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海军北方界线爆发核战船的发现与评估_第1页
韩国海军北方界线爆发核战船的发现与评估_第2页
韩国海军北方界线爆发核战船的发现与评估_第3页
韩国海军北方界线爆发核战船的发现与评估_第4页
韩国海军北方界线爆发核战船的发现与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国海军北方界线爆发核战船的发现与评估

2002年6月29日上午,韩国海军和朝鲜海军在朝鲜西部与韩国海军在延平岛海域爆发了一场海战。按韩国方面的说法,当日上午10时,两艘朝鲜炮艇越过“北方界线”进入韩国海域,10时25分,朝鲜警备艇对正在接近的韩国PKM炮艇发动突然炮击,双方随即爆发了历时18分钟的海战。韩国方面一艘舷号357的“虎头海雕”级高速炮艇遭到重创,在拖航途中沉没,导致包括少校艇长在内的6人死亡,18人受伤,史称“第二次延坪海战”(该海域盛产海蟹,朝韩双方不仅在此执行正常的对峙监视任务,也保护己方捕蟹船,因此这次海战也戏称为“螃蟹海战”)。早在1999年6月15日,朝韩海军就曾在该海域爆发过一次海战,朝鲜方面一艘鱼雷艇沉没,另有多艘快艇受伤,史称“第一次延坪海战”。这两次海战堪称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韩双方爆发的最大规模海战,韩国方面的主力都是“虎头海雕”级高速炮艇。☆2010年3月26日21时许,正航行在“北方界线”附近白翎岛附近海域的韩国海军“浦项”级轻型护卫舰“天安”号突然发生爆炸,舰体折断沉没,46名舰员遇难,最先赶到现场的又是一艘“虎头海雕”级高速炮艇。无论韩国海军“世宗大王”号导弹驱逐舰有多先进强大,始终战斗在朝韩对峙第一线的却只有那些高速攻击艇……1945年日本投降后,根据美苏协议,美国势力迅速介入已经成为权力真空的朝鲜半岛南部,扶植亲美的李承晚政权成立了大韩民国。与此同时,苏军在扫荡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后也顺势南下进入朝鲜,消灭了关东军残部,成立了以金日成为领导人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美苏双方的占领区以北纬38度线为界,至此朝鲜半岛陷入对峙状态。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韩国军队无力抵抗朝鲜人民军,美军遂大规模进驻。美国为韩国海军最早提供的攻击快艇是4艘美制“爱尔科”80型鱼雷艇,该型艇的设计非常经典,后面提到的苏制183型鱼雷艇就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爱尔科”80型的设计,韩国海军一共装备了4艘这种快艇,编号分别为PT-23/25/26/27。由于该型艇为木质艇体,而且主要是为二战建造和设计的,艇体寿命很短,所以很快就退出现役,成为韩国海军装备过的唯一一种鱼雷艇。炮艇型的“海鹰”级出现于1972年,首艇编号为PK-151。该型艇由韩国海军自行设计建造,全艇长25.5米,宽5.4米,采用2台MTU-16V-538柴油机,航速达到38节,采用排水型艇体,这种快艇的上层建筑非常低矮,艇体中前部有一个全封闭的装甲舰桥,只有一人高度,正面的7而舷窗为了保证装甲强度也改为圆形,架设通信天线和导航雷达的三脚桅架设在装甲舰桥顶部,舰桥后有一个更低矮的甲板室,实际上是发动机舱的延伸。由于这种快艇的型深很浅,发动机舱没有足够空间容纳大功率发动机,所以不得不为发动机单独开辟甲板室,这种设计在小型舰艇上较为常见。“海鹰”级的设计非常有特色,其设计思路与二战苏军的装甲炮艇相似,注重对指挥室的防御,同时艇体型深较浅,可以适应浅水和内河,但“海鹰”级的速度要高得多,浅型深带来的低干舷也使得该艇的航海性能不良,颇有美国越战时期内河炮艇的风范。实际上,“海鹰”级就是一种高速装甲炮艇,其主要作战对象是朝鲜海军的183型等鱼雷快艇。由于鱼雷艇装备的533毫米热动力直航鱼雷对小型舰艇几乎无效,所以“海鹰”级可以用40毫米炮压制朝鲜鱼雷艇普遍使用的14.5毫米机枪和25毫米炮,这种火力用来对付越界的朝鲜渔船或渗透船也较为有效,只是过低的干舷限制了其活动范围。权威的《简氏舰艇年鉴》将“海鹰”级分类为“沿岸巡逻艇”,韩国海军多用其执行警戒任务,一共建造了30艘,其中10艘建造于1975年到1978年的75吨型转让给了菲律宾海军。到目前,仍有少量该型艇在服役。“东南角”级韩国海军对朝作战的主力不是那些大中型舰艇,而是总数超过100艘的“虎头海雕”级高速炮艇(这种快艇因上层建筑侧面绘有“虎头海雕”图案而得名)。根据火力配置不同,该级艇分为四个型号,并分为中型巡逻炮艇(PGM)和中型火炮攻击艇(PKM)两类。第一艘“虎头海雕”级出现在1978年,该级艇一共建造了91艘。所有艇都采用相同的艇体和动力设备,但上层建筑与武器则多有不同。