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模拟演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原卷版)_第1页
2022届高考模拟演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原卷版)_第2页
2022届高考模拟演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原卷版)_第3页
2022届高考模拟演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原卷版)_第4页
2022届高考模拟演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考语文模拟演练卷全国乙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和合思想,滋生于远古的先贤们对天地自然的初始认识、接触、对话过程,成熟于人们长期的渔樵耕

读的实践。当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全国各地乡村正积极地投身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生态、宜

居、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乡村景观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透视这些充满诗意的美丽乡村,发现和

合思想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和合”是乡村渔樵之美的精髓。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耕读渔樵自古以来就被众多文人雅士视为涤除玄鉴、陶冶性情的重要

手段,《庄子•让王》中就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句子,逍遥而安泰,

这是乡村聚落空间中最常见的和合状态,我们将这种审美意象形态叫做渔樵之美,而究其根源,渔樵之美

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

和合思想源自阴阳说和《易经》学说。《易经》被称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主张天、地、人三才

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冲融、相互圆通,共同维系着整个系统。中国先贤们的哲学逻辑起点是“一阴一阳”

所昭示的自然恒常。一天一地、一上一下、一热一冷,构成最朴素的阴阳观,所以人们早期的思索还是基

于天地阴阳二气的相互渗透和推衍的过程的。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和合渔樵美学观贡献非常大。道家在肯定天、地、

人三才相和合的基础上,主张人要主动与自然相调和,最为典型的思想是老子的“无为”观。老子告诫人

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是提醒人们无为而求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一顺其自然的和合

渔樵美学观至今仍在治国、齐家、修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们在长期渔樵耕读的劳作过程中,逐渐

认识到人与天调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语出《道德经》)。老子的道之说认为“道”是宇

宙万物的本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勾画出了西方人的理想国度。老子也构想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的笔下也描

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幸福之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王维的田园诗中

也有“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经典诗句。这种美好的小国寡民的境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截

然相反,“理想国”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规制国度,老子追求的是一种和合的渔樵世界。

乡村渔樵世界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彰显了祥和、质朴、诚明、向善的渔樵之美,也解蔽了天、

地、人相和合,人与天调、天人合一等先贤哲理。乡村文旅设计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彰显乡村的和合本

色,笃守其向善的本质。若真正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是很难的,但当今乡村渔樵世界中所呈现出的那

种祥和、恬静的境界是可期的。

(摘编自朱力、冯越峰《和合:乡村渔樵之美的精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思想滋生于远古先贤对天地自然的认识、接触、对话过程及人们渔樵耕读的实践。

B.渔樵之美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是众多文人雅士涤除玄鉴、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

C.《易经》因主张天、地、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冲融、相互圆通,所以被称为“群经之首”。

D.如今虽很难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但乡村渔樵世界中的祥和恬静的境界足可期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在全国各地乡村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引用《庄子》“日出而作”等句子意在论证这种审美意象形态就叫做渔樵之美。

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述小国寡民境界与西方人的理想国度是截然相反的。

D.文章收尾总结前文,且与开头遥相呼应,结构严谨;并为当今乡村建设提出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贤们的哲学逻辑起点是“一阴一阳”所昭示的自然恒常和最朴素的阴阳观。

B.道家主张人要主动与自然相调和,讲究顺其自然老子的“无为”观最为典型.

C.陶渊明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内容到思想都承续了老子的理想世界构想。

D.渔樵之美祥和、质朴、诚明、向善,乡村文旅设计要彰显坚守乡村的和合本色、向善本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

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

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

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

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

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

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

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

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

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

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

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迂,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

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

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

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

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

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

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

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

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

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

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

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O

(摘编自《兵团日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

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

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

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D.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

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5.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

章的趣味性。

B.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

知道。

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

节气”申遗成功。

6.作为农耕文化符号的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结合材料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里人

侯发山

周末,我和几个朋友驱车赶往靠山屯。靠U屯有一家农家乐,有不少野味。我去的次数多了,跟老板

二狗熟悉。随同去的老孟,是个盖房子的,俗称房地产商,这天是他请客。刚坐下,就对老板二狗豪气十

足地说:“先来盘嚼鱼肉。”

二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为难地说:“老板,小店没有这个。”

老孟眼也不瞄二狗,“啪”地一声甩出鼓囊囊的钱包:“不差钱,上。”

二狗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老板,这个真没有。不信您问侯老板。”

“行了老孟,有那个意思就行了……来,土鸡一只,野兔一份……”二狗拿我当救星,我不能不出面。

二狗这儿有个规矩,点菜后先交钱再上菜。我点完菜,二狗一算账,四百八。老孟从钱夹里捻出四张

老人头。二狗死活不愿意,说俺是实诚人,饭菜也是实价格,没法优惠。

老孟又抽了一张五十的。二狗还是不愿意。

我见识过二狗的较真,劝老孟:“人家也不容易,你也不差这一星半点的,给了吧。”

老孟没说话,又掏出一张十元的。

“还差二十。”二狗伸着两根手指,很执着,“都是有本钱的,俺不能干赔本买卖。”

我看不过去,刚要掏钱,老孟见状,忙掏出一张五十的摔给二狗:”不用找了。”

二狗也不说话,又找回老孟三十元。

“太抠了,以后打死我也不来了。”老孟黑着脸。

菜一道道上来了。味道嘛,也确实不错。老孟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了。

这当口来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高声叫道:“一碗鸽子面。”二狗笑眯眯地应答着,收下了男孩递

过去的一张红色的钱币。

面条还没做成,男孩到门外边耍去了。我忍不住提醒二狗:“狗老板,你可看清楚了,他给你的可是

冥币!”

