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丽水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高二生物学试题卷(2024.01)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2.试卷共8页,有2大题,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3.答题前,请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作图时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1个符合题意的选项,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日本排放的核污染废水中含有60多种放射性元素,引起全球关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核污染废水导致的效应与水体富营养化相同B.核污染废水排放可能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C.核污染废水引发的生态问题可能较长时间才会体现D.核污染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答案】A【解析】【分析】1、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2、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详解】A、核污染废水含有很多高辐射物质,故核污染废水导致的效应与水体富营养化不同,A错误;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因此核污染将会随着物质循环过程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B正确;C、核污染废水引发的生态问题可能较长时间才会体现,C正确;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因此假设核废水排放到海洋中,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食物链这一渠道流入人体内,D正确。故选A。2.亨廷顿症(HD)的一种发病机制是HD基因中的三个核苷酸序列(CAG)发生多次重复,引起异常亨廷顿蛋白积累。该变异类型属于()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详解】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据题干信息分析,引起该疾病的原因是“HD基因中的三个核苷酸序列(CAG)发生多次重复,引起异常亨廷顿蛋白积累”,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所以变异为基因突变。A符合题意。故选A。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刺激肝细胞合成并释放C反应蛋白。3.关于C反应蛋白的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反应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C反应蛋白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C.C反应蛋白经高温处理不再具备生物学活性D.血浆中C反应蛋白含量可作为机体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4.关于C反应蛋白合成、加工、分泌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反应蛋白在肝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B.C反应蛋白的运输离不开细胞骨架和信号分子的协助C.为C反应蛋白加工提供能量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溶胶D.C反应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导致生物膜成分更新【答案】3.B4.C【解析】【分析】1、核糖体:无膜结构,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3题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正确;B、蛋白质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的两端,B错误;C、蛋白质经高温以后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会变性失活,C正确;D、肝细胞合成并释放C反应蛋白进入血浆,血浆中C反应蛋白含量可作为机体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D正确。故选B。【4题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B、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有关,蛋白质的运输离不开细胞骨架和信号分子的协助,B正确;C、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C反应蛋白加工提供能量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C错误;D、C反应蛋白属于分泌蛋白,C反应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导致生物膜成分更新,D正确。故选C。5.某地以小面积优质的人工草地来恢复退化的大面积天然草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的所有植物和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B.天然草地的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C.天然草地最终都能演替成森林D.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草地的演替进程【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生物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A错误;B、天然草地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C、天然草地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要看环境条件,C错误;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因此人类活动会改变天然草地的演替进程,D正确。故选D。6.蜂鸟取食花蜜时能帮助植物传粉。以下选项中所体现的生物多样性价值与上例相同的是()A.水稻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B.生态浮床可净化污水C.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的良药D.景观植物给人美的享受【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蜂鸟取食花蜜时能帮助植物传粉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水稻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为直接价值,A错误;B、生态浮床可净化污水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C、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的良药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D、景观植物给人美的享受属于直接价值,D错误。