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6道选择题命题点之六种群和群落_第1页
高考6道选择题命题点之六种群和群落_第2页
高考6道选择题命题点之六种群和群落_第3页
高考6道选择题命题点之六种群和群落_第4页
高考6道选择题命题点之六种群和群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模块四以种群为基础的群体稳态[考多少·考什么];本板块在全国卷中一般考1个选择题(分值为6分)和1个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左右)(一)选择题主要从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两方面命题。(二)非选择题一般综合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主要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命题[二轮复习怎么办];本板块内容主要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展开,在复习时把三个层次串连成线,从以下方面着手,就可实现寻门而入,破门而出。1.针对常命制选择题的种群和群落内容,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实例理解种群、群落的概念,并且能利用其解决相应问题。(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可通过图文转换、列表比较、图表分析、列举实例等方法突破这一重点。(3)复习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的相关内容时,要灵活掌握并运用该部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如利用群落空间结构的知识解释套种农作物为什么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上产量等问题。2.对于常命制非选择题的生态系统内容,应构建跨章节知识体系(1)遵循“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挖掘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与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内在联系,理解和利用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基本原理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分析结构和功能与稳定性(生态平衡)的关系,示例如下:(2)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细胞代谢知识相联系,建立宏观和微观的知识体系。高考6道选择题命题点之(六)eq\a\vs4\al(种群和群落)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选择题—高考考点练明]1.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高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值逐渐增大3.某弃耕大豆田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组成”,某生态学家通过调查得知,田鼠种群密度为80只/hm2。调查时,他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弃耕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植物,次级消费者为鼬B.弃耕农田里发生初生演替,和弃耕前相比该弃耕地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C.该生态学家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有标记的田鼠有20只D.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估算的种群密度大于80只/hm2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池塘或湖泊水体发绿,为了改善水质,有人建议在池塘或湖泊的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表。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的种类,以及投放后该鱼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类别青鱼鲢鱼鲫鱼鲤鱼食性螺蛳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杂食A.青鱼,“S”型B.鲢鱼,“S”型C.鲫鱼,“J”型D.鲤鱼,“J”型5.下列实践活动,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的是()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②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③向森林喷洒农药来防治某一虫害④禁止捕蛇来防治田间的鼠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6.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7.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eq\f(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2008~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0~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8.下列有关群落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是群落丰富度增大的重要原因C.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可能会导致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森林群落区别于草原群落显著的特征是森林群落的丰富度髙9.“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根据这一观点和生态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B.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一定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D.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0.浮萍(一种被子植物)在环境污染治理和能源生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研究发现,浮萍不但能净化水质,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遮光状态,从而降低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A.浮萍能分解水中有机污染,属于分解者B.浮萍通过影响叶绿体的生理功能抑制的蓝藻生长C.浮萍与藻类是竞争关系D.浮萍可用于能源生产,体现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间接价值11.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B.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12.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13.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B.调查马尾松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不同层的物种丰富度都是最低D.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的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14.科研人员以果蝇为材料研究进化时发现,野生种群中个体刚毛平均数为9.5根,科研人员从中选出刚毛最多的20%个体为起始种群,从起始种群开始进行多代选择,在每一代中选出刚毛最多的20%个体来繁殖子代,反复进行86代后,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40根。对此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多刚毛果蝇与少刚毛果蝇存在竞争关系B.20%的小种群与原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实验过程中,人工培养20%的小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D.最后的多刚毛种群和起始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果蝇没有进化15.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顶极群落时,P/R<1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碳循环的量趋于增多[非选择题—综合应用练通]16.“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___。(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C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2016年6月C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型。可以预测,2017年6月后C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________,直接原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3)研究人员监测了C种群几年间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数量变化曲线,见图乙。监测过程中为控制C种群的数量,引入了以C为食的种群D。据图分析,D最可能是在图中___________点对应的时间引入,该时间点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控制C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4)动物B和动物C都是恒温动物,它们同化的能量中有不足10%用于_________,而其余的能量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能够依据B留下的气味去猎捕B,B同样也能够依据C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7.(2017·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eq\b\lc\[\rc\](\a\vs4\al\co1(增分类考点,讲练贯通))1.明确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2.解读三种类型的“S”型曲线(填空)(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3.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填空)(1)K值与K/2值的分析:(2)K值与K/2值的应用:种群密度调查、年龄组成的类型和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及曲线分析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题目难度一般,但若不能正确分析和利用题目中信息,也会导致失分。种群的特征及内在关系1.(2012·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某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2.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B.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D.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与雄性因争夺地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技法指导]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判断(1)据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判断:①曲线图:②柱形图:(2)据出生率和死亡率判断: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率>0⇒增长型。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率=0⇒稳定型。③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率<0⇒衰退型。种群的数量变化4.(2017·全国卷Ⅰ有改动)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图中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5.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B.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C.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都为“J”型增长D.ab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K值,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归纳拓展]种群“增长速率”、“增长率”与“λ值”(1)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Nt-N0)/N0(无单位)。“J”型曲线增长率为恒定值,“S”型曲线增长率为“逐渐下降”。(2)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J”型曲线增长速率一直上升,也呈“J”型,“S”型曲线增长速率呈“钟型”。图示如下:(3)对“λ”的理解:“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代表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不是增长率。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大;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小。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eq\b\lc\[\rc\](\a\vs4\al\co1(保分类考点,自主学通))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及群落的演替是高考的重要命题点,题目难度一般,但若不能正确判断演替的类型和演替中生物种类和有机物的变化,也会导致失分。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2.(2014·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1.