该级炮艇的艇体由“雁”级导弹艇发展而来,艇首带有非常接近艏甲板的折线,艇体加长到37米,宽度同为6.9米,发动机则是经过“雁”级272艇验证过的2台MTUMD-16V-538柴油发动机,艇员31人。由于艇体加长,浮力增大,更容易实现滑水航行,航速可达39节。“虎头海雕”级的建造时间较长,在建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许多修改,出现了两个基本型号,即作为中型巡逻炮艇的“野猫”型和作为火炮攻击艇的“海豚”型。“野猫”型的特点是在艇首布置1门带玻璃钢炮罩的6管20毫米半自动炮,艇尾露天布置有博福斯L60型40毫米单管炮,驾驶室后方上层建筑两舷各设1门12.7毫米机枪,部分该型艇将艇首的20毫米炮增强为双联装30毫米炮或将艇尾的40毫米炮减弱为20毫米炮;“海豚”级的分类相对简单,早期的“海豚”型艇首为双联装30毫米炮,大部分艇艇首为博福斯L70型40毫米炮,上层建筑驾驶室后方与艇尾各1门6管20毫米炮,2门20毫米炮之间有2座带防盾的7.62毫米机枪。同期,“虎头海雕”级还有其他亚型号,如“野猫”型的215号就属于最早的一批“虎头海雕”级。其上层建筑驾驶室部分后倾,而且采用格子桅,与下文提到的引进自美国的“白鸥51”号导弹艇类似,而大部分“虎头海雕”级与韩国自行建造的“白鸥”级类似,驾驶室部分前倾,桅杆为柱桅。一艘早期“海豚”型拆除了艇尾的20毫米炮,加装了2座韩国自行研制的双联“海蛇”近程反舰导弹,一些艇则将上层建筑后的1座单管12.7毫米机枪换为1座6管12.7毫米机枪并在艇尾装上了2个类似反舰导弹发射器的箱子。在这种快艇的诸多变型型号中,只有6管20毫米炮被普遍使用,其他武器则在艇上三个炮位不断变换组合。著名的《简氏舰艇年鉴》认为该级艇还有装备76毫米炮的型号,加上后期改装较多,给识别带来了很大麻烦。一般而言,上层建筑后缘垂直的是“海豚”型,带有后倾防弹钢板的则为“野猫”型。“虎头海雕”级在韩国海军中属于最基础的战斗舰艇,数量众多,地位相当于我国海军中的62型高速炮艇,大部分都用作对朝鲜的防范与警戒,由于朝鲜海军装备有一定数量的62型炮艇,因此两者多次在海战战场上兵戎相见。从吨位上来说,朝鲜的62型炮艇满载排水量131吨,比“虎头海雕”级略小,航速30节,比前者慢不少,但62型的两座双联装37毫米炮与两座双联装25毫米炮的火力配置却不比“虎头海雕”级弱,在近距离火力密度上还远高于“虎头海雕”级。在朝韩海军多次海上交火中,62型对“虎头海雕”级不仅造成较大威胁,而且没有自身沉没记录。按照韩方的说法,1999年6月15日朝韩爆发的“第一次延坪海战”中,“虎头海雕”级325、338艇击沉朝鲜方面1艘鱼雷艇、5艘炮艇;2002年6月29日爆发的“第二次延坪海战”中,“虎头海雕”级357艇遭到朝方重创后,在向仁川港拖航途中沉没,造成包括艇长尹永夏少校在内的6人死亡,18人受伤(该艇的编制乘员为31人)。该艇在2008年8月打捞出水后,陈列在京畿道平泽市的韩国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门前。韩国方面声称该艇遭到朝鲜攻击艇的近距离突袭,朝方动用了包括装备85毫米坦克炮的“定州”级装甲艇等数艘快艇,突然向357艇开火,该艇被命中85毫米炮弹5发、37毫米炮弹19发、14.5毫米重机枪弹234发,其中上层建筑被85毫米炮击中。可从公开的照片来看,该艇驾驶室风挡玻璃基本完好,上层建筑侧壁和船体上密布小口径枪弹留下的弹痕,但丝毫看不出85毫米坦克炮的弹痕,估计该艇是被大量小口径炮弹击穿了船壳,造成水密性丧失,致使多舱进水而沉没的。“虎头海雕”级被韩国作为军事援助提供给很多国家,菲律宾海军在1995年拿到5艘,编号分别是225、226、229、231和235,2006年又得到232和223两艇。菲律宾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装备反舰导弹的国家,“虎头海雕”级的到来算是菲律宾海军的一件大事。孟加拉国海军则在2000年和2004年分别得到2艘。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批两艘艇的出口和同期韩国大宇船厂与孟加拉国海军(BNS)签订的一艘2000吨级DW-2000H型护卫舰的订单有关,可以看作是该项目的附赠;“虎头海雕”级艇最新的出口是在2006年以每艘艇100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卖给哈萨克斯坦3艘,韩国这一举动被认为是拉拢中亚国家,以争夺石油为目的。韩国海军选用“雁”级导弹排放作为概念的“北方界线”1967年10月21日发生的“埃拉特”事件改变了世界海战方式——舰载反舰导弹第一次爆发出巨大威力,小型攻击艇在第一艘鱼雷艇“闪电”号诞生90年后再一次获得对大中型舰艇的火力优势,“蚊炮船”式的“小艇制海”理论在湮没半个多世纪后死灰复燃,成为小国海防的希望。身处冷战第一线的韩国最先感受这股变革的压力,对面的朝鲜海军虽没有什么大型舰艇,但却装备有数量众多的小型攻击艇。