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3高三下学期期中(一模)生物试题变式题1-5( 含答案解析 )_第1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3高三下学期期中(一模)生物试题变式题1-5( 含答案解析 )_第2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3高三下学期期中(一模)生物试题变式题1-5( 含答案解析 )_第3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3高三下学期期中(一模)生物试题变式题1-5( 含答案解析 )_第4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3高三下学期期中(一模)生物试题变式题1-5( 含答案解析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事实不支持该观点的是()A.离体的核糖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多肽链B.T2噬菌体只有侵入大肠杆菌后才能增殖C.去核变形虫不能摄食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D.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详解】A、离体的核糖体无细胞结构,其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多肽链,不能体现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错误;B、T2噬菌体作为病毒,只有侵入大肠杆菌后才能增殖,体现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正确;C、去核变形虫细胞结构不完整,不能摄食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体现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C正确;D、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体现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D正确。故选A。2.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作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A.细胞内能发生一切生命活动B.有些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C.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D.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答案】C【解析】【详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A、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但细胞内不能完成一切生命活动,如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消化道内进行的,A错误;B、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只能说明单细胞的生命活动在细胞内进行,但不能得出该结论,B错误;C、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所以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C正确;D、一切细胞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不是一切生物,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故选C。3.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生于池塘淤泥之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莲花属于生命系统的组织层次B.池塘中的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种群C.池塘之中的淤泥不参与生命系统的组成D.莲和池塘中的鱼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有例外,如植物无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病毒没有结构层次,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属于非细胞生物,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层次。【详解】A、莲叶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因此属于生命系统的器官层次,A错误;B、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C、池塘之中的淤泥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成分,参与生命系统的组成,C错误;D、莲具有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池塘中的鱼具有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二者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D。4.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在丙肝病毒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丙肝病毒所含核酸为单链R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丙肝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B.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C.病毒在宿主细胞可以增殖,说明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系统D.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餐具煮沸处理可杀死病原体【答案】C【解析】【分析】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2、病毒为非细胞生物,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专性寄生物,结构简单,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详解】A、病毒在宿主细胞可以增殖,但是病毒为非细胞生物,不能独立的完成生命活动,A正确;B、丙肝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引起了人体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C、病毒为非细胞生物,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不属于生命系统,C错误;D、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病毒失去活性,餐具煮沸处理可杀死病原体,D正确。故选C。5.诺如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RNA病毒,表面由衣壳蛋白覆盖。它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人体,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下列有关诺如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诺如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的最小结构层次B.诺如病毒利用其体内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质C.诺如病毒的遗传信息是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D.诺如病毒表面的衣壳蛋白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详解】A、诺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小结构层次,A错误;B、诺如病毒利用其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质,B错误;C、诺如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遗传信息是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C正确;D、构成蛋白质中肽链的氨基酸间是通过肽键连接的,肽键的结构式是-CO-NH-,蛋白质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D错误。