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_第1页
陋室铭(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_第2页
陋室铭(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_第3页
陋室铭(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_第4页
陋室铭(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陋室铭

(-)(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毒琴素:不加装饰的

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

C.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D.衡于虑衡:平衡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有仙则名思而不学则殆

B.何陋Z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舜发于吠亩之中所恶有甚于死者

D.然后知生于忧患顾死于安乐也鸣之地不能通其意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

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

艰苦环境。

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

势充沛,雄辩有力。

【答案】1.D

2.A

3.D

4.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衡:平衡”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思虑阻塞。“衡”是通假字,同"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故

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副词,都是“就,便”之意;

B.助词,提宾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的;

C.介词,从/介词,比;

D.连词,表并列,无意义/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动心忍性”在此处应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据此排除AB;“曾益”是一

个词,“曾,通“增”,增加。据此排除C。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2页共31页

B“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说法错误,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的是自己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故选Bo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

(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

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

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

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

之中,使他的每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

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

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

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

灭亡的道理了。

(-)(2021.广西桂林•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第3页共31页

A.有仙则名(出名)

第4页共31页

B.即是陋室(这)

C.可爱者甚蕾(多)

D.陶后弊有闻(新鲜)

⑵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温故而知新

C.濯清涟而不妖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错送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

B.往来无白/丁

C.中通中卜直

D.不蔓/不枝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请根据【甲】【乙】两文填写表格。

托物言志

选文/表现手法

不同的物象相同的志趣

【甲】②__________②_________

【乙】莲

【答案】(DD

(2)B

(3)B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陋室;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第4页共31页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

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D.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而”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

得出答案。

A.句意为: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而:连词,表示转折;

B.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就能获得新的理解和感受。而:连词,表示承接;

C.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而:连词,表示转折;

D.句意为: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而:连词,表示转折;

故选B。

(3)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

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B.有误,句意为:来来往往的没

有无学问的人。故断句为:往来无/白丁。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云,说;

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

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乙文第一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第二段"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通过对莲的描绘和赞颂,表现了作者不

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据此可知,他们相同的志趣是: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参考译文】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

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

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

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第5页共31页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

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

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三)(2021•江苏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暧,暧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

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

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蒙受此厄于人()

②举与初见似小人()

③谈笑有尊儒()

④无案牍之芳形()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伴以醋及他物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但恨其食后打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知人之厌我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D.终见此物大异葱蒜人恒过,颦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申妙朗读停顿。

故亦欲绝而弗食

9.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第6页共31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使用了相同写作手法,请从对比、类比、比喻中选出正确的一种并结

合选文阐释其表达效果。

【答案】6.曾经这大使……劳累

7.D

8.故/亦欲绝/而弗食

9.(1)虽然有些小缺点,也该原谅,所以还是照吃不禁忌它。

(2)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10.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甲文划线句把大蒜和“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类比,突

出萝卜煮熟之后再吃就没有怪味这一特点;乙文中的划线句说明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就能出

名,声名远播。

【解析】

6.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我就曾经闻过别人喷出的这种臭气。尝:曾经。

②句意为:这就像一个人初看觉得是小人。是:这。

③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鸿:大。

④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7.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

意思和用法。

A.相同,介词,用;

B.相同,副词,只;

C.相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D.不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代词,这样:

故选:D。

第7页共31页

8.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解答时,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

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再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个句

子的大意是:所以打算不再吃了。“故”是连词,"而''是连词,在“故”“而”后面划开,据此断句为:故/亦欲

绝/而弗食。

9.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虽,虽然;食,吃;

②中重点词语有:上,长到;入,映入;

10.考查句子赏析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

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把大蒜和“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类比,突出萝卜煮熟之后再吃

就没有怪味这一特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运用类比的手法,

说明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就能声名远播。

【参考译文】

乙: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

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

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

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多。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涔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百为,少耆①欲,

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傀石②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注释】①耆:同"嗜”,嗜好。②僧石;两石与一石,指数量少

1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

第8页共31页

③清静立为_______________

④虽富贵不事也______________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13.【甲】文末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试结合【乙】文分析其所举的“西蜀子云亭“例子

是否恰当?

14.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际交往之道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看法

【答案】11.有名,出名大通“无”,没有从事,做

12.①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②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

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13.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陋室不陋。

恰当,扬雄家贫,没有储粮,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拥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

趣。作者把他当作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

暗示了陋室不陋。以“西蜀子云亭”自况,旨在表达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

14.此问为开放性问题,看法可分为正反两种:

①表赞同: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作者这类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言,

只有与那些同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才能不断精益自己的知识、学问。

②表反对: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未免显得太

过自命清高了,这样一来会让我们缺失许多像他人学习的机会,这不利于我们对知识、信息的全面了解。

所以这不是一种很好的交友方式。

【解析】

第9页共31页

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耍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

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出名。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大。

亡,通假字,同“无”,没有。事,古今异义词,从事,做。

1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

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

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

意重点词的解释:①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

劳累。②少,小时候;好,喜欢;无所不见,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1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作者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有力地证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第二问,首先明确所举的“西蜀子云亭”

