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沫若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1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2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3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4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乐山市沫若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拈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轼的坎坷遭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

“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

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吷庵手批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这种隐忍中有坚守、豪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

(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

B.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升华的努力。

C.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的最后句子,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

D.辛弃疾并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乐观旷达的内心。

B.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品读出来。

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美”的概念。

D.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留名青史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B.抟揉苦痛为辞章,借由书写吟唱诗词实现对苦痛的超越,这也是叶先生的生命体验。

C.叶先生解读辛弃疾时更多选取“幽咽怨断之音”,这是受“弱德之美”审美取向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中写辛弃疾的故人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其实这是对辛弃疾的误解。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音乐中有一种“大分野”,而且具有明显的“中国性”。这种“大分野”就是,古琴音乐从其他音乐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别的音乐。正如高罗佩在《琴道》中开宗明义指出:“古琴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音乐,与所有其他种类的中国音乐都非常不同:就它的品格与在文人阶层的生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来说,它都是卓尔不群的。”琴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之间的断裂,也完全可以称得上“大分野”,不过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大分野”。戈尔和基维所谓的那种“大分野”,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是历时的;琴乐与其他音乐的“大分野”,是雅乐与俗乐之间的断裂,是共时的。历时的“大分野”发生之后,现代就取代了传统;共时的“大分野”发生之后,雅乐并没有取代俗乐,二者可以同时存在,相安无事。

在高罗佩看来,中国音乐中的这种共时的“大分野”是古已有之,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高罗佩提到了几个具体的时间:一个是儒家思想确立的时期,一个是汉代,还有一个是魏晋。这与高罗佩对琴乐意识形态的来源的理解有关。在高罗佩看来,琴乐意识形态的建构,受到儒道释三方面的影响,儒家提供了它的社会品格,道家提供了它的宗教品格,佛家提供了它的心理品格。在琴乐意识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中,尽管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但是在高罗佩看来,儒道释三种因素“必须被认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将儒道释的影响都纳入进来,有助于揭示琴乐意识形态的丰富性,但也有可能模糊它的独特性。在所谓琴乐意识形态的起源和构成上,欧阳霄不同意高罗佩的看法。在起源上,欧阳霄认为,琴作为众乐之统的时间没有高罗佩所说的那么早。琴从众多乐器中脱离出来的时间大约在晚唐,经过宋明理学的洗礼,差不多在明代确立了琴作为士人阶层的文化专属。在思想构成或者来源上,欧阳霄认为,琴乐意识形态的来源主要是儒家,之所以能够看出道家和佛家的影响,是因为宋明理学本身就综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成就。“儒家作为琴——‘圣人之乐’‘圣人之器’的合法继承者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琴乐艺术中,释家琴乐实践参与和琴乐美学旨趣都不足以与儒家抗衡。‘正派’‘旁流’名分既定,在理学主导时代精神、国家意识形态的17世纪中叶,琴乐艺术实践的主导地位、权威琴论的话语权只可能属于儒家。”

(摘编自彭锋《中国音乐有“大分野”吗?》,有删改)

材料二:

学古琴首先要敬己,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修己以敬”。你的初心、你的未被污染的心就是你产生道德感、羞耻感的基础,是决定你行为的基础。

所谓“修己以敬”,只有修养自己才能达到这个“敬”字。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太小是它的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古琴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决定了这件乐器的特性,——它是直接和你的心交流的乐器,它是最个人的乐器,它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和大众交流,为娱乐大众而产生的。

古人给古琴赋予了很多内容,如“琴者,禁也”,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当然后来明代的李贽说:“琴者,心也。”“心”和“禁”虽然不同,但都很重要。所以古琴是世界上所有乐器中最私密性的乐器。古琴的音乐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是个人而不是众人的,这是古琴的一个重要特质;而且“琴者,禁也”,更凸显了文人重视它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件乐器,同时还是礼器,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光尊敬自己不行,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儒家讲“仁者爱人”。从敬己到敬人,是一个君子道德养成的必然规律和必然取向。

