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1页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2页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3页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4页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册教材目标

一、识字写字

本册书要求会认的字174个,会写的字163个。《课

标》提出了“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为此建

议五年级识字教学应以自学为主。要充分发挥工具书的

作用,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发挥小组的作用,交流识

字成果。

写字在“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提出“行款整

齐”,由“熟练书写”到“有一定的速度”,由“用毛笔

临帖正楷字”至日“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这些要求提示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写字训练。

二、阅读

1.关于读。

(1)朗读。《课标》的朗读要求在“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能”字,

是要求形成能力。

(2)默读。《课标》提出了默读速度的要求,“默读

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材在这方面已经有

了安排。在第六板块中编排了童话《快乐王子》等,文

章较长,有利于训练默读,在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默读

要求。教学要认真训练落实。

2.词句理解。《课标》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

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理解建议不能离开语言环境,

要知道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

体会表达效果。

3•段篇要求。

(1)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4)诵读背诵优秀的篇段。

三、表达

1.体裁要求。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相像作文。

(2)学写读书笔记。

(3)常用应用文。

2.行文要求。

(1)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

(3)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4)善于观察,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5)修改自己作文,养成修改习惯。

四、综合学习

1.搜集处理信息。

2.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3.策划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1汉语家园

1—1对子歌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

《对子歌》;

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

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教学重难点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

子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2.相关的对子歌;

3.指导学生提前搜集、预习对子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对子

歌》;

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教学难点: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

读《对子歌》

教学方法:朗读法感悟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

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

语言的效果。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子歌的内

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

应对。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

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

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

词汇、修辞的训练。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

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古时私

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

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

1.蓑su。,“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因为与

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工即蓑衣,

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

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

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

1.小组内读。

2.教师示范读。

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

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5.小组讨论: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

懂?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

感受对子整齐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凝练的内

容美,深远的意境美。

7.背一背:看谁记得快。

四、作业

1.搜集生活中的对联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

结构相称

节奏相称

平仄协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

《对子歌》;

2.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教学重难点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

子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

教学准备

1.相关的对子歌;

2.指导学生提前搜集、预习对子歌。

教学过程

一、完成阅读。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这些对联,体会对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二、交流从生活中找到的对联。

1.各小组内交流这些对联。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了解对联这种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

文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字文化。

三、拓展运用

1.读一读。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

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

的作用。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

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

相对。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11111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2.写一写:

溪对谷,

水对一,

峻岭对----。

〔积累〕

要求熟读背诵。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

字意,如:“萼"、"

j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

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

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

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讨论郑板桥这

幅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学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

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

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

的第12笔是“二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厂’。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

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

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

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

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

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

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1—3茶酒联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

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

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

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

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

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

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

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

教学重点: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

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

副对联的妙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学习基础知识。

1.吩号(fu):口头指派或命令。“咐”为生

字,注意读音由轻声。

2.“顾”、“悬”、“赐”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书

写。

二、分层次指导朗读。

1.根据本文“趣”的特点,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

利,有感情。

2.要根据商人和学者各自的特点读出人物的不同的

内心情感。

3.重点要指导怎样朗读这副对联,要根据三字对、

四字对的特点,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4.要根据对联的内容,读出情趣来。

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

联的经过。

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

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至日“红火起来”;商人

由“夸下海口”至I“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

密切相关。

3.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

从内容上看,上联下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为

名忙,为利忙”,自然“劳心苦,劳力苦”;“忙里偷

闲”、“苦中寻乐”自然是“饮杯茶去”、“拿壶酒来”

为妙!人生的经历、人生的态度自然蕴含其中。

4.思考与交流。

问题一“茶酒联趣”趣在哪里?

要联系全文上联和下联的创作过程和“为名忙,为

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

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内容两个角度去思考、交

流;

问题二,这副对联“妙在何处”?可以从对联的形

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交流。

四、布置作业: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

板书设计

茶酒联趣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巩固练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

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能在

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练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一一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

奏,读出情感)

④生竞读;点评。

二、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

有条理。

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再试着用1---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发挥才智,探究对联的妙处。

(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

(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

(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人?

(四)猜测一下,这个学者长什么样子?可能有着

怎样的经历?

