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4页
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规划说明温岭市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PAGE前言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和《关于印发<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式(试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式(试行)>和<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审定办法>的通知》(浙土资办[2009]96号)的有关规定,按照《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温岭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重点调整了基本农田布局,确定了中心城区、中心镇、重点区块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模与布局,划定了土地利用分区,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制订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为了更好的阐明《规划》关于规划基础数据来源,人口与城镇水平测算,土地供需形势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规划指标分解方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分区管制,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相关部门的衔接,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等情况,编制了《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明》。目录前言 1第一章 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过程 1第一节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1第二节规划编制过程 1第二章 规划编制的背景 6第一节市域概况 6第二节土地资源状况 8第三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10第三章 规划的基础数据 18第一节规划基数转换 18第二节人口及城镇化率数据 21第三节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数据 22第四节规划基期年后的执行情况 22第四章 规划指标分解 24第一节指标分解内容 24第二节指标分解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24第三节指标分解结果 27第四节指标分解说明 28第五章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33第一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分析 33第二节土地供给形势分析 34第三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36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38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 38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38第七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40第一节耕地保护现状分析 40第二节基本农田调整的原则及要求 41第三节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44第八章 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 45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 45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6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0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工程 50第二节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50第三节重大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工程 51第四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 53第五节滩涂开发利用工程 53第十章 规划方案评价 55第一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55第二节规划实施预期成效 56第十一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59第一节评价目标 59第二节生态环境状况 59第三节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 60第四节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61第十二章 规划衔接、公众参与规划创新 63第一节规划衔接 63第二节公众参与 67第三节规划创新 67第十三章 规划成果 70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过程第一节规划编制的必要性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自实施以来,对于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贯彻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但由于上一轮规划编制与实施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存在差异、温岭经济发展速度发生变化、经济结构逐步演变等外部原因,以及上一轮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灵活性不足等内在原因,导致上一轮规划在实施中局部出现了规划目标实现难度较大、规划调整较频繁等问题。同时,全市城镇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需要进一步调整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对温岭土地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迫切需要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调整全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第二节规划编制过程一、启动阶段温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根据《关于全面开展新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发[2003]34号)的要求,2005年11月上旬,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下设规划修编办公室(设在温岭市国土资源局),由温岭市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由各有关单位联络员组成,主要负责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工作组织和协调。2005年11月,温岭市政府召开了由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街道)政府主要领导和各村书记(村长)及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关同志参加的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温岭市市长在会上部署了相关工作。2005年12月,温岭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落实杭州网新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协作单位,并落实了相关经费。2006年2月,温岭市设立了由温岭市国土资源局及有关部门业务人员和杭州网新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等专家组成的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课题组,负责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具体工作。课题组制定了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了每个工作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方法,对每一个工作阶段的人员分工及工作进度进行了详细计划。二、前期研究阶段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42号)的精神,从2006年3月中旬开始,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课题组深入到全市各相关部门和镇、街道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同时,课题组按照“四清查、四对照”的要求,查清了全市现有建设用地总量、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2006年4-6月,课题组在全面熟悉分析温岭市历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统计资料、土地开发整理材料,以及各部门规划期内的用地需求等基础资料后,根据温岭市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温岭市“十一五”规划各项经济指标对土地的需求,在5月中旬完成了《温岭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温岭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研究》、《温岭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温岭市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研究》、《温岭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5个专题研究和《基础研究总报告》等修编前期研究成果,并送交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专家审阅,广泛征求意见。修编前期研究成果于当年6月和12月分别通过了台州市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和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小组的审查论证,同时获准进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编写工作。三、大纲编制阶段2007年1月开始,根据《浙江省新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技术要求》(浙土资办[2004]51号)及省、市的相关要求,温岭市着手开始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编制工作,至2007年8月形成了初稿,11月邀请了市各相关部门及成员单位对大纲进行了论证。2008年4月和2009年1月,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分布通过台州市和浙江省的审查。