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讲解_第1页
自然辩证法讲解_第2页
自然辩证法讲解_第3页
自然辩证法讲解_第4页
自然辩证法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源,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里特认为是“火”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土、水、气、火)。而对于自然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自然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但这种朴素的自然观有许多局限性:这种自然观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但无法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是当时还缺乏足以将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对构成自然界总体的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自然也就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用猜测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缔造自圆其说的理论。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摈弃了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上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使得自然科学得以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会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归结于机械运动形式。其局限性在于:否认了无机界与有机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运动形式之间的本质差别;坚持机械决定论,否认偶然性;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5]形而上学性,并且具有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基本特征为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 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 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5)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内容与意义。经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发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972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Dubos)的《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扒向一个新境界棗可持续发展的境地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棗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内容:国际所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棗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基本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收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意义: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不可衡量,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由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发展的能力要求,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使得经济科学发展,符合人类发展的需求和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类获得长足发展。首先,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因素,而不是物质因素。土地、能源和矿产等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下降了。其次,投资于开发知识资源的收益要大大高于投资于开发自然资源的收益。二、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要保证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还要求环境的到保护,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人类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提高人类生活幸福感。三、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目前人类总人口已超过亿,这是一个有点恐怖的数字!为什么呢?每个人要生存下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食物,还要衣物,以及因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需求而需要的各类资源等,这是一个不可衡量的数据,它一直在增大,却没有一个限制,当然也很难去限制。而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为时未晚的补救,首先我们必须得控制人口,否则地球将不堪重负;人口得到控制,资源的消耗自然会在量上有所限制。接下来就是如何真正的使资源足够当代人的发展又不会影响后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这块就得着力于知识技术的发展,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做好以上两点,自然能够保护好环境,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社会秩序良好经济良性循环的社会环境。当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止这些,笔者只是依据一些资料和自己的理解做一个大概的论述。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好的出路,我们不得不寄希望于它,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5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6科学问题的特点与类型特点:科学问题的真实性指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可由科学事实加以证实或证伪,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答案。科学问题的待解决性指前人或别人对本科学习题还没有或没完全解决,又确实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意义、需要研究解决的性质。科学问题的正确性指科学问题的提法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问题的提法是否正确,常常决定科学研究工作的成败。类型陈述性、过程性、因果性问题常规问题与反常问题母问题与子问题基础研究问题与应用研究问题7科研选题的原则1、需求性原则。需求性原则是指科学与技术研究应选择符合学科理论发展或技术创新发展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注重科学与技术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前沿”、“超前”等问题,这是科研选题的首要原则,它体现出了科研工作最终的目的性。基础性研究要从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出发,包括开拓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新科学理论的需要、改进科学方法的需要等;应用性研究要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科学技术问题,其任务在于把理论推进到应用的形式,要充分注意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对环境的影响等现实性问题。需要性原则也可理解为目的性原则,具有针对性、重要性、必要性、价值性等属性。2、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就是要求课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科学和技术研究就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并预期能够产生创造性成果。创新性是科研的最根本特点,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二是方法上的创新;三是应用上的创新(包括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和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总之,科研工作中的创新不是仅指纯理论创新的狭义概念,而是广义概念,涵盖了许多方面,如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新管理、新服务、新应用、新市场,等等。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科研选题必须以科学事实、科学理论、技术原理等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将选题置于当时的科技背景和社会发展时代之下,使之成为在科技上和实践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要持之有故、选之有理;同时,还要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进步、变化而对选择的课题及其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至少是局部调整和方案调整;否则,就会失去科学性而陷入没有应答域的假问题。4、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一是指选题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或综合着眼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二是指科研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应该合理分配和安排利用;虽然某些基础研究一时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观点看,最终还是要反映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5、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指选题应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一是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二是根据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具备的条件。要知道,符合需要的、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好的选题并非都是自己可以力所能及的,这一原则要求选题时不能胡思乱想、胡编乱诌,不能想当然,要慎重,要有理论和可行性依据,不可好高骛远地“开空头支票”;在主观方面,要分析科研力量的结构、各种人才的配置和研究人员的素质、能力、对科研课题的认识程度、研究兴趣等因素,要求科研人员务必具备科学判断科研形势和科学精神的能力和素质;在客观上,要充分考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试验材料、情报资料、时间期限和外部环境、国家政策、学术交流等因素;如大的科研课题需要长期的努力,一时难以完成,可考虑分解为一系列小的子课题,分步分期实施完成或组织协调“发包”合作完成;一般来说,在条件有限的地区或单位,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往往不具备人才、设施等基本条件,科研工作的层次应考虑主要放在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推广性研究等方面。