有许许多多古琴文化、古琴精神反映了“敬人”的思想。大家都知道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有一种震人心魄的东西。知音死了,他把琴摔了,今生再不弹琴!如此的决绝,如此的激烈,为什么?这就是古琴的精神——敬人,对知音的、对朋友的、对别人的一种最高的尊敬和珍惜。我所讲的第二个“敬”字,是对别人的尊敬。这种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超越了世俗观念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道家、儒家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同时也是古琴重要的精神。

一张典型古琴的基本长度是3尺6寸5分,代表一年的365天;琴身上有13个取音的徽位,代表着12个月和一个闰月;琴身由两张木板相合而成,面板圆,底板平,一阴一阳,象征“天圆地方”;琴有琴额、琴项、琴肩……象征着人身;一琴之中,天、地、人三才具足。琴的两个出音孔一方一圆,各叫“龙池”“凤沼”;琴首垫弦的隆起叫“岳山”,琴底拴弦的短柱叫“雁足”;琴有七根弦,除了宫、商、角、徵、羽这五音各与“五行”相对应外,另有两根弦一“文”一“武”。小小的一张琴,仅从其形制上就包含着中国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精辟理解与高度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古琴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敬天地,敬自然。古琴文化里讲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有很多故事。据说伯牙跟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来,伯牙独自面对大海与山林,终日倾听“澎湃之音”,终于悟得琴道,创作了琴曲《水仙操》,成为一代大家。

敬天地、敬自然,把自然当成最高的老师,把与自然契合作为音乐的最高境界,甚至把“自然”“不自然”作为衡量艺术家艺术、技艺的重要标准,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古琴的精神。

(摘编自田青《古琴艺术与非遗保护》,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琴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之间的“分野”源自古琴的品格与在文人阶层的生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B.古琴音乐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音乐,具有明显的“中国性”,必然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产生断裂。

C.古人赋予古琴很多内容,古琴是乐器,也是礼器,还是修身养性的工具,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

D.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结局震人心魄,古琴的精神如此决绝激烈,超越了世俗观念。

5.下列《红楼梦》中林黛玉论琴的话,与“修己以敬”的琴乐精神无关的是()

A.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B.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C.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

D.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

6.如果你擅长古琴演奏,当地社区邀请你参加广场综艺表演大赛,你会向对方介绍古琴的哪些知识来婉拒相邀?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房子盖得就没规矩了,东一片十多间,西一片二三十间,中间留出来歪歪斜斜一些道儿好走路。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的墙上。

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此“信得过”。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早上日出,到下晌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没人开疆拓土,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看看,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他儿子在北京大栅栏绸缎庄里学徒,正得老板赏识,不好叫回来。正这时候,家住西马路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起眼前的难事,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江苏常州人,现在放暑假,回家一趟得花不少钱,不如请来帮忙。他人挺规矩,关系单纯。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说话不多,有条有理,看上去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家的店铺虽小,规矩挺多,连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放进什么都清清楚楚。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这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没有。放心吧!”

老蔡咧嘴一笑,把万年青放在他手里了。

金子美虽然没当过伙计。但人聪明,干什么都行。一天生,两天熟,干了两天,万年青这点事就全明白了。每天买东西不过几十人,多半是周边的住家。这些老街坊见了金子美都会问一句:“老蔡出门了?”金子美说:“几天就回来了。”老街坊互相全都知根知底,全都不多话。

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开了地锁,卸下门板,把各类货品里里外外归置好,掸尘净扫,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在铺子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下晌天黑,收摊关门,清点好货物和收银,上好门板,回到学堂去睡觉。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个子很高,下巴上长满胡子,来拍他们的学堂。北洋大学堂是中国首座洋学堂,洋人有兴趣,这洋人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远处西沽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照相匣子,大家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城西时,天暗下来。在他走到街口,心里有点愧疚。他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

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找人送来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子美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滚!”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这事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说,但奇怪的是,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家的那个“家规”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

(摘编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这么死性子……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学友的话促使金子美违背约定,去学堂心安理得地玩了一整天。

