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_第1页
2021年度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_第2页
2021年度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_第3页
2021年度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_第4页
2021年度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基本总结

绪论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准而短暂;体

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科学。

敏捷度低。

2.生命基本特性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回馈是由受控某些回馈信息调节控制某些活动作

3.兴奋性是指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映能力或特

性。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变化刺激条件涉及强度、作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某些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

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三个要素反映是指接受刺使反债调节与控制某些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

激后机体活动状态变化。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后完毕。

有两种体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某些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

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状况下,引起组织发生使回馈调节与控制某些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

反映最小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刺激为阈刺激,不不大体内环境稳态。

于阈强度刺激为阈上刺激,不大于阈强度刺激为阈下刺

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总称。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转运方式重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f细胞内液(40%)

体液(60%){细胞外液(2。%)[组织液(15%)积极转运、

I血缝(5%)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环境,即细胞外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液。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协助,顺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

对稳定状态。道转运两种。

5.人体功能调节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载体转运具备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自身调节。最重要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构通道转运具备离子选取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

造基本是反射弧,涉及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某些。积极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转运,需要细

胞提供能量涉及原发性积极转运和发性枳极转运。值。

最重要为钠一钾泵转运。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备

出胞是指胞质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形式排出“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可传播性。

细胞过程。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长度缩短或张力增长.其过程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

涉及肌细饱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某些,重要

泡或吞饮泡方式。

环节如下图

进入细肥过程,分别称为吞噬和吞饮.吞饮也可以分

肌细胞兴奋——肌膜产生动作单位

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两种形式。

横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单纯犷散肌细胞兴奋-收缩相联----

r电压门控通道终末池膜Ca:,通道开放,Ca“释力

通道犷散,化学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J,

易化扩散ICa与肌钙妥白结合

转运方式.।数体扩散

原肌凝妥白阻碍作用解除

.原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然方博±才&滋(箱能)

I继发性主动转运

肌细胞收缩肌凝蛋白与肌纤蛋白结合(ATP薛激活)

出胞和入胞一转运大分子和团块物质

ATP分解释放能量,横桥扭动

2.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伴有电活动。

单个细胞膜两侧生物电称为细胞跨膜电位,涉及静息电I细肌丝向粗肌线M线滑行,肌节缩短(肌肉收缩

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将肌细胞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中介过程,称为兴

生物电产生必要具备两个条件: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奋-收缩耦联。

同,构成生物电产生基本。②胞膜在不同状态下时离于三联体是兴奋一收缩耦连构造基本,Ca2+是兴奋一收缩

通透性不同.成为生物电产生关健。耦连因子。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它骨骼肌收缩形式依照后负荷大小与刺激频率高低分

是细胞安静标志、它形成是由于K*外流。别体现为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单收缩、强直收缩。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本上受到有效刺血液

激时,在膜两侧产生可传播膜电位波动。它是细胞兴奋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正常成人血液总量占体重

标志.

7%-8%。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内流与K+外流及Na+血液具备运送、调节、防御和保护功能。

—K+泵转运共同形成、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2.血浆由血浆电解质和血浆蛋白构成。

阈电位是使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临界膜电位血浆蛋白由球蛋白(免疫),白蛋白(胶体渗入压),

纤维球蛋白(血液凝固)构成r中性粒细胞(N

有粒,嗜咬性粒细胞

3.血浆是包括各种溶质水溶液。其中晶体物质产生血浆白细胞总数[(4.0~10.0)x10'/L]1曙球性粒加饱

I无粒产巴细他⑴

晶体渗入压,重要成分是Nacl,重要具有阳离子na+。I单核细胞(M)

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正常分布和互换,对保持

红细胞正常形态具备重要作用;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300)x109/L«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入压,重要成分是白蛋白,具备其重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血。

免疫功能。10.血液凝固基本过程涉及凝血酶原启动物形成、凝血酶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形成、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一纤维蛋白)

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互换。血液中抗凝物质重要为抗凝血酶和肝素。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口.血型普通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ABO血型

4.血浆正常酸碱度:PH7.35-7.4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系统依照红细胞膜上与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而分为A、

于7.45为碱中毒。B、AB、O四种血型。临床输血应首选输同型血,为避

5.血细胞涉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免浮现凝集,在输血时必要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

国内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验(主侧供者红细胞一受着者血清,次侧受者红细胞一

供者血清)。

为(3.5-5.0)x1012/L()

