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移动通信中的越区切换模型_第1页
分布式移动通信中的越区切换模型_第2页
分布式移动通信中的越区切换模型_第3页
分布式移动通信中的越区切换模型_第4页
分布式移动通信中的越区切换模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布式移动通信中的越区切换模型

分布于多个广泛社区(gn-ml)的多线无线网络结构。几个遥远的天线单元(rau:rau:remoteanovan配置)通过光纤和电缆连接到相同的基站(bs:bases),形成一个gn-晚熟。rau可以根据环境的需要灵活配置。每个rau的无线信号覆盖率称为高频社区(rol),通常覆盖数十至几百米的区域。这种网络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无线信号覆盖能力和系统容量,并可以获得高系统效率。考虑到这些优点,分布天线系统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一种重要的多天线访问方式,也是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式网络中,下行信号由多个RAU同时广播出去;上行方向,移动台(MS)由多个RAU接收并在BS完成信号合并.因此就无线的信号传输模式而言,分布式天线系统可视为软切换(softhandoff)方式的一种逻辑延拓结构.文献对传统的单天线蜂窝网络中,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SS)的切换模型作了详细的分析.文献已证明软切换能够扩大无线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上行链路的性能;然而对于下行链路,软切换会引入更大的干扰以及占用更多的信道资源.为了克服分布无线系统中存在的类似缺点,文献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系统的收发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验证了采用RAU选择可以提高链路质量,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理论分析模型.目前对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切换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文献给出了一种基于广义小区内总平均接收功率的切换方案,该方案简单易行,但由于没有采用天线选择,势必不能获得由天线选择所取得的链路增益.本文首先给出一个基于软切换中激活集(AS:activeset)思想的RAU选择模型,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一种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中越区切换的分析模型,并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数值与仿真分析.1基于rau的分布模型分布式无线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MSC为移动交换中心.本文将以图1所示的两个GN-cell的系统结构来分析,假设每个GN-cell中有N个RAU,记GN-cell1中的第i个为RAUi,i=1,2,…,N.为了分析方便,文中采用离散时间模型,抽样时间间隔为ts,抽样时刻统一使用k表示,MS以速度v匀速运动,所以vts对应为在MS运动路径上的距离抽样尺度.图中di(k)表示k时刻MS与RAUi之间的距离.和经典的切换模型相同,假设信道快衰落可以通过时间平均消除其影响,故RSS仅考虑路径衰耗和阴影的作用,记k时刻MS接收到来自RAU(j)i的RSS为s(j)i(j)i(k),j=1,2.则s(j)i(k)=L(j)i(k)+u(j)i(k)=C1-10C2lg(d(j)i(k))+u(j)i(k)(dB)(1)s(j)i(k)=L(j)i(k)+u(j)i(k)=C1−10C2lg(d(j)i(k))+u(j)i(k)(dB)(1)式中,L(j)i(j)i(k)是导频信号平均强度,C1是参考点在1m处的接收功率,C2是路径衰减系数,u(j)i(j)i(k)为阴影大小,其自相关函数为E[ui(k)ui(k+n)]=σ2exp(-|n|tsv/dcorr)(2)E[ui(k)ui(k+n)]=σ2exp(−|n|tsv/dcorr)(2)式中,dcorr为阴影自相关衰落距离,σ2是阴影方差,v是MS的移动速度.