故选B。7.2023年1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将外源胚胎干细胞导入长尾猕猴的早期胚胎中,培育出嵌合体猴。该猴大脑、心脏、肾脏、肝脏和胃肠道中都含有外源胚胎干细胞形成的组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与受精卵相同B.胚胎干细胞和其分化后的细胞中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均不同C.胚胎干细胞形成大脑、心脏、肾脏等组织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胚胎干细胞形成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详解】A、胚胎干细胞也是分化的细胞,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小于受精卵,A错误;B、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胚胎干细胞和其分化后的细胞中所含的蛋白质种类有些相同,有些不同,B错误;C、胚胎干细胞形成大脑、心脏、肾脏等组织细胞,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或各种类型的细胞,不能表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D、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胚胎干细胞形成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D。8.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d表示不同的体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cd共同组成人体的内环境B.a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c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D.d中的水大量渗出到b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根据图中a、b、c,d四者的关系可知,d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而a是细胞内液。【详解】A、bcd共同组成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B、a是细胞内液,不是细胞生活的环境,B错误;C、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C错误;D、d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b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D。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科学家利用化学诱变筛选得到昼夜节律失调的突变体果蝇,并鉴定出了第一个生物钟相关基因period(per)。如图是果蝇生物钟调控的关键分子机制:生物钟基因表达的TIM蛋白和PER蛋白在细胞质中积累,达到一定浓度后结合形成二聚体进入细胞核,进而抑制per基因的表达,由此完成调控。9.关于per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per基因中的一个核糖可能与一个或两个磷酸基团相连B.per基因彻底水解可以得到6种不同的化学物质C.per基因中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D.per基因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10.关于果蝇的生物钟调控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per基因表达的过程是边转录边翻译的B.PER蛋白合成的直接模板是permRNAC.PER蛋白通过正反馈机制调节per基因的表达D.TIM蛋白和PER蛋白形成的二聚体通过囊泡进入细胞核【答案】9.A10.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per基因编码的PER蛋白能与TIM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抑制per基因的转录,从而控制细胞内PER蛋白的含量。【9题详解】A、per基因中的一个脱氧核糖可能与一个或两个磷酸基团相连,A错误;B、per基因彻底水解可以得到磷酸、脱氧核糖、A、G、C、T,6种不同的化学物质,B正确;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故per基因中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C正确;D、per基因的复制方式与DNA的复制方式一样,都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故选A。【10题详解】A、果蝇是真核生物,per基因是核基因,故表达的过程是先转录后翻译,A错误;B、翻译的模板是mRNA,故PER蛋白合成的直接模板是permRNA,B正确;C、TIM蛋白和PER蛋白在细胞质中积累,达到一定浓度后结合形成二聚体进入细胞核,进而抑制per基因的表达,这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D、TIM蛋白和PER蛋白形成的二聚体属于大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D错误。故选B。11.研究发现茶花花蜜中含有微量的茶多酚,蜜蜂吸食茶多酚后,对报警信息素发生反应的浓度阈值(引发报警的最低浓度)降低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蜜蜂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B.蜜蜂采食茶花花蜜,可以提高其感知外界危险的敏感度C.茶花花蜜中的茶多酚使蜜蜂发生基因突变,有利于蜜蜂躲避敌害D.不同地区的气候、植物种类、植物花期等会影响蜜蜂进化的方向【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自然选择会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蜜蜂在长期自然选择中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造成生物进化,A正确;B、花蜜中的茶多酚可以降低蜜蜂对报警信息素反应的浓度阈值,也就是提高其对外界危险的感知的敏感度,B正确;C、变异发生在选择之前,茶花释放的茶多酚并不是引起蜜蜂的基因发生突变的原因,而是起选择作用,,C错误;D、不同地区的气候、植物种类、植物花期等会影响蜜蜂进化的方向,即蜜蜂和茶花之间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发生了协同进化,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D正确。故选C。12.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步骤红粒管白粒管对照管①加样0.5mL提取液0.5mL提取液0.5mL蒸馏水②加缓冲液(mL)111③加淀粉溶液(mL)111④适宜温度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碘化钾显色显色结果++++++++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A.应选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以控制无关变量B.提取液中应去除红、白粒小麦种子的自身淀粉,防止影响显色结果C.实验结果显示红粒小麦淀粉酶活性较低,推测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呈正相关D.