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课件_第1页
公共教育学课件_第2页
公共教育学课件_第3页
公共教育学课件_第4页
公共教育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教育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一类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词源1、中国1)甲骨文中的“教”和“育”2)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教育”的言论3)中国古代文献中对“教育”一词使用的情况2、西方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德语中,教育是“erziehung”一、教育的概念(三)“教育”的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一、教育的概念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3、“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教育”定义的理解: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一、教育的概念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教育的要素(二)学习者为什么用“学习者”而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第一,“受教育者”这个概念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第二,“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称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三、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是指由教育的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三、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划分标准: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系统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三、教育的形态(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划分标准: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具体包括:1、社会传统的教育2、社会制度的教育3、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三、教育的形态(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划分标准: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1)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或者2)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C.Letoumeau,1831—1902)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美国教育家桑代克。一、教育的起源(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一、教育的起源(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世界教育史》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原始采集时代1、普遍性、平等性2、教育活动是为了社会生活的需要3、无专业和专职的教师,能者为师4、无文字的课本、教材,无专门的教育场所,无一定的制度和形式。5、具有简单、自发、分散、随机等特点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二)农业社会的教育: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第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选读:樊迟问稼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三)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第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第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第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四)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奴隶社会~17世纪)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四、教育学的价值一、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简介: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该书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一、教育学的萌芽欧洲古代的教育思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前347)的《理想国》(TheRepublic)与《美诺篇》(Meno)。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一、教育学的萌芽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的《政治学》(ThePolitics)与《尼各马可伦理学》(TheNichomacheanEthics)。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一、教育学的萌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本书大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1415年在瑞士圣·高尔女修道院藏书楼,被著名的古籍搜集家波尔齐奥·布拉秋利尼(1330—1459)发现。有的译为《雄辩术原理》)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一、教育学的萌芽古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均是作为他们的哲学思想或政治思想中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反映其教育思想的理论观点多混杂在他们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著作当中,对教育经验的大量论述,多是现象的描述和自我经验的概括总结,缺少独立的科学命题和理论范畴。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第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学科独立历程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他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知识就是力量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撰写了《大教学论》(又译为《大教授学》、《大教育学》)。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康德(I.Kant,1724—180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从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并在晚年将自己有关教育的讲演稿交给学生编纂发表。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是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著。此外,赫尔巴特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除了讲授哲学和教育学课程外,还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所有这些,最终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近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点资产阶级教育家经过长达三百多年的努力,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这门学科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分化,新的教育学科也在不断地出现。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E.Meuman,1862—1915)和拉伊(W,A.Lay,1862—1926),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第四,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2、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代表性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andEducation,1916)、《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andEducation,1938)。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现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点第一,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可以批评这个传统,但是却不能绕过这个传统。第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没有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就没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4、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工具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是一种贡献性的功能。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响和作用,是一种损害性的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四)多唯度的复合分类主观意向显性隐性客观结果正向负向ABCD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2、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分析人社会正向负向客观结果ABCD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三、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一)什么是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二)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的发展有四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格塞尔(Gesell,A.1880~1961)的成熟理论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遗传学证明遗传基因里存在着的物质有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这些物质的排列结构及其活动与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4)正确认识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决定论的荒谬遗传决定论极端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教育只是起一个引发的作用。