6.红细胞内重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血液循环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血液循环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流

110-150g/L»动过程,功能是完毕体内物质运送.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2.心肌细胞由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和自律细

血。胞(心特珠传导组织细吃)构成它们生物电现象有所不

7.红细胞生理特性涉及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同。工作细胞如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约为一90mV,

红细胞叠连)、渗入脆性(溶血,低渗溶液)。其形成原理与神经纤维相似,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电一

红细胞生理功能重要是运愉。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酸化学平衡电位。

碱平衡。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构成,但复极化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维生素B12,叶酸。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8.正常成人白细胞:其重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免疫作复极化I期(迅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用。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迅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音调较低,持续时间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较长;第二心音标志心室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每搏

其中2期历时最长,电位变化小,呈平台状,是复极输出量是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血量。安静时,成

化长因素。人60—80ml。射血分数指每

自律细胞无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最大特点是4期自动每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比例,即射血分数

搏出量

去极化。窦房结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快。

=心宜钎张末期容积X100%。它是衡量心脏射血能力重要指

3.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时间为一种心动周期,标。

由舒张期和收缩期构成。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是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血

在一种心动周期中:

量,安静时为4.5-6.0L/min它是搏出量与心率乘积,用

①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有助于心室血液充盈和射

来评估心脏泵血功能。

血;*负荷(心室舒很末期容量)

得出量|心肌收嫡能力

②舒张期长于收缩期,房室有一共同舒张期,影的心,出土的因才•:"输出量[।后负荷(动脉血压)

I心率

③心脏泵血活动以心室为主。

心指数(L/m2)是用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心输出

量作为衡量心功能指针、

4.每分钟心脏舒缩次数为心率。

.心肌生理特性涉及旧律性、兴奋性、传导性、

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为60-100/min,平均为7ymin,4

随年龄、性别、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心率与心动周期呈收缩性。

反比关系心率增快,心动周期缩短重要是心舒期缩短。心肌自律性是心脏在脱离神经支配或离体状

心脏泵血取决于心室舒缩活动,它决定了心室内压力况下,仍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特性。心脏自律组织涉

大小其压力变化导致辫膜开闭,最后决定血流方向。及窦房结、房室交界(结区除外)、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

分期心脏活动压力变化房室瓣动脉瓣血流方向心室容积

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心房压〈心室压〈动脉压关闭关闭血液存于心不变

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心房压〈心室压>动脉压关闭开放心室射入动缩小

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心房压〈心室压〈动脉压关闭关闭血液存于心不变

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心房压>心室压V动脉压开放关闭心房流入心增大

心房收缩期心室继续舒张心房压>心室压V动脉压开放关闭心房流入心增大

同步心房收缩室

其中以窦房结自律性最高(4期去极化速率最快),约为

100/min,为心脏正常起搏点。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心肌传导兴奋途径由窦房结一心房肌一房室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每一瞬

交界一房室束及左右束支一浦肯野纤维一心室肌。特点间动脉血压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等于舒张压+用脉

是房室交界传导速度缓慢,形成房室延搁,使心房收缩压。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收缩压为100一

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保证心室充分血液充盈。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

心肌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体现为周期性变动脉血压对于推动血液循环,维持血流速度,从而保证

化,分为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映期)相对不各强。心室收缩时,器官足够血流量具备状态。

应期和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动脉血压形成条件有:

延续整个机械收缩期和舒张初期,保证心肌不发生①前提条件:循环血量;

强直收缩。期前收缩是心肌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②动力条件:心室舒缩;

人工或窦房结以外病理性刺激,于窦房结发放冲动前,③阻力条件:外周阻力;

@冲条件:大动脉管壁弹性。

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在期前收缩后浮现一段较长影响动脉血压形成因素: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

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心肌收缩性有对细胞比例、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

外Ca2+依赖性大,节律性收缩、“全或无',等特性。性。

运专心电图机,在体表一定部位描记心脏电变化曲每搏输出量重要影响收缩压,外周阻力重要影响舒张

压,大动脉管壁弹性重要影响脉压。

线,为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是由P波、QRS波群、T波

循环血量减少、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阻

以及各波间时间线段构成。P波反映左右心房去极化过

力减小均使血压下降,大动脉管壁弹性减少使脉压增

程;QRS波群涉及3个相连波,反映左、右性室去极化过

大。

程电位变化;T波反映左、右心室兴奋后复权化过程。P-Q

动脉脉搏指每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室收缩和舒张而

间期是指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时间间隔,代表心房

引起血管壁起伏波动,简称脉搏。

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间隔时间;Q-T间期是指QRS波

.右心房或胸腔内大静脉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正常

群起点到T波终点时间。代表心室开始去极到所有心室6

波动范畴为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

完毕复极化所需时间;ST段是指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4-12cmH20o

点时间,代表心室各某些均处在去极化静脉血回流速度。

5.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血液付于单位面积血管壁侧压各器官静脉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影响静脉回流因素

