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相隐”原则对当代立法的影响_第1页
“亲亲相隐”原则对当代立法的影响_第2页
“亲亲相隐”原则对当代立法的影响_第3页
“亲亲相隐”原则对当代立法的影响_第4页
“亲亲相隐”原则对当代立法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亲相隐”原则对当代立法的影响摘要两千多年前,我国律法上出现过“亲亲相印”。新中国结束了这个规定,可是欧美一些国家,却将其进行了发扬和改善。亲亲相隐有着存在的理由。律法无情人有情,法律的主体是自然人、集体和国家,所以法律必须以人性为基础,能够警人心达于情。如此方能让法律主体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事,才能实现社会安定国家昌盛。本文认为亲亲相隐并不过时,需要摒弃偏见,用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并探讨“亲亲相隐”这一法律制度,希望凭借笔者新鲜的笔触,引来不一样的讨论。关键词:“亲亲相隐”;立法;影响AbstractThesystemof"concealmentbetweenrelativesandrelatives"hasbeenextendedinChinaformorethantwothousandyears,andhasbeenabandonedsincethefound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However,ithasbeeninexistenceintheWestandhasbeencontinuouslyimproved.Thetruelawisconsistentwiththenatureofrightreason,isrootedinhumannature,deeplyrootedinthepeople,accesstothehumanlaw,theonlywaytohaveaharmoniousatmosphereconducivetotheformationofcitizens,proadministration,lawandnationallongperiodofstabilitycanalsobeguaranteed.Thispaperattemptstoputasidetheirprejudices,inanobjectiveandrationalperspectivetoexplorethe"concealment"reconstructionofthesysteminourcountry,inordertoachieveonitsowncriticalfeedbackeffect.Keywords:"concealment";legislation;influence

目录摘要 1引言 4一、古代“亲亲相隐“制度概述 4(一)“亲亲相隐”制度的含义 4(二)“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沿革 4二、现代我国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规定 6(一)1949年后我国大陆“亲亲相隐”制度的夭折 6(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规定 71.香港地区的规定 73.澳门地区的规定 73.台湾地区的规定 8三、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引入“亲亲相隐”制度的思考 8(一)重新确立“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8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8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93.完善我国现代法律体系,切实保障人权的需要 10(二)当代“亲亲相隐”制度建构原则 101.权利本位原则 102.亲属之间地位平等原则 11(三)对我国现代重构“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111.明确“亲亲相隐”中亲属的主体范围 112.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亲属容隐权和拒绝作证权 12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

前言“亲亲相隐”曾出现于孔子之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种亲属间不告发不作证,和现如今的法律有些不同,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然则其持续了到民国时期还存在。细细分析可发现,是因为其反映了人性,折射了伦理亲情,是维护家庭稳定,保障人权的一种体现。对于现如今的社会来说,这种“亲亲相隐”,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同样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不谈法律只谈伦理,那么“亲亲相隐”是亲属间情感的自然表达,是人性的最大彰显。现今法律存有谦抑性。其本质上和“亲亲相隐”雷同,所以说,“亲亲相隐”对我国法律之完善,拥有可鉴之处。