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有核糖体,无叶绿体 B.蓝藻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C.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 D.酵母菌有细胞核,无叶绿体【答案】B【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有核糖体,无叶绿体,A正确;B.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细胞核,但有核糖体,B错误;C.水绵是真核藻类,细胞内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C正确;D.酵母菌属于真菌,细胞内有细胞核,无叶绿体,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2.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成元素如表。据表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有机化合物组成元素甲C、H、O乙C、H、O、N、P丙C、H、O、N,有些种类还含有P、S丁C、H、O,有些种类还含有N和PA.玉米细胞核中不含甲类化合物B.甘蔗细胞壁中不含乙类化合物C.红螺菌细胞质中不含丙类化合物D.酵母菌细胞膜中不含丁类化合物【答案】B【分析】糖类含有的化学元素只有C、H、O,脂质中脂肪只含有C、H、O,磷脂中还含有有N、P,蛋白质含有C、H、O、N,往往含有S,核酸含有C、H、O、N、P,据此可判断甲为糖类,乙为核酸,丙为蛋白质,丁为脂质。【详解】A、甲为可能为糖类,玉米细胞核中含有核糖和脱氧核糖,属于糖类,A错误;B、乙为核酸,甘蔗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不含有核酸,B正确;C、丙为蛋白质,红螺菌细胞质中含有蛋白质,C错误;D、丁为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酵母菌细胞膜含有磷脂,D错误。故选B。3.下列哪组糖类物质能与①~③中的叙述依次对应()①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类;②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的糖类;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类.A.核糖、脱氧核糖、乳糖 B.脱氧核糖、核糖、乳糖C.核糖、麦芽糖、糖原 D.脱氧核糖、葡萄糖、糖原【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中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其中五碳糖中的核糖是RNA的组成部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部分,而六碳糖中的葡萄糖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其中麦芽糖和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乳糖是动物体内特有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解:①核糖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DNA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②麦芽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糖类,即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的糖类;③乳糖、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糖类,即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因此对照答案,能与①~③中的叙述依次对应为:核糖、麦芽糖、糖原.故选C.4.角蛋白是头发的主要成分,由2条肽链组成,含有2个二硫键。如图表示烫发的原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角蛋白的两条肽链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二硫键连接B.氨基酸形成角蛋白的过程中,丢失的H仅来自于氨基和羧基C.烫发过程中角蛋白的肽键没有断裂,仅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D.烫发过程中角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变【答案】C【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题图分析:烫发时,卷发剂使二硫键断裂,之后二硫键重组,进而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详解】A、角蛋白的两条肽链之间通过二硫键连接,但不属于脱水缩合反应,A错误;B、氨基酸形成角蛋白的过程中,丢失的H来自于氨基和羧基以及-SH,B错误;C、烫发过程中角蛋白的肽键没有断裂,仅使二硫键断裂和重组,从而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C正确;D、结合图示可知,烫发过程中角蛋白中二硫键减少了2个H,所以角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发生了改变,D错误。故选C。5.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②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③不同生物所具有的DNA和RNA有差异④DNA与RNA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相同⑤构成DNA与RNA的五碳糖不同⑥DNA特有碱基是U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答案】B【分析】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详解】①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DNA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①错误;②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因此,核酸是生物体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②正确;③DNA具有特异性,且DNA能指导RNA的生物合成,因此,不同生物所具有的DNA和RNA有差异,③正确;④DNA与RNA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不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④错误;⑤构成DNA与RNA的五碳糖不同,前者是脱氧核糖,后者是核糖,⑤正确;⑥U是RNA特有的碱基,⑥错误,即B正确。故选B。6.细胞核能够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与细胞核的结构分不开的。下列有关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有选择性B.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样的物质,但形态不同C.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如RNA、D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答案】D【分析】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具有双层膜结构;染色体和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分裂间期是丝状的染色质,在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染色体;核仁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当然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大分子物质如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会通过核孔出细胞核,因此核孔具有选择性。