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武清区等部分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天津市蓟州区武清区等部分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天津市蓟州区武清区等部分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天津市蓟州区武清区等部分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天津市蓟州区武清区等部分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天津市部分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第一次模拟练习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1〜4小题,6〜7小题,每题2分;5小题,8〜11小题,

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酝限(niang)播掇(chu&n)人迹罕至(han)

B.作悴(jiao)飘卷(yi)锲而不舍(qie)

C.归省(xing)热忱(chen)迥乎不同(jidng)

D.摇曳(ye)箴言(zhen)戛然而止(ga)

2.依次填入下面一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史文化遗产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

敬畏历史、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

筑牢文物安全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A.承载敬重底气B.承载敬畏底线

C.记载敬重底线D.记载敬畏底气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造型感的文字。②中国人使用一支有弹性的笔,锲而不舍地追求书法的线条美。

③使不同时代名家辈出,掀起了书法艺术的一个又一个高潮。④我们期待这支笔焕发新的生机,带来新的

风格流变。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位九十多岁的篆刻艺术家从16岁起便与篆刻结缘。他多年潜心于书法门古文字和篆刻的研究,同时

撰写了多部著作□这位篆刻艺术家说:“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门

A.,B.、;”。

C・,;。"D.、。O”

5.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第三句中“角声满天”从正面描写了战争惨烈,表现了战争的规模。

C.第四句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诗作结尾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点出诗作主旨。

阅读《今别月宫去,采得月壤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别月宫去,采得月壤归

①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3000牛发动机工作6分钟后,顺利将携

带月壤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②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3个阶段,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随后,

上升器将与环月等待的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将月球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后者将等待合适的月地入射窗口,

做好返回地球的准备。

③据介绍,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面后,开展了太阳翼展开、机构解锁等相关准备工作,之后就

进入了“挖土”的工作模式,此次嫦娥五号探测器自动采样任务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设计了

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模式。

④这两种模式并不是同时进行。首先开启的钻取模式,钻具钻取主要获得月面以下样品。截至12月2

日4时53分,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装。接着,机械臂表取装置开始自动

采样并封装,机械臂表取则主要获得月球表面样品,截至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

五号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已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专家介绍,

为确保月球样品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保持真空密闭以及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探测器在月面对样品进行了密

封封装。

⑤为了顺利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随身携带了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表取初级封装装置和密

封封装装置等“神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嫉五号探测器系统设计师介绍,机械臂表取可以想象成

类似人手的装置,在腕关节设有两个采样装置,很像挖土的铲子;钻具钻取则可以钻入月球内部,钻取月

壤岩芯。它们科学分工,精密配合,采取深钻、浅钻、铲土、挖土、夹土等各种方式,采集月壤样品并进

行密封封装。

⑥距人类上一次从月球采样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没有拿到新的月球样品。科学家表示,对月壤的

研究不仅涉及月球本身,还包含太阳系空间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将月球的月壤等关键性样品运回地面

实验室供科学家精准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状态、温度、物质含量等重要信息,深化对月壤、

月壳和月球形成演化的认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已经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B.上升器是直接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的。

C.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模式不是同时进行。

D.为顺利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随身携带多种采样装置。

7.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着陆器携带的装置繁多。

B.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完成采样任务难度很大。

C.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为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只需携带4种装置。

D.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为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要携带多种装置。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将携带月壤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意味着我国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B.第④段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⑤段中的“神器”指的是钻取采样、表取采样、表取初级封装和密封封装等装置。

D.本文采用空间顺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与嫦娥五号探测器相关的科学知识。

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方其林穷:尽B.等如外人悉:熟悉

C.雄来问讯咸:全,都D.欣然那往规:打算,计划

10.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复行数十步

C.便要还家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只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

B.文章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作者写得笔多曲致,富有波澜,由远及近,步步深入。

C.文章写桃花源百姓对渔人辞去时的嘱咐等,体现桃花源百姓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

D.文章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生活图景。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3题,共93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山重水复疑无路,o(陆游《游山西村》)

(3),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

(6),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7)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宁死不屈壮烈誓词的诗句是:

“2•O,,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

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

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旧物夺将去。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

七八升,以问澄,澄日:“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子良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隶事:引用典故。②服匿:盛酒器。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皆俭所未睹皆:

(2)单于以与苏武以: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

15.请结合原文分析,陆澄的“渊博”体现在哪里。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大美田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美田园

王本道

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虽然自幼在城里

长大,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

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今年入夏,

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踏着晨光,映着晚霞,在盘锦水乡徜徉。

②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

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

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

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

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

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

里,出水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

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

③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都无疑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

都有共同的生存态度。即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地

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还因那里有着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庄