故选C。6.近期我国多地出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所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毒繁殖过程所需能量由自身有氧呼吸提供B.病毒是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C.甲型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利用人体细胞的DNA合成自身蛋白质D.该病毒传染性极强的原因之一是它的细胞体积小,可在空气中快速传播【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该病毒繁殖过程所需能量由宿主细胞提供,A错误;B、病毒属于生物,但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一个结构层次,B正确;C、甲型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利用人体细胞的原料(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C错误;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故选B。7.肺炎是秋冬季节困扰人们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除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因素外,主要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入侵引起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和病毒都没有生物膜,在人工培养基上均不能增殖B.细菌和病毒都能发生基因突变,遗传物质都能彻底水解出6种产物C.单个细菌和病毒都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D.细菌和病毒均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生物膜,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增殖,但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有生物膜,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增殖,A错误;B、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DNA彻底水解能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RNA彻底水解能得到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均为6种产物,B正确;C、细菌属于细胞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C错误;D、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而细菌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错误。故选B。8.近期,多省爆发诺如病毒感染。一般来说,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感染诺如病毒后,常见呕吐、腹泻、腹痛等不适。下列关于该病原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诺如病毒不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B.高温可破坏诺如病毒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煮沸可将其杀死C.诺如病毒结构简单,属于生命系统的最小结构层次D.诺如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其核酸初步水解产物有4种【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详解】A、诺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A正确;B、蛋白质在高温条件下会变性,煮沸可破坏病毒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杀死病毒,B正确;C、诺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小结构层次,C错误;D、诺如病毒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只含一种核酸,则其核酸初步水解产物有4种,D正确。故选C。9.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过程。当细胞受到内部或外部凋亡信号刺激,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时,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质基质,并与A蛋白结合促进凋亡小体形成,引起细胞凋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色素c可能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线粒体内膜是线粒体产生ATP的唯一场所C.A蛋白结构改变会影响凋亡小体的形成D.细胞凋亡是信号调控引起的程序性死亡【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进行。【详解】A、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过程,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说明细胞色素c可能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B、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均可产生ATP,B错误;C、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质基质,并与A蛋白结合促进凋亡小体形成,引起细胞凋亡,说明A蛋白结构改变会影响凋亡小体的形成,C正确;D、细胞凋亡是信号调控引起的程序性死亡,D正确。故选B。10.鲫鱼能在寒冷,缺氧的水环境中生存数天,其他组织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能够通过循环系统被运输到骨骼肌细胞中转化为丙酮酸,而骨骼肌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丙酮酸转化为酒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鲫鱼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或酒精时所需要的酶有所不同B.丙酮酸在转化为酒精时,丙酮酸中的能量能转移到酒精中C.O2充足时,丙酮酸可被转化为CO2和H2O,并合成较多ATPD.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被转化为酒精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答案】D【解析】【分析】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多数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题目信息中鲤鱼通过无氧呼吸既可以产生乳酸也可以产生酒精。【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产生酒精和产生乳酸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进行的不同反应,A正确;B、酒精中储存了一定的能量,在丙酮酸转化为酒精的过程中,丙酮酸中的能量转移到酒精中,而没有释放,B正确;C、氧气充足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丙酮酸可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较多的ATP,C正确;D、丙酮酸在无氧条件转化为酒精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D。11.幽门螺杆菌(Hp)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微需氧型,能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Hp产生大量脲酶可以催化尿素分解形成氨和二氧化碳。