“我知道。”二狗说罢,就把团在手里的冥币撕了。

“难道男孩的父亲是个地头蛇,惹不起?”我有点糊涂地看着二狗。

二狗淡淡一笑:“孩子得过脑膜炎,脑子不大灵醒,经常把冥币当钱使。”

老孟附和道:“都是有本钱的,咋说也不能干赔本买卖啊。”听口气,完全是在嘲讽二狗。

“他也只是买碗面,没啥。”二狗不以为然。

我由衷地说:“你这么好心,孩子真幸运。”

二狗说:“不只是我,村里凡是开店铺的都这样对他。”

这时,服务员刚好过来端菜,她说:“这个孩子是村长的。”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老孟放下酒杯,冷冷一笑,说:“谁说山里人老实?也会拍马屁嘛。”

二狗真是傻蛋,居然没有看出老孟的冷潮热讽,说:“别说吃碗面条,吃俺身上的肉俺都舍得。”

想想也是的,谁让人家的爸爸是村长呢?二狗毕竟还受村长的领导嘛,这么一想,我也就释然了。

“我明白了,村长在这里挂着账……行。狗老板会做生意。”老孟一副豁然明白的样子。

“肯定这样。”在座的一个朋友同意老孟的说法。

二狗没接我们的话茬,叹口气,说:“去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下起大暴雨,村长进山巡视,发现刘大

爷的屋子裂缝了,忙把刘大爷背出屋子。刘大爷说他的收音机还在屋里。刘大爷孤寡一人,收音机可是他

宝贝。村长就放下刘大爷,刚返回屋子,轰隆一声,屋子塌了……刘大爷在屋子前跪了整整一天。”

我们几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

半个月后,接到老孟的电话,邀我一起去靠山屯。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老孟点菜时,先点鳄鱼肉,再“甩出鼓囊囊的钱包”,言行看似充满豪气,实际上是老孟在

山里人面前显示优越感。

B.“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表现了二狗对顾客的恭敬,其中含有没能满足顾客要求的歉意,也有与顾

客拉近感情距离的善意。

C.服务员的插话交代了孩子的身份,却也招来了老孟对二狗的冷嘲热讽,使我也对二狗的做法的正当性产

生了怀疑,鄙视二狗。

D.小说插叙了村长为救刘大爷牺牲的内容,解说了男孩儿免费吃面的原因,也展现了山村淳朴的民风,升

华了小说表达的情感。

8.小说结尾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关于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二狗,有人认为是老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举■,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

亭长。高祖常徭成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目:“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

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用日“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竺占半。萧何日:“刘李

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

日:“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手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目: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

臼:“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日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解困卧后人来至蛇

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目:“人杀吾子。人目:“妪子何为见杀?”妪目:“吾子,白帝子

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

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B.高祖醉日/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C.高祖醉/日/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D.高祖醉/日/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B.“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

C.“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

D.“坐上坐”就是坐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上坐”的“坐”是座位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

如此矣”的感慨。

B.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

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C.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

假称“贺礼一万钱”。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

自己也准备逃命。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

(2)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⑨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李璘起兵失败之后。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

美食。③漂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

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而咏,交代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

调。

B.颔联由点及面,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一“苦”一“寒”,语意双关,很耐人寻味,折射出诗人的悲悯

情怀。

C.颈联写荀媪对诗人的热情款待,白色盘子里的菰米饭在月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展示出主人的心灵品行。

D.全诗即事抒情,风格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风格为主的李白诗歌

中别具一格。

15.尾联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

可谓生动形象。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卒章显志,表现了不苟合于世,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的处世态度。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

含着与衰弱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四绝”的奇景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蜚声中外,是

我国旅游业的景点。()。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继泰山之后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一百

多处,令人.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三百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一应俱全。历代文人雅士

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两万多篇(首)。美丽神奇的黄山孕育

了“黄山画派”,那些隐居黄山的画家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在中国画坛。

当然,黄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还让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徽州因之而改名黄山市。如今的黄山市,

正继往开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大黄山”“大旅游”,黄山

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象征性目不暇接创立标新立异

B.象征性目不交睫创建独树一帜

C.标志性目不暇接创立独树一帜

D.标志性目不交睫创建标新立异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黄山是秀色可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