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点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征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3.弊端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4.影响(1)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2)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知识点二君权和相权1.帝相矛盾(1)“相”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2.权力消长(1)西汉①背景: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武帝幼年即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②措施:频繁更换丞相,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建立“中朝”与“外朝”。(2)唐代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3)宋代①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③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3.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1.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2.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启用身边亲信近臣,如汉代建立内朝;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如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和宋代的增设官职分散相权。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设置(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西汉①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②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2.评价(1)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消极方面: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知识点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1)含义: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2)概况①兴起:西汉时期。②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1)创立:隋朝创立。(2)特点:考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3)评价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⑤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⑥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知识点五行省的设置1.郡县制的演变(秦汉)郡、县两级→(唐)道、州、县三级→(宋)路、州、县三级。2.行省的设置(1)创建时间:元代。(2)主要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宣政院管辖。(3)与中央关系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②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③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4)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2.西汉完全照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3.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进行管理。(×)4.宋初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宰相一直拥有实权。(×)主题一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国史新论》请分析:(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2)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二加以说明。(3)以上材料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哪一主要矛盾?发展总趋势如何?答案:(1)地位:辅佐君主,位高权重。弊端: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2)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三省相互牵制,避免权臣专权。(3)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要点1: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提示:(1)演变①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②魏晋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④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⑤元朝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2)特点①皇帝制度得到发展,皇权逐渐加强,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②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要点2: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提示:(1)积极: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吏治的腐败得到整顿,同时对于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封建王朝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安宁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局限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都是围绕中央集权制度而实行的,在这种制度下,监察机构能否运转正常,与封建君主的治国方略和个人素质密切相关。②其监察权力来源于皇帝,为专制君主服务,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王朝固有的内在矛盾,挽救不了封建制度消亡的历史命运。[例1]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解析]中书省对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是一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它可以有效防止大臣专权的局面出现,故B项正确。[答案]B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彩。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分析:(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积极: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扩大了国家选官用人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体现了一定的人本精神;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用人权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考试的方式、考试成绩为主来选官,相对公平公正。消极:有束缚知识分子创造性的一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助力通关]要点1:图表记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提示:要点2: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提示:(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了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要点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完善的影响提示:(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选官制度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体制的正常运转。(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人才有利。(4)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例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析]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官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C1.观察下图,利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试选出北宋应处在图中的位置(B)A.① B.②C.③ D.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建立后,采取分权的措施,削减地方和宰相的权力,以强化中央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因此符合宋朝特征的是B项。A、C、D三项均与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排除。2.三省六部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D)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B.分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解析:A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完善是由于科举制的实行;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不利于政治民主;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3.“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D)A.通判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解析:根据《宋史》可知为宋代史实,根据“贡赋”一词可知与财权有关,北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4.《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解析:题干引用材料强调西晋时期高官为世家大族垄断,这与当时的九品中正制选才标准密切相关,故选B项。5.《中国政治制度史》载:“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B)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解析:材料“元朝的行省……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等信息,说明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故B项正确。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3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知识点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丞相制度被永远废除。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3.特点(1)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2)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3)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4.评价(1)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受司礼监的太监牵制,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宰相与皇帝的双重关系双重关系加强皇权: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威胁皇权:相权过重,专权乱政知识点二军机处1.军机处(1)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而设立。(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3)职责①最先是协办军务,后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②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4)特点①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②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5)意义: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2.密折制(1)目的: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2)作用:使中央的政治权力更为集中。3.军机处和密折制设立的影响(1)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则越来越受到压抑。军机处的运作流程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它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知识点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具体措施(1)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的事务。(2)重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3)在西南地区施行“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3.影响(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近代中国的版图。(2)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疆域(1)四至:西跨葱岭,西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2)特征: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正确认识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1)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2)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当朝宰相胡作非为。(×)2.明朝殿阁大学士作为中央政府高级官员,拥有决策权。(×)3.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4.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主题一废丞相,设内阁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材料二: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明夷待访录》请分析:(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朝时称行使相权的机构为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阁臣“无不惴惴惧者”?(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1)措施:废丞相。理由:丞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2)机构:内阁。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合圣意。(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源:皇权专制。要点1:宰相制和内阁制的比较提示:要点2: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历程及对其认识提示:(1)历程①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繁杂的事务,由此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宰相制度。②汉代因袭秦朝官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宰相职权也由决策、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演化为执行机构。③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④北宋时期以中书省主政,枢密院掌军,三司使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抬高君权,宰相地位大大下降。⑤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裁撤中书省,废宰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废除。(2)认识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权危及皇权,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奴仆却成了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例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受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的制约,这实质上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后果,故选C项。君主专制被推翻是在辛亥革命以后,A项不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集权被破坏,B项不正确;D项与设问“实质”这一限定不符。[答案]C主题二军机处的设立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请分析:(1)据材料一回答,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三回答,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准?答案:(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3)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是钦定;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助力通关]要点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提示:(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等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①积极影响: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于稳定和重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②消极影响: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在决策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失误;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要点2:贯穿于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提示:(1)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阶级矛盾。(2)趋势: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明清时期达到顶峰。②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与监督。④思想控制与文化专制不断加强。[例2]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集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C.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解析]本题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考查了对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掌握。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与选项的准确对应。从题干内容来分析,主要是涉及清代的政治和文化专制的方面,A、B两项的范围过大,C项与题干内容不符,D项最符合题意。[答案]D1.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C)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解析:从材料分析,当时出现了作为皇帝助理机构的内阁,这是从明朝明成祖时期开始的。使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的原因是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2.《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B)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解析:材料大意是:内阁处所位置离皇帝较近,也较隐秘,内阁大臣通过票拟的方式为皇帝批复奏章,裁决机要事宜,权力完全和汉、唐的宰相一样,只是没有使用丞相的名称而已。据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3.《枢垣记略》卷十四中指出:“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