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1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2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3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4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两个青蛙灶

萧红

楼上的声音从窗洞飘落下来了。

“让我们都来看吧,秦铮又回来了,又是同平野一道……”

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校园像幅画似的,绘着小堆小堆的黄花;地平线以上,是些散散乱乱的枝柯,在晚风里取暖;拥挤着的树叶上,跳跃着金光。

秦铮提篮里的青蛙,跳到地面,平野在阳光里笑着,惊惧的肩头缩动着,把青蛙装进篮里。

裙襟被拆卷一下,秦铮坐在水池旁愉快着,她的眼睛向平野羞涩地笑,别离使她羞涩了。

平野和她的肩头相依,但只是坐着,他躲避着热情似的坐着。一种初会的喜悦常常是变做悲哀的箭,连贯地穿了两颗心,水珠在树叶上闪起金光,滚动着,风来了,水珠落了。也和水珠一样,秦铮的眼泪落了,落到平野的衣襟上、手上、唇上,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

平野觉得自己的生命这算是第一次有了意义。

“不要哭啊……”

楼上的声响震着玻璃窗时,秦铮扭动她的肩头,但不看上去,她知道这又是她的妹妹秦华在作怪。

提篮里的青蛙要去寻水,粗糙地呼吸着。

秦铮从来爱玩小孩子的事,从乡间回来特地带回两个青蛙,现在青蛙是放在水池里了。晚天染着紫色红色的颜料,各自划分着,划分得不清晰了,越加模糊下去。

“这次我到乡下去,受罪极了,猩红热,虎列拉,……各样的传染病都有。只有传染病,没有医生,患病者只有死。——在这样的世界上,我也真希望死了。因为你,我死的希望破碎了。你不是常说吗想要死的人,那是自私,或是个人主义的变态。”

平野吻了她手一下,并且问:“那里工作怎样”

平野又像恢复了自己似的,人像又涌上他的心来,他不再觉得自己是在喊口号了。他们的声音低下来,暗下来,和苍茫的暮色一样,苍茫下去。

南楼宿舍睡在夜里了,北楼也睡在夜里,久别的情绪苍白着,不可顿挫地强硬起来,纠缠起来。

踱荡着他们的热情似的,穿着林丛踱荡,踏着月光踱荡,秦铮是愉快的,讲了一些流水似的话,别离不再压紧她了。她轻松地跳着舞步,可是平野的心情正相反,他徘徊着,他作窘,平野为了她的青春所激动。

关于这个,秦铮是忽略了,她永不知道她的青春可能激动了别人,在一个少女这是一件平常的事。

南楼的影子倒在水池里,太空镶着无数的星座,秋夜静得和水晶似的透明。秦铮怕羞的背影走上楼梯去

平野站在月光中的池旁,目送她。每次他送秦铮回宿舍时,她都是倒踏着梯级向他微笑着,缓缓地走进去

平野的心思平静下来,转身向北楼走去。

这是一个回忆,完全是一个梦中的回忆。

平野醒转来了,铁窗外石壁的顶端,模糊着苍白的星座。深壑的院宇,永恒地刮着阴惨的风,住在这里的人,有的是单身房,有的是群居,有的在等候宣告死刑,也有些是在挨混刑期。

等候大刑的人,他们终夜不能睡着,他们吼叫出不是人的声音来,但是他们腿上的铁锁和手上的木枷并不因为吼号而脱落,依然严紧地在枷锁着。五个人中的两个人是瘫落在墙角里,不喊叫也不挣脱,使你看到,你可以联想起那是两个年老的胡匪被死恐吓住了但,他们不是,那两张面孔,并不苍白;手足安然的,并不颤索。

提着枪打着裹腿的人,整夜在看守着这五个人,这是为了某种事体。提枪的人,总是不间断地在袖口间探望自己的手表,就像希望着天快亮起来似的。但,天亮起来又有什么事体要发生呢这个事体,看守人和被看守人都像明白似的。被看守人嚎叫着,他们不能滚转,提枪的人在那里踱来踱去。

其中的一个向着那两个永不知嚎叫的人说:

“怎么你们的不是行抢,只为了几张碎纸在身上就……”

说话的被那个提着枪的绞断了话声,但是他现在一点都不知惧怕什么叫枪,他大骂了一阵,没有法治他。提枪的那个人仍然是走来走去,一面看他袖口间的表。

平野,他是一个永久要住在这里的犯人,因为法律判定他是这样。

因为三年前的那天晚间,他同秦铮在校园里谈一些关于乡间和工作的事,第二天,秦铮的父亲处死刑了,第三天,秦铮被捕了。接着就是平野。

现在秦铮和平野是住在同一个铁包的院里,现在已三年了。放在水池里两个青蛙变作了一群小青蛙,在校园里仍是叫着。

在三年之中,他们总是追随三年前的旧梦,平野醒转来了。醒来他寻觅不见秦铮,他又闭起眼睛,窗子铁栏外,有不转动的白色的月轮,外面嚷着这样的声音,平野听到了:“又是五个:两个政治犯,三个强盗犯,被提出去。”过了一刻,车轮的声音轧过了,渐远了。

(有删改)

这篇小说创作于1933年,当时东北人民正处于日伪统治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特殊的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学生的故事。

B.秦铮在乡下看到的悲惨情形,使她对农民产生了强烈同情,并厌恶“这样的世界”。

C.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监狱环境的阴冷和残酷,烘托了平野内心的恐惧、慌张。

D.秦铮和平野因在校园交谈的内容而被捕入狱,这展示出了日伪统治下的白色恐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落笔于秦铮和平野的久别重逢,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二人爱情的美好,展示出特殊时代的人性之美。

B.小说善用对比手法,如将等候大刑的不停吼叫的人与那两个永不知嚎叫的人进行对比,表现后者坚定的革命意志。

C.小说多次写监狱看守人看向袖口间的手表,这个简单的动作既写出了看守人的不耐烦,又写出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D.小说以“车轮的声音轧过了,渐远了”结尾,颇具画面感,同时运用留白手法,暗示这两个政治犯、三个强盗犯的结局。

8.小说标题“两个青蛙”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

9.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从情节、环境、语言等角度简要赏析。(6分)

答:

河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水一方

王安忆

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淮浍中通沱,吃水要人驮”。“浍”是“浍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字,又是哪两条河,但无疑都是从淮河分叉出来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种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间的说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开。我们几百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河供给,所以,河滩上就有了一幅图画:汽油桶汲满水,安置在平板车上,拉车人弯着腰,绷直肩上的绳系,压瘪了车轱辘,一步步上岸,走过石板路,送去各家各院。记得每桶水的价格是五角钱,按20世纪70年代的币值,这相当可观,清贫人户还是要拜以自己的劳力。驮水的营生集中在渡轮码头,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

后来,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著名的产酒地。这一项在我的记忆中得到印证——县城的街巷空场,铺满了热腾腾的酒糟,船还未驶进码头,空气里就壅塞了醋酸,这气味也是哀伤。那时候,心情被忧虑占据,青春本就是惆怅,加上遭际,人在孤旅,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戚容,它催化了天地悠远死生契阔,氤氲弥漫情何以堪。无论以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在,于是,与它擦肩而过。

从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颇为曲折。县城的陆路,唯有联通地区公署宿县的长途车,一日一来去;水路从淮河而行,也是一日一来去。清早,大柳巷始发,五河排第二站,经无数停靠,最终到蚌埠。其中明光和临淮关沿铁路线,通火车,后者地名里有“关”字样,像是官渡。但我从来没在那里登岸,因火车只是过路,班次有限还都是慢车;蚌埠则是水陆枢纽,车次多,时间上就有余裕。倘若顺风顺水,下午三四点即入港,从容往火车站去,看一路风景,吃一些闲嘴,仿佛进上海之前的热身。

