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蓬溪中学高2025届第四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⑥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⑦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有删减)材料二: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竞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选自朱自清《论诚意》,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文学虽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但只要能对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就能感动人心。 B.材料一指出,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导致人心的扭曲,引起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 C.材料二指出,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算得上诚恳,这样宽大的看法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 D.材料二指出,态度是一个人为适应人情世故而自觉增减诚意的表现,不得已的撒谎有时是可以原谅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为驳论点,得出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这一结论。 B.材料一认为,言行一致包含深浅两个层次,“听其言而观其行”正表明了两者需要一致。 C.材料二认为,不能片面地把诚意理解为毫无节制的率性,也不能理解为无限客气。 D.材料二认为,看人、请客、随礼、回礼,虽然看似俗套、无聊,但终归是有诚意的。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B.刘勰: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C.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苏辙: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4.材料二中的“品性”与“态度”的内涵不同,请简要阐释。(4分)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诚”的共同点,但又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分析异同。(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夜王愿坚夜,漆黑。远处传来阵阵枪声。已经是3月末的天气了,可在这黔北山区,深夜里还是很凉的。冷风不停地钻进窗棂,灌到屋里来。勤务员小韦冷不丁打了个寒噤,醒了。他觉着肩上沉甸甸的,原来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把那床旧夹被披在他的身上了。他紧握着夹被先向墙角瞥了一眼,看见那块用砖头支起的门板上,毯子还是整整齐齐地铺在那里。再向桌边望望,只见首长依然坐在那里,对着桌上的地图看着,不时抬起头凝神思索,然后用铅笔在图上画上点儿什么。小韦坐在竹凳上,双手托着下巴,静静地注视着首长。他看见,这张轮廓鲜明的脸上,眉毛还是那么浓,嘴唇和颔下的髭须还是那么密,可是两颊却明显地消瘦了,就连衣领也宽出了许多。在遵义开过会以后,发这件军衣的时候,本来穿着是正好的嘛。“嗯,嗯。”首长朝小韦微微一笑,又俯身看图了。“看,看,”小韦本来想好了话,要劝首长几句的,可话一出口,却变成了埋怨,“一张地图,老是看,也不睡会儿。”首长抬起头,看着小韦,亲切地说:“你来看,看那里。”他手向枪声响着的远处一指,“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在干什么?”小韦向黑夜瞥了一眼:“打仗呗!”“你再看,”首长站起身,揽着小韦的肩膀,走向窗前,指着不远处一个窗口透出的灯光,“那是什么地方?”“我知道。”小韦答道。就是水塘边上那所泥墙草屋,他曾经摸黑去送过一趟信。“毛主席在那里工作呢。”“是啊!可你倒要我休息。”首长目不转睛地望着灯光,好一会儿,才深情地说道,“长征的路,有千里万里,我们要把每一步都走好,走出胜利来!”听着首长的话,小韦觉得心里一亮;可又觉得首长并没有回答他现在考虑的问题。于是又向那空空的床铺瞥了一眼,回到小竹凳上坐下,轻轻地抓起一把碎稻草,填进那床夹被里去。天这么凉,从江西带出来的那床旧毯子太薄了,又磨出了好几个窟窿;要是今晚首长能多少睡一会儿,那么,在毯子上边压上这么一床“草被”,就可以暖和点儿了。碎稻草填完了,小韦正兴冲冲地理着针线,忽听桌子上“吧嗒”响了一声。他扭头看去,只见首长依然端坐在那里,右手还是握笔的姿势,铅笔却掉到了桌子上;左手握着的蜡烛,不知什么时候倾斜了。“他睡着了……他,太累啦!”小韦眼眶子一阵发酸。自从长征开始,他被调到首长身边工作,这样的情景他见过不是一回了。他托着下巴,定睛看着首长。一分钟,又一分钟……首长——这个把自己的生命和精力一点一点挤出来,献给了革命战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的人,还是那样端端正正地坐着,但是小韦的心头却轻松多了。他高兴地想道:“睡吧,哪怕就这么坐着睡一会儿也好哇!”突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小韦吃了一惊,慌忙扑向门边,可是已经迟了。门开了,军委卢参谋走进来。他急匆匆地敬过礼,走向桌边。首长一怔,抬起了头,问道:“你来啦?什么事?”卢参谋把一份电话记录递过去。首长接过了文件,默默地看了看,捏着文件的手慢慢地搁在地图上。为了不打扰首长思索,卢参谋来到小韦身边。他用铅笔敲了一下小勤务员的鼻子,奇怪地问:“你这孩子,怎么啦?看这嘴噘得能挂住个油瓶……”“这风……”小韦扭头擦了擦眼睛,声音哽咽,“你呀,来得真不是时候……我,我刚刚给他偷来了几分钟,又叫你给抢走了……”说话声惊动了首长。他轻轻咳嗽了一声。卢参谋走到桌边,俯身低叫道:“周副主席!”“嗯。”周副主席漫应着,转过脸来,招呼卢参谋坐下。卢参谋简要地报告了情况:先头部队根据军委的命令,利用这漆黑的夜,胜利突过了乌江。