B.“你坑了我,也坑了我祖宗”,老蔡得知真相后的指责令金子美羞愧与惊讶,但金子美不明白老蔡为何怒不可遏。

C.除老蔡和金子美之外,小说还描写了老蔡儿子、马得贵、学友等次要人物,看似闲笔,其实跟情节发展都有关联。

D.小说多用天津方言的典型词语和表述方式,“津味”较浓,如“道儿”“迎前”等词语的使用都突出了这一特点。

8.在帮助老蔡守店这件事中,金子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礼俗社会,是移世不移的安定社会。”本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这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文诗歌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陵传》)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死伤积野,余不满百。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B.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C.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D.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材剑客也”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中两“奇”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一以当千”与“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中两“当”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群臣皆罪陵”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两“罪”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D.“兵尽矢穷”与“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苏武传》)中两“穷”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条理清晰地记载了李陵请缨出塞、勇战单于、突围失败、被迫投降、病死匈奴的一系列事件。

B.据甲文,因兵少无援突围不成,加上韩延年等战死、四百多人逃还,李陵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

C.乙文中,李陵屡用强烈对比,极力渲染双方兵力悬殊,意在表述自己投降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D.两文都描写了李陵与匈奴作战的经过,甲文为史传,偏于客观,乙文为书信,更具文学感染力。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②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的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郑燮

淮水东头,问夜月、何时是了。空照彻、飘零宫殿,凄凉华表。才子总缘杯酒误,英雄只向棋盘闹。问几家、输局几家赢,都秋草!

流不断,长江渺。拔不倒,钟山峭。剩古碑荒冢,淡鸦残照。碧叶伤心亡国柳,红墙堕泪南朝庙。问孝陵、松柏几多存?年年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从月下遗迹联想到了历史烟尘中的英雄,认为他们最终都将衰亡。

B.词人认为江山不改,正如不绝江流和不倒钟山,而人事却有起落浮沉。

C.词中“淡鸦残照”一句的表述方式,和杜甫《望岳》的最后两句不同。

D.这首词以明快的笔触描绘南朝旧都破落荒凉之景,含隐微的愤世意味。

15.本诗三个“问”字句蕴含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为恢复中原大举北伐,气势雄壮,横扫敌军的两句是“,”。

(3)“山河”一词常见于中国古典诗词中,一般指大山大河,自然胜景,又可指国土疆域,如“,。”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坪坝土湾6号有一栋青砖灰瓦的小平房,这座低矮的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如今为鳞次栉比的高校所遮掩,人们已经很难发现,但在当时,它却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重庆之蛙。

1938年,著名无线电专家马简一创建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陪都重庆对外宣传最重要的渠道。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各盟国反法西斯电台尽数落入日军手中,它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组成电台,这让日寇头疼不已,为此,日寇制定了疯狂的轰炸计划,五年半的时间里,围绕该电台进行了的大轰炸。幸运的是,该电台躲过了重重劫难,雄鸣不止。无可奈何的日寇,将其称为“重庆之蛙”。

1945年8月10日,电台最先收到日本内阁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请求的消息,潘永元、靳迈两位播音员立即将这一的好消息向全国通报。“重庆之蛙”成为最先向全世界广播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新闻机构。

重庆解放后,这里先是被用作重庆市房管局档案馆,后逐渐废弃,变成了的荒芜之地,直到第三次文物大普查,“重庆之蛙”才重见天日,彼时它已经在那里静静等待了50多年。这座如今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传奇的电台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曾经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且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

(节选自江道(抗战时期的“重庆之蛙”),有删改)

17.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包含“人”字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通顺连贯,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螺拥有一双对光敏感但分辨率极低的眼睛,。相比用眼睛这个词来称呼它这一视觉器官,其实叫它“光感受器”更合适。如果有一只鱼从它面前游过,估计它的眼睛就只能看到一个黑影划过。不过这点视力足够它用了。只要它感受到外面的光影发生了变化,。人家压根不需要逃跑,只需在觉察到危险的时候龟缩。

扇贝的眼睛和海螺的眼睛功能也差不多。但扇贝的眼睛虽小,数量却多得多,一只扇贝大约有两百多个眼睛,所以相比于海螺兄来说,它的感光范围更广。并且,它觉察到危险后,会马上鼓掌一样游开,在逃跑能力这一方面上,只能说扇贝略胜一筹。此外,海螺的眼睛还有一个你想不到的特异功能,它会再生。2018年,有科学家对海螺做了一个实验,把它的两只眼睛切掉了,但过了八周之后,它就长了一对新眼在眼柄上。

