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材中“边角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高中历史教材中“边角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高中历史教材中“边角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高中历史教材中“边角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高中历史教材中“边角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高中历史教材中“边角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现行高中必修人民版和选修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穿插了许多“边角史料”,如【导语】、【课前提示】、【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史学争鸣】、【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图片】等。这不仅是它的一大特色,也是它的一个亮点。这些“边角史料”的内容具有灵活性、新颖性、篇幅短小、可读性强等特点,科学地运用它们可以增强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丰富教材正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红花需要绿叶的衬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些处于辅助地位的片片“绿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与途径,来凸显正文这朵朵“红花”。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边角史料”的存在与作用却视而不见,把它们当成真正的“边角料”,只要看见,他们不是一笔带过,就是照本宣科。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尝试和体会,就历史教学中“边角史料”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运用“边角史料”导入新课

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研究发现,在40分钟的一堂课中,学生思维状态分为三个阶段,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常规教学中学生思维变化呈如下规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10分钟内学生思维逐渐集中,在第10~30分钟内思维处在最佳活跃状态,而最后10分钟内思维水平则逐渐下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要吸引住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一篇好文章,事实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开头能否成为“凤头”,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决定了这节课会变成兴奋剂还是催眠曲。正如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新课的导入,每堂课一开始就注意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而教材中的“边角史料”具有生动、活泼、新颖、独特的特点,我们的历史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利用这些“边角史料”进行导入,这样既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讲《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一课时,我们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阿拉法特的照片(本课课前提示),让学生介绍阿拉法特的生平事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他是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骄子,从小就是孩子王。1959年,他组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1969年,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1989年,当选巴勒斯坦国总统;1991年9月28日,他蝉联总统。他亲身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因此,在1994年,他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几十年刀光剑影,他每每绝处逢生,化险为夷,被人称为“不死鸟”。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法国贝尔西军医院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中国国家主席在唁电中说:“阿拉法特的逝世,不但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最后教师提问:“阿拉法特为什么受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呢?他所在中东地区曾经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就能进入新课学习。很显然,利用课本中的“边角史料”导入,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边角史料”贯穿课堂教学过程

1.运用“边角史料”,创设新情境,深挖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讲授要想富有吸引力,必须讲究情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给课堂创造愉悦的氛围和情境。热烈而活泼的课堂气氛不会自然形成,教师应该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制造和烘托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去。如果教师上课只是平铺直叙、毫无特点和艺术价值,整堂课没有迭宕起伏,学生兴趣就会匮乏,学习动力就会减退;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教材中的【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具有新颖性的特点,科学而恰当地运用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时,可以运用课本中第63页的【学思之窗】:“1917~1919年,在上海写成《实业计划》一书,这是他精心编制的宏大而具体的经济建设蓝图,规划了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认为,交通运输必须放在近代工业首位。他将全国铁路分成六大系统,对各系统的路线作了详细规定。还提出建立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海港,疏通内河水道、发展内地交通。同时,他又主张在不损害中国主权条件下,引进外资和技术,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赶超外国,从而改革中国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这段文字,设置新情境:“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华民国国民,你认为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这个计划能否实现?”或设置成:“假如你是当时的英国或日本政府,你会支持的计划吗?为什么?”再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利用课本中第58页的【学习思考】:“如果你生活在时期,你会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等等,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学生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上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既获得了知识,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之间的合作精神,实现“一箭四雕”的目的。

2.运用“边角史料”形成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反对教师“一言堂”,三维目标之一是“方法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不需要教师将知识装进这些“容器”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整堂课的“主演”,真正“授人以渔”。教材中“边角史料”如【史学争鸣】、【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思考】等带有研究性的特点。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它们的研究性特点,形成一些简单的带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讨论,通过调查、上网等多种形式完成。例如,《伟大的抗日战争》第41页中的【史学争鸣】:“谁打败了日本?国内外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对日宣战?还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结合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所提供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教材中【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的认真分析,进行探究,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之后,得出的一致意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只是起到了加速战争胜利的作用,这样既培养学生了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这样一个道理,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运用“边角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越来越普遍,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手段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由于多媒体直观、形象,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多媒体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地位越来越重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尝试挖掘教材,特别是运用教材中的“边角史料”,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边角史料”进行课堂小结,升华教学内容,凸显历史教学功能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使学生对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有时教师一两句精辟的归纳总结,会给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小视课堂小结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从宏观上提纲挈领地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呢?实际上课文中的【学思之窗】、【资料卡片】就成了很好的结束语。例如,笔者在讲授《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时,采用了教材中【学思之窗】爱因斯坦的两句名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进行课堂教学小结。这样的小结,既言简意赅,又达到了感情升华的目的,师生在感情升华中形成了共鸣,更感受到了伟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更能理解爱因斯坦为何能取得重大成就。同样,笔者在讲授《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时采用最后的【学思之窗】进行小结:“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我还没有发现呢。”这样的小结,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又能凸显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四、运用“边角史料”设计练习题,提升学生能力,实现减负高质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听听课、看看书就行,更主要的是靠经常性的训练。现在市场上教辅资料满天飞,网上试题层出不穷,这些都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但这些试题,有些是以讹传讹,质量存在很大问题,如果教师采用“拿来主义”,很可能就达不到训练的效果,甚至起到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自己学会设计练习与试题,特别是能够针对学生情况与教材特点进行试题设计,如果不加选择地给学生搞“题海战术”,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显然与“减负高质”的目标相违背。但有些教师或许是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自己设计试题无所适从。实际上,教材中的这些“边角史料”是我们设计试题的非常好的资料来源。现在我们使用的试题资料中,很多试题都与教材中“边角史料”的内容有关。只要我们运用娴熟,到时信手拈来,就一定能设计出高质量的试题,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升学生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教材中“边角史料”的运用。但是,它们只是对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不能冲淡我们的教学主题。因此,在运用过程中要坚持灵活性、多样性的原则,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边角史料”的运用得当,相信我们的课堂效率一定能够得到提升,我们的历史课堂一定能够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我们的历史老师一定能成为学生最信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