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地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第一,人化自然第二,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第三,社会意识形态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第一: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客观条件第二: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第三:环境对个体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第四: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和个体发展水平相关。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环境决定论的偏颇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从而片面强调并机械地看待环境的作用。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体现在(1)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定向)(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强化)(3)教育能够加速人的一般发展进程。(加速)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4、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发展渴望,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高层次的内因。(1)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2)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强弱。(3)需要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教育的根本作用就是促进需要的发展。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社会化的具体内容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的表现: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个体个性化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四、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三、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四、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一)经济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1、早期的萌芽状态2)近代教育经济功能的显现3)现代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二)经济与教育的辨证关系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相应变化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相关方面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A、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B、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变古代社会:教育融合于政治之中,教育活动从属于政治.近代社会:教育活动与政治活动有了明显的区别,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一个独立部门。现代社会:教育成为促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工具。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二)政治与教育的辨证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2、教育的政治功能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2)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3)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三、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一)文化的含义:广义: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包括物质、制度及精神三个层面。狭义: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主要限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时一般都是就狭义而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三、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应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包括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四个部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东方西方相互依赖个性独立调和社会与自我注重个性自由不注重隐私权注重隐私权个人缺乏自信个人富有自信数世同堂大家庭婚姻子女小家庭尊重老人重视儿童压制对性的意识和表达夸大性的表达和意义认为现状美好经常批评现实多神论一神论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异类别中西教育价值取向1、调和社会和自我1、注重个性自由和主体意识2、重知识的应用价值2、重知识的内在价值3、重教育的世俗性3、重教育的宗教性师生关系1、强调教师权威1、重视儿童2、师生相互倚赖2、个性独立3、师道尊严3、师生平等教学行为1、重教的行为1、重学的行为2、教学形式刻板2、教学形式灵活3、压制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3、体现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三、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2)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原始的文化形态,完全可以用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传至下一代;奴隶社会以后,文化知识丰富,要求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人员等;文化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三、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2、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可以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要依据两个尺度: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教育主要依据这两个尺度对文化作出肯定和否定的选择。三、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2)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3)教育可以创造、更新文化4)教育可以整合、融合文化,增强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四、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一)人口与教育关系的发展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四、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二)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A、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B、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的质量四、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劳动技术水平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直接方面,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方面,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四、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1)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比例2)人口的性别结构会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3)人口的阶级结构影响教育4)人口的文化、职业结构影响教育质量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5)人口的地域分布影响教育机构的分布6)人口的民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更为复杂四、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人口流动的种类:一是城乡之间的流动二是国内贫困地区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三是不发达国家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四、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三)教育对人口的作用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教育被认为是控制人口增长的一种起长远作用的手段。人口学的研究结论: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完善人口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四、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负向功能产生的情况:第一种情况,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第二种情况,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二、教育功能的释放一、教育功能的形成社会发展的期待个体发展的期待功能取向转化选择功能行动直接的功能结果产生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1、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谐一致,教育价值功能取向的确立是一个对社会各组成部分和个人功能需求的认同过程2、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冲突、对立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二)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说明教育怎样去培养人)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是位于教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从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任务出发,针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的。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3、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等构成。可以用以下图例表示: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次课的目标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三)