【详解】A、核膜具有双层膜结构,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有选择性,A正确;B、染色体和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B正确;C、核仁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D、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大分子物质如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会通过核孔出细胞核,D错误。故选D。7.如图是两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与甲细胞相比,乙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有⑧⑨⑩B.甲细胞中参与抗体合成和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②③⑤⑦C.细胞器⑦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功能有所不同D.乙图中结构⑨的膜蛋白合成加工与②③⑤⑦无关【答案】C【分析】分析甲图:①为细胞膜,②为核糖体,③为内质网,④为细胞核,⑤为线粒体,⑤为中心体,⑦为高尔基体。分析乙图:②是核糖体,③是内质网,④为细胞核,⑤为线粒体,⑦为高尔基体,⑧为叶绿体,⑨为液泡,⑩为细胞壁。【详解】A、与甲细胞相比,乙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有⑧叶绿体和⑨液泡,而⑩细胞壁不是细胞器,A错误;B、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一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一细胞膜,整个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甲细胞中参与抗体合成和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③⑤⑦,②为核糖体无膜结构,B错误;C、⑦为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C正确;D、乙图中⑨液泡的膜蛋白合成加工与②⑤有关,D错误。故选C。8.某实验小组为了研究胆固醇对膜流动性的影响,将卵磷脂和胆固醇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封闭的球形小泡,即脂质体,并测定了温度对不同含量胆固醇脂质体膜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P值表示脂质体膜微黏度,P值越低,膜流动性越强;P值越高,膜流动性越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样品号脂质体成分a单纯卵磷脂组成b卵磷脂:胆固醇=9:1c卵磷脂:胆固醇=8:1d卵磷脂:胆固醇=7:1A.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会提高脂质体膜的流动性B.温度低于25℃时,胆固醇可增强脂质体膜的流动性C.温度高于25℃时,胆固醇可减弱脂质体膜的流动性D.增大胆固醇的含量会提高膜流动性对温度的敏感性【答案】D【分析】根据曲线可知,胆固醇含量越高,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微粘度的下降不明显,说明在温度较高时,胆固醇可以降低膜的流动性。【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升高温度会降低P值,膜的流动性增强,因此说明升高温度会提高脂质体膜的流动性,A正确;B、温度低于25℃,根据图示可知,温度不变时,胆固醇比例升高会导致P值下降,膜的流动性增强,因此胆固醇可增强脂质体膜的流动性,B正确;C、当温度高于25℃,温度不变时,随着胆固醇含量的升高,P值升高,膜的流动性下降,因此胆固醇对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具有抑制作用,C正确;D、增大胆固醇的含量会降低膜流动性对温度的敏感性,D错误。故选D。9.用细胞液浓度相同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分别制成5个临时装片,同时滴加甲、乙、丙、丁、戊5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相同时间后,观察记录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质壁分离程度最大的是乙溶液中紫色洋葱叶外表皮细胞B.实验后,甲一戊溶液中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低的是丙溶液中的细胞C.5种蔗糖溶液的起始浓度大小关系是:乙>丁>甲>戊>丙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处于乙一丁之间【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当原生质层的体积相对变化大于0,说明细胞吸水;当原生质层的体积相对变化小于0,说明细胞失水。图示丙溶液中细胞吸水,而甲、乙、丁中细胞失水。【详解】A、据图可知,甲、乙和丁的原生质层的体积相对变化小于0,说明细胞失水,且乙中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最大,即失水最多,故质壁分离程度最大的是乙溶液中紫色洋葱叶外表皮细胞,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所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浓度相同,实验后,甲、乙和丁的原生质层的体积相对变化小于0,说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加;丙的原生质层的体积相对变化大于0,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下降,因此实验后,甲一戊溶液中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低的是丙溶液中的细胞,B正确;C、甲、乙和丁中细胞均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乙失水最多,其次是丁、甲,因此乙的蔗糖溶液浓度>丁的蔗糖溶液浓度>甲的蔗糖溶液浓度,戊蔗糖溶液浓度中细胞原生质体体积不变,说明细胞不吸水也不失水,推测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与戊蔗糖溶液浓度相当,丙中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即丙的外界溶液浓度最小,因此5种蔗糖溶液的起始浓度大小关系是:乙>丁>甲>戊>丙,C正确;D、丙中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甲中细胞失水最少,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因此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处于丙一甲之间,D错误。故选D。10.NO3-和NH4+是植物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NH4+的吸收由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驱动,NO3-的吸收由H+浓度梯度驱动,相关转运机制如图。铵肥施用过多时,细胞内NH4+的浓度增加和细胞外酸化等因素引起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的现象称为铵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外H+浓度越高,NH4+通过AMTs进入细胞内的动力越足B.NO3-通过NRT1.1转运到细胞内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C.细胞外的NO3-增加会促进NH4+进入细胞内,抑制H+被细胞吸收D.图示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的作用【答案】B【分析】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2、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详解】A、NH4+通过AMTs进入细胞不消耗能量,是协助扩散,与细胞外H+浓度无关,A错误;B、NO3-通过NRT1.1转运到细胞内,由H+浓度梯度驱动,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C、NO3-的吸收由H+浓度梯度驱动,增加细胞外的NO3-会促进H+被细胞吸收,减少细胞外的H+,C错误;D、图中未体现信息传递的作用,D错误。