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_第1页
初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_第2页
初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_第3页
初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_第4页
初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中小学

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报送单位:合肥市五十中学新校

版本学科:统编教材初中历史

年级单元: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单元主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目录

一、指导思想........................................................3

二、单元信息........................................................3

三、单元分析........................................................3

四、单元学习目标....................................................6

五、单元作业目标....................................................7

六、单元作业设计....................................................7

七、课时作业........................................................8

第16课三国鼎立..................................................8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3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18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3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27

八、单元质量检测作业...............................................32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2/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作业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探究高质量“教”、

“学”模式,引导教学跳出苦教、苦学、苦练的怪圈,更新观念,提升智慧,减

负增效,多元创新,使师生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使作业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

二、单元信息

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

三国两晋南

基本信息

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充编人教版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

民族交融

单元

0自然单元口重组单元

组织方式

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

1三国鼎立第四单元第16课

课时信息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四单元第17课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四单元第18课

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四单元第19课

5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四单元第20课

三、单元分析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单元课程教学要求如下:通过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

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

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

新。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3/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教材分析

单元地位分析:从结构上看,本单元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四单元一一三国

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上承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下启隋唐繁荣与开放时期;从历史分期来看,是中国古代社会自东汉末年分裂后

的政权割据和对峙时期,同时也是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时期;从历史进程来看,

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发展时期、民族大交融时期、思想大解放时期。因而本

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时间跨度从220-589年,包括五课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具体内容如下:政治上:政权并立、

更迭频繁、社会动荡,虽然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那是低

质量的统一,当时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很快便走向了瓦解。为了躲避战乱,少

数民族内迁及中原人口南迁,加速了民族交融,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北方少

数民族封建化成为历史趋势,胡化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也在发生。经济上:北方

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区域得到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后来我国经济重

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科技文化上:农学、数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均取得辉煌

成就。

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本单元知识体系(如下图)

三国两华

晋南北明

朝时期元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4/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三)学情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进一步了解你们知识储备情况,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请你们如

实填写下列问卷中的每一项,谢谢你们的配合!

1.问题设计:

(1)你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吗?()

A.了解B.了解一点C.不了解

(2)你能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Q期朝代更迭简图吗?()

A.可以B.能画一些但是不全面C.不能

(3)你通常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A.阅读课外书籍B.看影视作品C.网络查询

(4)下列现象中能体现民族交融的有()

①汉人胡食②胡人牛耕③汉人垂脚高坐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

(5)你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开展历史学习活动?()

A.小组合作探究B.研学体验C.教师讲述

2.结果统计:

年级:七年级人数200人(仅作教学参考)

ABC

1了解50人(占25%)了解一点28人(占不了解122人(占

14%)61%)

2可以26人(占13%)能画一些但是不全面不能134人(占67%)

40人(占20%)

3阅读课外书籍126人看影视作品30人(占网络查询44人(占

(占63%)15%)22%)

4选①②③46人(占选①②132人(占66%)选①③22人(占11%)

23%)

5小组合作探究40人研学体验120人(占教师讲述40人(占

(占20%)60%)20%)

3.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仅有约25%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有一定的了解,约有30%

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约有23%的学生

理解民族交融现象,这说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的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5/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知识储备较少。从获取知识的方式来看,约占60%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知

识,这一特点对我们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帮助。从学习方式来看,60%学生乐于研

学体验,20%的学生希望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只有20%的学生希望教

师讲述,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喜欢体验式学习。

从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表现欲强但是他们

在知觉、兴趣等方面多为感性体验,对历史现象还较难形成理性的认识,尤其对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

意义等内容的认知还需要借助相关的材料进行渗透。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前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

题。

(2)融合其他学科优势,借助地图、诗词、数字、音乐、美术等创设问题

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

规律。

(1)多采用活动探究方式设计问题,弓I导学生议人物、观时代、析原因、

谈感悟,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提升能力、增强素养。

(2)注重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开发校内外各种资源,积极弓I导学生走出课

堂,走进展馆、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提升能力。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作业分层,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供不同水平

的学生选择使用。

(4)优化作业设计,减去一些重复性的、机械性的作业,增加一些实践性、

创新性、开放性的作业,已达到减少数量提升质量,减少压力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单元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1.通过绘制魏晋南北朝简易朝代更替图,了解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代特