四、积累与背诵。

小组内背诵,评选“背诵小明星”。

五、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

交流会”。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2古诗四首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

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

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

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力口

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情境法

教学准备

王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

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

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

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

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

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

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

什么?(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

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

预习情况。

阙(qu6):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

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A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

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

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

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

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

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

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

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

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

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

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

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

发现问题?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

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

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

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

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

朗读全诗。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2—2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

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

教学准备

作者简介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丽鸟,岸边的

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丽鸟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

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

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

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

的黄丽鸟,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

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

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

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

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

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

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

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

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丽鸟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2—3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

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

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

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插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

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

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

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

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

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

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

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

夜思》……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

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

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

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

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

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

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一一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

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

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

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

“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

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

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

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

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

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

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

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

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

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

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

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

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

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

前途充满信心。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

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

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的概括。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

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

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

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

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

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桥)

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2—4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能说出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学习,能给古诗配画。体会作者访友未成却

还高兴的豁达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古诗的内在涵义;

2.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

教学准备

诗人叶绍翁相关资料介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设置故事情境

宋朝诗人叶绍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怀着愉

快的心情匆匆到好朋友的家里,但他来到朋友家门前,

却发现朋友不在家。

请问:此时,叶绍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12、游园不值

3.读课题并利用字典理解课题

4.简介诗人: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复习七言古诗的节奏。

2.划分节奏。

3.小组检查并自由读古诗。

三、播放录音,体会古诗节奏

四、自由读古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五、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学生利

用新华字典等工具书)

六、交流学习情况,师相机板书

应怜:应,大概。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七、理解诗意,想像画面

1.小组串讲诗句意思竞赛。

2.学法反思:

串讲诗句意思应注意什么?

(词序、补充)

3.出示挂图,学生进行观察;播放录音,想像画面。

八、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1.引导讨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你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3.多种方式朗读。

九、巧设练习

1.给古诗配画。

2.结合古诗,编写故事。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3——1腊八粥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

“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准备

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

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

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

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

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指导朗读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

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腊八粥》这一

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回想一下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新课探究

1.腊八粥是什么样的?

2.人们对腊八粥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3.朗读:要读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4.学生围绕“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思

考。

(1)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八儿嘴馋?

(2)学生默读圈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生1:一个人出出进进--------

生2:妈,妈,要到什么时候-------

5.教师相机总结:从以上语句我们体会到了八儿的

嘴馋。妈妈煮腊八粥,八儿嘴馋,表现了普通百姓对生

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表现了一家人互疼互爱,

其乐融融的情感。

四、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

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

国传统民俗文化。

3——2故乡的元宵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画面。

3.了解作者笔下故乡的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4.积累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以“详略得当”的写法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

列民间节日活动。

教学难点: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

活动,从中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流溢浓郁的生活情趣,散

发着欢乐的气息。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准备

汪曾祺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笔下故乡的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2.汇报生字生词的学习情况。

3.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没能解决的问题。

4.小组内研究解决,并进行汇报。

二、指导学生默读

1.边默读边思考。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画出自己组喜欢的词句。

4.在默读中获得哪些信息?

三、指导朗读

1.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选择感兴趣的部

分练习。

2.本篇课文可以说是一幅幅故乡的风俗画。随着

作者的笔触想象作者的思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

朗读想象画面。

3.必要时教师范读。

四、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并试着口头完成课后的思考题。

2.思考“拓展与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画面。

2.积累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以“详略得当”的写法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

列民间节日活动。

教学难点: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

活动,从中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流溢浓郁的生活情趣,散

发着欢乐的气息。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

笔下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

2.总体感觉故乡的元宵节不大热闹,元宵节那天白

天没有晚上热闹。

二、直奔重点

1.“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作者介绍了

哪些“灯”?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各自的特点。

2.学生默读圈画。

3.汇报交流。

4.提示:这一题应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

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环节是将阅读重点放在了“灯

节,,的“灯”上。透过精读的重点部分进一步地了解作

者故乡元宵节的风俗。

三、要点串讲

1.选择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

2.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四、拓展升华

1.体会本篇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积累写法特点。

2.提示: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故乡元宵节

并不热闹。结尾部分则在介绍故乡风俗习惯的同时收笔:

“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

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3卜开门,。十六

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

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读来显得格外清新

自然。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4动物之美

4一1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

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

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

出、不求回报、勇于奉

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

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

句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读中品悟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

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

“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欣赏贝壳,揭示课题

1.出示贝壳和珍珠。

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

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只贝》。(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