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1、导向功能2、选择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1、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2、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二)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 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不能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我国教育目的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情趣以及个性等方面充分、自由、统一、和谐地发展。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如何理解: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条件。(二)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的。原始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分工始于城乡分离。由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里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1、大工业生产从客观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2、大工业生产从客观上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四)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尽管迫切要求个人全面发展并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但是,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却阻碍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马克思把它称作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绝对矛盾。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五)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共产主义条件下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生产劳动需要教育与它结合。2、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1、德育:即培养人思想品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5、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不是要求均衡发展?1、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2、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特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否矛盾?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只有经过全面而充分的挖掘,人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人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以独特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特征。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和自由的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因此,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一致的。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四)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落实教育目的的现状东北网4月13日电据人民网转载《解放日报》报道,学习负担重仍然是孩子们的“心病”。上海市教科院德育咨询与研究中心近日对1000多名一至五年级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2%的小学生经常为学习成绩而烦恼。这一比例随着学生就读年级的上升而上升,到五年级达到77%。调查显示,近四成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六成学生每天放学后要花两个小时及以上的时间做作业和自习,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双休日也得不到充分休息,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达到或超过4小时。

与年龄不相称的学习负担,让一些孩子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是心理过度焦虑、情绪不稳定、易紧张、激动。以“分数”为中心甚至让一些孩子对学习生活产生了“反感”,有25%的学生表示曾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据人民网转载《工人日报》报道。在南京,很多家长望子成龙,不惜代价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由此催生了小学生“考证族”,一名五年级学生竟“怀揣”各式证书44份(据2月8日《新华网》)。在家长们望子成龙观念的驱使下,一些孩子被各类证书压弯了腰。“一手多证”带来的是表面的荣耀,而内心感受只有孩子们“甘苦自知”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一)什么是制度要明确教育制度的含义,首先应当汉语中,“制度”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规程办事的规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英语中,表示“制度”的词有两个:一个是system,另一个是institution。system有“系统”、“体系”、“制度”、“体制”等含义。institution有“建立”、“制定”、“设立”、“制度”、“惯例”、“风俗”以及“公共机构”等含义。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二)什么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但是,在教育学里,人们通常把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管理规则当做教育管理问题来专门加以论述,所以教育制度这个题目论述的重点便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三)教育制度的特点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类似的特点,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1、客观性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教育制度的制定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求,但是,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2、取向性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取向性的。否认教育制度的取向性,把某种教育制度宣传为公平地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服务的做法是自欺欺人的。任何教育制度的变革都可以说是重新对教育取向选择的结果。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取向性主要表现为其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取向,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取向特性。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3、历史性教育制度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一种取向的选择和体现,而客观性和取向性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实践得以深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4.强制性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只要是制度,在没有被废除之前,都不管个人的好恶,无条件地要求个体遵守,违反制度就要受到不同形式的惩罚。例如学校的考试制度规定,任何学生和教师在考试过程中不能有舞弊行为,否则,一经查实,就要给予适当的处分。考试制度对于学生和教师个人都有一种强制性。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决定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决定着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统治阶级的这些要求既体现在他们的教育观念上,又体现在他们的教育制度上,而且必须借助教育制度加以保障和实现。因此,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二)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例如,在古代社会,教育制度基本上把教育机构与组织的功能规定成为上层建筑服务,而不是为生产力服务。学校教育的内容也绝大多数都是一些伦理的、宗教的内容,而不是生产知识与技能。这一方面与统治阶级脱离生产劳动,鄙视生产劳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不高,不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来传递有关知识和技能有关。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三)文化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一)原始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还没有产生学校,因此,那时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二)古代阶级社会由于社会的分化,由于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第一次分离,就产生了古代学校,甚至后来还有了简单的学校系统,因此就产生了古代教育制度。古代教育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年限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三)近现代社会近现代学校是人类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它是社会的进一步大分化,特别是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近现代学校不但培养政治统治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它还培养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文化教育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众多的有文化的生产工作者。这就决定了近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上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决定了学校结构上的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近现代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和完善性。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四)当代社会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它已由过去的近现代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发展为当代的以现代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和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的一个庞大的体系。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什么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前者是从纵向来谈的,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1、社会变化加速2、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3、人口的增长4、闲暇时间的增多

