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2)课件_第1页
中国法制史-(2)课件_第2页
中国法制史-(2)课件_第3页
中国法制史-(2)课件_第4页
中国法制史-(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论一、中国传统法制主要特征1、法自君出,君权至上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君主拥有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自身却受法的约束,不承担法律义务。2、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将现代意义上的部门法合并制定在一部法律中,以“律、令、格、式”作为法律的基本形式。法律以刑法为主体3、礼法结合源自于商周时期的“礼”论体系被注入法律体系中,成为立法的指导原则合理论基础。如唐代时的“一准乎礼”、“引经决狱”4、法政合一司法与行政职能由同一行政机构的长官所掌控,司法从属于行政。二、中国法制发展的主要阶段1、中国法制早期发展阶段(形成时期)夏、商、周:法制主要精神和特点的萌芽时期2、成文法及“法治”阶段(发展时期)春秋、战国、秦:成文法、法典的编撰以及秦统一国后所实施的“法治”方针为后世的法律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3、法律儒家化阶段(成熟时期)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自汉开始,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入法律,《唐律疏议》的制定颁布实现了礼教与法治的彻底融合,中国古代法制达致成熟,中华法系就此形成。4、法典与案例结合阶段(完备时期)宋、元、明、清:法律内容在隋唐法制基础上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法律形式上有所突破,例与律开始结合。5、近现代法制阶段(转型时期)清末-至今: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传统中国法制趋于解体,近现代法制体系形成。第一章中国法律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

绪:历史常识概述原始群落--氏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原始社会)-国家(奴隶制社会)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启(夏朝建立)(原始社会)(国家产生、奴隶制社会)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一、起源的时间1、先秦古书中的记载(1)夏代说。《汉书·刑法志》: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始制肉刑。《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2)尧舜时代说。《尚书·吕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竹书纪年》:帝舜三年,命咎陶造律。(3)黄帝时代说。《商召书·画策》:神农既没,以疆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召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2、法起源于商代(二三十年代)程树德著《中国法制史》说:“殷时有法律,已无可疑。”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说:“中国法律起源于殷代。”3、法起源于夏代(建国后)(主流观点)《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说:“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一般认为中国到夏朗(公元前21前16世纪)便完成厂由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国家的形成,法也就产生了。”4、法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钱大群《中国法制史教程》末期已有阶级的出现,有了政权的雏形和一些制度二、起源的方式1、刑始于兵(1)原始社会部落与部落间的战争产生了法律氏族战争--氏族融合古人认为,战争也是一种刑罚。据《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陈之市朝。”(2)军事长官同时亦为司法长官据《尚书·舜典》,舜命皋陶说:“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2、礼始于习惯3、习惯--习惯法--成文法原始习惯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礼法第二节夏朝法律制度约前21世纪-约前17世纪历史背景夏禹---夏启---杀有扈氏(杀伯益)《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令予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一、立法制度(一)立法思想确立了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讨有罚”、“恭行天之罚”等奉天罚罪的立法思想(二)法律形式1、习惯法2、王命(誓、命)3、制定法

(三)主要法令1、《甘誓》最早的军令2、《禹刑》《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尚书大传》:“夏刑三千条。”《周礼·秋官·司法》:“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二、法律内容(一)行政法律制度1、王位世袭制2、行政体制九州设“牧”、军队设“六卿”(二)刑事法律制度1、刑法原则《尚书·大禹漠》:“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2、刑罚制度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3、主要罪名(1)威侮五行,怠弃三正(2)违反天时《尚书·胤征》:“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3)昏、墨、贼

三、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夏王---大理---士---蒙士(二)监狱的设置“圜土”、“夏台”第三节商朝法律制度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绪论历史背景商汤灭夏盘庚迁都共17世31王一、商朝的立法制度(一)立法思想1、“君权神授”的法律思想《尚书·召诏》:“有殷授天命。”《史记·夏本纪》:“汤修德,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2、“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礼记·曲礼》:“敬鬼神,畏法令。”(二)法律形式习惯法、刑、王命、单行法规(三)主要法令1、《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两次修刑;条文数2、《官刑》惩治官吏犯罪的法律《墨子·飞乐上》:“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其刑:君子出丝二卫,小人否。”

(三)弃灰之法《韩非子·内储说上》说: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一曰,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二、法律内容(一)行政法律制度1、王位继承体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前期)(后期)2、行政体制内服外服(二)刑事法律制度1、刑法原则

2、刑罚制度(1)文献上所记载炮烙醢、脯、剖心断手罚丝劓殄胥靡、流(2)甲骨文上所记载墨、劓、刖、宫、死刑(大辟)

