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现象分析及规避策略10000字(论文)】_第1页
【反转新闻现象分析及规避策略10000字(论文)】_第2页
【反转新闻现象分析及规避策略10000字(论文)】_第3页
【反转新闻现象分析及规避策略10000字(论文)】_第4页
【反转新闻现象分析及规避策略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反转新闻现象分析及规避策略一、概念界定 1(一)反转新闻 1(二)专业媒体 2二、易出现反转新闻的事件类型 3(一)重大突发性事件 3(二)与敏感问题、社会矛盾相关的事件 4(三)容易让人产生刻板印象的事件 4三、专业媒体出现反转新闻原因分析 5(一)行业的浮躁,唯快是图 5(二)刻板印象先行造成认知偏差 61.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72.关于年龄的刻板印象 73.关于职业的刻板印象 8(三)媒体与被报道方说法不一导致新闻反转 8(四)消息泛滥导致把关难度加大 9四、专业媒体规避反转新闻的策略 9(一)由结论式报道转向进行式报道 9(二)完善内部规范,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101.提高采编人员业务能力 102.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1(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合理采用UGC内容 11(四)加强行业协作,形成聚合力量 12参考文献 14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媒介,新闻的传播速度也由此加快。在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的同时,反转新闻也随之产生,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直以来,反转新闻大多出现于更新速度快、没有专业新闻团队的自媒体,但近年来,以传统媒体起家的专业媒体也出现了发布反转新闻的现象。专业媒体往往以坚守权威性和新闻专业主义著称,其发布的反转新闻会对我国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造成冲击,甚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专业媒体发布反转新闻这一现象,探究专业媒体规避反转新闻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减少甚至不再有反转新闻的出现。一、概念界定(一)反转新闻“反转”一词源于韩国一档名为《x-man》的电视节目。该节目中有一出短剧,因其剧情紧凑、结局与观众设想反差较大而取名“反转剧”,后来我国学者将其引入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学者们用“新闻”、“舆论”和“反转”来巧妙地形容一些新闻事件的结果与观众前期的设想反差较大的新闻,或者是突发事件中网民对事件的评价随着对真相的逐渐披露而出现评价两极化的现象。通过对相关论文的标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反转”现象研究始于2010年,“舆论逆转”同期出现;接下来三年,“反转”研究出现断层;2014年和2015年是其研究的升温期,相似的词汇增多,“舆论反转”出现的次数最多,“舆情反转”次之;2016年之后,“反转新闻”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词,词频高居榜首。苏长青,《是“新闻反转”还是“舆论反转”——基于“反转”研究文献对两者关系的分析》,《苏长青,《是“新闻反转”还是“舆论反转”——基于“反转”研究文献对两者关系的分析》,《青年记者》,2017年第14期。与反转新闻相关的、被广泛应用的还有“逆转新闻”。“逆转新闻”这个词首先出现在2013年底新华网《盘点2013十大逆转新闻》一文中,但是该文并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之后《青年记者》2014年4月刊载的《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一文对逆转新闻进行了解释:逆转新闻,又称新闻乌龙事件,指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的方向转变,随着新闻报道不断深入,事实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立场急剧逆转,并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石焱刘冲,《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青年记者》,2014年第12期。在本文的研究中,反转新闻是指在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新闻事实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并引起舆论随着报道方向发生偏转的新闻。反转新闻吸引公众眼球的不仅限于新闻事件本身,还有报道后出现的新闻事实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舆论的反转。从概念范畴来看,反转新闻与逆转新闻实属同一类型,都是笔者的研究对象,因此下文统称为反转新闻。“失实新闻”也是一个经常与反转新闻相混淆的概念。两者互有交叉,但并非完全相等。失实新闻和反转新闻都以现实生活中确切发生过的事件为基础,同样也包含由于媒体对事件的错误报道而造成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误解。此外,反转新闻还包括之后新闻事实的补充与纠正,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舆论的转变,内涵与外延更深广。简单来说,“失实新闻”可以理解为一个静态的表述,而反转新闻是一个新闻事实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过程,属于动态的概念。(二)专业媒体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除传统媒体外,也涌现了一批拥有忠实受众的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作为交流、传播信息的渠道与工具,在信息传递的速度、广度等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具有优越性。为了与时俱进,一些传统新闻机构如报社、电视台等也会创办自己的媒体网站或运营新媒体矩阵账号。