由此看来,在再生这点上,。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那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到处宣扬它们的价值,结果一鉴定,一幅真迹也没有。

B.阅读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C.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D.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特色。

2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五、写作(60分)

22.(2022高三上·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到底该怎样度过?”有人说择一事,终一生,人生一世,往往在专不在广,在精不在多,当一生只决定做一件事时,那所有的努力都将变得意义非凡。也有人说,生命本就短暂,如果不能在短暂的岁月中饱览生命不同的色彩,那会是生命最大的遗憾。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生命的蓝图徐徐打开之际,你是否思考过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B

2.B

3.A

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原文第四段“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的表述强调递进关系,而选项中的“不是……而是……”的表述为并列关系。

故解析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乐观旷达的内心”错误。结合文章第二段、第三段,可以知道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的复杂心情。

C.“并列式结构”错,并列式结构要求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各问题平行并列、分别论证。本文并非并列式结构,而是递进式结构,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发展规律以及逻辑关系,一层一层地安排组织材料,层次之间是深化递进的结构方式。

D.“表现自己留名青史的愿望”错误,从第六段中可以知道,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坚守。

故解析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有……才能……”选项说法绝对。并不是只有从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苏轼,其他时期未必不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苏轼。

故解析为:A。

4.B

5.B

6.①古琴音量小,不适合在广场上演奏;②古琴演奏非常讲究选择场地,热闹的环境不适宜;

③琴乐是雅乐,与面向大众的综艺表演风格不统一;

④琴乐是小众文化,给多数人设置了比较高的欣赏门槛;

⑤琴艺是用于修身养性的,不适合比赛;

⑥古琴艺术以自然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不能有竞争取胜的比赛心理。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具有明显的‘中国性’,必然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产生断裂”错误,于文无据,而且断裂的原因同“中国性”没有关系。

故解析为: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从“‘琴者,禁也’,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可知,符合“修己以敬”的琴乐精神。

B.这一句体现的是琴乐精神中的“敬天地”方面。

C.通过整理衣冠来“称圣人之器”,符合“修己以敬”的琴乐精神。

D.通过盥手焚香等行为,让“心身俱正”,符合“修己以敬”的琴乐精神。

故解析为:B。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太小是它的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古琴的一个特点”可知,古琴音量小,不适合在广场上演奏;

结合“它是最个人的乐器,它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和大众交流,为娱乐大众而产生的”可知,古琴演奏非常讲究选择场地,热闹的环境不适宜;

结合“古琴是世界上所有乐器中最私密性的乐器。古琴的音乐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可知,琴乐是雅乐,与面向大众的综艺表演风格不统一;

结合“古琴的音乐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是个人而不是众人的”可知,琴乐是小众文化,给多数人设置了比较高的欣赏门槛;

结合“它不仅是一件乐器,同时还是礼器”可知,古琴是一种礼器,对听众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要求;

结合“是修身养性的工具”可知,琴艺是用于修身养性的,不适合比赛;

结合“把‘自然’‘不自然’作为衡量艺术家艺术、技艺的重要标准,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古琴的精神”可知,古琴艺术以自然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不能有竞争取胜的比赛心理。

7.A

8.①接受任务时充满自信。面对老蔡的叮嘱自信回答“放心吧”,把铺子打理得井井有条,从容有序。②学友邀请时的矛盾。学友告之洋人来拍照,子美想去又顾虑老蔡的交代(或:对辜负嘱托的愧疚,从而自己掏钱补款。)③老蔡盛怒时的不解。老蔡得知真相后怒斥金子美,而金子美感到惊讶莫解。