2007年7月--9月,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和温岭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单位进行了“两规”衔接的专题编制,统一了基础数据、基础图件、规划人口及用地规模等相关内容,既考虑了城市规划在空间布局上的指导地位,又发挥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协调、统筹各业用地、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四、规划方案编制阶段根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评审意见,温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有关方面进一步调研、修改,补充有关专题,在此基础上开始着手编制规划方案。在方案编制过程中,课题组多次与市规划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反复协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2009年6月至10月,按照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关于印发<浙江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审定办法(试行)>的通知》(浙土资办[2008]180号)的要求,课题组进行了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工作。在温岭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基础上,通过梳理全市各镇2006-2009年农转用数据、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数据、违法用地调查数据等各类数据,结合外业实地调查,进行规划基础数据转换,形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期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9年11月--2010年6月,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2009]51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下达全省各市、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浙政土审[2009]12号)的文件要求,温岭市正式开展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方案编制工作。根据省下达的各项控制指标,课题组多次对省政府下达指标前与各部门、各镇达成一致的用地布局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从众多方案中择优选择,确定了最终的规划方案。

规划编制的背景第一节市域概况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台州湾以南,位于东经121°09′50″~121°44′0″、北纬28°12′45″~28°32′05″之间。市境北界台州市黄岩区和路桥区,南接玉环县,西邻乐清市,东、东南和西南三面濒海,分别面向台州湾南部的大洋港湾、积谷洋和牛山--蒜山海域,隘顽湾、披山洋海域及乐清海域。全市土地总面积1073.71平方公里,其中陆域总面积956平方公里。2、地貌特征温岭市陆域地形东西长、南北狭,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35.9公里。温岭市素有“四山一水五分田”之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倾斜,西部和西南部多为绵延起伏的低山丘陵,属北雁荡山余脉;北部、中部和东部为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系温黄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温岭市是浙江省海洋大市,共有海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线长316.91公里(其中陆地海岸线长103.5公里),有大小岛屿170个。3、河流水系温岭市境内溪河众多,现有(地)市级河道3条、县(市)级河道16条、重要乡镇河道331条。主要水系为金清水系,其它独立水系包括江厦港、坑潘港、横山港、大雷溪等。全市有水库和山塘153座,总库容为7669万立方米,其中太湖、湖漫、花芯、桐岭水库是较大的4座水库,合计容量6889万立方米。4、海洋和湿地温岭市有可围垦滩涂109.53平方公里,占潮间带总面积的70.64%,主要分布在东部(大港湾)、南部(隘顽湾)和乐清湾中北部(坞根)沿海。温岭沿海约有170平方公里的滨海平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温岭市围塘养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温岭湿地资源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温岭境内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有以江厦潮汐电站为代表的海洋潮汐能利用试验区。5、旅游资源温岭市是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拥有国家4A级风景区长屿硐天、世界地质公园--东园区(长屿硐天、大溪方山)、大溪国家级森林公园、江厦省级森林公园、石塘渔村、千年曙光公园、石夫人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二、社会经济状况温岭市下辖5个街道、11个镇,837个行政村和91个居民委员会。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7.23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114.51万人。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8.1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80%。温岭市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36亿元,人均26564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1.6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5.8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0:53.0:37.0调整为9.2:52.9:37.9。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9.4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8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1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2.61亿元,规模上500万的企业工业总产值394.1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56元。三、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响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积极接轨台州都市经济区和宁波、温州都市圈,纳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和国家沿海经济带,按照“东西并进、内外并重、创新转型、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省级中心镇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以西部的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东部的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东西并进,整体跃升,基本建成温台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温岭“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第二节土地资源状况一、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107371.08公顷,其中农用地69704.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92%;建设用地16890.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3%;未利用地20775.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35%。1、农用地:全市耕地35594.7公顷,园地4256.61公顷,林地23918.3公顷,其他农用地5935.17公顷。2、建设用地:全市城乡建设用地13776.77公顷,交通水利用地2317.43公顷,其他建设用地796.42公顷。3、未利用地:全市水域用地4076.19公顷,滩涂沼泽13483.99公顷,自然保留地3215.49公顷。二、土地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1、光温条件较好,土地利用效率较高。温岭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全年常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多种作物、果木生长。全市耕地以水田为主,其中中北部河网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为高产稳产水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温岭市的粮仓,绝大部分属于标准农田,土地利用效率较高。2、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耕地、林地比重高。全市地形地貌齐全,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岛屿、海洋皆有,使得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类型比较齐全,空间分布分散且复杂。全市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耕地和林地比重最高,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3.15%和22.28%,土地利用的生态基质较好。3、人口密度持续增大,未来土地承载扩张能力弱。2005年末,温岭市常住人口达127.23万人,按全市956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计算,人口密度达1330人/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城市。随着温岭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外来人口仍在不断增加,导致人口密度持续扩大,给温岭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承载压力。从全市土地现状来看,西部和西南部的山地可开发利用潜力低下,未来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土地承载扩展能力较弱。4、建设用地需求旺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供求矛盾突出。近年来,温岭市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日益减少。