一、古代“亲亲相隐“制度概述(一)“亲亲相隐”制度的含义春秋时期,我国产生了“亲亲相隐”,该项律法制度,兼顾了法律和伦理。翻开《法学词典》,其对这种制度有着解释:属中国旧制,指的是亲属间对罪行互相隐瞒。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犯罪之后,他的亲属可以替他隐瞒犯罪事实,而且这种隐瞒不犯罪。如此说来,它便有三个潜在含义:第一,一个人替亲属隐瞒罪行,其不被律法所制裁,或者给以轻处。第二,替亲属隐瞒犯罪是一种责任也是义务。第三,并非所有罪行都可以亲亲相隐,比如大唐时期律法规定,谋反、谋叛、谋大逆以及犯下罪行乃是死罪是不可以的。法学词典编辑委员会.法学词典(修正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纵观我国各朝对“亲亲相隐”的律法,可发现:不同时期名字不同,比如称为“亲亲得相首匿”等,只有直系三代以及夫妻之间才能施行“亲亲相隐”,而且适用性很大,除了威胁皇朝利益之外,几乎所有的罪行都可以施行“亲亲相隐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法学词典编辑委员会.法学词典(修正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二)“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沿革春秋时期,儒家提出“亲亲相隐”,到了秦朝时期,这种制度得到了发扬。在秦朝有“非公室告”,指的是子女状告父母,大臣告君主,妻妾告丈夫,下人告主子,这些官府都不受理,如果原告坚持状告的话,还会被抓起来定罪。<秦律>是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锐利武器.文物,1976年6期,24页.其实,这就是亲亲相隐的含义。商鞅变法时期,子告父也是犯罪的。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秦律>是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锐利武器.文物,1976年6期,24页.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4版,53。到了东汉、西汉已经南北朝,“亲亲相隐”得到长足发展。有史书记载,汉武帝统治时期,当时身为临汝侯的灌贤隐匿犯了罪的儿子结果触犯了律法,被免了爵位。当时太子刘爽状告父亲,因为不孝之大罪而被砍了脑袋。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12月第13版,101。这种做法沿袭了秦朝旧制,只是汉朝律法增加了一个“不孝”罪名。子告父便是不孝,罪大至死。这一点比秦朝更厉害。到了汉宣帝时期,则颁布诏书说,父子间、夫妻间,这本就是存在着真情亲情,如果子替父母隐、妇为夫隐,孙替祖父母隐,这些都是可以理解,隐瞒无罪。但是反过来呢?父母隐子女、丈夫隐妻子、祖父母隐孙子的,只要犯的不是死罪,都可以通过廷尉上奏皇帝,做出最后决断。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12月第13版,10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12月第13版,125。亲亲相隐制度从隋唐一直到明清甚至民国,越来越成熟。关于隋朝的一些资料不可查,但是唐朝的相关资料还是有的。亲亲相隐到了唐朝,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规定的也比较详细,亲亲相隐发展到了顶峰。关于“亲亲相隐”,大唐律则通过总则分则来构成该律。总则中则确定了“亲亲相隐”适用范围,即“同居相为隐”,而大罪比如死罪、谋逆等却不适用“亲亲相隐”。分则则介绍了具体隐的内容,比如替犯罪人通风报信,帮助其逃走,替亲属隐藏踪迹的这些都可以减免罪行。这种规定到了明清时期,也没有大的改变。不过元朝的《大元通制》中,有“干名犯义”之罪,是用来惩治状告父母的人,这使得“亲亲相隐”得以完善。这个时期的“亲亲相隐”,内容完善,设计科学,科条清晰,有据可查。到了清末民初,因为时局动荡,很多法律条文都做出了调整,像这种反映礼教的很多律法都被废弃,但“亲亲相隐”却神奇地保存下来。当然也是争论好久之后,才做出的保留决定。可能这也是“仿行宪政”所需。此时大清律例,保持了元朝的“干名犯义”,这也是源于中国人受亲情伦理影响至深。到了民国时期,仍然认可替亲属隐藏踪迹,通风报信等可以免于处罚,或者从轻处罚,而且可以拒绝证明亲属有罪《大清刑律草案》,(清)农工商部印刷科刊印,第68页。。此时,因为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亲亲相隐”《大清刑律草案》,(清)农工商部印刷科刊印,第68页。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封建法教阻碍了社会发展和建设,被我国政府全部否定,“亲亲相隐”自然也在此列。只因为其代表了家族的小团体利益,和依法治国的目标违背。故此,奉行了两千多年的“亲亲相隐”退出舞台。二、现代我国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规定(一)1949年后我国大陆“亲亲相隐”制度的夭折对于国民党残留的法制,新中国进行了彻底否定。此阶段立法是从阶级性角度出发,将国民党反动法律一缕清除。新中国法律是国家、集体利益至上,只要是与此违背的任何法律内容,比如亲情、家族等,都要进行打压,使其拥有很小的空间。