在乡人心目中,蚌埠就是个大码头,即便我们在田拢茅屋呆久了,陡然来到,也是目眩。汽车的鸣笛,街头的相骂,消防栓撞开龙头,水漫金山,电线杆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闪烁着城市之光。返回的路程,却是沉郁的。必须黎明时分在蚌埠下车,赶上客轮,才不至于滞留中途。这城市远不如来时的可爱,漆黑的水泥壁垒,嵌着路灯,投下人影,梦魇似的。码头更显得凄凉,货船、驳船、拖斗,还有水上人家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点点的亮,其实那就是渔火,文人墨客的化境。可是,谁顾得上呢?诗词歌赋于当时的我们,实在太奢侈了。秋冬季节,船就是在晨曦中起锚。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个航程,即便满脑子愁烦,可也不能不注意日头跃出河面,染一川金水,然后在柳行后面跃跃地走,如歌行板的节奏。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于是更生凄楚。太阳活泼泼地跟随船走,渐渐上了柳梢,再一跃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铺开来,晴空万里,这一艘轮渡的投影,豆荚似的,且薄如蝉翼,很奇怪,仿佛一个自己看着另一个自己。晨雾散去,景色并不因此变得鲜丽,反而是苍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密西西比河,惊艳于它的丰饶。有人将它比作长江,实在是看走眼了,它更像亚马逊河,仿佛人类的婴儿期,膏腴肥沃,安然沉睡。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对岸传来砰的捶击,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照理也是古风,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

从县城到我们村庄,要翻过一道一道的“圩”,乡人们叫做“反”,可能是动词“翻”的谐音,地名上则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按《辞海》解,“圩”即“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堤坝层层围绕中的我们村,叫做“大刘庄”。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旱地平原的错觉。事实上,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圩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圩子顿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那里称农田为“湖”,下田即“下湖”。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我们村就是这样和淮河遥相呼应,并存于一条生命线。

写作《五湖四海》①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就是拆船。台湾中山大学进出口的隧道正对渡口,我那时没事就搭乘轮渡,从这岸到那岸。二次大战结束,日军撤离,炸毁的船舰沉入海底,于是,拆船业勃兴,带动这城市的大小经济体。其时,沉渣滤尽,海面平静,取而代之以渔业和餐饮。拆船这行当有一种隐喻,近指生产活动从水域到陆地,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推挤着,废墟的裥皱里顶出楼宇。

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小说中将安置拆船的作业场往东南方向迁徙,直至芜湖,这就到了长江边上。我从来没去过著名的芜湖,但长江贯通上下,纵横交错,跑到哪里都跑不脱似的,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经历的故事,不曾认识的人……都在我的脑海中,你就不敢说没去过!现在,我的所有思绪全都集合起来,追根溯源似的,来到淮河流域那个小小的村庄。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涨水期,秋作物全到了湖底,乡人们站在台子上,我们那里,村落都是建在土垒的高地,叫做“台子”,鸡犬声声,炊烟袅袅,湖面上映出青苗的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们都是方舟的遗民。

(有删改)

①《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述了“50后”的修国妹和张建设这对“猫子”(水上人家)创业成功的故事,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小说在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在人间烟火中考量变迁中的人性与伦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五河城里的驮水营生比较繁荣,但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

B.五河是有名的产酒地,下乡落户时,虽留意过县城的酒糟和空气里的醋酸味,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

C.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但回来时心情正好相反,觉得蚌埠不如之前“可爱”,沿途所见更显恐怖和凄凉。

D.文章结尾,将六七月涨水期中的大刘庄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强调其周边水势浩大的特点,流露出的悲悯情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五河县流传的一句话,交代五河县的地域特点,引出下文对驮水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辛。

B.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地坛荒芜破败的景物描写一样,都能衬托出人物身处困境中的苦闷心情。

C.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长江,而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

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在五河县大刘庄下乡落户时的见闻感受、为下文交代写作《五湖四海》的初衷做铺垫。

8.文章在叙述木杵捣衣、“圩”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使用“照理也是古风”“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说法,含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创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验(三)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受难牛

陈残云

受难牛带着满肚委屈来到香港。

费了半日工夫,找到了那个同村兄弟花头九,便觉满心畅快,接着,花头九请他到街边吃饭。

“你耕田耕得头头惦惦,怎又走出来?”来到饭摊,花头九先开口问。

“何队长那契弟,冤枉我作乱!”受难牛心里还藏着一股气,想痛快地泄出来。

“是当过汉奸那个乡公所的何老三么?”

“就是他,丢他祖宗三代,他说我不肯纳军粮,要捆要绑!”受难牛讲得眼火直冒,“一年纳三次粮,骨都给剥断了,还要剥,谁挨得住?所以我不交!何老三就编我个名目,作乱!”

受难牛改口问他,在香港可容易寻得一份吃饭的事情。花头九朗声道:

“凭着你一身牛力,换碗粗饭总是可以的!”

“有饭吃就得哩,管得做牛做马?”受难牛见得花头九有办法,心里十分快活。

“那你明天就跟着我吧,我们一起同捞同煲就是……”

受难牛高兴得眼珠发红,花头九到底是个好兄弟,够义气,叫他内心有着说不出的轻松。

“可是我对你讲,香港这个地方,两三句话不中听就讲打,你要学会忍受,不要随便发火,不然,人家要把你赶走的。”花头九来了半年多,多少识得香港大势。受难牛点头不语。

第二天,受难牛吃了炸面白粥,挑着担杆绳索,跟住花头九到油麻地栏头“企市”。企了好半天,没有路数,便垂头丧气地蹲在骑楼边抽烟。

突然,一个瘦女人叫人搬一张大木床到旺角,前面两个“行家”抢过去,讨价还价扯了一阵,扯不成。瘦女人转过来,对受难牛他们说:“一元半钱,抬不抬?”

“两块钱……”花头九趋前几步,竖起两个手指。

“一元半钱,不搬算了。”瘦女人咬得很紧。

受难牛怕错过机会,急忙插嘴:“我搬!”

于是,两个人牵起绳索,立刻把木床扎起来。刚才那个讲过价钱的长着连胡的家伙,即刻走过来,拍拍受难牛的肩头道:

“老衬,混世界带眼识人呀!”

“你说什么?”受难牛睁起错愕的眼色。

“我说,你识得世界,就不要搬。”

花头九怕闯出事,向那人求情:“看开点吧,兄弟,今晚要吃饭!”

“你要吃饭,人家不要吃饭么?”

受难牛见得那人气势不对,当下停止了动作,转过胸来,硬气地说道:

“饭是大家要吃的,谁有气力,谁就吃!”

“哼!你恃气力大是不是?”

“气力大不大你管不着,细佬喜欢搬就搬!”

那连胡家伙气得脸孔发烧,举起竹竿想拦腰打过来。受难牛手快,拨开竹竿,侧身一踢,踢中那人,那人哎哟一声,捧头而走,另一个人趋前,照头劈来,不提防花头九横身一格,打在那人腰骨上,那人见势不妙,也就回身窜走了。

经过这一场打架,受难牛赚得一顿晚饭。有些在旁边“观战”的“行家”,暗暗地诧异受难牛,诧异中又带着羡煞的眼睛。

第三天,他们又照例在骑楼下挨挨站站,因为下着迷濛细雨,街上行人稀疏。花头九想拉受难牛折回广东道,正要举步,迎面来了几条大汉,走最前的是个灰布衫裤的单眼仔,跟着后面的像是担煤炭的苦力。他们来到受难牛跟前就止步。

受难牛睁着戇直的眼珠,盯着他,不答话。

“你识得我?”单眼仔指指自己的鼻端。

受难牛奇怪地摇摇头,他是钝感的,乡下味道很重,决不会想到单眼仔的来意。

“谁叫你们这样大胆,敢向我们兄弟下手?”

