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概论-中药学-课件_第1页
药学概论-中药学-课件_第2页
药学概论-中药学-课件_第3页
药学概论-中药学-课件_第4页
药学概论-中药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中药学

Chinese

materia

medica中药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植物:花、叶、子、根、皮、茎动物矿物来源中药学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六本主要本草著作(一)《神农本草经》(二)《本草经集注》(三)《新修本草》(四)《证类本草》(五)《本草纲目》(六)《本草纲目拾遗》《神农本草经》(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学专著”(简称《本经》)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上品(120种):应天养命(君药)中品(120种):应人养生(臣药)下品(125种):应地治病(佐使药)主要贡献:

1.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劳动人民用药经验;

2.为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分为3.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

4.指导了临床用药。缺点:

1.分类不科学;

2.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神农本草经集注》作者:梁,陶弘景载药730种(多属南方用药)特点:

1.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

2.首创诸病通用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特点:图文并茂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2.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宋,唐慎微。载药数1558种。特点: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1.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成。

2.流传最早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实用文献价值。此外,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本草纲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东方百科全书”作者:明,李时珍。载药数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最突出特点:分正误(纠正前人错误),有发明(前人没使用的方法)1.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是一部伟大医学著作;2.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自然属性,生态条件);

3.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共识,明确许多药物的真正疗效;

4.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伟大奉献。《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清,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特点:扩充药源,补其不足清代最有价值的本草著作二、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一、含义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四川——贝母附子黄连内蒙——甘草云南——三七茯苓木香山西——黄芪党参西藏——红花吉林——人参

二、植物药的采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2)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侯进行,(3)花类:花含苞未放或正在开放时进行(4)果实和种子类:以果实入药的一般在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5)根、根茎和根皮类:阴历二、八月为佳。(6)树皮类:清明到夏至间(即春、夏相交时节)剥取树皮。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枳实等;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树皮类,如肉桂多在十月采收,三、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例证1、减毒:甘遂醋制;巴豆制霜;常山酒炒2、归经:蜜炙——补益,润肺酒炒——上行,活血通络盐水炒——下行,归肾姜汁炙——加强止呕醋炒——加强止痛例证性味:生地(寒)——凉血熟地(微温)——补血功效:荆芥——解表;荆芥炭——止血石膏——泻火;煅石膏——收敛(二)炮制的方法修治目的:纯净药材方法:纯净、粉碎、切制。水制含义: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目的:清洁药材、软化药材。方法:洗、淋、泡、润、漂、水飞。水飞:药物与水共研取细粉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火制含义: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炒、炙、煅、煨、烘焙。炒黄、炒焦——易于缓和药性。清炒炒炒炭——缓和烈性、增强止血。辅料炒:(土、麦麸、米)——减少刺激,增强疗效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明煅——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如煅牡蛎、煅石膏等。密闭煅(焖煅)——将药材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煅烧,如煅血余炭。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增强止泻疗效。水火共制

常用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淬等。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三、中药的药性(一)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1.祛邪除因

2.扶正固本

3.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二)中药的药性

又称中药的性能。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

1.性味(药物的性质和味道)

2.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

3.升降浮沉(药物的作用趋向)

4.毒性(副作用,毒性反应)。四性一、含义四性亦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二、产生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三、四气的作用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四、运用原则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五味一、含义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常与“四气”合称“气味”或“性味”。二、产生1、口尝而得2、以药物的功效推断味道三、作用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甘:能补(补益)、能缓(缓和)、能和(调和药性、和中)酸:收、涩——收敛固涩,兼能生津涩:作用与酸味相似苦:泄、燥