9.①乡邻之间的熟悉:这是熟人的世界、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老街坊互相都知根知底,不多话就能表情达意。②对礼俗的坚守:老蔡开铺子从来不叫人吃闭门羹,把祖上立的规矩守得死死的,并将坚守规矩视为荣耀。③移世不移的安定: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子,与街坊们几辈子的交情是用时间和事情较出来的,彼此都信得过。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筛选解析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A.“学友的话促使金子美违背约定”说法错误,并不是这句话促使金子美违背约定,促使金子美违背约定的是洋人和照相机这些新鲜事物;此外,从金子美后来的行动看,“在他走到街口,心里有点愧疚。他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心安理得”的解说也是错误的。

故解析为:A。

8.由原文“这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没有。放心吧!’”可知,金子美接受任务时内心充满自信。面对老蔡的叮嘱,他让老蔡放心,“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开了地锁,卸下门板,把各类货品里里外外归置好,掸尘净扫,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在铺子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把铺子打理得井井有条,从容有序。由原文“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远处西沽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可知,金子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面对学友的邀请内心产生了矛盾与纠结:学友告之洋人来拍照,子美想去又顾虑老蔡的交代;

由原文“在他走到街口,心里有点愧疚。他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可知,金子美对辜负老蔡的嘱托感到愧疚,所以和学友玩了一天后,他选择自己掏钱补款。

由原文“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可知,金子美受老蔡邀请去喝酒时,对老蔡的盛怒感到不能理解。老蔡得知真相后怒斥金子美,他感到惊讶莫解。

9.由“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老街坊互相全都知根知底,全都不多话”可知,“万年青”所在的地方体现了乡土社会乡邻之间的熟悉:这是熟人的世界、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老街坊互相都知根知底,不多话就能表情达意。由“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早上日出,到下晌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他守得更严更死”“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可知,“万年青”所在的地方体现了乡土社会对礼俗的坚守:老蔡家把“决不叫乡亲吃闭门羹”作为店规和家规,并将坚守规矩视为荣耀,一百多年始终如一,这规矩被打破后异常痛苦,甚觉脸面全无。

由“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可知,“万年青”所在的地方体现了乡土社会移世不移的安定:老蔡家与街坊们几辈子的交情,彼此都信得过。这信得过是用时间和事情较出来的。店名“万年青”既包含了美好的期待,也体现了这移世不移的安定。

10.B

11.D

12.B

13.①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弓箭将要用完”。

②如今没有武器再战,天亮就坐等被俘!不如像鸟兽一样各自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安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可用力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搏战出击,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攻打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步兵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的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人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到山下,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角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天子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敝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依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的不满百人。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邪臣管敢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

“诏陵以九月发”,“以九月”作“发”的状语,“发”谓语;“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陵”主语,故其前应断开,排除AD;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将其步卒五千”作“出”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C。

故解析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奇材剑客也”的“奇”,形容词,奇特;句意:奇才、剑客。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的“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句意: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

B.正确。“一以当千”的“当”,抵挡;句意:一人要敌千人。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判处;句意: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

C.正确。“群臣皆罪陵”的“罪”,动词,归罪;句意: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的“罪”,名词,罪责;句意: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

D.“用法相同”错误。“兵尽矢穷”的“穷”,尽;句意:兵器耗尽,箭也射完。

“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的“穷”,困境;句意:丁令部落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故解析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四百多人逃还,李陵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错误。李陵投降后,他的部下四百多人逃还。

故解析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恰逢;“为校尉所辱”,被动句,“为……所”表被动;“亡”,逃;“具”,详细地;

(2)“兵”,武器;“鸟兽”,像鸟兽一样;“报”,报告。

14.D

15.①第一问,问月,以夜月空照表述词人对旧日繁华逝去,唯有明月仍在的感慨。②第二问,问输赢,以“都秋草”感慨昔日才子英雄的成就最终也不过像衰草一样枯萎消亡。③第三问,问孝陵松柏,以“年年少”,表述词人对帝业衰落的无限感慨。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明快的笔触”错误。下阙描写长江依然滚滚地向东流去,钟山依然巍峨壮观,但是往昔兴盛繁华的六朝,如今只剩下荒野丛中的墓冢,在夕阳里,只有隐约可见的点点飞鸦盘桓在荒墓上空。词人把这种景象描绘得如此萧瑟,如此颓败,词人对此也不由得感到阵阵悲凉凄楚,慨叹往事成尘、六朝如梦。“碧叶伤心亡国柳,红墙堕泪南朝庙”,词人选取南朝有代表性的景物,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亡国的慨叹。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凄凉,一种哀怨。词风沉重,意境冷寂。

