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生写作审美心理的培养_第1页
浅论中学生写作审美心理的培养_第2页
浅论中学生写作审美心理的培养_第3页
浅论中学生写作审美心理的培养_第4页
浅论中学生写作审美心理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中学生写作审美心理的培养四川省盐源县中学文俊所谓审美心理,即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诱发,相互推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个动态的情感性的心理流程。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几大最基本的要素构成。这“几因素”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协同运动,感知中有理解渗入,想象中有情感参与,情感中有理解规范,理解中有情感热流,即相互之间融入了情感的动力,而想象为之滋生了审美的翅膀,于是产生心理感受。“修剪翅膀,向着太阳飞翔”,身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修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写作中所必备的审美心理,责无旁贷,也是《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堂标准》乃至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写作能力是语文学科中的较重要的实践能力,写作能力的强弱源于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审美心理的培养及作文教学必须以中学语文教材为蓝本,因其中所选编的文章多是文学之精华,是学生认识世界,领悟人生的一大窗口,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心理的培养,以让美的细流汩汩地流进学生心灵的静湖,掀动情感的涟漪,从而使学生得以净化思想,充实知识,陶冶灵魂,塑造美感。让学生带着美所赋予的道德观,美所建构的人格去善对人生。鉴于此,以下我谈谈自己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的几点肤浅的认识。一、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自然之物,进而形成审美感知就理论而言之,审美感知的两大器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但嗅觉、味觉、触觉等在人类审美活动中也起一定辅助作用。审美感知离不开一般的感觉,但一般的感觉并不就是审美感知。一般的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两者都未赋予美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去创设一种写作情境—审美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预设情境预定角色,将创作者的意图融解、领悟之后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情动意动,以情激意,以意激情,情景交融,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深刻的理解内化,然后升华,如写作“某某山某某河”时,必须让学生意会刘勰诗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引领学生去爬山,观水,当感知山的高峻,水的壮阔时,总能心潮起伏,激情澎湃,思绪万千,或惊叹山之险峻——“荡胸生层云”,感悟山的旷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或赞美江海“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观,只要学生“心中波澜”定会“笔底文章”了。换言之,像孔子站在河边看到飞快逝去的河水,情不自禁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二、引导学生感受审美对象并启发学生对其进行审美想象感受即受到、接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感受是美感的起点。美感作为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离不开感觉器官对对象的感受。感受山水美,必须直接光顾那山那水,首先是对名山奇峰异石的巍峨群鸟翩跹,鸥鹭飞翔,轻舞飞扬。并为秋景命名:秋之韵。此时多媒体上音韵袅袅,不绝于耳,画面苍凉,学生感受到的是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朗诵之声悲壮雄浑。此情此景,创作者的秋思愁情,作为一根情感的主线,连接着诗句中的意象,从而组成了一幅寓情于景的秋韵图,进而达到诗画结合,情景交融。学生的心灵深入其间,因此教室里异常的安静,学生的面部表情是“醉然”,受教育者在美的感染下正享受着情感净化功能,诗中的苍凉悲壮美正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浸染,正是“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使学生受到灵魂的陶冶和美的浇铸,审美心理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了。要使学生充分的感知审美对象,纵横驰骋地进行审美想象,审美情感酣畅溢然,学生必须有必要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有了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培养自己的审美心理时,就会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就会引起情感共鸣。就会有《红楼梦》中林黛玉欣赏《牡丹亭》时的“点头自叹”,“如醉如痴”“心痛神驰,眼中落泪”的审美心理感受了。参考文献1.

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

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

全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学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