医学上让受检者口服含有14C的尿素胶囊,根据受检者吹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14C判断有无Hp感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幽门螺杆菌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B.幽门螺杆菌有氧呼吸的代谢产物是氨和二氧化碳C.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口服含有14C的尿素胶囊做检查D.脲酶在酸性条件下其催化作用的活性最强【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详解】A、幽门螺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正确;B、幽门螺杆菌有氧呼吸的代谢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氨,B错误;C、14C属于具有放射性的碳的同位素,容易诱发基因突变,该类药物的使用说明中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做此检查,C正确;D、脲酶催化尿素的分解主要在胃中,pH为酸性,因此在酸性条件下其催化作用的活性最强,D正确。故选B。12.金鱼能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中生存若干天,肌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中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下图表示金鱼缺氧状态下,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②不需要O2的参与,产生的“物质X”是丙酮酸B.过程①②③中均有能量的释放,少部分用于合成ATPC.过程③⑤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是因为催化反应的酶不同D.图中的过程③④避免了乳酸在体内积累导致酸中毒【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为肌糖原的分解,②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物质X是丙酮酸,③为酒精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④为乳酸转化成丙酮酸的过程,⑤为乳酸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⑥为乳酸进入肌细胞。【详解】A、“物质X”是丙酮酸,②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过程②不需要O2参与,A正确;B、③为丙酮酸转变为酒精,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能合成ATP,B错误;C、过程③⑤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产物不同是因为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因而产物不同,场所均是细胞质基质,C正确;D、图中的过程④将乳酸转变为丙酮酸进而经过③过程将丙酮酸转变为酒精释放出去,这样能避免乳酸在体内积累导致酸中毒,D正确。故选B。13.呼吸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呼吸电子传递体组成的将电子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Cytc所处的位置为细胞膜外C.只有线粒体基质能产生NADHD.H+借助F0和F1,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膜内【答案】A【解析】【分析】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详解】A、图示过程进行的是[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B、Cytc所处的位置线粒体内膜的外侧,B错误;C、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也能产生NADH,C错误;D、H+借助F0和F1进入膜内,不消耗ATP且合成ATP,不是主动运输,D错误。故选A。14.用密闭的培养瓶培养等量的绿藻(单细胞藻类),将其置于4种不同温度下(t1<t2<t3<t4)培养,分别测定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培养瓶中氧气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氧气消耗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产生的场所为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B.温度逐渐升高过程中,绿藻的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速率增强C.温度逐渐升高过程中,绿藻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逐渐增强D.温度为t3时,光照时间至少长于16小时绿藻才能正常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光照条件下氧气增加速率可代表净光合速率,黑暗条件下氧气消耗量可表示呼吸速率【详解】A、绿藻是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氧气消耗的场所为线粒体内膜,光合作用中O2产生的场所为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A错误;B、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图中光照条件下氧气增加速率可代表净光合速率,黑暗条件下氧气消耗量可表示呼吸速率,据图可知,温度逐渐升高的过程,光合速率逐渐增加,即绿藻的光反应速率和暗反应速率均增强,B错误;C、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图中光照条件下氧气增加速率可代表净光合速率,黑暗条件下氧气消耗量可表示呼吸速率,据图可知,温度逐渐升高的过程,绿藻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逐渐增强,C正确;D、温度为t3时,假设光照时间至少为n小时绿藻才能正常生长,则应满足12n-8(24-n)>0,可求得n=9.6,D错误。故选C。15.抗氰呼吸是指当植物体内存在影响细胞色素氧化酶COX(复合体Ⅳ)活性的氰化物时,仍能继续进行的呼吸,该过程产生的ATP较少,抗氰呼吸与交替氧化酶(AOX)密切相关,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不能进行抗氰呼吸的植物缺乏AOX。研究发现,生长在低寒地带的沼泽植物臭崧的花序中含有大量的交替氧化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抗氰呼吸是一种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因此该过程生成的ATP较少B.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交替氧化酶均能催化O2与NADH结合生成水C.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相比,交替氧化酶对氰化物的敏感性较低D.臭崧花序可能产生更多的热量促进挥发物质挥发,吸引昆虫传粉【答案】A【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NAD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抗氰呼吸也是彻底的氧化分解,抗氰呼吸比正常呼吸产生的热量更多,则合成的ATP就更少,A错误;B、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交替氧化酶均参与细胞呼吸的第三阶段,能催化O2与NADH结合生成水,B正确;C、抗氰呼吸与交替氧化酶(AOX)密切相关,说明存在氰化物时在AOX的作用下仍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交替氧化酶对氰化物的敏感性较低,C正确;D、生长在低寒地带的沼泽植物臭崧的花序中含有大量的交替氧化酶,可通过抗氰呼吸产生更多的热量促进挥发物质挥发,吸引昆虫传粉,D正确。故选A。16.合成生物学被誉为继“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以工程化手段设计合成基因组为标志的第二次生物技术革命全球每年约产生800亿吨纤维素,我国科学家通过设计酵母体外多酶分子复合体系,开发了利用玉米秸秆高效生物合成人造淀粉和单细胞蛋白的新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大分子B.酵母菌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氨基酸C.酵母菌在胞内合成蛋白质时,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发生在核糖体中D.