通泄——泻下(大黄)泄—势缓泄清泄——泻火(栀子)泻—势猛降泄——降逆(杏仁)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热湿证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知母、泽泻)燥湿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淡:渗、利(渗湿利水)涩:与酸味相似四、气与味的关系1.气味相同,作用相似辛温药物:解表,散寒苦寒药物:清热泻火(下)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气同味异:黄连——苦寒(清热泻火)生地——甘寒(退虚热)味同气异:麻黄温辛薄荷凉一气兼数味,作用广泛当归:辛甘温相同味,其个性不同,作用不同麻黄发散木香行气红花行血紫苏发散行气川芎行(气血)辛味升降浮沉一、含义升浮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沉降二、作用升浮药——主上行向外因势导利沉降药——主下行向内有助祛邪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1、气味气温热味辛甘——主升浮气寒凉味酸苦咸——主沉降2、与质地有关质地轻——升浮质地重——沉降3、与炮制、配伍有关酒、姜汁炒——升浮醋、盐水炒——沉降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梗、牛膝(血府逐瘀汤)归经一、含义:指药物作用的部位二、源流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以所治病证为依据三、用药

1.本经用药:看何经的病变

2.五行用药:根据脏腑间的生克关系四、归经理论的优点

1.便于选择用药

2.便于记忆和理解

3.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毒性一、含义

1.“毒”即药,古代对一切药物总称

2.指药物的偏性

3.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狭义的毒(指现在)二、中药引起中毒的原因储存、炮制、配伍、用量、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的长短,病人体质、年龄。三、解救措施催吐、洗胃,输液,对症处理四、食用有毒药物的使用注意*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给药途径合理;注意病人个体差异广义的毒性四、中药的应用(一)中药的配伍一、七情的含义有目的地按病情的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二、中药配伍七情——名词概念

1.单行:用单味药治病

2.相须: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麻黄和桂枝,大黄和芒硝)

3.相使:性能功效有些共性,一药为主,一药为辅,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和利湿健脾的茯苓相配使用,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疗效)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因此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6.相恶: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可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7.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等。

五、用药禁忌一、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等。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等二、妊用药禁忌禁用药:剧毒,药性峻猛,堕胎较强的药物慎用药:活血化瘀药、行气、攻下,温中的部分药三、饮食禁忌六、剂量一、含义:用药量:指每一味味药的成人一日量相对剂量: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二、确定剂量的依据(与男女性别有关)

1.病情:(病势轻重,病程长短)新病:急性病——用量宜大久病:慢性病——用量宜小

2.年龄、体质青壮年——用量宜大老小弱——用量宜小3.药性平和,质重——用量宜大峻猛,质轻——用量宜小4.配伍、剂型汤剂,单方——剂量大丸散,复方——剂量小七、用法一、给药途径口服、皮肤给药二、应用形式供口服:汤剂、丸剂、散剂、酒剂、膏剂、露剂皮肤用:软膏剂、硬膏剂、丹剂、散剂、涂搽剂三、煎煮方法

1.煎药用具——“银为上,磁者次之”。通常用有盖的陶瓷砂锅。

2.煎药用水:水质:无异味,洁净澄清。水量:漫过药面1寸左右(30g药用水200~300ml为宜)煎前浸泡:冷水浸泡20-30分钟3.煎药火候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5-20分钟

4.榨渣取汁

5.煎煮次数:一药煎2-3次,混合分3次服用四、入药方法(特殊方法)先煎:介壳类、矿石类及含泥砂多的药等。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以其挥发油取效的,只煎5

分钟左右即可。包煎:煎后药液混浊或对消化道、咽喉有不良刺激以及易于粘锅的药单煎:贵重药,如人参等

磨汁:质地坚硬药如:羚羊角、犀角等。溶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如阿胶。泡服:不耐煎煮而药味易释出冲服:散、丹、小丸、自然汁等。常用中药解表药

1、定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性味与功用:主辛味能发散,使肌表之邪由汗而解。

3、分类及适应证: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

4、煎煮多浸泡,少煎煮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辛凉解表药{柴胡菊花薄荷解表药

麻黄

(处方名:西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绒)为麻黄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及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etC.A.Mey.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等地。立秋至霜降间采收。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用于风寒感冒

2、用于咳嗽气喘

3、用于风水水肿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或捣绒用。桂枝(处方名:嫩桂枝、桂枝尖、桂枝木、炒桂枝、炙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嫩枝。主要产于广西、广东等地。春季砍下嫩枝,晒干或阴干。使用时切成薄片或小段。