“你们兄弟先动手,怎么好说我们先动手?”花头九解释着。

“谁先动手我不管,我只问你,想生还是想死?”单眼仔口气越来越大,露开当门纽扣,插着两手,摆出要打的样子。

花头九有几分胆怯,但受难牛是个血气仔,哪里能忍受,眼见着单眼仔这个威风相,很是气愤。

单眼仔想伸手去掴一把受难牛的脸颊。

“不要动!”受难牛一手挡开,“丢你单眼仔,你敢动手?我说,你一动,我就把你的猪肠头都抽出来!”

单眼仔是个打仔,油麻地又是他们地盘,哪肯在受难牛眼前退缩?马上扬手,几条大汉一齐拥过来,扬拳出脚,乱踢乱打。可是,受难牛和花头九都是满身牛力的,一下就把大汉们打散。而附近那几个苦力,闻得自己人打架,都提了木棍抢过来,一直打了二十分钟,引得满街是人,直至差人来了,才一哄而散。单眼仔们打了一场大败仗,也就零落而回。受难牛满头大汗,拐进新填地街,回到花头九的住所里去。

这场打架,轰动了油麻地的苦力们,受难牛这个名字,也就很快地传开去,很多人对他表示推崇和佩服。特别使人吃惊的是,他不但不畏惧别人的报复而躲避,并且照样每天都来“企市”。

自此以后,很多和受难牛一样被乡下的乡长们迫出来,靠着扁担过活而又没有什么人“保家”的苦力都贴近了受难牛,受难牛就成了一大堆人中的大哥。这一来,单眼仔却又来寻他,这回可客气多哩,见了面,单眼仔就说:

“牛哥,不打不相识,别记着旧事呵!”

“我是来找饭吃的,不是来打架的——”受难牛笑着回答,“其实,大家都朝不保晚,有什么好打?”

“对对……”单眼仔也笑,“以后大家赏脸,世界艰难,有饭大家吃好啦!”

花头九立刻答嘴:“就是呀,我们大家都是客佬,吃两碗饭不容易,大家照顾照顾不好么?何必开口就讲打?”

“是,是……九哥讲的是道理,”单眼仔说着,趋前两步,重重地拍一下受难牛的左肩道歉似的,“不怪我吧,牛哥!”

受难牛高兴地笑起来,随口道:“你不欺负我就得啦,还怪什么?”

三人同时仰脸大笑,就像成了亲热的好兄弟。

1947年7月31日九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难牛来到香港,找到同村兄弟花头九,花头九得知受难牛也是受到自己仇家何老三的逼迫才逃出来,于是仗义相助。

B.花头九称香港常有打架之事,告诫受难牛要学会忍受,否则难以存身,说明他对香港的环境特点有所了解。

C.雇人搬大木床的瘦女人坚持只出一元半钱,别人不接活而受难牛却抢着搬,这是因为他对“行家”们哄抬价格心生不满。

D.受难牛两次打架取胜,得到大批靠着扁担过活的苦力的推崇和拥戴,成为“大哥”,凭借力量成功取代了单眼仔。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花头九”“单眼仔”等人名,以及“同捞同煲”“混世界”“细佬”“企市”等词语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B.小说开篇设置悬念,一句“受难牛带着满肚委屈来到香港”,便把读者带入沉闷的氛围中,引发对受难牛遭遇的关切。

C.花头九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人物既是小说明暗线交汇的枢纽,推动情节发展,也对受难牛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D.小说主要连缀了四个场景,重点叙写受难牛先后和“连胡家伙”“单眼仔”的武力冲突,这一详略处理与小说主旨有关。

8.受难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这篇小说最初发表时的结尾,而文本画线部分是晚年进行的改动,请简要分析这一改动使小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单眼仔走后,花头九拍拍受难牛的粗臂膊,粗声说:

“这是打杀世界,你有力,人家就赏脸呀,不然,嘿,你这骨头,怕早叫人折了!”

受难牛心里十分高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追赶队伍的女兵

邓友梅

雨一阵大,一阵小,下了一天一夜,她们三个人紧一阵慢一阵,也走了一天一夜。走到半夜,脚下已经由烂泥变成了水塘,一步下去就没到膝盖,这只腿才拔出来,那只脚又陷进去,走个三五步,就要停下来喘两口大气。俞洁脚上的鞋子、纱布早被泥拔掉了,摸也摸不着了。好在脚已经麻木,倒比痛能忍受些,可是快天亮时,她的胃又绞痛起来,并且浑身

冷得直磕牙。

忆严握着她的手,感到她在浑身颤抖,轻声问道:“你怎么啦”

“没什么!”

“是不是胃病又犯了”

“不厉害!

忆严伸手摸了摸她的前额,叹口气说:“糟糕!你在发烧。”

小高说:“站下歇一会儿吧。

她们摸到一棵树下,三个挤在一起,背靠着树。刚站下不一会儿,俞洁就含含糊糊地呻吟两声,两腿弯了下去。小高叫她一声,她打个寒战又挺立起来说:“我睡着了!”

“再呆下去我也要睡着,”忆严说,“咱们走吧。我和小高架着你,往前找个可以避雨的

地方宿营吧。总这么走,谁也坚持不下去。

她们连抬带架又走了约半个钟头,天蒙蒙亮时,看到道旁有一片瓜地,支着个窝棚,就奔了过去。她们叫了两声,没人搭腔,挑开草帘,躬身钻了进去。里边除去铺着个草铺,烧着一堆柴灰,什么也没有。俞洁看见草铺就一头扑过去,叫声:“妈呀!”爬上草铺合上了眼,一会儿就发出了含混的呻吟。忆严扒扒柴灰,见还有火星,便从铺上抓一把草放上,歪着头噗噗地吹起来,一会儿她把火吹着了。

“小高,先别睡,”她推推坐在一边打盹的小高说,“把你背包里的便装换上。湿军装脱

下来烤干它,这样睡要生病的。”

她自己也打开了背包,拿出那身演戏服装,推醒俞洁,亲自帮她换上,把俞洁的军装伸到门外拧了拧,坐在小高对面烤起火来。小高先是两手举着自己的军装烤,随后就把两个臂肘放在膝盖上,再过一会儿就两手一松,把衣服扔到脚前,歪头打起鼾来。

忆严不忍心再叫醒她,把她的军装轻轻拉过来,放在自己腿上,手上举着俞洁的军装,把火添得旺旺的,尽兴烤着。没有多久,她被白色的蒸气包围住,身上暖和过来,眼皮也重了。她举着衣服打了几个瞌睡,赶紧摇摇头站起来,想到外边透一口凉空气,使自己清醒些。把头钻出窝棚一看,只见白茫茫一片大雾,连大道上的树木都看不见了。她回到里边,推推小高说:

“不行,咱们仨要都这么睡着,要误事了。”

小高揉着眼,痴呆呆地看着她,似乎什么也没听懂。

“我得出去侦察一下,外边雾大得很,不要出什么事。

“嗯。

“我还想趁机会弄个牲口什么的,俞洁这样子怎么前进她已经把力量耗尽了。

俞洁已经被胃痛弄醒了,听到这里就欠起身说:“分队长,别为我费心了,我能坚持。

忆严扶她躺下说:“你坚持得很不错了,我相信你能继续下去,可我们的速度太慢了。我去想想办法看,只要有群众,总能想出办法来。”

俞洁说:“这样吧,你们在这儿休息,我先走:你们休息完再追上我,这样我就少拖你们.