关于下一步的行动,部队有几个问题向军委、向周恩来副主席请示。周副主席伸开双手,重重地在脸上搓了两把。他把文件放在面前,读完了,略微想了想,然后向卢参谋说道:“部队过江以后,继续按照军委的部署,向东南方向前进!”他指着地图,“就在这一带,寻求新的时机!……”“是。”卢参谋转身要走。周副主席又叫住了他:“行军序列要安排好,尽量让暂时不行动的部队休息,多睡一会儿也是好的。”小韦送卢参谋走出门去。在门口,卢参谋低声嘱咐道:“看见了没有?首长眼睛都熬红了。你可要提醒他注意休息啊!”小韦委屈地点了点头:“谁说不是呢!他还是在过赤水河的时候,站在河边靠着马鞍子打了个盹,到现在,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啦……”听到背后的脚步声,小韦把话停住了。他望着向门边走来的首长,看出了什么,慌忙指着门外,提醒地说:“看,天这么黑……”“黑夜?好哇!”周副主席也看出了小韦的意思,笑着把话接过来,“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黑夜里,行军,打仗。走好了,打赢了,胜利的明天就是我们的啦!”他亲切地抚摩小韦,却又略带责备地说,“你这个同志呀,刚才卢参谋来了,怎么不叫我一声?”小韦噘起了嘴:“你,你老是不肯休息……”他说不下去了,泪水忽地涌了出来。“嘿,看你……”周副主席扬起衣袖,给小韦揩着眼睛,“这孩子!你今年才十五岁,对不对?”这跟年龄有什么关系?小韦点点头,不解地望着首长。“等你再长大一些,你就会了解我们了;你就会明白:应该这样做!”周副主席把话略停了停,像是让这年轻人嚼一嚼话的味道,然后,又指着门外,充满感情地说:“想一想,在全中国,还有全世界,有多少劳苦的人,有多少像你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还像这黑夜一样黑、一样冷啊!我们共产党,我们红军就是要加倍地工作,工作,让他们看到太阳,得到解放。”小韦深情地看着周副主席。他觉得,这个极度疲劳又浑身是劲的人,仿佛全身都发着光。这光,照暖了,也照亮了他这个少年红军战士。就在这一瞬间,一个巨大的问题,一下子闯进了这个小红军的心:每个人都有同样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醒着和睡着的时候,可是,一个红军战士究竟应该怎样利用这一切,去正确地对待生活和坚持战斗?他长了十五岁,想到这个人生的大问题,还是第一次。他霍地转过身,摘下墙上的驳壳枪,一下子背到了身上,大步来到周副主席身边。周副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又扬起手掌,在脸上搓了搓,随即拍了拍小韦的肩膀:“走吧,到前边看看去!”小韦没有再说什么。他扭回头,又看了看墙角里那张门板,伸手抓起那床“草被”,用劲一抖,把里面的碎草倒掉,把夹被轻轻地披到周副主席的肩上。然后,紧跟在首长后面,一弓身,钻进黑暗里去了。夜,漆黑。枪声更紧了。(选自《王愿坚文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遵义会议后,红军的条件仍然艰苦,但是在毛主席、周副主席等领导的指挥下,红军先头部队利用黑夜,胜利突过了乌江。 B.小韦从开始劝周副主席休息到最后“没有再说什么”,说明他已理解周副主席的精神世界,成长为一个思想成熟的革命战士。 C.勤务员小韦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是服务很尽心,这天晚上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周副主席好好睡一觉,为此他甚至有埋怨。 D.卢参谋的到来,说明这个夜晚的不平静;卢参谋临走时对小韦的低声嘱咐,有对周副主席的关心,也反映出小韦的委屈。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人物称谓上有瑕疵,先称“首长”,后称“周副主席”,小说中不同人物对某人的称谓可以不同,作者叙述时则不宜变动。 B.“看这嘴噘得能挂住个油瓶”运用比喻手法,既反映出卢参谋说活风趣,也表现了小韦对首长因卢参谋的到来而没有睡好的忧虑。 C.小说不重细节描写,而是着力表现红军长征途中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红军指挥员、战斗员、勤务员的精神状态及革命精神。 D.小说结尾的“枪声更紧了”照应开头“远处传来阵阵枪声”,既渲染了战斗的紧张氛围,也使结构严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8.小说中的周副主席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小说多处写到“夜”“黑夜”,有哪些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桴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节选自《国语·齐语》)材料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第一》)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施伯A鲁君之B谋臣C也D夫知吾E将用F之G必不予我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公,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 B.冻馁,受冻挨饿,与《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中的“冻馁”含义相同。 C.柄,文中喻指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缺点、漏洞,与成语“授人以柄”中的“柄”含义相同。 D.恶,厌恶,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恶”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以自己是庸臣为由拒绝了齐桓公的任命,并向他举荐了管仲。 B.齐桓公因和管仲之前互相敌对,担心管仲不会来齐国,鲍叔牙解释管仲是心怀宽宥之人,他会返回齐国效忠齐桓公。 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兴国安邦、取信于民等方面都不如管仲,这表现出了鲍叔牙是一个品德高尚、知人善荐的人。 D.