故选B。11.下列关于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①衰老细胞中所有酶的活性均下降,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②酶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从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③细胞中的化学反应能高效有序地进行,与酶在细胞中的分布有关④酶制剂需要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保存⑤常用蔗糖、淀粉和碘液来验证酶具有专一性⑥在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选择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⑦人体剧烈运动时,ATP分解速率大于其合成速率⑧ATP片剂可以口服的原理是人体消化道内没有ATP水解酶,而且ATP可以直接被吸收⑨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需要ATP提供能量⑩d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之后可以作为合成DNA的原料A.1 B.2 C.3 D.4【答案】C【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腺苷三磷酸,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详解】①衰老细胞中多数酶的活性均下降,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①错误;②酶其催化作用,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②错误;③细胞中的化学反应能高效有序地进行,与酶在细胞中的分布有关,③正确;④酶制剂需要在低温、最适pH条件下保存,④错误;⑤淀粉是否被分解可用碘液来检测,但蔗糖和蔗糖的水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都不能和碘液发生颜色反应,故不能用蔗糖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⑤错误;⑥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则在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能选择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⑥错误;⑦人体剧烈运动时,ATP分解速率等于其合成速率,⑦错误;⑧由于人体消化道内没有ATP的水解酶,而且ATP可以直接被吸收,所以ATP片剂可以直接口服,⑧正确;⑨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属于扩散,不消耗能量,则不需要ATP提供能量,⑨错误;⑩d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之后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可以作为合成DNA的原料,⑩正确。综上所述,③⑧⑩共三项正确,C正确。故选C。12.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实验中发现玉米子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逐渐减少,由此提出假说:玉米子粒在发芽过程中产生了淀粉酶。为了验证上述假说,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40℃温育30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60℃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原理是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产生还原性糖,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检验B.设置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排除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糖C.试管2中应加入的X是高温处理过并冷却的发芽玉米提取液D.预测试管1~4中的颜色依次为蓝色、蓝色、砖红色、砖红色【答案】C【分析】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详解】A、实验原理是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产生还原性糖,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检验,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B、设置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糖,B正确;C、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逐渐减少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因此试管2中加入的X是发芽前玉米的提取液,与试管3进行对照,排除发芽前玉米籽粒中含有还原性糖的可能性,C错误;D、试管1中是淀粉,不是还原糖,不能呈现砖红色,呈现斐林试剂的颜色(蓝色),试管2中加入的X是发芽前玉米的提取液,没有淀粉酶,不能分解淀粉,也是蓝色,试管3和4含有发芽玉米提取液(含有淀粉酶)和淀粉酶溶液,能分解淀粉产生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砖红色,因此预测试管1~4中的颜色依次为蓝色、蓝色、砖红色、砖红色,D正确。故选C。13.如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c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催化反应②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B.图中物质c为[H],它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C.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D.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c为ATP【答案】C【分析】题图分析,a~e表示的物质依次为丙酮酸、二氧化碳、[H]、O2和酒精;①~④表示的过程依次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完成)。【详解】A、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A错误;B、图中物质c为[H],它能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B错误;C、①④③过程为分别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C正确;D、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c为[H],D错误。故选C。14.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的光合作用开始于C点之前,结束于F点之后,D~E段CO2浓度下降不明显,原因是气孔关闭,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B.B~C段较A~B段CO2浓度增加减慢,原因是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到达图乙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CO2的浓度最高C.图甲中的F点对应图乙中的g点,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和CO2浓度D.