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_第1页
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_第2页
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_第3页
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_第4页
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试题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判断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判断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形成的时间以及中华文明历史究竟有多么悠久

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当前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是否形成的标志是“三要素”——冶金术、

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

不乏并非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是文明社会,其特

点十分鲜明,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冶金术;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

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

也缺乏系统认识,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其学术意见也往往被西方学术界忽视。”中

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对中国各地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

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判断社会是否进

入文明的标准: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

权;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出现区域性政体一一国家。

以上几个特征,并不包括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文明为基础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

常用的“三要素”中的两条文明判断标准,即文字和冶金术。这种差别,正是中华文

明不同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地方,恰恰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

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良渚文明就是实证。几代考古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证实: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

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良渚文化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农业已经较为发达。良渚文化的手工业技术己比

较发达且趋于专业化,玉石制作、制陶、丝麻纺织等都达到较高水平。良渚古城内城

的城墙墙基宽达40米到60米,工程量非常巨大。在城址以北靠近丘陵的地带,修建

了由多条水坝组成的规模庞大、结构完整的水利系统。这充分表明,位于良渚社会顶

层的权贵阶层拥有高度的规划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除了良渚古城,在太湖东南岸的

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着兴化蒋庄、昆山赵陵山、上海福泉山等良渚文化的大型遗址。

这些地方与良渚古城具有相同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和祭祀体系、社会结构和资源调

配模式。当时,已经形成以都城(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和小

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式层级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社会中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

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的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实际上就是最初的国

家。

综上所述,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社会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了文

明社会。中华5000多年文明不是只有良渚文明这一个孤证。

各地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贵贱、贫富分化,相继出现了集军权、神权及社会

管理权于一身的王,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区域文明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

程中,相互交流借鉴,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大体上在尧、舜、禹的时期,这种一体化

趋势更加明显地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这个时期凭借天下居中的人文地理优势和

多品种农作物的耕种,广泛吸收周围文明的先进因素,形成了以明尊卑为目的、以礼

仪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开放包容为重要特点的礼制,成为一种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

对促进周围地区文明的发展及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

的主根和主源,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大地的文明起源、形成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

的形成过程,以及导致这一过程的环境背景、产业基础、发展动力与机制进行综合探

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中心性

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在黄河上中

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和显贵家族。在距今5500年到

5000年期间,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集军事权力与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出现了早

期国家,进入区域文明社会。中华5000年文明绝非虚言,而是历史真实。

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做出了中国

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冲

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准:社会

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

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

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各

地的中心性遗址为重点对象,开展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发掘出城址、宫殿、墓葬、

手工业作坊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石器、陶器、铜器等,这些遗迹和器物

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创

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遗迹和器物都是实物遗存,看得见,摸得着,国内外公众

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场景,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对世

界的贡献。

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一一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距今5000年前

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区域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

祖先崇拜、礼仪制度、天人合一思想等。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

部变化等,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

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各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

发展,持续崛起,一跃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

形成了早期的中国。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学科结合与科学论证,实证了中华5000余

年文明,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

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证明为可信的历史;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场景,为增强中华

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和社会进入文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中

华文明历史长短等关键问题。

B.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有不同之处,可以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

史的发展有特殊性的一面。

C.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区域

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发展。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出城址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器物,公众才开始

了对各地区文明起源的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发现证实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当时已经形成以良

渚古城遗址为中心的行政控制区域。

B.历史上,中原地区曾经形成的文明形态更为成熟,使周围的区域文明迅速衰落,

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

C.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等

地区已进入区域文明社会。

D.距今5000年前后,祖先崇拜、礼仪制度等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促进了

中华大地上的区域文明的交流。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不是文明是否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

的标准”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B.玛雅文明C.埃及文明D.印加文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文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煤海上有棵勿忘树

梁衡

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

田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

一个绿海。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

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

统的观念是挖煤先要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砰石、

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产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

“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个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

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缝里拔

不出来。

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

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班的。

当年王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

樟子松、沙柳、沙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

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又过了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

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竞有悠闲的羊群。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

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

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

洞,难免地塌土崩,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

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领众人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

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到裂缝纵横的蛛丝马迹。有些

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两

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

的树冠,土里就有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

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500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

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苏如初。地球的活力只

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

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

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

利谐音,他们在这里修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大道全长7公里,两边杨柳夹道,

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踏板,上面刻着一行

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1984年起中国颁布森林

法、环境保护法、生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

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

词,把你带入人文之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

入藕花边”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

荡漾,神清气爽,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你能觉得这是一座矿山吗?