桂枝【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散寒解表、温经通阳

1、用于风寒感冒。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

3、用于痰饮、蓄水证。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

解表药柴胡

(南柴胡、北柴胡、醋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chineseDC.和狭叶柴(南柴胡)BupleurumscorzoneraefoliumWilld.的根。北柴胡产于辽宁、河南等地,南柴胡产于江苏、四川等地。春采,晒干。生用、酒炒或醋炒。

解表药

柴胡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包经、肝、胆、三焦经。

【功效】和解退热、舒肝解郁、升阳举陷

1、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

2、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用法用量】3-10g解表药

菊花

(处方名:白菊花、甘菊花、亳菊花、黄菊花、杭菊花、滁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的头状花序。由于产地、花色、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白菊花、黄菊花、杭菊花、滁菊花ChrysanthemumFlower。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和四川等地。花期采收阴干。野菊花各地均产。解表药

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解毒疗疮

1、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2、用于目赤、昏花。

3、用于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10-15g菊花

解表药

薄荷(处方名:苏薄荷、南薄荷)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和家薄荷的茎叶。全国均有生产,以江苏太仓、江西吉安产者为上品。收获期因地而异,每年可采收2-3次。生用或鲜用。

解表药

薄荷【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咽喉、透疹、疏肝理气

【主治】1、风寒感冒、瘟病初起。

2、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腹痛。

【用法用量】3-10g薄荷

解表药二、祛风湿药(一)

概念祛风湿药: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二)共同特点:

1、多半是辛、苦、温的药物。辛以祛风,苦能燥湿、温以祛寒。

2、多数入肝(主筋)、肾(主骨),善除肌肉、经络、筋骨肢节间的风寒湿邪。

独活(香独活)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pubescensMaxim.F.biserrataShanetYuan的根。主产于湖北、四川等地。春初或秋末采挖。生用或炒用。

祛风湿药

独活【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肾、膀胱经【功效】祛风胜湿、散寒解表

1、用于风寒湿痹痛。

2、用于外感风寒夹湿表证。【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祛风湿药三、祛湿药

(一)概念:以祛除湿邪为主,治疗湿性病证的药物。(二)分类:

1、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功效:祛浊、健脾

2、淡渗利湿药:性甘味淡功效:渗湿利小便

3、清热利湿药

:性寒味甘或苦

藿香(处方名:广藿香、南藿香、土藿香)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藿香Agastacherugosa(Fisch.etMey.)O.Ktze的全草,药材为土藿香,全国均产。另有广藿香Pogostemoncablin(Blanco)Benth.主产于广东、海南岛及台湾;夏季或初秋采,晒干用、鲜用或生用。

芳香化湿药藿香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散表邪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3、用于呕吐。

【用法用量】5-10g广藿香

芳香化湿药苍术

(处方名:茅苍术、南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A.chinensis(DC.)Koidz.的根茎。前者主产于江苏、湖北等地,产于江苏茅山一带疗效最好,故称茅苍术。后者产于内蒙古、河北等地。以秋季采为好。淡渗利湿药苍术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胜湿、发散表邪、明目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证。

3、用于外感风寒夹湿之表证。

4、用于夜盲、雀盲、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5-10g,水煎服。或入丸剂茅苍术

淡渗利湿药

茯苓(处方名:云茯苓、云苓、白茯苓、片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色白者名白茯苓,淡红者名赤茯苓,外皮名茯苓皮,抱松树根而生者名茯神。主产于云南、安徽、四川等地。7-9月采挖,除去泥沙堆放“发汗”,摊开晾干,再“发汗”。反复至现皱纹,切片使用。

淡渗利湿药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益气、安神宁心

1、用于各种水肿。

2、用于睥虚诸证。

3、用于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15-20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茯苓

淡渗利湿药茵陈(处方名:茵陈蒿、西茵陈、嫩茵陈、绵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Atr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幼苗或滨蒿Atr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江西等地。春季幼苗高约3寸时采,生用。

清热利湿药【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1、黄疸。

2、湿温、湿疹、湿疮。【用法用量】10-30g。水煎服或外洗茵陈

茵陈清热利湿药

车前子

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PlantagoasiaticaL.或平车前P.depressaWilld.的成熟种子。主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炒用或盐水炒用。