经过这一昼夜之后,G点较A点CO2浓度低,说明一昼夜该植物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答案】C【分析】1、图甲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为0,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点时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高,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F点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低,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2、图乙中,纵坐标表示植物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d、h两点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f点时可能由于光照过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甲分析可知:C、F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故光合作用开始于C点之前,结束于F点之后;D~E段CO2浓度下降不明显,此时植株在进行光合午休,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植株蒸腾作用过强,导致部分气孔关闭,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A正确;B、图甲中B~C段气温较低,呼吸作用减弱,二氧化碳释放减慢,故较AB段CO2浓度增加减慢;图乙中d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点后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使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少,故d点时密闭容器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B正确;C、图甲中的C、F点表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根据相应的时间可知,与图乙中的d、h点相符,即C点对应d,F点对应h,C错误;D、由于G点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表明经过这一昼夜之后,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所以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D正确。故选C。15.下图是叶肉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与线粒体代谢简图。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那么该细胞单位时间内放出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B.细胞②没有与外界发生O2和CO2交换,可断定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C.细胞③处在较强光照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为N1与N2的和D.对细胞④的分析可得出,此时的光照强度较弱且物质的量N1小于m2【答案】D【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①只有O2的吸收和CO2的释放,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细胞②无外界的气体交换,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细胞③从外界吸收CO2释放O2,故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细胞④从外界吸收O2释放CO2,此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详解】A、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可以测定该细胞单位时间内放出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A正确;B、细胞②中叶绿体产生的氧气全部被线粒体所利用,此时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正确;C、细胞③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源于外来的CO2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故细胞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为N1与N2的和,C正确;D、细胞④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用强度,可能原因是此时光照强度较弱,细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O2的净消耗量(吸收量)m2与CO2的净生成量N1相等,D错误。故选D。16.图1、图2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细胞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两个细胞都能产生两种子细胞B.图中两个细胞均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图中引起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的原因都相同D.图中两个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答案】A【分析】图1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无联会现象,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图2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故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详解】图1细胞产生的两个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图2细胞产生的两个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ABdY和aBdY,A正确;图2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错误;图1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同时存在A、a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图2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故同时存在A、a的原内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C错误;图1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2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A。17.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B.网织红细胞丧失细胞器可能与溶酶体有关C.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同D.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均属于正常生命历程【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造血干细胞先形成幼红细胞,幼红细胞排除细胞核后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丧失细胞器后形成成熟的红细胞,所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详解】A、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已丧失控制其凋亡的基因,A错误;B、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降解损坏的蛋白质或细胞器,因此网织红细胞丧失细胞器可能与溶酶体有关,B正确;C、图中看出,网织红细胞有细胞器,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因此可以确定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的分化程度各不相同,C错误;D、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属于细胞的正常生命历程,细胞坏死不属于正常生命历程,D错误。