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采薇(节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自主搜集资料,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学习目标2.通过“杨柳”“雨雪”等景物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戍卒的复杂情感,赏析以相反的景

物衬托情感的方法。

3.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叠词手法的艺术魅力。

4.拓展诵读《诗经》中的其他名句,感受那诗化的语言、淳朴的浪漫,激发诵读《诗经》

的兴趣。

学习通过“杨柳”“雨雪”等景物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戍卒的复杂情感,赏析以相反的景物

重难点衬托情感的方法。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经初步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

法,能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出自己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

自读自悟能力。但因古诗创作年代、背景距离现在已久需要做好资料搜集工作。写法同中

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

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

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诗歌引入,再结合课前资料对《诗经》的了解,教师适时出示写作背景,为接

下来的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1.师:在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源远流长,而又得到长足发展的文学样式,便是诗歌了。几千年来,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里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生读)一一

(课件出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①师:珍惜时光,奋发努力,这是诗人对我们的劝勉。

(课件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师:这是苏轼美好的祝愿,也表达了他旷达的胸襟。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进古诗词诵读单元,我们将一起品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积累古

诗词。

那么,你知道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是的,就是《诗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初步了解《诗经》。

(1)师:有人说,《诗经》是世界上最美的书,她一共有305篇,每一篇都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人

说,《诗经》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金钥匙,每一个故事揭示了一个哲理;有人说,《诗经》是人类文化、历

史中的奇葩,内容涵盖政治、经济、习俗、爱情、生产等方方面面,无所不有。2000多年来,《诗经》一

直受到人们,特别是历代读书人的尊崇。

(2)那么,关于《诗经》,你课前都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说)

(相机出示课件)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

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咳》《白

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

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引入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采薇》就节选自《诗经•小雅》,也是一首四言诗。看老

师板书课题。“薇”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部的笔画比较多,所以要写得紧凑一些,右下部是反文旁,看这

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

师:“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就是采摘薇菜,借指隐居生活。

过渡:那么,节选的这一小节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4.简介写作背景:

在西周时期,有一个民族叫脸犹(后来称之为匈奴),这个民族的人十分强悍,常常入侵西周领

土,搅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于是,西周统治者就大量征兵,远赴边疆抵抗入侵者。在那个时期,军营

生活异常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加上军官们克扣欺压,不把士兵当做人看。所以,他们都非常盼望早日

离开这可怕的环境,回到家乡的怀抱,回到亲人的身旁。但是,很多战士不是战死强场,就是被饿死、冻

死或被自己人活活打死。能够勉强活着回来的人,每每回想起军营生活,仍然是胆战心惊,不堪回首。这

几句话描写的正是是一位老战士长年在边疆作战,远征归来,在路途中的所见所思。

学习任务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大意。)

1.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诵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工具书或借助旁边的注释解决,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结合注释)

3.师生齐读。(出示课件)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师:你发现这首诗和我们以前读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吗?是的,以前我们读的大多是七言五言诗,这

是一首四言诗,读起来很有音乐感和节奏感,我们一起来读。

学习任务三:小组合作,把握诗意。

(设计意图: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来讲,小组合作探究是合适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在思维

的碰撞中完善,达到学习目的。)

1.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以小组读读这首诗,说说诗歌的大体意思。

2.教师巡观,重点关注,重点指导。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说,组员展示读。

【预设】

在西周时期,有一个民族叫脸犹(后来称之为匈奴),这个民族的人十分强悍,常常入侵西周领土,

搅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于是,西周统治者就大量征兵,远赴边疆抵抗入侵者。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

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学习任务四:赏析诗歌,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

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

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

此要结合一些资料与诵读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1.课件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反复朗读,联系上面的背景介绍,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预设】景色的优美,心情的愉悦,别离的不舍,军营的向往,内心的矛盾

•想那时.,春光明媚,暖风习习,杨树吐新芽,柳枝随风摆……我为之陶醉,为之高歌,那依依的杨

柳就是我的歌声:(师)昔我往矣一一(生)杨柳依依。

•想那时,自己年轻力壮,能够加入军营,奋勇杀敌,报效祖国,感到热血沸腾、踌躇满志。那依依

的杨柳代表的正是我的志向:(师)昔我往矣一一(生)杨柳依依。

•想那时,和年迈的父老双亲,和年幼无知的弟弟妹妹泪别的情境还历历在目。那依依的杨柳啊,你

告诉我的不正是那依依不舍的亲情,伤心痛楚的别离吗?(师)昔我往矣一一(生)杨柳依依。

(2)这陶醉的歌声,这远大的志向,这伤感的情怀……老战士都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借用了同一种事

物一一(杨柳)。这也是诗经里面大量采用的一种表达方法:借景抒情。其实,杨柳这种事物,在古代许

多诗人的作品里出现过,借以抒发某种情感。尤其是用来寄托别离之情、思乡之苦的诗中最常出现。所以

有“折柳相送”之说。(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遇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

2.课件出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反复朗读,联系时代背景和前两句话的意思,说说你又读出了什么?