清热利湿药车前子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肝、肺经。

【功效】利水通淋、止泻、清肝明目、清肺止咳

1、用于水肿、淋证。

2、用于目赤涩痛、目暗昏花、翳障。

3、用于暑湿泄泻。

4、用于痰热咳嗽。

【用法用量】10-15g。布包水煎服

清热利湿药四

清热药(一)概念:清热药:凡具有清泄里热作用的药物。共同特点:1、药性寒凉。

2、功效: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清虚热。3、应用:里热证。(二)

分类

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虚热

石膏(处方名:生石膏、煅石膏)

石膏Gypsum为一种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产于湖北、甘肃、安徽等地,以湖北、安徽产者为佳。四季均可采挖。挖出后去泥土、杂质,研碎,生用或煅用。

清热泻火药

石膏(处方名:生石膏、煅石膏)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清胃热、清肺热、生肌敛疮

1、用于壮热烦渴。

2、用于肺热喘咳。

3、用于胃火牙痛。

4、用于疮疡不敛。【用法用量】15-60g。内服宜生用。入汤剂宜打碎先煎。外用须经火煅研末。

清热泻火药

知母(处方名:盐知母,肥知母,光知母,毛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unge.的根茎。主产于河北(以易县产者最佳)、山西及东北等地。春秋季均可采收。除去地上部分及根须,洗净,晒干。切片,盐炒用。

清热泻火药

知母【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清肺热、滋阴降火

1、用于热病烦渴。

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用于骨蒸潮热。

4、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用法用量】6-12g

清热泻火药

金银花(处方名:鸳鸯花、二宝花、双花、二花、银花、净银花、忍冬花)为忍冬科多年生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的花蕾。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夏初当花含苞未放时采摘,阴干。生用或制为露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痈肿疔疮。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热毒血痢。【用法用量】10-15g

清热解毒药

连翘(处方名:连召、北连翘、青连翘、黄连翘)为木犀科落叶植物连翘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的果实。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及长江流域等地。野生与栽种均有。白露前采初熟果实,称青翘。寒露前采熟透果实,称黄翘。临床使用以青翘为佳。生用。

清热解毒药

连翘【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1、用于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2、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用法用量】6-15g。附:连翘心为连翘的子实,味苦,性寒

清热解毒药

蒲公英(黄花地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Mazz.及其多种同属植物的带根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夏秋采收,洗净晒干防霉。鲜生用两可。

清热解毒药【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1、用于痈肿疮疡以及内痈等。

2、用于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10-30g。外用适量

蒲公英清热解毒药

生地黄(处方名:怀生地、怀地黄、干生地、大生地、小生地、细生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怀庆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Var.hueichingsis(ChaoetSchih)Hsiaocomb.nov.或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根。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东北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有栽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根须。切片,生用或制用。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1、用于热入营血、口干舌降。

2、用于血热妄行、斑疹吐衄。

3、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用法用量】10-30g煎服或鲜品捣汁服,止血炒炭用

清热凉血药

牡丹皮(处方名:粉丹皮)为毛茛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a.的根皮。主产于安徽、山东等地。栽培者多在秋季采收,除去须根、外皮,趁鲜湿时剥去木心,晒干。生用或炒用。

清热凉血药【性味归经】甘、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退虚热、跌打损伤

1、用于斑疹吐衄。

2、用于热病后期低热不退、夜热早凉。

3、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癥瘕、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6-12g。煎服或入丸剂

牡丹皮清热凉血药黄芩(处方名:枯黄芩、片黄芩、片芩、子芩、条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以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晒干。切片,生用,酒炒或炒炭用。

清热燥湿药

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用于湿温暑温、湿热痞闷、黄疸泻痢。

2、用于肺热咳嗽、热病烦渴。

3、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

4、用于血热吐衄。

5、用于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或入丸散

清热燥湿药黄连(处方名:川连、细黄连)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连C.teetoidesC.Y.Cheng的根茎、根须及叶。黄连多系栽培,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南部各省。四川、云南产量较大。秋季采挖5-7年的植株,除去苗叶,干燥。生用或姜炒。