一点后腿。

小高说:“算了吧,你一个人怎么走碰上点什么情况,你连个手榴弹也不会扔。有我们

在,决不叫你单独去冒险。

忆严说:“我也需要去侦察一下情况,昨天咱们就遭到两次袭击,侥幸逃脱过来了。靠近铁路两侧敌人势力更强,不摸清情况摸瞎走不行。”

俞洁叹了口气,不再言语。忆严把自己的东西全整理好背在身上。提琴挂在肩上。两颗手榴弹别进皮带,手里握着加拿大手枪,钻出了窝棚。小高送她出去,然后自己把窝棚前后左右.的地形看了看。侧着耳朵听听,没什么动静,又回到窝棚里,俞洁正把头伏在胳膊上哭。

俞洁细声细气地说:“我对不起你们!”

“老天爷!这是革命呀,谁对不起谁咱们要追不上队伍,对不起陈老总,除这以外没有

对不起谁的事!”

“这回掉队是我引起的。又因为我累坠着你们,你们才不能很快追上队伍!”

“你拖着胃病烂脚走路,是干革命:我架着你行军,也是干革命。不都是为了打倒蒋介石,

建立新中国吗谁欠谁的情呢同志间要不这样,那该是啥样我想不出来!”

这句话又使俞洁想起忆严性格中的某些难解之处。她对小高说:“我问你个秘密,你能说吗”

小高说:“我这人对同志没秘密。”

“你知道忆严是什么时候背好我那角色的词儿,练好地位的”俞洁说,“那天她真露了

一手,救场如救火,要没她顶上,整个戏被我毁了。可我就奇怪,她怎么准备得这样充分”

“跟你说吧,不光你那角色她准备,戏里所有女角的台词她都背会了,地位全记住了。”

“真的”

“她说以前因为演员临时生病毁过戏,高高兴兴来看戏的战士又垂头丧气地回去了,那情形叫人看了真过意不去。从那以后,不管排什么戏,她都把别人演的角色准备下来。知道谁出问题呀,不论谁临时出了事,她都能頂!”

俞洁此刻真.正感到了自己和忆严在品格上的高下之分,也多少懂得了“思想改造不容易”

这句话该怎么去理解。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名女兵在泥泞中艰难跋涉,当俞沽脚上的纱布被泥拔掉时,她的胃也绞痛起来,三人只能暂时停止追赶队伍,寻找避雨的地方。

B.忆严发现浑身冷得直磕牙的俞沽发烧了,她想让俞沽站下歇--会儿,谁知俞沽刚站下不一会儿就呻吟着睡着了。

C.忆严打开了背包,亲自帮俞沽换上从背包里拿出来的那身演戏服装,暗示了她们在革命队伍中从事文艺工作。

D.小高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她瞧不起连个手榴弹也不会扔的俞沽,认为让她单独行动是一种冒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追赶队伍的女兵》为题,直接点明叙写的人物和事件,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这篇小说和孙犁《荷花淀》塑造人物的手法有相同之处,都淡化了肖像描写,着重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C.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故事,没有正面描写战争,故事情节简单,但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D.本文起笔交代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三名女兵追赶部队的艰难,用环境的险恶衬托了她们坚忍不拔的意志。

8.小说画横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有很多对话描写,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咳嗽天鹅

铁凝

天越来越冷了。刘富鞧在被窝里想,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刘富在镇上给镇长开车,把车拾掇得挺干净。刘富爱干净,后来去外边开过眼界,并且滋长着一点从前并不明显的小傲气。比如他经常对香改说:“就你,要不是为了让我妈高兴

香改是刘富的老婆,人长得好看,却生性邋遢,刘富从来没在自家的大衣柜里找到过要找的衣服。这很让刘富受不了,就为了这个,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大声咳嗽起来,从此这咳嗽没有一天断过。

现在,刘富钻出被窝,西屋响起香改的咳嗽声。刘富朝东窗根望望,伸出雪白的长颈也“咳、咳、咳”地叫起来。每逢这时刘富就想:怨不得这天鹅名叫咳嗽天鹅呢,一叫还真像咳嗽一样

这只天鹅是镇长送给刘富的:耷拉着脖子,毛奓着,一看就是只病鹅。他讲究干净,上网查了这只鹅的学名应该是大天鹅,也叫咳声天鹅,只是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

刘富虽然对它很不耐烦,但还是和女儿研究起怎么给它治病,只两天,也吃也喝了,每天吃家里一个鸡蛋,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问好似的。常常在这时,好似迫不及待和天鹅比着赛。刘富不为天鹅的“问候”所动,他只觉得自己倒霉

一天早晨,天鹅步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好,脚趾缝之间像有利刃在切割,凉嗖嗖的刺痛。原来天鹅只能旱养两三个月

刘富打通了省城动物园的天鹅馆,接电话的是景班长,刘富就说了要送天鹅的事。晚上,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

中午之前他们就顺利到了省城,刘富搬下装着天鹅的竹筐对车上的香改说,你就坐在车上等我

刘富很快就找到了天鹅馆:敢情有这么一大片水啊,三十来亩吧。景班长打量着他怀里的竹筐说,不错,我们这儿最多的就是大天鹅……刘富想亲眼看见裂了脚蹼的咳嗽天鹅下水入了池,他也就算对得起它了

快中午了,景班长说吃了饭再走。

一会儿粉条菜端上来了。

一会儿管理员叫景班长出去了。

一会儿景班长回来了。

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大块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

刘富说这是鸡呀?景班长说是鹅,你送来的那只天鹅。

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的样子。

景班长只好给他解释说,动物园医生已经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结果是它太老了,体内脏器严重老化,基本不再有存活的意义。

刘富说多老算是老啊。

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25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

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景班长说我们养这么一只老天鹅所要花费的成本你想过没有?

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眼前一个酒杯。他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他把头伏在方向盘上闭住眼,这只麻烦了他几个月的天鹅,竟会让他的心有那么大的说不出的难受。这时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咳、咳的咳嗽声,看见了歪坐在那里的香改。

刘富如果不在这时往后看,他就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大半天时间他已经把她给忘了,他原本要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是啊,刘富曾经那么厌恶香改的咳嗽,也同样不喜欢天鹅的咳嗽。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很没有成色。但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

刘富一心想要快些离开省城,路上他只下了一次车给香改买了一套煎饼馃子。香改不挑食,也不抱怨刘富丢她在车上那么长时间,你不吃啊?”刘富摇摇头,香改就又自顾自地吃起来。唉,也没有征得香改的同意。也许他是想,要是从今往后给香改治咳嗽还有的是时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咳嗽天鹅没有死在普通的百姓家中,却死在懂得照顾天鹅的动物园工作人员手上,这充满讽刺意味。

B.刘富很疼爱咳嗽天鹅,与它建立起较深的感情,天鹅脚蹼因缺水而皴裂

C.天鹅在家里是“雪白的长颈”,在动物园是“灰褐色的大块的肉”,强烈的视觉冲击

D.本来铁了心要和香改离婚的刘富,却因为天鹅之死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从而放弃了离婚的念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咳嗽声相似这一点巧妙地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连接起来,构思用心,叙事讲究