2005年末,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46亩,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联合国制订的0.795亩的警戒线,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粮食需求必然不断上升,相应的对耕地数量和耕地生产力的要求也会不断上升,最终致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这无论对农业生产、社会发展都将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5、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低,对土地资源重用轻养,耕地抛荒较多,复种指数不高。农业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低产林多,而园地面积偏少,经济林面积也偏小,有待调整优化。第三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一、上一轮规划简介1、上一轮规划编制概况上一轮规划是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7年颁布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和《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和实施工作的通知》([1997]国土[规]字第100号)的要求,在浙江省国土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温岭市政府的组织下,从1998年4月开始编制的,至1999年初全面完成了市、乡两级规划编制,并于1999年9、10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实施。规划以1996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1997-2010年,其中近期为1997-2000年,远期为2001-2010年。规划范围为温岭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包括32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场,土地总面积1081.24平方公里。2002年温岭市行政区划大调整后,经浙江省国土厅批准同意,温岭市重新对各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规划修编的成果于2003年3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实施至今。2、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大力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主要目标如下:(1)耕地保有量:规划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36509.07公顷;(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到2010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1857.8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86.0%;(3)建设占用耕地面积:规划到201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指标1060.00公顷;(4)补充耕地面积:规划到2010年全市补充耕地不少于1840公顷;(5)生态退耕和灾毁减少耕地面积:规划到2010年全市生态退耕1220.00公顷,灾毁减少耕地93.33公顷;(6)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到201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5577.13公顷,新增3740.00公顷;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到3997.67公顷,减少2123.33公顷。3、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上一轮规划的重点是把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乡镇,划定土地用途区。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温岭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与任务;(2)根据上级规划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经过综合平衡,科学合理的调整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制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根据土地后备资源分布状况,确定分阶段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任务;(3)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4)合理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模及布局;(5)将全市土地利用控制指标落实到各乡镇;(6)制定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如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等措施。二、上一轮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1、建设占用耕地上一轮规划台州市下达给温岭市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1060.00公顷,期间上级部门追加指标149.14公顷,合计1209.14公顷。全市1997-2005年实际使用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1064.91公顷,为上级规划下达指标的88.07%。另外,1997-2005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办理农用地转用占用耕地1883.74公顷,合计建设占用耕地2898.65公顷。到2005年底温岭市节余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144.23公顷,占总下达指标的11.93%。表1温岭市上一轮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执行情况表单位:公顷指标类型小计计划指标折抵指标原下达指标1060.001060.00追加指标149.14149.14实际指标1209.141209.141997-2005年实施面积2898.651064.911833.74节余指标--144.232、耕地保有量上一轮规划台州市下达温岭市的耕地保有量为36509.07公顷。扣除规划期间上级部门追加指标149.14公顷和土地整理折抵指标调剂832.2公顷,全市实际耕地保有量为35527.73公顷。2005年末全市现状耕地面积为35696.1公顷,已经超过上一轮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任务168.37公顷,耕地保有量执行情况良好。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上一轮规划台州市下达温岭市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1857.80公顷。2001年,温岭市跨地市易地代保基本农田640.00公顷,调整后温岭市2010年基本农田面积保护面积为31217.80公顷。2005年末,全市实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1297.13公顷,超过了规划控制指标79.3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得以完全执行。4、补充耕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上一轮规划台州市下达温岭市补充耕地面积为1840.00公顷,2002年全市规划规划修编时调整为2688.50公顷。1997-2005年间,温岭市共完成补充耕地2523.36公顷,其中土地开发补充耕地541.40公顷,土地整理补充耕地1288.22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44.04公顷,其它方式补充耕地449.70公顷。另外,温岭市还通过跨县市易地调剂土地整理折抵指标832.2公顷,合计补充耕地3355.56公顷,连续9年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占补平衡”。5、生态退耕和灾毁减少耕地上一轮规划台州市下达温岭市生态退耕和灾毁减少耕地指标1313.33公顷,其中生态退耕1220.00公顷,灾毁93.33公顷。1997-2005年,全市实际完成生态退耕和灾毁减少耕地885.83公顷,为规划目标的67.45%。其中生态退耕664.27公顷,为规划期任务的54.45%;灾毁减少221.56公顷,为规划期任务的237.39%。6、建设用地总规模依据上一轮规划,温岭市规划到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3834.47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1396.67公顷,交通用地1713.67公顷,水利设施用地724.13公顷。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6890.62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4573.19公顷,交通用地1543.24公顷,水利设施用地774.19公顷。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已经远远突破上一轮规划确定的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目标。三、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评价1、经济影响评价上一轮规划自实施以来,对温岭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地方财政收入、调整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温岭城市功能、引导工业企业合理选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温岭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渐趋合理,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有所提升,土地集约利用呈现良好趋势。2、社会影响评价上一轮规划的实施对温岭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城镇用地的布局进行了前瞻性的安排,促进了温岭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居住条件的逐步提高;对农业用地的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保障了一批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教育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了教育与医疗卫生体系的空间布局,基本实现教育与医疗卫生网点覆盖全市。但是,上一轮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公众对规划的了解与认知程度上。国土部门对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宣传普及范围不够广泛,程度不够深入,形式不够丰富,致使全社会对土地规划的重视不够,无形中增加了规划实施的难度和违反规划的机率。