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山东版)_第1页
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山东版)_第2页
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山东版)_第3页
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山东版)_第4页
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山东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山东专用1.(2023上·山东淄博·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政治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2.(2023上·山东济南·高一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史记》材料二: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材料三: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1)材料一体现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后,其统治在中央和地方推行哪些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3.(2023上·山东威海·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等他们收了之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材料二

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东京梦华录》卷六至卷十依次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摘编自张莉曼《<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女性民俗》(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经济生活景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女性民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4.(2023上·山东威海·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年)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达到2460万。实际上清查人丁时不仅百姓多方隐匿,地方官也担心丁增赋重,不便办纳,有意少报数字,因此实际上的人丁数量应当大大多于统计数字。加上未进入统计的老人、少儿、妇女,到康熙后期,全国的实有人口也应在1亿人以上。随后,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人口超过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大关。材料二

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康乾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中“回光返照”的喻义,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5.(2023上·山东威海·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向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也是近代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历程,近代知识分子是肩负着拯救国家的使命踏上域外行旅之途的。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摘编自傅建安《中国现代域外纪游文学的兴起与现代转型》(1)根据材料,概括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五四运动之前,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求现代文明的历程中所开展的运动(只写运动的名称即可);并任选其中之一,概述其积极作用。6.(2023上·山东泰安·高一统考期末)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对辛亥革命纪念意义的发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所以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不说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于共产党的成立和以后的历史,也就不能说得清楚。”——摘编自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时期纪念话语大革命初期原因教训土地革命时期唤起民众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打倒蒋匪——摘编自朱斌《论中共纪念辛亥革命话语之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哪些“准备”?(2)从材料二的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任意选取其中两个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7.(2023上·山东日照·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为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漫画。(1)对四幅历史漫画揭示的相关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时间排序。(2)任选其中一幅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出合理解读。(3)历史漫画作为一种图像史料,如何认识其史料价值?8.(2023上·山东烟台·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二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正是在开荒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图中A、B、C、D四处代表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地,请将它们按字母顺序一一对应,写在答题卡上。(2)从B、C、D中任选一个精神,写出形成这一精神的代表性历史事件,并简述其意义。(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南泥湾精神诞生的背景。9.(2023上·山东威海·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的军阀,不是资产阶级。军阀政府名为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列强……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摘编自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会议内容及影响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这两枚纪念邮票发行的理由。10.(2023上·山东泰安·高一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1)主张: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主要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崛起;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2)地位变化: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原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儒学不断更新,适应了时代需要;黄老之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详解】(1)主张: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人事问题,儒家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主张;据材料一“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人事问题,法家提出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等思想主张。时代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结合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这一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政治上,西周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主要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涌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2)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可知,西汉时期儒学受到汉武帝的重视,确立了独尊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受统治者重视到西汉汉武帝后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地位的变化应当从儒学自身的发展和汉武帝的需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发展、更新了儒学,使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需要;从统治者汉武帝的需求角度来看,经历了汉初"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后,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日盛,但边疆问题、郡国并行下诸侯国问题等等,使得汉武帝迫切需要通过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而黄老之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学。2.(1)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措施:实行推恩令,打击地方诸侯的势力;思想上,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向商人征收重税,实行盐铁官营。(3)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理由:三省六部制度下,分工明确又彼此牵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科举制下,有利于打破门阀士族的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社会的统治基础。【分析】本题考查从秦到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需考生结合相关史实作答。【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一“初并天下”可得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二“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可得出“实行推恩令,打击地方诸侯的势力”;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得出“思想上,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二“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可得出“经济上,向商人征收重税,实行盐铁官营”。(3)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可得出“三省六部制度”;根据材料“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可得出“科举制”。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度下,分工明确又彼此牵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科举制下,有利于打破门阀士族的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社会的统治基础。【点睛】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3.(1)夜不闭市(或集市打破时间限制或出现早市、夜市);商品市场种类多(或者商品市场多种多样);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或商品种类丰富);行业众多;有娱乐场所;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特点: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较多地参与经商;从商领域广泛;出游限制少;游玩频率高。原因:商业的繁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社会观念的转变;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详解】(1)根据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以及“早市”可知,夜不闭市(或集市打破时间限制或出现早市、夜市);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市场以及“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可知,商品市场种类多(或者商品市场多种多样)、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或商品种类丰富);根据材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可知,行业众多、有娱乐场所、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特点:根据材料“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可知,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较多地参与经商、从商领域广泛;根据材料“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可知,出游限制少、游玩频率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观念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4.(1)原因: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政局稳定;高产农作物广泛种植;封建经济繁荣(或封建经济发展);国土开发;税制改革(或“摊丁入亩”的推动、或者废除人头税);隐匿人口的公开等。(2)喻义:康乾盛世在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重重危机。说明:繁荣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比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击败准噶尔部、设台湾府、设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等;传统文化科技发展(或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比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编纂《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危机表现:人口急剧增长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暴露(人多地少,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或贫富矛盾加剧);奉行闭关自守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可以归纳出政府调整了赋税政策,废除人头税,减少了隐匿人口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封建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可以养活更多的人等方面总结人口增长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回光返照”是指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是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史实说明,结合所学知识,从康乾盛世的表现,对繁荣可以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比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击败准噶尔部、设台湾府、设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等;传统文化科技发展(或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比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编纂《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方面加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康乾盛世之后,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危机可以从人口急剧增长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暴露(人多地少,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或贫富矛盾加剧);奉行闭关自守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方面进行说明。5.(1)特点: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学习内容不断深化(渐进性、或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2)事件:技术——洋务运动;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示例: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或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向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也是近代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历程,近代知识分子是肩负着拯救国家的使命踏上域外行旅之途的”可知,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根据材料“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可知,学习内容不断深化(渐进性、或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2)事件:根据材料“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西方学习技术的运动是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西方学习制度的运动是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根据材料“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概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或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等等。6.(1)说明:辛亥革命揭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唤起了民众的共和民主意识;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亚洲第一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兴起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在辛亥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一部分先进分子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障碍,奠定了经济、阶级、思想和领导基础。(2)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国民大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们共同愿望,为寻求新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借助辛亥革命纪念突出“原因教训”话语,明确了大革命的对象与动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大革命的开展。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军阀的压迫,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深知动员民众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借助辛亥革命纪念突出“唤起民众”话语,深刻揭示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号召民众在中共的领导之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借助辛亥革命纪念突出“统一战线”话语,主张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抗战胜利之后,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关系急剧恶化。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辛亥革命纪念之机,突出“打倒蒋匪”话语,揭示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提出民主建国主张,号召民众团结一致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解放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纪念辛亥革命,表达了其社会、政治、思想的纪念诉求,体现其政策的灵活性。【详解】(1)说明: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得出辛亥革命揭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唤起了民众的共和民主意识;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亚洲第一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兴起和发展;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进一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从对中共领导者的作用分析,得出在辛亥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一部分先进分子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从对之后的五四运动以及中共产生分析,得出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障碍,奠定了经济、阶级、思想和领导基础。(2)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得出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国民大革命时期,从新的革命道路分析,得出“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们共同愿望,为寻求新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借助辛亥革命纪念突出“原因教训”话语,明确了大革命的对象与动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大革命的开展。土地革命时期,从国共十年对峙角度分析,得出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军阀的压迫,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深知动员民众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借助辛亥革命纪念突出“唤起民众”话语,深刻揭示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号召民众在中共的领导之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析,得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借助辛亥革命纪念突出“统一战线”话语,主张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从国内矛盾的变化分析,得出抗战胜利之后,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关系急剧恶化。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辛亥革命纪念之机,突出“打倒蒋匪”话语,揭示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提出民主建国主张,号召民众团结一致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解放全中国。最后总结,得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纪念辛亥革命,表达了其社会、政治、思想的纪念诉求,体现其政策的灵活性。7.(1)图1、图3、图2、图4。(2)图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结果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图2: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3:漫画反映的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图4:漫画反映的是1924-1927年掀起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的旗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成果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3)历史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像史料,往往借助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以揭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漫画可以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还原历史的真相。【详解】(1)图1反映的是1894年开始的甲午战争,图2反映的是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图3反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图4反映的是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因此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图1、图3、图2、图4。(2)图1:可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结果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等进行解读。图2:可从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等进行解读。图3:可从漫画反映的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等进行解读。图4:可从漫画反映的是1924-1927年掀起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的旗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成果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等进行解读。(3)可从历史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像史料,往往借助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以揭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漫画可以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还原历史的真相等角度进行总结。8.(1)A西柏坡精神

