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明)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第1页
第13讲(明)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第2页
第13讲(明)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第3页
第13讲(明)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第4页
第13讲(明)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及面临的挑战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统一全国、经略边疆的措施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一、课标解读课标:解读:二、时空定位三、阶段特征总体: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逐渐落后世界发展的潮流。政治上,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制度,强化皇权、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清朝,进行反侵略斗争,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另一方面,清朝闭关自守,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占统治地位;早期反封建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并存;市民文化不断发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承古萌新)三、阶段特征总体: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逐渐落后世界发展的潮流。经济上,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但也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明朝的建立(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3)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四、基础知识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废丞相、设内阁:四、基础知识◯中央制度—强化君主专制史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皇明祖训》史料:(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史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废丞相的原因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根本原因:明太祖加强皇权的需要措施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影响积极: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极: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效率低;皇帝独断,易决策失误。(一)废丞相、设内阁:四、基础知识史料:1384年9月14到9月21日,一共8天时间,各地官员上呈奏折1160份,总共汇报了3391件事情!结果,朱元璋全都处理好了。史料:他(明太祖)设置了殿阁学士一职......帮他审阅奏章,操持笔墨,做名副其实的秘书。——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概念解析】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一)废丞相、设内阁:奠基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出现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发展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全盛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压六部)四、基础知识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废丞相、设内阁:史料: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国史新论(第3版)》从“史料实证”角度评价明朝的内阁内阁的评价性质:不是国家法定行政和决策单位,而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演变: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特点:受制于皇权,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四、基础知识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废丞相、设内阁:四、基础知识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任免职权对君权影响相同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异同?宰相内阁首辅制度赋予、法定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选拔任命皇帝直接任命总揽政务、有决策权咨询顾问,无决定权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君权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现学现做】1.(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2.(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四、基础知识为何明朝宦官之祸如此严重?四、基础知识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二)宦官专权四、基础知识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严嵩、张居正)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汪直、刘瑾、王振、魏忠贤)

宦官主要是以皇帝家奴身份窃取了“管家”权力。宦官权力只不过是皇权的延伸。----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原因:皇帝防范内阁权重,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部分皇帝怠于政事。(2)表现:

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对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3)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4)影响:导致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三)厂卫制度特务机构: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增设西厂、明太祖设立锦衣卫职权:对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影响:一定程度加强君主专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为宦官专权推波助澜,成为专权太监和权臣打击政敌的工具。四、基础知识◎锦衣卫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四)三司分权,设立巡抚四、基础知识◯地方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①明初废行省,但省的格局未改变,形成省、府(州)、县三级制;②原行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行政)、按察使司(监察)、都指挥使司(军政)分割;③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提高行政效率。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四、基础知识(五)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拔: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格式一固定为“八股文”。(2)管理:考核制度严密,有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与考察(对京官与外地官员的定期考核)。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3)监察:“科道”①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②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③特点:御史和给事中品级低,权力大。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四、基础知识(六)张居正改革▲张居正(1525—1582)1、背景①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2、措施①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③改革税制(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四、基础知识(六)张居正改革▲张居正(1525—1582)1、背景①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2、措施①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③改革税制(一条鞭法)。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二、明代对外交往、沿海形势与内陆边疆(一)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泰国马来西亚马六甲也门亚丁湾肯尼亚蒙巴萨沙特阿拉伯麦加孟加拉

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字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郑和七下西洋:首航始于1405年,末航终于1433年。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为什么能下西洋?制度、统治者、国力(经济、军事、航海技术)四、基础知识二、明代对外交往、沿海形势与内陆边疆(一)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葡、西、荷无法理解?葡、西、荷:追求黄金。中国:宣扬国威。所有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只有朝鲜贡来的东西可能比得到的赏赐多,而其他所有朝贡的国家,得到的赏赐远远大于带来的贡品。一次朝贡中,得到“500%甚至600%的利润回报是不足为奇的。——据(日)朝仓弘教《世界海关和关税史》整理性质:朝贡贸易。目的: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影响:①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②促进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③扩大政治影响。④加重了财政负担。四、基础知识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知识拓展:朝贡体系阅读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特点: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②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③“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④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

⑤崇尚睦邻友好。原因:①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③清朝国力的衰落;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二、明代对外交往、沿海形势与内陆边疆(二)沿海形势四、基础知识1、戚继光抗倭①背景:明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倭寇与中国商人、海盗相勾结。②抗倭斗争: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③影响:

政府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1567年)。历史概念:隆庆开关指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打开了中外贸易与交流的新局面,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四、基础知识明朝的海禁政策1.含义:14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即私人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原因:①政治:东南沿海倭患猖獗;防止海内外敌对势力勾结,确保海疆的稳定。②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③思想: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3.影响:积极:对外来侵略具有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变化:

开禁

隆庆开关二、明代对外交往、沿海形势与内陆边疆(二)沿海形势四、基础知识2、西方殖民者的侵扰1.背景: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1)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2)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3)明末(1624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4)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二、明代对外交往、沿海形势与内陆边疆(三)内陆边疆2、对蒙古(鞑靼、瓦剌):时战时和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沿长城设“九边”军镇。②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开放马市),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四、基础知识1.中央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二、明代对外交往、沿海形势与内陆边疆(三)内陆边疆6、对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四、基础知识3、对东北:招抚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卫、所,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开放马市,开展贸易。4、对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5、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四、基础知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00前后时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进攻明朝161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36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攻占北京,明朝灭亡1644年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朱由检三、明清易代清多尔衮打败李自成,清顺治帝迁都北京。明末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党争严重,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与元朝的对外扩张不同,明朝推行的是一条内敛收缩的政策。

为消除丞相威胁,废掉丞相;为消除海外威胁,实行海禁;为消除塞北威胁,修筑长城。这种头痛砍头、手痛砍手、脚痛砍脚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四、基础知识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下图为战国、秦汉、明朝时期的长城,提取图中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图1: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是一条封闭的城墙,长城把中原与游牧民族完全隔离,这反映了统治内敛和保守的精神面貌,且图中长城的主要关隘集中在现在北京一带,这与明朝的社会状况相符合。图1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