3、环境影响评价上一轮规划的实施,使得温岭市的土地利用有序进行,对温岭市总体环境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森林覆盖与水土保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退耕还林工作得到了认真落实。虽然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废水等的排放量,但通过上一轮规划的实施,全市工矿用地有所集中,控制了废水、废气等的排放,延缓了环境污染的进程。4、总体评价(1)树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地位。自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温岭市严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现了占用土地在时空上的有序性,确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所未有的地位,树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增强了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管理部门按规划用地的意识不断增强,二是土地使用者按规划用地的意识不断增强,三是通过违法案件查处的宣传和教育,社会各界的规划用地观念不断提高。(3)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效保护了基本农田。一是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实现了“总量动态平衡”。二是通过土地整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强了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上一轮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基本农田保护率过高,建设用地空间严重不足;(2)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规划局部调整频繁;(3)规划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4)规划实施的权威性还不够,总体控制作用发挥不充分;(5)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偏大,非农建设总规模没有得到控制;(6)土地利用重用轻养,忽视土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规划的基础数据第一节规划基数转换一、基数转换原则1、用途管制。应遵循并符合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2、依法核定。应依法合规、严格核定,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合法性审查认定,确保规划基数客观准确,维护规划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3、衔接可行。应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以及“四查清、四对照”等调查研究成果,与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分类有效衔接,满足规划实施和管理的需要,有利于规划目标任务的具体落实。4、综合平衡。应遵循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不改变的原则,转换前后各行政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应保持一致。二、基数转换依据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2、《关于印发〈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式(试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式(试行)〉和〈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审定办法〉的通知》(浙土资办[2009]96号);3、《关于印发<浙江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审定办法(试行)>的通知》(浙土资办[2008]180号);4、温岭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温岭市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5、《浙江省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2009年8月);6、《温岭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专题报告》;7、《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8、历年农转用台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台帐、违法用地台帐;9、交通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历史文物保护专项规划资料;10、实地调查、勘测资料等其他资料。三、基数转换方法按照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基数转换的要求,在温岭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及转换规则进行调整,得到各类用地转换结果。1、农用地转换。二次调查数据中的耕地、园地和林地不再细分,分别归入规划基数中的耕地、园地和林地;可调整地类归入规划基数中的耕地。其他农用地仍保持三级类分类,将二次调查中的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分别归入规划基数中设施农业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2、建设用地转换。(1)划定城镇范围线,将城镇范围线以内的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和交通运输用地(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过境公路除外)分别纳入城镇用地统计。(2)将二次调查中的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居点、采矿地归并为规划基数中的二级类城乡建设用地,其中采矿地细分为采矿地、独立建设用地和盐田,盐田分开归入二级类其他建设用地中,其他地类与二次调查保持一致。(3)将二次调查中的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归为规划基数中的二级类其他建设用地,并细分为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与盐田一起组成其他建设用地的三个三级类。(4)将二次调查中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水库水面、水工建筑归入规划基数中的二级类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各三级类地类名称与二次调查保持一致。3、未利用地转换:将二次调查中的河流水面归入规划基数中的水域,将滩涂、沼泽地归入基数转换中的滩涂沼泽,将其他草地、盐碱地、裸地归入基数转换中的自然保留地。4、合法批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未批先建地类转换:以二次调查数据作为基数转换前数据,把2005年底前后发生变化的图斑提取出来。将2006年后合法批准、2006年后违法、2006年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图斑还原到2005年底的土地利用现状,将2005年底前已批未建、2005年底前违法土地、2005年底前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图斑予以保留及补充,形成规划基数转换后的成果数据。四、基数转换结果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07371.08公顷。本次规划基数转换前后,全市及各镇的土地总面积保持不变,转换后的规划基数总面积与转换前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总面积完全衔接,转换后全市及各镇各类土地面积见表附表2所示。通过基数转换调查,全市2005年底前已批未建土地为135.17公顷,2005年底前未批先建土地为81.06公顷;2006年后合法批准土地面积为1306.35公顷,2006年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面积为129.35公顷,2006年后第二节人口及城镇化率数据一、人口参照《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温岭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专题报告》以及《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相关内容,结合温岭市产业发展人口容量和城镇用地发展规模,运用时间序列模型、人口增长率预测模型和人口离散预测模型对全市户籍人口进行预测,运用趋势外推法对暂住人口进行预测,得到温岭市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为160.79万人。二、城镇化率2005年温岭市常住人口为127.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3.23万人,城镇化率为49.7%。参照《温岭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专题报告》以及《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相关内容,采用综合增长模型和平均增长模型对温岭市2020年的城镇化率进行预测,得到2020年温岭市城镇化率为74.03%,城镇人口为119.03万人。第三节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数据一、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温岭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5.36亿元。根据《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温岭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研究报告》的分析预测结果,预测温岭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300亿元。二、财政收入2005年温岭市财政收入为29.42亿元。根据《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温岭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研究报告》的分析预测结果,预测温岭市2020年财政收入为120亿元。第四节规划基期年后的执行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本轮规划基期年统一为2005年。2006年到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都为规划基期年后土地利用情况。2006--2009年期间温岭市经批准新增建设项目用地1306.35公顷,其中属于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指标158.19公顷,属于温岭市建设占用土地指标的为1148.16公顷。全市1148.16公顷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指标中,新增城镇用地489.33公顷、新增工业用地549.99公顷、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30.27公顷、新增污水处理厂等独立建设用地23.46公顷,新增交通用地54.05公顷、新增电力能源1.06公顷。2006-2009年温岭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129.35公顷。2009年底耕地面积为34776.14公顷,高于本轮规划耕地保有量指标2322.80公顷。2009年底温岭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1297.13公顷,高于本轮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930.46公顷。

