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7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7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7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7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明确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和在世界形势变化中面临危机的时期。类别线索政治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地方及边疆治理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在统一、稳定的环境下,传统的农耕经济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文化思想上出现了顺应时代的进步思想;市民阶层崛起,以小说和戏曲为代表的世俗化文学艺术发展繁荣;传统科技进一步发展,同时受新航路开辟后“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传入我国外交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发展缓慢,社会矛盾尖锐,加之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面临严重的挑战

第7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目标任务课堂目标听课问题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1.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归纳军机处的特点,进而认识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结合明清疆域图的变化,理解明清疆域是如何奠定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如何梳理明清两朝经略边疆的举措?如何认识明清时期所面临的世界形势?(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如何理解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由盛转衰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知识特训知识点1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必备知识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政治制度[注意]明朝内阁地位的演变【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5课】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官完善科举制:①形式: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②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考核①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监察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影响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②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注意]正确认识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是出于宣扬国威的目的,对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2)这种对外交往是以巨大的经济牺牲为代价的,难以维持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缺少远航的内驱力。(3)“西洋”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现在的“西洋”则泛指大西洋两岸及欧、美各国。2.沿海形势[思考]明朝前期厉行海禁及后期放松海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厉禁:①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②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③倭患日益严重;④对外部世界的无知闭塞。(2)弛禁:①倭患问题已基本解决;②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③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④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对象措施蒙古重修长城;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藏族明廷封授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清易代拓展链接拓展❶[制图明史]明朝专制集权的强化拓展❷[辨析对比]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宰相制内阁制相同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地位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制度赋权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秘书机构,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意愿职权统领百官,参与决策侍从顾问,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领百官对皇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拓展❸[辨析对比]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奇珍异宝主要是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方式朝贡贸易,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要方式以武力掠夺为主要方式影响增加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但朝贡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没有带动民间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引发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拓展❹[知识拓展]俺答汗与明朝的和议你如何认识俺答汗与明朝的和议行为?提示:(1)原因:①游牧经济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对中原经济的依赖性。经济因素是俺答汗求贡的根本原因。②提高自己在蒙古的政治地位是其政治原因。(2)评价:①军事掠夺效果不如和议通商;②和议推动了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使北部边疆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拓展❺[知识拓展]明朝民族政策的特点你认为明朝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提示:军事上,战争打击和制度建设并重明朝统治者一方面对少数民族进行军事打击,另一方面设置卫所制度和五军都督府加强军事管理政治上,华夷一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分化及威德兼施的民族策略明朝统治者一方面注重因俗而治,对实力强大的少数民族进行“政治分化”,对实力较弱的少数民族则改革管理制度(如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并尽力宣扬华夷一家的理念。另一方面实行“威德兼施”的民族策略,政治上的怀柔施恩和军事上的加强戒备相结合经济上,利益吸引与厚施恩赐明朝统治者通过朝贡、互市、册封法王等制度对少数民族加大恩赐,运用多种手段使其臣服明朝知识点2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必备知识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2.君主专制的发展皇帝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奏折制度①特点:迅速、机密。②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设军机处①概况: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②职责: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③特点: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文化专制频繁制造文字狱,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思考]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有哪些?(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在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3)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4)非正式机构:军机处不是国家的正式权力机构,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军机大臣的任职与权限直接取决于皇帝的主观意志。【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5课】3.官员管理考核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监察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二、疆域的奠定1.治理边疆2.民族政策:(1)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2)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3.疆域范围[思考]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1)元朝疆域辽阔,而明朝的疆域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减弱。(2)清朝版图在明朝版图的基础上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三、统治危机的初显1.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嘉庆、道光在位时期,衰象更为明显。2.表现内部①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②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外部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②清朝厉行“闭关自守”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4、8、16、17课】1.地方制度(1)明朝: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2)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地方上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2.张居正改革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措施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3.法律与教化法律明朝《大明律》,清朝《大清律例》。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教化明清时期,乡约宣讲皇帝“圣谕”,经常用法律解释“圣谕”,乡约经政府利用推广,逐渐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4.赋税制度(1)明朝: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统一征收,政府雇人服役。(2)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5.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拓展链接拓展❶[史料实证]清朝中枢机构的特征史料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事权不一。——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等《中国史纲》根据上述史料,指出清朝中枢机构的特点。提示:军机处与内阁并置;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书机关;中枢长官,满、汉并置;机构重叠,事权不一。拓展❷[知识归纳]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你如何辩证认识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提示:积极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大臣专权、擅权,稳固了皇权,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消极①皇帝“乾纲独断”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从政治上逐渐失去活力,走向衰落。②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皇帝决策时难以集思广益,容易导致决策失误。③皇帝的态度左右了大臣的言行,导致了士大夫精神的衰退(或破坏了已形成的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脆弱的平衡关系,不利于调动臣下的积极性)。④抑制了贤士名臣的出现,使朝廷缺乏辅佐贤才,造成清朝“万马齐喑”的沉闷政治气氛拓展❸[知识归纳]清朝的边疆治理你能总结出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特点吗?