3、主要罪名

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不孝巫风弃灰于公道(三)民事法律制度

(四)司法制度1、司法机构司寇--史正--士、蒙士2、审判制度审判经三级史正--大司寇--三公--王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历史知识:周武王定都镐京成康之治国人暴动(有确切纪年开始)西周灭亡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春秋、战国)主要文献:青铜金文、《尚书》、《周礼》、《左传》、《诗经》一、立法制度(一)立法思想1、“以德配天”《诗经》:“天命靡常”;《尚书》:“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德”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2、“明德慎罚”“实施德教,用刑宽缓”3、礼治思想(1)“礼”的渊源礼始于习惯(2)主要内容“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本”:礼的核心:“亲亲”:“亲亲父为首”“尊尊”:“尊尊君为首”“长长”、“男女有别”“文”:五礼(军凶嘉宾吉)、六礼、九礼(3)基本特征《礼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4)“礼”与“刑”的关系共同点: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完整的法律体系。不同点:“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是禁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已然的制裁。关系: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凡“礼”所禁止的,必为“刑”所不容的。《汉书》:“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4、宗法制

以血缘为纽带,将家族组织与国家制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法律形式

礼、刑、誓、诰、命(三)主要法律1、周文王之法“有忘荒阅”2、《九刑》《左传·召公六年》:“周有乱政,而做九刑。”制定了“五刑”3、《吕刑》《尚书·吕刑》:“吕命穆王,训夏赎刑,做吕刑。”制定了“五罚”的赎刑制度。4、《牧誓》5、《康诰》、《酒诰》6、周礼二、法律内容(一)行政法律制度1、主要政治制度“世卿世禄制”分封制宗法制等级制2、行政体制周王三公六卿三有司-乡大夫、遂大夫-公、候(中央)(地方)(封国)(二)刑事法律制度1、刑事法律原则(1)三赦《汉书·刑法志》:“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愚蠢。”(2)三宥《周礼·秋官·司刺》:“一曰过失,二曰弗知,三曰遗忘。”《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为终,……,有厥虽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为眚灭,……,时乃不可不杀。”(3)三刺《周礼》:“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4)罪人不孥、罔厉杀人《左传》:“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尚书·梓材》:“罔厉杀人。”(5)宽严适中《尚书·立政》:“兹事有慎,以列用中罚。”

(6)刑罚世轻世重《尚书·吕刑》:“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2、刑罚制度(1)五刑墨、劓、剕、宫、大辟(2)五罚墨,百锾;劓,二百锾;刖,五百锾;宫,六百锾;大辟,千锾。(3)鞭、扑、流、赎(4)圜土之制(5)嘉石之制3、主要罪名(1)不孝不友《尚书·康诰》:“元恶大憝,鈏惟不孝不友。”(2)寇攘奸宄《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3)杀越人于货《尚书·康诰》:“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4)群饮《尚书·康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周,予其杀。”(5)“贼”、“藏”、“盗”、“奸”(6)诽谤罪(7)不从王命(8)违背誓言(9)五过《尚书。吕刑》:“五过之疪,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三)民事法律制度1、所有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后期出现了“私田”和土地买卖。2、契约和债(1)买卖契约“质”、“剂”(2)借贷契约“傅别”(三)婚姻继承制度1、结婚(1)婚龄《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令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年十五而嫁。”(2)一夫一妻多妾制媵嫁制(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4)同姓不婚(5)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离婚“七出”“三不去”3、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三、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周王--司寇--乡士、遂士

(中央)(地方)(二)主要诉讼制度1、刑事与民事案件区分“讼”:“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狱,谓相告以罪名者。”2、起诉与受理起诉状:民事—“傅别”;刑事—“剂”诉讼费:民事—“束失”;刑事—“钧金”晚辈不可告长辈,下级不可告上级3、审理方式“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证据:当事人陈述和口供、物证、书证、盟誓《尚书·吕刑》:“有旨无简不听”

4、判决判决书:成劾宣判:“读鞫”上诉:“乞鞫”5、司法官的法律责任“五过”(三)监狱制度“圜土”、“囹圄”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历史背景:周王室衰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统一六国第一节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变革一、春秋时期社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一)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国有-私有)1、齐国:“相地而衰征”2、晋国:“作爰田”3、鲁国:“初税亩”4、楚国:“书土田”、“量入收赋”5、郑国:“作丘赋”(二)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

“千里置县,县有四郡”(三)礼崩乐坏(四)最高司法裁判权转移到诸候之手二、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一)各国立法活动1、郑国(1)铸刑书(前536年):子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争论:叔向(2)用竹刑:邓析《左传》:“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2、晋国(1)“被庐之法”(2)常法:赵盾(3)制刑书:范宣子(4)铸刑鼎:赵鞅、荀寅争论:孔子3、楚国(1)“作仆区法”(2)“作茆门法”(二)公布成文法的争论及其意义1、子产-叔向晋国叔向在信中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徵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子产复言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既不成命,敢忘大惠。”