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适当减少,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适当延长【答案】D【解析】【分析】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单一变量,且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详解】A、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穗发芽的时间、质量等,A正确;B、提取液中应去除红、白粒小麦种子的自身淀粉,防止影响显色结果,B正确;C、实验结果显示红粒小麦淀粉酶活性较低,推测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呈正相关,因为颜色越深说明淀粉被分解的越少,C正确;D、若减少底物淀粉溶液的浓度,为达到相同的结果,可适当缩短酶作用的时间,D错误。故选D。13.科学家以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如下:组1: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存活组2: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组3: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组4: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的混合物→小鼠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3的实验结果是小鼠存活B.本实验说明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C.组4中的R型细菌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D.组4死亡小鼠体内能分离出S型和R型活细菌【答案】B【解析】【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组3中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失去侵染能力,故研究人员记录的小鼠情况中组3实验结果为小鼠存活,A正确;B、实验证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存在“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是由S型细菌的DNA引起的,B错误;CD、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DNA)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因而能导致小鼠死亡,转化的细菌占少数,则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和R型活细菌,所以组4中的R型细菌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CD正确。故选B。14.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雌激素能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机理是雌激素促进细胞周期蛋白D与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6(CDK4/6)结合并使CDK4/6活化,进而促使癌细胞由G1期转变为S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乳腺癌细胞经过S期后染色体和DNA数均加倍B.乳腺癌细胞分裂过程中未出现微管的解体和重排C.在分裂中期,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完整的染色体组型D.研制CDK4/6抑制剂有望将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答案】D【解析】【分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从细胞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详解】A、乳腺癌细胞经过S期后数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加倍,A错误;B、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移动依赖于微管的组装和解聚,B错误;C、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但不能分辨染色体组型,C错误;D、雌激素通过促进细胞周期蛋白D与CDK4/6结合并使CDK4/6活化,促使癌细胞由G1期转变为S期,若抑制CDK4/6,则CDK4/6不会被活化,因而癌细胞不能由G1期转变为S期,故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D正确。故选D。15.某生物兴趣小组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连续14d对果蝇种群数量计数,计算并绘制种群增长速率变化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开始时影响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空间B.实验开始时放入的果蝇越多,环境容纳量越大C.实验开始到第11d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第12d时果蝇种群数量比第8d时少【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个体对空间和资源的争夺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2、题图分析:由图可知,图象横坐标是培养时间,纵坐标是种群增长速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且减小为负值。当增长速率减小到小于0时,种群数量下降了。【详解】A、实验开始时影响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大小,A错误;B、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有关,与放入的果蝇多少无关,B错误;C、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最后为负值,因此,实验开始到第11d,黑腹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正确;D、实验开始到第11d果蝇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且4-10天的增长速率都大于20%,第12d时果蝇种群数量只下降了20%,所以第12d时果蝇种群数量比第8d时多,D错误。故选C。16.T淋巴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此过程体现了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B.图中TCR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C.图中A细胞是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D.肿瘤细胞在穿孔素作用下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坏死【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形:TCR是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肿瘤抗原。