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_第3页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_第4页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有关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中西医结合近50年的探索过程中,即使获得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并且始终面对着多个评议与质疑。中西医结合人士还得尴尬地面对“结而不合”的现象。笔者就中西医结合问题提出几点思考。l.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1956年毛泽东有关“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发明中国统一的新医学药学”的讲话之后,逐步在我国医学界出现的,首见于《人民日报》1959年1月25日《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社论,此后得到中国医学界普遍运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政治上作为“新生事物”的“中西医结合”,直到今天,它始终没有一种内涵拟定、外延清晰的科学定义。这期间,有的把懂得某些中医又懂得某些西医的人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临床上中、西药并用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教学上中、西医课程混合安排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用西医还原性研究办法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验证、解释、改造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管理西医的办法照搬到中医管理上来称之为中西医结合;近年来,有的更把“中医西医化”、“中药西药化”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说中西医结合是与中医、西医并存并重的一支独立的力量。有关中西医结合概念即使存在着多个理解,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也是其本义,即是毛泽东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发明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如“所谓中西医结合,就是把中医和西医学统一起来,发展为一种新医学”。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中西医工作者互相合作,中、西医学术互相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谓之中西医结合”。狭义上的中西医结合重要在学术方面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内容与目的,即以创立一种统一的新的医药学为目的的结合。广义的理解,即将中西医两种理论、两种办法互相配合或联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结合。这两种提法是从不同的层次上来界定中西医结合的,两者都有合理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将中西医结合目的划分为最低目的与最高目的,那么最高目的就是将中西医学融合为一体,发明一种新的统一的医药学;最低目的则是现在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正在进行的运用中西医两种知识和办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中西医联合或配合。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如果局限于最高目的而无视其最低目的,事实上是无视中西医结合的长久性和艰巨性;相反,如果仅局限于最低目的,而无视甚至否认了最高目的,容易造成将中西医结合简化,将中西医结合仅当作了临床诊疗上“辨证”与“辨病”的“互参”,治疗上中西两法“互补”、中西两药“并用”。事实上,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之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人为将两个阶段分离开来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盲目。到现在为止,中西医结合没有权威性的定义,尚邓认同和统一。多数学者认为可概括为: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力式、对象、内容、观察办法,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吸取两者之长,融汇贯穿创立新医学理论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2.中西医结合的回想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这样一种观点始终支撑着人们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体及疾病,西医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体及疾病。既然两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的。那么两者必然有相通、甚至有相似的地方。因此认为用研究西医(当代科学技术)的办法就能够解释和阐明中医,最后使两者走到一起,合二为一,但成果却事与愿违。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回想中能够清晰地看出这个问题。半个世纪来中西医结合重要从事了三方面的研究:首先是中西医治病用药上的结合。中医治病既用中药,也用西药;西医治病也用中药。这方面典型的结合范例是张锡纯的“石膏阿斯匹林汤”。对疾病的诊疗既用传统的望、问、闻、切,也用当代科学仪器检测。例如现在不少中医看肝病让患者化验肝功,看肺病拍胸片。