故解析为: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①第一问,问月,在月光的照彻下,秦淮河平静地向东流去,宫殿寂静,华表肃立。在这里,一个“空”字,点明了月光如水,也呈现了月色无情。本来很有诗意的月色,只剩下了凄凉的意味。冷月无声,寂然地审视着一切,阅尽人事代谢。以夜月空照表述词人对旧日繁华逝去,唯有明月仍在的感慨。

②第二问,问输赢,才子贪图杯中物,英雄割据独霸一方,但都像秋草一样日益枯衰,最终走向消亡。以“都秋草”感慨昔日才子英雄的成就最终也不过像衰草一样枯萎消亡。

③第三问,问孝陵松柏,以旷世的眼光俯仰今昔,借说孝陵松柏,以“年年少”,道出对历史沧桑评判的内在意味,表述词人对帝业衰落的无限感慨。

连用三“问”,从历史角度将上下千年尽收笔下,慨叹明畅,评判纵横,使人们豁然可见词人的胸襟和自我形象,同时感受到一种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历史氛围。

16.(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画、戈、碎、飘絮、萍。

故解析为: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⑶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7.惨无人道(惨绝人寰);振奋人心(大快人心);人迹罕至(无人问津)

18.这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低矮的建筑,如今为鳞次栉比的高楼所遮掩,已经很难被人们发现。

19.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这座电台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如今它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验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本题是一个传统题型:长句变短句。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主干分析法:先抽出句子主干独立成句,再将附加成分抽出来单独成句,而后添加各自的主语,这样整个长句就变成由几个单句构成的句群,最后将几个句子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排列即可。整理句子时要注意连贯,用好代词和关联词。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根据语段中的“日寇制订了疯狂的轰炸计划”“五年半的时间里……大轰炸”“重重劫难”等可知,此处强调日寇凶狠残暴,围绕电台进行的轰炸极其惨痛,可填“惨无人道”“惨绝人寰”之类的成语。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世间再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了。形容残酷凄惨到了极点。

第②空,由语境可知,“好消息”指的是日本内阁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请求的消息,日本正式投降,中国人民心里感到非常痛快,精神振作奋发,可填“振奋人心”“大快人心”之类的成语。振奋人心:某件事使人振作奋发。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使人感到非常痛快。

第③空,根据前文“后逐渐被废弃”和后文“荒芜之地”可知,此处说的是很少有人来到这里或几乎没有人再关注这里,可填“人迹罕至”“无人问津”之类的成语。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低矮的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语序不当,应把“低矮的”放在“建筑”的前面;

二是“人们已经很难发现”中途易辙,前面句子主语都为“建筑”,此处应主语一致,改为“已经很难被人们发现”。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首先要提取出画波浪线部分的主干,即“这座电台曾经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且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可拆为:这座电台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

然后再分别让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其修饰成分“如今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传奇的电台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可拆分成“如今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传奇”,“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其中“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可作状语置于句首,“从容地”比较简短,可与“诉说着不朽的传奇”连在一起。最后以“这座电台”为主语,将这些拆分出的短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出来即可。注意删除重复部分。

20.D

21.什么都看不清楚;就会把头缩进壳内;人眼永远比不上海螺眼

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中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

A.讽刺或否定;

B.强调;

C.直接引用;

D.特定称谓。

故解析为:D。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从前后文“分辨率极低”和“只能看到一个黑影划过”来看,海螺的视力微弱,即“什么都看不清楚”。

第②处上文有表让步的“只要”,后文用“就”来推定光影变化后海螺的行为。上下文有从宏观到微观的让步语意关系:只需在觉察到危险的时候龟缩,即“就会把头缩进壳内”。

第③处是对再生能力比较结果的总结。人眼不可能再生,而海螺眼只需八周,因此“人眼永远比不上海螺眼”。

22.略

材料作文

材料提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第一种——为“择一事,终一生”,强调专精一事的重要性,即投身于自己选择的事业并为之努力、笃定前行,奋斗一生,将会意义非凡。敦煌研究者、阿木爷爷、故宫的文物修复师等人选择自己的事业并坚守一生,收获丰硕的果实。他们身上体现的专注精神、敬业态度都是新时代青年需要学习的。