的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

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

句。

4.小组交流,记忆字形。师重点指导:腻

5.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

思。

2.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

出、不求回报、勇于奉

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

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

句话的含义。

一、细读品味,升华感情

(-)学习课文第1、2段。

1.初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

来,再体会体会。

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文第1

段。

4.再读出示的第1段文字,边读边想象:在你的眼

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

第1段。(播放海边音乐。)师相机指导理解:旋涡、啮

5.它们即使生命结束,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

难怪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人们的称赞!该用什么样的

语气朗读第2段?(生自由练习。)

6.抽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3一10段。

出示: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

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它默默地,它说

不出来。

1.生自读句子。

2.这只贝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

读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生交流感受。

4.再读第3段,说说这段文字中的哪个词一下子就

打动了你?再读读,体会一下。

5.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理解:默默、荣誉

6.相机抓住“折磨”这个词语理解贝的默默付出、

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7.生理解“折磨”的意思。

8.再读课文,透过“折磨”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

感受?想想石子在贝的身体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9.生读课文,谈感受。

10.你们都在认真地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透过

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11.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贝所受的折磨用表情、声

音表现出来。老师引读: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生跟读

中间部分)……教师:一年,两年,它的壳上一一读,

但他

12.再读课文,再体会体会,在“可怜”的背后你

又读出了什么?

13.思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二、学习写作方法,拓展迁移

1.作者写贝,赞颂的仅仅就是一只贝吗?

小结:文章借物喻人。

2.说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的含义。

3.把你想对这只贝说的话写下来。

三、总结并提出希望

1.生展示搜集的同类人的故事。

2.希望你们也做一个像这只贝一样的人:默默付出,

不求回报,勇于奉献。

板书设计

一只贝

可怜丑陋

可敬学生赞美贝的语言(学生写上去)

4—2藏羚羊跪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在听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圈画分析和讨

论交流中理解藏羚,羊

跪拜的情感和老猎人的心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深刻

含义。品味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

3.感受藏羚羊的母爱、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学会尊

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悟藏羚羊跪拜中蕴涵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复

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慈善的情怀,学会尊重生

命、善待生命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母爱的故事。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导读。

我来描述,你来猜。(课件出示图片)

它们与冰雪为伴,与严寒为友,生息在世界屋脊一

一青藏高原之上的可可西里。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它们

不仅体形优美、动作敏捷、性格刚强,而且耐高寒、抗

缺氧,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灵。它们从不向自然界任

何灾难屈服,被人们誉为“高原精灵”。--藏羚羊。(板

书)

二、拓展,丰盈认识。

1.朗读。课件出示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播放

侃侃《可可西里》的歌曲)

师朗读这一材料。

2.谈感受。相信你听完后肯定有话要说!

3.引题。这堂课我们要共读的是一则有关藏羚羊的

感人故事----《藏羚羊

跪拜》。

三、揭题,释题质疑。

1.写“跪拜”,释“跪拜”。(跪拜是一种礼节,即

跪在地上磕头,非常隆重。)

2.说“跪拜”:生活中你见过跪拜?他们为何跪拜?

3.读“跪拜”。(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

融进你的声音里。)

4.质疑。读一读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知道的?

四、初览,整体感知。

1.朗读

教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

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注意读的要求:

第一遍读:放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把句子

读通,并用上读书符号。

第二遍读:边读边思,找一找,划一划文中哪些句

子让你读懂了刚才同学的质疑。

2.检查预习

指读课文,订正字音

汇报词语解释

3.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小组交流

集体汇报订正

五、作业

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

2.在听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圈画分析和讨

论交流中理解藏羚,羊

跪拜的情感和老猎人的心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深刻

含义。

3.感受藏羚羊的母爱、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学会尊

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悟藏羚羊跪拜中蕴涵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复

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慈善的情怀,学会尊重生

命、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交流,找寻支点。

1.组织全班交流读文后的感受。

2.根据“答案串连法”概括主要内容。

3.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能把刚才的质疑读懂,

课文也就基本了解了。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中描述藏羚羊跪拜的句子。

二、牵引,感悟内涵。

㈠研读藏羚羊--感受“跪拜”。

1.呈现句子。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

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

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

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2.练读句子(生放声读两遍。)