在导弹艇出现之前,朝鲜海军主要使用鱼雷艇和炮艇,韩国海军还可以应付,但从1970年开始,朝鲜海军开始大量装备苏制205型“黄蜂”级导弹艇和183P型“蚊子”级导弹艇。要知道,正是“蚊子”制造了“埃拉特”事件,这种快艇由183型鱼雷艇改装而来,苏联一共建造了90艘,虽使用183型的艇体,但拆除了2座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与尾部的2M-3双联25毫米半自动炮,并排安装了2座仰角为12度的P-15(SS-N-2“冥河”)反舰导弹以及附属的排焰设备。由于排水量提升了10多吨,航速下降到38节,但足以在近岸和防御作战中对大中型舰艇构成致命威胁(“埃拉特”号就是被躲在塞得港防波堤后的“蚊子”级击沉的)。“黄蜂”级则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导弹艇,满载排水量210吨,携带4枚P-15反舰导弹,火力比183P型强了一倍。1968年到1972年,朝鲜海军从苏联得到了12艘“黄蜂”级和10艘“蚊子”级。在朝鲜海军装备导弹艇之前,韩国海军的水面舰艇主力是美制“弗莱彻”级和“基林”级火炮鱼雷驱逐舰,这些从二战走来的老式驱逐舰对朝鲜海军的鱼雷艇能起到压制效果,但在导弹艇面前的下场却不比源自英国老Z级驱逐舰的“埃拉特”号强到哪儿去,原来的火炮驱护舰配合炮艇的作战模式已经不再管用,韩国海军好不容易构筑起来的对朝军力优势被打破。1970年,韩国在人均GDP上已经超过朝鲜,但国防力量的失衡使得韩国军方如芒在背。在空射反舰导弹发展尚不成熟的年代,韩国海军只好祭起“小艇反小艇”的大旗,一方面自行研制新型导弹艇,另一方面就是启动所谓“白鸥”项目,从美国寻求支援,最后的成果就是“雁”级导弹艇和“白鸥51”型导弹艇。“雁”级导弹艇实际上是与“虎头海雕”型炮艇同期发展的,该级艇没有采用“虎头海雕”级早期型使用的厄利孔双联装30毫米炮,而是使用博福斯L60型单管40毫米炮,可见它与“海鹰”级炮艇的继承关系,艉部的20毫米炮被拆除,上层建筑为1座带前甲板室的舰桥,非常短小,只有全艇长的约五分之一,1座三脚格子桅就架设在舰桥驾驶台上方,驾驶台后以外“八”字形布置2座法制MM38“飞鱼”反舰导弹,尾部没有布置武器,全艇布置与183P型非常相似。该级艇只装备了2艘,两艇的初始舷号为121和122,后期分别改为271和272。“雁”级导弹艇具有很强的实验和应急性质,艇长33.9米,比“虎头海雕”级更短,宽度6.9米,但吃水达到2.4米,满载排水量也达到了14吨。271艇使用的是2台德国MTU公司的MTU-MB-20V-672高速柴油机,272艇则为2台MTU-MD-16V-538柴油机,韩国海军此举是试图通过对比试验选出更为优秀者。最后16V发动机获胜,成为大多数“虎头海雕”级高速炮艇的主机。韩国长期处于美国的权威统治之下,国内保密措施相当严密,韩国海军的老照片很少,“雁”级导弹艇的资料更是难得一见,目前两艇已经退役。韩国海军更大的希望是引进自美国的“白鸥53”系列大型导弹艇。提到“白鸥53”,就不得不说起所谓“北方界线”(NLL)。按照《朝鲜停战协定》之规定,朝韩双方在陆地上以北纬38度线为界,陆上边界长246千米,实际上是一条4000米宽的无人缓冲区。海上边界却一直没有得到确定,朝鲜方面要求延续陆上边界,继续以北纬38度线为界,但韩国方面并不认同,而是伙同美国以自己实际占领的白翎岛、大小青岛、延坪岛和隅岛等5座“西海岛屿”为基准,在这5座岛与朝鲜半岛大陆之间划定了一条“北方警戒线”。这5座岛屿在北纬38度线以北,与朝鲜隔海相望,可以对朝鲜海岸进行监视打击,由于38度线靠近韩国首都首尔,韩方需要一个足以在地理上威胁朝鲜首都的“对等条件”。“北方界线”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朝鲜方面一直不予承认,而且由于这五岛海域渔业资源丰富,两国渔船常集结在此捕鱼捕蟹,因而双方常在这一海域发生武装对峙和冲突,前面提到的几次朝韩海战都发生在此处。1973年12月,朝鲜宣布将领海权由3海里扩展到12海里后,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这五岛海域靠近朝鲜陆地,是韩国对朝军事斗争的前沿,韩国也常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对朝鲜国内民众发动宣传攻势,朝鲜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对那些四处游荡的宣传船更是毫不留情,甚至在韩国护卫艇面前攻击宣传船。与此同时,朝鲜也加强了对韩国的渗透活动,多次派出特种作战部队和特工从陆海渗入韩国进行颠覆和袭击活动。1968年1月21日,朝鲜特种部队甚至冲到了距离首尔青瓦台总统府仅一个街区的位置,韩国全国震惊,因而如何有效控制朝鲜的海上渗透遂成为韩国海军面临的重大任务。出于从各方面压倒朝鲜高速艇的要求,加之韩国当时还没有建造大型高速艇的经验和技术,韩国海军看中了美国海军“阿什维尔”级高速炮艇(USSPG-84)。