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_第1页
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_第2页
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_第3页
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_第4页
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汉代文学的重要形式,更是汉代社会文化的缩影。本文旨在从汉代文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汉赋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昌盛,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汉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赋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汉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生活,为我们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首先将对汉赋进行简要的概述,介绍汉赋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特点。接着,将从汉代文化的角度,分析汉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意识等,揭示汉赋与汉代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还将探讨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在当代文化传承中的价值。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赋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汉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二、汉代文化概述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时期,其文化面貌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汉代文化,既继承了先秦文化的精髓,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在政治上,汉代确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对汉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上,汉代则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官方的推崇和扶持,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同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也在汉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传承和发展。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为汉代的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文学方面,汉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便是汉赋。汉赋以其恢弘的气势、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的兴起,与汉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汉代,士人阶层的崛起和文学自觉意识的增强,为汉赋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汉代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也为汉赋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在艺术方面,汉代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汉代绘画以壁画和帛画为代表,其风格简朴大气,充满了生活气息。雕塑艺术则以石刻、陶俑等为主要形式,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建筑艺术方面,汉代的宫殿、陵墓、庙宇等建筑雄伟壮观,体现了汉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汉代在科技、哲学、历史、地理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汉代的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繁荣;汉代的哲学思想则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历史和地理著作则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汉代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汉代文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汉代文化视角下研究汉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赋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汉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面貌。三、汉赋的分类与特点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汉代文化的视角下,汉赋的分类与特点得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汉赋大致可分为散体赋和骚体赋两大类。散体赋以其宏大的篇幅、铺陈的叙述和华丽的辞藻而著称,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扬雄的《甘泉赋》等。这些作品多描写宫室、园林、田猎、游乐等盛大的场景,充满了汉代盛世的气象。而骚体赋则以屈原的《离骚》为典范,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内心独白,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和班固的《幽通赋》等。这些作品往往表现出深沉的哲理思考和浓郁的情感色彩,体现了汉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汉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铺陈排比,善用夸张手法。汉赋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将事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他们还常常运用夸张手法,将事物的特点推向极致,从而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二是崇尚典雅,追求辞藻华丽。汉赋作者注重辞藻的雕琢和语言的锤炼,追求典雅、华丽的文风。他们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三是内容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赋的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从自然景观到人物肖像,无所不包。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汉代社会的丰富多彩,也展现了汉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汉代文化的视角下,汉赋的分类与特点更加凸显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对汉赋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汉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精神,还可以感受到汉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汉赋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四、汉代文化对汉赋的影响汉代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汉赋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代,儒家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强调的礼仪、道德观念在汉赋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汉赋作者们通过描绘盛大的典礼、歌颂君主的仁德,反映了儒家文化对汉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同时,汉代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和方术思想也为汉赋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汉赋中常见的对神仙、异兽、珍宝的描绘,以及对长生不老、升仙得道的追求,都体现了汉代人对神话传说和方术的热衷。这种文化背景下,汉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宗教和哲学意义。