一条梁。6.2梯子 (1)梯子按平行于容器轴向设置,并从侧向上下至通道面。 (2)4000mm以上框架平台按最大4000mm设置中间踏步平台。 (3)梯子上方保证50mm以上的空间(图6-5) (4)梯子角度按45°,有效宽度按750mm规划(图6-5)图6-56.3 平台形式 (1) 高于3m操作平台上的阀(大于2寸)、人孔、安全阀和调节阀等,需设通道和检修场地。 (2)1,1/2时以下的阀、立管的截止阀和仪表等的操作,原则上用梯子。 (3)平台的上下用梯子。 (4)平台的最小尺寸见图6-6。 (5) 立式容器的平台参照“敷塔管道设计”。7 配管规划7.1附容器管道(图7-1) ①进口管; ②液体出口管; ③气体出口管 ④排放管 ⑤安全阀管 ⑥仪表用管(液面计等的有关管道)7.2 附容器管道的规划 一般附容器管道受工艺过程和容器的结构的约束因素较少,所以重点在操作方便、经济美观方面,进行管道的敷设。 (1)应满足工艺要求。例: (i)泵入口管道避免出现袋形。 (ii)有无坡度 (2)优先考虑卧式容器的大口径管道,然后考虑其他管道,要求都有支承,美观地敷设。 (3)各管道在容器本体设置支架。 (4)从立式容器上部嘴子下来的管道和大口径管道应优先配置。 (5)管道上的阀门宜直接与嘴子相接。 (6) 安全阀四周 (a)安全阀安装位置靠近容器的主管位置,无距离设置时,要进行压降核算。安全阀跳动时,产生推力,应设计抗推力的支架。 (c)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常常有温差,应考虑能伸缩的支架。 (d)排向大气、喷出管嘴近旁设Φ9的泪孔,以便不存液体和雨水。排放不要朝向通道口。 (e)多个安全阀相邻安装时,排出管采用集合管形式。 (7)受热作用的管道应考虑加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