TCR识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的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详解】A、此过程体现了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肿瘤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阶段:TCR识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的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A正确;B、图中TCR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B正确;C、TCR识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的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由此可知,图中A细胞是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D、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肿瘤细胞在穿孔素作用下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故选D。17.植物适应盐胁迫的核心是降低细胞溶胶中的Na+浓度,部分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通过易化扩散进入液泡B.囊泡运输Na+不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C.适当降低细胞外的pH,细胞排出Na+的能力会提高D.将细胞溶胶中的Na+运入液泡后,细胞吸水能力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详解】A、H⁺通过易化扩散出液泡,因此其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A错误;B、Na⁺通过囊泡进入液泡的过程是胞吞过程,该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B错误;C、适当降低细胞外的pH,膜内外H⁺浓度差增大,细胞排出Na⁺的能力会提高,C正确;D、将细胞溶胶中的Na+运入液泡后,液泡中渗透压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错误。故选C。18.下图是某XY型动物生殖器官中的两个细胞,其部分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分布如下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前期Ⅰ,发生过染色体互换B.图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图乙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A、a的出现是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结果D.2、4染色体的形态存在差异,但两条染色体上仍可能存在相同或等位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I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I过程: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锺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锺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分析图甲,没有出现联会现象,由此可知,图甲不能表示前期Ⅰ,A错误;B、分析图乙,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质基质均等分裂,且发生在XY型动物生殖器官中,故图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C、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A、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且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I,图示为减数分裂Ⅱ,C错误;D、2、4是性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故2、4染色体的形态存在差异,但两条染色体上仍可能存在相同或等位基因,D正确。故选D。19.科研人员合成了具有植物激素相似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GR24。为了研究GR24的作用,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如图甲的实验,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AA和GR24应加在图甲的琼脂块A中B.由图乙推测GR24对侧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C.实验结果可说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两重性D.实验结果说明NAA与GR24对侧枝生长具有协同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实验中所添加激素的类型和培养时间对侧枝长度的影响,自变量是添加激素的种类和培养时间,因变量是侧枝长度。【详解】A、NAA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由A端运输到B端,故实验处理时,NAA和GR24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A中,A正确;BD、分析图乙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几乎不起作用;单独使用NAA对侧枝生长起着抑制作用;NAA和GR24同时使用,对侧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由此可推知,GR24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说明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协同作用,BD正确;C、两重性是指植物激素在高浓度和低浓度时的效果相反,如植物生长素对茎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本题没有同时提供NAA和GR24在高低浓度下的效果,不能说明NAA和GR24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C错误。故选C。20.为分析某植株开花所需的光照条件,某学生利用黑箱子及台灯进行四种处理(处理周期为24小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甲:光照10小时乙:光照17小时丙:光照10小时后黑暗中期光照15分钟丁:光照17小时,茎24小时遮光A.由实验可知感受光照的部位是叶片B.感受光周期变化的物质是成花素C.由丙可知黑暗处理过程中光照能中断黑暗的作用D.依植株开花对光周期的需求,可推断该植物为短夜植物【答案】B【解析】【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较为丰富,可感知光信号,其结构发生变化,再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影响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详解】A、茎24小时遮光仍能开花,说明感受光照的部位是叶片,A正确;B、感受光周期变化的物质是光敏色素,B错误;C、丙中,光照10小时后黑暗中期光照15分钟,植物仍能开花,说明黑暗处理过程中光照能中断黑暗的作用,C正确;D、甲光照10小时不开花,乙光照17小时开花,说明该植物开花需要长日照,可推断该植物为短夜植物,D正确。