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系统解剖学课件_第1页
人体系统解剖学课件_第2页
人体系统解剖学课件_第3页
人体系统解剖学课件_第4页
人体系统解剖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體系統解剖學第一章緒論系統解剖學:是按人體器官功能系統闡述人體正常器官形態結構及其發生發展的科學。是醫學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是人體解剖學的重要分科之一。在我國,人體解剖學的分科方法很多,巨視解剖學,微視解剖學,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外科解剖學,表面解剖學,X線解剖學,斷面解剖學,運動解剖學。一、人體的組成(一)細胞細胞是組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二)組織組織由形態相似、功能相近的細胞借細胞間質結合在一起而構成。(三)器官幾種不同的組織相互結合成具有一定的形態、完成一定功能的器官。(四)系統功能相關的器官按順序連在一起構成系統。人體有九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脈管系統、感覺器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人體九大系統運動消化和呼吸泌尿生殖脈管系感覺神經內分泌九大系統要牢記

二、常用解剖術語(一)解剖學姿勢解剖學姿勢又稱標準姿勢,即:身體直立,兩眼平視,上肢下垂,下肢併攏,手掌足尖向前。

解剖學姿勢標準姿勢象立正身體直立兩眼平掌心足尖都向前上肢下垂下肢並(二)方位術語上、下;顱側、尾側;前(腹側)、後(背側);內側、外側;內、外;淺、深;近側、遠側;尺側、橈側;脛側腓側;左、右;垂直、水準、中央等。(三)軸和麵均為假想。1.軸包括矢狀軸、冠狀軸、垂直軸。2.面包括矢狀面、冠狀面、水平面。第二章運動系統概述1.運動系統組成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組成,骨借骨連結構成整體的支架即骨骼,肌附著於骨。2.運動系統功能

在運動中骨起杠杆作用,關節為樞紐,骨骼肌為動力。共同完成支持人體、保護內臟及運動的功能。

運動系統組成、功能運動系統骨連骨支持運動加保護肌肉動力骨杠杆關節樞紐連鄰骨第一節骨及骨連結一、骨及骨連結概述(一)骨總論1.骨的形態分類骨按形態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2.骨的部位分類成人骨共206塊,按在體內所處部位不同可分為:顱骨、軀幹骨和四肢骨。顱骨分腦顱骨和麵顱骨,共23塊,軀幹骨共51塊,四肢骨共126塊,另有3對聽小骨位於顳骨內。

各部骨數目各骨數目分開記記住位置就容易腦面顱骨二十三軀幹總共五十一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頭基本齊還有六塊體積小藏在中耳鼓室裏3.骨的構造骨主要由骨質、骨髓、骨膜構成。(1)骨質:即骨組織,又分骨密質和骨松質。①骨密質,主要分佈於長骨幹和其他骨的表面。②骨松質,由骨小梁構成,位於骨的內部。(2)骨髓:充填於骨髓腔和松質腔隙內。又分黃骨髓和紅骨髓,紅骨髓能造血。成人髂骨、胸骨、椎骨內終生保留紅骨髓。(3)骨膜: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位於骨的最外邊,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在骨的生長、發生、修復和改建中起重要作用。

(二)骨連結總論1.骨連結分類根據骨連結的結構形式,可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

(1)直接連結:包括膜性連結、軟骨性連結、骨性連結。

(2)間接連結:即關節。2.關節的基本構造和輔助結構關節的結構各不相同,但基本構造都一樣。(1)基本構造:包括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2)輔助結構:包括韌帶和關節內軟骨等。

關節的基本構造和輔助結構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內軟骨藏韌帶加強穩固性基本構造都一樣3.關節的運動(1)屈和伸:是圍繞冠狀軸的運動。(2)內收和外展:是圍繞矢狀軸的運動。(3)旋內和旋外:圍繞垂直軸是的運動。(4)環轉:是屈、外展、伸、內收連結起來的動作。即近側端不動遠側端作圓周運動。二、軀幹骨及連結軀幹骨包括椎骨、胸骨和肋,共51塊。借骨連結構成脊柱和胸廓。

(一)脊柱1.椎骨(1)名稱及數目:成人椎骨26塊,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尾骨1塊(由4塊尾椎融合而成)。(2)椎骨的一般結構:椎體、椎板、椎弓、椎孔、棘突、橫突、小關節(3)各部椎骨的特點1)頸椎特點:①椎體較小。②橫突有孔稱橫突孔。③棘突末端分叉。④特化頸椎有:第一頸椎,無椎體和棘突,呈環形,又稱寰椎。第二頸椎,有齒突,又稱樞椎。第七頸椎,棘突特長,又稱隆椎。其棘突是計數椎骨的重要體表標誌。2)胸椎特點:①胸椎體上和橫突上有與肋相連結的肋凹。②棘突向後下斜伸呈疊瓦狀。3)腰椎特點:①椎體大。②棘突呈板狀水準後伸。4)骶骨:呈三角形,前面主要結構有岬、骶前孔等。後面主要結構有骶後孔、骶管裂孔和骶角等,骶角是骶管麻醉時重要的體表標誌。側面主要結構有耳狀面等。5)尾骨:由4塊尾椎融合而成。各部椎骨特點椎骨外形不規範抓住要點能分辨頸椎體小棘分叉橫突有孔最明顯胸椎連肋有肋凹棘突疊瓦下斜尖腰椎承重體最大棘突後伸寬又扁2.椎骨的連結椎骨間的連結主要有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等(圖2-1)。(1)椎間盤1)位置:位於相鄰椎體之間。

2)構成: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環形的纖維軟骨,連於上下椎體之間,髓核為膠凍狀,位於中央。3)臨床意義:纖維環後外側較薄弱,用力過猛時可致髓核脫出而壓迫脊神經。

椎間盤椎體之間纖維環膠狀髓核在中間後外薄弱易脫出壓迫神經致痛癱

(2)韌帶

主要有五條,即三長兩短。

1)三條長韌帶:①前縱韌帶,連接於椎體之前。②後縱韌帶,連接於椎體之後。③棘上韌帶,連接於棘突之後。

2)兩條短韌帶:①棘間韌帶,連接於棘突之間。②黃韌帶,連接於椎弓之間。

3)臨床意義:腰椎穿刺時由外向內依次經過的韌帶是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脊柱韌帶及意義脊柱韌帶,三長兩短腰椎穿刺,棘上棘間再透黃韌,進入椎管3.脊柱的整體觀(1)前面觀:椎體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漸縮小,與承受體重壓力密切相關。(2)後面觀: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條直線。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同,頸部棘突較短,胸部棘突向後下呈疊瓦狀排列,腰部棘突近水準後伸。(3)側面觀:可見四個生理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起減緩震盪作用。其中,頸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後。脊柱的整體觀上細下粗尾部尖承受壓力密相關後觀棘突一條線頸短胸斜腰平扁側觀生理四個彎線條大方又美觀胸骶彎曲凸向後頸腰二曲凸向前(二)胸廓由12塊胸椎、12對肋、1塊胸骨構成。1.胸骨(1)形態分部:自上而下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三部。胸骨柄上方凹陷為頸靜脈切跡,柄、體交界處形成略微向前隆凸的胸骨角。(2)臨床意義:胸骨角平對第二肋軟骨,是記數肋的標誌。2.肋:共十二對。(1)形態分部前部為肋軟骨,後部為肋骨,末端有肋頭,內面下緣處有肋溝.(2)肋的連結1)肋的後端連結:肋的後端連於胸椎。2)肋的前端連結:肋的前端連結不盡相同。①第一肋借肋軟骨連於胸骨柄。②第二肋借肋軟骨連於胸骨角。③第3~7肋借肋軟骨與胸骨體相連。④第8~10肋借肋軟骨依次連於上位肋軟骨,形成肋弓。⑤第11、12肋前端游離於腹肌之中,稱浮肋。肋的連結一肋連於胸骨柄二肋對角標誌明三至七肋與體連八至十肋成肋弓十一十二稱浮肋前端游離肌肉中3.胸廓的整體觀及運動胸廓呈前後略扁的圓錐形,上窄下寬。肋骨間為肋間隙,由肋間肌封閉。(1)胸廓上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胸骨的頸靜脈切跡圍成,向前下傾斜。(2)胸廓下口:由第十二胸椎、十二肋、十一肋、肋弓、劍突圍成,膈肌就是附著於胸廓下口周圍的骨面。(3)胸廓的運動:吸氣時,胸廓和肋上升。呼氣時,胸廓和肋下降。胸廓形態、運動胸廓形似小鳥籠上窄下寬扁錐形上口狹小前下斜下口封膈分腹胸容納保護心肝肺呼氣下降吸氣升三、顱骨及其連結(一)顱的組成顱骨共23塊(不包括3對聽小骨),分為腦顱和麵顱。(1)腦顱:包括頂骨2、顳骨2、額骨1、枕骨1、蝶骨1、篩骨1。