文献提出了一种依赖于距离的阴影模型,该模型在切换算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采用与文献相同的一阶自回归模型产生ui(k)ui(k)=√1-α2zi(k)+αui(k-1)(3)ui(k)=1−α2−−−−−√zi(k)+αui(k−1)(3)式中,α=exp(-tsv/dcorr)为产生阴影的自相关系数,zi(k)为均值是0、方差是σ2的统计独立的高斯随机变量,从而ui(k)服从与zi(k)相同的分布.为了便于分析,假设不同RAU到MS的路径上的阴影彼此相互不相关.2模型分析本节首先介绍一种基于软切换中激活集(AS)思想的RAU选择模型,并在其基础上对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作详细分析.2.1rau、isasRAU选择模型选用了3个参数:加入阈值(addingthreshold)、退出滞后量(drophysteresis)和退出计时器(drop-timer)来确定RAU进出MS的AS,分别记作Tadd,hdrop和tdrop,记Tdrop=Tadd-hdrop.Tadd是决定激活集大小的主要因素,hdrop和tdrop是为了克服阴影的影响,保证AS的相对稳定性,AS不能频繁更新,因为这将占用更多的系统资源.这里以MS在GN-cell1中移动为例来介绍模型,记k时刻MS的AS为SAS(k),若RAU(1)i∈/SAS(k-1),且s(1)i(k)>Tadd,则RAU(1)i∈SAS(k);若RAU(1)i∈SAS(k-1),而s(1)i(k)<Tdrop,则启动退出计时器,但是RAU(1)i仍然保持在AS中,当s(1)i(k+tdrop)<Tdrop时RAU(1)i才退出AS,如果s(1)i(k+m)>Tadd,m<tdrop时,则RAU(1)i仍然保留在AS中,同时计数器复位.对于一个特定MS的AS而言,在k时刻,RAU(1)i∈SAS(k)或者RAU(1)i∈/SAS(k).又因为RAU之间彼此独立,故仅需分析其中一个RAU即可,考虑到退出计数器的作用,设tdrop=Mts,RAU(1)i的状态转移过程可以由Markov链建模,如图2所示.图2中各状态转移概率定义如式(4)中所示,并可以通过数值积分对其求解p(1)i-,1(k)=Ρ{s(1)i(k)<Τdrop/s(1)i(k-1)>Τadd}p(1)i-,2(k)=Ρ{s(1)i(k)<Τdrop/s(1)i(k-1)<Τdrop}p(1)i+,1(k)=Ρ{s(1)i(k)>Τadd/s(1)i(k-1)<Τdrop}p(1)i+,2(k)=Ρ{s(1)i(k)>Τdrop/s(1)i(k-1)<Τdrop}(4)由式(4)给出的转移概率的定义,结合图2,可以确定SAS(k)=Μ-1∪m=0Am(5)记Pi,A(k)=(pi,A0(k),pi,A1(k),…,pi,AM(k))为MS在图2中各状态的概率,给定初始值Pi,A(0),通过迭代即可得到Pi,A(k),从而可得到RAU(1)i时刻k在MS激活集中的概率,记作p(1)i(k)p(1)i(k)=Ρ{RAU(1)i∈SAS(k)}=Μ-1∑m=0pi,AΜ(k)=p(1)i(k-1)+pi,AΜ(k-1)⋅p(1)i+,1(k)-pi,AΜ-1(k-1)p(1)i-,2(k)(6)所以MS在GN-cell1中移动,k时刻其激活集的平均大小为Ν∑i=1p(1)i(k).2.2越区切换阈值在CDMA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中,MS使用RAKE接收机(假设有足够多的分支)接收下行链路来自AS的各RAU的信号;同理,上行链路信号由AS中的RAU接收,并在BTS中进行最优合并.从而AS越大,系统的分集效果越明显,越有利于提高通信质量;但同时下行信道占用量增大会降低系统容量(用户数).AS的更新由BS控制,而越区切换需要通过MSC实现BS之间的网络控制以及数据转发,所以后者会耗用更多的网络资源.为了减少切换时对系统资源的占用,在本文提出的越区切换模型中,不作BS间的宏分集,MS在GN-cell边缘处的通信质量由AS提供的分集功能保证.在如图1所示的系统中,假设MS由GN-cell1向GN-cell2运动,即GN-cell1是MS的当前服务小区,定义越区切换为:有一个位于GN-cell2的RAU进入了MS的AS时,触发切换机制,首先在GN-cell2中为MS建立新的AS,然后释放位于GN-cell1的RAU与MS之间的链接.一方面,在当前GN-cell能够保证通信质量要求时,应避免越区切换,此时要求越区切换阈值应大于Tadd,以阻止其他小区的RAU进入激活集;另一方面,当前链路质量下降时,越区切换操作应立即执行.因此,模型中越区切换阈值由AS的平均接收功率(Tavg)适时控制,k时刻AS的平均接收功率如式(7)所示.当MS远离小区边界时,Tavg较大,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切换;当MS接近小区边界时,Tavg较小,从而保证切换的即时执行.