但是,不是每一个具有传递信息功能的媒体都能称作专业媒体。新闻事实的最终获得,是要依靠记者的采访,而不是每一个媒体都具有新闻采访权。新闻采访权,也不是法律术语,更多的是法学界、新闻学界和实务界对新闻采访资质资格的一个概括用语。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7月公布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新闻记者证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必须持有新闻记者证,并应在新闻采访中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办法中明确,新闻机构是指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依法批准设立的境内报纸出版单位、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具有新闻采编业务的单位。新闻实践中,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发的登载新闻业务资质、所属记者具有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的网络新闻媒体,其采访行为被广泛认可,但这类网络新闻媒体在我国网络媒体中所占比例很少。《网络媒体有没有新闻采访权》,搜狐传媒,《网络媒体有没有新闻采访权》,搜狐传媒,因此,本文提到的专业媒体是指具有合法采访和首发新闻资质与自采新闻职能的媒体机构,例如由党和政府出资创办的传统报业集团,如上海报业集团(旗下包含解放日报、界面新闻、澎湃新闻等)、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包括南方日报、新京报等);不包含只具有转发新闻职能的商业网站,如新浪、腾讯和搜狐等门户网站。二、易出现反转新闻的事件类型(一)重大突发性事件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会对个人、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这类事件发生时,会在短时间内对公众和媒体造成冲击。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之下,不论是媒体还是个人,都容易对新闻事实误判。在如此情况下,专业媒体若不做好“把关人”,严格对新闻事实进行审查,就很容易发布反转新闻。例如2021年春节前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持续时间长、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突发性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就出现了很多反转新闻:双黄连事件、板蓝根事件、英国的群体免疫策略反转等等。从另一个方面说,重大突发事件也是对媒体专业能力的一种考验,要是在过程中自乱阵脚,专业媒体也很容易发布反转新闻,且对社会以及公众的危害更大。(二)与敏感问题、社会矛盾相关的事件公众往往会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更加关注,因此从新闻内容来看,与公众切身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新闻,尤其是涉及到敏感问题的新闻,更容易被“反转”,如师生关系和医患纠纷等。对于此类新闻事件,媒体若是片面听取一方的说辞,特别是在舆论的压力下缺乏对新闻真实的严谨求证,没有从多方面考察事实维度,就会造成新闻失实和价值判断的偏差,致使新闻“反转”。除此之外,反转新闻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长期聚集也不无关系,这些会让公众在面对此类新闻事件时,偏向情感宣泄而非理性思考,媒体的报道方向可能也会被其影响。通常情况下,公众都会更偏向于与自己角色更相似的一方,同理心泛滥更是反转新闻的一大利器。这时,媒体若是刚好生产出迎合受众关切、需求的新闻,也容易发生反转。2018年8月《华西都市报》发布的一则名为“疑因妻子被撞,水务局人员泳池内打男童”的报道,很快就激起了公众的热议。公权与私权的边界、未成年人保护都是平时公众比较关心的社会问题,仅看标题,“水务局”和“男童”就很容易引发公众的舆论热潮。在此次事件中,部分专业媒体未了解全貌,在报道之初片面采用男童家长一面之词,让安医生及其家人遭受了平生未有的网络暴力。虽最终得到了澄清,但无论是医生一方还是男童一方受到的来自网络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三)容易让人产生刻板印象的事件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群体或某种事物的固有认知,很容易让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沃尔特·李普曼在《公民舆论》一书中将刻板印象一词应用于描述“我们头脑中的图片”——一种反映主观认知但代表客观现实的印象。这个词来自传统排版过程,印有字体的模具被铸造在金属板上,并在打印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复制——这就很像我们自认为是真实的但实际上又未经检验过的定式的想法,而正是这些想法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李普曼先生认为,刻板印象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认知过程的效率。同时他又认为,刻板印象几乎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我们。因为我们脑海中如果有了预先设定的刻板印象,它们会成为认知模型,从而主导了我们一切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其实都希望借助脑中既有的经验去理解,这样的确会让我们更快地消化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但我们的刻板印象总是有局限的,当我们急于求成地想把新鲜的信息归纳到记忆里有过的结论中去,会忽略很多事实细节,也就很容易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错误。在淘宝店家“果小云”被网红薅羊毛事件中,媒体在报道中突出“农民卖家”、“无良网红”“店铺关停”等字眼,却对店铺抄袭、店家伪造农民身份、制造悲情故事等事实避而不谈。杨彪,《“奇观”与“凝视”下的反转新闻》,《青年记者》,2020年第2杨彪,《“奇观”与“凝视”下的反转新闻》,《青年记者》,2020年第23期。