这种由著名小型舰艇制造商塔科马公司设计建造的快艇原本是为了应付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越南等地的近岸任务而诞生的,原本设计为炮艇,使用先进的柴燃交替动力,高速航行时使用1台LM-1500型燃气轮机,输出功率达13000马力以上,航速超过40节,是美国海军第一种批量使用燃气轮机的作战舰艇。在“埃拉特”事件前后,一共有3艘“阿什维尔”级被改装为导弹艇,在艇尾串联搭载了两组4枚由空地反辐射导弹改装而来的RGM-66D舰导弹,成为美国海军第一种导弹艇。这些艇虽然具有开创意义,但对实力雄厚的美国海军而言作用不大。1971年10月14日,美国海军“贝尼西亚”号(USSPGM-96)退役,第二天便加入韩国海军,成为韩国海军第一艘导弹艇“白鸥51”号。“白鸥51”号长51米,宽7.3米,吃水2.9米,标准排水量225吨,满载排水量245吨,使用1台通用动力公司的LM-1500燃气轮机机作为高速主机,2台VT-12-87-M柴油机作为巡航主机,最大航速40节,在16节航速下续航力为1700海里,编制舰员25人。该艇保留了“阿什维尔”级炮艇位于艇首的MK-34型50倍口径76毫米单管炮,这种火炮是美国海军二战后标准的76毫米炮(另有双管型),最高射速45发/分,对海射程12.7千米,以防空为主要任务:炮塔中央装有MK-63火控雷达的抛物面天线,这种雷达对空效果不错,但无法分辨海浪产生的杂波,对海效果较差,所以该炮虽有全自动模式,但一般都由炮手在炮塔中操控,故而在炮塔左侧设立了1个带玻璃钢护罩的观察台。该艇的上层建筑分为三层,采用美式快艇常见的整体式设计,约占全艇长度的三分之一,舰桥正面是垂直的弧面,只有驾驶室部分后倾以便排出海浪和雨水,驾驶室装有7块矩形观察窗并带有擦刮式雨刮器。驾驶室后方为封闭的航海舰桥,再往后为一根低矮的单柱桅,桅杆两边各有一座双联装12.7毫米机枪,以上舱室设备加上艇长住舱等占据了大概半个上层建筑,后半个上层建筑则给了动力系统。由于该艇采用柴燃交替动力,燃气轮机需要很大的进排气管道,因此桅杆后为燃气轮机设计了一个矩形窗,之后为大型圆锥状排气道,排气道两边还各有一根细得多的柴油机排气道。在艇体方面,该级艇用高强度钢制骨架,船壳则为铝制,艇首侧弧为当时常见的S形,水下部分较为尖削,侧面有明显的折线,上层建筑为铝和工程塑料等复合材料。改为导弹艇的“贝尼西亚”号拆除了艉部的博福斯40毫米炮,在两舷串列安装了共4枚RGM-66D舰舰导弹。该导弹的原型为RIM-66B“标准”舰空导弹(越战时期,为了弥补“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的不足,美军将RIM-66B改造为空射AGM-66D反辐射导弹,接着又从天上回到海上,将之改为RGM-66D舰舰导弹),是美国海军第一代实用型反舰导弹。在RGM-84“鱼叉”专用反舰导弹服役前,美国海军的导弹反舰任务基本上是依靠这些半路出家的舰空导弹执行的,虽然其射程和威力都有不足,但却拥有比一般舰舰导弹更高的速度和机动性,对高速艇的打击效果不错,韩国海军引进“贝尼西亚”号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另一方面,通过与以色列等国的交流,韩国海军发现“冥河”导弹的机动性较差,巡航高度较高,容易被发现和规避,同时该弹的圆锥扫描雷达的精度虽高,但对小型舰艇的识别能力不强,抗干扰能力更弱,因此高速艇可通过电子干扰和机动规避躲开它的攻击,然后高速接近发动导弹攻击,最后利用更强的火炮火力解决对手。这种思路与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海军采用的作战模式如出一辙,可以有效克制朝鲜海军的“黄蜂”和“蚊子”。或许是因为对反舰导弹的威力认识不够深刻,韩国海军除购买“贝尼西亚”号外,仅又向塔科马公司订购3艘同型艇后就结束了采购计划。但在1971年12月4日到5日,印度海军使用205型导弹艇突入到卡拉奇港附近,击沉、击毁了巴基斯坦海军“哈巴尔”号和“巴德尔”号驱逐舰,这两舰都是从美国得到的“基林”级驱逐舰。而韩国海军水面舰艇的主力也是“基林”级,因此韩国海军马上意识到装备205型导弹艇的朝鲜海军也可以轻易摧毁自己的同型舰,于是只好再向塔科马公司订购了5艘导弹艇。最后,韩国决定设立合资船厂,即后来的韩国塔科马公司,由美国塔科马公司转移技术,在韩国建造这5艘导弹艇。塔科马公司拿出的新方案就是PSMMMK5型,在“阿什维尔”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于大致相同的艇体和基本布置的专用出口方案。或许是对“白鸥51”号的高速性还不是很满意,韩国海军把动力设备提升为全燃联合动力,一下子安装了6台TF-35燃气轮机,没有柴油机,输出功率达16000马力以上,艇体加长到53.7米,满载排水量加大到268吨,最大航速虽然保持在40节水平,但从静止到40节最高航速仅需30秒,加速性之好令人咋舌。