汉代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对汉赋产生了影响。汉赋中的许多篇章都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这与汉代音乐、舞蹈的盛行密不可分。汉代的戏剧形式也为汉赋提供了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得汉赋在叙事和塑造人物方面更加生动和丰富。汉代文化对汉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儒家文化的渗透、神话传说和方术思想的融入,还体现在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启发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汉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五、汉赋在汉代文化中的地位在汉代文化的宏伟画卷中,汉赋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更是汉代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汉赋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汉赋以其宏大的篇幅和繁复的辞藻,展现了汉代文化的繁华与丰富。汉赋作品如《子虚赋》《上林赋》等,其篇幅之长、辞藻之丽,都体现了汉代文化的繁荣与多彩。这些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风俗等,全面展现了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后人了解汉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汉赋体现了汉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汉赋作品不仅吸收了先秦文学的传统,还广泛借鉴了楚辞、诗经等文学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汉赋还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如西域文化、印度文化等,体现了汉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汉赋还反映了汉代文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汉赋作品通过描绘自然美、人物美、社会美等,展现了汉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汉赋还体现了汉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忠诚、孝顺、仁爱等,这些都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赋在汉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更是汉代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汉赋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揭示了汉代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因此,深入研究汉赋对于理解汉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六、案例分析在汉代文化的视角下,汉赋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理解汉赋在汉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为例,这篇赋作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汉代宫廷文化的辉煌与壮丽。通过对“子虚”“乌有”二先生所论说的虚构之事的描写,司马相如巧妙地将汉代的政治理念、宫廷生活以及社会风尚融入其中。在赋中,他不仅描绘了宫廷建筑的雄伟壮丽,还展现了皇室成员的尊贵地位和无上权威。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司马相如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汉代士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除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外,扬雄的《羽猎赋》也是汉赋中的经典之作。这篇赋作以汉武帝的羽猎活动为背景,通过对猎场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汉代社会的尚武精神和豪放气质。扬雄在赋中不仅赞美了汉武帝的英勇威武,还表达了对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期望。他也通过赋作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体现了汉代士人对于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通过对《子虚赋》和《羽猎赋》等经典汉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赋在汉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些赋作不仅展现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面貌,还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因此,在研究汉代文化时,对汉赋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经典汉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汉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七、结论在汉代文化的宏大背景下,汉赋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文学艺术的深邃与多元,更映射出汉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风貌。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赋不仅是汉代文学的瑰宝,更是汉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赋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汉代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宇宙、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思考与感悟。其宏大的结构、繁复的辞藻、丰富的想象,都体现了汉代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同时,汉赋也体现了汉代人民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为我们理解汉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通过对汉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汉代文化的精神内核。汉赋所体现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阴阳五行等观念,都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碰撞,不仅塑造了汉赋的艺术特色,也影响了汉代社会的历史发展。汉赋还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的面貌。通过对汉赋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汉赋作为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汉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社会面貌,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汉赋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启示和借鉴。参考资料: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其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思想氛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展示了汉代文化的精神面貌。本文将从汉代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赋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汉代文化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同时道家、法家等思想也并行不悖。这种多元化的思想氛围为汉赋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汉代达到了巅峰,其内容既包括对儒家思想的颂扬,也包括对道家思想的诠释。