施伯劝告鲁庄公杀掉管仲,如果让管仲返回齐国,将会成为鲁国长久的祸患,但鲁庄公最终还是把管仲交给了齐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4分)(2)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4分)14.鲍叔牙认为管仲能做到“宽惠柔民”,那么管仲是从哪些方面做到“宽惠柔民”?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②梅花落:是古代横笛曲名。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 B.李诗的一、二句描写: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 C.高诗虽写到了冰雪,但气候回暖,画面透着生机和希望;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 D.李诗一、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16、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2)《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写出了将士一心,同仇敌忾的豪情;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诗句描写将军与士兵对立的句子,如《燕歌行》中“,”。(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虚写月落时游子归家,抒发内心的触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现当代文学的流派。荷花淀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①。(1)(2)。荷花淀即白洋淀。孙犁的著名代表作《白洋淀纪事》,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②、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③”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其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1)(2)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册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他看不见鱼的跳跃,只听得见海面的迸裂声,和鱼掉下时沉重的水花飞溅声。飞快地朝外溜的钓索把他的手勒得好痛,但是他一直知道这事迟早会发生,就设法让钓索勒在起老茧的部位,不让它滑到掌心或者勒在手指头上。钓索朝外溜着,溜着,溜着,不过这时越来越慢了,他正在让鱼每拖走一英寸都得付出代价。现在他从木船板上抬起头来,不再贴在那爿被他脸颊压烂的鱼肉上了。然后他跪着,然后慢慢儿站起身来。他正在放出钓索,然而越来越慢了。他把身子慢慢挪到可以用脚碰到那一卷卷他看不见的钓索的地方。钓索还有很多,现在这鱼不得不在水里拖着这许多摩擦力大的新钓索了。是啊,他想。到这时它已经跳了不止十二次,把沿着背脊的那些液囊装满了空气,所以没法沉到深水中,在那儿死去,使我没法把它捞上来。它不久就会转起圈子来,那时我一定想法对付它。不知道它怎么会这么突然地跳起来的。敢情饥饿使它不顾死活了,还是在夜间被什么东西吓着了?也许它突然感到害怕了。不过它是一条那样沉着、健壮的鱼,似乎是毫无畏惧而信心十足的。这很奇怪。21.海明威的文字素有“电报式”美誉,而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表达并不简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22.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文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些旧衣服扔了很可惜,对付着穿。 B.兄弟两人闹矛盾,最近有些不对付。 C.奶奶学了一些字,看信也能对付了。 D.这支笔虽然不太好,对付着也能用。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把句末标点改为问号,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3分)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一般情况下,人们只看到鸭子在水面上悠闲安逸地游动,但潜入水下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它的鸭蹼一直都在拼命地划动着,没有一刻停歇。——鸭子定律材料二:刺破水面的锐利冰锋,它可能只露出一角。——作家林达材料三: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假如国宝会说话》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入学考试参考答案详解【答案】1.D2.A3.C4.(1)品性:品性包括生成和修养,其表现是自然的,而非社会性的,代表的是整个的为人。(2)态度:态度指出于处事社交的必要而自觉地加减诚意,是社会性的,不一定反映品性。5.(1)共同点:两篇材料都主张“真实”的重要性。(2)不同点:①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指发言论著写文章的角度,科学研究“立其诚”,材料二侧重品性和态度的角度论诚意;②含义不同:材料一的“诚”侧重文章内容反映客观,坚持真理,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材料二的“诚”指诚心诚意,侧重表达在为人处世、日常社交的灵活变通。【解析】【1题详解】A.“只要能对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就能感动人心”错误。根据原文“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可知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是感动人心的必要条件,而选项中“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B.“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导致……引起……”错误。