(2)面顱:包括淚骨2、顴骨2、齶骨2、下鼻甲骨2、上頜骨2、鼻骨2、犁骨1、舌骨1、下頜骨1。另有三對聽小骨位於顳骨內部的中耳鼓室內。(二)顱的整體觀

1.顱頂觀成人顱頂借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緊密連結,新生兒顱縫交界處由結締組織膜封閉稱顱囟。顱頂觀顱頂借縫連結緊三縫名為冠矢人嬰顱骨化未完成縫間膜閉叫顱囟2.顱底內面觀顱底內面凹凸不平,由前向後依次為顱前窩、顱中窩、顱後窩。(1)顱前窩:篩板、篩孔等。(2)顱中窩:垂體窩、蝶鞍、圓孔、卵圓孔、棘孔、眶上裂、視神經管等。(3)顱後窩:枕骨大孔、舌下神經管、內耳門、橫竇溝、乙狀竇溝、頸靜脈孔等。

顱底內面觀前窩中央是篩板篩孔通鼻嗅絲穿中窩之中垂體窩前高後高似蝶鞍兩側圓孔卵圓孔棘孔位於最後邊前部通眶眶上裂圓形短管視覺連後窩中央是大孔前外舌下神經管岩部後面內耳門頸靜脈孔二溝延注:圓形短管—視神經管二溝—橫竇溝、乙狀竇溝3.顱底外面觀分前後兩區,前低後高。(1)前區:主要有骨齶、牙槽弓、鼻後孔等結構。(2)後區:中部是枕骨大孔,其他主要結構有枕外隆凸、頸靜脈孔、莖突、莖乳孔、乳突、下頜窩。4.顱的側面觀主要有外耳門、顴弓、顳窩、翼點等。翼點:位於顳窩,是額、頂、顳、蝶四骨相交匯處。此處骨質薄弱,內有腦膜中動脈通過,外力打擊易引起骨折而發生顱內出血。

翼點位置、意義翼點位於太陽穴額頂顳蝶會顳窩內有腦膜中動脈骨折皆因骨質薄5.顱的前面觀(1)眶:略呈四棱錐形,容納視器。主要結構有眶尖、眶口、眶上緣、眶上切跡、眶下緣、眶下孔、眶上裂、眶下裂、淚囊窩等。(2)骨性鼻腔:位於面顱中央,前口為犁狀孔,後口為鼻後孔。(3)骨性鼻旁竇:是骨性鼻腔周圍骨內含氣腔隙。起減輕重量、發音共鳴作用。主要有額竇、篩竇、蝶竇、上頜竇四對。骨性鼻旁竇名稱特點鼻旁竇,如音箱鼻腔周圍骨內藏額篩蝶竇上頜竇都有開口通鼻腔(三)顱的連結顱骨之間多為直接連結,只有下頜骨與顳骨之間形成顳下頜關節。1.顳下頜關節構成顳下頜關節由下頜骨的髁突(下頜頭)與顳骨下頜窩及關節結節構成。2.顳下頜關節特點顳下頜關節特點為:①關節腔內含有關節盤。②關節囊鬆弛,易脫位。顳下頜關節構成及特點下頜頭,下頜窩構成關節功能多關節腔有關節盤關節囊壁前薄弱咀嚼語言做表情張口過大向前脫四、四肢骨及其連結(一)上肢骨及其連結1.上肢骨每側32塊,包括肩胛骨1、鎖骨1、肱骨1、橈骨1

、尺骨1、腕骨8、掌骨5、指骨14。(1)肩胛骨:呈三角形,分兩面、三緣、三角。後面有肩胛岡,末端延為肩峰,是肩部最高點。外側角形成關節盂,參與肩關節構成。上角、下角分別平對第二、第七肋,是計數肋骨的標誌。(2)鎖骨:呈“~”形,內側為胸骨端,外側為肩峰端。

(3)肱骨:為典型長骨,分一體兩端。上端為膨大的半圓形肱骨頭,參與肩關節的構成。下端有肱骨小頭和滑車,參與肘關節的構成。肱骨頭外下縮細稱解剖頸,肱骨上端與幹交匯處為外科頸,因此處最易發生骨折需去外科治療而得名。肱骨幹後方有橈神經溝,有橈神經通過。肱骨下端內上方後面有尺神經溝,有尺神經通過。肱骨主要結構可歸納為兩頭、兩頸、兩溝。肱骨主要結構上大下小兩個頭小頭推著滑車走解剖外科兩個頸骨折快往外科走尺橈兩個神經溝同名神經溝內走。

(4)前臂骨:包括內側的尺骨和外側的橈骨,習慣稱為內尺外橈。1)尺骨:為一上大下小的長骨。主要結構有鷹嘴、滑車切跡、尺骨頭、橈切跡、尺骨莖突等。2)橈骨:主要結構有橈骨頭、尺切跡、橈骨莖突等。

(5)手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1)腕骨:8塊,排成遠近兩列。近側列由外向內依次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遠側列由外向內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腕骨名稱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鉤2)掌骨:由外向內依次為1、2、3、4、5掌骨。3)指骨:14塊。拇指為2塊,其餘各指為3塊。

2.上肢骨連結

(1)肩關節1)構成: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頭構成。2)特點:①肱骨頭大、關節盂較淺小。②關節囊鬆弛、易向前下脫。③運動靈活、穩固性較差。

肩關節構成特點肩關節,很靈活關節囊松下薄弱肱骨頭大盂淺小運動不當向下脫(2)肘關節1)構成:由肱骨下端和尺、橈骨上端構成。2)特點:①一個關節囊內包括三組關節,即肱橈、肱尺、橈尺近側關節。②韌帶有固定橈骨頭的橈骨環狀韌帶和尺、橈側副韌帶。③肱骨內、外上髁與尺骨鷹嘴三者在屈肘關節時呈三角形,伸肘關節時呈一條直線。肘關節構成及特點肘關節,最特殊一個囊內包三組肱橈肱尺橈尺近橈環韌帶尺橈副屈肘三角伸直線脫位改變能查出

(3)手關節手關節包括橈腕關節、腕骨間關節、腕掌關節、掌指關節、指骨間關節等。(二)下肢骨及其連結1.下肢骨每側31塊,包括髖骨1、股骨1、髕骨1、脛骨1、腓骨1、跗骨7、蹠骨5、趾骨14。(1)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三骨在髖臼處匯合而成。髖骨的結構可歸納為三個一、三個二、三個三。