第二种——选择丰富多彩的人生,让自己去选择和感受不同的生命体验。譬如千年画卷中建树广泛的通才苏东坡,诗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烹饪、造酒、建筑无所不能,成就了多彩的人生。

两种选择无所谓对错,可只选择其中的一种态度来展开论述。如果能综合两种态度来写,就要辩证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利弊都写出来,如在“择一事,终一生”的选择之下,通过自身的奋斗也可收获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成就感;或者在选择丰富多彩的人生中,每一次的选择都离不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的态度,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调整自己,但也要苦练本领,增强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立足于世,才有“精彩”可言。换而言之,两种态度并非对立,在写作时要综合考量,建立关联,体现思辨性。

考生身份为“新时代的青年”,写作背景是“在生命的蓝图徐徐打开之际”,考生写作时一定要结合这一背景来写作,思考方向是“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写作内容要有针对性。

在行文中可综合考量两种人生态度,建立关联,辩证看待。综合运用引证法、例证法、对照法,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可列举的事例很多:公益校长张贵梅,致力于改变山区贫困女孩的命运,以怒放的生命馈人间以芬芳;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抗癌厨房”,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温暖万千家庭;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一生只做一件事,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亦可联系社会现实中反面的现象:在新时代的今天,一些青年人滋生出浮躁心态,视坚守者为“傻子”。有的渴望“一夜成名”“一举夺冠”,一味追求礼花般的绚烂绽放;有的垂涎“众星捧月”“前呼后拥”,陶醉于鲜花和掌声;有的流连光鲜世界,为了“露个脸”,奔走在各种闪光灯之中。淹没于名利,所累于杂念,迷失在茫茫人海当中,最终难逃平庸的结局。最后强调在“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下,丰富自己的人生,要摒除浮躁心态,苦练本领,成就丰富的人生。

立意:

1.执着坚守,精彩人生。

2.因时而择,成就不同。

3.心无旁骛,择一而终。

4.人生因专精而而非凡,因丰富而精彩。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拈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轼的坎坷遭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

“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

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吷庵手批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这种隐忍中有坚守、豪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

(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

B.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升华的努力。

C.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的最后句子,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

D.辛弃疾并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乐观旷达的内心。

B.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品读出来。

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美”的概念。

D.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留名青史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B.抟揉苦痛为辞章,借由书写吟唱诗词实现对苦痛的超越,这也是叶先生的生命体验。

C.叶先生解读辛弃疾时更多选取“幽咽怨断之音”,这是受“弱德之美”审美取向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中写辛弃疾的故人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其实这是对辛弃疾的误解。

1.B

2.B

3.A

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原文第四段“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的表述强调递进关系,而选项中的“不是……而是……”的表述为并列关系。

故解析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乐观旷达的内心”错误。结合文章第二段、第三段,可以知道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的复杂心情。

C.“并列式结构”错,并列式结构要求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各问题平行并列、分别论证。本文并非并列式结构,而是递进式结构,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发展规律以及逻辑关系,一层一层地安排组织材料,层次之间是深化递进的结构方式。

D.“表现自己留名青史的愿望”错误,从第六段中可以知道,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坚守。

故解析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有……才能……”选项说法绝对。并不是只有从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苏轼,其他时期未必不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苏轼。

故解析为:A。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音乐中有一种“大分野”,而且具有明显的“中国性”。这种“大分野”就是,古琴音乐从其他音乐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别的音乐。正如高罗佩在《琴道》中开宗明义指出:“古琴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音乐,与所有其他种类的中国音乐都非常不同:就它的品格与在文人阶层的生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来说,它都是卓尔不群的。”琴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之间的断裂,也完全可以称得上“大分野”,不过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大分野”。戈尔和基维所谓的那种“大分野”,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是历时的;琴乐与其他音乐的“大分野”,是雅乐与俗乐之间的断裂,是共时的。历时的“大分野”发生之后,现代就取代了传统;共时的“大分野”发生之后,雅乐并没有取代俗乐,二者可以同时存在,相安无事。