如此一来,“亲戚相隐”便没有了存在的依据。故此,形成了一个普遍认知:凡是知情不报都是犯罪行为。这一点在现行法律当中就有规定,比如刑法第310条。通俗来说就是,明知道对方犯了罪,还要给他提供各种帮助,比如提供隐藏之处,提供钱款让其逃逸,或者做假证企图证明其无罪的,这样的人都要判刑,刑期三年以下。或者是拘役和管制。情节如果严重的话,会给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当然,不仅仅这样,之前还和犯罪人同谋,这样的人就和犯罪人同罪。另外,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一款,写明了只要是知道案情,就有作证义务。这样的规定正好和前一个规定配套。《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则》是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其中第142条内容通俗点说就是,在具体办案时候,应当询问证人一些情况,自然包括和当事人的关系,而且要提醒证人,只要知道案情就必须提供证据,否则都要追究刑事责任。也就是说,不管行为人和犯罪人之间关系如何,只要是对其进行了帮助,比如窝藏、包庇等等,或者是明知亲属犯罪却不肯作证,这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如此一来,“亲亲相隐”失去了存在空间。而且使得知情人陷入了一面是法一面是亲情的双重拷问,这和立法为民的初衷违背,没有尊重人性。在现实中,很多人为自己的亲属提供窝藏、包庇,法律尊严被践踏,但是反观如此法律,其实也是践踏了人性。故此,得不到百姓的赞同。就算是肯出庭作证也是就虚避实,要么找各种理由不出庭,这无疑让司法难度增加。减弱了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性。(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规定1.香港地区的规定香港未回归之前,执行的是英国法律。法律充满了英美法系的特征。香港法律比较详细,在具体的实体法和诉讼法都对“亲亲相隐”做了解释。例如《诉讼证据条例》的第六条,大意是夫妻双方一方犯罪,另一方不能出庭作证,而且有权利拒绝作证。香港此法拥有人性,兼顾了夫妻伦理,夫妻间可以彼此拒绝作证,而且不触犯法律,不会被扣上任何罪名。接着在本法中,第7、8、11、55条都有这方面的解释,让亲属拥有拒绝作证权,让法律为人性服务。3.澳门地区的规定澳门虽然被葡萄牙占领过,但是就法律来说则是受到了祖国大陆法系影响,自然还有很多传统的法律内涵。比如《澳门刑诉法典》第121条,圈定了可以拒绝出庭作证者的范畴,比如:嫌犯直系血亲中的晚辈以及长辈,再就是兄弟姊妹,更有父母双亲的亲属,和嫌犯存在收养关系的人,或者是嫌犯的妻子、前妻,甚至于正在同居的情人都在此列。另外还有特别说明:在前文所说的这些人,在接受调查的时候,可以拒绝出庭作证。如果没有提醒的话,证人证言是不具效力的。寻找证人之时,要询问证人身份,明确一切必须资料,包括了证人和嫌犯的关系,和被害人的关系,甚至于和其他证人的关系,以此来建立证言的可信性。3.台湾地区的规定在台湾仍然沿用一九三五年出台的《中华民国刑法》,以及《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其中和亲亲相隐,也就是容隐有关的规定继续存在。比如台湾地区刑法第162条,为犯罪嫌疑人提供逃脱等帮助的配偶、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宗亲、外亲、妻亲,虽有罪但是要从轻处罚。而且180条确定了可以拒绝作证的人:第一,嫌疑人的妻子或者前妻、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宗亲、外亲、妻亲,或者是嫌疑人父母姻亲以及亲属。第二,与嫌疑人已经订婚者;第三,嫌疑人和自诉人和自己存在或曾经存在法定代理人关系者。而181条则更是注明,只要自己害怕因为自己证言导致和自己存在血亲、夫妻等关系的人受到处罚,自己可以拒绝作证。而第185条则明确指出,寻找证人的时候,必须先确定证人和嫌疑人或者自诉人是否存在血亲、夫妻等可以拒绝作证的关系。如果得知证人和嫌疑人、自诉人存在这样的关系,必须提前告知可以拒绝作证。尽最大限度地确保民众可以行使证言拒绝权。而且第167条和351条重申了,和犯罪人存在血亲、夫妻关系,就算帮助犯罪人逃走,甚至于毁灭证据,也不能从重处罚。三、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引入“亲亲相隐”制度的思考(一)重新确立“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分析合乎情理且能被群众所认可,这样的法律才具有生命力。否则法律则失去生存土壤,不能长久存在。“亲亲相隐”合乎人情,又合乎法度,将其和我国法律体系融合,对于我国法律的健全具有积极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纵观我国目前法制情况,可以看出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对于这一点,我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已经形成共识,并且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在两年后,也就是二零二零年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实现该目标,需要我国拥有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并能够实现依法治国。