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

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

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

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

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

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

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名为“勿忘树”,

它是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

(有删节)

文本二:

文章的意象

梁衡

相熟的或不认识的读者提起我的文章,大多要谈到《觅渡,觅渡,渡何处》。这

篇文章被各种刊物、选本选载较多,且已收入中学课本。文章内容暂且不说,其成功

很大程度得力于瞿秋白故居前的那座“觅渡桥”。它正好暗合了秋白一生寻找人生渡

口而不得的悲剧,成了本文的一个难得的文学“意象”。文章为思想而写,要有一个

好的立意;文章又是为美而写,要有一个好的意境;而能够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

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象。

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

与美感融合后的定格,是一种图腾,是这篇文章的log。。

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

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

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

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

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落

地为文还原为一种新的形态。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

涅槃之后的再涅槃,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

但各自的来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

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

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

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

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

4.“象”要小,“意”要大。

5.“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

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

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东煤炭集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煤矿之一,文章将其比作“黑色的地下海洋”,

既强调煤年产量高,也突出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

B.文章以“我的家乡”为例,叙述传统挖煤方式对地表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引出

下文的“觉悟”,为写植树灌草等工作做铺垫。

C.30年、500万株、58万亩……文章用具体的数据,翔实而准确地描绘了神东矿的

地表上林涛滚滚、水草丰美的图景。

D.在称呼工程师王义时,文章起先直呼其名,后来改称“老王”,这既暗合时光的

变迁,又表达了对保持水土的工作人员的亲近。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象的“象”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意”具有象征性,可指作者从

形象中抽出的思想,使用意象要努力追求独创性、新颖性。

B.立意、意境、意象是三个不同且相互联系的概念,立意赋予文章以思想,意境使

文章更美,意象能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

C.意象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散文中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

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会定格为具体而又抽象的精神美。

D.“涅槃之后的再涅槃”“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形象地说明了意象的形成过程与结

果,盛赞意象是经过升华、还原而形成的美的、新的形态。

8.文本一的第五段运用多种人称叙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分)

9.文本二指出散文创作中文学“意象”极其重要,请结合文本二中的内容,谈谈文

本一中对“勿忘树”这一“意象”的选择与使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秋影楼诗集序

[清]查慎行

《秋影楼诗集》者,余屠师东山汪公©所作也。

癸酉秋,公举京兆,与秦向出德清徐先生、庐陵彭先生之门。后三年丁丑,公成

进士:又三年庚辰,以第一人及第,而余坎堞失职,连不得志于有司。惟公于聚散之

际,执手欷献,所以劳苦而慰勉之者,甚真且挚。

迨壬午冬,余被召入内廷,癸未三月,伴举南宫②,实出公分校礼用本房所荐。

既释褐,登堂修敬,公迎笑曰:''吾两人平时契分何等,今乃以此礼见邪?”余拜,公

答拜,终不肯以师道自处,仍以执友待之。

甫一月,而余扈从赴口外,公亦于是年八月奉太安人®南归.明年车驾渡江,特

命公居家食俸,校刻《全唐诗》。丙戌七月,书局未竣,而公讣忽至。余时适请假葬

亲,急装遍返,取道虞山,哭公于寝,遗孤尚在乳抱,太安人出编见属,余受而藏之。

会还朝期迫,匆匆未暇付梓。

及癸巳秋,长假返乡,及检诸箧笥,亟命楷书生缮写,仿宋本开雕,距公下世已

八年矣。追维癸酉以后托回濯者十年,在门墙者四年,其间执弟子礼,从容邸舍,亲

承色笑者,无过一月中之之康日耳。此余于校阅之下,不禁抚卷心伤,泪流承睫者也。

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

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若夫公诗之体格,位置当在大历以后、长庆以前诸

名家间。慎行,门下士也,何敢轻为伦拟,则以俟天下后世读其诗而论定之者。

[注]①东山汪公:汪绎,字玉轮,号东山。②南宫:古代称代尚书省,后亦借指

礼部。③太安人:汪绎之母。安人,朝廷给妇人封赠的称号。清制,六品官之妻得以

封安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

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B.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