征,认识到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必然趋势。

2.通过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短文,引导学生学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全

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学习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二)时空观念

1.通过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提取有效信息,引

导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认识到

南方相对安定。

3.通过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认识到人口南迁促

进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史料实证

1.通过图文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中原地区人口南

迁的影响

2.通过图文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特点及影响。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6/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3.通过图文等史料,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

的意义。

(四)历史解释

1.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材料,初步认识民族交往交流融的历史特点。

2.通过史料研读,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南迁的影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和影响。

3.通过本单元内容学习,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

多元的时代特征。

(五)家国情怀

1.通过“说乡土历史”,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家

国情怀。

2.通过学习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引导学生认识和平、安定是经济

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

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

流。

五、单元作业目标

(-)通过图文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

局部统一。

(-)通过在地图上标注不同政权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引导学

生认识各民族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三)通过绘制两晋南北朝简易朝代更替图,了解此时多个政权并立,民族

交融,政局纷乱复杂,但是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培养唯物史观、历史解

释等核心素养。

(四)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影响等,认识改革对推动历史发展

和民族交融的作用,进一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五)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南迁等相关史实,引导学生理解稳定

的社会环境、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六)通过整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7/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六、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注重思想性,发挥铸魂增慧的任务。

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主题有机

融入作业,增强作业思想性。

(-)力求精简化,符合双减政策时代诉求。

优化作业、化繁为简,压缩作业总量与时长,使难度适宜、负担适当,全面

提升作业质量与效益,切实做到减负增效、培养能力。

(三)体现基础性,突出课程标准基干史实。

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突出对基干史实如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的考察。

(四)注重整体性,凸显单元整体教学意识。

本单元内容复杂、朝代更迭频繁,但单元主题明确,一是政权分立,二是民

族交融。本单元作业力求体现单元意识,统筹安排作业内容,增强作业的整体性、

结构性、关联性、递进性。

(五)彰显创新性,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联系生活,设置情景,创新形式,激发兴趣;注重实践性、综合类作业,增

强学科融合,体现作业设计的创新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拓展学生思

维空间,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六)尊重差异性,谋求开放多元科学育人。

科学设计作业,内容正确、易于理解、要求明确、答案合理,并力求题型多

变、答案开放、评价多元,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评价具有人文关怀,保护学

生学习热情,走科学育人之路。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8/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七、课时作业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标导学】

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区域开发。

【基础启航】

微信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预习教材,并完成思维导图。

200年,・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袁绍军主力,为以后统一打下基础.

立220年,_____谈音帝,国相

形成(221年,刘蕾在______称帝,国号汉史称同汉

1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业(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Ml曲娴,.

/开发江东______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三国鼎立统治措施/族/--------------------------------------------

-----------------[J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______(今台湾)

'蜀汉在的治理下,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膨响由分裂走向同聊一,为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能力扬帆】(此处共设两道选择题,请给每小题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从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是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从图一【核心素养】

政权林立到图二三国鼎立反映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O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运用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9/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图一图二

A.军阀割据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国家从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

C.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D.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励精图治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总结反思】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

图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政权林立,图二魏蜀吴三国的

建立实现了局部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可知,B正确。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理解多种材料呈现方式,包括文献

资料、图片、实物等。本题通过图片材料考查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使国家走向局部统一,落实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

养。

2.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在史学资源平台“三国两晋南【核心素养】

北朝”部分搜集到下列材料,此材料可用来研究当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脚痛腰酸晓夜忙,【学习水平】

田头车庠响浪浪。。识记・理解。运用

高田车进低田出,

只愿高洼不做荒。

A.手工业生产工具的革新B.农民受剥削的状况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各政权并立的局面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总结反思】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

根据图文注解可判断该工具是灌溉工具翻车,可用于研

究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因此c项符合题意。ABD都不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0/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是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不符合论从史出。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

识历史。本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灌溉工具翻车的史料,

认识三国鼎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落实史料实证

素养。

二、思维冲浪(此处共设两道选做题,请任选一题认真作答。)

(一)说乡土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合肥三国新城是曹魏抵御孙吴的一座桥头堡。下面是有O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关合肥三国遗址公园部分景点的图片,请给这些图片配上解•家国情怀

说词,并写一篇旅游攻略吧。【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运用

!要求:

I①解说词要把景点分为三国遗址区、三国文化区两部分

:介绍。

I②旅瀛攻略形式不限(文字、图画、板报、PPT等。)

I③小组合作,每组推荐一份优秀作品参加年级评比。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总结反思】

【评价标准】

优秀:解说词把景点分为三国遗址区、三国文化区两部分文

字准确生动;旅游攻略,形式新颖,条理清晰,内容准确丰

富有拓展,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良好:解说词把景点分类;能够正确解读景点;旅游攻略形

式较为新颖,条理比较清晰,内容准确丰富,体现家国情怀。

合格:解说词能够正确解读景点;旅游攻略条理比较清晰,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1/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内容准确,体现家国情怀。

基本合格:解说词能够正确解读景点;旅游攻略条理比较清

晰,内容准确。

【作业分析】

走出课堂走进公园拓展了历史学q的场所,有利于提升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解读三国遗址公园,使学生进一

步了解身边的历史,通过写旅游攻略呈现出个性化的学习成

果,实现历史与语文、地理等知识的融合,通过交流为学生

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

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

三国遗址作为安徽本土的历史资源,能够让学生的历史

学习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历

史学科的现实价值;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能够让学生对

自己的家乡更具有亲切感和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通过对

“三国遗址”的探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公园,利用

所学解决现实问题,逐步学会知识迁移。同时借助语文、地

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完成观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

融合能力。

QW历史人物【核心素相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书上的西“京剧中的曹

。家国情怀

操”--多谋善操”--阴险狡诈

断、有帝王之才凶暴多疑的奸臣【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运用

以“我眼中的曹操”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字数不限)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总结反思】

-IW扁囱一

优秀:观点客观全面,条理清晰,论从史出,论证详实有沅

良好:观点较客观全面,条理较清晰,论从史出,论证较有

力。

合格:观点比较客观,有一定的条理,史论结合。

基本合格:观点比较客观,有论证。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2/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作业分析】

以“史书上的曹操”“京剧中的曹操”“鲁迅笔下的曹

操”引发学生思考到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客观公正全面,

看其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等。国粹京剧脸谱和文学家

的评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又能

反映不同的评价,引发学生的思考。

【设计意图】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

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更贴近社会生活的综合探究,本题设计

了学生的跨学科活动。通过曹操的京剧脸谱和鲁迅对曹操的

评价,拉近历史与京剧和文学家的距离,涵养家国情怀,又

通过小论文的形式,锻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

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落实历史学科素养。

【规划反馈】

【时间规划】(请在20分钟以内完成)

【评价反馈】(该评价量表用于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与指导,形成作业档案)

作业评价量表

评价方式

题型评价标准等级自评互评师评

主动预习、答案正确A

基础主动预习、答案部分有误B

起航

没有预习C

材料理解准确、全面,答案正确A

能力材料理解不甚准确、全面,答案正确B

扬帆

未读懂材料,答案不正确C

紧扣主题,符合要求,有所创新A

思维紧扣主题,基本符合要求B

冲浪

围绕主题,积极参与C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3/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标导学】

了解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基础启航】

微信扫描二维石马]观看微课预习教材,并完成思维导图「

266年自立为帝,以

建立为都,史称西晋.

【能力扬帆】(此处共设两道选择题,请给每小题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核心素养】

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4/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反映出当时()。家国情怀

A.传统节日受到重视B.民族交流交融趋势加强【学习水平】

C.荆楚地区经济发达D.统治者崇尚历史名人。识记・理解。运用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总结反思】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

“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荆楚祭祀

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

果,B选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端午节,无法体现A;材料没有

关于荆楚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无法体现C;材料没有关

于统治者态度的信息,故材料D不正确。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解析,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现象的理解信双

紧扣课标,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人口迁移古来有之。对下图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理解正确【核心素养】一

的是(O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学习水平】

O识记•理解O运用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A.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南北方人口大规模双向流动

C.北方民族南迁激化民族矛盾

D.江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总结反思】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

A项正确,因为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迁

往中原地区,中原汉族陆续迁往江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人口南迁的情况,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是人口南迁的重要原

因。B史实性错误,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主要是人口南迁,

没有大规模人口北迁。C项错误,北方民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

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并不是激化民族矛盾。D项的情况出现于

宋朝以后,图中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不能选。

【设计意图】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现象,本题考查学生对少数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5/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民族内迁与北方人口南迁等内容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透过历