由于采用了全燃动力模式,需要更大的气流量,上层建筑也做了修改,正面改为后倾,驾驶室部分改为前倾,后半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将燃气轮机进排气道整合在一起。驾驶室后加装了1座四脚桅,用来安装AN/SPS-58对海搜索雷达,并装有MK-33箔条干扰弹发射器,后面的柱桅也被改为大型四脚桅杆。前3艘艇的火力配置同“白鸥51”完全相同。在美国建造的“白鸥52”号和“白鸥53”号于1975年服役,“白鸥55”号于1976年服役,三艇的舷号分别为352、353和355(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韩国海军非常忌讳在舰艇舷号中出现4和0这两个数字,故而在编列舷号时跳过了“354”。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舰艇上,如韩国自己建造的后5艘“白鸥”级就没有360的舷号,而“虎头海雕”级炮艇中同样没有带4和0的舷号出现。这种情况在20多年后PKG-A大型导弹艇上仍旧延续,例如该型艇的4号艇“黄道显”号的舷号就是715)。在韩国国内建造的5艘艇一般被称为PSMMMK5后期型,从1976年2月到1978年间陆续完工。这些艇将原有的美制MK-34型76毫米单管炮换成了意大利奥托·梅拉腊公司的76毫米紧凑型舰炮,射速更高,性能也更为优良;RGM-66D导弹也换成了专业的RGM-84“鱼叉”反舰导弹,4枚导弹以双联装形式分别指向两舷,导弹尾焰直接排向海面,避免了对船体甲板的烧蚀,也使得可以在艉甲板上安装一门KCB双联装30毫米半自动炮。需要说明的是,“鱼叉”导弹在1978年才正式服役,因此在最初几年间,大部分“白鸥”级导弹艇都是作为炮艇存在的。韩国海军计划将这9艘“白鸥”级与当时正在大量建造的“东海”级、“浦项”级以及后来的“蔚山”级高速轻型护卫舰搭配使用,即高速导弹艇冲锋在前,重火力的护卫舰则进行近距离支援。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白鸥”级艇航速虽高,但燃气轮机耗油量巨大(消耗油量据说与1500吨级护卫舰相当),导致高速状态续航力很短;而在低速状态下,燃气轮机的耗油率同样远高于柴油机,以致持续作战能力较弱,在执行对峙任务时相当尴尬。另外,燃气轮机对修理维护的要求也很高,这与韩国海军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白鸥”级导弹艇在战斗力上虽然能对朝鲜快艇构成压倒性优势,但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白鸥51”号在1996年左右发生了火灾,之后便一直闲置直到1998年退役,其他艇也在2002年前后相继退役。作为韩国海军大量装备的第一种导弹艇,“白鸥”级是较为成功的,基本达到了战斗力要求,更重要的是该级艇为韩国建造类似高速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正是韩国经济大发展的年代,“白鸥”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韩国造船业的技术进步,为韩国造船业的腾飞作出了贡献,其重火力、高航速的特点被后来的PKG大型导弹艇所继承,全燃动力的缺陷也在PKG型艇上得到修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台湾海军同样出于压制205型导弹艇的目的,在1977年制定了“先锋”计划,计划从美国引进15艘以PSMMMK5为原型的导弹艇,而且同样采用部分进口、大部分引进技术自行建造的方式。台湾人的效率看似很高,在1978年订单得到美方批准前,塔科马船厂就帮助台湾“中国造船公司”在台湾建造了“绥江”号。美国船厂建造的“龙江”号于1978年8月回到台湾左营港,但还没有安装武器,当时正是中美正式建交前后,台湾弥漫着一种被美国抛弃的恐慌气氛,从美国归来的“龙江”号自然成为安抚民心的重要工具,而且“龙江”级装有H-930Mod2中央指挥控制系统,该系统是台湾与美国休斯公司联合研制的,性能相对先进,被台湾海军寄予厚望。8月24日,台军在左营港为“龙江”号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入役仪式,大量的“龙江”级艇遂成为台湾海军克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新型导弹舰艇的利器。但事与愿违,尽管“绥江”号在1976年10月4日就已经开工,但直到1981年12月31日才完工,一艘300吨不到的小型舰艇整整折磨了“中国造船公司”5年多,而且后续艇由于造价高昂,美方拒绝提供“鱼叉”反舰导弹,台军只好装上4枚仿制的以色列“伽伯列”Ⅱ反舰导弹,即后来的“雄风”I反舰导弹,但性能与“鱼叉”相比差了一大截。