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C.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

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D.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

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师,明清乡试、会试时,分房阅卷的同考官被录取的生员尊称为房师。

B.内廷,清朝,内廷通常指乾清门内,皇帝召见臣下、处理政务的地方。

C.礼闱,闱,试院;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因为由礼部主持,故称礼闱。

D.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做官者,文中指在同一年做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影楼诗集》是汪绎的作品集,一共九卷,本文是作者为该诗集撰写的序言。

全文清徐简古,然一往情深,低回无穷。

B.文章记叙作者与汪绎若干年间的交情,赞美汪绎的出众才华,表现了汪绎忠于友

谊、谦退不矜等高贵品性,感人至深。

C.汪绎中举三年后考中进士,庚辰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及第。对因任官未尽职责而仕

途坎坷的作者,汪绎安慰劝勉,情真意切。

D.汪绎受命居家领取俸禄,校印《全唐诗》,尚未完工而身亡。作者闻讯,前往吊

唁,汪绎的母亲拿出汪绎的诗作托付给作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释褐,登堂修敬,公迎笑曰:''吾两人平时契分何等,今乃以此礼见邪?”(4分)

(2)慎行,门下士也,何敢轻为伦拟,则以俟天下后世读其诗而论定之者。(4分)

14.作者收下汪绎的诗稿,为何八年后才开始刊刻?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黄庭坚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②,勋劳在石渠叟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支

[注]①猩猩毛笔:高丽笔,旧说是猩猩毛制成的。《唐文粹》载猩猩因喜爱酒、屐而被

人擒获。《礼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钱穆父出使高丽,带回猩猩毛笔,赠予黄

庭坚。②王会:《汲冢周书》的《王会篇》,相传是周王大会诸侯及四夷所作。③石渠:

汉代皇帝的图书馆。④杨朱:《孟子》载,“杨朱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即咏猩猩的“爱酒”与“能言”二事,但一语双关,兼写猩猩与毛笔。

B.“能言”写猩猩习性,也指以笔书写难免泄露机事,又暗含酒后失言之趣。

C.“王会”的典故交代了猩猩毛笔的来源,后又指出钱穆父撰写图书的功劳。

D.诗歌咏物抒怀,虽多处不离毛笔,却又能写出人情世态,蕴含着人生哲理。

16.诗歌借物喻理,富有启示意义,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香草来打比方,这是为什么呢?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

选)》中阐释自己看法的两句是“▲,▲

(2)贾谊《过秦论(上)》中的“▲,▲”两句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六

王毕,四海一”都描述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

(3)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诗人(词人)常借鸟来表情达意,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折柳寄情是令人难忘的一幕。伴随着《送别》那动情

的音乐,发光的柳枝在一群姑娘手中▲,柳絮漫天飞舞,这样▲的场景,使

人沉醉不已。

折柳送别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柳”与“留”谐音,

因此折柳送别表达了▲和挽留之情:而柳树生命力极强,所以折柳送别也寄寓着

美好的祝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

前两句描述战士出征离别之际,路边杨柳随风摇曳,(▲)

折柳送别的习俗,在古代文人中特别盛行,许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4」的折柳

诗词。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

么不能不引申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多姿多彩诗情画意流连忘返脍炙人口

B.摇曳多姿诗情画意依依不舍脍炙人口

C.摇曳多姿如诗如画流连忘返交口称赞

D.多姿多彩如诗如画依依不舍交口称赞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

么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

B.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么

能不引发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

C.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让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怎

么不能不引申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

D.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让人们从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

怎么能不引起人们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呢?