制度化教育

终身教育一次性教育——终身“终身”的教育——终

的生活准备

身的生活准备

学龄期教育以现成的知识作准备作为“继续教育”终身的教育

被动接受教育准备的教育主动学习

英才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全人”的教育全面教育

重在培养与选择杰出人才“普遍”的教育

封闭的学校开放的教育机构

以学校化专门的教育专门的与非专门的教“学习化社会”社会为背景机构和教育人员

育机构和教育人员为背景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终身教育的特征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的德国学者戴夫,根据世界各国对于终生教育的探讨,将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这成为20世纪70年代终身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一)大学和高等学校在欧洲,随着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于12世纪产生了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到14世纪时,欧洲已有几十所大学。这些大学一般设文学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一条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把这些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的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一条是创办新的大学和新的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在18—20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二)中学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曾出现了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英国叫文法学校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这批学校修业年限不等,有六年的,也有八到十年的。但它们的教学内容、修业年限、毕业生的权利和中世纪大学的文学科基本相同,都是为大学培养预备生和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官吏。因此我们把它们统称古典文科中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三)小学文艺复兴以前,西欧就有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些学校就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在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又办起了许多小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四)初级中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又发生了以电气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这一革命要求从事电气化生产的劳动者必须具有更高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也就是说,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已经不够了,必须具有中学文化程度。于是每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把义务教育延长到了八到九年。所延长的这部分义务教育,尽管名称不同,事实上都是初中教育。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五)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生产的劳动者不但应具有初中的文化水平,而且还应有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传统的学徒制已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先后通过了各种职业教育法令,在发展初中水平教育的同时,也大力发展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发展职业教育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六)高级中学从20世纪中叶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时代。这个时代各种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生产和劳动性质及整个社会生活的革命性变化,同时也就决定了对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新要求。由于脑力劳动者的人数和比例越来越大以及体力劳动者的脑力劳动因素的日益增加,每个生产者就必须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要求。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七)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的大发展,随着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高等教育也走向大众化。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等国适龄青年升入高校的已达同龄人的1/5到2/3。有的升人短期大学的比例很高,例如美国短期大学和四年制大学的学生数就大致相等。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八)幼儿教育机构作为公共教育的现代幼儿教育机构,最早出现于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后的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时各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20世纪上半叶,随着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各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机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逐步走向普及。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即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幼儿教育机构在不少国家已被列入学校教育系统,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并将成为终生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九)研究生教育机构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起了对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教育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部分大学本科生毕业后进一步攻读高级学位。19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士)之后,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研究生教育在各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到了20世纪,研究生教育机构已成了不少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的国家的研究生以高于本科生增长速度的2~4倍增长。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十)成人教育机构成人教育,古已有之,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指自学、向生活和实践学习、自我修养以及手艺上的精益求精等。现代成人教育已超出上述含义,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以在生产上运用科学技术为特征的大生产的产物。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类型的学制只不过是学校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前者,美国的学制属后者。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型学制。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一)双轨学制双轨学制是欧洲18、19世纪形成的一种学制:一轨是供贵族、地主等有闲阶级享用的学校,其发展是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其发展是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二)单轨学制单轨学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体制,其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人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美国从20世纪初的“八四制”,到后来由于初级中学的设立而普遍采用的“六三三制”,中小学教育发展迅速。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三)分支型学制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欧洲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恢复了原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于是就形成了既有单轨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某些因素的苏联型学制。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现代学制在形成后的近百年来,不论从纵向学校系统,还是从横向学校阶段来分析,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幼儿教育阶段2.小学教育阶段3.初中教育阶段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4.高中教育阶段5.职业教育6.高等教育阶段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未及实施,到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它以当时的日本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残余。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如果6岁入学,中学毕业为20岁,读完通儒院则是32岁。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的发展,注重生活教育,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3段5级:初等教育段为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2级;中等教育段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2级;高等教育段为4-6年,不分级。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这个学制还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里得到了确认。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6、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近年来,全世界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有结束期提前、由高班到低班逐步普及和使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联系与结合起来的趋势。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CompulsoryEducation)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对于人的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三、教师职业形象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一、教师职业(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2.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3.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一、教师职业4.教师职业的权利教师职业的权利主要是指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公民权利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自主权:①教育的权利②专业发展权③参与管理权一、教师职业5.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有没有从业标准和有什么样的从业标准是教师职业专业地位高低的指示器。一、教师职业(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①设计教学的能力②表达能力③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④教育教学交往能力⑤教育教学机智⑥反思能力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⑧创新能力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三、教师职业形象(一)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1.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当前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1、忠诚教育,敬业乐业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3、团结协作,关心集体是教师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4、尊重家长,廉洁从教是教师对待家长及其他社会有关人员的道德;5、严谨治学,勤于进取是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三、教师职业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是以文化为中介来与学生发生关联,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并实现对社会的文化功能。3.教师的人格形象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三、教师职业形象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二、学生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首先是由教学活动的任务决定的,教学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即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尽可能缩小与人类认识的差距,就必须先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其次,学生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不可能凡事都经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再次,学生以系统学习知识经验为主,可以缩短学生个体的不成熟期,使其今后的发展顺利一些。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①独立性②选择性③调控性④创造性⑤自我意识性(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地位(一)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1、“教师中心论”2、“学生中心论”3、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三、学生的发展(一)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由于身心发展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这就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2、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三、学生的发展3、不均衡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4、个别差异性要求: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5、整体性要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三、学生的发展(二)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三、学生的发展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①学习方面的困扰,包括学习方法烦恼、学习压力感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②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包括同学关系烦恼、交友困惑、师生关系烦恼、与家庭的间离感等;③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如性心理苦闷、早恋困惑、体相烦恼、孤独感等;④人生发展中的烦恼,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新生综合症、人生困惑感、自卑感、自杀倾向等。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2、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