笔者窃以为,解决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亲亲相隐”有必要再度出现,并且被赋予相应功能。因为社会稳定依靠家庭的稳定。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会稳健。既然是和谐,就必须要尊重人情,尊重人权,否则就算社会稳定,也是严厉之法制导致的人人自危式地稳定,最终会导致重大问题。这一点之前反右以及文化大革命已经证实过。学者谢晖曾经指出人和环境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大概之意是:社会环境不安定,人们就会退而求其次,到家庭中寻找安全感,如果到最后都没找到这样的安全之地,总是感觉自己暴露在危险里,此时的人们便不再有希望和信任,绝望之下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一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一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M].第三章.现阶段的法律让人倍感矛盾,一手维护家庭、血亲、朋友之间的信任等关系,另外一手却在胁迫人们改变这种关系。一手大枣一手大棒,真是矛盾至极。让人无法适从,在情与法之间徘徊。为了凸显法之威严,还要扣上法大于情,施法无情等口号,结果却事与愿违,亲人间容隐之事频频发生。我党我国是光明磊落的,必然会认识到目前法律的矛盾之处,并进行大胆地改革。只有如此,才能让法律真正地为国为民,和政治紧密相联。反观“亲亲相隐”,其存在了两千余年,对家庭稳定,社会稳定发生了积极作用,尊重了人性,体现了法情并重。我国一项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理念,将“亲亲相隐”一棒子打死,与此理念违背。况且一定程度上的“亲亲相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其可以促进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是我国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体现,那就是保证其法律权益不受侵害。立法的目的,不仅仅是打击犯罪,让犯罪者罪有应得,还要重视与犯罪者有关的人,比如受害者以及犯罪者家属亲人的合法权益。在历朝历代,之所以保留了“亲亲相隐”,就是因为这个律条尊重了人性,让亲人之间存在信任,保护了家庭的稳定。其中父子相隐也更体现了孝的思想。是法与情有机交融的结果。虽然彼时历史环境和如今社会主义环境不同,但是我们也要充分吸收其精华,使其具有的积极作用为我所用。3.完善我国现代法律体系,切实保障人权的需要第一,在立法之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而舍弃了“亲亲相隐”,不仅没有明确亲属之间拥有亲亲相隐的权利,更没有表明亲属之间可以拒绝作证,也就是所谓的拒绝作证权。正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在刑事法律制度上,存在着程序和主体矛盾的情况。比如诉讼证据以及证人出庭两个制度就存在问题。需要明晰的是,诉讼制度的关键环节,就是证据制度和证人出庭制度。第二,宪法改革已经提上日程,尊重以及保护人权已经写进了宪法,而恰恰保障人权,是刑法功能之一。不过,在具体的办案过程里,司法部门要执行我国刑事诉讼法,其中规定了任何人不能包庇犯罪嫌疑人,不管知不知道内情,必须出具证言,否则就要负刑事责任。这一具有强迫性的规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嫌疑人亲属的对抗,他们要在痛苦中抉择,在人性和法性之间徘徊。就算作证也大多是伪证,增加了司法机关辨认成本。而“亲亲相隐”则制度的完善使用,则可以让亲人的证词更有可信度。而且因为拥有拒绝证据权,可以让亲属远离那种痛苦的抉择,减少因为证词证言导致嫌疑人被处罚后打击报复。体现了维持社会稳定,以及社会主义色彩的人权。(二)当代“亲亲相隐”制度建构原则存在就是道理。“亲亲相隐”始于春秋战国,到清末拥有两千余年历史,其有着雄厚的存在根基,是血缘、亲情、伦理在法律上获得的最大的折射。虽然如今亲亲相隐暂时性退出舞台,但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提升,国家民主程度加深,其还会再次出现。当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这种原则,必须要加以规范,进行大量的印证。毕竟,其始于封建社会,是儒家思想统治国家的一种观念。所以利用过程要秉持两个方向:1.权利本位原则维护封建君权、父权,这是古代“亲亲相隐”的目的。据记载,在梁武帝之时,当时有个名叫任提女的人拐卖人口,她儿子景慈不顾“亲亲相隐”,举报母亲,当时的法官虞僧说,作为儿女伺候父母,就算见到父母错了,也不敢直接指出来,像那种儿子直言证实父亲有罪的做法,孔子并不赞同。景慈作为儿子没有及早地规劝母亲,母亲被捉后来来证明,损伤了孝道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0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05.