稼成熟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④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激池、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

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顾,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

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戋,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

中,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蓝天。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眼前

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项,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描绘

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⑤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等古代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历来

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

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⑥正午过后,我们离开水乡。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6.请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中补上本文思路梳理的恰当内容。

眷恋田园,前往水乡——(1)——田园情结,古今联想——(2)———抒发感想,离开

水乡

17.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

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田园情结。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写“我”对田园生活有着很深眷恋,只因为“我”自幼在城市长大。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C.结尾段写水乡之行令人身心愉悦,美好的田园风光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D.文章饱含“田园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憧憬田园之美是人类共同精神追求”之意。

E.文章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中的一种。某班将开展以“世界文化遗产知多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

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7

2013—2019年中国入境游客数量统计图

岳万必

【材料二】

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以及

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

【材料三】

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

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材料四】

世界文化遗产——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

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

20.上面四则材料中,与“世界文化遗产知多少”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则是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与主题相关材料的主要内容。

(二)名著阅读(8分)

22.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人物文段或评述

(1)(1)已经是一个旅长了,在所有的湖南军队里,被称作“自由思

彭德怀

《—》想”的军官,因为他有事必和他的士兵委员会商量。

这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2)

《西游记》三人保护(2)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

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3)好像圈在屋里的一个蜜蜂,白白地看着外边的阳光而飞不出

《骆驼祥(3)去,跟院里的妇女们,她谈不到一块儿。

子》她们所说是家常里短,而她是野调无腔的惯了,不爱说,也不

爱这些个。

但(4)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

《朝花夕(4)

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

拾》

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3.《水浒传》中塑造了一大批既具共性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林冲和武松,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

因他们的出身及社会地位不同等原因,这两个人物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请结合相关情节,从个性特点

的角度,对林冲或武松作人物形象分析。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作文

成长,是尊长教导的启发,是榜样力量的带动,也是经历一次次尝试与磨砺,在一次次挑战与创新中

的自我成就。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惧挑战,专注目标:执着快乐,拥有自信;面向未来,追求梦想……

让我们为自己喝彩。

请以“我为自己喝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

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人名、校名、地名。

2022年天津市部分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第一次模拟练习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1〜4小题,6〜7小题,每题2分;5小题,8〜11小题,

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niang)掩掇(chudn)人迹争至(han)

B.修悴(jiao)飘逸(yi)锻而不舍(qie)

C.归省(xmg)热忱(chen)型乎不同(jidng)

D.摇曳(ye)箴言(zhen)戛然而止(ga)

【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净掇(chuan)------cuan;

B.摩悴(jiao)——qiao;

D.曷然而止(gG)—Jia:

故选C。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史文化遗产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

敬畏历史、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

筑牢文物安全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A.承载敬重底气B.承载敬畏底线

C.记载敬重底线D.记载敬畏底气

【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空:

承载:指承受支撑物体;担当或蒙受。记载:指把事情记录下来,也指记录事情的文字。

在此形容历史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应使用“承载”一词;

第二空:

敬重:恭敬尊重。敬畏:既敬重又害怕。

在此形容应该尊重文化,有敬畏之心;使用“敬畏”与“敬畏历史”“敬畏生态”构成排比句式,前后文

衔接,应使用“敬畏”一词;

第三空:

底气: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基本的信心和力量。底线:最低的限度,必要条件;指事情

在能力范围前的临界值;指潜藏在敌人内部的人;指长方形比赛场地中短边的边线。

在此形容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应使用“底线”一词;

故选B。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造型感的文字。②中国人使用一支有弹性的笔,锲而不舍地追求书法的线条美。

③使不同时代名家辈出,掀起了书法艺术的一个又一个高潮。④我们期待这支笔焕发新的生机,带来新的

风格流变。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C.第③句病因:缺少主语;可删去“使”;

故选Co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位九十多岁的篆刻艺术家从16岁起便与篆刻结缘。他多年潜心于书法门古文字和篆刻的研究,同时

撰写了多部著作n这位篆刻艺术家说:“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n

A.,B.、;”。

L「.,;o“nU.、o。”

【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一处:“书法”与“古文字”为表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应使用顿号;

第二处:“他多年潜心于书法、古文字和篆刻的研究,同时撰写了多部著作”表达完整句意,句末应使用

句号;

第三处:“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是艺术家所说的完整的话,应先写句号再写下引号;

故选D。

5.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第三句中“角声满天”从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表现了战争的规模。

C.第四句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诗作结尾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点出诗作主旨。

【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B.“角声满天秋色里”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号角声接连不断,响彻天空,从

听觉角度,侧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规模;并未运用正面描写;