8科学事实的特点与作用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事实属于经验,它们是关于事物或现象的表面的认识,正如思格斯所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必须靠理论思维和实践检验来加以把捏。9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规范和指导价值的特殊气质: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而且它还是构成个体科学素养的最为基本的要素。科学精神不是一个实体名词,也难以做出任何学术上的具体规定,它只有形而上的价值意义。一般说来,科学精神只能通过了解科学规范而得到理解。科学规范既是技术的又是道德的。从技术上说要求怀疑态度、实证标准和共享成果;在道德上它们就是独立、自主、诚实和无私。这些规范所体现的精神最简单的概括就是“追求真理”,在更广泛适用的意义上可以把它说成是“实事求是”。由此,“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最为基本的内核,或者说构成科学精神的底色。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对于科学精神向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在科技引领时代、信息铸就未来的当今时代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越发地明显,并拉大了贫富差距。使一部分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人生活在奢侈的天堂。原来一方净土的科学界,也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马太效应”也在科学界广泛传播。身份背景、人际关系盖过了科研活动本身的价值,使科研水平一般,人脉关系广泛的科研工作者崭露头角,斩获大小科研项目,与之而来的是荣誉和地位的提升。而那些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却生活在一些大科学家的影子下,永远不得翻身。所得成果成为铸就别人成功的踏板。没有人记得,也无人问津。有人总结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呈现出以下特点:新的科学家需要逐步进入权威和名流集团之中,然后被承认,那么他早期的科研成果会被重新审视和评价,一旦加入到权威阵营中,我们就会发现,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有升迁不可降格。所以科学研究成果在所谓的“权威”的光环下,受到关注。相反,一些挑战权威的研究成果,受到“权威”的排斥,而备受争议。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凡是重大科研成果均是来自于对已有科研成果的质疑和修改,有的甚至是推翻。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权威”的存在,给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不小的阻力。11生态文明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12科技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害,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14我国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的意义。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技术创新能够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使我国经济趋向合理化,高效化;技术创新能够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链中位于上游,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技术创新能够改善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技术创新在我国对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技术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自主创新,保持经济的活跃性和开创性尺等尺等当今之世,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总之,技术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胜负手。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15科学技术伦理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科技伦理,这个过去非常陌生的词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科技类报刊和网站上。而事实,科学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科技伦理为什么如此值得我们关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不少人把科学技术比喻为双刃剑和“潘多拉魔盒”,这是很形象的。的确,科技这个“魔盒”里装了很多好东西,但有时候拿出来进行了不正确的使用,未必产生好效果,相反还有可能出现负面影响。在科技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炸药、原子能、化工技术、造纸技术、纺织技术、生物技术……在给人类创造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战争工具、环境污染和生存条件的恶化。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科技发展和科技活动中,必须重视伦理规范,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16科学价值与技术价值17学派、无形学院、学会由研究某一学科或某个学术领域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如语言学会、物理学会等学派《辞海对“学派”的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这是指传统的“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可以形成“师承性学派”。同样,因以某一地域,或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明,或某一社会,或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传统的一些学术群体,同样可称为“学派”,综上可见,东西方学派的形成,大致有赖于三种因缘:即师承、地域、问题,因而大体上可归为三类:即“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无形学院的概念科学家总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书籍,而且透过私人通信、书店浏览和私下传阅等方式来进行交流,此即为无形学院。科学家一方面生产资讯,将研究成果透过正式与非正式的管道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寻求资讯,亦借由正式与非正式的传播管道得到资讯,正式的传播管道以图书和期刊为主,非正式的管道则包括出席会议、电话交谈、私人通信、以及交换论文初稿等。经由非正式的社交接触与资讯交换,科学家建立起彼此的友谊与讨论的习惯,掌握最新科学发展的讯息,此非正式管道即形成无形学院。广义的无形学院,泛指科学家之间一套非正式的沟通关系,此现象迄今依然存在,所以,探讨学术资讯传播与寻求行为上,无形学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科学技术有其造福人们的一面.技术越来越多的环科学技术有其造福人们的一面•技术越来越多的环保技术已经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当人类变得理性时,技术之剑所开辟的将是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当今,新型能源也在造福着人类,如:风能、太阳能、核能、沼气等等•科学技术只要人类加以合理利用必然会惠及后代!科学技术同样会危害我们.从两面看科学技术,比只从一面看肯定看得全面、清楚些••但往往要走漫漫长路•试看那氟里昂•在地面上,应该说它还是不错的制冷剂,效果好又安全可靠(熔点高冰点低).谁知道它通过曲曲折折的途径,进入约2万米的高空,会成为破坏臭氧层的头号杀手呢?我相信,谁也不愿面对如此痛苦的结果.但那是铁铸的事实,想否认也否认不了,因而又必须面对•重要的,是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减少、降低.各种科学技术都有负面效应.当今占主导地位的信息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就十分明显•因此,如同我们不可能期望完全消灭疾病,一种疾病治疗了或减轻了,另一种疾病又会出现或加重一样,也不可能期望没有任何负面效应的科学技术•只能努力减少和减轻,却难以完全根除.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考虑,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1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古已有之,它们是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延续到近代,二者的互动互进对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果说科学精神注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文精神的侧重点则在于研究“应该怎样”的问题。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可以说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社会就无法顺利前进。20科学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心理素质等。1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1.科学精神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科学精神十六个字: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2、 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指在各种特殊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发现和解释其它同类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它对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有助于知识的扩展和方法的推广。3、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尊重实证: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批判地思考: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灵活性: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对变化世界敏感: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4、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为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它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和必要条件。可分为三个层次:单学科方法,也称专门科学方法;多学科方法,也称一般科学方法,是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方式、手段和原则;全学科方法,是具有最普遍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方法。5、 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