三、专业媒体出现反转新闻原因分析(一)行业的浮躁,唯快是图传统新闻生产必定要经过记者采编、编辑审核等一系列的流程,最终呈现的新闻事实与消息的最先出现其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距,也就是延时的,并不是实时的。也正是因为有时间差的存在,记者才可能对事实进行仔细核查,最大还原事情的原貌。报纸、电视台、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来说,不同的媒介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审核流程,略有差别但是大体相同。例如,传统的报业采编流程的构成主体包括记者、责任编辑、值班总编,新闻事实的核查是以编辑核查为中心的。在这一流程当中,记者主要负责外出进行新闻采访获取新闻素材,并且采用精练的语言整理成文,责任编辑和值班总编分别负责排版和总体审阅工作。黄鹏辉,《论传统媒体转型中的采编流程重组》,《西部广播电视》,2019年第22期。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形式、信息交流平台的不断出现,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传统媒体也从原有的媒介形式向网络平台延伸,这时传统的编辑审核已经慢慢不能跟上信息产生、新闻发布的速度。因此慢慢地,有弱化或将新闻事实审核滞后的趋势。而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每个个体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出者与传播者。再加上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很多新闻事件的爆发都是有偶然因素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较为繁琐的采编与审核流程,自媒体更有“新闻首发”的条件。可以说,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大大挤占了专业媒体的受众市场,专业媒体的危机感油然而生。因此,在与自媒体进行市场博弈的过程中,一些专业媒体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盲目追求速度,简化甚至忽略了事实核查这一步骤,报道出的新闻就会有失偏颇。这种唯快是图、想要抢占新闻头条的心理,恰恰成为了专业媒体孕育反转新闻的先天条件。2019年5月23日,人民检察院在其官网上发布一则消息“昆明市盘龙区检察院审查逮捕孙某某等9人涉恶案件”。27日央视网、《中国妇女报》、北京头条、网易新闻等媒体几乎同一事件发布了这一新闻,并将文中的“孙某某”替换成了当时发生在昆明的另一桩备受关注的案件的当事人“孙小果”,引发了公众的拍手叫好。但之后经昆明市盘龙区检察院证实“此前公示的孙某某并不是孙小果,只是同姓而已”,又让公众大呼失望,并将矛头对准了发布错误消息的媒体,也重新唤起了公众对孙小果的讨论与谩骂。虽然多家媒体竞相发布这条新闻,但却无人对其中信息进行核实,并擅自替换关键信息,引发舆论热潮。真相公布后,事先发布错误信息的媒体也只是默不作声,只有央视网发布了道歉声明。(二)刻板印象先行造成认知偏差由于个体认知的局限性,刻板印象常常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倘若媒体在报道时带上了某一群体的标签,就更会导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印象得到强化或贬损。尤其是现在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挤占了大众理性思考的时间,“刻板印象”的影响愈发显性和频繁。况且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标签化的字眼能让受众迅速潜移默化联想到对相关群体的刻板印象,由刻板印象引申出对新闻事实或结果的预判又能勾起受众继续阅读的兴趣。出于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一些专业媒体会在标题或导语中嵌入引起受众产生刻板印象的标签化字眼,从而提高新闻的阅读量或点击量。因此,在大部分反转新闻里都可以发现“刻板印象”的痕迹。1.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事件伊始未加求证,舆论就有一边倒的趋势。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正是长期存在的大众对“女司机”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事件发生后,一些专业媒体就已经先有预判,例如,《北京青年报》发表一篇名为《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疑因一女司机驾驶私家车导致》的报道,将“女司机”这一暗示性信息传递给受众;环球网也随之发表《大巴车坠江原因:女司机逆行》,直接将公交车坠江原因归结为女司机。然而,此时官方还未公布此次事故的调查结果。且不说这两则新闻报道的标题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光是其中的“女司机”一词,就已经够网友脑补出女司机车技如何差进而导致公交车被迫坠江的大戏。果不其然,新闻一经发布,网友们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女司机的口诛笔伐、唇枪舌战,一时间好不热闹。在政府全力搜救,查明原因的过程中,为了使话题保持持续的高温,一些媒体采用选择性、模糊化的报道方式来迎合大众的舆论,直接将“女司机穿着高跟鞋”、“疑似女司机逆行”等不完整的碎片信息作为报道重点,使得部分网友情绪更加激烈,观点更加极端。纵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可以发现舆论开始一边倒的导火索就是媒体有意无意地对“女司机”的报道,直接“暗示”或“证实”了广大网友公交车坠江的原因。2.关于年龄的刻板印象2016年3月,一段“老人碰瓷玩具车”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视频里有一对母女,旁边是一位声称自己被玩具车撞倒的老人。此视频不断在网上传播,热度也逐渐上涨。大部分网友对该视频的看法都较为一致,认为是老人倚老卖老,碰瓷玩具车,称其为“碰瓷新高度”,谴责、质疑、嘲讽和谩骂老人的声音不绝于耳。一时间,各种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华西都市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也相继转载该视频,并配上“讹人也出新高度”、“车比老人受伤还重”等引导性标题。之后《成都商报》经过查证还原了事情真相:老人并没有碰瓷,被撞倒也是确有其事。