汉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赋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使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汉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作者通过有序的布局和严谨的构思,使作品呈现出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汉赋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其内容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状况,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然而,当前汉赋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领域相对狭窄,主要集中于一些著名的汉赋作家的作品研究,而对其他作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研究方法单一,大多采用传统文学研究方法,而对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则运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创新观点:我们需要拓展汉赋的研究领域。除了对一些著名汉赋作家的研究,我们还应其他作家的作品,以及汉赋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与其他文学形式的互动。通过对更广泛的汉赋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汉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我们需要引入更多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汉赋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其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领域。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深入剖析汉赋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例如,可以通过对汉赋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汉赋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以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我们需要加强对汉赋与其他文学形式的比较研究。汉赋虽然独特,但其他文学形式在当时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文学形式的异同点及其相互影响。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通过深入探究汉赋的特点、内涵及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而通过拓展研究领域、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加强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推动汉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理解汉代文化和汉赋的独特魅力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为汉朝儒客文人热衷的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的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在后期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偶尔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赋大致分为五种,也正是五个重要时期:西汉人将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视为赋体,没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称做楚辞体的骚赋;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也称古赋;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言、六言骈偶组成,而又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又称俳赋;唐宋又有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文赋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文赋实际上是赋体的一种解放。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人。作为文体名称,它渊源于荀子的《赋》;作为哲学思想与文学体制,它直接受到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极大影响。由于汉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遂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汉赋注重的是其“述客主以首引”这种“本于庄、列寓言”的虚拟,以及于铺陈叙事中对神祗鬼物的暗喻。汉赋的虚构集中表现为:散体大赋习惯于铺陈叙事中暗喻神祗鬼物;骚体赋习惯于体物抒怀中追慕人神同游的超脱;某些汉赋直接以祭神和颂神为主题内容;个别汉赋甚至直接涉及人鬼交通的文化题材。汉赋表现出一种体物写实与神话想象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这种神话与现实交错并举的手法,确实产生了“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艺术效果。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西汉前期,自高祖、惠帝、吕后、文帝至景帝,历时六十多年,是汉赋的肇始期。在这一期间,由于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优待士人,一改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的暴虐,故而使战国后期从楚国开始兴起的赋体文学,得以利用四海统一所提供的新的契机,融合南北的文明成果向前发展。但是,又由于继亡秦之后,百业凋弊,百废待兴,社会经济曾极度困窘,正如《汉书·食货志上》所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所以当整个社会皆处于如此严重的饥馑之中时,自然是不可能谈得上文学发展的,即使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也仍然远远未能解决问题;到文、景之治,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才逐渐形成富庶繁荣景象。而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相应,赋体文学也必然是走着一条相对渐进的道路。另外,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省俭为本的思想。这种政策注诸文学,固然不会扼制汉赋的兴起,也不可能为以铺采摛文为特点的大赋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优裕的条件与丰厚的土壤。鉴于上述,这一时期赋体文学在创作上,还大体继续着楚辞的余绪,以骚体赋为主流,在相对缓慢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显现向散体大赋的过渡与分流,因此有的文学史家称:汉初,……只可算是辞的时代,而不是赋的时代。是基本合乎实际的。汉初之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八家,即陆贾、朱建、赵幽王刘友、贾谊、庄忌、枚乘、淮南王刘安以及未具名的淮南王门下群臣宾客,作品共一百七十二篇。其中陆贾三篇、朱建二篇、刘友一篇,刘安八十二篇已全部亡佚,无法具论;余下四家之作虽也不全,然毕竟尚可窥豹一斑。西汉中期从武帝经昭帝至宣帝,九十余年间是汉赋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由于积七十余年休养生息的持续发展,政权巩固,国力强大,疆域辽阔,封建皇权至高无上,思想观念也趋向杂儒霸的舆论一律。与此相应,统治集团已不再以省俭为本,耽于声色享乐,并形成风气,因此上自皇帝,皆喜爱最适于形象地再现这种时代风气的赋体文学,从而给予大力提倡。这样就为赋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厚的土壤,很快吸引了几乎所有的文士为之呕心沥血,殚思竭虑,驰骋才华,于是迅速出现了繁荣景象。仅据班固《汉书·艺文志》中依照刘向在成帝时经过审查筛选,论而录之的六十一位有主名的赋家和九百三十篇赋作统计,这一时期就占了绝大多数。此时的赋又以枚乘《七发》所展示的散体大赋为主流,并将其发展到定型的极致,而继楚辞余绪的骚体赋则退居支流,为世所轻了,所以这时才真正是赋的时代。西汉后期经元帝、成帝、哀帝、平帝近六十年间,国力日颓,王朝日衰。在政治上,皇权削弱,外戚专擅,吏治腐败,豪强大户肆意兼并,统治集团日益侈靡,导致百姓愈发贫困化,无以为生。仅据《汉书》,从元帝即位开始,在这一时期无论史实记录,抑或大臣所上奏书,一句人至相食,竟多次出现,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遂使局势动荡不安,不可收拾,整个政权渐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哀帝时,谏大夫鲍宣就曾上书痛切指陈:窃见孝成皇帝时,外亲持权,人人牵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贤人路,浊乱天下,奢泰无度,穷困百姓,……危亡之征,陛下所亲见也,今奈何反复剧于前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王莽篡位,西汉灭亡。如此政局,势必给文学以深深的影响。