【预设】伤感、失望、悲伤……

・离开家乡时,春暖花开,杨柳依依。而如今回来时,却是天寒地冻,雨雪霏霏。我身着单衣,在这

冷雨冰雪中瑟瑟颤抖着:今我来思一一雨雪霏霏。

・离开家乡时,我还是一个年轻力壮,雄心勃勃的青年。而如今回来时,却早已变得年迈体弱,老气

横秋。我心灰意冷,在这冷雨冰雪中仰天长叹道:今我来思一一雨雪霏霏。

・离开家乡时,父母健在,娇妻貌美。而如今回来时,父母早已不在人世,妻子早已被相思之苦、艰

辛生活折磨得白发苍苍,老眼昏花。我面对破屋,在这冷雨冰雪中伤心欲绝:今我来思一一雨雪霏霏。

(3)指导朗读: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一个“昔”,一个“今”;一个“往”,一个“来”;一个是“杨柳依依”,一个是“雨雪霏霏”。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景色。这样前后对比描写,所要抒发的情感一样吗?

3.课件出示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出示插图)你的眼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士兵形象?(疲惫不堪、饥寒交迫,在雪地里蹒跚前

行)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所看到的画面一一凄凉、悲惨……

(2)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不该有

鲜花、掌声,乡亲们热情的迎接吗?可是他只有什么?出示一一雨雪霏霏,师生接读。

(3)真可谓物是人非,何等悲惨,何等凄凉!“雨雪霏霏”正是这位回乡战士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

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一(出示最后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虽然凯旋,虽然侥幸从战场回来,可他的心情却是如何的?一一悲伤、哀痛、绝望!有谁知道他

的哀愁呢?或许只有这漫天的大雪了。

(5)此时此刻,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预设】:战争的艰苦与残酷、一连串的担心一一敌人还会来犯吗?父母还平安吗?妻子和孩子还在

家里等着他回去吧!

(6)指导朗读。

4.小结:这首节选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

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5.齐读诗歌,试着背诵。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品读了《采薇(节选)》,感受到了戍边兵士归家途中复杂矛盾的心情,诗经

中还有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兼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天》

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配乐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课外有兴趣的读一读《诗经》。

板书:

采薇(节选)

昔一一今往一一来

对比以乐景衬悲情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课题送元二使安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默写诗歌。

学习目标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送别诗的特点。

3.通过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感悟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学习

通过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感悟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重难点

六年级下学期,小学的语文生活即将结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80多首古诗词,学生已

学情分析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功底,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如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

所以这首千古绝句的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零起点,另外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用自己

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是重点,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感悟诗歌意境是难点,如何结合学生

的生活经验加深体验,而又不拔高要求,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揭示诗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让学生谈谈离别时的心情,调动情感共鸣,为理解古诗所表达的离情别意奠定情

感基调。)

1.大家都有过别离的经历,说说分别时的心情。古人离别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表达

离别之情的呢?

2.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读课题。

(1)释题:《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王维好友。使:出使。

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今新疆库车地区。

(2)读准题目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读明诗意。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要从几十个字中读出画面是很不容易的,本环节引导反复诵读,让学生结合注

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然后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离别之情,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1.读通读准古诗。(课件出示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I)指名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舍”读“shG”;“泡”读“yi”O

(3)学生反复自由朗读,将字音读准。

(4)齐读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泡(yi):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预设】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

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注释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学习任务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要从儿十个字中读出画面是很不容易的,本环节引导反复诵读,让学生结合注

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然后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离别之情,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画中物

(自主学习要求)

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你想画

些什么?