髖骨主要結構髂恥坐骨三合一一面一孔一個脊二窩二線二切跡三節三支三個棘

注:一面—耳狀面;一孔—閉孔;一個脊—髂脊;二窩—髂窩、髖臼;二線—弓狀線、恥骨梳;二切跡—坐骨大切跡、坐骨小切跡;三節—髂結節、恥骨結節、坐骨結節;三支—坐骨支、恥骨上支、恥骨下支;三個棘—髂前上脊、髂後上脊、坐骨棘。(2)股骨:是人體最粗大的長骨。主要結構有股骨頭、股骨頸、股骨體、大轉子、小轉子、內側髁、外側髁等。(3)髕骨:略呈三角形。位於股骨下端前方。(4)小腿骨:包括內側的脛骨和外側的腓骨,習慣稱為內脛外腓。1)脛骨:較粗大,主要結構有內側髁、外側髁、脛骨粗隆、內踝等。2)腓骨:較細小,主要結構有腓骨頭、外踝等。(5)足骨:包括跗骨、蹠骨、趾骨。1)跗骨:共七塊。最上方的是距骨,距骨下為跟骨,距骨前有足舟骨。跟骨前接骰(音tou)骨,足舟骨前接內、中、外側三塊楔(音xie)骨。跗骨名稱距下有跟前接舟舟前三楔跟前骰2)蹠骨:由內向外依次為1、2、3、4、5蹠骨。3)趾骨:趾2塊,其餘各趾均三塊。2.下肢骨連結(1)骨盆1)構成: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髖骨借骶髂關節、恥骨聯合及韌帶而構成。2)骨盆界線:由後向前依次為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聯合上沿。3)大小骨盆的劃分:骨盆以界線為界分為大、小骨盆。界線以下為小骨盆。4)小骨盆的兩口:小骨盆的上口即界線,下口由後向前依次為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沿。

5)男女骨盆的形態差別見表2-2:

表2-2男女骨盆的形態差別

男性

女性

骨盆上口

心形

圓形

骨盆下口

較狹窄

較寬大

骨盆腔

漏斗形

圓桶形

恥骨下角

70o~75o

80o~100o

骨盆構成、分界及男女骨盆比較骶骨尾骨兩髖骨構成骨盆起保護界線以下小骨盆男窄女寬很清楚男腔漏斗女腔桶男小女大看角度(2)髖關節1)構成: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2)主要特點:①股骨頭圓小、髖臼由髖臼唇加深。②關節囊厚而堅韌、只有後下壁稍薄弱。③囊內囊外均有韌帶加強,囊外為髂股韌帶、囊內為股骨頭韌帶。髖關節構成及特點股骨頭圓髖臼深髖臼周緣髖臼唇外內韌帶髂股頭囊薄後下餘堅韌(3)膝關節1)構成: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和髕骨構成。2)主要特點:①是最大最複雜的關節。②關節囊鬆弛但韌帶發達,囊外有髕韌帶、囊內有前後交叉韌帶。③關節腔內有呈“C”形的內側半月板和呈“O”的外側半月板,以加強穩固性和適應性(圖2-3)。

膝關節特點膝關節,最複雜承受壓力也最大關節囊松韌帶補髕下韌帶最發達內C外O半月板前後韌帶相交叉注:髕下韌帶—髕骨下方的韌帶,即髕韌帶。

(4)足關節足關節包括距小腿關節(踝關節)、跗蹠關節、蹠趾關節、趾間關節等。

第二節骨骼肌一、概述運動系統的肌屬骨骼肌,每塊肌都可看作一個器官。

(一)肌的分類1.根據肌的位置分為頭肌、軀幹肌、四肢肌等。2.根據肌的功能分為屈肌、伸肌、內收肌、外展肌、旋內肌、旋外肌等。3.根據肌的外形分為長肌、短肌、扁肌和輪匝肌等。(二)肌的基本構造每塊肌都由肌腹和肌腱兩部構成。肌腹由肌纖維構成,具有收縮功能。肌腱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闊肌的肌腱又稱腱膜。(三)肌的輔助結構1.筋膜又分淺筋膜和深筋膜。1)淺筋膜:位於皮下,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又稱皮下筋膜。2)深筋膜:位於淺筋膜深面,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2.滑膜囊位於腱和骨面接觸處,為一密閉的、結締組織扁囊,內含滑液。3.腱鞘包於長肌腱外面,為一互相連續的雙層鞘狀結構,內含滑液。肌的分類構造輔助結構長短扁肌輪匝肌肌腹肌腱兩相依筋膜腱鞘滑膜囊輔助減少摩擦力二、頭肌頭肌分為面肌和咀嚼肌。(一)面肌又稱表情肌,主要有枕額肌、眼輪匝肌和口輪匝肌等。(二)咀嚼肌配備於顳下頜關節周圍,主要有咬肌、顳肌等.三、軀幹肌軀幹肌包括頸肌、背肌、胸肌、腹肌、膈和會陰肌等。(一)頸肌1.胸鎖乳突肌位於頸部兩側,一側收縮可使頭向同側傾斜,面部轉向對側。雙側收縮可使頭後仰。2.舌骨上肌群位於舌骨與下頜骨之間。3.舌骨下肌群位於舌骨與胸骨之間。(二)背肌1.斜方肌為項背部三角形扁肌,作用於肩胛骨。全部肌收縮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近。2.背闊肌為胸側部和背下部闊肌,作用於臂。可使臂內收、旋內、後伸。運動員參加接力賽接棒時就是臂內收、旋內和後伸。

(三)胸肌1.胸大肌胸廓前面,作用於臂。可使臂內收、旋內,上肢固定時可上提軀幹。2.前鋸肌有助臂上舉的作用.3.肋間肌包括肋間內肌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收縮可呼氣,肋間外肌收縮可吸氣。(四)膈位於胸腹之間。包括周圍的膈肌和中央的中心腱。膈肌收縮胸腔擴大,引起吸氣,膈肌舒張胸腔縮小,助呼氣。膈上有三個裂孔,分別是食管裂孔、主動脈裂孔和腔靜脈孔,三者分別有食管、主動脈和下腔靜脈通過。(五)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和腹外側壁的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等。1.腹直肌腹正中線兩側,上寬下窄的長肌。2.腹外斜肌腹前外側壁扁肌,肌束由外上斜向內下(類似手插口袋)。3.腹內斜肌腹外斜肌深面,肌束由外下呈扇形向內上。4.腹橫肌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呈水準方向。腹肌腹外斜肌插口袋兒腹內斜肌扇子面兒腹橫肌,褲腰帶兒前部貼著一直板兒注:插口袋—指腹外斜肌肌束方向。扇子面—指腹內斜肌肌束方向。褲腰帶—指腹橫肌肌束方向。一直板—指腹直肌。5.腹部局部結構腹股溝管: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是肌及筋膜間的斜行裂隙,長約4~5cm,有四壁、兩口。(1)四壁:①前壁,主要由腹外斜肌腱膜構成。②後壁,由腹橫筋膜構成。③上壁,由腹內斜肌及腹橫肌弓狀下緣、聯合腱構成。④下壁,由腹股溝韌帶構成。

腹股溝管四壁前面蓋著口袋蓋兒後面貼著褲腰片兒上邊頂著橫斜梁兒下邊踩著溝韌帶兒

注:口袋蓋—口袋指腹外斜肌,口袋蓋指腹外斜肌腱膜。褲腰片—褲腰帶指腹橫肌,褲腰片指腹橫肌深面的腹橫筋膜。橫斜梁—指腹橫肌、腹內斜肌弓狀下緣和聯合腱。溝韌帶—指腹股溝韌帶。(2)兩口:①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也稱腹環。②外口,稱腹股溝管淺環,也稱皮下環。(3)通過結構:①男性,有精索。②女性,有子宮圓韌帶。6.腰方肌:位於腹後壁。軀幹肌主要肌的作用斜方肌,肩靠脊背闊肌,能接力胸大肌,可提軀前鋸肌,助臂舉肋間肌,呼吸氣腹前壁,腹直肌外側壁,三扁肌外內斜,橫最裏(六)會陰肌是封閉小骨盆下口的肌,主要有肛提肌、會陰深橫肌和尿道括約肌等。盆膈:由肛提肌與其上、下的筋膜一起構成,封閉小骨盆下口後部。尿生殖膈:由會陰深橫肌和尿道括約肌與其上、下筋膜共同構成,封閉小骨盆下口前部。盆膈和尿生殖膈骨盆下口兩膈封肌肉一塊膜兩層盆膈在後夾提肛尿膈在前夾深橫