2、孔子-晋国铸刑鼎孔子子强烈抨击:“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贵贱不衍,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3、意义破特权解制度断法律第三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各国变法与立法活动1、魏国:李悝(1)尽地力之教(2)善平籴(3)作《法经》主要内容:《晋书·刑法志》:“是时承用秦汉旧律,其文弃自魏文候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谕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历史地位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2、楚国:吴起3、秦国:商鞅改法为律富国强民农战政策、奖励军功剥夺特权明法重刑

鼓励告奸、实行连坐第四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历史背景:秦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法律大泽乡起义一、立法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推行法家路线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轻罪重刑)(二)立法活动1、立法活动(1)秦始皇时期更名号,称皇帝改“命”为“制”、“令”为“诏”建立避讳制度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官僚体制(2)秦二世时期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云梦秦简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首次发现秦简。10种,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编年纪》、《语书》第二部分:主要是秦律令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第二部分:《法律答问》,以问答形式对秦律某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所作的解释。第三部分:《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整、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第四部分:《为吏之道》,官吏应遵守的一些原则要求。第五部分:《日书》(甲、乙种)龙岗秦简里耶秦简(三)法律形式律令(制、诏)式法律问答廷行事程、课

二、主要法律内容(一)行政法律制度1、机构设置(1)中央机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2)地方机构郡:郡守--郡尉、断狱都尉县:县令(长)--县尉、县丞乡:有秩--啬夫、三老、游徼里:里正、里典亭:亭长

2、官吏任用3、官吏职责和责任4、官吏考核和奖惩5、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二)刑事法律制度1、刑事法律原则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区分有无犯罪意识区分故意与过失数罪并合论罪共犯加重自首减刑诬告反坐2、主要罪名不敬皇帝罪盗窃罪贼杀伤罪诽谤妖言罪以古非今罪妄言罪非所宜言罪挟书罪3、刑名(1)死刑:弃市戮枭首车裂族诛定杀坑具五刑(2)肉刑:墨、劓、斩左右趾、宫,并与劳役刑结合使用。(3)劳役刑:

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作如司寇罚作、复作4、耻辱刑髡、耐;完5、流放刑迁6、财产刑赀、赎、没、收7、身份刑夺爵、废

(三)民事法律制度1、民事权利主体2、所有权3、债权4、婚姻与继承(四)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1)皇帝(2)中央司法机关丞相、御史大夫、廷尉(3)地方司法机关郡:郡守、断狱都尉县:县令(长)、县丞乡:有秩、啬夫逐级上报制度2、诉讼制度(1)诉讼的提出告发(公诉)举发(自诉)(2)告诉的限制限制子女告父母、奴隶告主人公室告、非公室告(3)案件的审理原被告双方到庭讯问调查审讯记录爰书(4)判决和再审读鞫乞鞫3、诉讼原则(1)有罪推定(2)依法律和事实判决(3)有条件的刑讯(4)证据原则(五)监察制度1、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2、地方监察机构监御史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赞秦始皇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历史背景:楚汉之争王莽改制西汉建立东汉建立文景之治黄巾起义七国之乱汉武大帝

第六章两汉的法律制度一、汉代立法制度(一)汉代立法思想的演变1、汉初至文景时期: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约法省刑2、汉武帝以后:董仲舒--新儒家思想:法自君出、王者法天(神权思想);德主刑辅、先教后刑(教化思想);礼律融合、三纲五常(尊卑思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两汉神权法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一断于法布之于百姓

重其轻者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威德主刑辅(二)立法活动1、西汉初期:(1)“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2)《九章律》《法经》六篇+《户律》、《兴律》、《厩律》(3)其他《傍章》2、武帝及西汉中后期:“汉律六十篇”的形成:《九章律》(9)+《傍章》(18)+《越宫律》(27)《朝律》(6)3、东汉时期(三)法律形式1、律2、令3、科是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4、比谓之类例。即是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也叫“决事比”。二、主要法律内容(一)刑事法律制度1、刑法原则(1)矜老恤幼(刑事责任年龄)(2)亲亲得相首匿(3)先自告除其罪(4)有罪先请(贵族官员)2、刑罚制度(1)汉初刑制的变化死刑殊死,即斩首。肉刑徒刑有明确的刑期

顾山:为女徒犯规定的专门的赎罪的方法,即让其一个月出三百钱雇用他人代之服劳役,也称为“女徒顾山”。(2)文景时期的刑罚改革汉文帝:废除肉刑缇萦上书具体内容:黥--髡钳城旦舂劓--笞三百斩左趾--笞五百斩右趾--弃市景帝减刑笞刑:500--300;300--200300--200;200--100

制《箠令》:规定笞刑刑具、中途不得换人③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转折点同时为从奴隶制五刑走向封建制五刑过渡奠定了基础。(3)罪名大逆不道不孝不敬见知故纵欺谩不直选举不实(二)行政法律制度1、中央与地方官制2、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三)民事和经济制度三、司法制度(一)主要司法机关

