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提前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参与课堂展示提前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参与课堂展示第=PAGE2*2-13页共6页当堂掌握知识积极锻炼思维第6页共6页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2.南朝梁武帝萧衍深谙儒释道三教,在他禅代南齐后,宣布不再侍奉道教,发愿信奉佛教,并下诏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皈依佛教;其诸子萧统、萧纲、萧绎等与名僧交往也日益频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佛教已成为国教之一B.政权形式已变为政教合一C.三教合一局面已形成D.儒道思想受到了佛教冲击3.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上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A.儒学地位受到挑战B.佛教本土化倾向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中外交流的频繁4.如图中传授《尚书》的伏生被画成一个带有印度色彩的男子,虽有头巾和中国式的案几,但伏生袒露上身、瘦骨嶙峋的状态,类似于佛教中的人物形象。这反映了唐代()A.市民阶层意识的觉醒B.绘画作品写实的风格C.佛教儒学思想的融合D.科举考试影响的扩大5.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B.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C.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本质D.社会发展影响了主流思想6.唐玄宗二十年颁行以《礼记》为基础的《大唐开元礼》。唐玄宗统治后期,朝廷祭祀活动与道教紧密联系,还专门规定国祭日行佛教礼或道教礼。这()A.体现了唐朝礼制的创新精神B.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C.表明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D.说明统治者的喜好影响巨大7.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以及二者凝铸而成的人格精神。他们主张:一是崇尚老庄;二是灭弃礼法,任情放诞;三是寄情世外,仕不事事。魏晋风度反映出当时()A.南北经济差距加大B.不同文化相互排斥C.社会政治的黑暗D.学术氛围宽松自由8.某校开展主题为“中国古代哪一时期最具创新精神”的评选活动,小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隋唐。下列项中,能够支撑他观点的有()①书法艺术②科举制③均田制④三省六部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有()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0.唐人编撰的《晋书》把王羲之擅长的书体称为“正书”“细书”。王羲之用笔开始简化,一改三国时期钟繇的翻挑而为敛,一拓直下。横画起笔轻,收笔略重,运笔速度是缓前急后;纵向的笔画、撇画则引笔纵下,竖画伸展、挺直。下列作品中符合该书体特征的是()11.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论语》抄本(部分),12岁的卜天寿小朋友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佐证()A.唐朝少年儿童普遍接受了学堂教育B.吐鲁番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C.唐朝人普遍运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D.中原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12.下图是唐代张旭所书《古诗四帖》。该作品反映的书法形式()A.书写气象突出灵动写意B.文字结构强调谨严整饬C.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D.技法以内敛含蓄著称13.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自序部分广泛摘引圣君贤相等注重农业的事例,同时提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盖不足存”。材料表明贾思勰主张()A.工商皆本B.花卉庭园栽培有益民生C.以农为本D.农民应该固守小农经济14.《中国农业史》称某一著作“最能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耕水平,不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科学知识集成,是我国农业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著作应是()A.《齐民要术》B.《神农本草经》C.《农书》D.《农政全书》15.《齐民要术·序》中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但在全书中却详细描述了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多样经营、市场售卖的相关内容。这说明该书作者()A.主张兼顾经济效益B.忽视粮食作物种植C.关注农业精耕细作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16.某学者评论一历史地图集:“(它)是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历史地图集,也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图集覆盖的年代上起《禹贡》时代,下至西晋初年”。据此可知,该地图集的作者是()A.裴秀B.徐霞客C.贾思勰D.徐继畲17.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下农学成果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氾胜之书》②《农书》③《齐民要术》④《农政全书》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②③④18.某部药典的编著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用13个道、133个州开展药物普查。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这部药典是()A.《神农本草经》B.《千金方》C.《唐本草》D.《本草纲目》19.作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仅唐太宗时,就接收吐蕃地区和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八千余人,后来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A.文化政策较为开明B.民族交融程度日趋加深C.对外交流较为频繁D.人才选拔基础不断扩大20.介绍唐朝时人们会想到“三省六部”“科举选才”“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最能概括这些主题的是()A.国家的统一与强盛B.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制度创新与文化交流21.《唐律疏议》规定: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疏议》处理。这表明唐代()A.实行民族平等原则B.存在传统的夷夏观念C.坚持兼收并蓄政策D.维护国家的司法主权22.下面是张自强同学制作的人物名片。与名片相符的历史人物是()A.玄奘B.法显C.空海D.鉴真23.某校高一学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其中一个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A.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B.丝绸之路的开辟C.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D.中外文化的交流24.图3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画中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具有风格多样、壮阔欢腾的特色。这体现了()图3A.唐朝文化影响世界B.文人画的典型特点C.