利用发酵罐扩大生产时,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无机氮源【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分析,玉米秸秆的纤维素经纤维素酶催化水解产生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其中纤维二糖经由酵母菌纤维二糖磷酸化酶、葡萄糖磷酸化酶处理后形成直链淀粉,再用淀粉分支酶处理为支链淀粉;纤维素或纤维二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进入酵母菌内作为能源物质;酵母菌经过基因重组还能产生单细胞蛋白。【详解】A、纤维素、淀粉为多糖,和蛋白质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大分子,A正确;B、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转变为丙氨酸,B正确;C、酵母菌在胞内合成蛋白质时,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发生在细胞核中,C错误;D、该工艺中合成蛋白质需要消耗氮元素,因此利用发酵罐扩大生产时,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无机氮源,D正确。故选C。17.下图表示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最适温度下,酶提高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B.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幅度会增大C.b点时向体系中加入少量同种酶,反应速率加快D.c点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高,此时酶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效果最好,温度升高或降低,酶的活性均会下降。【详解】A、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此时酶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效果最好,A错误;B、结合题干“下图表示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此时酶的温度已达最适温度,若在此基础上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幅度会降低,B错误;C、限制bc段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浓度,故b点时向体系中加入少量同种酶,反应速率会加快,C正确;D、c点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浓度,D错误。故选C。18.为研究物质甲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用物质甲溶液处理α-淀粉酶,在最适条件下测定酶促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物质甲可作为激活剂增强α-淀粉酶的活性B.该实验可滴加碘液来分析还原糖的产生量C.t1时,两组实验中的α-淀粉酶的活性不同D.若将反应温度升高10℃,通常情况下t2和t3均右移【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研究物质甲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物质甲的有无,因变量α-淀粉酶活性。【详解】A、根据实验结果,物质甲处理后的淀粉酶活性较强,因此其可作为激活剂增强α–淀粉酶的活性,A正确;B、碘液只能检测淀粉的剩余量,B错误;C、t1时,虽然两组实验的酶促反应速率相同,但是实验组完成酶促反应的速度较快,说明该组中α-淀粉酶活性较强,C正确;D、上述实验在最适温度下进行,若将反应温度升高10℃,通常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减慢,t2和t3均右移,D正确。故选B。19.图中曲线表示温度、pH和底物浓度对蛋白酶催化相应蛋白质水解速率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底物浓度、温度和pHB.在b点加入少量同种酶可提高反应速率且增大生成物的总量C.f点与i点酶的空间结构都被破坏,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D.酶制剂适宜在d点和g点所对应的相应条件下保存【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低温酶的活性很低,但是酶并不失活,酶活性不为0,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酶活性为0,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酶活性为0。故图中乙曲线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丙曲线是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上升反应速率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后,酶达到饱和,反应速率不再随着底物浓度上升而上升,如图甲。【详解】A、低温酶的活性很低,但是酶并不失活,酶活性不为0,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酶活性为0,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酶活性为0.故图中乙曲线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丙曲线是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上升反应速率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后,酶达到饱和,反应速率不再随着底物浓度上升而上升,如图甲,因此,甲、乙、丙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底物浓度、温度和pH,A正确;B、图甲中,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上升反应速率上升,在b点,酶达到饱和,反应速率不再随着底物浓度上升而上升,在b点加入少量同种酶可提高反应速率,但由于底物含量不变,生成物的总量不会增大,B错误;C、f和i点由于高温和过碱,酶的空间结构都遭到破坏,肽链变得伸展、松散,但肽键没有破坏,所以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C错误;D、由于过酸和过碱,酶的空间结构会遭到破坏,所以酶制剂适宜保存的pH为h点(最适pH);由于低温,酶的活性低,但空间结构稳定,所以酶制剂适宜的保存温度为d点,D错误。故选A。20.酶的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增加酶的活性,称为酶的激活剂;另一些物质则能降低酶的活性,称为酶的抑制剂。淀粉酶催化淀粉逐步水解的产物与碘的颜色反应如下:淀粉(蓝色)→紫糊精(紫色)→红糊精(红色)→无色糊精(无色)→麦芽糖(无色)→葡萄糖(无色)。为探究Cl-离子和Cu2+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蒸馏水1%NaCl1%CuSO41%淀粉1%Na2SO4唾液加碘现象试管11ml1ml1ml2滴无色试管22ml1ml2滴红色试管31ml1ml1ml2滴蓝色试管41ml1ml1ml2滴紫色A.Cl-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B.Cu2+是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剂C.试管2和试管4都起对照作用D.反应速率为试管1>试管2>试管3>试管4【答案】D【解析】【分析】酶活性指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如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能力。酶活性可以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详解】A、添加1%NaCl溶液加点无色,其他组都有颜色,说明淀粉被分解最彻底,则Cl-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A正确;B、加入1%CuSO4,与不加1%CuSO4组相比,加碘,溶液变蓝,说明淀粉被分解的较少,Cu2+是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剂,B正确;C、试管2没有添加1%NaCl、1%CuSO4、1%Na2SO4,是空白对照,试管4添加了1%Na2SO4,排除其1%Na+和SO42-的作用,起对照作用,C正确;D、据AB分析,可知反应速率为试管1>试管2>试管4>试管3,D错误。故选D。21.