中央: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中央常设司法机关——廷尉地方:州--州牧郡--郡守、决曹掾县--县令(二)诉讼制度1、告劾种类自诉公诉限制:告劾须逐级进行,特殊情况可以越级上书皇帝。

除谋反大逆处,一般情况下不准卑幼告发尊亲长,告者要受到惩处。2、逮捕

普通人犯--随时逮捕贵族官僚--“有罪先请”讼系3、审理和判决鞫狱和断狱:即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和判决。传复;即审讯得到口供,三日后再行复审,以考察其供辞是否与上次相同。读鞫:即复审后进行判决,判辞要向被告人宣读。4、上书复审(乞鞫)三个月之内;自己和家人皆可5、执行秋冬行刑录囚6、春秋决狱

原心定罪四、监察制度(一)中央御史大夫(西汉)御史中丞(东汉)(二)地方司隶校尉刺史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公元220年——公元581年)学习重点:1、立法概况《魏律》《晋律》《北齐律》2、法律形式3、刑事立法的变化4、诉讼制度的变化5、监察机关的设立6、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主要立法成就一、社会背景魏国西晋三国蜀国两晋吴国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南北朝北魏北朝北齐北周二、立法概况(一)三国法规1、蜀国——《蜀科》2、吴国——“律令多依汉制”3、魏国——《魏律》(《新律》)魏律共18篇,它对两汉旧律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几项:(1)增加篇条;(2)改《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3)吸收律外的傍章科令,调整、归纳各篇内容;(4)正式规定”八议”条款;(5)改革刑罚制度。(二)两晋法规1、西晋——《晋律》以汉魏律为基础,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完成,故又称《泰始律》。该律曾经张斐、杜预分别注释,后人称之为”张杜律”。晋律共20篇,它比魏律又有重大发展:(1)严格区别律令界限,提高正律地位;(2)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3)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4)在内容上“礼律并重”;(5)规定保护地主官僚特权的法律制度2、东晋(三)南朝法规沿用《晋律》(四)北朝法规1、北魏——《北魏律》北魏律共20篇。其特点是“纳礼入律”。(1)在刑罚原则方面有:八议、官当、老小废疾减刑免罪等;(2)在罪名方面有:大不敬、不道、杀人等;(3)在刑名方面有:死刑、流刑、宫刑等。其特点是“纳礼入律”。2、东魏——《麟趾格》3、西魏——《大统式》4、北齐——《北齐律》北齐律共12篇。(1)它开创了十二篇的律典体例《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2)首创了《名例律》的篇目(3)在刑名、罪名方面也有所创新它确立了“重罪十条”,为后世“十恶”提供了范例;还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为封建刑罚体系奠定了基础。(4)它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隋唐法典均以其为蓝本。意义:1、在当时的立法活动中,《北齐律》的立法水平最高,所取得的成就最大2、北齐律是—部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开隋唐律之先河的重要法典。对后世影响极大。三、法律形式的变化1、律(1)体例上调整《魏律》:《具律》——《刑名》,篇首《晋律》:《刑名》——《刑名》+《法例》《北齐律》:《刑名》+《法例》——《名例》(2)篇目上变化

18篇——20篇——12篇2、令严格区分律令的界限3、格4、式四、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一)经济立法1、颁布“占田令”或“均田令”,确认土地的等级占有制度。“品官占田荫客令”2、推行租调法令,保障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二)刑事立法1、“八议”、“官当”入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官当”:以官品或爵位抵罪。2、确立“重罪十条”。反逆、大逆、降、叛、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3、改革刑罚制度。肉刑逐渐废止族刑连坐范围不断缩小4、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北齐律》:死、流、徒、杖、鞭(三)民事立法1、关于买卖、借贷等民事法律关系的立法增多。“文券”“红契”2、规定了严格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婚姻家庭法律规范。(1)在家庭关系上(2)在婚姻上:重视门第家世强调彩礼纳妾合法(3)继承上:严别嫡庶五、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中央:(1)审判机关仍为廷尉,或称大理。至北齐,廷尉改名并扩大为大理寺。(2)“中央三省制”逐渐形成。尚书台成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关,下设专理司法行政事务的部门。(三公尚书、都官尚书)

——标志着中国司法制度逐渐走上司法行政与审判相分离而又相互制约的道路地方:州、郡、县行政长官兼理(二)诉讼制度这一时期诉讼制度的主要变化,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对司法权的控制日趋加强1、皇帝更加频繁、直接地干预和参与司法审判。直诉制度——登闻鼓2、规定了严格的死刑复核制度。3、加强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死刑判决权受到限制察囚制度4、限制人民的诉讼权利。5、关于妇女在犯罪行刑上享有特殊规定(三)监察机关这一时期建立了皇帝直接领导的独立的监察机关一御史台。六、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活动的主要成就(一)封建法律形式逐渐趋于完备。(二)法典体例增加了科学性。(三)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四)基本确立封建制五刑。(五)丰富了封建法典的内容。“准五服以制罪”五服: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十个月)、小功(五个月)缌麻(三个月)