六、四肢肌(一)上肢肌可分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1.肩肌主要有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肩胛下肌等。三角肌:位於肩部,可使肩關節外展900。2.臂肌分前後兩群。(1)前群:主要有肱二頭肌、喙肱肌、肱肌等。肱二頭肌:兩個頭,作用於肘關節。可屈肘關節及前臂旋後。(2)後群:為肱三頭肌,三個頭,作用於肘關節。可伸肘關節。3.前臂肌比較複雜,位於橈、尺骨周圍,包括前後兩群,每群又可分為淺、深兩層。前群一般為屈肌(屈肘、屈腕、屈掌、屈指)或旋前肌(前臂旋前),後群一般為伸肌(伸肘、伸腕、伸掌、伸指)或旋後肌(前臂旋後),每塊肌的功能多與名稱一致。(1)前群:共9塊,淺層由橈側向尺側依次為:肱橈肌、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掌長肌、指淺屈肌和尺側腕屈肌(圖2-4),深層包括拇長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前臂前群肌名稱前臂前群橈向尺肱橈旋前橈腕屈掌長指淺尺屈腕拇長指深深方居(2)後群:共10塊,淺層由橈側向尺側依次為: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側腕伸肌(圖2-5),深層由橈側向尺側依次為:旋後肌、拇長展肌、拇短伸肌、拇長伸肌和示指伸肌。4.手肌可分為外側群、中間群、內側群。(1)外側群:較發達,有4塊,作用於拇指,隆起形成魚際。(2)中間群:位於掌心或掌骨之間。(3)內側群:有3塊,作用於小指,形成小魚際。(二)下肢肌可分為髖肌、股肌、小腿肌、足肌。1.髖肌位於髖關節周圍,作用於髖關節。分前後兩群,前群主要有髂腰肌,後群主要有臀大肌和梨狀肌等。(1)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可使髖關節前屈旋外。(2)臀大肌:位於臀部淺層,大而肥厚,其外上1/4部無重要血管神經,是臨床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作用於髖關節,使其後伸和旋外。(3)梨狀肌:能使髖關節旋外。2.股肌也稱大腿肌,分三群。(1)前群①股四頭肌,位於股前部,是膝關節強有力的伸肌。②縫匠肌,呈扁帶狀,屈髖屈膝。(2)內側群:為5塊內收肌,即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恥骨肌、股薄肌。均可使髖關節內收。(3)後群:共三塊。①股二頭肌、②半腱肌、③半膜肌,三肌均可屈膝關節、伸髖關節。3.小腿肌也比較複雜,分為前群、外側群和後群。前群多為足的伸肌和內翻肌,後群多為足的屈肌和內翻肌,外側群為足的外翻肌。(1)前群:包括長伸肌、趾長伸肌、脛骨前肌等。(2)外側群: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等。(3)後群:淺層為小腿三頭肌,以跟腱止於跟骨。深層有趾長屈肌、長屈肌和脛骨後肌。1)內翻足的肌:脛骨前肌和脛骨後肌2)外翻足的肌: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4.足肌:可分足背肌和足底肌。

第三章消化系統概述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構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出糞便。(一)消化管消化管始自口腔,終於肛門。包括口、咽、食管、胃、小腸(又分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大腸。臨床以十二指腸為界,將十二指腸以上消化管稱為上消化道,空腸以下消化管稱為下消化道。(二)消化腺消化腺包括肝、胰、唾液腺等。

第一節消化管一、口腔(一)位置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處,藉口唇與外界相通,借咽峽與咽相續。(二)分部口腔以上、下頜牙咬合為界分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三)牙牙是最堅硬的器官,嵌於牙槽中1.形態分部牙按形態可分為牙冠、牙根、牙頸。2.構造牙的構造包括牙質、牙釉質、粘合質。牙質為主體,牙釉質覆蓋於牙冠表面,粘合質也稱牙骨質,包在牙根、牙頸周圍。牙的形態、構造牙齒嵌於牙槽中共分三部冠根頸牙質構成牙主體根頸骨質包一層釉質覆於牙冠上瓷白光亮最堅硬牙髓位於牙腔中根尖小孔牙槽通齲洞加深及牙髓三叉神經傳劇痛3.牙的名稱及排列(1)乳牙的排列:右上頜ⅤⅣⅢⅡⅠ│ⅠⅡⅢⅣⅤ左上頜右下頜ⅤⅣⅢⅡⅠ│ⅠⅡⅢⅣⅤ左下頜Ⅰ—乳中切牙Ⅱ—乳側切牙Ⅲ—乳尖牙Ⅳ—第一乳磨牙Ⅴ—第二乳磨牙(2)恒牙的排列:右上頜87654321│12345678左上頜右下頜87654321│12345678左下頜1—中切牙2—側切牙3—尖牙

4—第一前磨牙5—第二前磨牙

6—第一磨牙7—第二磨牙8:第三磨牙4.牙的萌出牙的萌出生後六月始萌發一歲左右已有八三歲以前要出齊六到八歲換恒牙5.牙周組織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齦。(四)舌舌位於口腔底,以“V”形界溝分為舌前2/3的舌體和舌後1/3的舌根。舌的構造主要包括舌粘膜和舌肌。1.舌粘膜舌粘膜淡紅,表面有許多舌乳頭。輪廓乳頭和菌狀乳頭主管味覺,絲狀乳頭接受觸覺刺激。2.舌肌(1)舌內肌:構成舌的主體。(2)舌外肌:為一對頦舌肌,一側收縮可使舌尖伸向對側,雙側收縮可使舌尖伸向前方。舌的形態、構造舌外粘膜舌內肌V形界溝分根體舌面粘膜乳頭多各有功能要牢記輪廓菌狀主味覺觸覺刺激絲絲系(五)口腔腺口腔腺主要有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三對。1.腮腺位於耳的前下,腺管橫過咬肌前,開口於正對上頜第二磨牙的頰粘膜上。腮腺耳廓前下有腮腺腺管橫過咬肌前開口上頜頰粘膜正對第二磨牙邊2.下頜下腺位於下頜體深面,開口於舌下阜。3.舌下腺位於舌深面,開口於舌下阜和舌下襞二、咽(一)咽的位置和形態咽位於1~6頸椎前方,為一漏斗形肌性管道。長約12cm。(二)咽的分部與溝通1.鼻咽正對鼻後孔,並借此與鼻腔相通。側壁有咽鼓管咽口通中耳。2.口咽軟齶與會厭平面之間,前借咽峽通口腔,在齶舌弓與齶咽弓之間的隱窩內有齶扁桃體。4.喉咽會厭與第六頸椎下緣之間,前對喉,借喉口與喉腔相通,下續食管。

咽的分部與溝通

鼻咽口咽和喉咽鼻口喉腔相通連咽鼓管口通中耳六頸下緣續食管三、食管(一)食管形態、位置、分部為一肌性管道,長約25cm,沿脊柱前方下降,上續咽,下接胃的賁門。可分頸、胸、腹三部。(二)食管的狹窄及意義1.第一狹窄位於食管起始處,距切牙約15cm。2.第二狹窄位於食管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距切牙約25cm。3.第三狹窄位於食管穿膈處,距切牙約45cm。意義:是腫瘤好發部位和異物易滯留部位。四、胃(一)胃的形態和分部1.形態即兩壁、兩緣、兩口。兩壁即前、後兩壁,兩緣即大彎和小彎,兩口即上口賁門、下口幽門。2.分部分四部,即賁門部、胃底、胃體和幽門部。幽門部臨床也稱胃竇,分幽門竇和幽門管兩部。(二)胃的位置胃大部位於左季肋區,少部位於腹上區(劍突下)。