清热燥湿药

黄连【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胃肠湿热、泻痢呕吐。

2、热盛火炽、高热烦躁。

3、火毒痈疡、耳目肿痛、口舌生疮。【用法用量】2-10g。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药

黄柏(处方名:川柏)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檗(关黄柏)PhellodendronamurenseRupr.和黄皮树(川黄柏)P.chinenseSchneid.除去栓皮的树皮。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清明剥取树皮,刮去粗皮,晒干,切皮生用或制用。

清热燥湿药

黄柏【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1、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痢黄疸。

2、用于疮疡肿痛、湿疹湿疮。

3、用于阴虚发热、盗汗移精。【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药五、消导药(一)概念:

消导药:具有消化饮食,导行积滞;开胃进食,增进食欲的药物,亦叫消化药或消食药。(二)特点:多味甘性平,归脾胃二经。

山楂(处方名:焦山楂)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野山楂CrataeguscuneataSieb.etZucc.或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ungevar.MajorN.E.Brown的果实。主产于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贵州、湖北等地。秋末冬初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

消导药

山楂【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1、用于肉食积滞证。

2、用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

【用法用量】10-15g,大剂量30g

消导药

鸡内金(处方名:内金、炙内金)为雉科动物鸡GallusgallusdomesticusBrisson.的砂囊的角质内壁。全国各地均产。研末生用或炒用。

消导药【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健脾消食、涩精缩尿、软坚化石

1、用于面、谷、肉积滞、小儿疳积。

2、用于肾虚遗精遗尿。

3、用于砂石淋证、胆结石。【用法用量】5-10g,水煎服。研粉吞服

鸡内金消导药

六泻下药(一)

概念泻下药:凡具有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使大便排出的药物称泻下药。(二)分类:分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攻逐水饮的药物也属泻下剂范畴。

大黄(处方名: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将军、川军、锦纹)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Regel.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根和根茎。主产于西藏、青海、陕西等地,其中以青海西宁产者为最著名。生用、炒炭、酒炒或蒸熟用。

攻下药

大黄【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热通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逐瘀通经

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以及火邪上炎所致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

3、热毒疮疡、烧烫伤。

4、瘀血证。【用法用量】3-12g,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强,入汤剂后下;酒大黄泻下作用减弱。

攻下药

郁李仁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欧李PrunushumilisBge.和郁李PrunusjaponicaThunb.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多为野生。秋季果子成熟时采,除去果肉,取仁去壳,晒干,去皮。捣碎用。

润下药【性味归经】辛、苦,平。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1、用于肠躁便秘。

2、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用法用量】5-12g,用量不可过大,过大可引起腹痛郁李仁润下药七、化痰止咳药(一)概念:以减少或祛除痰液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痰药或化痰药;以缓和、制止咳嗽、喘息为主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二)分类:清热化痰、温化寒痰和止咳平喘药。

贝母(处方名:浙贝母、象贝母、大贝母、川贝母)浙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verticillataWilld.var.thunbergiiBak.的地下鳞茎。主产宁波、杭州,多为人工栽培。立夏前采挖备用。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主产于四川。

清热化痰药

贝母【性味归经】浙贝母苦、寒;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1、外感风热咳嗽、痰火郁结、咳嗽痰黄粘稠(浙贝)肺阴亏虚、久咳不止、咽燥少痰属内伤咳嗽(川贝)

2、瘰疬痰核、乳痈、肺痈(浙贝)区别:浙贝苦寒较重,性偏开泄,清热散结作用强。

川贝性凉而甘兼有润肺。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川贝母研粉冲服1-1.5g。反乌头。

清热化痰药半夏

(处方名:清半夏、法半夏、制半夏、姜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夏秋收挖,洗净去皮及根须,晒干为生半夏,用生姜、明矾等浸泡后即为制半夏。有毒

温化寒痰药

半夏【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1、湿痰、寒痰证。

2、胃气上逆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用法用量】5-10g,水煎服。外用生品适量,研末醋调或鸡蛋清调敷患处。反乌头。

温化寒痰药杏仁(处方名:苦杏仁)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山杏PrunusarmeniacaL.var.ansuMaxim.、辽宁Prunusmandshurica(Maxim.)Koehne、西伯利亚杏PrunussibiricaL.及杏PrunusarmeniacaL.的成熟种子。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新疆及长江流域各省。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晒干。生用,用时捣碎。止咳平喘药