20.请在文中括号处以“柳枝”开头,运用拟人修辞写一个句子,并分析这个句子所

用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心理学研究发现:智商测试中虽然老年人的总分略低于年轻人,但是在某些方面

①,包括表达能力、知识广度、分析和判断等。这些智力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如

同水晶需要岁月积淀一样,因此被称为“晶态智力”。老年人相对欠缺的是记忆力和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些智力往往用来适应新环境,如同流水一样变化迁移,②。

“晶态智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到60岁稳定在较高的水平,甚至有些人在

高龄期依然有所提升。而“液态智力”在成年后包,到了60岁会比20岁有明显

降低。

老年人神经元数量会略微减少,但神经结构并不比中年人差。脑的功能建立在神

经元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人在出生后神经元的数量不再增加,并以每年0.1%的速

度死亡。60岁的老年人比20岁的年轻人减少了4%的神经元数量,(▲),这是学

习和记忆在细胞水平的表现。年长的人有更多的学习经历和阅历,保存了更多有效的

突触连接,在分析和判断等思维上更有优势。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况且,差异并不显著。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

B.差异并不显著。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况且

C.差异并不显著。况且,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

D.况且,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差异并不显著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华文化向来重视自省,《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道家认

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华文化也强调自信,《韩非子》中说“恃人不如自恃也”,

告诉我们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要'‘恢弘志士

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自省与自信,是广大青年人生路上需要经常面对和思考的。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泰安市高考全真模拟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D(分析不当,“公众才开始了对各地区文明起源的了解”错误,原文是“这些遗迹

和器物都是实物遗存,看得见,摸得着,国内外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区文明

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场景”)

2.A(B项,无中生有,“使周围的区域文明迅速衰落”于文无据。C项,分析不当,

“从距今6000年开始,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等地区己进入区域文明社会”

错误,原文是“从距今6000年开始,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

等地区……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和显贵家族。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

间……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区域文明社会”。D项,不合文意,“祖先崇拜、礼仪制

度等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促进了中华大地上的区域文明的交流”错误,原文

是“距今5000年前后……区域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

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礼仪制度、天

人合一思想等”)

3.C(“冶金术、文字和城市”就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

的,所以埃及文明不能支持“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不是文明是否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

的标准”观点)

4.①首先指出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不是判断文明是否形成的普世标准,并阐述“中

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②然后阐述通过对良渚古城

等的考古发现证实了5000年前后以良渚社会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了文明

社会。③最后指出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陆续

进入了文明阶段,并阐述中原地区的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每点1分,

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材料一侧重从考古实证的角度,(1分)阐述了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一系列考

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2分)②材料二侧重从探源工程成果的角度,(1分)阐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实

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等诸多成果,并指出这为增

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源泉。(2分)(意思答对即可)

6.A(“地下海洋”指其煤田横跨3个省区,面积庞大,并非强调煤年产量高、有危

害)

7.C(“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是小说创作的要求,不是“散文”,原文

的表述是“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

8.①运用第二人称,与读者探讨“修补大地”的问题,如同面对面交流,亲切自然。

②运用第三人称(“人常说”等),引出树具有巨大缝合力的知识,客观公允,增加文

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③运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表达对矿区生态保护成就的赞叹,

情感真挚强烈。④三种人称交叉使用,巧妙切换,叙述灵活,行文摇曳生姿。(每点1

分,意思对即可)

9.①“勿忘树”是文中的重要意象,它是“我们”在一条矿区公路边发现的一棵最

有代表性的油松,它被看作“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被赋予告诫人们不忘

过去、重视生态文明的功用,突出文章主旨。②“勿忘树”有象征意义,它粗壮、高

挺、茂密,充满生机,外形上具有美感,见证着神东矿的成长,见证着矿区地表“平

静祥和,绿意盎然”的景象,象征着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③将普通的油

松命名为“勿忘树”,发人所未发,新颖别致;用油松来表达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

球环境保护等问题,以小见大,举重若轻。(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

可给分)

10.B(原文标点: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

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

11.D(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文中指同一年中的举人)

12.C(“因任官未尽职责”错误,原文是“余坎康失职”,即科举道路坎坷,未能任

职做官)

13.(I)脱去布衣,换穿官服以后,我登上厅堂表示敬意,汪公迎上来笑着说:“我们

两人平时交往何等密切,今天竟然采用这种礼节来相见吗?”(“修敬”“契分”“乃”

各1分,语意通畅1分)

(2)查慎行,是汪公门下的读书人,哪里敢轻易判断,那么等待天下的后来人阅读他的

诗作并评价吧。(判断句式、“伦拟”、“俟”各1分,语意通畅1分)

14.①当初接受诗稿时,因返回朝廷的期限紧迫,匆忙之间没有时间刻印;②八年后,

辞官还乡,感念汪绎恩情,于是开始雕印汪绎的诗稿。(每点1分,语意通畅1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秋影楼诗集》是我的房师汪东山的作品。