故选B。18.下面四幅图是来自于同一生物体内的、处于四个不同状态的细胞分裂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B.图①与图③所示细胞中DNA含量比例为1:2C.由图④可知,该生物一定是雄性个体D.图②与图④所示过程仅发生在某些器官中【答案】D【分析】图①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图②和图④细胞进行的都是减数分裂,分别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③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含姐妹染色单体,共4条染色体,8个单体,8个核DNA分子。【详解】A、图①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为4,A错误;B、图①细胞含有8个核DNA,图③细胞含有8个核DNA,因此这两个细胞中核DNA含量比例为1:1,B错误;C、图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该生物可能是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C错误;D、图②和图④细胞进行的都是减数分裂,仅发生在生殖器官中,D正确。故选D。19.某种昆虫的体色有灰色和黑色两种类型,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某雌虫和灰体雄虫交配,F1的表型及比例为黑体:灰体=1: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亲本雌、雄虫都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配子B.F1中雌虫:雄虫=1:1C.F1中的黑体昆虫全为纯合子D.通过F1灰体与亲本黑体交配,能判断出体色的显隐性【答案】B【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F1的表型及比例为黑体:灰体=1: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Bb、bb,故有一亲本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配子,A错误;B、该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故F1中雌雄比例相同,B正确;C、无法判断显隐性,则黑体与灰体的基因型不确定,C错误;D、①假设灰体为显性,则亲本为bb×Bb,F1灰体与亲本黑体交配,Bb×bb→Bb、bb,故子代为黑体:灰体=1:1;②假设灰体为隐性,则亲本为Bb×bb,F1灰体为bb,F1灰体与亲本黑体交配,Bb×bb→Bb、bb,故子代为黑体:灰体=1:1,两种假设子代性状分离比相同,故无法判断显隐性,D错误。故选B。20.在某兔子种群中,毛色受三个复等位基因(D、d1、d2)控制,D决定棕色、d1决定灰色、d2决定白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基因D纯合时会导致兔子在胚胎时期死亡,且基因D对基因d1、d2为显性,d1对d2为显性。现用Dd1和Dd2两种棕毛兔杂交得F1,F1个体自由交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兔子种群中毛色的基因型有5种B.F1的表现型和比例为棕色:灰色=2:1C.子二代中棕色兔的比例为1/2D.F1雄兔产生的不同种类配子比例为2:1:1【答案】D【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基因D纯合时会导致兔子在胚胎时期死亡,则该兔子种群中毛色的基因型有5种(d1d1、d2d2、d1d2、Dd1、Dd2),A正确;B、现用Dd1和Dd2两种棕毛兔杂交得F1,子代DD(死亡):Dd1:Dd2:d1d2=1:1:1:1,表现型比例为棕色:灰色=2:1,B正确;C、由于F1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D:d1:d2=1:1:1,自由交配之后的子二代中,1/9DD死亡,棕色兔2/9Dd1+2/9Dd2=4/9,灰色兔1/9d1d1+2/9d1d2=3/9,白色兔d2d2占1/9,因此子二代中棕色兔的比例=4/8=1/2,C正确;D、F1的雄兔基因型及比例是:Dd1:Dd2:d1d2=1:1:1,因此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D:d1:d2=1:1:1,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猕猴桃的溃疡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利用植株中蔗糖水解成的单糖作为主要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表现为枝条叶片溃烂,严重时引起植株大面积死亡。科研人员选取金丰(不抗病)和金魁(抗病)两个品种,测定植株不同部位细胞中的蔗糖酶活性,研究其与溃疡病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1)蔗糖酶只能分解蔗糖而不能分解淀粉,体现了酶的____性。(2)蔗糖酶活性测定:将等量的金魁和金丰提取液分别加入到____溶液中,反应所得产物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沉淀的多少计算出还原糖的生成量,最后通过反应速率反映酶活性。(3)分析上图可知,金丰中____(填植株的部位)酶活性高于金魁;感病前后金丰酶活性的变化____金魁。(4)综合分析金丰不抗病的原因是____。(5)盐角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耐盐植物,它能生长在含盐量高达0.5%—6.5%高浓度潮湿盐沼气中。为探究盐角草从土壤中吸收盐分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补全实验步骤。实验步骤: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状况基本相同的盐角草幼苗,分别放入适宜浓度的同时含有Ca2+、Na+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____。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C.一段时间后,测定____。【答案】(1)专一(2)等量的蔗糖(3)①.枝条和叶片②.大于(或高于)(4)金丰本身蔗糖酶活性较高,感病后蔗糖酶活性又明显升高,蔗糖酶将植株中的蔗糖水解为单糖为假单胞杆菌提供营养,加速其繁殖(5)①.抑制细胞呼吸(没有能量供应)②.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Na+的吸收速率,也可检测培养液中两种离子的浓度变化【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小问1详解】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蔗糖酶只能分解蔗糖而不能分解淀粉,体现了酶的专一性。【小问2详解】蔗糖属于二糖,被蔗糖酶分解后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即产生还原糖,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将等量的金魁和金丰提取液分别加入到等量的蔗糖溶液中,反应所得产物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水浴加热后生成砖红色沉淀。【小问3详解】分析上图可知,金丰中枝条中和叶片酶活性均高于金魁;感病前后金丰酶活性的变化大于金魁。【小问4详解】据图分析,金丰本身蔗糖酶活性较高,感病后蔗糖酶活性又明显升高,蔗糖酶将植株中的蔗糖水解为单糖为假单胞杆菌提供营养,加速其繁殖。