返回第八章隋唐的法律制度(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学习重点:一、《开皇律》的制定及其主要特点、意义二、唐朝的法律形式三、《唐律疏议》十二篇的主要内容四、唐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一、隋朝的法律制度(一)社会背景(二)立法状况1、《开皇律》隋文帝时期颁布,共12篇500条。(1)确定法典的篇目体例新:《名例》、《卫禁》、《户婚》、《职制》、《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旧:《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2)更定刑名为笞、杖、徒、流、死,确立了封建五刑制度。(3)规定“八议”制度;(4)将“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开皇律》上承汉律的源流,下开唐律的先河,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大业律》隋炀帝时期颁布,内容与《开皇律》基本相同。(三)隋朝法制的破坏及其迅速覆亡的教训

——“盖法善而不循法,法亦虚器而已”。(四)隋朝的司法制度中央审判机关——大理寺监察机关——御史台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二、唐朝的法律制度(一)社会背景(二)立法状况1、《武德律》2、《贞观律》3、《永徽律》和《永徽律疏》

唐高宗永徽年间,以《贞观律》为基础编纂出《永徽律》,此后又对500条逐条逐句进行注释,并附在律文之后,称作疏议。律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称《永徽律疏》,是唐朝法典的代表作。4、《唐六典》

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内容设计国家机关职掌和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5、《大中刑律统类》

唐宣宗时期张葵编定。即:将同一性质的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的法典形式。(三)法律形式1、律2、令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行政管理法规3、格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管理法规。“留司格”与“散颁格”4、式。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四)唐律的主要内容1、刑事立法唐朝刑事立法的成就集中在《唐律疏议》上,《唐律疏议》共12篇502条。第一篇《名例》57条,是关于刑罚的种类及其适用的一般原则的规定,为《唐律疏议》的总纲。(1)五刑―――笞、杖、徒、流、死。(2)十恶―――谋逆、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3)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各级官僚的法律特权。(4)刑法原则划分公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同居相隐;比况类推出罪——“举重明轻”入罪——“举轻明重”老小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类相犯异类相犯同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第二篇《卫禁》33条,主要是警卫宫廷和守卫关津要塞方面的规定。第三篇《职制》

59条,主要是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第四篇《户婚》

46条,主要是户籍、田宅、赋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规定。(1)严格保护封建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所有权(2)严禁脱户漏口,逃避赋役(3)维护封建的婚姻家庭关系离婚以七出、义绝为条件;财产继承采用诸子平分制,贵族身份的继承权只属于嫡长子孙。第五篇《厩库》

28条,是关于牲畜、库藏管理方面的规定。第六篇《擅兴》

24条,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及兴造方面的规定。第七篇《贼盗》

54条,是关于保护封建政权、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1)以谋反、谋大逆、谋叛罪严惩危害封建政权及皇帝特权的行为。(2)严惩危害生命安全的犯罪。(3)对盗罪作了明确规定―――窃盗、强盗、监守盗。(4)严禁买卖人口。第八篇《斗讼》

60条,是关于斗殴伤人和控告、申诉等方面的规定。第九篇《诈伪》

27条,是关于欺诈伪造方面的规定。第十篇《杂律》

62条,不便编入其他各篇的犯罪,皆归入此篇,包括买卖、借贷、市场管理以及奸情方面的犯罪。第十一篇《捕亡》

18条,是关于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规定。第十二篇《断狱》34条,是关于司法审判和监狱管理方面的规定。2、经济立法(1)土地立法“均田令”(2)财政立法“租庸调法”、“两税法”(3)工商立法手工业方面商业对外贸易3、民事立法(五)唐律主要特点及历史地位特点:1、规范详备、科条简要2、中典治国、用刑持平3、诸法合体,以刑为主4、依礼制刑,礼法合一