例子恰当。结合杨雄的境况、追求及作者的思想分析。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由“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僧石

之储,晏如也”分析,扬雄是一个安贫乐道、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生活情趣淡泊高雅。举“西蜀

子云亭”的例子,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14.考查发表看法。结合文言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作答。此题开放,答案不唯一。表明观点,理由充分

合理即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臼丁”的释义: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体现了交往者的儒雅之气。如,认同。可就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交友要有选择,广交益友。朱者赤、近墨

者黑,与高雅之士交往,能够使自己不能成长,知识与学问有所增长。也可以回答不认同。作者这种交友

方式,过于自命清高。可从《论语》中人格修养方面解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不能把朋友分成三六九等。孔子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切磋,互相

帮助,全面掌握知识和信息。我们交友不能自命清高。

【参考译文】

乙: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性情沉默,没

有大的作为。为人简朴,悠闲自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家产不超过十金,贫困得没有什么储粮,他安

之若素。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五)(2022•湖南岳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第10页共31页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极爱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

意怡如(内心安适愉快)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时闻者多哂(讥笑)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

(2)无案牍之芳形万-44-:

(3)可以调素琴素:

(4)不营产业营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7.【甲】文开头说“斯是陋室”,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陋室”是陋还是不陋呢?请结合选文内容

简要分析。

18.【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案】15.出名,有名使……劳累不加装饰的经营,谋求

16.王欢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17.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清雅,生活情趣高雅,主人品德高尚。

18.【甲】文主人公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主人公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解析】

15.

第11页共31页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句意为: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2)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使……劳累;

(3)句意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

(4)句意为:不谋求家业。营:经营,谋求。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重点词语有:弥,更;遂:终于;通儒:学识渊博的读书人。

17.本题考查文意理解。甲文开头说“斯是陋室”,指的是房屋本身陈设的筒陋;结合“惟吾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

知,陋室因为有了高雅的主人、优美的环境、往来的鸿儒和文雅的素琴、金经而变得不陋,故陋室“何陋之

有“?据此分析作答。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甲文结合语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分析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没有丝毫不满,反而安贫

乐道,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乙文结合句子”专精耽(极爱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

储,意怡如(内心安适愉快)也''分析可知,王欢精神专一,沉迷于学业之中,即使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贮

存,内心还是安适愉快。故他的安贫乐道体现在手不释卷的求知态度和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译文】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

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即使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贮存,内心还是安适愉快。

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壬欢笑着对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

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最终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六)(2022•广西百色•一模)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第12页共31页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

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

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A维里之与久震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以藏者赤,漆之所以藏

着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

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合。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B.无丝竹之乱/耳/下车引石

C.与萼人居/择其等者而从之

D.则商也日益/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20.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德,洛阳人。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

豪”之称。

B.【乙】文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C.【甲】文题目里“铭”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一般押韵;【乙】

文中的“丹之所以藏者赤,漆之所以藏着黑''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D.【甲】文的“何陋之有?”是倒装句;【乙】文的“赐好说不若己者''是判断句。

21.下列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来往客人之高雅和陋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三个方面来

点明“陋室不陋”。

B.【乙】文告诉我们: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君子必须慎重地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相处的人。

C.【甲】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和【乙】文中“芝兰之室”都喻指贤士的居所。

D.【甲】【乙】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2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第13页共31页

【答案】19.D

20.D

21.D

22.(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2)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

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谈论比不上自己的人。(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II渐丧失)。

【解析】

19.A.动词,长上/方位词,上面;

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

C.形容词,好的/名词,优点;

D.两项都是连词,那么;

故选D。

20.D.“蜴好说不若己者”不是判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者”是“……

的人”之意,不是判断句的标志词。

21.D“【乙】……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述错误。乙文阐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如入芝

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以藏者赤,漆之所以藏着黑''运

用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不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故选D。

2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丝竹:音乐;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乱耳:使耳朵受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

使身体劳累。

(2)好:喜欢;贤己者:比自己贤能的人;处:交往;好说:喜欢谈论;不若己者:不如自己的人。

【参考译文】

【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

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

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起,就

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

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

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

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啊。

第14页共31页

(七)(2022.贵州贵阳•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en)漉(1Q),雨泽下注;每移

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i),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楣(shM),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

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

移影动,珊珊可爱。

23.解释下列加点字

(1)惟吾德零()

(2)无案牍之方形()

(3)每移氟)

(4)余稍为修葺()

24.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25.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_________: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手法。

26.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答案】23.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使……劳累桌子我

第15页共31页

24.(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我稍作修理,让它不能从上面漏土漏雨。

2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对比

26.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

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

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

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

好。

②句意为: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劳:使……劳累。

③句意为:每次动书桌。案:桌子。

④句意为: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余:我。

2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云:说。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余:我。稍:稍微。修葺:修理草屋。上漏:从上面漏(土、雨)。

2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把握写作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

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解答。

甲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意思是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L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