Τavg(k)=10lg(∑i(p(j)i(k)ˆL(j)i(k))∑ip(j)i(k))i∈{i/RAU(j)i∈SAS(k)}(7)式中,j为MS的当前服务小区的编号,ˆL(j)i(k)=10L(j)i(k)/10;且∑ip(j)i(k)≠0,此时,SAS(k)=>,即AS为空,出现了通信中断,为了避免其影响,定义越区切换阈值Tho(k)如式(8)所示Τho(k)={max(Τadd,Τavg(k))SAS(k)≠>ΤaddSAS(k)=>(8)除Tho之外,切换模型中的另外一个参数是切换滞后量(hysteresis),本文将其记作hadd,该参数可以避免切换时的“乒乓效应”,但会引入切换延时.在该模型中,当式(9)成立时,MS由GN-cell1切换到GN-cell2,当式(10)成立时,MS由GN-cell2切换回GN-cell1max{s(2)i(k);i=1,2,⋯,Ν}>Τho(k)+hadd(9)max{s(1)i(k);i=1,2,⋯,Ν}>Τho(k)+hadd(10)根据上面的描述,在时刻k,只有一个GN-cell是MS服务小区,所以越区切换可以通过图3所示的两状态Markov过程描述.图中状态“1”和“2”分别表示MS的当前服务小区是GN-cell1或者GN-cell2;p2/1(k)和p1/2(k)分别表示MS由GN-cell1切换到GN-cell2和由GN-cell2切换到GN-cell1的概率.记V(j)(k)=max{s(j)i(k);i=1,2,…,NRAU};j=1,2,记Th(k)=Tho(k)+hadd,且s(j)i(k)彼此统计独立,则p2/1(k)=Ρ{V(2)(k)>Τh(k)/V(2)(k-1)<Τh(k-1)}=1-F(2)V(k)V(k-1)(Τh(k-1)‚Τh(k))/F(2)V(k-1)(Τh(k-1))(11)p1/2(k)=Ρ{V(1)(k)>Τh(k)/V(1)(k-1)<Τh(k-1)}=1-F(1)V(k)V(k-1)(Τh(k-1)‚Τh(k))/F(1)V(k-1)(Τh(k-1))(12)式(11)和(12)中,F(j)V(k)(v)和F(j)V(k)V(k-1)(v1,v2)分别是V(j)(k)的一维和二维概率分布函数(CDF).式中,fu(k)(x)和fu(k)u(k-1)(x1,x2)分别是u(k)的一维和二维概率密度函数(PDF).将MS在k时刻由GN-cell1或GN-cell2服务的概率分别记作p(1)in(k)和p(2)in(k),则p(1)in(k)=p(1)in(k-1)(1-p2/1(k))+(1-p(1)in(k-1))p1/2(k)(15)p(2)in(k)=p(2)in(k-1)(1-p1/2(k))+(1-p(2)in(k-1))p2/1(k)(16)且p(1)in(k)+p(2)in(k)=1.进而可以得到k时刻有一次越区切换发生的概率为pho(k)=p(1)in(k-1)p2/1(k)+(1-p(1)in(k-1))p1/2(k)(17)所以整个路程上发生越区切换的平均次数为Νho=Κ∑k=1pho(k)(18)式中,K是总的抽样次数.已假设MS由GN-cell1向GN-cell2运动,即p(1)in(0)=1,p(2)in(0)=0,所以式(15)~(18)可以通过迭代求解得出.此外亦可得到k时刻AS的平均大小Νact(k)=2∑j=1(p(j)in(k)Ν∑i=1p(j)i(k))(19)3越区切换概率图4给出了一个分析场景,每个GN-cell由4个均匀分布的RAU构成,MS以速度v=10m/s由A点匀速运动到B点.本节将以其为例作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并对二者的结果作比较,所得结论同样适用于其他结构的GN-cell.为了得到准确的仿真统计结果,在MS的运动路径上作10000次仿真后完成数据统计.各参数取值如下:ts=0.1s,tdrop=2ts,此时对应的路径抽样距离为ds=vts=1m;C1=0dB,C2=3,σ=6dB,dcorr=20m,hdrop=1dB.图5给出了Tadd=-85dB,hadd=2dB时的曲线比较,其中图5(a)给出了MS由A运动到B整个过程中GN-cell1在其服务小区的概率,两小区边交界处该概率大约为0.5,正是预期的结果;图5(b)为不同位置有一次越区切换发生的概率;图5(c)反映了MS在不同位置处激活集的平均大小,可以看出在越区切换时,激活集变化平滑,从而提供了稳定的分集效果.图中实线为理论分析结果,经数值积分得到,虚线为仿真结果,可见二者吻合良好,故后续图中为方便起见,针对不同的模型参数仅给出理论分析曲线作比较.图6给出了hadd取值变化时对切换性能的影响.在切换模型中,hadd被称为切换滞后量是因为它将引起切换延时.切换延时通常通过切换交叉点(COP:crossoverpoint)衡量,COP定义为MS由GN-cell1和GN-cell2服务的概率相等时MS所在的位置,本例中COP的理想位置应该在图中横轴上1000m处.图6中(a)和(b)分别给出了不同hadd下对应的p(1)in(k)和pho(k)曲线,由图6(b)可看出增大hadd可以明显降低切换概率,从而减少切换次数Nho,但此时切换延时也将增大即COP位置远离1000m处.由于图6(a)中不能够很清楚地看出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