注:二門部—賁門部、幽門部。

食管的狹窄及意義食管全長三處狹異物腫瘤最好發首在食管起始處次於左支相交叉三過食管裂孔處側算距離到切牙前倆十五二十五最末四十才到達五、小腸(一)形態位置小腸長5~7米,位於腹腔中下部。上接幽門下續盲腸。(二)分部小腸全長分十二指腸、空腸、回腸。1.十二指腸(1)上部:起自幽門,指向肝門。起始處稱十二指腸球,粘膜平滑,是潰瘍好發部位。(2)降部:沿脊柱右側下降,後內側壁有十二指腸縱襞,末端為十二指腸大乳頭,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3)水準部:向左橫過第二腰椎。(4)升部:末端向下彎曲形成十二指腸空腸曲,被十二指腸懸肌(韌帶)固定於腹後壁。十二指腸懸肌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也是臨床外科手術識別空腸起端的標誌。2.空腸和回腸(1)空腸:腹腔左上部,空回腸前2/5,管徑較大,管壁較厚,血供豐富。(2)回腸:腹腔右下部,空回腸後3/5,管徑略小,管壁較薄,血供稍差。六、大腸(一)形態位置大腸起自回腸,終於肛門。約1.5米,呈“門框”狀包繞在小腸周圍。分為盲腸、結腸、直腸三部。盲腸和結腸表面有三個特徵性的結構,即:結腸帶、結腸袋、腸脂垂。結腸帶共三條,交匯於闌尾根部。1.盲腸左接回腸,上續結腸,下連闌尾。闌尾:長6~8cm,末端位置不定。根部固定,恰是三條結腸帶交匯處,是臨床手術尋找闌尾的重要標誌。其體表投影為麥氏點,即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點。2.結腸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3.直腸上接乙狀結腸,下接肛門,約15cm。全長有兩個彎曲,骶曲凸向後,會陰曲凸向前。以盆膈為界分為盆部和肛門部。(1)盆部:下份膨大,稱直腸壺腹,內有2~3個直腸橫襞,結腸鏡檢時應避免損傷。(2)肛管:主要結構有肛柱、肛瓣、肛竇、齒狀線等。齒狀線由肛柱下端和肛瓣邊緣圍成,線上線下的神經來源、動脈供應、血液回流均不一樣,線上是粘膜,線下是皮膚。線上形成痔是內痔,線下形成痔是外痔,內痔不痛外痔痛。齒狀線構成、區別、意義肛柱下端肛瓣緣連成鋸齒環形線線上粘膜下皮膚供血回血分兩端線下神經屬軀體線上粘膜內臟管內痔不痛外痔痛辛辣不吃酒莫沾

第二節消化腺一、肝(一)形態肝是最大的消化腺,呈楔形褐紅色。1.膈面以鐮狀韌帶為界分為左、右兩葉。2.髒面有兩縱一橫溝,分為左葉、右葉、方葉和尾狀葉。(1)左縱溝:前為肝圓韌帶,後為靜脈韌帶。(2)右縱溝:前為膽囊窩,後有下腔靜脈通過。(3)橫溝:又稱肝門,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神經、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

(二)肝的位置肝大部位於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少部分位於左季肋區。1.肝上界與膈穹隆一致。2.肝下界右側與右肋弓基本一致,劍突下可達3~5cm,平靜呼吸時上下共有2~3cm的移動度。(三)膽囊和膽道1.膽囊(1)位置:膽囊位於右季肋區,肝的下方膽囊窩內。(2)形態分部:似梨形。分為膽囊底、膽囊體、膽囊頸、膽囊管四部。(3)主要功能:暫時儲存和濃縮膽汁。(4)膽囊底的體表投影:右鎖骨中線與右肋弓交點稍下方。膽囊位置分部及膽囊底的體表投影膽囊似梨形位於右肋中膽囊窩內藏底體接管頸右鎖交肋弓膽囊底投影結石或炎症此處有壓痛2.膽道是將膽汁輸送至十二指腸的管道。(1)膽汁產生部位:肝細胞(2)膽汁排泄途徑見表3-1:表3-1膽汁排泄途徑肝細胞→肝內膽管→肝左右管→肝總管→膽總管→十二指腸大乳頭→十二指腸腔↑↓膽囊

膽汁排泄途徑胞內左右總總大頭一總入囊二總入腔注:胞—肝細胞內—肝內膽管左右—肝左右管總(一總)—肝總管總(二總)—膽總管大頭—十二指腸大乳頭囊—膽囊腔—十二指腸腔二、胰(一)位置胰位於胃的後方,相當於1、2腰椎水準。(二)分部胰分三部:胰頭、胰體、胰尾。胰頭被十二指腸環抱。(三)構造1.外分泌部分泌胰液,由胰管開口於十二指腸。2.內分泌部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胰的位置、分部、構造胰在胃後一二間頭周包繞十二環胰體胰尾向左伸分泌胰液入胰管內分泌部稱胰島控制血糖不簡單第四章呼吸系統第一節呼吸道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主支氣管。臨床上將鼻、咽、喉稱為上呼吸道,氣管、主支氣管稱為下呼吸道。一、鼻(一)外鼻外鼻呈三棱錐形,以骨和軟骨為支架,外被皮膚而成。主要結構有:鼻背、鼻根、鼻尖、鼻翼、鼻孔等。(二)鼻腔鼻腔是以骨和軟骨為支架,內襯粘膜和皮膚而成。前借鼻前孔通外界,後借鼻後孔通咽。中間被鼻中隔分為左右兩部。每側又分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固有鼻腔外側壁上有上、中、下三個鼻甲,三個鼻甲下方分別為上、中、下三個鼻道。下鼻道前份有鼻淚管的開口。鼻腔粘膜分區為:1.嗅區分佈於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粘膜,略呈淺黃色。2.呼吸區:嗅區以外的粘膜,呈淡紅色。其中位於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血管豐富,稱易出血區。鼻腔粘膜上鼻甲,中膈上嗅區粘膜略淺黃呼吸區,占大部粘膜水腫不通暢中膈前下易出血注意保護莫損傷(三)鼻旁竇鼻旁竇由骨性鼻旁竇內襯粘膜構成。1.上頜竇位於上頜骨內,開口於中鼻道。2.額竇位於額骨內,開口於中鼻道。3.篩竇位於篩骨內,分前、中、後三群,前、中群開口於中鼻道,後群開口於上鼻道。4.蝶竇位於蝶骨內,開口於蝶篩隱窩。

鼻旁竇開口部位淚管開口在最下鼻涕一把淚一把中道額竇上頜竇篩竇前中莫丟下篩竇後群上鼻道蝶篩隱窩只有它

二、喉(一)位置喉位於頸前部正中,5~6頸椎高度,上連舌骨,下續氣管。(二)結構喉是以軟骨為支架,附以喉肌,內襯粘膜而成。1.喉軟骨主要有甲狀軟骨、環狀軟骨、杓狀軟骨、會厭軟骨。甲狀軟骨借甲狀舌骨膜連於舌骨,下由環狀軟骨借結締組織膜連於氣管軟骨。喉軟骨間形成環甲、環杓兩組關節。2.喉肌兩組,分別作用於環甲、環杓關節,一組可緊張或鬆弛聲帶,一組擴大或縮小聲門裂。

喉的結構甲狀環狀杓會厭軟骨支架韌帶連環甲環杓兩關節兩組喉肌功能全擴大縮小聲門裂聲帶鬆緊它也牽3.喉腔(1)喉腔結構1)前庭襞:兩襞間為前庭裂。2)聲襞:兩襞間為聲門裂。是最狹窄部位。(2)分部1)喉前庭:是位於前庭裂以上的喉腔,經喉口與咽相通,較寬敞。2)喉中間腔:是位於前庭裂和聲門裂之間喉腔,是喉腔三部中最狹窄的部位。3)聲門下腔:位於聲門裂以下。其粘膜下組織疏鬆,炎症時易發生水腫而造成急性喉阻塞。三、氣管(一)位置氣管位於頸前正中,食管前方。於第六頸椎體下緣平面續接於喉的環狀軟骨。(二)構成氣管是由16~20個“C”形氣管軟骨環借結締組織和平滑肌連結而成。(三)分部氣管以胸骨的頸靜脈切跡為界分為頸部和胸部。1.氣管頸部2~4氣管軟骨環前方有甲狀腺峽,臨床氣管切開常選3~4或4~5氣管軟骨環處。2.胸部於胸骨角平面分支為左、右主支氣管。氣管構成、分部C形氣管軟骨環六頸下緣續於環胸角平面分左右全程共分頸胸段頸段前有甲狀腺切開要選五到三