B红船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遵义会议精神(2)事件: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意义: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找到了正确的革命方向,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事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建设。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事件:遵义会议召开。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主战场;日军疯狂扫荡,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中国共产党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战,开展大生产运动。【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A处是河北省西柏坡,是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地,B处是浙江嘉兴,是红船精神的诞生地,C处是江西省井冈山地区,是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D处是贵州省遵义,是遵义会议精神的诞生地。(2)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B红船精神的代表性历史事件是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其意义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找到了正确的革命方向,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井冈山精神的代表性历史事件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建设,其意义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D遵义会议精神的代表性历史事件是遵义会议召开,其意义是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194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主战场;日军疯狂扫荡,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敌后抗日根据地处境艰难;据材料二“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战,开展大生产运动,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9.(1)原因:基于国情要开展国民革命的需要(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或国家遭受内外压迫);国民党力量强大且较革命;工人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力量较弱;共产国际的推动。意义: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国民革命迅速开展(或推动国民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或加速国民革命的进程);推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等。(2)中共七大:内容: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影响: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共八大: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影响:这次大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军阀政府名为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列强……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有基于国情要开展国民革命的需要(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或国家遭受内外压迫)。根据材料一“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可知国民党力量强大且较革命。根据材料一“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可知工人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力量较弱。根据材料一“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可知共产国际的推动。意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国民革命迅速开展(或推动国民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或加速国民革命的进程),推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等。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2)中共七大:内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的内容有,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大历时50天,是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