史现象理解历史本质,紧扣课标,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等核心素养。

二、思维冲浪(此处共设两道选做题,请任选一题认真作答。)

(―)勤学善思【核心素养】

人与环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请从人与环境的角度分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这一历史现象,写一份分析报告。可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参考以下两则材料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家国情怀

(要求:【学习水平】

①围绕主题,题目可灵活自拟。。识记。理解•运用

②分析报告包含内迁的原因、经过、影响等基本信息。

③并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

④分组合作,积极展示。)

26

25

24

X3

2

2

21

-1000-5000500100015002006年

-一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二:英国史前考古学家柴尔德在谈及农业和畜

牧业起源的自然背景时说,大陆上的冰川收缩,并且大

西洋的气旋向北移动,出现了逐渐干旱的过程。面对这

种变化狩猎居民只有三条出路来适应此环境:一是继续

追随他们所习惯的气候环境,追随猎物向北或者向南移

动;二是仍然留居原地,依靠抗旱的生物勉强生活;三是

选择留居原地,通过驯化动物和从事农业的途径,改变生

产生活方式,来规避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北方的自然

地理环境决定了北方游牧民族只能选择向南迁徙,寻找

新的生存空间。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总结反思

【评价标准】

优秀:紧扣主题、分析内容详实准确、体现出很高的思考维

度和家国情怀。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6/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良好:紧扣主题、题目恰当、分析内容比较详实准确、体现

出一定的思考维度和家国情怀。

合格:围绕主题、题目比较恰当、分析内容比较详实准确。

基本合格:围绕主题、基本符合要求。

【作业分析】

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从人与环境的角度对这一时期

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阐述其经过、影响等,从

而更加客观的认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这一历史现象,并分析

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正确

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涵养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

本题通过分析报告的形式以及人与环境的角度,跨学科

融合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合作探

究的意识。同时考查学生对少数民族内迁基本史实的掌握,

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的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与环境应和谐相

处,积极汲取环境中的有点长处,同时努力营造好的环境,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等。

(二)活学活用【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穿越时的空对话:“我与晋武帝谈治国理政”。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参考资料:・家国情怀

.【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运用

《古风.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G

£

《过秦论》(节选)

一夫作难而七庙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释:陈涉一人

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婆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

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式发

生了变化啊。)

你可以参考上述材料或另外搜寻资料,试着给西晋统治

4耨一些治国理政的建议吧!

(要习R:①立足史实、主题鲜明、可适当发挥想象。

②指出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总结反思】

【评价标准】

优秀:主题鲜明、内容详实、重点突出、符合历史情境、条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7/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理清晰、言语诚恳且有艺术色彩。

良好:主题鲜明、内容详实、重点突出、符合历史情境、条

理清晰。

合格:主题鲜明、符合历史情境、条理比较清晰。

基本合格:围绕主题、基本符合历史情境。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时空对话”,从朝代的兴衰更替中吸取经验教训I,

指出西晋统治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如勤俭节约、选贤举能,

善待百姓等。既要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

问题,通过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对秦朝历史的评价与分析,分

析西晋社会问题所在,提出合理化建议,知古鉴今,树立正

确的治国理政观念。

【浚计意图】

紧扣课标中认为历史课程应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

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本题通过“时空对话”,引

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从秦朝与西晋的兴衰中得

出教训启示,树立正确的治国理政观念。落实唯物史观,涵

养家国情怀。

【规划反馈】

【时间规划】(请在20分钟以内完成)

【评价反馈】(该评价量表用于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与指导,形成作业档案)

作业评价量表

评价方式

题型评价标准等级自评互评师评

主动预习、答案正确A

基础主动预习、答案部分有误B

起航

没有预习C

材料理解准确、全面,答案正确A

能力材料理解不甚准确、全面,答案正确B

扬帆

未读懂材料,答案不正确C

紧扣主题,符合要求,有所创新A

思维紧扣主题,基本符合要求B

冲浪

围绕主题,积极参与C

优化作业减负增效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8/39

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导学】

了解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

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

族发展的意XJ

【基础启航】

微信扫描二维码,规看微课预习教材,并完成思维导图I

317年,________重建晋王朝,定都__________

建立史称东晋.

东晋的兴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_________年,东

/;_________\一灭亡晋灭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南朝的政治施历史上蝴为

南经济因素:北方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