根据原文“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可知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导致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选项说法因果倒置。C.“这样宽大的看法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错误。原文是“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2题详解】A.“得出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这一结论”错误。原文“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并没有以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为驳论点,而且结论也是作者认为的,并非材料一整个的结论。故选A。【3题详解】材料一第三段观点为“文学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即名实一致。A.说话没有定准,行为失去原则,只要利益在哪里,他就往哪里靠,这样的人,就说的是小人了。证明的是第四段“言行一致”的观点。B.表达的是表里一致,强调创作要表达真实思想,证明的是第五段的观点即“表里一致”或“心口一致”。C.文学创作应该反应现实。证明的是第三段的观点,即“名实一致”。D.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形容写文章要怀着极大的真诚之心。证明的是第五段的观点,即“表里一致”。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原文“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可知品性是指生成和教养,其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的为人。根据原文“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可知态度是为适应局势而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不一定反映出品性,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可知“诚”的内涵是真实性。“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可知材料一主要阐述了“诚”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二“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可知“诚”指的是品性、态度,表示诚意要率性自然,要合身份,要“真实”。“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阐述了“诚意”的重要性。所以,两篇材料都主张“真实”重要性。不同点:角度不同:根据材料一原文“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可知发言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立其诚’,坚持真实性。“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阐述了科学研究要坚持唯物主义,坚持真实基础。根据材料二原文“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可知诚意既是品性,又是态度,二者息息相关。含义不同:根据材料一原文“‘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可知“诚”指的是发言著论写文章要名实一致,反映客观;要言行一致,坚持真理;要表里一致,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根据材料二原文“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可知“诚”指诚心诚意,在为人处世、日常社交时要根据局势斟酌加减,灵活变通。6.B7.D8.①忘我工作。为指挥红军三天三夜没合眼。②运筹帷幄。查看着地图指挥千军万马。③平易近人,关心部属。“语言平和,语气和蔼可亲;给勤务员披上夹被,让暂时没有任务的部队抓紧休息”。④信念崇高。指出革命的目的是让全世界劳苦的人得到解放。⑤循循善诱。“开导勤务员小韦的一席话”。9.①“夜”贯串文章的始终,结尾与开头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渲染了黑暗的环境氛围,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③红军利用黑夜的环境行军打仗,突破乌江,“黑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红军将士在黑夜忘我工作,战斗不止,关于“黑夜”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⑤“黑夜”象征人民的苦难,关于“黑夜”的描写有助于表达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成长为一个思想成熟的革命战士”错。小韦“思想成熟”应该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晚上就能解决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小说在人物称谓上有瑕疵”错。先称周恩来为“首长”,后称“周副主席”,是因为小韦和卢参谋的身份不同,称谓随卢参谋的出现而改变。B.“运用比喻手法”错。应为夸张手法。C.“不重细节描写”错。小说中细节描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如周副主席搓脸的细节、小韦装碎草和倒碎草的细节都很生动传神。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可是两颊却明显地消瘦了,就连衣领也宽出了许多”“他还是在过赤水河的时候,站在河边靠着马鞍子打了个盹,到现在,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啦……”可知,他忘我工作,为指挥红军三天三夜没合眼。