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画中情

1.渭城的景

(1)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导朗读第一句一一渭城朝雨泡轻尘

(2)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一客舍青青柳色新

(3)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

【预设】清新、清爽。

(3)指名朗读一二句诗,齐读一二句诗。

(4)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读到了许多含“柳”的诗句,

古人送别朋友诗都是折柳相送。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

二句诗的意思。

(5)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预设】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南还

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

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2.美酒、故人

(1)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

①(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

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

离别感伤。】

②(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

【预设】: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生自由发言)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③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

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

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

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

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品酒

(1)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2)指导朗读。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3)齐读三四句诗。

学习任务四:赏读古诗,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本环节介绍了古诗之外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对古诗情感的理解。)

1.师: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

佳话吧!

配乐读全诗

2.当元二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心情是怎样的?

(伤心、痛苦)

3.引读: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

4.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5.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

难预料。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的诗句?

(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情境运用。(课件出示)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

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

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

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课堂小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

诗。

自主作业:

1.默写古诗。

2.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课题春夜喜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读准“重”这个多音字,借助律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习目标古诗。

2.通过补充春雨农谚及对比诗句等方式感受这场春雨的可贵之处。

3.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他对春雨的喜爱及忧国忧民,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1.通过补充春雨农谚及对比诗句等方式感受这场春雨的可贵之处。

重难点2.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他对春雨的喜爱及忧国忧民,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品诗意、悟诗情这方面,还

学情分析是有一些些的不足,所以《春夜喜雨》这首古诗,课前可以让学生结合注释,组内交流,

做到自己将大致意思讲出来,淡化老师的主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性。而在学习古诗里,抓

住诗眼,是品悟诗情最好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何为诗眼,巧抓诗眼,从而理解诗中所

表达的情感。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对诗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飞花令”,要求以“雨”字为令,师生进行互动对诗,用''雨”意象引入,

让学生对“雨”给诗赋予的意境有一个初步的感悟,导入本课学习。)

1.师生互对“飞花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一张志和《渔歌子》

渭城朝雨朝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水光敝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出示以上诗句。

提问:这是什么雨?

【预设】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体会,有断魂雨、凄凉雨、忘归雨、送别雨

3.导入:你们看这雨是丰富多样的,雨还是有情的。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一场什么雨呢?

学习任务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从而感受诗中的画面。)

1.出示《春夜喜雨》,指名诵读,依据诵读中的错误,示范教诵。

2.学生自由练习诵读,读准“重”这个多音字。

(1)课件出示字典中“重”的"zhbng”“chδngw两种读音的解释。

(2)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为什么读“zhbng”?

(3)结合“重”的解释,理解“花重”的意思。

3.小组汇报诵读。

4.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5.全班交流:

【预设】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

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一一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

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

出来。

学习任务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古诗不可翻译,但是不可不解,要让学生体会作者作者因雨而喜,本环节从“好”“潜”

“细”“润物”入手,让学会感悟这场雨下得及时,下得恰到好处。)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

【预设】: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什么样的雨让诗人觉得是喜南呢?

【预设】好雨、细雨、润物雨、无声雨

(3)首联:抓住“好”字体会春雨下得及时。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预设】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3.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课件出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颔联:抓住“潜”、“细”、“润物”体会春雨滋润万物的作用,以及“天街小雨润如酥”的特点。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

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预设】

(I)雨中夜景图;欣喜

(2)颈联:抓住“黑”这一色彩的词,引用其它带有色彩词的诗句,对比这一颜色在诗句中所表达的

意义,体会云层厚,雨下的充分,能够使庄稼得到更充足的滋养。

5.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

【预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尾联:引导学生通过“重”字的释义体会雨下得很大,与上一联相呼应。

6.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一一(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

个字一一(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学习任务四:拓展阅读,感悟诗韵。

(设计意图:对于古诗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诗的表面,更要挖掘其中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经历和人物特

点,才能真正走进诗情,感悟诗韵。)

1.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

《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百姓流离失所。杜甫弃官,携家逃难,四处

漂泊。如今,他来到成都浣花溪畔定居己有两年。在此期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密切。

但是,成都从去年的冬天到今年的二月一直闹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

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

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2.提问:从上面的资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杜甫是一个为百姓着想,有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人。

3.师总结:所以这单单只是一场春雨吗?它更是一场情系百姓的雨。

课堂小结:

同学们,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一一杜

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

喜?(为百姓而喜。)请大家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自主作业:

1.默写古诗。

2.拓展阅读:杜甫《春望》

板书: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课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学习目标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学习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重难点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经初步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

法,能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出自己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

自读自悟能力。但因古诗创作年代、背景距离现在已久需要做好资料搜集工作。写法同中

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

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

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春”的诗句导入,渲染学习气氛,导入本课学习。)

1.课件出示诗句: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一一李白《宫中行乐词其七》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一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一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