某同学在酶量和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甲、乙、丙三组实验并得到相应的三条曲线(如图),甲是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曲线;乙是一定量的物质W1存在时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曲线;丙是一定量的物质W2存在时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丙组反应速率均不再增加可能受酶浓度的限制B.适当增加酶浓度,乙曲线最终可能会与甲曲线重合C.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减弱W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W1和W2均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来抑制酶的活性【答案】D【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详解】A、当底物浓度不再是限制因素时,甲、丙组反应速率均不再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受到酶浓度的限制,A正确;B、乙是一定量的物质W1存在时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曲线,说明W1是非竞争性抑制剂,可能降低了酶的活性,若适当增加酶浓度,则可能提高反应速率,乙曲线最终可能会与甲曲线重合,B正确;C、丙是一定量的物质W2存在时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曲线,说明W2是竞争性抑制剂,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增加底物对抑制剂的竞争,可以减弱W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正确;D、W1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来抑制酶的活性,W2通过与底物竞争与酶结合的机会,酶的活性并未改变,D错误。故选D。22.胰脂肪酶抑制剂通过降低胰脂肪酶活性,减少消化器官中膳食脂肪的分解和吸收,进而改善肥胖和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症状。奥利司他是市售胰脂肪酶抑制剂类减肥药,但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我国科研工作者从药食作物——苦荞的麸皮中提取荞麦黄酮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浓度B.在实验中,荞麦黄酮的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C.荞麦黄酮可以安全替代奥利司他成为新的减肥药物D.荞麦黄酮使胰脂肪酶为脂肪水解提供的能量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奥利司他和荞麦黄酮对脂肪酶的抑制率逐渐上升,且相同浓度下,奥利司他的抑制效果更高。【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和浓度,A错误;B、由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中,荞麦黄酮能够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荞麦黄酮的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B正确;C、虽然荞麦黄酮从苦荞的麸皮中提取,但是否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此外荞麦黄酮的抑制效果差于奥利司他,因此荞麦黄酮不一定可以安全替代奥利司他成为新的减肥药物,C错误;D、酶催化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D错误。故选B。23.鱼宰杀后鱼肉中的腺苷三磷酸降解生成肌苷酸,能极大地提升鱼肉鲜味。肌苷酸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降解又导致鱼肉鲜味下降。在探究鱼类鲜味下降外因的系列实验中,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只有pH和温度,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酶(ACP)的相对活性B.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不同鱼体内的ACP结构不同C.pH低于3.8、温度超过60℃,对鳝鱼肌肉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影响的机理不同D.由图可知,放置相同的时间,鮰鱼在pH6.0、温度40℃条件下,鱼肉鲜味下降最快【答案】D【解析】【分析】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详解】A、由图示曲线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和鱼的种类,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酶(ACP)的相对活性,A错误;B、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控制合成ACP的基因不同,B错误;C、反应温度超过60℃与pH低于3.8,鳝鱼肌肉ACP都会因为空间结构的改变失去活性,影响机理是相同的,C错误;D、由图示曲线可知,鮰鱼在pH6.0、温度40℃条件下酸性磷酸酶相对活性最高,导致鱼肉鲜味下降最快,D正确。故选D。24.图1为酶作用模型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模型。果蔬褐变的主要原因是PPO催化酚形成黑色素。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温度下两种PPO活性的大小,结果如图2,其中酶A和酶B分别为两种不同的PPO。各组加入的PPO的量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1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B.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其机理与高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似C.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酶的种类和抑制剂的种类,PPO用量是无关变量D.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图2中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催化效率更高【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详解】A、据图可知,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能够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说明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可能具有类似结构,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A正确;B、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两者的作用机理相似,B正确;C、据图可知,实验2的自变量包括温度、酶的种类,不包括抑制剂种类,抑制剂的种类和PPO用量是无关变量,C错误;D、图2中,各温度条件下酶B剩余量都最少,与底物结合率最高,所以相同温度条件下酶B催化效率更高,D正确。故选C。25.辣椒果实有多对相对性状,其中包括着生方向(下垂、直立)和颜色(绿色、紫色、中间色)。为探究上述两种性状的遗传,研究者选取两种辣椒进行杂交,F1自交,结果如下表。果实性状亲本组合F2表现型及比例着生方向下垂×直立下垂:直立=3:1颜色绿色×紫色绿色:中间色︰紫色=9:3:4下列叙述正确是()A.上述两种性状中下垂和中间色为显性性状B.果实着生方向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F2果实中间色的个体中纯合子约占2/3D.F2果实直立且为绿色的个体约占1/4【答案】B【解析】【分析】由表可知,下垂×直立,F2表现型及比例为下垂:直立=3:1,说明下垂为显性,着生方向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绿色×紫色,F2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中间色︰紫色=9:3:4,说明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详解】A、上述两种性状中下垂和绿色为显性性状,A错误;B、下垂×直立,F2表现型及比例为下垂:直立=3:1,说明下垂为显性,着生方向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正确;C、绿色×紫色,F2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中间色︰紫色=9:3:4,说明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中间色的个体中(1/3AAbb,2/3Aabb)纯合子约占1/3,C错误;D、题干未给出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F2果实直立且为绿色的个体比例无法计算,D错误。