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文汇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名校期末联考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北京文汇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名校期末联考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北京文汇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名校期末联考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北京文汇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名校期末联考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北京文汇中学高一年级上册语文名校期末联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北京文汇中学高一语文名校期末联考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苏联)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在这隆重的大会上,我认为应当有幸再一次向授予我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皇家学院表示

感谢。

我感到高兴的是,这种奖赏又是对长篇小说体裁的一种间接的肯定。近来常常可以听

到一些实在使我吃惊的言论,这些言论说长篇小说的形式已经过时了,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To其实,只有通过长篇小说,才能最全面地概括现实世界,并将自己对现实、对现实中

的迫切问题的态度以及同道者的态度表现出来。

可以说,长篇小说最能够使人深刻地认识我们周围广大的现实,而不是叫人把自己的

小“我”想象成世界的中心。这种体裁实质上是现实主义艺术家最广阔的活动场地。许多

新的艺术流派都不赞成现实主义,说现实主义似乎已经不适用了。我不怕有人指责我保

守,现在声明,我坚持相反的观点,我是坚决拥护现实主义艺术的。

现在常常谈到所谓文学的先锋派,认为这主要是在形式方面的最时髦的尝试。依我

看,真正的先锋乃是那些在自己的作品中揭示出代表当代生活特征的新内容的艺术家们。

整个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小说,扎根于过去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经验,但是在发展中却获

得了在实质上很新的、深刻的当代特点。

我说的现实主义,包含革新现实、改造现实以造福人类的思想在内。当然,我说的现

实主义特点是,所反映的世界观,不是消极的,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号召人们为人类进

步而奋斗,指出千百万人向往的目标是可能达到的,并为千百万人照亮奋斗的道路。

人类不像飞出地球引力以外的宇航员那样,成为一个个在失重状态下飘浮着的个人和

个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服从地球的支配,正如福音书上说的,我们天天有关心的事,

天天有操心事和要求,还有对美好的明天的希望。地球上广大的居民阶层都有一致的愿望

和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利益使人联合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分裂的可能性。

用自己的手和脑创作一切的人,就是劳动的人。我也和许多作家一样,认为能够不受

任何限制地用自己的笔为劳动人民服务,这是自己的崇高荣誉和崇高自由。一切都从这一

点出发,一个艺术家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结论只能从这一点去考虑。

我们生活在不太平的年代,但是地球上没有一个民族希望有战争。有一种势力,想把

全世界都拖入战火。战争的灰第二次世界大战漫天大火的灰怎能不撞击一个作家

的心灵?一个正直的作家,怎能不反对那些妄图让人类自我毁灭的人?

一个艺术家,如果认为自己不是脱离乱世、不问人间疾苦、高踞于奥林匹亚山上的神

仙,而是人民的儿子、人类的一个小分子的话,那他的使命是什么,他的任务是怎样的

呢?

要诚恳地向读者说话;要向人说实话,实话有时候是冷酷的,但总是勇敢的;要增强

人们心中的信念,使人们相信未来,相信自己有力量创造未来。要做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

战士,并要用自己的语言在影响所及的地方培养这样的战士。要使人们团结在人类正常

的、高尚的追求进步的愿望之中。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我以为,那

些运用这种力量去创造人的心灵美、去为人类造福的人,才有资格称为艺术家。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帮助人变得更好,心灵更纯洁,能唤起对人的爱,唤起积极为人道

主义和人类进步的理想而奋斗的愿望。如果我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我就是幸福

的。

我感谢这个大厅里所有的人,感谢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金所有向我表示祝贺和道喜的

人。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有删改)

1.下面关于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肖洛霍夫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长篇小说姜剑这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的偏爱。

B.肖洛霍夫的小说能号召读者们为人类的进步而奋斗,并且为他们照亮奋斗的道路。

C.肖洛霍夫作为和平卫士,一直通过写小说与那些妄图让人类自我毁灭的人作斗争。

D.肖洛霍夫的作品给人以智慧和力量,能唤起读者为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奋斗的愿望。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长篇小说的形式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这些言论,作者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