力,即压强。有心肌收缩力、体位变化、骨骼肌挤压作用和胸膜腔负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压作用。

心肌收缩力和骨骼肌挤压作用削弱、胸膜腔负压减复正常水平;反之亦然。压力感受器反射是典型负反馈调

小、体位由卧位变立位,静脉回流均减少。节,重要对急骤变化血压起缓冲作用,时于保证脑和心

7.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血液循环。脏血液供应具备重要生理意义。

其血流通路及意义:迁回通路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肾上腺素重要与心肌B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使心

物质互换场合;直捷通路是使一某些血液迅速回流入心;肌收缩力增强,临床上用作强心药;去甲肾上腺素(外周

动一静脉短路有调节体温作用。阻力增长)重要与血管a肾上膝素能受体结合,临床上

8.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取决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及有效滤用作升压药。

过压。血管紧张素H可使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

有效滤过压X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入压)一(组压升高;并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

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入压)。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n作用重要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

影响组织液生成因素重要涉及毛细血管通透性、毛细血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管血压、血策胶体渗入压及淋巴回流。毛细血管通透性激肽释放酶一激肽系统有强烈舒血管作用。

增长、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血浆胶体渗入压下降及淋巴心房钠尿肽具备减少血压、利钠、利尿和调节循环

回流减少均导致组织水肿血量作用。

9.心血管功能调节:神经调节基本中枢位于延髓,涉血管内皮生成和释放舒血管物质重要有一氧化氮

及交感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和心迷走中枢。和前列环素,具备舒血管作用;内皮缩血管因子重要是内

支配神经涉及交感缩血管神经、心交感神经和心迷皮素,具备强烈而持久缩血管效应。

走神经。呼吸

交感神经具备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可导

1.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互换过程,是维持机

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体生命活动必须基本生理过程之一。呼吸全过程涉及

强,心输出量增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送和内呼吸

而副交感神经作用与之相反。三个环节

2.肺通气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气压差(人工呼吸

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其感受器为颐动脉

原理),肺通气原动力是呼吸运动。

窦和积极脉弓,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和积

呼吸频率是指每分钟呼吸运动次数,正常人安静状态

极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中枢和

下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

交感缩血管中枢,浮现心脏活动减慢削弱,心输出量减

胸膜腔负压重要是由肺回缩力导致,其生理意义在于:

少,小动脉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使血压下降而恢

①保持肺处在扩张状态,并使肺跟随胸屏运动而伸缩;

②增进静脉血液及淋巴液回流。深度,从而维持内环琉中这些化学因素相对稳定。其中

肺通气阻力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两类。C02对呼吸影响最为重要。当动脉血中Pc°2恰当增长、

3.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指针。P°2轻、中度减少和中浓度升高时,通过刺激化学感受

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最大气体器反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长。

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最大能力,在一定限度上可作为肺牵张反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吸气过深过长,

肺通气功能较好静态指针,而时间肺活量反映呼气时所增进吸气转为呼气.

遇到阻力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动态指针。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池新鲜空气量,反映消化与吸取

了肺内真正有效气体互换量,肺泡通气量增长,气体互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过程称为消化。

换率增长。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及被消化后小分子营养物质,通

4.气体互换动力是膜两侧气体分压差。其过程涉及肺换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淋巴过程,叫做吸取。

气和组织换气。2.胃液(酸性)重要成分为: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

肺换气是血液与肺泡之间气体互换,其成果使本来静内因子。

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小肠内消化液重要为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其中最重要

组织换气是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气体互换,其成果使是胰液。

本来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3.胃重要运动形式为: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

5.气体运送是沟通肺换气和组织换气重要环节。小肠重要运动形式为: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