更要命的是,该级艇使用的燃气轮机麻烦太多,曾差点造成“龙江”艇沉没,灰心丧气的台湾海军只好放弃了该计划。这里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台湾和韩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均被日本据为殖民地长达数十年,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工业设施较少,而且在日本投降后两者都投向美国,都在美国扶植下发展工业,民用造船工业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军事工业方面,台湾却被韩国逐渐甩在了后面,韩国建造8艘PSMMMK5花了4年时间,而台湾建造一艘同型艇就花了5年时间。时至今日,台湾海军最大的自造舰项目不过是8艘4000吨级的“成功”级护卫舰,而韩国已经开始量产12000吨级的“世宗大王”级宙斯盾驱逐舰,并开始自行建造AIP潜艇。作为同样在美国冷战卵翼下发展起来的“实体”,台湾和韩国在工业实力上的巨大差距确实令人深思。pkg-71虾的历史“白鸥”级导弹艇退役后,韩国海军的导弹艇一时后继无人,加之早期建造的大批“东海”级和“浦项”级轻型护卫舰都将步入暮年,韩国海军遂制定了较为全面的舰船更新和发展计划,在快艇方面是PKX系列攻击艇。PKX计划起源于2000年前。在“白鸥”级退役前,韩国海军就开始研究其后继型方案,同时进入预研的还有“虎头海雕”级的后继型。2002年6月爆发“第二次延坪海战”后,357艇的沉没带走了韩国海军虚妄的自信。的确,朝鲜海军已经很久没有建造新型大中型舰艇,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朝鲜海军正在迅速更新其快艇舰队,除了在183型鱼雷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各种变型艇外,还发展了多种新型快艇。1997年被韩国方面击伤缴获的D型高速半潜艇虽然只有10吨排水量,但已经显示出朝鲜在非常规船型上的努力。各种资料和卫星照片显示,朝鲜可能在发展基于侧壁气垫技术的新型攻击艇,这些艇的作战能力已经是韩国海军现有攻击快艇不能应付的。真正成为PKX计划发展契机的还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次延坪海战”——这次海战失败后,PKX计划骤然加速,到2005年终于确定了基本方案。与此同时,由于“虎头海雕”级已经老旧,PKX计划正式将其后继型列入计划,于是PKX就分为了PKG-A和PK-B两个型号,前者为导弹艇,后者为炮艇/驱潜艇。PKG-A艇就是后来的PKG-711艇,其中首艇于2005年8月在韩国釜山造船厂开工,并于2007年6月29日第二次延平海战爆发5周年之际下水。首艇被命名为“尹永夏”号,此举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延平海战中阵亡的“虎头海雕”级357艇艇长尹永夏少校。从技术起源来说,“尹永夏”级导弹艇可以追溯到韩国出口的“曼达”级导弹艇上。早在1975年,韩国海军就在“白鸥”级导弹艇基础上加以修改,为印尼海军建造了4艘“曼达”级导弹艇,于1979年—1980年间陆续服役。“曼达”级的结构性能与“白鸥”级基本相同,不过主机换为著名的LM2500系列燃气轮机,艇首侧舷的S形折线结构被换为普通的大舷弧内凹结构,此举被视为韩国脱离美式快艇风格的标志。“尹永夏”级也采用了这样的艇首,整体线型结构参照了德国吕尔森船厂著名的62型艇的设计,艇长63米,宽9米,吃水3米,满载排水量达到570吨,采用柴燃联合动力推进,艇尾布置了三台喷水推进器,航速高达40节,在同吨位型导弹艇中堪称翘楚。从艇体布置上看,“尹永夏”级延续了“白鸥”级的布置方式,即艏艉火炮,中部导弹,上层建筑较长。首艇“尹永夏”号的艇首安装了一门从退役护卫舰上拆下的意大利原厂制造的“奥托”76毫米单管速射炮,艇尾安装一门双联装“露峰”40毫米速射炮。“露峰”火炮看似与意大利制造的布雷达双联装40毫米炮相似,实际上却是韩国大宇公司(现在的S/T公司)于1988年在博福斯L70型40毫米炮基础上研发的双联装全自动型号,1993年12月完成研制,1996年开始装备。该炮双管射速600发/分,炮口初速1005米/秒,理论最大射程12千米,实际对海最大射程6千米,对空4千米;炮塔由韩国斗山公司的复合材料制成,标准带弹量1970发。尽管该火炮的射速不是很高,但精度较好,炮塔转速达90度/秒,全系统带弹重量根据型号不同在6300千克到7300千克之间。“尹永夏”级后续艇则将意大利原装76毫米炮改为韩国WIA公司生产的、带低雷达发射面炮塔的62倍口径76毫米单管炮。这种火炮与原装的奥托76毫米超射速炮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做了少量修改并使用韩国国产设备,是典型的“山寨”品。