故选B。26.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一对亲本进行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后代表现型和比例是红色大花瓣:黄色大花瓣:无花瓣=1:1:2,则亲本杂交组合是AaRr、aarr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C.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1/3D.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的植株占1/8【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可知花瓣有三种表现型,花瓣颜色有两种表现型,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两对相对性状组合有五中表现型,红色大花瓣、黄色大花瓣、红色大花瓣、黄色大花瓣、无花瓣。结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详解】A、由题可知,无花瓣:有花瓣=1:1,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红:黄色=1:1,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Rr、aarr或者Aarr、aaRr,A错误;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子代有9种基因型: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因为aa无花瓣,所以表现型有5种,B错误;C、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1:2:2:4:1:2:1:2:1,其中有花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RR:AaRR:AARr:AaRr:AArr:Aarr=1:2:2:4:1:2,AaRr所占的比例为4/12=1/3,C正确;D、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Rr:AArr:AaRr:Aarr:aaRr:aarr=1:1:2:2:1:1,红色花瓣占的比例应该是3/8,D错误。27.致死基因的存在可影响后代性状分离比。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若该个体自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后代性状分离比为5:3:3: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AABb个体致死B.后代性状分离比为6:3:2: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某一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C.后代性状分离比为4:1: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组成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D.后代性状分离比为7:3:1: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组成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答案】A【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详解】A、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性状分离比应为9:3:3:1。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5:3:3:1,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AaBb个体致死,A错误;B、当AA(或BB)纯合致死时,后代表现型比例为(2:1)×(3:1)=6:3:2:1,B正确;C、若AaBb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配子组合为(AB:Ab:aB)×(AB:Ab:aB:ab),统计后代分离比为4:1:1,C正确;D、若AaBb产生的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配子组合为(AB:aB:ab)×(AB:Ab:aB:ab),统计后代分离比为7:3:1:1,D正确。故选A。28.家蚕结黄茧和白茧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并受另一对等位基因I、i影响。当基因I存在时,基因Y的作用不能显现出来。现有下面两组杂交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基因Y/y与基因I/i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实验二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YYIi×YyIiC.若实验一的F2中结黄茧个体有两种基因型D.若实验一F1与实验二F1结白茧个体杂交,理论上子代结白茧家蚕中纯合子占1/6【答案】D【解析】【分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详解】A、实验一显示,F2中白茧:黄茧=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Y/y与基因I/i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B、实验二中,白茧与白茧杂交,F1中白茧:黄茧=3:1,相当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因此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YYIi×YyIi,也可能是YyIi×yyii或YYIi×YYIi或YYIi×yyIi,B正确;C、由于基因I存在时,基因Y的作用不能显现出来,再根据实验一的F2中白茧:黄茧=13:3(是9:3:3:1的变式),因此,结黄茧个体的基因型为1/3YYii、2/3Yyii,有两种基因型,C正确;D、在实验一中,F1的基因型是YyIi,实验二亲本不确定,实验二F1结白茧个体的基因型和比例也有多种类型,因此子代结白茧家蚕中纯合子的比例也有多个结果,D错误。故选D。29.某豌豆品种的粒色(黄/绿)和粒形(圆/皱)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黄色圆粒植株自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6∶2∶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B.控制粒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C.黄色圆粒植株产生4个比例相等的配子D.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组合的实质: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详解】A、黄色圆粒植株自交后,由于某对基因纯合致死,子代植株分离比为6:2:3:1,该比值为9:3:3:1的变形,表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即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亲本为双杂合子,A正确;B、由于子代中黄色∶绿色=2:1,圆粒:皱粒=3:1,可知绿色、皱粒为隐性性状,且控制粒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C、亲本(双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可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而不是4个,C错误;D、自交后代中,只有绿色圆粒、绿色皱粒中有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12=1/6,D正确。故选C。30.