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韩故城考古发掘简报_第1页
郑韩故城考古发掘简报_第2页
郑韩故城考古发掘简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韩故城考古发掘简报

2006年,大象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发行了郑和祭祀遗址。这是由蔡全法先生主持、马俊才先生参加编写的一个大型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新郑郑韩故城考古发掘40余年以来,本书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也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出版的最为厚重的鸿篇巨制,必将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新郑是镶嵌在华夏大地上一颗璀璨的名珠。历史悠久,文赋纷华。远古轩辕黄帝曾建国于此,享有“中华第一古都”的美誉。春秋以降,郑国东迁,宅京于斯,建立城郭。战国初年,韩国灭郑之后,徙都于此。自郑东徙,迄韩灭亡,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00余载,因而新郑古城被称为“郑韩故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郑韩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郑郑韩故城位于郑州市区以南42千米,正值淮河支流之双洎河畔,但又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兼跨黄淮两大流域;特别是地处我国地貌构架第二阶梯中段豫西山地之东缘,西倚熊耳、嵩岳诸山,东临黄淮大平原,占据着控扼南达江汉荆楚,向北沿太行山东麓而通赵、燕,西经函谷关直趋秦陇,东沿河济前往魏、宋、鲁、齐诸国之交通干线的枢纽地位。从当时的政治地缘关系看,西傍东周都城洛邑,便于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又是阻遏荆楚北上,晋、赵郑国祭祀遗址先后进行过三次发掘,1993年为安排郑州考古专科学校毕业生实习进行第一次试掘,1996年至1998年进行第二次发掘,1999年为配合基本建设进行卧,头西臀东,十分有规律。坑中除马骨外,极个别的坎中发现有少量的铜环、节约等马具,没有发现车类遗存。殉马坎中所葬的马匹形体大小、性别年龄相近,绝大多数马的第一臼齿前侧面不存在磨损痕迹,说明这些马生前没有驾驭用过,应是专门饲养的祭祀用马。关于祭祀遗址的年代、国属与性质问题,本书作者经过综合考察和研究,主张其时代为春秋中期,当时正值郑国统治之时,祭祀遗址所在的郑城又是郑国的都城,这些遗存应属郑国无疑。至于遗址的性质,这些遗存的青铜礼乐器坎分布有序,器类组合符合礼制规范,显然不是日常生活的遗留。由于配有殉马坎,也不会是窖藏行为。在遗存关系上与手工业作坊互无关系,更不会是铸造遗存。在该遗址内没有与之匹配的大型墓葬存在,甚至也没有中小贵族墓葬,绝不会是墓葬的附葬坑。因而它只能是祭祀遗址。古代祭祀需要牺牲,往往是“杀马以血祭社稷”。这里发现的马匹,都是祭祀的牺牲。祭土地时祭礼要瘗埋,这里发现的青铜礼乐器是祭社以后瘗埋的祭品。我们认为作者将此遗址定为社祭遗存是比较合理的,大体符合当时礼制的行为法则。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可以说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祭祀属于礼制的范畴,《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隐公十一年》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由此可知,礼制是观念形态上的最高体现,祭祀在礼制中占着首屈一指的地位,因而也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郑国是个重视礼制并锐意革新的国家。郑庄公之时,国力强盛,率先揭开了天下诸侯争霸的序幕。郑简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38年)就作“丘赋”,简公三十年(公元前536年),又“铸刑书”,比晋“铸刑鼎”早23年,比鲁“用田赋”早55年,比秦行“初租禾”早130年。其影响之大,可与公元前621年雅典公布德拉古的成文法典、公元前450年罗马公布的《十二铜表法》相提并论。《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又云:“大乐当与天地同和。”郑国的音乐被称为“郑声”和“郑音”。它与卫国音乐一起被说成是“郑卫之音”。春秋时期正值历史大变革时代,当时“礼崩乐坏”,是由于贵族们强化了新兴的乐舞,僭越了旧的等级制度,冲击了雅乐的结果。《论语》说“郑声滔”和“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说明郑声与雅乐相对,是一种被称为俗乐的新兴音乐。据《礼记·乐记》载魏文侯说:“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由此可以窥见郑国音乐之魅力。乐器坎中出土的乐器,表明郑国音乐的发达。郑国祭祀遗址中礼器坎、乐器坎、殉马坎的发现,以及大批青铜礼乐器的出土,不仅反映出当时郑国礼乐制度的情况,也为探讨当时华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这种重要发现在东周列国中是极其罕见的。新郑历史悠久,商代称为“郑”、“郑氏”、“南郑”和“郑父之丘”,是商王朝的重要方国。西周为郐国之域,东周时先属郑,为十二诸侯之一,后归韩,为战国七雄之一。祭祀遗址东北部发现的商代二里岗文化遗存,有灰坑、马坎等,出土有石器、陶器和原始瓷器,这是郑韩故城数十年发掘中的第三次发现,扩大了二里岗上层文化在郑韩故城区域内的分布范围,出土遗物丰富了对二里岗上层文化的认识,表明这里是商代方国郑地的聚落之一,当为商代之“南郑”。说明新郑一带商代的方国中心就在郑韩故城及其附近。祭祀遗址西部和东北部发现的西周文化遗存,有灰坑、水井等,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器、骨器等文化遗物,可知这里及其附近在西周晚期是一处规模不很大的聚落遗址。在整个郑韩故城范围内,所发现的西周晚期文化遗存,都是呈小区域分布,这些聚落分布零散,看来不是郐国的重要里邑所在。祭祀遗址中是以东周文化为主体,上起春秋初年,下迄战国晚期,除发现了郑国祭祀遗迹、遗物外,这一时期与此共存的文化遗存还有春秋时期的灰坑、水井等,遗物中一大批青铜礼乐器铸范和炉壁残块、鼓风管、工具范、铜炼渣等铸造材料,对于确定春秋铸铜遗址的位置及性质具有重要价值。进入战国以后,春秋祭祀遗址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区,附近的铸造手工业基地得到继承和发展,铸铜、铸铁、铸钱手工业相当发达,而且还可能有铸造金银的手工业生产活动。这些发现对于研究战国时期铸造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韩都城的经济面貌和特征。祭祀遗址中还发现一批西周墓葬。从墓葬结构、形制,到葬俗变化;从棺椁葬式到随葬品的组合,都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发展演变序列,深深印上了郐、郑与韩国的不同时代与国别烙印。为重构上述诸国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新郑郑国祭祀遗址》一书,作为一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除对发现的重要遗迹、遗物进行详细描述外,还对一些学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关于祭祀遗址的性质与年代、祭祀所用礼乐规制与祭祀者的身份、祭祀配享与用牲、祭祀中的钟悬制度、祭祀遗址青铜礼乐器的铸造工艺、战国时代的铸铁、铸钱技术、两周文化的国属与年代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在郐国史迹问题上,过去学术界大都认为郐国故城在新密古城寨,现在本书作者主张在新密曲梁。关于“新郑”之名出现的时间,过去学者大都认为在秦灭韩后,现在本书作者根据考古发现的战国陶文,主张当在韩灭郑后徙都之初,就将郑城改称“新郑”了。这些新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纠正了以往的一些差错。综观《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型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我们认为本书很有特色,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