规划指标分解第一节指标分解内容省下达温岭市的主要规划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标准农田保护任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和万元二三产业GDP用地量,各项控制指标规模如下表所示:表3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规划指标表总量指标公顷万亩耕地保有量48.68基本农田保护任务45.55标准农田保护任务29.2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4106新增建设占用土地5073万元二三产业GDP用地量21m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人)95m2第二节指标分解的原则、依据和方法一、指标分解原则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分解遵循以下原则:1、供给制约需求,保障重点的原则。按区域统筹、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相对平衡的原则,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农村建设、市级重点项目、重点区块的用地需求。2、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因素因子的选择遵循客观、区分度强、易于量化等原则,尽量减少指标分解和落实的主观性。指标分解过程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各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建设项目等定性分析结果,合理分配各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3、与相关规划衔接的原则。与上级规划、上一轮规划及各部门相关规划保持较好衔接。4、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的原则。在主要规划指标分解和落实过程中,坚持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在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整体利益为重,提高温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5、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努力促进城镇村紧凑式发展,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水平。6、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努力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大补充耕地工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二、指标分解依据1、《关于下达全省各、市、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浙政土审[2009]12号);2、《关于印发〈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式(试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式(试行)〉和〈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审定办法〉的通知》(浙土资办[2009]96号);3、《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4、《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5、《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6、《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7、《温岭市产业布局规划》;8、温岭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温岭市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相关数据;9、温岭市各部门规划、各区块规划、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10、温岭市历年农转用、违法土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等档案资料。。三、指标分解方法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分解采取两种方法,因素法和测算法。1、因素法。运用专家咨询、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确定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主要规划指标分解因素因子体系及权重,按照各镇、街道的因素值,采用多因素多因子综合模型,将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分配给各镇、街道。2、测算法。根据各镇、街道历年经济社会和土地利用数据、相关空间规划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测算各镇、街道今后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而将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主要规划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各镇、街道。第三节指标分解结果根据上述指标分解原则,结合温岭市实际情况,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补充耕地面积等几项指标分解下达到各镇、街道,具体结果见下表3。表3温岭市新一轮规划主要指标分解结果表单位:公顷行政单位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补充耕地面积太平街道168.98149.62945.8086.4937.06城东街道483.74453.531169.70309.6312.59城西街道183.65180.18848.84349.97城北街道260.77232.50415.77181.68横峰街道435.16396.72657.65204.91泽国镇2452.362427.541646.81555.74184.30大溪镇2621.812605.211598.58489.89375.16松门镇3997.403743.391334.71374.98419.39箬横镇6510.636432.231186.07343.61340.19新河镇3527.133505.24977.04332.23189.85石塘镇365.50350.60507.24143.5040.71滨海镇3746.573706.71588.41189.01184.70温峤镇1744.471642.27850.78328.61192.38城南镇3020.362886.45592.48160.29555.44石桥头镇1097.441036.61289.58116.7587.71坞根镇1267.361194.87258.8290.29130.13东海塘570.011434.15预留-577.00237.72815.42合计32453.3430366.671410650734183.76第四节指标分解说明一、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结合温岭市各镇现状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省下达温岭市新一轮规划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核算全市新一轮规划实际可核减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综合考虑全市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工业园区、铁路站场)、重点镇的建设重要性及时序,将新一轮规划可核减的基本农田进行分解,其他各镇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维持现状不变。之后,结合各镇现状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现状耕地面积,新一轮规划各镇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以及有条件建设区规模,测算各镇可实际布局的基本农田面积,以此与上述初步分解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比较,并在各镇之间进行调剂,力保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部落实到现状耕地上,得出新一轮规划最终下达各镇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全市统筹并出台相关政策,由基本农田调出镇给予调入镇相应的经济补偿措施。二、标准农田保护面积以2009年省政府下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温岭市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成果为基准,结合新一轮规划新增建设占用标准农田及土地整理补建标准农田潜力分解下达。三、耕地保有量根据分解到各镇(街道)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及各镇现状耕地面积,结合上一轮规划下达各镇的耕保量,以及各镇现状耕地分布状况、质量以及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综合确定各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四、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本次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指标分解时,首先保证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项目,然后保证新农村建设启动用地需求,剩余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全部列入新增城镇工矿用地。考虑到规划期内的一些重点工程等不确定因素,全市统筹815.42公顷新增建设用地留作市预留,以用于目前尚不确定位置的交通、水利等市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目前无选址方案的1、新增交通、水利、特殊项目用地规划期内全市新增交通、水利、旅游、特殊及能源项目用地,以各部门提交的项目为准,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列入省预留指标考虑,具体项目见表4所示:表4温岭市新一轮规划交通、旅游及特殊项目指标分解方案表单位:公顷项目类型项目名称用地规模坐落位置交通用地甬台温高速公路新河-滨海连接线33.38新河、滨海交通用地甬台温高速公路滨海东连接线32.67滨海交通用地椒新线复线(机场路)28.92新河交通用地县道竹盖线改建工程(含加油站)28.13温峤、城南、坞根交通用地牧长路35.86城北街道、泽国交通用地横峰大道27.04横峰、城东街道交通用地西环路南延5.32太平街道交通用地铁路站场道路网59大溪、泽国旅游用地长屿硐天风景区15.42新河镇旅游用地方山风景区4.2大溪镇旅游用地石塘风景名胜区(三蒜岛)10石塘镇旅游用地五龙山公园一二期3.43太平街道旅游用地梅花公园4太平街道旅游用地保山公园入口3.4城西街道旅游用地水桶岙旅游景区3松门镇特殊用地温岭市看守所15.33城北街道特殊用地殡仪馆扩建1.33城东街道2、新增电力设施用地规划期内,全市各镇、街道范围内的新增电力建设用地需求均优先保障(其中220kV的列入省重点项目由省统筹考虑),各具体项目如下表5所示:表5温岭市新一轮规划新增电力能源项目指标分解方案表名称用地规模(公顷)所在镇、街道项目类型220kV苍山变1.11松门镇省重点220kV横溪变1.3城南镇省重点220kV望海变1.3滨海镇省重点220kV石桥变1.3东浦农场省重点110kV凤凰变0.45城西街道、温峤镇台州市重点110kV淋川变0.51松门镇台州市重点110kV西郊变0.34太平街道台州市重点110kV白山变0.45大溪镇台州市重点110kV长沙变0.45城南镇台州市重点110kV高龙变0.45箬横镇台州市重点110kV高桥变0.46新河镇台州市重点110kV横峰变0.45横峰街道台州市重点110kV吉祥变0.45横峰街道台州市重点110kV联树变0.42泽国镇台州市重点110kV吕施变0.45大溪镇台州市重点110kV石桥变0.41石桥头镇台州市重点110kV石粘变0.29城北街道台州市重点110kV塘下变0.48新河镇台州市重点3、新农村建设启动用地安排综合考虑各镇行政村数量、农村人口数量、中心村建设数量,结合水库移民所需安置用地,将新增农村建设占用土地指标分解到各镇。