提示:军政并用清朝前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贵族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同时,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因俗而治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在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宗教册封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统治者通过对藏传佛教领袖不断赐封,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边疆开发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拓展❹[史料实证]清朝中后期统治危机的初显史料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摘编自《清实录嘉庆朝实录》根据史料,指出嘉庆帝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并予以评论。提示:态度:嘉庆帝视西方为(文明未开化的)蛮夷、藩属,以“天朝上国”(宗主国)自居。评论:嘉庆帝的这种态度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封闭保守、闭目塞听,没有看到世界形势的剧变,也就无法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埋下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隐患。拓展❺[知识归纳]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何区别?你认为应如何辩证认识二者的影响?提示:(1)区别:海禁闭关锁国时间明初、中期;清初清乾隆年间开始地域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禁止中外往来的地域除海疆外,还有内陆的疆界口岸内容主要防止中国人私下与外国人通商,外国人来华如果在政府的规定范围内是允许的,且对外来文化没有过多限制,属于积极防内是针对外国人来华所从事的一切行动的限制政策,属于消极防外(2)影响: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使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的故步自封、盲目自大拓展❻[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其主要趋势。提示:主要内容①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即丁税。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户税)。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租。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主要趋势①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如两税法。②收税时间:从不定时到定时,如两税法。③收税内容:从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④收税种类:从繁杂到简单,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素能特训素能一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的发展史料一明代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减轻君主的沉重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①。……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起历代秘书咨询官员来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②……万历《明会典》所开列的“文职衙门”名目中,竟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③。——摘编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史料二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为必有事时才派出的官,并且都带有一个都御史的头衔④。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的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等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总督、巡抚这一职位也被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⑤,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⑥。……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⑦。——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内阁的性质,并说明把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比喻为宰相是否妥当。(2)根据史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试答:(1)(2)[素能教练][素能拓展]1.明朝专制集权的强化改革官制①中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由皇帝“批红”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科举①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②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厂卫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2.明清督抚制度的演变与影响演变明朝:明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以补“三司”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清朝:全面继承了督抚制度,并通过不断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影响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性”,从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素能二明清时期的边疆危机及治理史料一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生路”。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出现了“海禁愈严,贼伙愈盛”的情况。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①”。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者甚众②。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有1亿两左右,这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③。——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史料二在东北地区,中央派将军分驻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管理军政与民政④。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⑤。在新疆地区,清政府在伊犁设立将军府,由中央派驻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1884年,清政府设新疆行省⑥。在西藏地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⑦。在西南地区,清初沿袭明朝,实行土司制度。到雍正年间(1723~1735年),清政府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⑧。——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2)概括史料二中清王朝的边疆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些政策的历史意义。试答:(1)(2)[素能教练][素能拓展]1.明朝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发展趋势从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了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并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天朝大国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这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国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2.明清时期边疆管理制度的创新卫所制度明太祖创立的军事制度。数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兵士称“军”,世袭当兵,另编军籍。各卫所分属于省都指挥使司,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统辖。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实际上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改土归流明清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改为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盟旗制度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其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当地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扩大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金瓶掣签又称金瓶鉴别,是清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须在中央代表主持下确认并报朝廷批准,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西藏的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真题特训真题剖析(2022·山东卷,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方法教练]读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措施是对监察御史等监察官员进行考核和监督,显然是想以此确保御史规范行政,进而保证监察规范有效提A明朝废御史台设都察院,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又称为“巡按御史”。材料中强调的是朝廷对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旨在保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故A项正确B对御史的考核和监督是为了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权,故排除B项C材料中御史制度的设计意在加强中史对地方的监察,而不是强调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D材料只是叙述对御史的考核和监督,没有列举其他的地方监察方式或措施,故排除D项调明清时期的专制集权——明朝的监察制度获A◎思维延伸◎你知道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吗?提示:特点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②对官吏的监督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察官以级别高的监察官吏的权力。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防止贪污腐败。②消极: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的效能有限真题再练一、唯物史观——明清专制集权的发展1.(2022·湖南卷,5)嘉庆七年(1802年),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解析: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这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要表达周兴岱更愿意使用“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而不愿用“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的身份,官员俸禄并不是题目的主旨,且题目中根本没有提到官员俸禄入不敷出,排除B项;南书房在军机处设置之后地位就不如以前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2.(2021·天津卷,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答案:B解析: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其权力没有受到限制和约束,导致丞相擅权,故选B项;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同时君权与相权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君主专制强化只会导致相权削弱,而不会造成丞相擅权,排除D项。3.(2021·湖北卷,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A解析: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用以辅助、补充律,这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的做法,不能确保结果公正,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的做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项。4.(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可知,内阁成功地制约了皇帝,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强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政治状况,而不是社会经济,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5.(2020·浙江1月选考,7)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别黑白而定一尊”答案:A解析:材料中军机处的设立体现出皇权达到顶峰,且军机处的实际职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