B.作者所说的现实主义不是消极的,包含着革新现实,改造现实以造福人类的思想。

C.艺术家如果不脱离乱世、不问人间疾苦,那就是人民的儿子和人类的一个小分子。

D.真正的艺术家能够运用艺术的力量,帮助人变得更好,心灵更纯洁,为人类造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篇小说能全面地概括现实世界,将作者对现实中的迫切问题的态度表现出来。

B.现实主义小说扎根于过去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经验,在发展中又植入时代的元素。

C.作家的崇高荣誉和崇高自由是能够不受任何限制地用自己手中的笔为人民服务。

D.作家要和读者说实话,增强他们心中的信念,使他们相信自己有力量创造未来。

参考答案:

1.A2.C3,B

L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关于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

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肖洛霍夫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长篇小

说姜到这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的偏爱”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及相关信息。故

选Ao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

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辨析。C项,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四段,原文为“一个艺术家,如果认为自

己不是脱离乱世、不问人间疾苦、高踞于奥林匹亚山上的神仙,而是人民的儿子、人类的

一个小分子的话,那他的使命是什么,他的任务是怎样的呢?”故选C。

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解答理解和

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

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

文保持一致。B项,“现实主义小说扎根于过去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经验,在发展中又植入

时代的元素”以偏概全,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整个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小

说,扎根于过去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经验,但是在发展中却获得了在实质上很新的、深刻的

当代特点。”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

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

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

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

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

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

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

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

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

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

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思想的当代省察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儒家思想由于失去了滋养其生存、发展的自然经济基础。因此也

就基本失去了造血再生的功能。作为价值体系,它的那些具有浓厚自然经济色彩和等级观

念的内涵必然同当代社会渐行渐远。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匮乏,使那些在传统社会具有先进

性的理念,比如民本思想,也被民主等现代意识所超越。尽管儒家思想与传统社会专制政

治并不等同,但历史上儒家思想依靠专制制度而广泛影响社会生活也是客观事实。整体而

言,已无法对时代重大问题进行积极回应的儒家思想,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边缘化是不可

避免的。

对儒家思想边缘化的判断,并不意味对其影响力的全盘否定。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

契合了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演进特点,在历史的演进中,它的诸多理念已融入民族的

血脉当中,从而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既包含积极合理的因素,也具有应否定舍弃的内容,两者交

融共生。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之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

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并不是边界清晰、易于切割的对立面,它们不是互相否

定、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所谓积极性

与消极性的分野,是一种基于时代性的判断,在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之际,就其思想体系

的构建者而言,这些“积极”与“消极”的区别并不存在。在此意义上,儒家思想的积极

方面是附带着消极内容的积极,而消极方面则是伴随着积极内涵的消极,积极方面与消极

方面具有某种同质化的属性,如同一个苹果的酸甜两种味道,它们同源于自然经济基础这

个苹果的内核,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特定价值内涵。正是这个内核,导致儒家思想的积

极性和消极性共生、交融。

现代化进程中,在缺乏对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科学认识的氛围下,衍生出一种对传统

文化的膜拜情绪: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发掘来满足转轨时期社会主体的

精神需求,希望以传统的文化资源来搭建当代的心灵家园,赋予儒家思想以“化现代”的

使命。鉴于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持久,不可否认,它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个使命。

但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不论它的影响力多么持久深远,构成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审

美情趣的核心理念都是产生于过去,而不是当代。因此,它的某些内涵必定会和当代社会

不相兼容,诸如“民本”、“和合”等,由于和当代社会的一些主流价值观念,如“民

主”、“和谐”具有某些风格相近的“形似”,如果对这种“形似”不加以辩证的分析,

这种经过包装的、“现代化”的儒家思想既不可能实现“化现代”的任务,也无法实现自

身真正的现代化。

省察的目的在于寻找扬弃的路径。由于儒家思想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共享一个苹果的内