4、新增城镇工矿用地分解在进行全市统筹考虑的基础上,首先确保重点区块、重点项目建设,再根据各镇人口、区域面积、历年经济数据、上轮规划至2009年合法批准土地面积、节约集约程度等多个参考因素,作为分解依据,分解下达各镇新增城镇工矿建设占用土地规模。五、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以不突破省政府下达的14106公顷六、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根据各镇(街道)新增建设占用土地布局,通过计算机空间分析计算出各镇(街道)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作为各镇(街道)最终的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七、补充耕地面积补充耕地指标分解主要依据温岭市滩涂开发潜力、各镇现状低丘缓坡后备资源潜力、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建设用地复垦潜力,综合确定各镇新一轮规划的耕地补充数量。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第一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分析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衔接的重要基础。本次规划利用经济发展指标、趋势外推、分部门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等多种方法,对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占用土地需求进行了预测,结果见表6。表6温岭市新增建设占用土地需求多方案预测汇总表单位:公顷预测方法2006-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土地需求量总用地量其中耕地根据经济发展指标预测GDP10972.628247.96财政收入8103.126682.28固定资产8347.26228.50分项预测(建议方案)城镇工矿用地7607.894976.63农居点900700特殊用地10723交通用地1059.52865.35水利用地1022.7473合计10697.117037.98根据用地趋势预测7704.846204.20在分项预测中,我们对新增城镇建设占用用地采用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均用地标准进行测算,新增独立建设占用用地通过重点区块项目实际需求推算得出,两者合计为新增城镇工矿建设占用土地需求量;新增农村建设占用土地主要是通过全市各镇中心村和新农村建设所需实际用地推算求出;新增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建设占用土地主要依据部门实际项目用地需求综合分析后求出。所有分项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数据测算过程均较合理,因此,课题组经过分析认为最终取分项预测方案所得结果作为最终预测结果比较合理。最终分析预测结果如表7所示:表7温岭市新一轮规划新增建设占用土地及耕地需求预测表单位:公顷行政单位2006-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土地需求量总需求量其中耕地城镇工矿用地7607.894976.63农居点用地900700特殊用地10723交通用地1059.52865.35水利用地1022.7473合计10697.117037.98第二节土地供给形势分析一、新增建设用地供给形势分析根据省下达指标,到2020年温岭市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为5073公顷。指标分解后各类新增建设占用土地实际指标规模为:新增城镇工矿建设占用土地3258.85公顷,新增农村建设占用土地839.70公顷,新增交通建设占用土地435.5公顷(不含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新增水利设施建设占用土地100.0公顷(不含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新增旅游等特殊建设占用土地438.95二、耕地供给形势分析温岭市补充耕地来源主要集中在滩涂开及低丘缓坡开发、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三个方面。全县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为5700公顷。根据温岭市的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确定2006-2020年土地开发复垦耕地4183.761、土地整理按照农用地整理潜力较大、分布相对集中的选址原则,实施农用地整理和低产田改造工程,提升耕地地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经过近几年农地整理的大力开展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温岭市土地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预计规划期仅可增加耕地140.01公顷2、土地复垦土地复垦主要是对废弃矿山以及规划期内要搬迁的农居点进行复垦。温岭市土地复垦主要集中于农居点复垦整理上,根据新一轮规划全市各镇农居点撤并拆迁计划,预测中远期全市农居点复垦可增加耕地1352.08公顷3、土地开发结合温岭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有限度的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不破坏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确定东海塘大港湾、南海涂、担屿涂3个土地开发重点工程。通过滩涂开发,规划期内补充耕地1684.23公顷温岭市西部大溪、城南等镇地表形态以山地丘陵为主,可利用现有低丘缓坡资源,缓解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根据可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的区位、自然条件、利用状况和适宜用途等情况,确定温岭市土地开发的重点区块是25度坡度以下的低丘缓坡,规划期开发补充耕地面积1007.44公顷第三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一、建设用地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前述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分析,对照新一轮规划省下达温岭市指标及分解结果,可以看出,新一轮规划期间,温岭市新增工矿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最为严重,其中矛盾最突出的为城镇工矿用地,缺口为4349.04公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土地供需缺口,全部为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在争取省级预留指标的基础上,用地需求基本能够得到保障。表8温岭市新一轮规划新增建设占用土地需求与供给方案对照表单位:公顷行政单位用地需求方案指标分解供给方案需求--供给差额城镇工矿用地7607.893258.854349.04农居点用地900839.7060.3其他建设用地107438.95-331.95交通用地1059.52435.5624.02水利用地1022.7100922.7合计10697.1150735624.11注:用地需求方案中新增交通、水利用地含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项目,用地供给方案中不包含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项目。二、耕地供需平衡分析温岭市2005年现状耕地面积为35594.70公顷,按照新一轮规划新增建设项目布局情况,新一轮规划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3983.16公顷(不含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根据新一轮规划期间全市耕地补充潜力分析计算,可补充耕地面积为4183.76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1、保护耕地。优先安排农业用地,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满足全市农业发展的需求。2、与上级控制指标相协调。在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下,调整安排建设用地,满足城镇村建设发展的需要。3、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优先保证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在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挖掘土地利用潜力等基础上,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4、保障生态屏障用地,保护滩涂和湿地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5、综合平衡。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潜力评价和需求预测,对各类用地的供需情况和土地总供给、总需求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各类用地空间布局分析,进行综合平衡。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1、优先安排基础性生态用地,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拓展生态空间。2、集中安排耕地与基本农田,全面落实浙江省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合理开发并保护沿海滩涂资源,挖掘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3、优先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镇新增用地尽量依托城镇现有的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危险区、泄洪滞洪区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各类园区尽量在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统筹布局;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设,并与旧村缩并相挂钩。4、协调安排基础性设施用地,布局具有意义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节约集约用地水平。5、维护和扩大城乡绿色空间。