B.本文以悬念开篇,引发读者兴趣,接下来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刘富得到天鹅的由来、喂养的经过及送走天鹅的原因。

C.刘富“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比拟)形象生动

D.小说以小见大,借助一个庸常的生活琐事,把读者导向了一个生活哲学的境界

(3)小说中咳嗽天鹅的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4)有人认为“咳嗽天鹅”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咳嗽天鹅”有哪些象征意味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测验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跳马

路内

小孩小名叫阿毛。副队长到嘉定拉队伍时,他正在路边讨饭,不知怎地跟定了副队长,就一起到了镇上,听口音是上海本地人。大队长说,这么小的孩子,就带在队伍上吧,只是不要给他耍刀玩枪,出去贴贴标语也好。小孩是读过点书的,国民革命、新四军、抗日救亡,全都会写,只是缺乏管教,两个队长调教了好些天,现在可以带出去了。

这支队伍上,大队长是体育教员,三十一岁,副队长是个读书郎,只有十八岁。小孩有一天问福元,阿叔,我是不是跟错了人,我想跟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王,天天与日本人干仗,怎么跟了两个先生?不但不发枪给我,还要读书写字,要练游泳和跳马。福元大笑。

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说孙庆荣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决定连夜召集人马,撤出上海。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孤身往西走了。

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问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的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司令,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

这是八月的天气,没有一丝风。福元背着步枪,带着小孩往西走。阿叔,你手上这杆枪是我搞来的。小孩说,当天副司令带了我去警察局借枪。警察一问副司令才十八岁,胆气冲天,不肯借。后来司令来了,警察问他会不会打枪。司令借了一杆,哗哗地拉了枪栓,走到街上,又往对面巷子里走了五十步,一枪就把警察局的招牌给打下来了。警察服了,就说,二位的气度,能带十万兵,备长枪十支,短枪两支,子弹五箱,送至府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司令。

福元看了看小孩,忍不住打趣说,王桥村的那个小姑娘,叫啥名字。小孩说,叫芳蕙,不大识字,跑得比我还快,司令说她可以做田径运动员,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他是体育教员。

福元决定进树林。树林背靠一座小山包,林间一片空地,是平日练兵的场所,枪靶和人形草垛早已收走,如今仅剩一个大木箱,是大队长亲手量出的尺寸规格,并辟了一条跑道,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福元在里面搭了个窝棚,日近中午,想着可以眯一觉。

小孩不必交代就自觉地放哨站岗。福元的鼾声大了起来,小孩渐感无聊,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高兴,这时听到树林里有布谷鸟叫。小孩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

福元也醒了,吓得不轻,摸到枪,从窝棚另一头爬起来看。芳蕙说来时遇到一队兵,二十多个人,往镇上去了。福元说我得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就把他背出来,总之不能让他落在敌人手里。我们的人都在王桥村的祠堂,你们去找副队长,告诉他赶紧带救兵来。说罢往镇上飞步奔去。

此地距王桥村尚有十里路。太阳高照,没有一丝风。周围尽是稻田,路越来越窄。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芳蕙大骇,往树林里跑,小孩一把拽住她,说,躲到桥底下。果然两架飞机从南边过来,飞得很低。小孩说,遇到飞机,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

太阳已经西落。小孩加快了步伐,看见了远处王桥村的祠堂。小孩跑进祠堂,见到队伍里的王大贵,问副队长在哪里。王大贵说,副队长刚走。小孩说,找到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天黑了你要是寻不到副司令,我就把手榴弹丢到你家里去。王大贵一溜烟地跑了。

小孩觉得很累,坐在地上,背靠墙壁。芳蕙说,你好好讲讲为啥飞机来了不能躲到树林里?

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离我家不远,打了七天七夜,炮声越来越近,我爷娘带着我和我阿妹逃难。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大家拼了命地逃,我被人群冲到了一个水沟里。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树林里全是人。飞机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很多冒烟的人尖叫着爬出树林,还有人在火里面跳,跳着跳着,就倒了下去。

我懂了。芳蕙说。

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被讲话声惊醒。那声音一听就知道是福元。福元说,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大队长是条汉子啊。福元边哭边说。

小孩爬起来,向祠堂外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剌剌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来。芳蕙连忙爬过来看他,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

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队长让小孩读书写字、游泳跳马,是让他学会做人,以后有资格上赛场。

B.福元未能及时救出大队长是形势所迫,没办法。

C.芳蕙的报信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小孩送情报、福元赶去救人都与之有关。

D.王大贵接到小孩的情报,却未能找到副队长,这导致了大队长被捕牺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队长是体育教员,副队长是读书郎,小说强调了他们的普通群众身份,小中见大,展现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特征。

B.小说借小孩之口讲述福元步枪的来历,更能突显两个队长身上的传奇色彩,也体现了小孩对他们的仰慕之情。

C.小孩讲述随父母逃难的经历,既呼应大前文他在飞机轰炸中的表现,也为他一心想要抗日杀敌提供了合理解释。

D.小说有多处景物描写,穿插在故事进程中,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体现了时间的变化,也舒缓了叙事节奏。

8.小说反复写到“跳马”,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小孩与大队长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两个青蛙灶

萧红

楼上的声音从窗洞飘落下来了。

“让我们都来看吧,秦铮又回来了,又是同平野一道……”

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校园像幅画似的,绘着小堆小堆的黄花;地平线以上,是些散散乱乱的枝柯,在晚风里取暖;拥挤着的树叶上,跳跃着金光。

秦铮提篮里的青蛙,跳到地面,平野在阳光里笑着,惊惧的肩头缩动着,把青蛙装进篮里。

裙襟被拆卷一下,秦铮坐在水池旁愉快着,她的眼睛向平野羞涩地笑,别离使她羞涩了。

平野和她的肩头相依,但只是坐着,他躲避着热情似的坐着。一种初会的喜悦常常是变做悲哀的箭,连贯地穿了两颗心,水珠在树叶上闪起金光,滚动着,风来了,水珠落了。也和水珠一样,秦铮的眼泪落了,落到平野的衣襟上、手上、唇上,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

平野觉得自己的生命这算是第一次有了意义。

“不要哭啊……”

楼上的声响震着玻璃窗时,秦铮扭动她的肩头,但不看上去,她知道这又是她的妹妹秦华在作怪。

提篮里的青蛙要去寻水,粗糙地呼吸着。

秦铮从来爱玩小孩子的事,从乡间回来特地带回两个青蛙,现在青蛙是放在水池里了。晚天染着紫色红色的颜料,各自划分着,划分得不清晰了,越加模糊下去。

“这次我到乡下去,受罪极了,猩红热,虎列拉,……各样的传染病都有。只有传染病,没有医生,患病者只有死。——在这样的世界上,我也真希望死了。因为你,我死的希望破碎了。你不是常说吗想要死的人,那是自私,或是个人主义的变态。”

平野吻了她手一下,并且问:“那里工作怎样”

平野又像恢复了自己似的,人像又涌上他的心来,他不再觉得自己是在喊口号了。他们的声音低下来,暗下来,和苍茫的暮色一样,苍茫下去。

南楼宿舍睡在夜里了,北楼也睡在夜里,久别的情绪苍白着,不可顿挫地强硬起来,纠缠起来。

踱荡着他们的热情似的,穿着林丛踱荡,踏着月光踱荡,秦铮是愉快的,讲了一些流水似的话,别离不再压紧她了。她轻松地跳着舞步,可是平野的心情正相反,他徘徊着,他作窘,平野为了她的青春所激动。