【小问5详解】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盐角草从土壤中吸收盐分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无机盐的跨膜运输过程不可能是自由扩散,因此这里的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能量供应是否正常,因变量是培养液中相关盐分的量的变化,因此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实验步骤: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状况基本相同(无关变量相同且一致)的盐角草幼苗,分别放人适宜浓度的同时含有Ca2+、Na+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设法抑制细胞呼吸(没有能量供应)。C.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Na+的吸收速率,也可检测培养液中两种离子的浓度变化。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实验结果表现为甲组Ca2+、Na+的吸收速率(含量)低于乙组Ca2+、Na+的浓度,则能说明两种离子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反之则不能说明。22.如图甲为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刻度管内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测得。在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下,测得的气体体积如图乙所示。图丙为叶肉细胞中有关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不变,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标记实验开始时毛细刻度管中液滴所在位置。实验过程中,当光照强度由2.5渐变为5千勒克斯时(不同光照强度照射的时间均等),液滴所在位置应在实验初始标记的__________(“左侧”或“右侧”或“原始”)位置处。(2)对叶片来说,当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斯时对应图丙中不存在的箭头有________(填字母)。(3)在图乙中,为了获得-50mL/h的数据,则应对甲装置进行改进,新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且应在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实验。(4)丁图中在1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是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的________倍。(5)丙图中由同一个细胞产生的葡萄糖被彻底氧化分解利用,需要穿过________层膜。丙图表示某植物的部分细胞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a~f代表O2或CO2,图中c、d不可以表示ATP的的去向,原因是____________【答案】(1)右侧(2)e、f(3)①.把甲装置中的CO2缓冲液改为NaOH溶液,其他条件不变②.黑暗或遮光(4)3.5(5)①.4②.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ATP仅供暗反应利用,线粒体中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用于除暗反应以外的其他生命活动(表述合理即可)【分析】据图分析:图甲装置中CO2缓冲液能够为叶片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中气体量变化为氧气量的变化。结合曲线图,在光照强度为0时,由于只进行呼吸作用液滴向左移动;在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斯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在光照强度为大于2.5千勒克斯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装置中液滴右移。图丙中,a、c、f表示氧气,b、d、e表示CO2。丁图中虚线表示净光合速率,实线表示呼吸速率。【小问1详解】观察乙图可以发现,光照强度在2.5-5千勒克斯范围内,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试管中氧气量不断增加,即试管中的气体总量始终是大于初始气体总量的,所以液体右移,偏在初始位置的右侧。【小问2详解】对叶片来说,当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斯时,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应图丙中不存在的箭头有e、f。【小问3详解】在图乙中,为了获得图乙中-50mL/h的数据,则应对甲装置进行改进,新装置为把甲装置中的二氧化缓冲液改为氢氧化钠溶液,其他条件不变,测定呼吸作用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小问4详解】丁图中在15℃时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2.5,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为1,由于实线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因此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3.5,因此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是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的3.5倍。【小问5详解】丙图中由同一个细胞产生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利用,从叶绿体到线粒体会穿过4层膜,丙图表示某植物的部分细胞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a~f代表O2或CO2,图中c、d不可以表示ATP的去向,原因是叶绿体产生的ATP仅供暗反应利用。23.图1表示某一动物(2n=4)个体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核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3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4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动物是一个_________(填“雌”或“雄”)性动物。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2)图1中①、②、③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图1__________________(填罗马数字)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3)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__________(用“字母和→”表示)阶段;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受精作用。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图4中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图2中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表示)阶段。图4中乙图所示的细胞中相应的数量关系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填罗马数字)。【答案】(1)①.雌②.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2)①.①②.Ⅲ和Ⅳ(3)①.d→e和j→k②.着丝粒分裂(4)①.c→d②.Ⅱ【分析】1、据图分析:图1:①代表染色体、③代表染色单体、②代表核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之前;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2、图2: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3、图4: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