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这其实都

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

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

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

为诗”之评。

学习任务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从而感受诗中的画面。)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重点讲解“呈(ch6ng)”和“酥(Si1)”字的读音。

2.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小组合作学习:对照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1)交流:

【预设】相机出示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3)整体感知,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预设】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

景的喜爱之情。

学习任务三:品析诗句,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习古诗,就是要从简

短的几十个字中品悟诗人的感情。)

L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

【预设】(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说说两句诗的大意。

【预设】(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

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提问:“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

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自主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

【预设】(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预设】(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

的美感和趣味。)

⑶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课堂小结:

这节课,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课后请大

家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L配乐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搜集有关春的诗歌作品。

板书: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春好处

绝胜皇都

课题江上渔者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读准多音字“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积累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2.借助抓取“往来”“但爱”“出没”重点词、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古诗大意,通过对

比“吃鱼人”的安乐生活进一步体会“捕鱼者”的艰辛不易。

3.通过资料补充,古诗拓展,深入体会诗人对捕鱼人的关切和同情,初步感知诗在反映社

会问题上的作用。

学习借助抓取“往来”“但爱”“出没”重点词、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古诗大意,通过对比

重难点“吃鱼人”的安乐生活进一步体会“捕鱼者”的艰辛不易。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诵读品悟、方法学习

学情分析教学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机融合,达到读一

一品悟拓的目的。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解释诗题,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建立互文见义的系统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运用互

文手法释义解文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

1.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这个

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一一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

渔者就是一一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

课题)

2.(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

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学习任务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尤其要注重“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各种形

式诵读中、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字词难点,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为后续深度学习打下基础.另外,通过课

前收集资料,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帮助了解诗人及其写作意图。)

L(课件出示古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婚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指名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5)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妒”读“1。;“没”读“mb”。

(5)学生反复自由朗读,将字音读准。

(6)齐读古诗。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妒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3.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一一“渔者”;吃鱼的人一一“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预设】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关注与同情。

4.了解创作背景

据说,这首《江上渔者》创作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当时46岁的范仲淹在苏州做官,为治理水

患正察看苏常一带的水情。这一日,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家酒楼饮酒品鱼,正在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江面

上一叶小舟在风波里起起落落,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辞发,创作了这首言浅意深的五言绝

句。

学习任务三:聚焦景物,对比悟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景物、想画面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在反差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

上进行情景对话,自然而然地走进“捕鱼人”的内心,也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1.找景物:你在诗中看到哪些景物?请你圈一圈。

往来人妒鱼一叶舟风波(随机板书)

2.聚焦“往来人”,想象画面,体会吃鱼之快乐

(1)出示:江上往来人,但爱妒鱼美。

读着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想象有哪些“往来人”,他们在干什么、说些

什么。)

【预设】:江边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可能有威风八面的官员,有穿戴华丽的富人,有谈生意的商人……

他们在谈笑风生,赞美妒鱼味美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就是诗中所言一一江上往来人,但爱妒鱼美。

(2)妒鱼到底有多鲜美呢?

(课件出示):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松江吃了妒鱼羹,赞不绝口,称妒鱼为江南第一名鱼,令松江知

府年年进贡。白居易曾赋诗“犹有妒鱼翅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油然而生前往苏州品尝妒鱼的雅兴。

元稹赋诗:“菰菜银丝嫩,妒鱼雪片肥。”可见诗人面对妒鱼馋涎欲滴,食指大动的兴奋之态。妒鱼不仅

美味还有文化内涵,怪不得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对这美味的妒鱼肉趋之若鹫。难怪诗人说一一

江上往来人,但爱鲸鱼美。

(3)引导朗读:江岸上的人一边赏着风景,一边吃着最鲜美的妒鱼,何等快乐,何等幸福呀!读诗句

一一江上往来人,但爱妒鱼美。

3.聚焦“一叶舟”,想象画面,感受捕鱼之艰辛

(课件出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想象说话:怎么样的船叫一叶舟呢?

学生回答后媒体出示:在茫茫的江面上,飘荡着一艘渺小的、简陋的、像一片孤叶般的渔船,它在狂

风巨浪中搏斗,那么孤独,那么令人担忧。

同学们,这就是诗中所言一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想像画面:渔者驾着这么小的船,在这样的环境中捕鱼,可能会发生什么?此时此刻,你想说什

么?