辨析群落的四种关系、三种曲线和两种结构(1)四种关系:写出A、B、C、D四图中a与b的种间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写出图1~3表示的种间关系:图1:互利共生;图2:捕食;图3:竞争。(3)两种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2.“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填空)1.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但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2.土壤中某些真菌能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如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真菌与优质牧草甲是共生关系,与劣质牧草乙是寄生关系B.图中的种群密度应该是采用样方法调查出来后的平均值C.接种菌根真菌后,提高了试验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此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是因变量3.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1.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治理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藻剂处理会导致蓝藻细胞发生定向变异B.此系统中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生物群落C.系统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轻水华发生2.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属于两种草蛉,生活在北美同一地域。普通草蛉在春夏是浅绿色,秋天变成棕色,前半年生活在多草地区,秋天迁移到落叶树林中,在夏天和冬天繁殖。下通草蛉则全年都是深绿色,居住在常绿林中,在春天繁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两种草蛉之间既有地理隔离又有生殖隔离B.两种草蛉的体色形态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无关C.两种草蛉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不同的D.两种草蛉的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能合理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及与R关系的是()A.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B.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D.田鼠种群数量在a~d间先升后降,而在c~d间一直在下降4.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5.如图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丙两种动物是捕食关系B.t1~t2乙、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C.从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群的K值保持不变D.t3~t4乙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环境条件制约6.如图为某种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淡水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图示,多边形的宽度为不同深处的相对个体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该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池塘较深的部位C.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群落D.影响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因素可能有温度和溶氧量高考6道选择题命题点之(六)eq\a\vs4\al(种群和群落)参考答案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解析:选B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减少了种内斗争,有利于产量提高;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由于种内斗争激烈,种群数量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不会明显,如果环境出现变化,K值可能会发生改变;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增大环境容纳量;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2.解析:选D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难以分辨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叶植物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降低,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在K值时增长速率为0。“J”型增长的种群没有K值。3.解析:选D该弃耕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植物,次级消费者除鼬外,还包括其他动物;在弃耕地上形成的群落属于次生演替;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田鼠=30×40÷80=15(只);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4.解析:选B由表可看出,鲢鱼和鲫鱼的食性是浮游植物,因此适宜投放的鱼类是鲢鱼和鲫鱼。由于水体内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投放后该鱼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5.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资源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若要保护珍稀动物,就要提高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若要消灭有害生物,就要降低环境容纳量,如放养天敌;科学确定捕鱼时间和数量是控制种群数量维持在K/2,以保证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喷洒农药杀死害虫并未改变害虫的环境容纳量。6.解析:选D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7.解析:选C2008~2010年,λ保持为2,即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总是前一年的两倍,数量一直在增加;2010~2015年,λ一直大于1,即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总是比前一年多,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λ先变大后变小体现的是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图中λ一直保持大于1,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不能确定环境容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高中生物中的概念模型通常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该图是数学模型。8.解析:选B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生物的丰富度不同,所以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说明种群密度增加了,而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可能会导致群落的丰富度下降;森林群落区别于草原群落显著的特征是森林群落的丰富度高。9.解析:选C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变异的有利与不利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0.解析:选C浮萍属于生产者;浮萍通过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从而抑制的蓝藻生长;浮萍与藻类会争夺光照和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浮萍可用于能源生产,体现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直接价值。11.解析:选C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蜂鸟采蜜只属于环境因素;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12.解析:选D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由图中信息不能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13.解析:选C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称为一个种群;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大于多数群落;群落发育晚期,空间资源有限,种间竞争加剧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14.解析:选B竞争关系属于种间关系,多刚毛果蝇与少刚毛果蝇属于种内斗争关系;科研人员将选出的20%的小种群作为起始种群,不与其他种群进行基因交流,存在地理隔离;人工培养时,果蝇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是有限的,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最终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40根,说明发生了进化。15.解析:选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顶极群落时,P/R=1;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结构和功能不断复杂化和完善化,物质循环量逐渐增大。16.解析:(1)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得出该种群密度是480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大。(2)据图可知,2016年6月C种群的生育前期和生育期的个体较多,生育后期个体较少,可推知C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而2017年6月C种群的情况正好相反,可推知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所以该种群在2017年6月后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是下降。(3)据图分析,D最可能是在图中b点对应的时间引入;控制C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应在K/2之前,即种群数量较少时,而b点已经远远大于K/2,所以不是控制C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4)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1)480大(2)增长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3)b不是(4)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17.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天敌以山鼠为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的特征及内在关系1.解析:选D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由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2.解析:选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其大小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c表示种群密度,它指的是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而不是种群的总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所以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图2中曲线开始阶段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之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变成了增长型。某些生物无性别之分所以也就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3.解析:选C由题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量还会增长,还未达到环境容纳量;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与雄性因争夺地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根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为1∶1时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种群的数量变化4.解析:选D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最大种群数量的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5.解析:选D如果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丙所示情况,有可能是外界条件更适宜,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封闭环境中草履虫数量先增加,后会有所下降,可用曲线甲表示;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变化都不符合“J”型曲线;ab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K值,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解析:选D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2.解析:选A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