南方网、凤凰网等媒体转载了该报道,舆论才得以扭转。在这次事件中,老人与母女作为矛盾的对立面,大众潜意识地为小女孩贴上“弱者”的标签,凭借着自己的主观臆想就对事情真相提前下了定论。再加上专业媒体自身存在的刻板印象,同时也为了提高关注度和迎合大众的观点,在标题中就出现了引导刻板印象的标签化字眼,由此误导更多的受众产生一边倒。公众与媒体将事件矛盾转化为简单的标签之间的对抗,然而这样的标签化报道和传播根本无法揭示复杂的事件真相,大量的事实就在这样的标签化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孙倩倩,《网络环境下反转新闻中的刻板印象——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今传媒》,2017年第25期3.关于职业的刻板印象2018年9月,一位微博用户@刺yyt曝光自己在怀孕期间由于被宠物狗吓到提醒主人将狗拴绳而被一名拥有300万粉丝的网红saya及其母亲打骂,这条微博一经发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大众一致偏向孕妇,认为是saya蛮不讲理。舆论基本除了对孕妇的安慰与鼓励,就是对网红的斥责与辱骂。官方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发表了评论,对网红saya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新京报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无绳遛狗还踢伤孕妇,这个网红要“凉”》一文,下方的评论也是清一色对网红的呵斥。事件逐渐发酵后,一些网友甚至由事件的主人公saya扩大到所有网红,认为网红就是一群吃青春饭,没有素质没有文化的商人。但随着saya的发声解释和部分目击者的作证,事实被一点一点地拼凑与还原,舆论开始发生变化,渐渐偏向网红。在这次的事件中,所有媒体的报道无一例外带有网红的标签,网友的态度也随着新闻报道的更新而左摇右摆,舆论从开始的“完全一边倒支持孕妇”到“怀疑孕妇,支持网红”再到“辩证思考,双方都有责任”,是一条很明显的由职业的刻板印象引起的反转新闻。(三)媒体刻意的碎片化传播在如今“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专业媒体已经不再是传播的中心,受众的地位和力量在不断地提高和增强。因此,专业媒体想要继续巩固或保持自己的地位,就要考虑用户的需求,以用户为中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专业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就会刻意地隐藏一些细节,放大或强调一些具有戏剧性冲突的事实部分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赚取流量。比如在刘强东性侵一案中,在该案本就处于讨论度高的情况下,《南方都市报》在微博发布了一条来源不明、存在篡改的音频,使得之前的新闻事实发生“反转”,舆论又转向对原告女子的质问与抨击。几天后原告女子对音频内容进行否认并发布了完整音频,事件和舆论又进行了反转。《南方都市报》这种刻意的碎片化传播,是造成反转新闻的恶劣行为。(四)消息泛滥导致把关难度加大在作为公共领域的新媒体平台上,人人都拥有话语权,可以自由发声并参与讨论,传播的互动性增强,大众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借助各路社交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发现新闻”、“发布新闻”甚至是“生产新闻”已不再是难事。但由于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有限,公众发布的信息带有随意性,在真实性和合理性方面有所欠缺。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传播的现象尤为明显,在微博上更为突出。面对庞大的信息数量,专业媒体难辨真假以及对信息真实进行判断的时间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在采写新闻时误用错误信息,反转新闻由此产生。四、专业媒体规避反转新闻的策略(一)由结论式报道转向进行式报道马克思认为,当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发生时,如果有明确的消息来源,媒体作为新闻发布机构,有义务如实并迅速发布,而不必苛求全部细节的完备和因果的论证。当媒体不断进行报道,全部事实就会逐步被揭示出来。何竞祺,《反转新闻可能带来的舆情风险》,人民网,专业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特别是面对突发新闻,可以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及时地、连续地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在“进行式”报道中,媒体应向受众阐明,当前的报道仅就已掌握的消息负责,后续事实仍待查证并会及时告知公众。这在保证了新闻发布及时性的同时,也规避了新闻事实反转的风险,同时也让受众更紧密地介入和参与了公共事件的发展。例如在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中,虽然当时已有很多人对三鹿奶粉的安全性进行质疑,媒体在采写时也罗列出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质疑,但在文末还是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但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三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这句话为媒体自身的报道留有余地,表示媒体在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某一方观点正确的情况下,会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会因为舆论或是其他方面的压力盲目站队。同时也让受众明白,媒体在搞清楚新闻事实之前只是呈现各方声音的平台,待厘清真相过后才会发声评论。这种进行式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专业媒体发布反转新闻,以免事后“打脸”。(二)完善内部规范,建立健全监督制度1.提高采编人员业务能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性新闻就无从谈起。