是呀,捕鱼人多危险啊,他的小船在狂风巨浪中时隐时现,这可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捕鱼呀!与此同时,

江岸上的人正在品尝着捕鱼人冒着生命换来的美味,谁也没有在意过捕鱼人。所以范仲淹才这样说——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捕鱼人的关注。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让我们对比着读一读吧。

(3)出示整首诗对比读:

(男)江上往来人,但爱妒鱼美。

(女)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情景对话:此时,我不禁想劝一劝捕鱼人,停下来吧,不要再去捕鱼了,太危险了!(随机指

生扮演捕鱼人进行对话)

是呀,他们不能停啊,因为要靠捕妒鱼来养家糊口,读一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他们的家里可能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读一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他们可能有年事已高的老人要赡养,读一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板书小结:同学们,范仲淹就是通过“江岸”和“江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

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的强烈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捕鱼人的艰辛,激起人民对劳动人民的关

注和同情。(随机板书:对比、关切和同情。)

5.背诵古诗: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耕种者,吃鱼不忘一一捕鱼人,让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

心里。

学习任务四: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设计意图:补充资料,知人论诗,感受诗人合一;联读古诗,横向拓展,升化主题。)

L课件再次出示,走近诗人

范仲淹年幼时丧父,家境贫寒,数年寒窗勤学,苦读及第,官至宰相。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出师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担任地方官时,为政清廉、体恤民情、

鞠躬尽瘁。他常常开仓赈济灾民,让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得以活命。范仲淹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自

己却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乐善好施,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办义学,让贫穷者有地可耕、有书可读。

2.配乐朗诵

原来范仲淹是这样一个人,难怪他会写下这首《江上渔者》。(配乐朗诵)

3.拓展延申

范仲淹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在他的散文《岳阳楼记》里也有明显的体现,尤其是这两句: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I)自由读一一指名读一一齐读

(2)理解意思: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全。在天

下人担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

(3)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难怪他会写下《江上渔者》,再次配乐诵读.

4.很多诗人也像范仲淹一样同情劳动者,关心劳动者。

(课件出示):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自由朗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交流反馈:

【预设】

《悯农》的作者李绅目睹烈日下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

《蚕妇》诗人从养蚕为业的农妇的视角,揭示了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一一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

衣无食,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课堂小结:

同学们,很多时候,诗是作者精神和人格的折射。只有我们真正走进诗人,才能读懂他们的诗。

自主作业: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2.完成分层作业。

板书:

对比

江岸Al面

往来人江上渔者一叶舟

爹鱼I风波

关切、同情

课题泊船瓜洲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默写《泊船瓜洲I》。

学习目标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说出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学习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重难点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诵读品悟、方法学习

学情分析教学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走

进诗人与文本,讲授法启迪学生与历史背景展开对话,以教师的诵读引领学生读中悟情,

从而体会思想情感。

教学辅助L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知诗人,解诗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诗人导入,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意有很大的帮助。)

1.师:同学们,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诗人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

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

2.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

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所作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3.师:读诗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①“泊”是多音字,在这里读“b6”,是停泊的意思②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与京口相对。

③诗题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

3.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本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吗?(出示写作背景)

阅读本首诗的创作背景后,我们感受到《泊船瓜洲》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多少思乡情啊!让我们走近古

诗,走近诗人的内心吧!

学习任务二:解字词,明诗意。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初读诗文,解字词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X轻声读古诗,圈住自己读不准的字音。

X利用工具书,理解“泊船、京口、间、一水、隔、数重、绿、何时、还”的意思。(同桌交流学习

成果)

(2)交流,出示古诗:

泊船瓜洲

京口〃氏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指名读,正音:间一jidn、重一ch6ng、还一hudn。

②全班齐读。

2.再读古诗,感知诗意。

(1)师:“间”什么意思?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

得?

【预设】①间:间隔②王安石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说它们之隔离。由“一水”可见。

(2)读一读,读出距离感。师: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

少?(“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抓住“只”。出示地理位置图进行补充介绍)

(3)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生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4)师: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

瓜洲I,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

【预设】明月何时照我还?

(5)师:“还”什么意思?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诗人什么时候想到回家?(预设回答;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预设回答: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3.指导朗读: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再次吟诵这首诗,感受思乡情怀。

学习任务三:入诗境,悟诗情。

(设计意图:品读诗句,引导学生走进古诗,体会用字精妙,从而深入感悟诗情,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的目的。)

L提问: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什么?

(指名回答)

2.体会用字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引导: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预设回答: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绿江南岸,江

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2)师: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指名回答)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

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一一“绿”,可见诗人

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至h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

何独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