结合“只见首长依然坐在那里,对着桌上的地图看着,不时抬起头凝神思索,然后用铅笔在图上画上点儿什么”“部队过江以后,继续按照军委的部署,向东南方向前进!”他指着地图,“就在这一带,寻求新的时机!……”可知,他运筹帷幄,查看着地图指挥千军万马。结合“原来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把那床旧夹被披在他的身上了”“首长抬起头,看着小韦,亲切地说……”“尽量让暂时不行动的部队休息,多睡一会儿也是好的”可知,他平易近人,关心部属。结合“在全中国,还有全世界,有多少劳苦的人,有多少像你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还像这黑夜一样黑、一样冷啊!我们共产党,我们红军就是要加倍地工作,工作,让他们看到太阳,得到解放”可知,他信念崇高,指出革命的目的是让全世界劳苦的人得到解放。结合“等你再长大一些,你就会了解我们了;你就会明白:应该这样做!”“又指着门外,充满感情地说……”可知,他循循善诱,开导勤务员小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开头“夜,漆黑”,结尾“夜,漆黑”,“夜”贯串文章的始终,结尾与开头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夜,漆黑”开头的描写渲染了黑暗的环境氛围,下文写勤务员小韦看到周副主席在深夜工作,卢参谋深夜来汇报工作的情节,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利用这漆黑的夜,胜利突过了乌江”,红军利用黑夜的环境行军打仗,突破乌江,“黑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夜里还是很凉的。冷风不停地钻进窗棂,灌到屋里来”“只见首长依然坐在那里,对着桌上的地图看着,不时抬起头凝神思索,然后用铅笔在图上画上点儿什么”“小韦向黑夜瞥了一眼:‘打仗呗!’”“毛主席在那里工作呢”“小韦送卢参谋走出门去”可知,毛主席、周副主席、战士、参谋,红军将士在黑夜忘我工作,战斗不止,关于“黑夜”的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10.ADG11.C12.B13.(1)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2)所以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14.①顺应民心,施行宽松的政策。②关心百姓疾苦,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③减轻刑法,施行仁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句意: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施伯”和“鲁君之谋臣也”是判断句的主谓两部分,故在“伯”和“也”后断开,即在A和D处断开。“之”作“将用”的宾语,故在“之”后,即G处断开。故选A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正确。句意: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不用怕受冻挨饿了。C.错误。根本/剑柄,喻指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缺点、漏洞。句意:治理国家不违背他的根本。/把剑柄交给别人,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D.正确。厌恶。/怎么。句意是:人民厌恶忧劳。/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B.“鲍叔牙解释管仲是心怀宽宥之人”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鲍叔牙的意思是管仲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如果桓公能够宽宥他,管仲一定会忠诚于桓公。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中钩”,射中衣带钩;“是以”,因此;“滨”通“濒”,濒临、接近。(2)“繁”,多;“意”,内心;“不行”,古今异义,句中指“不能推行”;“危”,危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重要问题的归纳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管仲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宽惠柔民”。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提炼出:要使国家治理兴盛,就要施行宽松的政策,顺从民心。从“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等语句,可提炼出:要关心百姓疾苦,让他们休养生息。从“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等句可提炼出:要减轻刑罚,不要滥用,要施行仁政。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从莒地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平庸的臣子。国君要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您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其根本,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百姓,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听从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请让他活下来。”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材料二: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厌恶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