作为专业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一定要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探究背后蕴含的深意,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受众面前。特别在媒体竞争关系加剧的今天,媒体人更需要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不要受利益驱使。坚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多渠道了解信息,要发扬事实求是的精神,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尤其在面临上述提到的一些容易出现反转新闻的事件时,例如前述的突发性新闻、涉及社会矛盾及特殊群体的新闻报道中,专业媒体更要慎重,不要一味地求快求奇,更不要为了点击量和阅读量将部分事实放大夸大,将新闻人物标签化。在报道中,媒体应重视细节,立足于事件的全貌,切忌有选择、碎片化地报道。拥有如此采编人员的专业媒体才能生产出令大众信服的新闻,也会在行业内外形成良好的口碑,拥有一批属于自己的忠实受众,不必惧怕自媒体的迅猛发展。2.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规避反转新闻的产生,除了专业媒体采编人员的自律以外,他律的介入也十分有必要。在社会范畴中,我们用他律来保障新闻自由,同时对专业媒体滥用自由进行规制,实现自由与自律之间的动态平衡。反转新闻不仅影响媒体的公信力,还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对于突破“行为的底线”造谣、传谣的专业媒体最具效力的当属法律法规的约束。石静,《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石静,《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今传媒》,2019年第27期。同时在复杂多变的媒体行业下,健全监督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在专业媒体内部,从记者到编辑到主编再到总编,都要对所在媒体内部的新闻事实负责,并起到从上到下的监督作用。在一篇新闻发布的过程中,对其中涉及的新闻事实要关关严查,严格按照事实核查的程序与流程进行审核。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为代表的专业媒体在对新闻事实进行编辑审核前,会审慎评估报道中的字词用语以及内容叙述等方面,力求新闻的中立、客观,避免因新闻中不当的表述引起受众的误解,并邀请相关专家把关报道中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以最大限度降低报道的失误率。若因个人原因刊发了事后引起反转的新闻,就应该对个人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惩戒,可以是罚款,也可以是取消相关人员新闻评奖资格或职称评级等等的惩罚。例如在疫情期间,新京报“我们视频”在北京疫情报道中断章取义、混淆视听,严重扰乱信息传播秩序,社会影响恶劣,被国家网信办禁言处置。总之,要对专业媒体中的“错误报道”起到警示作用。(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合理采用UGC内容专业媒体发布反转新闻的原因之一就是速度无法与自媒体匹及,在盲目追求速度的过程中导致反转新闻的产生。因此,要想规避反转新闻,提高采编效率也是方法之一。质量与效率并重,才能让专业媒体报道不失专业水准的情况下又能满足受众对消息的需求。UGC一词最早在2002年出现,是伴随web2.0时代的来临而产生的互联网术语,意为用户生产内容。在全媒体时代,专业媒体依靠传统记者采编新闻的方式已经跟不上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这时,UGC凭借其海量、实时的优势逐渐成为专业媒体获取新闻线索或选题灵感的重要来源。美联社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记者曾经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线索或策划报道。张唯一,《媒体平台使用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审核机制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特别是面临突发事件时,社交平台上的UGC内容限额的尤为重要:用户以在场的优势记录下第一现场的情况,专业媒体可以通过用户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发布的信息提取新闻材料和线索,充实自身的报道,弥补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局限。再者说,在自身管辖的信息共享平台上的信源有一定的“谣言自净”能力,相比于其他平台,信息分类、事实查证的效率也更高。专业媒体把UGC和PGC张唯一,《媒体平台使用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审核机制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由此可见,合理采用UGC内容对专业媒体选题、佐证新闻事实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提高专业媒体采编新闻的效率。近年来,已经有专业媒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例子,如新华社开辟的“我在现场”,它是一个事实分享客户端,具有视频即拍即传、LBS定位、语音发稿等功能,致力于“让在场的人发声”。外国媒体中,CNN也开设了收集用户信息的专栏,用户也可以同构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带有#CNNiReport#标识的视频,这个视频就会自动发送给CNN后台记者。张唯一,《媒体平台使用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审核机制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四)加强行业协作,形成聚合力量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媒体遭到了更加严峻的专业性的考验,从中出现的反转新闻也对之后专业媒体思考如何规避反转新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比如在此次疫情中两家专业媒体联合制作的一档专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