关于这个,秦铮是忽略了,她永不知道她的青春可能激动了别人,在一个少女这是一件平常的事。

南楼的影子倒在水池里,太空镶着无数的星座,秋夜静得和水晶似的透明。秦铮怕羞的背影走上楼梯去

平野站在月光中的池旁,目送她。每次他送秦铮回宿舍时,她都是倒踏着梯级向他微笑着,缓缓地走进去

平野的心思平静下来,转身向北楼走去。

这是一个回忆,完全是一个梦中的回忆。

平野醒转来了,铁窗外石壁的顶端,模糊着苍白的星座。深壑的院宇,永恒地刮着阴惨的风,住在这里的人,有的是单身房,有的是群居,有的在等候宣告死刑,也有些是在挨混刑期。

等候大刑的人,他们终夜不能睡着,他们吼叫出不是人的声音来,但是他们腿上的铁锁和手上的木枷并不因为吼号而脱落,依然严紧地在枷锁着。五个人中的两个人是瘫落在墙角里,不喊叫也不挣脱,使你看到,你可以联想起那是两个年老的胡匪被死恐吓住了但,他们不是,那两张面孔,并不苍白;手足安然的,并不颤索。

提着枪打着裹腿的人,整夜在看守着这五个人,这是为了某种事体。提枪的人,总是不间断地在袖口间探望自己的手表,就像希望着天快亮起来似的。但,天亮起来又有什么事体要发生呢这个事体,看守人和被看守人都像明白似的。被看守人嚎叫着,他们不能滚转,提枪的人在那里踱来踱去。

其中的一个向着那两个永不知嚎叫的人说:

“怎么你们的不是行抢,只为了几张碎纸在身上就……”

说话的被那个提着枪的绞断了话声,但是他现在一点都不知惧怕什么叫枪,他大骂了一阵,没有法治他。提枪的那个人仍然是走来走去,一面看他袖口间的表。

平野,他是一个永久要住在这里的犯人,因为法律判定他是这样。

因为三年前的那天晚间,他同秦铮在校园里谈一些关于乡间和工作的事,第二天,秦铮的父亲处死刑了,第三天,秦铮被捕了。接着就是平野。

现在秦铮和平野是住在同一个铁包的院里,现在已三年了。放在水池里两个青蛙变作了一群小青蛙,在校园里仍是叫着。

在三年之中,他们总是追随三年前的旧梦,平野醒转来了。醒来他寻觅不见秦铮,他又闭起眼睛,窗子铁栏外,有不转动的白色的月轮,外面嚷着这样的声音,平野听到了:“又是五个:两个政治犯,三个强盗犯,被提出去。”过了一刻,车轮的声音轧过了,渐远了。

(有删改)

这篇小说创作于1933年,当时东北人民正处于日伪统治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特殊的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学生的故事。

B.秦铮在乡下看到的悲惨情形,使她对农民产生了强烈同情,并厌恶“这样的世界”。

C.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监狱环境的阴冷和残酷,烘托了平野内心的恐惧、慌张。

D.秦铮和平野因在校园交谈的内容而被捕入狱,这展示出了日伪统治下的白色恐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落笔于秦铮和平野的久别重逢,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二人爱情的美好,展示出特殊时代的人性之美。

B.小说善用对比手法,如将等候大刑的不停吼叫的人与那两个永不知嚎叫的人进行对比,表现后者坚定的革命意志。

C.小说多次写监狱看守人看向袖口间的手表,这个简单的动作既写出了看守人的不耐烦,又写出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D.小说以“车轮的声音轧过了,渐远了”结尾,颇具画面感,同时运用留白手法,暗示这两个政治犯、三个强盗犯的结局。

8.小说标题“两个青蛙”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

9.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从情节、环境、语言等角度简要赏析。(6分)

答:

6.C(“烘托了平野内心的恐惧、慌张”错误,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并不能表现平野内心的恐惧、慌张,主要是渲染了凄冷悲凉的氛围。)

7.A(“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二人爱情的美好”错误,小说开头主要是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二人爱情的美好。)

8.①“两个青蛙”指秦铮从乡下特地带回来的两只青蛙,它们被秦铮和平野放人了校园里的水池中,见证了秦铮和平野的爱情生活,代表着秦铮对生活的热爱。②“两个青蛙”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秦铮和平野两个人,小说结尾部分写水池里的两个青蛙变作了一群小青蛙,象征着秦铮和平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小说淡化情节,散化结构,第一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爱情生活,第二部分主要写平野和秦铮的牢狱生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性不强。②小说注重环境描写,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如“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运用散文的笔触,给人以静谧微凉之感,具有抒情性。③小说语言散文化,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这情人的泪,水银似的在平野的灵魂里滚转”,巧设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平野看到秦铮流泪时的感受,富有诗性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河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水一方

王安忆

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淮浍中通沱,吃水要人驮”。“浍”是“浍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字,又是哪两条河,但无疑都是从淮河分叉出来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种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间的说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开。我们几百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河供给,所以,河滩上就有了一幅图画:汽油桶汲满水,安置在平板车上,拉车人弯着腰,绷直肩上的绳系,压瘪了车轱辘,一步步上岸,走过石板路,送去各家各院。记得每桶水的价格是五角钱,按20世纪70年代的币值,这相当可观,清贫人户还是要拜以自己的劳力。驮水的营生集中在渡轮码头,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

后来,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著名的产酒地。这一项在我的记忆中得到印证——县城的街巷空场,铺满了热腾腾的酒糟,船还未驶进码头,空气里就壅塞了醋酸,这气味也是哀伤。那时候,心情被忧虑占据,青春本就是惆怅,加上遭际,人在孤旅,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戚容,它催化了天地悠远死生契阔,氤氲弥漫情何以堪。无论以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在,于是,与它擦肩而过。

从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颇为曲折。县城的陆路,唯有联通地区公署宿县的长途车,一日一来去;水路从淮河而行,也是一日一来去。清早,大柳巷始发,五河排第二站,经无数停靠,最终到蚌埠。其中明光和临淮关沿铁路线,通火车,后者地名里有“关”字样,像是官渡。但我从来没在那里登岸,因火车只是过路,班次有限还都是慢车;蚌埠则是水陆枢纽,车次多,时间上就有余裕。倘若顺风顺水,下午三四点即入港,从容往火车站去,看一路风景,吃一些闲嘴,仿佛进上海之前的热身。

在乡人心目中,蚌埠就是个大码头,即便我们在田拢茅屋呆久了,陡然来到,也是目眩。汽车的鸣笛,街头的相骂,消防栓撞开龙头,水漫金山,电线杆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闪烁着城市之光。返回的路程,却是沉郁的。必须黎明时分在蚌埠下车,赶上客轮,才不至于滞留中途。这城市远不如来时的可爱,漆黑的水泥壁垒,嵌着路灯,投下人影,梦魇似的。码头更显得凄凉,货船、驳船、拖斗,还有水上人家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点点的亮,其实那就是渔火,文人墨客的化境。可是,谁顾得上呢?诗词歌赋于当时的我们,实在太奢侈了。秋冬季节,船就是在晨曦中起锚。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个航程,即便满脑子愁烦,可也不能不注意日头跃出河面,染一川金水,然后在柳行后面跃跃地走,如歌行板的节奏。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于是更生凄楚。太阳活泼泼地跟随船走,渐渐上了柳梢,再一跃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铺开来,晴空万里,这一艘轮渡的投影,豆荚似的,且薄如蝉翼,很奇怪,仿佛一个自己看着另一个自己。晨雾散去,景色并不因此变得鲜丽,反而是苍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密西西比河,惊艳于它的丰饶。有人将它比作长江,实在是看走眼了,它更像亚马逊河,仿佛人类的婴儿期,膏腴肥沃,安然沉睡。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对岸传来砰的捶击,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照理也是古风,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