四、主支氣管(一)形態特點左主支氣管細長、近水準。右主支氣管粗短、近垂直。(二)意義氣管異物墜落多入右主支氣管。左右主支氣管特點、意義支氣管,分兩邊左支細長右粗短左近水準右垂直異物墜落向右轉第二節肺(一)肺的位置肺位於胸腔內,縱隔兩側,左、右各一。(二)肺的形態右肺粗短,左肺狹長。每側肺似半個錐體形,可歸納為一尖、一底、兩面、三緣。1.肺尖肺的上端鈍圓,突入頸根部。其體表投影在鎖骨內側段以上2~3cm。2.肺底向下與膈頂相貼。3.兩面(1)外側面:與肋和肋間肌相鄰,又稱肋面。(2)內側面;與縱隔相貼,又稱縱隔面。中央微凹稱肺門,是主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神經、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上述結構被結締組織膜包繞稱肺根。4.三緣後緣鈍圓,前緣和下緣銳利。左肺前緣有心切跡。肺的形態左肺狹長右粗短三緣兩面一底尖前下兩緣都銳利只有後緣較鈍圓外面鄰接肋和肌內面肺門較凹陷鎖骨內上二三厘頸根深部有肺尖(三)肺內支氣管主支氣管入肺後依次分為肺葉支氣管、肺段支氣管、小支氣管、細支氣管、終末支氣管。恰似一棵倒立的大樹,也稱支氣管樹。肺內支氣管肺葉肺段小細終一棵大樹倒栽蔥第三節胸膜和縱隔一、胸膜(一)胸膜的分部1.髒胸膜緊貼肺的表面,並隨肺的裂隙而陷入。2.壁胸膜按部位不同可分為四部。1)肋胸膜:襯覆於胸壁內面。2)膈胸膜:襯覆於膈的上方。3)縱隔胸:膜襯覆於縱隔兩側。4)胸膜頂:包在肺尖上方。(二)胸膜腔是髒、壁胸膜在肺根處相互移行構成的腔隙。1.特點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密閉、潛在、負壓。有少量漿液起潤滑作用。2.肋膈隱窩是胸膜腔的最低點,位於肋胸膜和膈胸膜轉折處,呈半環形。胸膜腔積液時在此積存。胸膜及胸膜腔胸膜髒壁分兩層肺根周圍相移行負壓密閉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通肋膈胸膜轉折處肋膈隱窩半環形炎症滲液向下流隱窩變鈍稱液胸(三)肺和胸膜下界體表投影見表4-1

鎖骨中線

腋中線

肩胛線肺下界

6肋

8肋

10肋

胸膜下界

8肋

10肋

11肋

表4-1肺和胸膜下界體表投影

肺下界體表投影鎖中六,腋中八肩胛線,十肋叉二、縱隔縱隔是兩側縱隔胸膜之間所有組織和器官的總稱。(一)境界1.上界:胸廓上口。2.下界:膈。3.前界:胸骨。4.後界:脊柱胸段。5.兩側界:縱隔胸膜。(二)分部縱隔以胸骨角平面分為上、下縱隔。下縱隔又以心包為界分為前、中、後縱隔。1.前縱隔:心包與胸骨之間。2.中縱隔:心及大血管所在部位。3.後縱隔:心包與脊柱胸段之間。主要結構有胸主動脈、胸導管、食管、奇靜脈、迷走神經、主支氣管、交感神經幹等。第五章泌尿系統

泌尿系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尿道構成,是重要的排泄器官。第一節腎一、腎的形態和位置(一)形態腎為暗紅色實質性器官,左右各一。其形態可歸納為上下兩端、前後兩面、內外側兩緣。主要結構有:1.腎門位於腎的內側緣中部的凹陷,是腎動脈、腎靜脈、腎盂、神經、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腎動脈、腎靜脈、腎盂三者在腎門的位置關係是:(1)自上而下依次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2)自前至後依次為:腎靜脈、腎動脈、腎盂。聯想腎靜脈、腎動脈、腎盂三者的位置關係恰好和鼻尖、眼圈、喉嚨的位置關係相似。可助記如下:

靜脈鼻子尖兒動脈眼睛圈兒腎盂喉嚨眼兒

2.腎蒂是出入腎門的所有結構的總稱。3.腎竇由腎門向腎實質內繼續凹陷而形成的腔隙。容納腎小盞、腎大盞、腎盂及腎的血管等。(二)位置腎位於腹膜後、脊柱兩側,屬腹膜外位器官。左腎比右腎高半個椎體。左右腎位置比較如表5-1。腎區:是腎門的體表投影,在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內,約平對第1腰椎體。某些腎疾病在該區可出現壓痛或叩擊痛。

表5-1腎的位置

上端下端第12肋左腎第12胸椎上緣第3腰椎上緣斜過其中份右腎第12胸椎下緣第3腰椎下緣

斜過其上份二、腎的被膜腎的被膜由內向外依次是纖維囊、脂肪囊、腎筋膜。被膜和腎蒂、周圍器官及腹內壓等一起對腎起固定和保護作用。(一)纖維囊似襯衣一般緊貼腎的表面,薄而堅韌,正常時與腎連結疏鬆,易於分離。(二)脂肪囊似棉襖一般包在纖維囊的外面,由脂肪組織構成,較厚,是臨床腎囊封閉時藥物注入部位。(三)腎筋膜位於最外層,分前、後兩層包在腎和腎上腺的周圍。頗似穿在外面的風衣。腎的被膜及固定裝置聯想纖維襯衣脂肪襖最外筋膜風衣罩被膜腎蒂腹內壓相鄰器官都來保。

三、腎的構造(一)腎皮質位於淺層,呈紅褐色。皮質伸入髓質內的部分稱為腎柱。

(二)腎髓質位於皮質深面,由十多個腎錐體構成。腎錐體:圓錐形,尖端鈍圓稱腎乳頭並伸入腎小盞內。2~3個腎小盞合成一個腎大盞,2~3個腎大盞又合成腎盂。腎盂呈漏斗狀,出腎門後移行為輸尿管(見上圖)。

腎的構造皮質表淺色褐紅腎柱深入髓質中髓質較深被分割十數錐體共組成尖端乳頭入小盞大盞腎盂相移行

第二節輸尿管(一)形態分段輸尿管為一細長的肌性管道,長約20~30cm,分為三段,即腹段、盆段、壁內段。(二)輸尿管的狹窄

1.第一狹窄:位於起始處。2.第二狹窄:越過髂血管處。3.第三狹窄:穿膀胱壁處。輸尿管的狹窄輸尿管,細又長上起腎盂下連膀三處狹窄卡結石起始越髂穿膀胱

第三節膀胱(一)位置膀胱位於盆腔中,前與恥骨聯合相鄰,空虛時不超過恥骨聯合上緣,充盈時膨入腹腔,與腹前壁相貼。(二)形態膀胱為一肌性囊狀器官,主要功能是貯尿。空虛時呈錐體形,充盈時略呈卵圓形。(三)分部膀胱可分為膀胱尖、膀胱底、膀胱體、膀胱頸四部。(四)膀胱三角膀胱三角是膀胱底內面,兩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之間的三角區域。此區粘膜光滑無皺襞,是腫瘤和結核好發部位。

膀胱形態、分部膀胱三角意義膀胱空虛錐體形頂尖底大體膨隆膀胱三角無皺襞腫瘤結核易發生第四節尿道一、男性尿道男性尿道起於膀胱內口,終於尿道外口。兼有排尿與排精功能。(一)分部男性尿道全長分為三部。1.前列腺部是穿行於前列腺內的一段,有前列腺、射精管的開口。2.膜部是貫穿尿生殖膈的部分,周圍有尿道括約肌。3.海綿體部是穿尿道海綿體內的部分。(二)前、後尿道的劃分1.前尿道臨床上將尿道海綿體部稱為前尿道。2.後尿道臨床上將尿道前列腺部和膜部合稱為後尿道。(三)三個狹窄1.第一狹:尿道內口。2.第二狹:尿道膜部。3.第三狹:尿道外口。是最狹窄的部位。(四)兩個彎曲1.恥骨下彎:凹向上,恒定。2.恥骨前彎:凹向下,不恒定。二、女性尿道女性尿道起自尿道內口,終於尿道外口。長約3~5cm。女性尿道特點:短、寬、直,易引起逆行感染。第六章男性生殖系統