一种无毒蛇的体表花纹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D、d和H、h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花纹颜色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是:D_H_型为野生型(黑色,橘红色同时存在),D_hh型为橘红色,ddH_型为黑色,ddhh型为白色。现有下表三组杂交组合,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杂交组合F1的表型一、野生型×白色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二、橘红色×橘红色橘红色、白色三、黑色×橘红色全部都是野生型A.第一组杂交实验的F1的四种表型的比例大约是1:1:1:1B.第二组杂交实验的亲本中橘红色无毒蛇的基因型均为DdhhC.让第二组F1中橘红色无毒蛇与另一纯合黑色无毒蛇杂交,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野生型:黑色=3:1D.让第三组F1中雌雄个体多次交配,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9:3:3:1【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野生型的基因型为D_H_,橘红色的基因型为D_hh,黑色的基因型为ddH_,白色的基因型为ddhh;一:野生型(D_H_)×白色(ddhh)→F1: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ddhh),说明亲本中野生型的基因型为DdHh;二:橘红色(D_hh)×橘红色(D_hh)→F1:橘红色,白色(ddhh),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Ddhh;三:黑色(ddH_)×橘红色(D_hh)→F1:全部都是野生型(DdHh),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一组中野生型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白色的基因型是ddhh,其测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l:1:1:1,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二组中双亲的基因型都是Ddhh,且该杂交组合F1的橘红色、白色=3:1,B正确;C、第二组F1中橘红色无毒蛇基因型为1/3DDhh、2/3Ddhh,与另一纯合黑色无毒蛇ddHH杂交,理论上杂交后代中黑色个体比例为(2/3)×(1/2)=1/3,野生型个体比例为1-1/3=2/3,野生型:黑色=2:1,C错误;D、第三组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F1野生型基因型未DdHh,让F1中雌雄个体交配,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9:3:3:1,D正确;故选C。31.蚕豆的生长习性分为有限生长、无限生长和亚有限生长三种类型。研究人员用G、R、F三个纯合品系蚕豆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推论错误的是()项目亲本F1表型F2表型及数量无限生长型有限生长型亚有限生长型实验♂G(有限生长型)×♀R无限生长型36391291(无限生长型)实验2♀G(有限生长型)×♂R(无限生长型)无限生长型118289实验3♀G(有限生长型)×♂F(无限生长型)无限生长型?60无A.通过实验1、2可判断蚕豆的生长习性这一性状的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B.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有两对,两对均为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亚有限生长型C.实验2中,F2无限生长型蚕豆的基因型有4种,有限生长型蚕豆的基因型有2种D.实验3中,F2无限生长型蚕豆数量理论值应为180【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表可知:实验1和实验2为正反交实验,亲本为相对性状的纯合子,子一代都表现为无限生长型,说明无限生长型为显性性状;又因为两个实验的子二代性状分离相同,都接近于12:3:1,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蚕豆的生长习性这一性状的遗传是受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详解】A、分析题表可知:通过实验1、2正反交结果一致,都接近于12:3:1,可判断蚕豆的生长习性这一性状的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A正确;B、分析题表可知:通过实验1、2正反交结果一致,都接近于12:3:1,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无限生长型为显性性状,且子一代为双杂合子,子二代中的亚有限生长型为双隐性个体,因此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有两对,两对均为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亚有限生长型,B正确;C、分析题表可知:假设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是A、a和B、b,实验1和实验2中,无限生长型:有限生长型:亚有限生长型=12:3:1,由此推断无限型的基因型可能为A_B_、A_bb,即无限生长型蚕豆的基因型有4+2=6种,有限型的基因为aaB_,即有限生长型蚕豆的基因型有2种,两对均为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亚有限生长型,亚有限型的基因型为aabb,即亚有限生长型的基因型有1种,C错误;D、分析题表可知:无限型的基因型可能为A_B_、A_bb,有限型的基因型为aaB_,亚有限型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实验1和实验2可知,品系G的基因型应为aaBB,实验3的F2无亚有限型个体,可推知品系F无b基因,由于品系F为无限型,又是纯合子,因此品系F的基因型为AABB,则F1基因型为AaBB,因此F2中无限生长型与有限生长型理论比为3:1,故F2无限生长型蚕豆数量理论值应为60×3=180,D正确。故选C。32.某种玉米种子的糊粉层无色与有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现有甲、乙和丙三种糊粉层均为无色的纯合植株,研究人员将这三种植株进行相互杂交,得到的F1自交得到F2,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杂交组合亲本F1F2一甲×乙有色糊粉层有色糊粉层∶无色糊粉层=9∶7二甲×丙有色糊粉层有色糊粉层∶无色糊粉层=9∶7三乙×丙有色糊粉层有色糊粉层∶无色糊粉层=9∶7A.有色糊粉层与无色糊粉层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B.三个杂交组合F1的基因型相同,每对等位基因均杂合C.有色糊粉层植株的基因型共有12种,无色糊粉层植株的基因型有15种D.杂交组合一的F1与亲本甲杂交,子代可存在有色糊粉层植株∶无色糊粉层植株=1∶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每个组合的F2的表型及比例均为有色:无色=9:7,属于9:3:3:1的变式比,说明每个杂交组合的F1均含有两对杂合的等位基因。假设该性状受到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则乙和丙的基因型是相同的,杂交后代不会出现有色:无色=9:7,与实验结果不符。因而需要换另外一种思路进行分析,例如受到三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bbDD,乙的基因型为aaBBDD,杂交后代会出现有色:无色=9:7;假设丙的基因型为AABBdd,甲与丙杂交,后代会出现有色:无色=9:7。乙与丙杂交,后代会出现有色:无色=9:7。【详解】A、三个不同的无色糊粉层亲本植株相互杂交,每个组合的F2的表型及比例均为有色:无色=9:7,说明有色与无色至少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B、根据题意和题表可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乙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丙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三个杂交组合F1的基因型不相同,且并非每对等位基因均杂合,B错误;C、有色糊粉层植株的基因型共有23=8种,无色糊粉层植株的基因型有27-8=19种,C错误;D、杂交组合一的F1(AaBbDD或aaBbDd)与亲本甲(AAbbDD或aaBBdd)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有色:无色=1:1,D正确。故选D。33.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DNA复制发生在S期。若发生一个DNA分子的断裂和片段丢失,则产生的影响是()A.