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化之路_第1页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_第2页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_第3页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_第4页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学习《纲要》后的思考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学习《纲要》后的思考摘要:第三章中《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的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相关内容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新政的内容大部分只是延续了洋务派和维新运动时的做法和主张,很多人认为“新政不新”。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不得不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立宪的指导原则。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近万人。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叶不断被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出现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辛丑条约》、《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和1905年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展现了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在军事压迫的同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还表现为对中国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在政治上,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干预清廷国事,把持重要部门,充当各类所谓“顾问”。在经济上,英、美、日3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为外国资本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外国在华投资在20世纪初期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对近代新式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对清政府的借款以及大量外国银行的开设。此外,帝国主义还加紧了对中国矿山、铁路等利权的掠夺。而清政府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的追加,同时巧立名目的各种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加上各级官吏从中大肆盘剥,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此外,清政府的“新政”,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沓,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其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这不能不使人们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产生怀疑,也使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纲领。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不过,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缺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际内容。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特别是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三民主义思想,扩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阵地,迅速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领导地位。这一切,使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十分惊惧,他们驳斥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企图阻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护其在思想界的权威地位。对此,革命派予以了坚决回击,一场革命与改良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大论战拉开帷幕。这场论战前后持续了两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喉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论战主要是围绕“三民主义”进行的。具体内容为:1.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这次论战的中心。为了论证“反满”与暴力革命的必要,革命派揭露了满族贵族实行民族统治政策的罪行,旗帜鲜明地提出只有用暴力推翻这个反动卖国的政府,中国才能独立富强走向进步。改良派争辩说,“反满”与政治变革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应当以政治变革为目标,而不应以“反满”为目标;并认为暴力革命势必引发内乱和招致帝国主义瓜分,最后导致亡国。对此,革命派指出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人救世”;他们正确地宣布,推翻清王朝后将以民主原则对待满人;并强调民主革命是有纲领、有组织的运动,认为革命可以有秩序的进行,而不会发生内乱和招致瓜分。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政治革命的目标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是这次论战的又一重点。改良派一贯主张,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民智未开”,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政治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是必经阶段,不能“蠟等”。革命派则用“取法乎上”,针锋相对地批判改良派的“循序渐进”,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一旦破除禁锢,就会勃然而出;并认为中华民族有实行民主共和的能力,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真诚地寄希望于革命,寄希望于人民,认为革命后的中国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完善的“共和政体”。3.要不要社会革命?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的问题,争论虽没有充分展开。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并认为实行土地国有将会“危害国本”。革命派认为土地应由全民所享有,少数地主垄断土地,不仅陷亿万贫民于苦难深渊,而且是工商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认为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或“土地国有”,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