上了青色。描写了陋室的环境清幽雅致;故①处填: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乙文:“庭阶寂寂”意思是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直接写出了居室清静;“万籁有声”意思是听自然界各

种各样的声音。从侧面反衬居室的清静。故②处填: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

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有''和"无",“鸿儒”和"白丁”形成了对比;乙文“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中"万籁有声''侧面反衬居室的清静与“庭阶寂寂''直接写居室清静,-反•正也是对比,故③处

填对比。

26.本题考查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正确的主旨情感,

然后结合自身理解,谈认识和看法。回答时,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再结合自己实

际生活谈感想。

第16页共31页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的清贫,不算什么,关键是我们能在其中保

持自己做人的节操,像作者那样在陋室追求自己的精神层面的享受。

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连衣食住行都解决不了,那还

谈什么精神的享受。我们不能追名逐利,但也不一定非得固守清贫。

【参考译文】

乙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

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

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

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

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

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

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八)(2022•山东东营・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争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

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

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

多禹锡之辞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

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

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禹锡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

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官。

(《新唐书•刘禹锡传》)

第17页共31页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案牍之芳形劳:

②所言必从从:

③故武陵溪洞间夷歌故:

④公卿大僚多与之有交:

28.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

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29.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异同。(各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27.①使……劳累②听从③所以,因此④交往、结交

28.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29.同:①甲乙两文都运用衬托的写法,甲文引用孔子的感叹正面衬托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怀,乙文用王叔文的器重、江南文士的称誉侧面衬托刘禹锡的过人才华。②甲乙两文都提及明贤,

甲文提及诸葛庐、子云亭,是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乙文提及当时

的诗坛领袖白居易,是为突出刘禹锡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

异:①甲文托物言志,反向立意,通过强调“陋室不陋”来写自己“德馨”,乙文寓情于事,将作者对刘禹

锡的情感蕴含在平实的叙事之中。②表达方式上,甲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体,

乙文是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③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抑

扬顿挫。乙文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解析】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劳:使……劳累。

②句意:(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从:听从。

③句意: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故:所以,因此。

④句意:公卿大官中有很多人与他交往。交:交往、结交。

2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

第18页共31页

句意为: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

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王叔文得幸太子”写王叔文的际遇;“禹锡以名重一时''写刘禹锡的名声;“与之交”

写两人的交往;“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写王叔文对刘禹锡的评价。故可断句为: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

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29.本题考查文章写法的比较分析。

甲文是表达感情的铭文,乙文是传记,文体不同,但两文在写法也有相同点。如,都运用了衬托手法。

甲文的“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感叹,正面衬托了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豁达情怀和高洁傲岸的道德

情操;乙文中“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禹锡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

用王叔文对他的器重和江南文士对他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刘禹锡的才华之出众。其次,两文都提及古代

名贤人。甲文中提到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著名贤人自比,表明了刘禹锡具有与他们一样的

志趣和抱负;乙文中“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用白居

易与刘禹锡的唱和交往,突出了刘禹锡的文学才华。

两文不同的方面,一是表达方式,甲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乙文以记叙为主。二是表现手法,

甲文是铭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写“陋室不陋”,表达“惟吾德馨'’的主题;乙文是人物传记,通过直叙

其事,将作者对刘禹锡的赞美表现在平实的叙事文字中。三是文采句式方面,甲文骈散结合,短句为主,

节奏分明,多用对偶,讲究押韵,富有音韵美;乙文以散句为主,句式相短错落,富于变化。

【参考译文】

(乙)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

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

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王叔文(的改

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

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

的歌词。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

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刘禹锡曾经

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书给宰相,(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

文章,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刘禹锡曾经写了《西塞怀古》

《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这些诗)为佳作,虽然(刘禹锡)官位不显达,(但)公卿大官中有很多

人与他交往。

第19页共31页

(九)(2022.山东枣庄•一模)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

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

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睛显晦,昏

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弹纪。噫!凡今我为是物主,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

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

何以求焉?

(节选自《白居易集•庐山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嗒(ta)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塞(jian)剥:指时运不济。

3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惟吾德警(2)谈笑有涉傕(3)其境胜维(4)明年春

3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匡庐奇冷佳木布而繁阴

B.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々忘路年远近

C.因回峰腋寺作为草堂群臣吏民能画刺寡人之过者

D.乐天即来为主喀克,公问其故

3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第20页共31页

3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3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1)”,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2)工居室主人

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3)一,乙文体现了白

居易的(4)。

【答案】30.(1)德行美好;(2)博学的人;(3)极(最);(4)第二年。

31.D

32.(1)苔痕要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2)(我)最终收获了所喜爱的,又为什么要求(别的)呢?

33.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3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其境胜绝,又甲庐山(或:“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高洁

傲岸(安贫乐道);豁达乐观。

【解析】

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德行美好;

(2)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鸿儒:博学的人:

(3)句意:那地方最美。绝:极(最):

(4)句意:第二年春天.再:第二年。

31.A.形容词,秀丽,形容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