作为汉赋主体的散体大赋,其创作精神既然主要是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那么经一百多年的发展,随着王朝的兴旺,当其跃上全盛的顶峰之后,这时又随着王朝的衰颓,既无什么鸿业可供润色,又无多少上德可供宣扬,所通讽谕不过起到劝百的作用,所尽忠孝亦只能为虎作伥,再加上本身结体庞大臃肿,对客观事物的靡丽铺排往往淹埋主体情志,大量罗列奇词僻字更使作品生涩诘屈,因而不可避免地渐露衰败,走下坡路,而重在抒情言志的骚体赋,则在自身变革中,顽强地表现出继续发展的态势。公元8年,西汉王朝被自身的腐败击垮,掌握大权的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从此以后的十五年中,王莽打着变法改革的旗号,实际推行更加残暴的统治,很快就激发了遍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整个社会陷于战乱之中,王莽新朝被摧毁。到公元25年,南阳豪强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因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自光武帝、明帝至章帝的六十余年,史断为前期。这一时期大致可称新建政权的经营、巩固和发展期。值王莽新朝农民大起义之后,各地豪强并起,纷纷割据一方,因此光武帝首先面临的是削平割据,安抚百性,整顿吏治,恢复生产。经过十多年用兵,国家得到统一,实行一定程度的让步政策,政权逐渐稳固。到明帝时,甚至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后汉书·明帝纪》)的繁荣局面。如此社会状况,反馈到文学艺术主体的赋的创作中,就使得一个时期之内,前后景观颇不相同:光武帝建武年间,继西汉末世仍为散体大赋衰歇,骚体赋活跃发展;而明帝永平年间,散体大赋却犹如回光返照,再度复燃,但毕竟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成为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搏。公元88年,汉章帝死,年仅十岁的和帝即位,外戚窦宪掌握了朝权;四年后,和帝依靠宦官郑众诛杀窦宪,又开始了宦官干政。从此,东汉王朝进入了由盛入衰的后期。经安帝、顺帝到桓帝、灵帝,百余年间,外戚、宦官往往通过野蛮屠杀交替专权,政治极其腐败黑暗,豪强势力恶性膨胀,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最后终于触发了黄巾大起义,导致全国性的军阀混战,而东汉统治也就让位于三国鼎立了。这样的时代环境,使班固重新提倡的以雍容揄扬地颂圣为特点的大赋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正直的文学家无论是抒下情而通讽谕,还是宣上德而尽忠孝,都随时面临受排挤、迫害甚至杀戮的危险,他们经常陷于忧思感愤之中,现实迫使他们对朝政失掉信心,总要在作品里强烈地注入自己的情绪、思索。再加上文学领域除赋之外,诗歌也逐渐摆脱传统经学、夷夏观念的束缚,冲破音乐附庸的地位,成为语言艺术的重要形式,走上自觉发展的道路,文苑已经不再是赋体一统天下。凡此种种,都必然给赋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促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一定要革故更新,从有固定模式,热衷于脱离实际地聚事征材、纂组辞藻而忽略、淡化主观情志的抒发,转变为灵动自由,短小精悍,在对客观事物的生动描绘中抒情述志的新体制,否则就势必被不断发展的文学所淘汰。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汉赋完成了自身转化获得新生的重要时期,张衡则为杰出的代表。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那种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贾谊的《鵩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鵩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赋中描写山中景物,使用铺叙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丰富的想象,是汉初骚体赋的优异之作。贾谊和淮南小山的赋作都还距骚体不远,仅在某些方面开始有所转变,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发》。枚乘主要生活于汉文帝、景帝时期,死于武帝初年。他的《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根源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一切药石针灸都无能为力,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赋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铺陈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它通篇是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刘勰称:“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从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汉赋900余篇,作者60余人,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陆产品的丰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自汉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的时代,即所谓西汉中叶,这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上承“文景之治”,为了进一步保卫国家和巩固政权,他又北向出击匈奴,弭除了历年的边患;用兵南方,结束了南方一些部族纷争的局面。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颂扬的“盛世”。又加上武帝雅好文艺,招纳了许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大量歌功颂德的作品,就在所谓“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的借口下产生了。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这一时期的赋作基本上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有一些作家,作为皇帝的侍从,对皇帝歌功颂德,但他们又对自己类似俳优的地位时时感到不满,因而也写作了一些感慨身世和以讽谕为主的作品。也有一些作家对当时汉帝国空前繁荣强盛的局面,感到鼓舞和喜悦,但对皇室大量挥霍资财和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无论从历史教训出发,还是从当时的民生出发,也曾感到担忧。这就构成了当时一些鸿篇巨制的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它们往往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文选》所载《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近人据《史记》、《汉书》本传,考定二赋或本是一篇,即《天子游猎赋》。这两篇以游猎为题材,对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作了极其夸张的描写,而后归结到歌颂大一统汉帝国的权势和汉天子的尊严。在赋的末尾,作者采用了让汉天子享乐之后反躬自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司马相如的这两篇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以华丽的词藻,夸饰的手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设为问答的形式,大肆铺陈宫苑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豪华,充分表现出汉大赋的典型特点,从而确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和所谓“劝百讽一”的传统。后来一些描写京都宫苑、田猎、巡游的大赋都规抚它,但在规模气势上又始终难以超越它。所以扬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法言·吾子》)汉武帝、宣帝年间著名的赋作家还有东方朔、枚皋、王褒等人。《汉书·艺文志》著录他们的赋作颇多,但传世颇少。如枚皋,据记载有赋120篇,现已一篇无存。东方朔流传下来的《七谏》,是一篇因袭楚辞的骚体赋,并无新意。但他的《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虽未以赋名,却是两篇散体赋,对以后述志赋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王褒是宣帝时重要赋家,今存《洞箫赋》和骚体赋《九怀》。《洞箫赋》是现存描写音乐赋作较早的一篇,对后世的咏物赋和描写音乐题材的作品有过影响。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叶100多年间,《子虚》、《上林》两赋成为这一时期众多作家创作的共同模式,他们的作品都不能越出其范围,完全失去了新鲜的创造力,只有扬雄和班固,由于他们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才能,他们赋作尚有自己的特点,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赋在思想、题材和写法上,都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相似,不过赋中的讽谏成分明显增加,而在艺术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部分段落的描写和铺陈相当精彩,在模拟中有自己的特色。后世常以“扬、马”并称,原因即在于此。他的《解嘲》,是一篇散体赋,写他不愿趋附权贵,而自甘淡泊的生活志趣,纵横论辩,善为排比,可以看出有东方朔《答客难》的影响。