——”一准乎礼”唐律的历史地位:(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2)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六)唐朝的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2)三司推事―――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长官共同审理的制度。(3)地方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兼理司法2、诉讼制度(1)起诉举劾和告发;告诉。(2)审判划分管辖权以原告诉状为准;采取五听的审判方式,同时也以众证定罪;“罪从供定”,禁止任意刑讯;规定回避制度;(换推)司法官判决须“具引律、令、格式;司法官对于应该“言上”或“待服”的案件不得擅自判决。死刑奏报制度(3)执行徒、流刑应送配所,死刑的执行须报奏皇帝批准。3、监狱管理“大理狱”4、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御史台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各级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纠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级官吏;察院御史则巡察州县,纠察地方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返回第九章宋元的法律制度(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学习重点1、《宋刑统》2、宋朝的法律形式3、宋律的主要变化4、元律的主要特点一、社会背景二、宋朝的立法状况(一)宋朝的立法活动及其特点1、《宋刑统》(《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宋朝初年制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1)每篇之下设“门”。(2)增加209条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并附于律文之后(包括“起请”32条)(3)增加了“折杖法”;2、编敕——把日积月累的单行敕令加以分类整理,删去重复之处,然后再颁布,使之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1)编敕的活动极为频繁,数量繁多(2)专门的编敕机构—详定编敕所(3)编敕的法律地位在不断提高(4)南宋时,改名为“条法事类”3、立法活动的特点——编敕和“以敕代律”(二)法律形式除律外,主要有:1、敕、令、格、式、2、断例3、指挥4、申明5、看详。(三)宋朝法律的主要变化1、加重对“盗贼”的处罚(1)“重法地法”(2)“盗贼重法”2、确认封建的租佃关系和田宅典卖制度(1)租佃关系的有关规定私有权的凭证称作“红契”宋朝法律保护地主对佃农的剥削、维护地主佃农之间不平等的法律地位、对超经济剥削进行某种限制(2)典卖制度的有关规定典卖是活卖,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收赎;契约为凭,禁止“一物两典”;保护家长对财产的处分权。3、“凌迟”入律,恢复肉刑,刑罚更加酷滥折杖法刺配之法凌迟4、加强活动对司法权的控制(1)在中央除刑部外设立审刑院,(2)地方增设路一级的提点刑狱公事。(3)如遇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必须上奏活动决定;凡死刑案件须奏请皇帝批准。三、元朝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活动1、“大札撒”2、《至元新格》3、《风宪宏纲》4、《大元通制》5、《元典章》(《大元圣政国朝典章》)6、《至正条格》(二)立法活动的特点1、敕令的汇编2、重视判例——内容庞杂,结构松散(三)元律的主要特点1、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2、残酷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3、维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驱奴(2)工奴4、确认蓄养奴婢的合法性5、保留了蒙古族的习惯法(1)允许良贱通婚(2)同姓可通婚(3)收继婚(四)元朝的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中央: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地方:达鲁花赤2、诉讼制度限制诉权不得越诉“恤刑”制度有所发展3、监察机关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提刑按察使(肃政廉访司)第十章明朝的法律制度(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一、明初的立法指导思想(一)“重典治国”思想重典治吏重典治民(二)“明刑弼教”、礼刑并用(三)法贵简、严三、立法概况(一)《大明律》的制定明朝最主要的法典,洪武年间更定颁行。吴元年律、洪武六年律、洪武二十二年律、洪武三十年律1、其篇目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2、《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二)《大诰》《大诰》共4篇,《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篇》、《御制大诰三篇》、《御制大诰武臣》1、内容上规定了《大明律》所没有的许多严酷的刑罚2、设置了不少新禁令和罪名3、明确贪官污吏作为打击的对象(三)“例”的编辑判例或事例。