和在血液中运送形式有两种,即物理溶解和化学

CO?大肠运动形式:袋状来回运动,分节蠕动或多袋推动运

结合。动

化学结合为其重要运送形式,其中。以形式

2HbO2,C024.小肠是最重要吸取部位:①小肠有巨大吸取面积。②小

以形式HCO,为重要运送形式。肠黏膜绒毛内有丰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吸

6.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活动,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取。③食物在小肠内已经被充分消化成适于吸取小分子

呼吸中枢互配合下,实现延髓是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基物质。④食糜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本中枢,脑桥前部有呼吸调节中枢。大脑皮质在一定限5.大某些消化器官都受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度可随意控制呼吸。神经双重支配;

7.呼吸发射重要是化学感受性反射。其中交感神经对消化功能起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作用

动脉血液、组炽液或脑脊液中标、Co?及中浓度变化,是加强消化活动。

可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劝频率和6.胃肠激素重要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和抑

胃肽。女性排卵期前体温较低,排卵最低,排卵后体温回升

7.胆盐有对脂肪消化吸取有重要作用。5.体温能维持相对恒定,是体内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保

8.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卵磷脂分泌过少胆固醇易沉积持动态平街成果。

而形成胆结石。安静状态下机体重要产热器官是内脏,特别是肝脏;

9.营养物质吸取重要部位(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运动或劳动时重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6.皮肤是最大散热器官。易受环境影响

人体热量散失途径重要以皮肤为主,散热方式有辐射、

能量代谢和体温

传导(冰袋、冰帽)、对流(电扇)、蒸发(30℃以上、

1生理学中普通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随着发生能

酒精、闷热)四种。不感蒸发,人体每天不感蒸发量

量释放、转移、储存和运用称为能量代谢。

1000ml左右。(补液时易被漏掉)

影响能量代谢因素有骨骼肌活动、环境温度

7.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和精神活动。

2基本代谢是指机体在基本状态下能量代谢,基本状态

尿生成和排除

下单位时间内能量代谢称为基本代谢率(BMR)。它是机

1.排泄是机体将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代谢终产物以

体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时代谢率。

及不需要或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向

基本代谢率基本状态:1.清晨、苏醒、静卧;2精神安

体外输送生理过程。

静;3空腹;4室温20℃—25℃之间条件下。

排泄器官有肾脏、肺、皮肤、消化道等其中肾脏最

基本代谢率异常与甲状腺疾病关于。

为重要。

3体温是指机体核心某些平均温度。临床上通惯用腋窝、

肾脏除具备排泄功能外,还可调节酸碱平衡,维持

口腔和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内环境稳态和内分泌功能

直肠温度正常值为36.9℃-37.99C,直肠比较接近机

2.尿生成涉及三个基本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

体深部温度。

合管重吸取,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和排泄。

口腔(舌下)温度为36.7℃—37.7℃,

肾小球滤过是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成分滤入

腋窝温度为36.0℃—37.49C。

肾小囊过程。需要滤过膜构造和有效滤过压动力驱动。

在生理状况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入

动、情绪等因素而有所变动。

压+肾小囊内压)

4.夜晚2时-6时体温最低,昼1—6时体温最高。

肾小球滤过率为单位时间内(每分钟钟)两侧肾小球

女性体温高于男性0.3C

滤出原尿量。滤过度数为肾小球滤过率与血浆流量比

值。统作用;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对Na+,Cl一和水重吸取,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某些成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而使尿童减少。④杭利尿激素(ADH)重要作用是增

胞转运,重新进入血液: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通透性.从而增长水

取。重吸取方式;有积极重吸取和被动重吸取两种,重重吸取,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

吸取部位重要在近端小管。有效刹激是血浆晶

Na+积极重吸取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其她物质被动体渗入压升高和循环血黄减少。⑤醛固酮重要作用

重吸取和继发性主:动重吸;水重吸取有两种状况,一为是增进远曲小管和集合于排钾保钠保水,其分泌受肾素

必须重吸取,是随着溶质强制吸取,与体内水分多少。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和血钾离子、血钠离子浓度

无关;二为调节性重吸取,受抗利尿激素影响,与体内内调节。

水分多少有关,因而决定尿量多少。4.正常人每圣夜尿黄为1000—ml,平均1500mlo每

肾小管重吸取是有一定限度,当血浆浓度升高,超登夜尿童长期超过2500ml,称为多尿;持续在100

过肾小管重吸取限度时,尿中开始浮现葡萄糖(尿糖),-500ml范畴之内,称为少尿;持续低于100ml,称为无

这一血特浓度即葡萄糖肾阈值.称为肾糖阈。尿。

将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物质正常状况下,新鲜尿液呈透明、淡黄色;比重为1.010