核、同源于自然经济基础,两者间的同质性导致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无法承担对消极方面

的否定、无法独立担负起对自身进行扬弃的任务,因此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强大、先

进、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血液的注入与引领。

(选自2012-09-23《光明

日报》,有删改)

1.关于儒家思想边缘化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经济,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儒家思想本身已基

本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B.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中,那些具有浓厚自然经济色彩和等级观念的内涵,只能会越来越

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C.儒家思想缺乏科学与民主精神,它的一些在传统社会具有先进性的理念,也会随着时

代的发展而被现代意识所超越。

D.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生活,靠的就是专制制度,这样的历史客观事实

足以证明它与当今社会的不相兼容。

2.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共生共存,是同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对立

的两种特质。

B.儒家思想产生之际,就其思想体系的构建者而言,并不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区别,

基于时代性的判断才有了二者的划分。

C.儒家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源于自然经济基础这个内核,两者因此而具有某种同质

化的属性。

D.儒家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表现为共生、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积极是消极的

积极,消极是积极的消极。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就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来看,既表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又体现出持久性的特

点。

B.传统文化资源不能用来搭建当代的心灵家园,因为它们的某些内涵必定和当代社会不

相兼容。

C.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认识,应该加以辩证分析,不应该带有

情绪化倾向。

D.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引入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血液,才能完成对儒家思想进行扬

弃的任务。

参考答案:

1.D以偏概全。原文意思是说“历史上儒家思想确实依靠专制制度而影响了社会生活”,

但不等于说“儒家思想影响社会生活,靠的都是专制制度”。

2.A不是“彼此对立”,而是“彼此补充”。

3.B“传统文化资源不能用来搭建当代的心灵家园”说法太绝对,不是“不能用”,而

是应该在科学认识的氛围下进行“扬弃”的使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

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

利亚在这套房子里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

根上去了。

姑妈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

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

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终

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小红帽》

《一个士兵》等。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

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

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

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

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

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

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

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

月,妻子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还有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

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

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塞上耳塞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原来我们一

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

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在科利亚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

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

名字似乎还记得。好像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

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注\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注】加缪,全名叫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妻子认为,一家三口应该有一套大一点的房子,在物质享用上追求一种公平,这恰恰

和姑妈的生活清贫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两个人追求的差异。

B.面对姑妈留下的书籍,科利亚坐在旁边,“像个孩子似的”,其原因由下文妻子的话

揭示出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文

化,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不仅得益于小时候姑妈的熏陶,还在于他一直有一种

自觉的文化追求,所以才对姑妈留下的书恋恋不舍。

E.文中多次提到电视,是为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

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以及最后的结局。

21.小说一开始写科利亚姑妈留给他“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的书,有什么作用?

22.有人认为,妻子是阻碍科利亚变得“有文化”最重要的力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20.BD

21.①情节方面,这些书是本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如何处理这些书的问题,为我们展示

了整个关于文化的故事。②人物刻画方面,主人公科利亚(也包括妻子和孩子)对于这些

书的态度,刻画出人物对书籍的漠视,对文化的漠视的性格本质。③主题方面,通过展示

这批书从继承到辗转各屋一直到最后被卖掉的命运,揭示出没文化人对文化的戕害的深刻

社会主题。

22.观点一:妻子是阻碍科利亚变得“有文化”的根本力量:①妻子对生活物质化的追

求,把科利亚对文化的追求挤压的日渐逼仄;②科利亚有对读书的憧憬和向往,却总是被

妻子无地打破;③妻子对书本的文化传承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是主导家庭文化缺失的关

键。

观点二:妻子不是阻碍科利亚变得“有文化”的根本力量:①科利亚对文化的认识和追求

只是虚有其表,附庸风雅;②科利亚对书本的知识认知程度浅陋粗鄙,不能从根本上认识

书本的文化价值;③妻子在一定程度上确是有影响作用,但却不是最根本的作用。

20题:试题分析:B项喉个孩子似的,更的地说明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求。D项“一直育一种自觉的文化追

求畸太过,他的追求只是表层。

21题: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某情节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情节、人物刻画、

主题表达方面分析作用。情节侧重于文意傩构的分析,人物方面分析反应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主旨方

面和足以分析情节对壬旨的暗示作用。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枇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矛嘴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

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

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壬要从人物塑造、壬旨的表内口情节上作为文章的线索的角度进行分

折.