故选B。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银离子可以积累于植物体内,扰乱植物生理代谢。以豆科植物红车轴草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AgNO3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把红车轴草幼苗分别置于0、29μmol∙L-1(低浓度)、588μmol∙L-1(高浓度)的AgNO3溶液内,处理3d后对光合作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光合色素的作用是____,因此叶绿素的含量直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由图可知,高AgNO3浓度下,叶绿素含量____,这可能是因为AgNO3抑制了叶绿素合成酶的活性,也可能是银离子竞争性地替换了叶绿素中的____元素;而在低浓度AgNO3处理下,因红车轴草对____的吸收增强,导致叶绿素含量和____的合成增加,光合速率提高。(2)从能量角度分析,光反应是一种____反应。光反应的产物有____和O2。CO2还原成糖的一系列过程称为____循环,此过程在____进行。(3)在高浓度AgNO3处理下,红车轴草幼苗胞间CO2浓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进一步观察发现,随着高浓度AgNO3处理时间延长,红车轴草的叶片会发生萎缩,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答案】(1)①.吸收、传递、转化光能②.降低③.Mg(镁)④.N(NO3-)⑤.固定CO2的酶(或相关酶/相关蛋白质)(2)①.吸能②.ATP、NADPH③.卡尔文④.叶绿体基质(3)①.高浓度AgNO3抑制固定CO2的酶活性(相关酶活性)/高浓度AgNO3使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ATP、NADPH合成下降,导致固定CO2的能力下降②.高浓度AgNO3使细胞渗透失水【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场所为类囊体薄膜,光反应的产物有氧气、ATP和NADPH,其中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产物为糖类有机物。【小问1详解】光合色素的作用是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由图可知,高AgNO3浓度下,叶绿素含量降低,可能是因为

AgNO3抑制了叶绿素合成酶的活性,也可能是银离子竞争性地替换了叶绿素中的镁元素,因为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在低浓度AgNO3处理下,为其提供了N,因此红车轴草对N的吸收增加,导致叶绿素含量和相关酶的合成增加,光合速率提高。【小问2详解】光反应可以吸收光能,因此为吸能反应,光反应的产物有ATP、NADPH和氧气,CO2还原成糖的一系列过程称为卡尔文循环,也称为碳循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小问3详解】在高浓度AgNO3处理下,高浓度AgNO3抑制固定CO2的酶活性(相关酶活性)/高浓度AgNO3使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ATP、NADPH合成下降,导致固定CO2的能力下降,因此红车轴草幼苗胞间CO2浓度上升,而高浓度AgNO3处理时间延长,红车轴草的叶片会发生萎缩,其可能的原因是高浓度AgNO3使细胞渗透失水。22.cAMP(环化一磷酸腺苷)是由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环化而成的一种细胞内信号分子。在肝细胞中,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能促进cAMP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在卵母细胞中受其他信号分子调节,cAMP含量升高会对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有抑制作用,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肝细胞中,肾上腺素应该是信号分子____(填“1”或“2”),其受体分布在细胞膜上,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功能。(2)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除了肾上腺素外,还有____、____。另一种已知信号分子与上述激素为拮抗关系,推测此信号分子最可能是____,该激素由____细胞分泌。(3)由图推测人进食后血糖调节途径为:进食后血糖升高,信号分子2分泌增加作用于S2蛋白,G2蛋白抑制酶A,导致____减少,酶P处于抑制状态,肝糖原分解减少。(4)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初级卵母细胞开始减数第一次分裂,据图可知此时信号分子____(填“1”或“2”)起主导作用,酶P处于____状态,由此判断该信号分子____(填“是”或“不是”)雌激素。【答案】(1)①.1②.信息传递(或信息交流/识别)(2)①.胰高血糖素②.糖皮质激素③.胰岛素④.胰岛β(3)cAMP(或ATP分解)(4)①.2②.抑制③.不是【解析】【分析】血糖调节过程: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服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小问1详解】肾上腺素是激素,激素可以作为信号分子随体液运输。其受体分布在细胞膜上,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小问2详解】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以及胰高血糖素,它们与胰岛素是拮抗关系,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血糖升高,信号分子2分泌增加作用于S2蛋白,G2蛋白抑制酶A,导致ATP的分解减少,酶P处于抑制状态,肝糖原分解减少。【小问4详解】由于酶P能抑制减数分裂,因此初级卵母细胞开始减数第一次分裂,信号分子2起主导作用,酶P则处于抑制状态,由此判断该信号分子不是雌激素,因为性激素的受体在膜内。23.近几年来,每到3月底4月初,三叶虫萤形成的绚丽“萤火”照亮了丽水市九龙湿地。三叶虫萤生存需要高质量稳定的栖息环境,它们在夜晚发出闪光进行种内通信交流、求偶等。研究发现三叶虫萤种群密度与郁闭度(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密切相关,结果如下表。调查点编号种群密度/(只·m-2)郁闭度/%土壤含水量/%10.23734.6420.74232.5331.34437.6642.15733.4754.36333.3264.47236.4675.27543.6287.17743.8798.28647.161010.29445.26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分析,随郁闭度升高,种群密度____,原因是较高的郁闭度可以____,为三叶虫萤创造适宜的夜晚活动空间。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区域能够吸引更多的成虫前来聚集产卵,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相对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提高种群的____。(2)三叶虫萤幼虫主要以蜗牛为食,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___。它们利用嗅觉或味觉找到蜗牛的过程主要依靠____信息。(3)上图是三叶虫萤某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去向,图中a~g代表能量值(J/m2·a),I~L代表能量用途。