从县城到我们村庄,要翻过一道一道的“圩”,乡人们叫做“反”,可能是动词“翻”的谐音,地名上则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按《辞海》解,“圩”即“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堤坝层层围绕中的我们村,叫做“大刘庄”。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旱地平原的错觉。事实上,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圩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圩子顿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那里称农田为“湖”,下田即“下湖”。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我们村就是这样和淮河遥相呼应,并存于一条生命线。

写作《五湖四海》①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就是拆船。台湾中山大学进出口的隧道正对渡口,我那时没事就搭乘轮渡,从这岸到那岸。二次大战结束,日军撤离,炸毁的船舰沉入海底,于是,拆船业勃兴,带动这城市的大小经济体。其时,沉渣滤尽,海面平静,取而代之以渔业和餐饮。拆船这行当有一种隐喻,近指生产活动从水域到陆地,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推挤着,废墟的裥皱里顶出楼宇。

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小说中将安置拆船的作业场往东南方向迁徙,直至芜湖,这就到了长江边上。我从来没去过著名的芜湖,但长江贯通上下,纵横交错,跑到哪里都跑不脱似的,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经历的故事,不曾认识的人……都在我的脑海中,你就不敢说没去过!现在,我的所有思绪全都集合起来,追根溯源似的,来到淮河流域那个小小的村庄。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涨水期,秋作物全到了湖底,乡人们站在台子上,我们那里,村落都是建在土垒的高地,叫做“台子”,鸡犬声声,炊烟袅袅,湖面上映出青苗的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们都是方舟的遗民。

(有删改)

①《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述了“50后”的修国妹和张建设这对“猫子”(水上人家)创业成功的故事,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小说在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在人间烟火中考量变迁中的人性与伦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五河城里的驮水营生比较繁荣,但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

B.五河是有名的产酒地,下乡落户时,虽留意过县城的酒糟和空气里的醋酸味,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

C.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但回来时心情正好相反,觉得蚌埠不如之前“可爱”,沿途所见更显恐怖和凄凉。

D.文章结尾,将六七月涨水期中的大刘庄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强调其周边水势浩大的特点,流露出的悲悯情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五河县流传的一句话,交代五河县的地域特点,引出下文对驮水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辛。

B.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地坛荒芜破败的景物描写一样,都能衬托出人物身处困境中的苦闷心情。

C.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长江,而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

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在五河县大刘庄下乡落户时的见闻感受、为下文交代写作《五湖四海》的初衷做铺垫。

8.文章在叙述木杵捣衣、“圩”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使用“照理也是古风”“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说法,含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创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D(A项,“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错,村中的一口甜水井也是地下水。“但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错,原文是“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只是说五河城里驮水卖水的场面让人觉得五河人还生活在古代,不是说他们和古人的生活完全一样。B项,“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错,没有过多关注还有其他原因,如青春的惆怅、酵素自身的戚容等。C项,“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错,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在蚌埠到上海的路程中是心情舒畅的,但大刘庄到蚌埠则不一定了,所以“一路心情舒畅”不能确定。)

7.C(“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错,根据原文“它更像亚马逊河……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可知,愿意把密西西比河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五千年文明对长江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的贫瘠。)

8.①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当时落后的地域习俗。木杵捣衣是古老的习俗,乡人们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来称呼地名,以及把农田称为“湖”都使文章具有一种人文意识。②表现了对当时社会进步缓慢和生存环境较差的忧心。木杵捣衣代表了一种原始和落后,“湖”的概念更来自土地的淹没,圩中人民面对着一种生存上的困境。(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解析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20世纪70年代,下乡落户的经历让她认识到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太过缓慢,需要进化到下一个文明,而人们已多次错失了发展机会。②受台湾拆船业的启发,认为拆船寓意新旧文明的加速更替,于是想写一个拆船的故事。③想写一个原始出发的故事,而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解析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验(三)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受难牛

陈残云

受难牛带着满肚委屈来到香港。

费了半日工夫,找到了那个同村兄弟花头九,便觉满心畅快,接着,花头九请他到街边吃饭。

“你耕田耕得头头惦惦,怎又走出来?”来到饭摊,花头九先开口问。

“何队长那契弟,冤枉我作乱!”受难牛心里还藏着一股气,想痛快地泄出来。

“是当过汉奸那个乡公所的何老三么?”

“就是他,丢他祖宗三代,他说我不肯纳军粮,要捆要绑!”受难牛讲得眼火直冒,“一年纳三次粮,骨都给剥断了,还要剥,谁挨得住?所以我不交!何老三就编我个名目,作乱!”

受难牛改口问他,在香港可容易寻得一份吃饭的事情。花头九朗声道:

“凭着你一身牛力,换碗粗饭总是可以的!”

“有饭吃就得哩,管得做牛做马?”受难牛见得花头九有办法,心里十分快活。

“那你明天就跟着我吧,我们一起同捞同煲就是……”

受难牛高兴得眼珠发红,花头九到底是个好兄弟,够义气,叫他内心有着说不出的轻松。

“可是我对你讲,香港这个地方,两三句话不中听就讲打,你要学会忍受,不要随便发火,不然,人家要把你赶走的。”花头九来了半年多,多少识得香港大势。受难牛点头不语。

第二天,受难牛吃了炸面白粥,挑着担杆绳索,跟住花头九到油麻地栏头“企市”。企了好半天,没有路数,便垂头丧气地蹲在骑楼边抽烟。

突然,一个瘦女人叫人搬一张大木床到旺角,前面两个“行家”抢过去,讨价还价扯了一阵,扯不成。瘦女人转过来,对受难牛他们说:“一元半钱,抬不抬?”

“两块钱……”花头九趋前几步,竖起两个手指。

“一元半钱,不搬算了。”瘦女人咬得很紧。

受难牛怕错过机会,急忙插嘴:“我搬!”

于是,两个人牵起绳索,立刻把木床扎起来。刚才那个讲过价钱的长着连胡的家伙,即刻走过来,拍拍受难牛的肩头道:

“老衬,混世界带眼识人呀!”

“你说什么?”受难牛睁起错愕的眼色。

“我说,你识得世界,就不要搬。”

花头九怕闯出事,向那人求情:“看开点吧,兄弟,今晚要吃饭!”

“你要吃饭,人家不要吃饭么?”

受难牛见得那人气势不对,当下停止了动作,转过胸来,硬气地说道:

“饭是大家要吃的,谁有气力,谁就吃!”

“哼!你恃气力大是不是?”

“气力大不大你管不着,细佬喜欢搬就搬!”

那连胡家伙气得脸孔发烧,举起竹竿想拦腰打过来。受难牛手快,拨开竹竿,侧身一踢,踢中那人,那人哎哟一声,捧头而走,另一个人趋前,照头劈来,不提防花头九横身一格,打在那人腰骨上,那人见势不妙,也就回身窜走了。

经过这一场打架,受难牛赚得一顿晚饭。有些在旁边“观战”的“行家”,暗暗地诧异受难牛,诧异中又带着羡煞的眼睛。

第三天,他们又照例在骑楼下挨挨站站,因为下着迷濛细雨,街上行人稀疏。花头九想拉受难牛折回广东道,正要举步,迎面来了几条大汉,走最前的是个灰布衫裤的单眼仔,跟着后面的像是担煤炭的苦力。他们来到受难牛跟前就止步。

受难牛睁着戇直的眼珠,盯着他,不答话。

“你识得我?”单眼仔指指自己的鼻端。

受难牛奇怪地摇摇头,他是钝感的,乡下味道很重,决不会想到单眼仔的来意。

“谁叫你们这样大胆,敢向我们兄弟下手?”