男性生殖系統可分為內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內生殖器包括生殖腺(睾丸)、輸精管道(附睾、輸精管、射精管)和附屬腺體(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一、睾丸(一)位置睾丸位於陰囊內,左、右各一。(二)形態睾丸略呈橢圓形,表面光滑。後緣有附睾附著,並有血管、神經等出入。(三)被膜1.白膜包在睾丸實質的外面,為一層緻密結締組織膜。2.鞘膜白膜外面,分髒、壁兩層。其間隙為鞘膜腔。二、附睾附著於睾丸的上端和後緣,由十多條睾丸輸出小管和一條附睾管構成。(一)分部附睾可分為附睾頭、附睾體、附睾尾。(二)功能1.儲存和輸送精子。2.促進精子進一步成熟。三、輸精管起於附睾尾,經腹股溝管入盆腔,在膀胱底膨大為輸精管壺腹,並與精囊腺的排泄管會合成射精管。全長約50cm。精索:為一柔軟的圓索狀結構,由輸精管、睾丸動脈、蔓狀靜脈叢等被結締組織包繞而成。四、前列腺位於膀胱頸與尿生殖膈之間,大小及形態頗似栗子,後部正中有一縱行淺溝,稱前列腺溝。後與直腸臨接,通過直腸指診,可觸摸到前列腺的變化。中老年前列腺易增生肥大,壓迫尿道的前列腺部引起排尿困難。第七章女性生殖系統女性生殖系統,按器官形態和功能也可分為內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內生殖器的生殖腺是卵巢,生殖管道有輸卵管、子宮和陰道。附屬腺體有前庭大腺。第一節內生殖器一、卵巢(一)位置形態卵巢位於骨盆側壁髂總動脈分叉處的卵巢窩內,呈扁卵圓形。前緣借卵巢系膜連於子宮闊韌帶。(二)功能1.產生生殖細胞—卵子。2.分泌女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二、輸卵管(一)位置形態輸卵管連於子宮底兩側,呈長而彎曲的喇叭形,內側端以輸卵管子宮口通子宮,外側端以輸卵管腹腔口通腹腔。(二)分部輸卵管由內向外依次為子宮部、峽、壺腹部、漏斗部。1.子宮部穿子宮壁內的部分。2.峽短而細,臨床輸卵管結紮常選部位。3.壺腹部較粗,卵子常在此受精。4.漏斗部呈漏斗狀,末端有許多游離的指狀突起稱輸卵管傘,具有搜尋卵子的作用,也是臨床手術識別輸卵管的標誌。(三)功能輸卵管是輸送卵子的通道。三、子宮(一)形態子宮呈前後略扁的倒置的梨形。(二)分部子宮自上而下可分為子宮底、子宮體、子宮頸三部。1.子宮底兩輸卵管上端凸圓的部分。2.子宮體子宮底下部與子宮頸之間。3.子宮頸最下部縮細部分,又分子宮頸陰道部和子宮頸陰道上部(三)子宮位置正常子宮位於骨盆腔中央,膀胱直腸之間。呈前傾、前屈位。

1.前傾整個子宮長軸向前傾斜,稱前傾。2.前屈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形成凹向前的彎曲,稱前屈。(四)固定裝置子宮需要韌帶的固定才能維持正常的位置。固定子宮的韌帶主要有:1.子宮闊韌帶:限制子宮向兩側移位。2.子宮圓韌帶:維持子宮前傾。3.骶子宮韌帶:維持子宮前屈。4.子宮主韌帶:防止子宮脫垂。(五)功能子宮為月經產生部位和胎兒發育場所。第二節乳房和會陰一、乳房(一)位置乳房位於胸大肌表面。(二)形態乳房呈半球形,有乳頭、乳暈等結構。乳頭有輸乳管開口。(三)內部結構乳房主要有皮膚、乳腺、緻密結締組織、脂肪構成。1.乳腺葉乳腺組織被結締組織、脂肪分隔為15~20個乳腺小葉。2.輸乳管每個乳腺小葉內有一條輸乳管,呈放射狀排列,開口於乳頭。3.乳房懸韌帶牽引在皮膚、乳腺、胸肌筋膜之間,對乳房起支持作用。乳癌浸潤時,乳房懸韌帶牽拉皮膚形成“桔皮樣”改變。乳房皮膚乳腺和脂肪乳管排列放射狀乳癌浸犯懸韌帶皮膚改變桔皮樣二、會陰(一)廣義會陰廣義會陰是指封閉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軟組織的總稱。以兩側坐骨結節連線分為前、後兩個三角區。1.尿生殖三角位於前部,男性有尿道通過,女性有尿道和陰道通過。2.肛門三角位於後部,有直腸通過。(二)狹義會陰狹義會陰是指肛門與外生殖器之間的狹小區域。臨床在產婦分娩時,應注意保護此區,以防會陰撕裂。第八章腹膜和腹膜腔一、概念(一)腹膜腹膜是襯覆於腹、盆壁內面和腹、盆腔臟器表面的一層相互移行的漿膜。根據分佈不同可分為壁腹膜和髒腹膜。(二)腹膜腔腹膜腔是髒、壁兩層腹膜之間相互移行圍成的潛在性間隙。腹膜腔內有少量漿液,在臟器活動時可減少摩擦。男性腹膜腔是密閉的,女性腹膜腔借輸卵管腹腔口→輸卵管→子宮→陰道與體外相通。腹膜和腹膜腔特點腹膜分髒壁二層夾一隙女性通體外男性是密閉

二、腹膜與臟器的關係腹、盆腔的臟器依據被覆腹膜的多少可分為三類即:(一)腹膜內位器官此類器官幾乎全部包被腹膜,活動度較大。主要的器官有: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回腸、闌尾、橫結腸、乙狀結腸、脾、卵巢、輸卵管等。(二)腹膜間位器官此類器官三麵包被腹膜,活動度較小。主要的器官有:升結腸、降結腸、肝、膀胱、子宮等。(三)腹膜外位器官此類器官只有一面包被腹膜,幾乎不能活動。主要的器官有:胰、腎、輸尿管、腎上腺等。三、腹膜形成的結構(一)網膜1.小網膜是連結於肝門與胃小彎、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形似圍在脖下的“餐巾”。右側部稱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有膽總管、肝固有動脈、門靜脈等結構通過。左側部稱肝胃韌帶。2.大網膜是連於胃大彎和橫結腸之間的四層腹膜。呈“圍裙”狀懸掛於橫結腸和小腸之前。大網膜內含脂肪、血管、淋巴管等,活動度大,有限制炎症蔓延的作用。

網膜形態特點小網膜,似餐巾小彎向上圍肝門大網膜,象圍裙大彎向下橫連襟(二)韌帶韌帶是連於腹壁與臟器、或臟器與臟器之間的腹膜結構。1.肝的韌帶主要有:鐮狀韌帶、肝圓韌帶、冠狀韌帶等。2.脾的韌帶主要有:胃脾韌帶、脾腎韌帶、膈脾韌帶等。(三)系膜系膜是腸管連於腹後壁的雙層腹膜結構。1.腸系膜是將空、回腸固定於腹後壁的雙層腹膜結構。2.橫結腸系膜是將橫結腸固定於腹後壁的橫位腹膜結構。3.乙狀結腸系膜是將乙狀結腸固定於盆壁的腹膜結構。4.闌尾系膜是將闌尾連於腸系膜下端的雙層腹膜結構。(四)腹膜陷凹腹膜陷凹是腹膜在盆腔器官之間,形成的凹陷。在男性主要有直腸膀胱陷凹,在女性主要有膀胱子宮陷凹和直腸子宮陷凹。