图中K表示____,若蜘蛛的同化量为h,则从三叶虫萤到蜘蛛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计算后发现,该能量传递效率小于10%,请解释原因____。(4)要研究三叶虫萤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场所、食物、天敌以及____,该湿地中三叶虫萤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有利于____。(5)近年来,三叶虫萤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请从保护三叶虫萤的角度分析,游客在观赏时不宜____。A.保持观赏距离 B.使用闪光灯拍照C.投放大量食物 D.用诱光灯诱捕【答案】(1)①.上升②.遮蔽月光和人造光③.出生率(2)①.消费者②.化学(3)①.三叶虫萤净次级生产量(或三叶虫萤的用来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②.h/b×100%(或h/b)③.陆生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大约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上述比值仅是某一条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4)①.和其他生物的关系②.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5)BC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功能则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小问1详解】由表可知,随郁闭度升高,种群密度上升,因为较高的郁闭度可以遮蔽月光和人造光,为三叶虫萤创造适宜的夜晚活动空间。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相对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提高种群的出生率,因为水分充足有利于动物的繁衍。【小问2详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为消费者,用嗅觉或味觉找到蜗牛的过程主要依靠化学信息。【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K是三叶虫萤的用来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代表其同化量。若蜘蛛同化量为h,则从三叶虫萤到蜘蛛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b,若该能量传递效率小于10%,可能原因是陆生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大约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上述比值仅是某一条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小问4详解】生态位的研究是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场所、食物、天敌以及和其他生物的关系,该湿地中三叶虫萤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的生物充分的利用空间和资源。【小问5详解】保护三叶虫萤的角度分析,游客在观赏时应尽量保持距离,不用闪光灯拍照,不捕杀也不大量投食,故BCD正确,A错误。故选BCD。24.某种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正常肢(D)和短肢(d)、长触角(A)和短触角(a)、长翅(E)和残翅(e)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控制触角长度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者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组别PF1实验一正常肢(♀)×短肢(♂)正常肢:短肢=1:1实验二长触角长翅(♀)×长触角残翅(♂)长触角长翅(♀):长触角残翅(♀):长触角长翅(♂):长触角残翅(♂)=2:2:1:1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亲本正常肢(♀)为____(填“杂合子”或“纯合子”)。为了探究控制肢型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可取F1正常肢雄虫和短肢雌虫杂交,若子代____,则控制肢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可判断控制肢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也可取F1中____雄虫和____雌虫杂交,若子代只有雄性出现短肢,则控制肢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实验二中,只考虑触角的长短,F1的表型及比例____,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写出实验二遗传图解(只考虑触角的长短)。____(3)通过实验二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让实验二F1的长触角长翅(♀)与长触角残翅(♂)随机交配,写出F2的表型及比例____。【答案】24.①.杂合子②.雌性均为正常肢,雄性均为短肢③.正常肢④.正常肢25.①.长触角(♀)︰长触角(♂)=2︰1②.XaY个体不能存活③.26.①.能②.控制翅型的基因与控制触角长短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③.长触角长翅(♀)︰长触角短翅(♀)︰长触角长翅(♂)︰长触角短翅(♂)=4︰4︰3︰3【解析】【分析】由实验二可知,控制触角长度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长触角雄和长触角雌杂交,子代长触角雌:长触角雄=2:1,可判断亲本基因型为XAXa×

XAY,且子代隐形纯合致死。小问1详解】正常肢(D)和短肢(d),实验一正常肢(♀)×短肢(♂),F1正常肢:短肢=1:1,属于测交,则实验一亲本正常肢(♀)为杂合子。若控制肢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子代正常肢基因型为Dd,短肢基因型为dd;若控制肢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子代正常肢基因型为XDXd和XDY,短肢基因型为XdXd和XdY。为了探究控制肢型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可取F1正常肢雄虫和短肢雌虫杂交,若子代雌性均为正常肢,雄性均为短肢,说明与性别相关,则控制肢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可判断控制肢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也可取F1中正常肢雄虫和正常肢雌虫杂交,若子代只有雄性出现短肢,则控制肢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小问2详解】已知控制触角长度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二中,只考虑触角的长短,F1的表型及比例长触角(♀)︰长触角(♂)=2︰1,可判断亲本基因型为XAXa×

XAY,子代雄性没有短触角,说明XaY个体不能存活。实验二遗传图解为【小问3详解】由于控制翅型的基因与控制触角长短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已知控制触角长度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