鼓励建设用地与园地、林地、水面穿插布局,构建农业生产稳定、城市密集区规模适中、生态功能完备的和谐城乡格局。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第一节耕地保护现状分析上一轮规划台州市下达温岭市的耕地保有量为36509.07公顷。扣除上级部门规划期间追加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149.14公顷和土地整理折抵指标调剂832.2公顷,全市实际耕地保有量为35527.73公顷。根据温岭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为35594.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33.15%,完成了保护耕地的目标。从总体上看,温岭市各镇均有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滨海平原,其中箬横、滨海、新河、松门四镇的耕地面积比例均超过10%;太平街道最小,面积为196.76公顷,只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0.55%。全市人均耕地0.46亩,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795亩的警界线,各镇具体耕地面积见下表9虽然完成了上轮规划的耕地保有量目标,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市各项新增建设用地将占用耕地3983.16公顷表9温岭市2005年各镇耕地面积表单位:公顷行政单位耕地面积比例(%)太平街道196.760.55城东街道831.482.34城西街道546.471.54城北街道432.311.21横峰街道651.981.83泽国镇3036.948.53大溪镇3176.688.92松门镇4149.8611.66箬横镇6753.6518.97新河镇3866.4810.86石塘镇455.781.28滨海镇3895.2210.94温峤镇2004.525.63城南镇3075.338.64石桥头镇1196.843.36坞根镇1324.403.72东海塘0.000.00合计35594.70100.00第二节基本农田调整的原则及要求一、基本农田调整原则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温岭市基本农田调整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在布局上进行适当调整,具体划定时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法规,规范调整。依照有关法规、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对温岭市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严禁借规划编制之机随意调减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降低基本农田质量,影响基本农田的整体布局。2、确保数量,提升质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级下达温岭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为30366.67公顷,与全市上一轮规划基本农田任务相比略有降低。考虑到规划期内全市各类建设项目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占用,新一轮规划温岭市的基本农田保护压力非常大。为了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温岭市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得低于上级下达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级,或者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布局安排应协调一致。3、布局稳定,集中连片。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棉、粮、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利用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村庄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二、基本农田调整要求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基本农田调整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来进行。基本农田调入调出应符合以下要求:1、调入的基本农田新划入的基本农田土地现状应当为耕地。规划期内规划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水域,预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预期调整为耕地的农用地,不得划为基本农田;高等别耕地、集中和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内作为“绿心”、“绿带”保留的耕地,以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作为绿色开敞空间保留的耕地,可以划为基本农田。2、调出的基本农田低等别、质量较差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因损毁、采矿塌陷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可以调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应当调出;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三、基本农田调整情况省下达温岭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0366.67公顷,与上一轮规划台州市下达温岭市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1217.80公顷(调整后)相比,核减了851.13公顷。新一轮规划全市共有近27500公顷基本农田与上轮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完全一致,调入基本农田3122.44公顷基本农田调整后,温岭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省下达的30366.67公顷的保护任务,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第三节基本农田空间布局根据温岭市的地形、土壤、水利设施等条件,耕地应尽量向水网平原及河谷平原地区集中,并提倡进行规模化经营。对土壤条件较好,但交通不便的地区,应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抛荒,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重点培育和壮大特色农业,通过农业示范园区,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建成外向型、优质高效的农业示范区,使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进行非农建设,确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无法避免占用基本农田的,应按法定程序调整规划,并按基本农田保护规定严格审批。省政府下达给温岭市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为30366.67公顷,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时,温岭市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30943.76公顷,在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中的耕地多划577公顷

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一、土地用途分区的原则按照温岭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生态建设与产业空间发展趋势以及新增建设用地布局方向,综合划定全市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区,作为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发展调控与管理的依据。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应该以反映区域实际、显示区域特征、抓住主导用途、服务于用途管制为基本指导思想,遵循以下原则:1、土地主导功能与土地适宜性相协调的原则;2、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相似性和差异性明显的原则;3、有利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4、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5、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原则。二、土地用途分区划定依据1、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规划。主要包括“十一五”规划和重大行业、区域用地布局规划;2、土地利用现状。反映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及各类用地分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卫星影像图片资料;3、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性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通过区域土地资源对各业生产及城镇建设的适宜性评价,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4、上级规划分解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5、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布局方案;6、与土地利用和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三、土地用途分区类型根据功能分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以温岭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根据各类用地规划布局方案,充分利用公路等现状明显地物或者河流、山脊、水库等自然地物界线,同时兼顾行政界线和图斑线的完整性进行分区。全市共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和其他用地区,并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一、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要素1、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按照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划定城镇村工矿建设用地边界。2、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划定城镇村工矿建设规划期内中选择布局的范围。扩展边界与规模边界可以重合。3、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等特殊需要,划定规划期内需要禁止各项建设与土地开发的空间范围边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必须在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划定的基本要求1、按规划主导用途区划定不同土地空间管制区域,提出不同管制规则及建议。