明朝有多部条例,如:1、《〈钦定律诰〉条例》2、《问刑条例》3、《真犯杂犯死罪条例》4、《充军条例》(四)《大明会典》——明朝调整封建国家各机关权力职责的行政法典。四、法律形式1、律2、令3、诰4、例5、典五、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一)刑事法律规范“重其所重,轻其所轻”——与唐律相比,有所加重1、加重处罚反逆大罪对犯罪者本人及亲属处刑更重株连范围更广处罚不分情节2、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交结增设了“奸党罪”3、严惩官吏渎职与贪赃犯罪4、增设了新的刑罚(1)徒、流刑均附加杖责(2)充军刑(3)枷号刑(4)廷杖(二)经济规范“盐法”、“茶法”——规定了封建国家的盐茶专卖制度(三)民事法规与唐律大致相同,但有关礼教风化方面的犯罪较之唐律减轻六、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1、中央:“三法司”——刑部(审判)、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2、地方省级——提刑按察使府(州)、县——行政长官兼理司法申明亭——设于各州、县、乡、里,受理普通的民间争议,主要采用调解的方法(二)审判制度——会官审录制度1、三司会审2、热审3、朝审4、圆审5、会官审录6、大审(三)监察机关1、中央都察院(风宪衙门)六科给事中2、地方把全国划分为13道,设立监察御使分别掌管。(四)厂卫干预司法明朝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极端君主专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厂:东厂、西厂、内行厂卫:锦衣卫第十一章清朝的法律制度(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学习重点:清朝的立法活动清朝的立法主要特点一、社会背景清朝是中国的末代封建王朝。其法制经过辗转相承,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既是中国法制的完备形态,同时也是封建法制的最后形态。其法制不仅带有封建专制性,还带有强烈的民族压迫性。二、立法指导思想(一)“参汉酌金”(二)秉承儒家正统法律思想,明刑以弼教(三)“稽往宪,合时宜”(四)贯彻“满汉畛域”的原则,维护旗人的特权三、立法活动(一)《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其结构形式与《大明律》相同,律后分别附以奏准的“条例”。(二)各部院则例1、《刑部现行则例》2、《钦定吏部则例》3、《钦定户部则例》4、《钦定礼部则例》5、《钦定中枢政考》6、《钦定工部则例》7、《理藩院则例》(三)《清会典》康熙时仿《明会典》制定《康熙会典》,此后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四朝均加以修订。其详细记载了清朝从开国到光绪朝各级行政机关的执掌、事例和活动原则。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也是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立法的总汇。(四)适用于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法律1、《蒙古律》2、《回疆则例》3、《番例条例》(《西宁番子治罪条例》立法特点:1、修例是清朝重要的立法活动2、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四、清律的主要特点(一)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1、严惩谋反、谋大逆、谋叛等重罪扩大定罪株连范围加重量刑2、钳制思想,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二)维护满族享有更大特权的封建等级制度良贱同罪异罚保护贵族官僚特权赋予满族人更大特权(减等、换刑)。(三)保护满汉地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1、典权制度2、保护旗地、旗产制度(四)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阶级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1、废除了明律中所规定的匠籍制度2、雇工人的法律地位有所改善3、将一些贱籍豁除为良(五)建立了更加严苛的刑罚制度1、增加了新刑罚迁徙、充军、发遣、凌迟、枭首、戮尸2、死刑制度的变化清朝的死刑明确区分为立决和监候两种。立决:斩立决、绞立决监候:斩监候、绞监候扩大了适用范围,有进一步残酷化倾向(六)维护封建经济基础,摧残资本主义萌芽1、推行“禁榷制度”,限制商业发展2、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3、加强对矿冶业的监管,限制民间自由开矿4、重征商税,压制私人商业的发展五、清朝的司法机关(一)司法机关1、中央:大理寺(复核)、刑部(审判)、都察院(监察)。内务府、宗人府理藩院理刑司2、地方:县、府、省(专设提刑按察院)、各省巡抚也有审判权。(二)诉讼审判制度1、三法司会审――对重大案件的会审制度有下三法司会审、大三法司会审。