故选B。

阅读《今别月宫去,采得月壤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别月宫去,采得月壤归

①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3000牛发动机工作6分钟后,顺利将携

带月壤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②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3个阶段,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随后,

上升器将与环月等待的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将月球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后者将等待合适的月地入射窗口,

做好返回地球的准备。

③据介绍,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面后,开展了太阳翼展开、机构解锁等相关准备工作,之后就

进入了“挖土”的工作模式,此次嫦娥五号探测器自动采样任务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设计了

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模式。

④这两种模式并不是同时进行。首先开启的钻取模式,钻具钻取主要获得月面以下样品。截至12月2

日4时53分,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装。接着,机械臂表取装置开始自动

采样并封装,机械臂表取则主要获得月球表面样品,截至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

五号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已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专家介绍,

为确保月球样品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保持真空密闭以及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探测器在月面对样品进行了密

封封装。

⑤为了顺利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随身携带了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表取初级封装装置和密

封封装装置等“神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嫉五号探测器系统设计师介绍,机械臂表取可以想象成

类似人手的装置,在腕关节设有两个采样装置,很像挖土的铲子;钻具钻取则可以钻入月球内部,钻取月

壤岩芯。它们科学分工,精密配合,采取深钻、浅钻、铲土、挖土、夹土等各种方式,采集月壤样品并进

行密封封装。

⑥距人类上一次从月球采样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没有拿到新的月球样品。科学家表示,对月壤的

研究不仅涉及月球本身,还包含太阳系空间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将月球的月壤等关键性样品运回地面

实验室供科学家精准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状态、温度、物质含量等重要信息,深化对月壤、

月壳和月球形成演化的认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已经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B,上升器是直接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的。

C.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模式不是同时进行。

D.为顺利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随身携带多种采样装置。

7.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着陆器携带的装置繁多。

B.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完成采样任务难度很大。

C.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为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只需携带4种装置。

D.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为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要携带多种装置。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将携带月壤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意味着我国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B.第④段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⑤段中的“神器”指的是钻取采样、表取采样、表取初级封装和密封封装等装置。

D.本文采用空间顺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与嫦娥五号探测器相关的科学知识。

[6~8题答案】

【答案】6.B7.D8.D

【解析】

【6题详解】

B.根据第②段“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3个阶段,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

道”可知,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3个阶段,才会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

道:“上升器是耳段世△预定环月飞行轨道的”表述有误;

故选B。

【7题详解】

D.根据第⑤段“着陆器随身携带了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表取初级封装装置和密封封装装置等‘神

器’”可知,此句列举了为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随身携带的装置,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排除AB

两项;“等”字说明除了所列举的四种装置,还有其他的装置;排除C项;

故选D。

【8题详解】

D.根据第②段“点火起飞后”,第③段“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面后”,第④段“截至12月2日4时

53分”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了时间顺序;根据第④段“首先开启的钻取模式,钻具钻取主要获得月面以

下样品”“接着,机械臂表取装置开始自动采样并封装,机械臂表取则主要获得月球表面样品”等语句可

知,本文还运用了逻辑顺序介绍了嫦娥五号探测器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模式。本文并未运用空间顺

序;

故选D。

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量,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学其林穷:尽B.否如外人悉:熟悉

C.感来问讯咸:全,都D.欣然那往规:打算,计划

10.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复行数十步

C.便要还家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II.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只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

B.文章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作者写得笔多曲致,富有波澜,由远及近,步步深入。

C.文章写桃花源百姓对渔人辞去时的嘱咐等,体现桃花源百姓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

D.文章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生活图景。

[9~11题答案】

【答案】9.B10.C11.A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

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

意思。

B.否如外人。句意是: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悉,全,都;选项中的“悉”理解为“熟悉”是

错误的;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通假字的辨析。

C.“要”同“邀”,邀请;

故选C。

【II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A.“只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理解有误,文章还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

桃花源等内容;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

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

此感到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

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

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

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有人)就邀

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

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子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

必说魏朝和晋朝了0渔人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自己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

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临别时)村里

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

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

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3题,共93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3),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

(6),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7)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宁死不屈壮烈誓词的诗句是:

【12题答案】

【答案】①.塞下秋来风景异②.柳暗花明又一村③.大漠孤烟直④.浅草才能没马蹄

⑤.江春入旧年⑥.莫听穿林打叶声⑦.人生自古谁无死⑧.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

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柳、漠、蹄、汗”等字词的书写。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

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录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

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旧物夺将去。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

七八升,以问澄,澄口:“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子良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隶事:引用典故。②服匿:盛酒器。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皆俭所未睹皆:

(2)单于"与苏武以: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

15.请结合原文分析,陆澄的“渊博”体现在哪里。

【13~15题答案】

【答案】13.(1)全,都(2)把

14.王俭自认为博闻多识,读书超过陆澄。

15.示例:陆澄补充谈论了数百十条策略,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能说出许多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能够

识别古器并说出其来历。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

认词义。

(1)学俭所未睹。句意是: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皆:全,者B。

(2)单于以与苏武。句意是:单于把它送给苏武。以:把。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人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

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自,自己;以,认为;过,超过。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由“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皆俭所未睹”分析,陆澄补充谈论了数百十条策略,都是王俭

没有见识过的;由“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分析,陆澄能说出许多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由“此名

服匿,单于以与苏武”分析,陆澄能够识别古器并说出其来历。

【点睛】参考译文:

王俭自认为博闻多识,读书超过陆澄。王俭召集学士何宪等人盛大热烈地研讨问题,陆澄等王俭说完,

然后谈到王俭所遗漏的材料数百十条,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王俭于是叹服了。王俭在尚书省拿出巾箱、

几案以及各色衣服饰物,让学士引用典故,引用的多的就奉送物品,人人都得到一两件。陆澄后来,又举

出了诸人所不知道的典故,而且又多出几条,把原来所有的物品都拿了去。竟陵王萧子良获得一个古器,

小口方腹平底,容量有七八升,来问陆澄。陆澄说:“这个名叫服匿,单于把它送给苏武。”萧子良仔细

看器物底部有字,大略可以认出来,正如陆澄所说。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大美田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美田园

王本道

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虽然自幼在城里

长大,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肯争旷达的村落,

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今年入夏,

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踏着晨光,映着晚霞,在盘锦水乡徜徉。

②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

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

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

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

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

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

里,田水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

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物姗可爱。

③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都无疑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

都有共同的生存态度。即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地

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还因那里有着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庄

稼成熟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④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激髓、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

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顾,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

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

中,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蓝天。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眼前

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项,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描绘

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⑤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等古代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历来

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

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⑥正午过后,我们离开水乡。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蓑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6.请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中补上本文思路梳理的恰当内容。

眷恋田园,前往水乡——(1)——田园情结,古今联想——(2)______——抒发感想,离开

水乡

17.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

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写“我”对田园生活有着很深的眷恋,只因为“我”自幼在城市长大。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C.结尾段写水乡之行令人身心愉悦,美好的田园风光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D.文章饱含“田园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憧憬田园之美是人类共同精神追求”之意。

E.文章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16~19题答案】

【答案】16.①.穿行田间,欣赏美景(或:稻田景色,美丽怡人)②.进入芦荡,感受美好(或:

芦荡风光,生机勃勃)

17.示例:运用比喻,把芦荡比作“帐幔”,把声音比作“乐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茂盛稠密,芦

秆摇曳及水声的美妙动听,表达了作者对芦荡风光的喜爱。

18.示例:田园生活,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

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憧憬田园之美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感受田园之美,能使

人摒弃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19.

AE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从第①段“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

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可

知,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是:向往田园,来到水乡;

从第②段“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

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息……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身

旁的沟渠里……”可知,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是:穿行田间,欣赏美景;

从第③段“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

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可知,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是:产生联想,引发遐思;

从第④段“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激潮、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苇叶葱茏,宛如青纱

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可知,

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是:进入芦荡,感受美好;

从第⑤段“我暗忖……憧憬田园之美历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

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第⑥段“正午过后,我们

离开水乡……”等内容可知,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是抒发感想,离开水乡。

据上分析,在相应位置正确作答即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修辞手法:“苇叶葱茏,宛如轻纱织成的帐幔”“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中把芦荡比作“帐幔”,把

声音比作“乐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④段''放眼四顾,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我

们置身其中,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蓝天”可知,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叶子的葱茏茂密,也表现出它

的轻柔之美,而“乐曲”则表现出芦秆声、潺潺的水声组合起来的声音的美妙动听,表达了作者对芦荡风

光的喜爱。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③段“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

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第⑤段“憧憬田园之美历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第⑤段“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提炼;

根据第⑤段“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

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可概括为,感受田园之美,能使人摒弃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据

此概括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的原因即可。

【19题详解】

A.根据第①段“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只要

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

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可知,“我”对田园生活有着很深的眷恋是因为:“田

园”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我”被其意蕴吸引);在田园“我”的心会沉入一

场迷离缥缈的梦境;

E.本文以我回到田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所以是以抒情为主,写“田园”的景色与意蕴,综合运用议论和

记叙等表达方式,表达对“田园”的追求与向往;“文章以通明为主”表述有误;

故选AE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综合性学习(5分)

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中的一种。某班将开展以“世界文化遗产知多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

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2013—2019年中国入境游客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