22题: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的内容的探究题,题目是对“妻子是阻碍科利亚变得'有

文化'最重要的力量”的看法,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列举文中的相关情节作分析。如妻子

不是阻碍科利亚变得“有文化”的根本力量:从“科利亚对文化的认识和追求”“科利亚

对书本的知识认知程度”和“妻子的不是最根本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颖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

引徽为主簿。颍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

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

军国草创,幕府务段,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

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

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

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至

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

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

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

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

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

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

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

亭。长幼闻之,皆况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节选自

《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1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吏宾客并委去委:抛弃

B.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殷:盛,众多

C.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谢:道歉、谢罪

D.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微:稍微

16.以下各项中的两句话分别表现申徽“审慎”、“勤至”的一项是(3分)

A.①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②复云大军续至

B.①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②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C.①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②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

D.①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②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之

17.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无邃被囚车押往洛阳时他

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B.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手

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申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假装帮

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计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申徽做官一向勤奋、尽职、廉洁,面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受以诗

的形式表达出,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

(2)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

参考答案:

15.D

16.D

17.C

18.(1)申徽性情勤奋,在做官期间,文书案卷不论大小都要亲自查看,因此事情没有

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恶狡诈的事。(关键词:“省览”、“以是”、“稽滞”各1分,

句意2分)

(2)申徽自认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

亭上。(关键词:“以”、“因”、“无德于人”各1分,句意2分)

15.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

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结构成分分析法等。“文中”的“微”放

在动词“劝”(劝导)的前面解释为“稍微”,句意上讲不通,结合后文的“以揣其意”

和“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可知,劝导是秘密的,暗中的,因而“微”解释为“暗中地”、

“暗暗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解答信息筛选题,首先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方向,比如人物(谁,一个

还是几个)、事件(什么事)、观点(主张什么);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

角度(是全都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其次要

分析选项内容,快速筛选。可以采用排除法进行筛选,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最后要回到原

文,留心陷阱。把选项中提到的句子还原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

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做出选择。A项前者表现其“忠于职守”,后者表现其“机

智”;B项前者表现其“机智”“审慎”,后者表现其“忠义”,C项前者表现其“俭

约”,后者表现其“勤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先到文本中找到原句与选项对照比较,再推断关键词语。C

项在文本第三段,原文为“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至馆”,申徽并未亲自出

面,而是派人与他接触,然后才诱使他到宾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试题分析: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

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实

词,省览,查看;稽滞,拖延。虚词,以是,因此。(2)实词,以,认为。虚词,因,

于是。句式,无德于人,状语后置,对百姓没有恩德。

【参考译文】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颍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

刺史,元邃召引申徽做主簿。元颍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

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

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

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

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得很

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动用大军镇压比较

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率

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

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帮

助促成刘彦到宾馆商事,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

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

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欺骗

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杀害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

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

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

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敢闹事。

十二年,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申徽在瓜

州五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边地的老百姓乐而安定。申徽性情勤奋,在做官期间,文

书案卷不论大小都要亲自查看,因此事情没有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恶狡诈的事。后虽然

达到公卿的职位,但这个志向一点不松懈。出京城做襄州刺史。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旧风

俗官员都相互交往馈赠钱财。申徽性情廉洁谨慎,于是就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寝室

且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老百姓和官吏送他的人几十里不断绝。申徽自以为对百姓

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不管年长年幼,听

说这诗,都争着前阅读,互相称赞说:“这是申使君手迹。”人们纷纷抄写吟诵这首诗。

5.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9题。(14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