2、按规划主导用途区,以“禁止建设-允许建设-有条件建设-限制建设”的次序,对区域土地进行空间管制分区。3、空间管制区原则上以村界、路、桥、河流、山体等明显标志物为范围界线。4、各区相加的面积总和为市域总面积。三、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划定方法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划定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即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止边界后,规划范围内形成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4个区域。1、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及与其他相关规划充分协调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划定。划定规模边界和允许建设区时,优先选择有利于保护耕地和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的方案,尽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少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允许建设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市、镇、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允许建设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通过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2、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为适应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按照建设用地规模的一定比例划定。扩展边界与规模边界可以重合,城市、镇等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应尽量采用主要河流、高速公路、铁路、绿化带、山体等具有明显隔离作用的地物;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扩展边界围合区域扣除允许建设区的剩余区域为有条件建设区;针对具体的城市、镇、村等空间实体,在不突破其对应允许建设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前提下,有条件建设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并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规模提前完成,经定期评估确认拆旧建设复垦到位,存量建设用地达到集约用地要求的,有条件建设区内土地可安排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3、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根据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等特殊需要,在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的基础上划定。禁建边界所包含的范围,形成禁止建设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森林公园、地址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水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河湖的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等。禁止建设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合的建设活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建边界不得调整。4、限制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形成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限制建设区内禁止中心城区、镇、大中型工矿,以及纳入允许建设区的主要村庄建设,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的最低需求量。基本农田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划区定界工程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程。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程是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二章、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关于印发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验收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126号)等法律法规而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程是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和《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方案》的要求确定的。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是落实国务院提出的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的总要求,以建设促保护,进一步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第二节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土地综合整治是指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引导、聚合各类涉农资金,推动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促进耕地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积极破解新农村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等用地难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本轮规划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依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拟定规划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就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从而确定农用地开发整理工程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工程。第三节重大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工程一、交通运输项目1、铁路甬台温铁路为中国沿海大通道中浙江境内的重要控制性项目,北起浙江省宁波市,经台州,南至温州市,全线长268千米,是一条以客运为主、客货兼顾的国家一级铁路,是中国铁路网中长期规划“八纵、八横”中沿海通道和“四纵、四横”高速客运网中的组成部分。甬台温铁路温岭段经泽国、大溪两镇,自泽国入境经大溪设隧道出境,规划在泽国、大溪交界的利岙村、下洋张村处设立客货两用火车站出口,为周边地区服务。甬台温铁路温岭段总长16公顷,占用土地282.06公顷,其中线路建设用地38.29公顷,站场用地202公顷2、公路温岭市公路网总体布局由“七纵四横”的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地方干线公路网络组成。第一层次由已经建成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沿海高速公路组成市域干线公路主骨架。第二层次由104国道、75省道、76省道、81省道及县道组成沟通周边县市和连接本市城乡的主网络。第三层次为通村公路组成遍布乡村、沟通村村联系的次网络。根据温岭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省、市的统一路网规划,2006-2020年,全市新增公路用地1297.3公顷,其中省级重点公路用地“七纵四横”的主干公路网络为:(1)“七纵”:一纵:甬台温高速公路,二纵:沿海高速公路,三纵:104国道、湖雾-竹坑公路,四纵:大麦屿疏港公路,五纵:76省道(泽国-林岙),六纵:泽太一级公路、76省道复线城南段,七纵:椒新线复线(机场高速)、石松公路(新河-松门)、松门-石塘公路。(2)“四横”:一横:104国道复线大溪段、104国道复线泽国段、沿海高速新河-滨海连接线,二横:大溪-石粘一级公路、石松公路(石粘-新河)、新河-滨海公路,三横:坞根(界坑)-太平公路、太平-箬横公路、箬横-龙门港公路,四横:76省道(横山-林岙)、81省道(林岙-松门)。3、港口通过航道的整治,进一步改善港区通航条件。保留永安、沙山两个海港,规划改扩建温岭港区龙门散货码头、温岭沙山(东门头)码头,温岭石塘码头。温岭港区位于横门山岛与九洞山岛之间的海峡,规划设计1000顿泊位3个,500顿泊位1个。按此规划目标,2006--2020年,港口建设需占用土地32公顷二、水利设施项目根据温岭市水利发展规划目标,温岭市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集中在海涂围垦、防洪保安工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等三个方面。按照水利发展规划的要求,预期到2020年,全市规划新增水利设施面积463.53公顷(不含未定选址方案的水利项目),其中水库水面面积127.21公顷,水工建筑面积第四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指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将若干拟复垦为农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拆旧建新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第五节滩涂开发利用工程温岭市是浙江省海洋大市,海域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海涂面积155平方公里。《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市实施规划(2008-2020年)》确定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建设区块,其中总面积约3600公顷的东海塘围涂工程是全省三大围涂工程之一根据《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2005~2020年)》,规划至2020年全市滩涂围垦建设项目5处,分别为东海塘北片围涂、担屿围涂、南海涂、大港洋围垦、殿嘴头外塘围垦,总面积达7380.67公顷。可形成耕地面积3000公顷,水产养殖1100公顷,建设用地3000公顷,海堤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353.67公顷规划期内,全市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按照浙江省滩涂围垦项目审批规定要求,保证滩涂围垦开发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规模与投资、投资与效益、效益与生态、生态与民生的结合,更要考虑滩涂资源的承载力,做到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