杏仁【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用于咳嗽气喘。

2、用于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勿过量,婴儿慎用

止咳平喘药

桔梗(处方名:苦桔梗)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A.DC.的根。主产安徽、江苏及山东等地,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挖质优;除去苗茎,洗净,去皮,晒干,切片。止咳平喘药

桔梗【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1、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2、用于肺痈咳吐脓痰。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

止咳平喘药八、温里药(一)温里药:凡能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分温中祛寒、温经通脉,回阳救逆。(二)共同特点:1、味辛而性温热,辛散温通,偏走脏腑。

2、功效:温里散寒。

3、适应证:表寒证。

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将近成熟果子。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8-11月采摘,用甘草制过应用。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引火下行

【用法用量】1.5-5g,水煎服。外用适量。对阴虚有热忌用温里药

附子(处方名:盐附子、制附子、炮附子、白附片、黑附片、淡附片、熟附片)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侧根(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也有栽培。6-8月采挖。加工成盐附片、白附片、黑附片。

温里药

附子【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1、亡阳证。

2、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

3、寒痹证。【用法用量】3-15g,水煎服。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低毒性。孕妇忌用。

温里药九理气药理气药:凡能疏畅气机,行气解郁,治疗气机郁滞病证的药物,如木香、香附。特点:1、多辛、苦、温而芳香。

2、主归脾、肝、肺经。

香附(处方名:制香附、香附米)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根茎。全国均有分布,主产于广东、山东、河南、四川等地。9-10月份采挖,洗净。生用、醋炒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微甘,平。归肝、三焦经。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1、用于气滞胁痛、腹痛。

2、用于肝郁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用法用量】6-12g,水煎服。阴虚火旺者慎用。

理气药

木香(处方名:广木香、云木香)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SaussurealappaClarke、川木香VladimiriaSouliei(Franch.)Ling的根。主产于云南丽江、四川安县等地。产于印度、缅甸等地者称广木香。9-10月份采挖。生用或煨用。

理气药

木香【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行气止痛、运脾调中

1、用于脾胃气滞证。

2、用于泻痢里急后重。

3、用于腹痛、胁痛、黄疸。【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生用行气,煨用止泻。阴虚火旺者慎用。

理气药十理血药理血药:以活血、凉血、止血和补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分病证的药物。这里只介绍活血和止血药。

川芎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根茎。为四川特产药材。云南、贵州等省也有生产,系人工栽培。5月下旬采挖,去茎叶,烘干,除去根须,切片。生用、酒炒或麸炒。

活血药

川芎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用于血瘀气滞的痛证。

2、用于头风、风湿痹痛。【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顽固性头痛可用15-30g。阴虚火旺、舌红口干不宜使用。月经过多或出血性疾病不宜使用。

活血药

丹参(处方名:紫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的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秋季采挖,去茎叶,晒干。生用、酒炒。

活血药

丹参【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消肿、养血安神

1、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

2、用于血瘀之心胸、脘腹疼痛及癥瘕积聚、风湿痹痛

3、用于疮疡痈肿。

4、用于热病烦躁昏迷及杂病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5-15g,水煎服。酒炒增强活血力量。反藜芦。

活血药

红花(处方名;草红花)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L.的简状花冠。产于河南、湖北、四川、云南、浙江等地,均为栽培。夏季开花,当花色由黄转为鲜红时采摘,阴干,生用。

活血药

红花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用于血瘀引起的多种病证。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

附:番红花(藏红花)味甘性寒。归心、肝经。与红花相同点:活血祛瘀、通经,力量较红花强。

活血药

白芨(处方名:白芨面)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的地下块茎。产于我国长江流域至南部及西南各省。夏秋季苗枯前采挖,去残茎及须根,洗净,入沸水煮至内无白心,去粗皮,晒干,切片或打粉用。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用于肺胃出血。

2、用于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3-10g,研末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止血药

三七

(处方名:参三七、田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的根。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采收栽培3年以上的植株。生用。