统治者主张三教并行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一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材料二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牧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樊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城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类别说明行卷诗应试者把自己的上佳作品献给社会贤达、名公巨卿,得其赏识,再向主考官推荐,以便中举。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大诗人杜甫也有许多行卷之作,如《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应试诗诗赋是进士科必考科目,而且关系到举子们能否被录取,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唐朝的科场考试必定会产生大量的诗歌,不仅数量多,且质量上乘。及第诗中举后吟诗作歌,是唐代十分盛行的风气。如刘沧的《及第后宴曲江》:“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落榜诗唐科举的发展,“落第”“下第”题材的诗篇几乎成为一大门类。如赵嘏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中叹道“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摘编自《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四类唐诗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这一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可知,不同的统治者基于其统治的需要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不同,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统治者对待儒、佛、道的态度,只说儒学的地位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据材料“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道教的老祖也姓李,尊崇道家是为李唐王朝正名,而非稳定政治秩序,排除B项;据材料“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可知,统治者并不倡导三教并行,排除C项。2.【答案】D【解析】由南朝梁武帝一开始深谙儒释道三教,到他禅代南齐后大力倡导佛教,且下诏要求贵族们皈依佛教,据此可知,儒道两种思想一定受到了佛教的冲击,故选D项;上述信息反映出南朝时期统治者对儒释道的态度是变化的,但并不能据此就推知整个南朝时期佛教都是国教之一,且题干也并没有提到将佛教定为国教,排除A项;题干显示梁武帝禅代南齐后,宣布不再侍奉道教,发愿信奉并在贵族中倡导佛教,但这并没有提到其政权性质的变化,所以不能得出政权已变为政教合一的结论,排除B项;南朝时期仅是三教并行,并未达到三教合一,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经中倡导的感恩和孝顺的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里面的主张,表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本土化的倾向,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思想中包含了一些儒家的思想主张,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挑战,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互相影响,可材料中只体现了佛教和儒家思想,没有体现道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外国和其他区域,不能说明中外交流频繁,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伏生被画成一个带有印度色彩的男子,虽有头巾和中国式的案几,但伏生袒露上身、瘦骨嶙峋的状态,类似于佛教中的人物形象”可知,在该画中王维将传授《尚书》的经学大家伏生画成了类似佛教中的人物形象,说明儒家思想中融入了佛教的思想,故选C项;宋朝时期市民阶层崛起,排除A项;这幅图画是王维的人物画,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特点,不符合写实的风格特点,排除B项;这幅图片反映的是思想的融合对绘画的影响,而科举考试是唐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二者主体不一,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武则天支持佛教”“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可知,唐朝不同时期所重视的思想有一定差异,不仅包括儒家、道教,还有佛教,体现出每个时期为了维护统治所用政治思想的多元化,故选C项;儒学在唐高祖时期仍旧是正统,排除A项;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主导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6.【答案】B【解析】“唐玄宗二十年颁行以《礼记》为基础的《大唐开元礼》。唐玄宗统治后期,朝廷祭祀活动与道教紧密联系,还专门规定国祭日行佛教礼或道教礼”这里体现儒家的规范、道家的礼仪和佛教的礼仪在唐朝后期均被采用,是三教融合的体现,故选B项;“唐玄宗二十年颁行以《礼记》为基础的《大唐开元礼》”可见其基础仍然是儒家的礼仪,只不过后来兼采用了道教和佛教的礼仪,没有创新的内容,排除A项;“唐玄宗二十年颁行以《礼记》为基础的《大唐开元礼》”可见在国家基础礼仪中,儒家仍然是基础,正统地位没有改变,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后期,朝廷祭祀活动与道教紧密联系,还专门规定国祭日行佛教礼或道教礼”可以看出,礼制的制订是国家大家,在此信息无法说明一定是唐玄宗的意思,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崇尚老庄……寄情世外,仕不事事”可知,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故选C项;魏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且南北经济差距与魏晋风度无关,排除A项;魏晋儒道佛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而不是排斥,排除B项;学术氛围宽松自由与“灭弃礼法,任情放诞”“寄情世外,仕不事事”无关,排除D项。8.【答案】B【解析】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了新风格,其中的颜体和柳体最为有名,故①正确;隋文帝创立了科举制,唐代科举制继承了隋朝,并加以改进和创新,如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故②正确;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创立的,隋唐沿用了这一制度,不属于创新,故③错误;三省六部制在隋唐时期正式确立,明确了三省和六部的职权,所以也属于创新,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9.【答案】B【解析】①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是唐代的书法作品,②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的作品,③王羲之的《姨母帖》是东晋时期的作品,④刊本《红楼梦图影》是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所以②③都属于东晋时期的成就,属于同一时期,故选B项;①是唐代作品,②是东晋作品,二者不属于同一时期,排除A项;①是唐代作品,④是清朝作品,二者不属于同一时期,排除C项;③是东晋时期的作品,④是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二者不是同一时期,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横画起笔轻,收笔略重,运笔速度是缓前急后;纵向的笔画、撇画则引笔纵下,竖画伸展、挺直”结合所学可知,王羲之的书法代表是行书,故选B项;A图片字体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符合小篆特点,排除A项;C图片字体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符合草书特点,排除C项;D图片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符合隶书特点,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论语》是汉族地区文化的象征,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论语》抄本(部分)可以佐证中原