和血浆中某些物质送入管腔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1.025;渗入压比血策高,介于925—3727kPa;pH值

分泌和排泄功能。①H+分泌通过与小管液Na+互换,是在5.0—7.0。尿液中水分占95%—97%溶质占3%~5%。

Na+与HC03,重吸取回血液;②NH3分泌则与H+结合,

溶质占30.b-5%a尿生成是持续不断过程,进入肾

增进H+排出和NaHCO,重吸取;③K+分泌也与小管液Na+

孟尿液,被送入输尿管,经其周期性蠕动,输入膀胱贮

进行互换,与H+~Na+互换存在竞争抑制作用。它们共

存。膀胱排尿是间歇,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引

同作用起到排酸保城、调节酸碱平衡作用。

起排尿反射。

3.原尿生成调节因滤过膜通透性及滤过面积、有效滤过

排尿反射过程

压、肾小球血浆流量变化而发生变化。膜通透性减小、大肽皮质

腐就尿土充盈一筋就曳感受m二/就程尿机收r

滤过面积减少、有效滤过压下降及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400~500ml)J'[排尿

明.并经〔膀胱括为肌舒张r^1

都将使尿量减少。-------►尿道括约机仔张)I

尿道发感受W

_____9!/冲,|

终尿生成调节:①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变化,产生渗(正反停)

入性利尿。②球一管平衡破坏,尿量和尿Na+排出明显

增多。③肾交感神经使肾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致排尿次数增多,称为尿频;排尿不能进行使膀胱布满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启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尿液,称为尿潴留;排尿失去随意控制,称为尿失禁。

感觉器官视神经乳头处没有感光细胞分布,聚焦于此处光线

不能被感受,形成生理性盲点。

1感受器是专门感受刺激特殊构造。感觉器官除包括感

受器外.尚有某些非神经组织附属构造,这些附属构造有当维生素A缺少时,将影响人在暗光下视敏度,引

助于感受器实现其感受功能,如眼、耳、鼻、舌等感受起夜盲症。

器官。

感受器普通生理特性:感受器适当刺激、感受器换能关于色觉产生原理,当前广泛采用“三原色学说”。

作用和感受器适应现象。该学说以为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视锥细胞,

能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称之为感红

2.眼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所构成,

可以把来自外界物体光线汇集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锥细胞、感绿视锥细胞和感蓝说锥细胞

眼视近物时调节反映涉及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不同波长光线刹激视网膜时,这三种视锥细胞发生

眼球会聚三个方面不同限度兴奋,因而产生不同色觉。

眼折光异常有近视、远视和散光等。4.视力亦称视敏度,是指眼辨别物体细微构造最大

近视近视眼多数是由于眼球先后径过长,或由于角能力,也就是辨别距离最小两点能力。视力强弱可用能

膜和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力过强矫正近视眼普通用法分辫两点最小视角为指针

是在眼前面加一种适当凹透镜。5.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范畴称为视

远视远视眼重要是由于眼先后径过短,多为遗传所野。

致•矫正远视办法是佩截适当凸透镜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用不同颜色光所测得视野大小

散光如果由于某种因素,折光面在某一方位上曲率不同样,白色视好最大,另一方面为青蓝色,再次为红

增大,而另一方位曲率减小,这样透过角膜射入眼内光色.绿色视野最小。

线扰不能同步在一种平面上聚焦,导致物像变形或视物6.声波传入内耳途径有气导和骨导。

不清,这些状况都属于散光.矫正散光眼要佩截适当柱面气导:声波经外耳、鼓膜、听骨链和前庭窗传入耳蜗,

镜,使角膜曲率异常得以纠正。称为气导。这是声波传导重要途径。

3.视网膜能感受光线刹激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骨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经耳蜗骨质部传入耳

锥细胞大某些布在视网膜中央部位。蜗琳巴液,称骨导骨导极不敏感,普通是振动物体直接

黄斑中央凹处最为密集,并且这里视锥细胞较为纤和颅骨接触.才干引起听觉。

细,形成最强视力。神经系统

视杆细胞重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位,越近中央数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特点:生理完整性(局麻)、绝缘性、

量越少,在中央凹处,则几乎全无,双向传导性、不衰减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2.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a受体阻断剂。心得安是a受体阻断剂

之间接触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