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仍有自己的特点,对后世述志赋颇有影响。《逐贫赋》和《酒赋》,或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或对皇帝、贵族有所讽谏,思想和写法也都各具特色。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由于萧统编纂《文选》列于卷首,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两都赋》在体例和手法上都是模仿司马相如的,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但他把描写对象,由贵族帝王的宫苑、游猎扩展为整个帝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并较多地运用了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因而较之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有更为实在的现实内容。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摛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东汉中叶以后,宦官外戚争权,政治日趋腐败,加以帝王贵族奢侈成风,横征暴敛,社会动乱频仍,民生凋敝。文人们失去了奋发扬厉的精神,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情绪成为他们思想的基调,这就促使赋的题材有所扩大,赋的风格有所转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始于张衡。具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二京赋》是他早年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的,基本上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和班固的《两都赋》。但他对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的指责比较强烈和真切,他警告统治者天险不可恃而民怨实可畏,要统治者懂得荀子所说的“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这是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对作者的启发,表现了当时文人对封建统治的危机感。《二京赋》除了像《两都赋》一样,铺写了帝都的形势、宫室、物产以外,还写了许多当时的民情风俗,容纳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的《归田赋》。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自然风光,抒发了自己的情志,表现了作者在宦官当政,朝政日非的情况下,不肯同流合污,自甘淡泊的品格。这在汉赋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机。他把专门供帝王贵族阅读欣赏的“体物”大赋,转变为个人言志抒情的小赋,使作品有了作者的个性,风格也由雕琢堆砌趋于平易流畅。在张衡之前,已出现过一些言志述行的赋,如班彪所作《北征赋》,通过记述行旅的见闻,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显示了赋风转变的征兆,张衡在前人的基础上,使汉赋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继张衡而起的是赵壹和蔡邕,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对东汉末年是非颠倒“情伪万方”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表现了作者疾恶如仇的反抗精神。这篇赋语言犀利,情绪悲愤,揭露颇有深度,与前一阶段那种歌功颂德,夸美逞能的大赋,已经是完全殊途了。蔡邕的《述行赋》是他在桓帝时被当权宦官强征赴都,在途中有感而作。在赋中作者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贵族们荒淫无耻的现实,而且还满怀同情地写出了当时的民间疾苦,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感情,语言平实,格调冷峻,颇具感染力。稍后祢衡的《鹦鹉赋》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咏物赋,作者借写鹦鹉,抒发了自己生于末世屡遭迫害的感慨。这些作品完全突破了旧的赋颂传统,尽管数量不多,却为建安以至南北朝抒情言志、写景咏物赋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司马相如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扬雄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左思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于事相违;辨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此四过者,所以背大体而害政教。——挚虞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刘勰《子虚、上林》非徒极博,实发于天才,扬子云锐精揣练,仅能合辙,犹《汉书》于《史记》也。——方孝孺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陈之。...赋当以真伪论,不当以正变论,正而伪不如变而真。...屈子之缠绵,枚叔、长卿之巨丽,渊明之高逸,宇宙间赋,归趣总不外此三种。...贾生之赋志胜才,相如之赋才胜志。相如之渊雅,邹阳、枚乘不及;然邹、枚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刘熙载就我本人而言,对汉赋,整体上不喜欢。不喜欢它的铺张,不喜欢它的富丽,不喜欢它的雕琢,不喜欢它的堆砌,不喜欢它的奇僻,当然,更不喜欢它的歌颂阿谀、不见风骨。我的不喜欢,还有一个长久的心结,那就是从汉代以后二千年间,中国社会时时泛起的奉承文学,都以它为范本。——知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封建时代的词章家非常推崇汉赋,但他们奉为汉赋正宗的却是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及班固、张衡等人的大赋,但也正是这些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说:“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他所谓“今之赋”就是指汉代兴起的大赋。他认为它们“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挚虞对汉赋的社会作用以及艺术上的某些根本缺陷所作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汉赋,特别是那些大赋,尽管有着如上所述的缺点,在文学史上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即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赋中对封建统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这些赋作者反对帝王过分华奢淫靡的思想,表现了这些作者并非是对帝王贵族们毫无是非原则的奉承者和阿谀者。尽管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现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应抹杀的。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从文学发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中国的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中经西汉以来辞赋的发展,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一般学术区分开来。《汉书·艺文志》中除《诸子略》以外,还专设立了《诗赋略》,除了所谓儒术、经学以外,又出现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晋则出现了“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文赋》)等对文学基本特征的探讨和认识,文学观念由此日益走向明晰化。汉赋在流传过程中多有散佚,现存作品包括某些残篇在内,共约二百多篇,分别收录在《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等书中。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骚体诗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本文将从骚体诗赋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汉代骚体诗赋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骚体诗赋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历经秦汉两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汉代,骚体诗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成为了汉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在汉代,骚体诗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汉初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