原版76毫米炮的生产商——意大利奥托-梅拉腊公司因此向韩国法院起诉WIA公司侵权,从而引起一桩关于知识产权的官司。2009年7月14日,韩国最高法院驳回了奥托公司的起诉,PKG-A艇可以继续使用WIA公司生产的76毫米炮,但韩国新一代护卫舰FFX却因这次事件以及其他原因,将原定的76毫米炮换成了美制MK-45型127毫米炮。另外,该艇还可携带两挺12.7毫米机枪,这是韩国攻击艇的传统武器,使用灵活性较强。韩国国防科技研究所从1995年左右开始研制“海星”弹,由于技术储备充足,加上有美国的技术支持,因此进展顺利。导弹在2001年11月从一艘“浦项”级轻型护卫舰上进行了首次发射,击中了70千米外的目标;2003年又从一艘“蔚山”级护卫舰上进行了发射,宣告定型;2004年开始进入小批量生产,随之在KD-2型“忠武公李舜臣”级驱逐舰上安装。然而服役没多久,“海星”导弹就爆出涡喷发动机燃料泄露问题,但韩国并未因此停止生产,还在2005年10月决定投资44亿韩元建设生产线,并在2010年内投入27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生产100枚导弹,同时研发改进型SSM-760K。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LG公司不仅生产手机,还是“海星”导弹主动雷达引导头的主要生产商。由于有了国产“海星”导弹打底,因此韩国海军舰艇的反舰导弹搭载量开始翻倍,新的FFX护卫舰和KDX-3驱逐舰都搭载4座4联装发射架,“尹永夏”级导弹艇平时携带4枚导弹,满载情况下也可轻易携带8枚导弹。“尹永夏”级的艇首甲板有内倾的防浪墙,可以起到提高干舷、遮蔽甲板上那些雷达反射特征明显的锚机等设备的作用。主炮的两层炮座也被设计为规则的多面体结构。上层建筑分为两段,巨大的舰桥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长度的甲板,看起来相当臃肿;舰桥内包括了驾驶室、海图室、作战指挥中心等大部分航海和作战系统舱室。上层建筑后部布置了一座塔桅,桅顶为KMFC小型三坐标雷达,雷达背后为一座40毫米炮用光电探头,两边衍架上各有一部SONTAT电子干扰天线,控制主炮的CEROS200火控雷达天线位于驾驶室顶部。除了雷达外,还带有一个包裹在装甲箱中的光学集成探头,为主炮提供光学瞄准。MK-36干扰火箭发射器以及激光告警器等也位于上层建筑顶部。从三号艇开始,主桅两侧又加装了卫星通信天线并加厚了驾驶室的装甲。柴油机的进气道位于上层建筑末端,排气口则与燃气轮机排气口一起设置在艇尾,在两舷水线处布置辅助排气口。“露峰”40毫米炮则与燃气轮机进气道共同占用一个甲板室。“尹永夏”级的另一个特点是非常重视隐身。在雷达隐身方面,全艇不仅没有一个大的垂直面,而且如舱面安全扶手之类的附件也同日本“隼”级艇一样制成菱形。相比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隼”级导弹艇,“尹永夏”级排水量要大出近一倍,火力却未增强一倍,因此有更多空间来更好地布置各种设备,不仅在艇首加上了舷墙,艇尾也加了内倾的舷墙。后甲板室虽为垂直面,但也在外面包裹了一层倾斜的低雷达反射特征的网状物,既可以起到隐身作用,又不妨碍燃气轮机吸入空气。在红外隐身方面,“尹永夏”级比“隼”级走得更远,将燃气轮机排气口设在艇尾,而且专门延长了排气口上方的艇体,使得这段长约4米的艇体呈中空结构。由于燃气轮机排气管呈倒“U”字形,高出艉甲板和排气口一段距离以免海水倒灌,故又在艉甲板上方单独设置了一个与舷墙齐平的甲板室。不过这样一来就浪费了不少空间,也使得艉甲板附近的锚泊设备难以布置。另外,为了尽可能实现雷达隐身效果,艇尾也呈内倾结构并开有两个正对排气管的方孔,但未直接连接排气管,这种设计可以将高速航行时燃气轮机排出的高热废气压在这段中空的艇体内,其下就是喷水推进器高速喷出的水流,可以利用快艇高速航行时产生的水流冷却废气,减小快艇的红外特征。同时,这段中空的艇体正在喷水推进器上方,可以减少高速航行时的艉部上浪。在艇型上,“尹永夏”级融合了早期建造的“白鸥”级导弹艇与德国吕尔森62型的共同特点,采用前倾较大的飞剪型舰艏、圆舭艇型;而“白鸥”级和吕尔森62型共有的舷侧折线则演变成了舷墙和靠近水线的一段变宽部分,这条线以上的艇体更宽,以下的部分更窄,实际上就是S形艇首的变型。不过,这种设计对适航性的提高很有限,更多是起到压浪条的作用,减少兴波阻力。该级艇与吕尔森系列一样没有舭龙骨,而代之以一对可动式减摇鳍,艇尾喷水推进器吸水口后方有两根分水蹱(这种常被当成船舵的附体类似于战斗机的腹鳍,是固定在船体上的),主要起到稳定航向的作用。“尹永夏”级的长宽比达到7:1,在导弹艇中算是偏大的,但仍设有分水蹱,说明其航行稳定性不是很好。其实喷水推进的单体船多少都会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喷水推进器不需要船舵,而船舵就可以起到分水蹱的作用。