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蟾之穴无可寄托者,用

心躁也。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

4、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其贤不及孔子

5.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赢粮而景从B.外连衡而斗诸侯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囊括四海之意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涂有饿孳而不知发②蟹六跪而二螯

B.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D.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②王道之始也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8、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

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

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分)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3分)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蟾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分)

参考答案:

2.B3.C4.DS.C.6J)(旬末Uipl.A,*折;R在J

比.C.按球)XA#.Cc■人的先天条件星决定因*wtt)*|

9、U)认•地兴办学佞例W.9E尊般父母.敷觉兄长的道理及复谪恰百性斫.(■■后

■句1分.«,1分,*■1分.共3分)•>

<2>TttllJffl®?.It会选择芝麻电池,值是对干的自己,却13师”.圣陆学习为可”•

制了啊.(V.S.语古香1分.)”

<3"H音六只MW的只帕夫.除了蛇洞KW制见殳打可以«(身的地方.(是因为,用

心浮HL(VH-1分.扑"因力”成分1分.港曹1分)二

6.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范增论

(宋)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

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

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

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

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

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

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

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

疑矣,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

之中,而抉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

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

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

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

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略有删改)

【注】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

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矫诏杀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疏楚君臣疏:使……疏远

B.独恨其不早耳恨:怨恨,痛恨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原因

D.而抉擢以为上将擢:提拔,选拔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终以此失天下;以其无礼于晋;

B.羽之杀卿子冠军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不合则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王用陈平的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但苏轼认为,如果项羽不

是自己先对范增有了猜忌之心,反间计就不会成功。

B.苏轼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从项羽杀义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项羽杀义帝不但不

是范增的本意,而且范增还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必定竭力谏i争。

C.苏轼对范增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却想依靠他

来成就功业名声太浅陋了,又认为范增确实是人中豪杰。

D.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其主要依据是项羽要称霸天

下,而且又是刚愎自用之人,必不会容纳足智多谋的范增。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2分)

(2)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4分)

参考答案:

7、B(应是“遗憾”的意思)

8、C(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和。A项“以”都是连

词,因为;B项“之”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则”都是连词,

表示假设,就)

9、D(主要依据是宋义被杀,说明项羽背叛了义帝,必不会相信主张立义帝的范

增。)

10、(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么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虽”“安能

哉”各占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分。)

(2)替范增谋划,如果当时有力量杀掉项羽,就杀掉;如果不能,就离开他。这

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吗?(“为”“则”“岂”各占1分,整个译句流畅通顺

占1分)

【参考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

勾结,渐渐削弱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

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

了。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借什么事情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

听,终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

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

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是因为假托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名义。项氏的兴盛,因为拥

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

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

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

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

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

入。陈平虽然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从众人

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

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

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

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

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

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

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替范增谋划,如果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如果不

能杀他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了,意见相

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得失利害,却想依靠

项羽而成就功业名声,浅陋啊!

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如果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

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下图就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一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

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请

你概括图中揭示的遗忘规律(不超过20个字),并指出应对措施。(3分)

丈内普斯遣总也殁

遗忘规

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应对措

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参考答案:

遗忘规律:从记忆开始,遗忘就开始,而且先快后慢。(2分)一点1分

应对措施:及时复习,反复复习。(1分)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历史上,常常有一种群起的现象。比如汉末的曹操父子,魏晋的“竹林七贤”,

北宋的“三苏”,清朝的“桐城派”……这样的例子,可谓o他们

或为亲人,或为好友,或为同乡,平时在一起切搓,一旦条件成熟,便从不同的渠道、不

同的方式在同一时期脱颖而出。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1分)

答:错别字是,应改为O

(2)请在材料横线上补出恰当的成语(1分)

(3)文中画线处有语病,请改正。(2分)

改正:

参考答案:

⑴搓磋

(2)举不胜举(比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