癸酉年秋天,汪公在京都参加乡试,与我一同出自德清县徐先生、庐陵县彭先生

门下。三年后的丁丑年,汪公成为进士;又三年后的庚辰年,以第一名及第,但是我

遭际不顺,未能中进士得授一官半职,接连几次在科举考试中不如意。汪公在与我相

聚的时候,拉着手唏嘘感慨,他对我的同情、劝慰、勉励,非常真挚。

到了壬午年冬天,我被召入内廷,癸未年三月,侥幸被礼部举荐,实际上是汪公

分校礼闱本房时举荐。脱去布衣,换穿官服以后,我登上厅堂表示敬意,汪公迎上来

笑着说:“我们两人平时交往何等密切,今天竟然用这种礼节来相见吗?”我行拜礼,

汪公回拜,始终不肯用老师的身份自居,仍然以挚友来对待我。

才一个月,我跟随皇上奔赴口外,汪公也在这年八月护送太安人回南方家乡。第

二年皇上渡江,特地命令汪公在家里享受俸禄,校对刊刻《全唐诗》。丙戌七月,书

籍没有完工,可是汪公的讣告忽然传来。我那时正请假安葬父亲,急忙整装匆匆返回,

取道虞山,在内室哀悼汪公,他的孩子尚在年幼,太安人拿出汪公的诗作交给我,我

收下保藏好。适逢返回朝廷的期限紧迫,匆忙中没有时间刻印书籍。

到了癸巳年秋天,我辞官还乡,从箱子里将汪公的作品分拣出来,急忙命令抄书

的人抄写,仿照宋本开始刊刻书版,距汪公过世已经有八年了。追思癸酉年以后我与

汪公互称同年的十年,在汪公门下的四年,那时秉承弟子礼仪,在他的府第,亲承恩

泽,也不过一个月中三几天而己。这时,我校阅书稿,不禁抚摸诗卷黯然神伤,泪流

盈眶。

书版已雕刻完毕,我记下事情始末,把书版归还汪公的儿子,让他收藏在家里。

诗集一共九卷,每卷篇目多少、异同,都是汪公亲自审定的,于是沿袭它的原样,让

汪公的儿子知道父亲的手泽。汪公诗歌的体格,地位大概在大历之后、长庆以前的名

家诗人之间。查慎行,是汪公门下的读书人,哪里敢轻易判断,那么等待天下的后来

人阅读他的诗作并评价吧。

15.C(“勋劳在石渠”并不是指钱穆父的功劳,而是指毛笔能用来撰写图书)

16.①用猩猩醉酒失言、被擒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谨慎处世,不可贪婪。②几两屐,五

车书,寄寓人生有限而文章能超越生命、垂之久远的哲理。③“拔毛济世”提醒友人

要勤于著述,且拯物济世、无私奉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酌情给分)

17.(I)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2)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

分)

(3)示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示例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示例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杜甫《蜀相》)

(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

可给分)

18.B(摇曳多姿:形容摆动的姿态变化多,优美动人。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颜

色形态多种多样。根据语境,第一空选用“摇曳多姿”。诗情画意:富有诗歌和绘画

那样的情感意境。如诗如画: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形容风景美丽。根据语境,第二

空选用“诗情画意”。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流连忘返:依恋徘徊,

舍不得离开。根据语境,第三空选用“依依不舍”。脍炙人口:美味大家都喜欢吃。

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根据语境,第

四空选用“脍炙人口”)

19.D(A项,结构混乱,在“人们从曲中”前面添加“让”;不合逻辑,删去“不能”

中的“不二B项,结构混乱,在“人们从曲中”前面添加“让”。C项,不合逻辑,

删去“不能”中的“不”;搭配不当,将“引申”改为“引起”或“引发”)

20.示例:

(1)句子:柳枝柔美多情,诉说着留恋和挽留之意,绊住了战士前行的脚步。(2分)

(2)效果:运用拟人的修辞,使表达更生动形象,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和言行,通

过写柳枝的留恋和挽留表达了战士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3分)

21.C(“差异并不显著”放在前面,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排除A、D两项。再比较B、

C两项,“神经元可以不断形成新的突触连接”放在后面,与前后文衔接更好,排除B

22.①比年轻人更具优势②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