3.细究“动词”。读着,读着,藏羚羊的哪些动作

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用

声音表现出来。

4.理解“奇怪”。当老猎人举枪瞄了起来,老猎人

认为这只藏羚羊应该怎么

做?(生叙述)可是这只藏羚羊却是(读)。

5.想象。藏羚羊想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向老猎人述

说着什么?(生交流)。

6.引读。它用眼神来央求,读

它用跪拜来哀求,读

它用长泪来乞求,读

7.迁移。是什么让这顽强的生灵向老猎人屈服、跪

拜呢?它是在求猎人放

自己一条生路呢?(不是的,它是求猎人留下自己孩

子的一条命啊!3次重复问学生)

㈡研读老猎人--涵泳“跪拜”。

1.引读。这一切,老猎人起先明白吗?请同学们快

速浏览,文中那句写出老猎人的不安。

2.呈现句子。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

双手一直颤抖着...

3.想象。他难以入眠,他在想;

他久久难以入眠,他依然在想;

他双手一直颤抖着,他仍然想。

4.回读。上灯了,藏羚羊跪拜的画面在老猎人的眼

前浮现,回读。

夜深了,藏羚羊跪拜的画面在老猎人的脑中呈现,

回读。

5.牵引。藏羚羊这深深一跪,让老猎人感到奇怪,

后来他明白了吗?

6.呈现句子。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

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

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

7.说话。老猎人埋掉了,但埋不掉的

是。

8.写话。课文学到这里,我们该对课题“藏羚羊跪

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了吧?

藏羚羊的这一跪已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这深

深的一跪,跪出了,

跪出了,跪出了.

9.交流。(师逐一板书)

㈢研读作者--领会“跪拜”。

1.牵引。藏羚羊这深深一跪,已刻在老猎人的心里,

从此,老猎人放弃狩猎,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同时,

这一跪也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里。文中开头有这样一段

文字。

2.呈现句子。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

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

羚羊。

3.指名朗读、齐读。凭你对文字的理解,你觉得作

者对这只藏羚羊怀着这

样的感情?(生交流后读。)

七、明理,提升主旨。

1.结课。是啊,动物也是通人性的,也与人一样珍

爱生命,关爱子女。让

我们也把藏羚羊这深深一跪扎根在心间,回读藏羚羊跪

拜的画面。

2.提升。文章学到这,同学们的心里肯定涌动着许

多话,才巴心中的话汇成

一句话:

让我们一起来关爱动物,敬重生命,善待自然吧!

三、作业,课外延伸。

推荐课外读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和《荒漠天使》。

板书设计

神圣母爱

慈善情怀

藏羚羊跪拜

敬重生命

关爱自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

2.感受藏羚羊的母爱、老猎人的慈善情怀。

3.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拓展运用

1.搜集一些描写藏羚羊的语句,进一步了解藏羚羊

的现状,引起对动物保护的关注

2.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体会“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

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这句话的含义。

3.当老人剖开藏羚羊的腹腔,看到了小羚羊时,他

会想些什么?

4.听读课外读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或《荒漠天

使》的片段描写。

二、作业

读课外读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或《荒漠天使》

4—3和小鸟最相亲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

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

等、欣赏的情感态度。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了解散文看起来内容零散,但是表达的中心却是

一致的特点。

4.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了解直接表达与间

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

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准备

冰心的资料,《和小鸟最相亲爱》的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

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

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积累,直接导课:

1.回忆读过的冰心文章,《雨后》、《一只小鸟》、《忆

读书》、《小橘灯》、《寄小读者》……

2.板书《和小鸟最相亲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这些词语会读吗?

出示词语:玲珑娇小倚枕倾听心魂俱静幕天席

地偷卵捉雏

(1)学生自由小声练习读词语,然后指名或开火车

读一遍。

(2)注意几个字的字音:偷卵捉雏

(3)重点理解一下“幕天席地”的意思:把天作幕,

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

生活。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冰心在国外求学,在山

中养病,在大自然中流连的经历。

2.预习课文之后,你对这篇课文有哪些了解?(引

导学生可以从写作背景和文章内容两方面谈自己的初步

认识,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抓住重点强调。)

交流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冰心23岁留美期间在青

山沙穰疗养院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这篇

是第十篇。养病期间的冰心,远离了紧张的学习生活,

在绿树环绕的青山中放飞自己的童心,自己仿佛回到了

童年,尽情的拥抱着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赐予她的发

现与感悟。

交流文章内容:

1.《和小鸟最相亲爱》中作者记录了自己对小鸟和

昆虫的观察和了解。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并写提纲。1-5自然段写小鸟,

6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