若断裂发生在G1期,则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异常B.若断裂发生在G1期,则姐妹染色单体中的1条染色单体异常C.若断裂发生在G2期,则姐妹染色单体中的1条染色单体异常D.若断裂发生在G2期,则一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异常【答案】C【解析】【分析】G1期进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为DNA分子复制做准备,S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G2期已完成复制,为复制后期。【详解】AB、若断裂发生在G1期,此时DNA还未复制,则同源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异常,姐妹染色单体中的2条染色单体异常,AB错误;CD、若断裂发生在G2期,此时DNA已经完成复制,则姐妹染色单体中的1条染色单体异常,一条染色体的1条染色单体异常,C正确,D错误。故选C。34.细胞周期控制器是由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两种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物。下图为多种cyclin在细胞周期中的表达情况。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cyclinA蛋白可能参与DNA的复制B.cyclinB可能与启动纺锤体的组装有关C.cyclinsE可能与G1期和S期转换有关D.研发CDK促进剂,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药物【答案】D【解析】【分析】有丝分裂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是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此时细胞内发生着活跃的代谢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间期可以分为G1期(合成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增生)、S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G2期(有丝分裂所必需的一些蛋白质的合成)。分裂间期最主要的物质变化是将细胞核中携带有遗传物质的染色质进行复制,染色质复制的结果是DNA分子数加倍,形成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cyclinA蛋白在S期合成和增加,与DNA的复制同步。A正确;B、cyclinB蛋白在G2期开始合成,在M期前期达到最多,之后逐渐降低,可能与前期细胞分裂的变化相关,如启动纺锤体的组装及纺锤丝与染色体的连接等,B正确;C、cyclinsE蛋白在G1期开始合成,在S期前期达到最多,之后逐渐降低,可能与G1期和S期转换有关,C正确;D、CDK促进剂CDK复合物正常发挥作用,促进细胞进入分裂期,促进细胞分裂,不利于治疗癌症,D错误。故选D。35.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其中分裂间期又包括G期、S期(DN合成期)和G2期,如下图所示。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常需要将培养细胞的周期同步化。DNA合成阻断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做法是用DNA合成抑制剂(如TdR)特异性地抑制DNA合成,使S期的细胞分裂暂停,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去除抑制剂后S期细胞分裂恢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大部分细胞处于M期B.培养液中各细胞的分裂是相互独立的,细胞周期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C.第一次加入TdR并培养一段时间后,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期和S期的交界处D.至少需要使用TdR两次才能实现所有细胞的周期同步化【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生命是从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连续过程,因此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从头开始的过程。【详解】A、由于间期时间远长于M期,因此在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大部分细胞处于间期,A错误;B、由于经过同步化处理,培养液中各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相同,B错误;C、TdRDNA合成抑制剂,所以第一次加入TdR并培养一段时间后,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S期,C错误;D、第一次加入TdR并培养一段时间后,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S期,由于处在S期细胞其DNA复制的程度也不同,所以解除抑制后让细胞完成复制,然后再处理一次才能实现所有细胞的周期同步化,使其停在G1和S期的交界点,D正确。故选D。36.细胞同步化可以通过人工诱导实现,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DNA合成阻断法,其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dR)是最常见的阻断剂,其阻断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次阻断可使所有细胞处于S期的任一阶段B.解除阻断时应更换正常新鲜培养液,培养时间(t)应控制在S<t<G1+M+G2C.据图分析,双阻断法使所有的细胞都处于S期D.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也能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使所有细胞阻断在分裂前期【答案】B【解析】【分析】用DNA合成抑制剂使细胞周期同步化需要两次用抑制剂,两次洗脱。抑制剂作用后,S期的细胞依然处于S期,其它时期的细胞不能进入S期而停留在G1和S的交界处。第一次使用的目的是使S期外其它时期细胞都在G1和S交界,处理时长大于等于G2、M、G1的和。洗脱后S期的细胞继续分裂,洗脱时间大于S期,小于G2、M、G1的和。第二次抑制剂处理的目的是使所有细胞处于G1和S交界处,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详解】A、第一次阻断,一部分细胞阻断在G1与S的交界处,一部分阻断在S期的某一阶段,A错误;B、解除阻断时,更换培养液,培养时间大于S小于G1+M+G2时,所有细胞都处于G2、M或G1与S的交界处,B正确;C、双阻断法是所有细胞都处于G1与S的交界处,C错误;D、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而不是使细胞阻断在分裂前期,D错误。故选B。37.科学研究发现,细胞周期的调控主要由两类关键蛋白参与,即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能调控细胞按照一定顺序完成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CDK的活性受到cyclins的调节。被激活的CDK可将靶蛋白磷酸化,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若CDK持续保持较高活性,细胞周期将会延长。实验测得体外培养某种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为G1期(10h)、S期(DNA复制,7h)、G2期(3.5h),分裂期(M期,1.5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G1期主要进行相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B.CDK使靶蛋白质磷酸化的过程,改变了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C.动物神经细胞中cyclins基因的表达量减少D.用含有DNA合成抑制剂的培养液培养10h后,所有细胞都被阻断在S期【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细胞周期开始于分裂间期,止于分裂期结束。【详解】A、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其中G1期主要进行相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B、CDK使靶蛋白质磷酸化的过程,可能会改变靶蛋白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改变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