这种治病办法和诊疗手段上的结合尽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医“暗箱操作”的不明确性,但由于缺少理论指导被认为是中西医疗法机械的、低层次的结合,不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目的。另首先是证明质和四诊客观化在治疗实践方面的结合。中医证明质的研究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今已有40年的研究历程,其最后目的是但愿中医辨证象西医辨病同样,通过识别异常的理化指标来实现,如果达成了此目的,那么中医辨证就能够从纯经验中摆脱出来,克服个人经验的含糊性和不拟定性,走上科学的道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脾气虚证的实证研究,尽管研究出的理化指标多达七、八十个,但由于诸多理化指标缺少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不含有可操作性,因此被极少数反对学者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最大的失误。四诊客观化的研究。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疗手段,即使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对疾病的诊疗有一定的价值。但因其手段原始,在一定程度上,又含有非客观性、随意性和直观性。中医量化诊疗研究者,将中医从望、闻、问、切得到的信息模拟定量,并制订出参考原则;将舌象、脉象进行分解,并用图片制成标本,供诊疗参考。这是中医从纯个人经验诊疗向量化诊疗上的一种探索,值得支持。但也有人提出:如舌诊仪即使能够识别颜色,但对舌诊信息的全方面综合识别、分析、解决上仍明显局限性,至今尚未有在舌体胖瘦、点刺、动态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脉诊信息的阐释和临床应用方面使用仪器即使先进,但没有充足地与中医临床结合。人体有胖瘦、高矮等个体差别,医生诊脉时可随机调节,但器械没有这样的灵活性。因此,机械对人的脉象必定没有人给出的精确。并且脉象仪只能识别何脉,并不能识别何病何证?要诊疗疾病还要做其它方面的检查。这也是一种值得商榷的问题。再次是中药药理的研究。由于中医思想本身的局限性,传统中医治病不明确药品作用机理及具体成分,中药制剂在很大的程度上仍保持着传统的用药方式和给药途径,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定。中西医理论结合,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市场,药理上的融通显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现在所进行的中药药理研究,重要是用西医药理研究办法对中药进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研究某一有效成分对某病或某一检测指标的影响,用这种办法研制出了某些含有稳定疗效的新药如青蒿素、柴胡针等;然而更多的药理研究成果与中医临床实践不符,如石膏重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属不溶性物质,故一副中药煎剂中石膏用量多少在疗效上应无明显差别,然而临床证明其用量大小直接影响疗效,且实验表明石膏无明显退热作用,但众所周知,石膏是治疗阳明壮热的主药。许多中药实验证明抗菌作用不强,但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获得较好疗效,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给中西医结合带来了诸多困惑。另外由于每种中药含有多个成分,复方少则十几味药,多则几十味药,终究是哪些成分起治病作用,它们间的互相作用、综合作用如何?在人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一种高难度的课题。3.中西医结合难点和困难的反思一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性。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不同的文化来源,孕育出不同的自然科学技术;不同的哲学思想办法产生了不同的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研究方式。中医承传着华夏文明的精神,对事物认识的整体观与综合观更多地借助经验,不重视研究对象的性质与构造,以分辨关系和解决关系为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形成了一整套有关天人对应、脏腑有关、生克制化、辨证论治、阴阳表里关系的本体论理念。西方传统文化,在古希腊时就倾向于多元化、多层次的认识自然,热衷于向自然开拓,对自然进行细致地解剖和分析,对自然进行功效构造的分析。从构造和功效上认识人体与疾病,着重于恢复人体构造功效为目的。二是医哲交融的歧义性。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其哲学思想办法是中医学体系的灵魂。直接参加了中医理论的构建过程,并成为中医理论的构成部分。哲学思想的引入即使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的体现,但是产生了歧义性和含糊性。从中医和西医理论可结合性特点方面分析,中医理论从整体上可分下列三类:第一类是不能用当代医学理论和实验证明的部分,如阴阳五行学说等。这类理论是中医对宇宙间多个现象和事物属性的普通概括和总结,含有丰富的哲学含义,不能、也不需要用西医理论和实验证明。第二类是现阶段难以用当代医学理论和实验证明的部分,如藏象学说中的脏腑概念和功效等。第三类是现阶段能够用当代医学理论和技术逐步证明的理论部分,如中医证明质的理论和中药的药理机理等。因此在进行中医当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时,首先应区别哲学思想与具体医学内容,属于哲学范畴的因素,应视为指导思想,没有具体的客观指标。三是中西医缺少对应性语言,难以沟通。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于相似的概念却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脾”,虽与西医学的脏器的概念相似,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却不I司。是建立在司外揣内、取类比像、经验反证基础上的中医藏象学说,除有较为粗略的解剖印迹外,它本质上是一种归纳人体多个功效和表象信息的符号系统,其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