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一定的传播,故选D项;题干中的小朋友题诗是现代的事情,而不是唐朝时期的事情,所以不能据此佐证唐朝少年儿童普遍接受了学堂教育,且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仅是在吐鲁番地区发现出土的《论语》抄本,并没有与吐鲁番地区是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中用诗歌表达是现代小朋友的行为,与唐朝人无关,且唐朝人普遍运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也不符合史实,当时只是知识分子才有这种可能,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据上图,可知为张旭的草书,草书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突出写意,故选A项;楷书文字结构谨严整饬,排除B项;行书兼具实用与审美,排除C项;行书技法以内敛含蓄著称,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可知贾思勰希望民众像圣贤一样注重农业生产,不舍本逐末,故选C项;明末清初才出现工商界本思想,排除A项;“花草之流……盖不足存”可知经商的利润虽然不小,但不足以长期保存,排除B项;贾思勰强调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但并不能农民固守小农经济,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结合《纲要》上册第45页所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科学知识集成”相合,故选A项;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排除B项;《农书》是元代王祯编订的农书,排除C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据材料“《齐民要术·序》中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但在全书中却详细描述了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多样经营、市场售卖的相关内容”可知,虽然《齐民要术·序》中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但是在书中依然记载了多样经营和市场售卖的内容,说明贾思勰主张兼顾经济效益,故选A项;《齐民要术·序》是一部农业著作,故重视粮食作物的种植,排除B项;《齐民要术·序》是一部农业著作,关注农业精耕细作,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可知,该书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由“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图集覆盖的年代上起《禹贡》时代,下至西晋初年”可知,这个地图集是《禹贡地域图》,其作者是西晋的裴秀,故选A项;徐霞客的代表作是《徐霞客游记》,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地图,但其覆盖的年代与题干不符,也不属于地图集,排除B项;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这是一部农学著作,不是历史地图集,排除C项;徐继畬是鸦片战争前后时期的人物,其代表作是《瀛寰志略》,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不是历史地图集,也不符合题干所说时间,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①《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③北魏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②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④《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故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选择选A项符合题意。18.【答案】C【解析】据材料“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用13个道、133个州开展药物普查。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可知唐前期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道,因此该医书主要出自唐朝,故选C项;《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个人所著的中医学著作,不是国家药典,排除B项;《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子监接收了“吐蕃地区和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八千余人”,并且“后来的崔致远(唐僖宗时期)、金可记(唐宣宗时期)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这充分体现出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特点,故选A项;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吐蕃地区”、“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等,不仅体现出民族交融,还有中外交流,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唐朝时期的对外交流比较频繁,这属于问题的表象,而题干的设问方式是“反映”,即本质,排除C项;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开放包容的时代特点,并没有涉及“人才选拔”问题,排除D项。20.【答案】D【解析】“三省六部”“科举选才”体现的是制度创新,而“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故选D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唐朝的制度创新与文化交流,并没有体现国家的统一与强盛,排除A项;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只能反映在“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而不能体现在“三省六部”“科举选才”上,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唐朝的制度创新与文化交流,与开放相关,而与繁荣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21.【答案】D【解析】对于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只有都是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可以按照该国法律处理,其余都依据唐代的法律《唐律疏议》处理,这是维护国家司法主权的规定,故选D项;题干中体现的是唐代如何处理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的问题,而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中的规定是维护国家司法主权,而不是夷夏观念的反映,排除B项;题干中是指如何处理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的问题,而并不是对外国文化和外来事物的态度,所以不是兼收并蓄政策的反映,排除C项。22.【答案】B【解析】据材料图片信息“399年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可知,该人物是东晋法显,故选B项;据所学,玄奘是在贞观初年出行去天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空海是日本来中国的高僧,排除C项;据所学,鉴真是东渡日本宣传佛法,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由材料图片白马寺体现了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那烂陀寺是玄奘取经的终点,学习天竺佛法之地,唐招提寺体现了鉴真东渡日本,西安空海纪念碑为对日本僧人空海的纪念,这些建筑都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那烂陀寺是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排除A项;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B项;唐招提寺体现了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