止血药【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1、用于人体各种出血。

2、用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3-10g,研粉吞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

三七止血药十一、补益药

补益药:凡能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或能增强人体的机能活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补益药或补养药。分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

补气药:1、性味多甘温或甘平。

2、功效:补益脏腑之气。

3、适应证;气虚证尤以脾、胃气虚最佳。

4、补气药性多壅滞易致中满,用时须适当辅以理气药。

补血药:1、药性多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

2、功效:补肝、养心、益脾。

3、适应证:心、肝血虚。

补阴药:1、药性大多甘寒或偏凉,质润。

2、功效:补阴、滋液、润燥。

3、适应证:阴虚证。补阳药:

1、药性多甘温或咸温或辛热。

2、功效:补阳以肾阳为主。

3、适应证:阳虚证。

人参(处方名:白参、红参、野山参、吉林参、别直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根。野生者名野山参,人工栽培者为园参。产于我国东北各省,以吉林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因而称吉林参。栽培6-7年后采挖,洗净晒干,为生晒参;经沸水浸烫后,浸糖汁中,取出晒干称糖参(白参);蒸熟晒干或烘干称红参;细根称参须。

补气药

人参【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咳、安神益智

【应用】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

2、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证。

3、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证。

4、热病气津两虚、身热口渴及消渴等证。

5、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有补气安神益智之效。【用法用量】5-10g,文火另煎,将汁兑入他药内服。研末吞服,每次1-2g,每日2-3次。急救虚脱,30g水煎灌服。补气药

西洋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的根。主产于美国、加拿大及法国,我国也有栽培。一般栽培3-6年后,在秋季茎叶枯萎前采挖,去分枝须尾,洗净晒干。

补气药【性味归经】微甘、苦,寒。归心、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1、用于阴虚火旺、咳嗽痰血。

2、用于精液不足、口舌干燥。

【用法用量】3-6g,文火另煎,将汁兑入他药内服。或每天用3-6g饮片开水泡服。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西洋参补气药

黄芪(处方名:生黄芪、生芪、炙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和内蒙黄芪A.mongholicusBge.的根。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等地。生长4年以上者可采,以秋季采者质量为好,晒干,切片,生用或炙用。

补气药

黄芪【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补气活血

【应用】1、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2、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

3、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4、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用法用量】10-15g,水煎服。大量可用至30-60g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他生用。补气药

当归(处方名:岷当归)为伞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根。主产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岷县(秦州)。秋季采挖,待水分蒸发后,用微火熏干。切片,生用或酒拌酒炒用。

补血药

当归【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应用】1、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

2、血虚或血虚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

3、血虚、血滞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

4、痈疽疮疡。

5、血虚肠燥便秘。【用法用量】5-15g,水煎服。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用全当归。酒炒当归加强活血通经的功效。

补血药

白芍(处方名:杭白芍、炒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PaeonialactifloraPall.的根。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有栽培。夏秋季采挖,去净土和支根,去皮,沸水浸或煮至受热均匀,晒干。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补血药

白芍【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潜阳

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

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

3、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用法用量】15-30g,水煎服。阳衰虚寒之证不宜单独使用。反藜芦。补血药

沙参(处方名:北沙参、南沙参)沙参有南沙参和北沙参两类。南沙参为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tetraphylla(Thunb.)Fisch.的根。主产于安徽、四川、江苏等地。秋季采挖,洗净,除去栓皮,切段鲜用,或晒干生用。北沙参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F.SchmidtexMiq.的根。主产于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等地。多于夏、秋两季采挖、润软切片或切段生用。

补阴药

沙参【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1、用于肺热阴虚咳嗽。

2、用于热病伤阴、津伤烦渴、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10-15g,水煎服。鲜者15-30g。

附:南北沙参功效相近,北沙参滋阴效果好,南沙参兼有祛痰之功。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者忌服。反藜芦。补阴药

枸杞子

为茄形落叶植物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和枸杞LyciumchinenseMill.的成熟果实。以产于宁夏、河北、甘肃、青海等地的质量最好。夏至前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晾晒干燥。生用。

补阴药【性味归经】甘,平。归肾、肝、肺经。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力减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