“你们兄弟先动手,怎么好说我们先动手?”花头九解释着。

“谁先动手我不管,我只问你,想生还是想死?”单眼仔口气越来越大,露开当门纽扣,插着两手,摆出要打的样子。

花头九有几分胆怯,但受难牛是个血气仔,哪里能忍受,眼见着单眼仔这个威风相,很是气愤。

单眼仔想伸手去掴一把受难牛的脸颊。

“不要动!”受难牛一手挡开,“丢你单眼仔,你敢动手?我说,你一动,我就把你的猪肠头都抽出来!”

单眼仔是个打仔,油麻地又是他们地盘,哪肯在受难牛眼前退缩?马上扬手,几条大汉一齐拥过来,扬拳出脚,乱踢乱打。可是,受难牛和花头九都是满身牛力的,一下就把大汉们打散。而附近那几个苦力,闻得自己人打架,都提了木棍抢过来,一直打了二十分钟,引得满街是人,直至差人来了,才一哄而散。单眼仔们打了一场大败仗,也就零落而回。受难牛满头大汗,拐进新填地街,回到花头九的住所里去。

这场打架,轰动了油麻地的苦力们,受难牛这个名字,也就很快地传开去,很多人对他表示推崇和佩服。特别使人吃惊的是,他不但不畏惧别人的报复而躲避,并且照样每天都来“企市”。

自此以后,很多和受难牛一样被乡下的乡长们迫出来,靠着扁担过活而又没有什么人“保家”的苦力都贴近了受难牛,受难牛就成了一大堆人中的大哥。这一来,单眼仔却又来寻他,这回可客气多哩,见了面,单眼仔就说:

“牛哥,不打不相识,别记着旧事呵!”

“我是来找饭吃的,不是来打架的——”受难牛笑着回答,“其实,大家都朝不保晚,有什么好打?”

“对对……”单眼仔也笑,“以后大家赏脸,世界艰难,有饭大家吃好啦!”

花头九立刻答嘴:“就是呀,我们大家都是客佬,吃两碗饭不容易,大家照顾照顾不好么?何必开口就讲打?”

“是,是……九哥讲的是道理,”单眼仔说着,趋前两步,重重地拍一下受难牛的左肩道歉似的,“不怪我吧,牛哥!”

受难牛高兴地笑起来,随口道:“你不欺负我就得啦,还怪什么?”

三人同时仰脸大笑,就像成了亲热的好兄弟。

1947年7月31日九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难牛来到香港,找到同村兄弟花头九,花头九得知受难牛也是受到自己仇家何老三的逼迫才逃出来,于是仗义相助。

B.花头九称香港常有打架之事,告诫受难牛要学会忍受,否则难以存身,说明他对香港的环境特点有所了解。

C.雇人搬大木床的瘦女人坚持只出一元半钱,别人不接活而受难牛却抢着搬,这是因为他对“行家”们哄抬价格心生不满。

D.受难牛两次打架取胜,得到大批靠着扁担过活的苦力的推崇和拥戴,成为“大哥”,凭借力量成功取代了单眼仔。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花头九”“单眼仔”等人名,以及“同捞同煲”“混世界”“细佬”“企市”等词语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B.小说开篇设置悬念,一句“受难牛带着满肚委屈来到香港”,便把读者带入沉闷的氛围中,引发对受难牛遭遇的关切。

C.花头九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人物既是小说明暗线交汇的枢纽,推动情节发展,也对受难牛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D.小说主要连缀了四个场景,重点叙写受难牛先后和“连胡家伙”“单眼仔”的武力冲突,这一详略处理与小说主旨有关。

8.受难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这篇小说最初发表时的结尾,而文本画线部分是晚年进行的改动,请简要分析这一改动使小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单眼仔走后,花头九拍拍受难牛的粗臂膊,粗声说:

“这是打杀世界,你有力,人家就赏脸呀,不然,嘿,你这骨头,怕早叫人折了!”

受难牛心里十分高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A.“花头九得知受难牛也是受到自己仇家何老三的逼迫才逃出来”错误,文中没有信息能表明何老三是花头九的仇家。C.“这是因为他对‘行家’们哄抬价格心生不满”错误,从“受难牛怕错过机会”可知,受难牛积极接活是怕错过挣钱的机会,不是对他们心生不满。D.“凭借力量成功取代了单眼仔”错,由小说结尾“你不欺负我就得啦,还怪什么?”可以看出,受难牛只想讨个生活活路,并没有取代单眼仔。

7.解析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这一人物既是小说明暗线交汇的枢纽”错误,这篇小说没有双线结构,不存在暗线。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析①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在家乡被乡霸压榨,一年要纳三次粮,无奈离乡。②吃苦耐劳,寻求活路。为有饭吃,甘愿做牛做马。③勇武豪气,敢于抗争。不惧怕单眼仔威胁,面对来犯者果断出手。④恋直憨厚,天性和善。表明自己是来挣饭吃,不是来打架,愿意跟单眼仔和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思想意蕴的能力。

解析①改善了单眼仔、受难牛等人物的形象。改后弱化地痞流氓印迹,突出其穷苦人身份特点。②深化意旨。由武力争夺生存空间的现实反映上升为底层民众团结共存的意义揭示。③使小说增添了温彩。改动后几人的和解,让人看到了底层人的温情,而不是弱肉强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追赶队伍的女兵

邓友梅

雨一阵大,一阵小,下了一天一夜,她们三个人紧一阵慢一阵,也走了一天一夜。走到半夜,脚下已经由烂泥变成了水塘,一步下去就没到膝盖,这只腿才拔出来,那只脚又陷进去,走个三五步,就要停下来喘两口大气。俞洁脚上的鞋子、纱布早被泥拔掉了,摸也摸不着了。好在脚已经麻木,倒比痛能忍受些,可是快天亮时,她的胃又绞痛起来,并且浑身

冷得直磕牙。

忆严握着她的手,感到她在浑身颤抖,轻声问道:“你怎么啦”

“没什么!”

“是不是胃病又犯了”

“不厉害!

忆严伸手摸了摸她的前额,叹口气说:“糟糕!你在发烧。”

小高说:“站下歇一会儿吧。

她们摸到一棵树下,三个挤在一起,背靠着树。刚站下不一会儿,俞洁就含含糊糊地呻吟两声,两腿弯了下去。小高叫她一声,她打个寒战又挺立起来说:“我睡着了!”

“再呆下去我也要睡着,”忆严说,“咱们走吧。我和小高架着你,往前找个可以避雨的

地方宿营吧。总这么走,谁也坚持不下去。

她们连抬带架又走了约半个钟头,天蒙蒙亮时,看到道旁有一片瓜地,支着个窝棚,就奔了过去。她们叫了两声,没人搭腔,挑开草帘,躬身钻了进去。里边除去铺着个草铺,烧着一堆柴灰,什么也没有。俞洁看见草铺就一头扑过去,叫声:“妈呀!”爬上草铺合上了眼,一会儿就发出了含混的呻吟。忆严扒扒柴灰,见还有火星,便从铺上抓一把草放上,歪着头噗噗地吹起来,一会儿她把火吹着了。

“小高,先别睡,”她推推坐在一边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