在高罗佩看来,中国音乐中的这种共时的“大分野”是古已有之,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高罗佩提到了几个具体的时间:一个是儒家思想确立的时期,一个是汉代,还有一个是魏晋。这与高罗佩对琴乐意识形态的来源的理解有关。在高罗佩看来,琴乐意识形态的建构,受到儒道释三方面的影响,儒家提供了它的社会品格,道家提供了它的宗教品格,佛家提供了它的心理品格。在琴乐意识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中,尽管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但是在高罗佩看来,儒道释三种因素“必须被认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将儒道释的影响都纳入进来,有助于揭示琴乐意识形态的丰富性,但也有可能模糊它的独特性。在所谓琴乐意识形态的起源和构成上,欧阳霄不同意高罗佩的看法。在起源上,欧阳霄认为,琴作为众乐之统的时间没有高罗佩所说的那么早。琴从众多乐器中脱离出来的时间大约在晚唐,经过宋明理学的洗礼,差不多在明代确立了琴作为士人阶层的文化专属。在思想构成或者来源上,欧阳霄认为,琴乐意识形态的来源主要是儒家,之所以能够看出道家和佛家的影响,是因为宋明理学本身就综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成就。“儒家作为琴——‘圣人之乐’‘圣人之器’的合法继承者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琴乐艺术中,释家琴乐实践参与和琴乐美学旨趣都不足以与儒家抗衡。‘正派’‘旁流’名分既定,在理学主导时代精神、国家意识形态的17世纪中叶,琴乐艺术实践的主导地位、权威琴论的话语权只可能属于儒家。”

(摘编自彭锋《中国音乐有“大分野”吗?》,有删改)

材料二:

学古琴首先要敬己,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修己以敬”。你的初心、你的未被污染的心就是你产生道德感、羞耻感的基础,是决定你行为的基础。

所谓“修己以敬”,只有修养自己才能达到这个“敬”字。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太小是它的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古琴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决定了这件乐器的特性,——它是直接和你的心交流的乐器,它是最个人的乐器,它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和大众交流,为娱乐大众而产生的。

古人给古琴赋予了很多内容,如“琴者,禁也”,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当然后来明代的李贽说:“琴者,心也。”“心”和“禁”虽然不同,但都很重要。所以古琴是世界上所有乐器中最私密性的乐器。古琴的音乐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是个人而不是众人的,这是古琴的一个重要特质;而且“琴者,禁也”,更凸显了文人重视它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件乐器,同时还是礼器,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光尊敬自己不行,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儒家讲“仁者爱人”。从敬己到敬人,是一个君子道德养成的必然规律和必然取向。

有许许多多古琴文化、古琴精神反映了“敬人”的思想。大家都知道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有一种震人心魄的东西。知音死了,他把琴摔了,今生再不弹琴!如此的决绝,如此的激烈,为什么?这就是古琴的精神——敬人,对知音的、对朋友的、对别人的一种最高的尊敬和珍惜。我所讲的第二个“敬”字,是对别人的尊敬。这种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超越了世俗观念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道家、儒家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同时也是古琴重要的精神。

一张典型古琴的基本长度是3尺6寸5分,代表一年的365天;琴身上有13个取音的徽位,代表着12个月和一个闰月;琴身由两张木板相合而成,面板圆,底板平,一阴一阳,象征“天圆地方”;琴有琴额、琴项、琴肩……象征着人身;一琴之中,天、地、人三才具足。琴的两个出音孔一方一圆,各叫“龙池”“凤沼”;琴首垫弦的隆起叫“岳山”,琴底拴弦的短柱叫“雁足”;琴有七根弦,除了宫、商、角、徵、羽这五音各与“五行”相对应外,另有两根弦一“文”一“武”。小小的一张琴,仅从其形制上就包含着中国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精辟理解与高度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古琴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敬天地,敬自然。古琴文化里讲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有很多故事。据说伯牙跟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来,伯牙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