2、九卿会审――特别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及通政使共同审理,是中央最高审级,但判决仍须奏请皇帝核准3、秋审、朝审、热审第十二章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公元1840年——公元1911年)学习重点:1、清朝的预备立宪2、清朝的立法概况]3、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一、社会背景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清朝的预备立宪

(一)实行预备立宪的政治背景1、实行预备立宪的理论基础(1)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2)维新改良派——“制度救国”的政治法律理论2、实行预备立宪的现实原因“新政”的失败日益高涨的人民革命斗争迫使清政府无法再照旧统治下去日益强烈的立宪舆论迫使政府不得不敷衍立宪派的要求日益加深的帝国主义侵略需要清政府披上宪政的外衣3、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三端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患可弭。4、实行预备立宪的原则―――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5、实行预备立宪的实质——迷惑群众,抵制革命、继续维护专制统治(二)实行预备立宪的活动1、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的第一个环节中央:设置十一个部;清政府提出五不议原则。地方:把各省督抚的军权收归陆军部,财权收归度支部,同时采取名升暗降的方法消弱了地方督抚的实权。2、《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结构——《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包括正文“君上大权”14条,附录“臣民权利义务”9条。这种结构形式本身就是反民主的,说明其重心在于维护君上大权。内容——规定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职掌国家各种大权;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法律的义务,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人身等自由权利,但皇帝得以诏令限制。评价――根本没有限制皇帝的任何权利,不过是用宪法的形式把皇帝至尊的地位和无上的权力加以确认而已;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的“宪法”。3、《谘议局章程》和《资政院院章》《谘议局章程》―――1908年7月22日颁布,表明谘议局是带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机构。《资政院院章》―――1909年8月23日颁布,表明资政院是带有国家议会性质的机构。4、《内阁官制》―――1911年5月规定了内阁的组织规定国务大臣的职责规定了内阁总理大臣的权限规定了内阁的权限规定了皇帝对内阁的控制权5、《十九信条》―――1911年11月3日——《十九信条》模仿英国宪法,限制了君权,扩大了国会和总理的权力。但却只字未提人民的民主权利,其基本精神仍然是企图以君主立宪的形式继续保持清朝皇帝的统治地位。三、清王朝的其它立法(一)立法指导思想——“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同行”(二)立法概况1、刑法(1)《大清现行刑律》内容变化:(2)《大清新刑律》——旧中国起草和颁布的第一部刑法典,采用了资产阶级的刑法体系和原则。体例:总则、分则、暂行章程五条内容:评价:2、民法《大清民律草案》——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法典。编定:体例: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3、商法商事法规―――《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大清商律草案》4、诉讼法《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独立的诉讼法典。5、法院组织法《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法院编制法》法律的基本内容:保护地主买办阶级的私有财产权承认和保护私营工商业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关系保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立法的特点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既要考虑维护封建统治,又要考虑保护帝国主义利益,即“务期中外通行”。在具体立法时,一方面抄袭资本主义各级的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另一方面继续维护以纲常礼教为思想基础的封建法律。在具体法律中,资本主义色彩的内容和封建主义色彩的内容合二为一。——总之,清末的法律奠定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制度的基础,对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的变化1、中央:刑部——法部,负责司法行政大理寺——大理院,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2、地方: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同时,把省按察院使司改为提法使司,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各级检察厅(二)司法制度的改革1、正式区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2、实行四级三审制3、采取资产阶级的司法审判原则、制度,如回避、辩护、公开审判等。(三)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1、领事裁判权——指外国在中国的侨民成为民刑事诉讼的被告时,如其本国与中国订有不平等条约,则中国法庭无权裁判,只能由其本国领事按其本国法律裁判。领事裁判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2、会审公廨——是清政府设置在租借内的审判机关,管理各国租借内钱债、斗殴、窃盗、词讼各等案件。凡牵涉有约国洋人必须到案的洋华诉讼,无约国洋人与华人的互相诉讼以及被外国人雇佣和延请的中国人的诉讼,外国领事均有权参加会审。会审公廨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但实际上完全别外国领事所把持。第十二章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公元1851年―――公元1864年)学习重点: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编》3、太平天国法制的革命性和局限性一、社会背景1851年,洪秀全组织的农民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政权宣告结束。二、立法概况(一)1851年——1853年1、《简明军纪五条》2、《十款天条》3、《太平条规》(二)1853年——1856年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1)关于政治制度中央:地方:职官制度:保举制度;保升奏贬制度(2)关于土地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土地制度废除土地私有制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3)关于圣库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平均主义原则进行供给的经济制度。(4)关于婚姻制度否定封建买卖婚姻建立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龙凤合挥”,中国历史上首次采取的登记式婚姻。(5)关于宗教制度中国历史上,太平天国第一次将宗教活动和教育上升为普遍制度。——《田朝田亩制度》集中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以及消除贫富悬殊的强烈愿望。但是带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是不可能实现的。2、《太平刑律》——太平天国的重要刑事立法。(1)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2)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3)坚决取缔“妖书邪说”(4)实行严刑峻罚(三)1856年——1864年《资政新编》――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1、政治上:“权归于一”,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上:效法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3、法制上:重新立法,改革刑罚制度4、社会改革上:兴办福利事业、建立医院、破除迷信等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中国法律走向近代化的先声,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法律思想。三、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司法和行政合一,无专门的司法审判机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官吏都有司法审判权。(二)诉讼制度1、在诉讼上,实行自上而下的多级复核制度2、审判公开进行,不用刑讯四、太平天国法制的两重性(一)革命性太平天国革命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革命的高潮。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编》(二)局限性1、立法上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1)平等平均思想(2)基督教教义(3)封建主义思想2、法律中存在着落后的内容(1)夹杂封建因素规定领导人的特权并极力维护刑罚制度方面婚姻家庭方面(2)渗透宗教色彩(3)包含空想成份(4)存在偏激倾向3、司法上有神明裁判的落后表现第十三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学习重点: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内容、特点及意义2、北洋政府的约法、宪法活动3、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4、《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实质1912年1月——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3月——1928年北洋军阀政府1925年——1927年广州、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一)背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国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宪法性文件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政府组织法,1911年12月3日由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并公布。(2)内容——共4章21条。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参议院:是立法机关,由各省都督府委派代表组成;临时中央审判所:司法机关。(3)评价——《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了总统制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原则,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因而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但没有规定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是其严重缺陷。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性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1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予以公布。(2)内容——共7章56条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防止帝困之义侵略,规定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3)特点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增加”人民’—章(4)评价——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其主要缺点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三)其它革命法令1、关于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农业的法令保护私有财产——《保护人民财产令》发展工商业注重农业生产2、关于改革前清教育制度,实行资产阶级数育制度的法令3、关于禁止买卖人口,保护人权的法令禁绝贩卖“猪仔”禁止买卖人口护人民权利保护华侨4、关于废除封建陋习,振兴民族精神的法令严禁鸦片限期剪辫劝禁缠足禁止赌博(四)司法改革1、实行司法独立原则2、提出禁止刑讯逼供,实行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原则——《禁让刑讯文》3、废止体罚制度——《禁止体罚文》4、实行公开审判制度5、实行辩护原则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一)背景中国经历了长达1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年代。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曹琨、吴佩孚奉系军阀——张作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二)北洋政府的约法、宪法活动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2、《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1914年5月1日公布取消责任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