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_第1页
试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_第2页
试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_第3页
试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_第4页
试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试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摘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的社会建设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是经济建设的目的和最终归宿,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两者在内容上又是交叉重叠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和谐与进步。关键字: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四位一体;和谐社会;五位一体经济与社会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求二者关系的最佳答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此进行了科学回答,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概念。社会建设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报告再次对社会建设进行了强调和论述。面对党中央对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标志着党的政策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有人依然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甚至还有人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经济建设是第一要务”。这些认识都没能正确把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既不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建设的涵义社会建设就是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积极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行动与过程。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社会建设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有2个重大的理论贡献:(1)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全国上下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强烈关注和认同,成为与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齐名的战略目标。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起到了精神变物质的巨大作用。(2)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适应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新的发展阶段的需要,对正在进行着的各项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建设,作了一个明晰的概括,明确叫做社会建设,从而使上述诸方面工作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理论上有了依据,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未来建设的前景也更加清楚。所以,社会建设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地把社会建设单辟一节,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为四位一体,并且还把四位一体的布局写进了新修改的党章总纲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个事实本身既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客观实际,也反映了我们对于这种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有了新的概括和突破性的认识。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过去的三十年主要是经济建设,接下来的十年或二三十年应该是社会建设为重点,改革社会体制,然后是政治建设,再后是文化建设。我们认为,文化建设应该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阶段,只是通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最后形成整个具有国情特点的社会文明。政治建设须在社会建设之后,这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也是吸取前苏垮台的深刻教训:前苏联经济改革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没有经历社会建设阶段,社会基础较弱,缺乏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直接由经济建设“弯道超车”进入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速度过快而“翻车”。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艰巨性与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巨变力、震荡力广度交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一波三折,贻害连连。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经济大国,无一脱身于危机之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乃至欧盟、美国经济危机影响的冲击力仍在扩大,形势十分复杂和严峻。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句话说明,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为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经济建没是以人为本的建设,它为社会建设、人的建设提供服务和帮助,以社会建设、人的建设为最终目的和归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的。比如,就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既是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学者将注重解决就业、收入差距和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作为中长期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和重要政策之一,是很有见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才能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和谐社会。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要遵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首先,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要优先发展;其次,经济要持续发展,一定要有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进步,要有社会建设作为支撑,要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保证,否则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再次,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与服从于人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在前一阶段,有些地区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的目标,牺牲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及社会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不协调——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社会结构却还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水平,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是产生今天诸多矛盾的主要原因。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为此,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改变目前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状况,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1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灵魂;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目标。四个建设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整体。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关系极为密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发展史使我们懂得,经济建设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它是社会建设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条件。社会建设作为人民幸福生活和人民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保障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和动力支撑。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积累物质基础。我们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统筹兼顾、有机结合。5.2经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虽然我们近年来我们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并不代表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为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但这并非要轻视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是从和谐发展的维度上为我们发展经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纵观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现实,确实存在一些具体问题,这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解决存在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必要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构建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关系。5.3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中国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党的领导。随着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参与政治积极性的提高,民主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关注的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治民主化建设有利于人民真正行使民主权力,促进党和人民群众、党与人大、党与政府、党与政协以及社会各阶层、社会各团体之间等诸方面关系的和谐,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4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人的根本即在于其文化的彰显,人们的社会认同感要以文化来维系,文化是连接个体之间的精神纽带。如何努力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合理吸纳外来文化营养,改革现存教育体制,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从文化向度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5.5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社会建设”的提出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探索中的最新成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更是对过去三位一体发展布局的反思和超越。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等,都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可见,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才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心。因此,社会建设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协调关系,逐步消除和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建立一个良性的社会发展机制,进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总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不断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加深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推进“五大建设”,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包括五位一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实践当中应该怎样保持五位一体本身的平衡协调,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做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总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走向和谐与进步。Abstract:Economicconstructionandsocialconstructionhavedistinctiontohaveconnectionagainalready.Economicdevelopmentisthesocialist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ofthecenter,isthebasisandguaranteeofsocialconstruction;Chinesesocialconstructionistosolveth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forward,thatiseconomicconstructionaim,foreconomyconstructionprovidestheimpetusandsupport.Bothincontentandoverlapping.Onthebasisofeconomicdevelopment,paymoreatten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