第九章脈管系

脈管系包括心血管系和淋巴系,是一套分佈於全身各處的封閉管道。

第一節心血管系

一、心血管系的組成

心血管系由心和血管組成,血管又包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一)心

心是推動血流的動力器官,分為四個腔。即左、右心房,左、右心室。

(二)動脈

動脈是將血液帶出心臟的血管。

(三)靜脈

靜脈是將血液帶回心臟的血管。

(四)毛細血管

毛細血管是連於動脈與靜脈之

間管徑極細、管壁極薄的血管。

二、血液迴圈血液由心室出發,經動脈、毛細血管、靜脈返回心房的周而復始的過程,稱血液迴圈。又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一)體循環途徑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分支→全身毛細血管→靜脈→各級靜脈屬支→上、下腔靜脈→右心房。(二)肺循環途徑右心室→肺動脈→肺動脈各級分支→肺泡周圍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屬支→肺靜脈→左心房。三、心臟(一)心的位置心位於胸腔中縱隔內。2/3位於正中線左側,1/3位於正中線右側。心的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所遮蓋,只有一小部分借心包與胸骨下份和左側4~6肋軟骨相鄰,此區稱心包裸區。臨床心內注射應選擇胸骨左緣第4肋間處進針,可不傷及肺和胸膜。

心的位置

心臟位於中縱隔前面大部被肺遮

胸骨左緣四肋間急救藥物可注射(二)心的外形

心呈倒置圓錐形,縱軸斜向左前下方。心的外形可歸納為一尖、一底、兩面、三緣、三溝。

1.心尖

指向左前下方,在第5肋間隙、左鎖骨中線內側1~2cm處可觸及心尖的搏動。2.心底

指向右後上方,連有出入心的大血管。

3.兩面

(1)前面:

與胸骨和肋軟骨相對,稱胸肋面。

(2)後面(下麵):與膈相鄰,稱膈面。

4.三緣

(1)左緣:主要由左心室構成。

(2)右緣:主要由右心房構成。

(3)下緣:主要由右心室和心尖構成。

5.三溝

(1)冠狀溝:心表面的環形溝,是心

房和心室的心表分界。

(2)前室間溝:左

、右心室在心前面的分界線。

(3)後室間溝:

左、右心室在心後面的分界線。

心的外形

右上心底左下尖前胸後膈兩個面

左右下,三個緣表面三溝分界線(三)心腔的結構

心有四個腔,分別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房間有房間隔,心室間有室間隔。

1.右心房

位於心的右上份,腔大壁薄,主要結構有右心耳、梳狀肌、卵圓窩等。

(1)入口:有三個,即上、下腔靜脈口和冠狀竇口,分別導入上、下半身和心本身的靜脈血。

(2)出口:一個,即右房室口,通向右心室。

2.右心室

位於右心房左前下,分流入道和流出道。

(1)流入道:入口為右房室口,口周有纖維環,環上附三片瓣膜,稱右房室瓣(三尖瓣)。瓣膜借腱索與乳頭肌相連,作用為防止進入右心室的血液再返流入右心房。

(2)流出道:是右心室向左上延伸的部分,呈漏斗形又稱動脈圓錐。出口為肺動脈口,口周纖維環上附有三個半月形的袋狀瓣膜,稱肺動脈瓣,作用是防止進入肺動脈的血液再返流回右心室。

3.左心房構成心底的大部,主要結構有左心耳等。(1)入口:共四個,即左、右各二個肺靜脈口,分別導入左、右肺的靜脈血。(2)出口:一個,即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4.左心室也分為流入道和流出道。(1)流入道:有一入口,即左房室口,口周有纖維環上附二片瓣膜,稱左房室瓣(二尖瓣)。瓣膜借腱索與乳頭肌相連,作用為防止進入左心室的血液再返流回左心房。(2)流出道:有一出口為主動脈口,口周纖維環上也附有三個半月形的袋狀瓣膜,稱主動脈瓣,作用是防止進入主動脈的血液再返流回左心室。心腔內瓣膜位置及作用總結如表9-1:表9-1心瓣膜位置及作用瓣膜位置作用二尖瓣左房室口防止血液由左心室返回左心房三尖瓣右房室口防止血液由右心室返回右心房主動脈瓣主動脈口防止血液由主動脈返回左心室肺動脈瓣肺動脈口防止血液由肺動脈返回右心室(四)心壁的構造心壁由心內膜、心肌層、心外膜組成。1.心內膜是心腔面一層光滑的薄膜,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內膜折疊而成。2.心肌層主要由心肌構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又比右心室肌厚。心房肌和心室肌均附著於纖維環上,互不傳導。3.心外膜屬漿膜,覆蓋於心肌層的表面。同時也是漿膜性心包的髒層。(五)心的傳導系心的傳導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細胞組成。主要作用是產生並傳導衝動,以維持心臟的正常節律。主要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及其分支。1.竇房結是心的正常起搏點,位於上腔靜脈入口與右心房交界處的心外膜深面。2.房室結位於冠狀竇口上方的心內膜深面。接受竇房結的控制。3.房室束及其分支由房室結發出,在室間隔上部分為左、右束支,最後延為浦肯野纖維,與心室肌纖維接觸,將衝動傳遞給心室肌。(六)心的血管(圖見上)1.動脈營養心的動脈為左、右冠狀動脈。(1)左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根部左側,從左心耳與肺動脈幹之間穿出,分為兩支。1)前室間支:沿前室間溝下降,布於室間隔前2/3、左心室前壁及右心室前壁的少部。2)旋支:沿冠狀溝左行,布於左心室側壁、後壁和左心房。(2)右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根部右側,從右心耳與肺動脈幹之間穿出,沿冠狀溝向右下行,發出後室間支,沿後室間溝下降。右冠狀動脈主要布於室間隔後1/3、右心室、右心房及左心室後壁的少部。2.靜脈心的靜脈主要有心大靜脈、心中靜脈和心小靜脈,它們先匯入冠狀竇,再經冠狀竇口入右心房。七)心包和心包腔1.心包心包是包在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膜性囊,分為纖維性心包和漿膜性心包。(1)纖維性心包:位於最外層,厚而無彈性。(2)漿膜性心包:位於纖維性心包內面,分髒、壁兩層,髒層即心外膜。2.心包腔:是漿膜性心包髒、壁兩層間形成的間隙。內有少量漿液。心包和心包腔纖維心包最外層厚而堅韌無彈性漿膜心包圍成腔髒壁兩層相移行(八)心的體表投影1.左上點:左側第二肋軟骨下緣,距胸骨左緣1.2cm處。2.右上點:右側第三肋軟骨上緣,距胸骨右緣1cm處。3.右下點:右側第六胸肋關節處。4.左下點:左側第五肋間隙,距前正中線7cm~9cm處。

心的體表投影心臟體表有投影四點四弧可圍成左右上點二肋間胸骨旁距略不同右下第六胸肋處左下心尖見搏動四、動脈(一)肺循環血管1.肺動脈幹短而粗,起自右心室,在主動脈弓下方分為左、右肺動脈。在肺動脈幹與主動脈弓下緣之間連有動脈韌帶,是胎兒時期動脈導管閉鎖後的遺跡。2.肺靜脈四條,起自肺泡周圍毛細血管,終於左心室。(二)體循環動脈1.主動脈主動脈是體循環動脈主幹。從左心室出發,先向上後彎曲呈弓形向左後,沿脊柱下降,穿膈的主動脈裂孔入腹腔,在第四腰椎體下緣處分為左、右髂總動脈。全程共分三段。(1)升主動脈在其根部有左、右冠狀動脈發出。(2)主動脈弓呈弓狀凸向上,凸側發出三大分支自右至左依次是頭臂幹、左鎖骨下動脈、左頸總動脈。頭臂幹又分為右鎖骨下動脈、右頸總動脈。左右頸總動脈分佈於頭頸部。左右鎖骨下動脈分佈於上肢。(3)降主動脈以膈為界又分為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分支供應胸、腹壁和胸腹腔臟器(圖9-1)。主動脈起始行程分段主動脈,似拐杖彎弓穿膈入腹腔四腰椎下分髂總全程三段升弓降弓上分支頭臂幹左頸左鎖頭頸上降部又分胸和腹分支供應壁和髒

注:頭頸上—頭頸,指頭頸部。上,指上肢。主動脈弓上方的分支頭臂幹、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的分支供應頭頸部和上肢。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