这个案子随时个案,但是却说明了古代“亲亲相隐”突出了封建纲常,体现尊卑。这和现代“亲亲相隐”不同,后者不为体现尊卑,而是为了给嫌疑人的亲属选择作证与否的权利,尊重了嫌疑人亲属的人身自由。2.亲属之间地位平等原则现代法律追求的目标就是人人平等。这是法律存在的基本价值。失去了平等,法律就失去了基础。只有尽最大限度去维护和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才能让每个人尊重法律。古代中国“亲亲相隐”,体现的是父权、君权,刻意地制造了等级,比如秦朝的父子相隐则是单向的,子为父隐可以,父为子隐则不行。自然,现代法律,想要融入“亲亲相隐”也要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而且亲属间还存在远近亲疏,不能一概而论,否则造成范围过宽,反倒为现代法律带来困扰。(三)对我国现代重构“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古代所谓道德,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统治,法律道德化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服务。现如今想要融入“亲亲相隐”就必须舍弃这个内涵,实现法律和真正道德的契合点,其实这便是法律实现人人平等的一种途径。在民权觉醒的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激发家庭的能量。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织单位,只有家人和睦,才能实现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睦。亲亲相隐融入法律,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人性,激发人的积极因素。现如今,亲亲相隐的利用,需要去处当中封建糟粕,比如君权、父权、尊卑等等,然后进行充分吸收借鉴,实现亲亲相隐具有的维护家庭、维护社会的积极作用,让我过法律体系更具人性化。1.明确“亲亲相隐”中亲属的主体范围确定”亲亲相隐”的使用范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范围大了、范围小了,都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大了职权乱用,所谓乱用,就是亲属为了让嫌疑人不受到处罚,便乱用拒绝作证权,使得案件侦破变得困难。小了没有调节效果。更发挥不了维护亲情之效果。说到亲属血缘,就不得不提《婚姻法》。该部法律专门界定和调整血缘亲情关系的。还专门规定了近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比如抚养和赡养,指的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继父母和继子之间,只要在生活和经济上存在互相帮扶的关系,彼此间就必须承担法定的权利、义务。所以,最终近亲属就是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外祖父母和外孙子女之间。再者,《婚姻法》明确,所谓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还存在着养兄弟姐妹、继兄弟姐妹,相对比《刑事诉讼法》中相应规定更详细,范围更宽。当出现遗产的时候,就要在《继承法》基础上进行遗产分配。其作为专门法律,可以调整财产继承权利和义务。其针对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血缘、婚姻以及家庭关系,而设定了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与死者对应的继承人、被继承人的范围,除了正常的丈夫、子女、妻子、父母、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之外,还包括已经丧偶且尽了赡养义务的儿媳、女婿。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他们和死者关系比较紧密。当然,公婆、岳父母也在继承人、被继承人范围内。由《婚姻法》和《继承法》,大概就可以确定亲亲相隐的近亲属范围。2.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亲属容隐权和拒绝作证权第一,在现行法律条文中,有机地融入亲属容隐之权利。以我国《刑法》为例,在310条涉及到的窝藏以及包庇罪中,增加另外一条说明,那就是和犯罪人有血亲、夫妻关系,对犯罪人提供窝藏、包庇,则可以免于处罚。当然,为了让亲亲相隐更深融入,其他相关法律条文也要如此这般进行阐明。第二,在立法过程里,希望将“亲属拒绝作证权”写入现行法律条文中。比如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其指出凡是符合作证的人都要出来作证,那么可以增加一条,和犯罪嫌疑人存在容隐权关系的,则可以拒绝作证。第三,需要申明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里,需要完善执法程序,对容隐权予以告知。可以这样规定:司法机关侦办案件,为了了解真相需要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