“尹永夏”级的艇底较圆,难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所以才导致分水蹱的出现。总的来说,韩国海军对“尹永夏”级艇还是较为满意的,投入4400亿韩元,要求在2009年和2010年各下水4艘,最终将建造24艘,另外还要建造18艘炮艇型。根据公开资料,炮艇型PK-B排水量在200吨左右,可能会安装从退役护卫舰上拆下的76毫米炮,并对炮身进行延寿及换装新炮塔。这些艇完成之后,所有的“虎头海雕”级将退役或撤往二线,顶替部分“浦项”级等老式轻型护卫舰的位置,剩下的空缺将由新FFX护卫舰填补,从而实现对朝海上一线作战力量的更新换代。由于“尹永夏”级的性能完全凌驾于已知的朝鲜水面舰艇之上,因此该级艇的大量入役将把韩国对朝水面作战力量优势从大型舰艇扩大到全方面,朝鲜现役水面舰艇在面对这些敌人时,将面临“看不见”、“追不上”、“打不着”的尴尬局面。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尹永夏”级导致的力量失衡或许会使得韩国海军采取更加攻势性的行动,从而引发朝鲜的激烈反应,围绕“北方界线”的争端或许进一步加剧。2009年9月23日,韩国镇海市STX船厂举行了“尹永夏”级二号艇“韩相国”号(PKG-712)和三号艇“赵天恒”号(PKG-713)的下水仪式。同首艇一样,这两艘艇也都是用第二次延坪海战中阵亡的“虎头海雕”级357艇官兵的名字命名的,可见这次海战对韩国海军的影响之大。从2009年12月11日到2010年7月28日,四号艇到七号艇又相继下水。其中四号艇“黄道显”号的编号是PKG-715,韩国海军依然无法摆脱舷号忌“4”的魔咒。2010年10月,韩国海军爆出“韩相国”号主轴润滑油过热、卫星通信设备在25节航速以上时无法正常运作的问题。由于“韩相国”号是第一艘量产型艇,后续艇都是按照它的规格和标准制造的,因此它暴露出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后续艇的性能。更令韩国海军担心的是,现在还只是刚刚使用就暴露出诸多问题,今后的建造和使用中还不知会出现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由此可见,尽管尹永夏少校已死,但“尹永夏”级导弹艇和韩国海军的路却还很长。韩国海军使用预备器的能力从技术上来说,韩国攻击快艇的发展始终笼罩在外国技术的阴影之下,从早期的美制PT-103鱼雷艇到新的PKG大型导弹艇莫不如此。从发展脉络上看,韩国攻击艇可以分为巡逻炮艇和导弹艇两类。炮艇排水量相对较小,多采用滑行艇艇型,美式风格明显,相对传统的英式快艇较为细长,排水量也较大,装备数量最大的“虎头海雕”级长宽比达到5:1以上,这在排水量超过100吨的滑行艇中是非常少见的。这些艇装备40毫米以下火炮,主要用于海上巡逻和低烈度海战,所以多采用耗油量较小的柴油机作为主机。进入导弹艇时代后,除早期“雁”级以外,后继的“白鸥”级和“尹永夏”级都是典型的排水型艇。出于对高反应速度的要求,韩国海军发展的两型大中型导弹艇都采用燃气轮机作为主机,航速都达到了40节,而且火炮、导弹性能也超过了朝鲜海军,无论是火力密度,还是打击效果都压倒朝鲜海军装备数量最大的苏制205型“黄蜂”级导弹艇。特别是新服役的PKX-A“尹永夏”级大型导弹艇,理论上可以压制已知的朝鲜海军任何一种水面舰艇,而该艇也还只是韩国海军中的“小字辈”,可见“三八线”两边在海军力量上的巨大差距,从这一点上来讲,韩国海军快艇的发展是成功的。从政策上来说,韩国海军发展快艇的初始目的是应对南北对抗,克制朝鲜海军大量装备的各种快艇。在空对舰制导武器发展不成熟的时代,用快艇反制快艇是较为合适的作战方式,且朝鲜与韩国相距很近,两国海上交战并不需要较长时间的航渡,且斗争方式多为依托岛屿和海岸的各种摩擦和小规模海上交火。根据韩联社公布的朝韩海战照片,这些海上冲突的交战距离多在10千米内,甚至发生了多次海上撞击和火炮零距离开火事件。每次交火中,双方大都集结了一定数量的高速舰只,这种作战环境对相对笨重的大中型舰艇而言是难以适应的,但小型高速艇机动灵活的特点却可派上用场。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韩国海军一般以英文“X”结尾的缩略词来表示一个武器研发项目,如“KDX”指的就是驱逐舰项目,待这个项目完成或生产出实际产品后,代号就去掉“X”,如KDX-3项目的第一艘驱逐舰就该是KD-3“世宗大王”号。PGX项目产生的两种快艇之一的“尹永夏”级就该是PKG-A。其中的“G”即“Guided-missile”,代表“尹永夏”级是导弹艇。至于该级艇并未如“白鸥”级一样使用“PGM”的分类,而是加上了“K”(即“Killer”),大概是为了突出其“导弹攻击艇”的身份吧。纵观韩国海军攻击快艇的整个发展历史,“快”字始终占据着首要位置,这不仅是指快艇的航速普遍较高(大多在37节以上),还说明了韩国快艇的发展速度较快——从最早的美制PT-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