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

和酋邦模式两种。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

,商代称王

。周代称王也称天子。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王室的经济方面义务是象征性的。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中国古代职官的异途选任制度有恩荫制和赀选制。秦的谏官设置,有谏议大夫和给事中。皇帝制度创建于公元前221年,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中枢。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都要服兵役。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我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大致形成于汉代,称“致仕”或“告老”。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汉代仍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23岁以上56岁以下皆需服兵役2年。同时,也实行募兵。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廷尉、尚书台、御史台三足鼎立的中央司法机构布局。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独立的言谏机构门下省,而监察机构则以御史台和司隶为主要机构。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将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是元朝,省以下有路、府、州、县。宋朝时作为言谏机构门下省,其职权大致有言谏和审驳两项。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财政,彼此不相统属。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在任官形式上,凡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叫做“特简”,由大臣互推任用的叫做“会推”,保荐特殊人才请求破格录用,称为“密保”。宋朝时由三方分掌军事,其中调动军队权归枢密院,军队指挥权归“三衙”,而兵部只负责军事行政和军需供应。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其首席衙门,其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

,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明朝评论官员任期内的工作态度叫考满,针对需要处理的官员的审查叫考察。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清朝的地方监察官员中,省以上的是总督,一省的是巡抚,道级的为巡道。清朝的地方监察系统中,省以下的有按察使司和巡道。清朝规定,凡是参加乡试的,必须先经过童子试,取得生员的资格。清雍正时为及时处理青海战事,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后来逐渐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体制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海军的诞生的是近代化海军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1926年7月1日,大元帅府正式改组为国民政府,它是以政党政治为基本特征的。二、多项选择题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A.群队B.部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A.燧人B.伏羲C.神农。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

A.华夏集团B.东夷集团C.苗蛮集团等三大集团。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A.朝觐B.纳贡D.兵役等义务。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A.宗法制B.分封制。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D.宫廷机构。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A.司土(徒)B.司马C.司工(空)。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

A.大谏B.大田C.大司马D.大理和大行。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A.大理B.司寇C.廷尉。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

A.玺B.印C.符D.节。三国时的“三公”是

A.太尉B.司徒C.司空。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A.皇位继承制度B.后宫制度D.皇位世袭制度。秦朝并称“三公”的是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

A.大司空B.大司马D.丞相。汉代有A.女御长B.宫长C.宫中学事史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

A.降薪B.贬职C.免官

等。汉代的蓦兵有A.北军八校尉B.南军朝门C.羽林军士D.勇敢。汉代对官员的奖励有A.增秩B.升官C.赐爵。两汉在职官选任制度上实行A.察举B.征辟。魏晋南北朝时,地方行政区分为A.州C.郡D.县。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A.西汉B.东汉C.唐等朝代。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A.东汉C.唐D.明朝为最。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B.传宣旨意D.听讼

的权力。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

B.锦衣卫C.东厂D.西厂。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

B.太师C.太傅D.太保,他们并无实权。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

。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A.大理寺B.刑部C.御史台构成。隋唐中央御史机构的职责有A.纠举百官违法行为B.推鞫狱讼C.审察朝仪D.纠举百官失职行为。唐朝科举考试的常科中以B.明经C.进士最为主要。唐朝官吏俸禄主要由A.土地B.实物C.货币组成。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

A.大理寺卿B.刑部尚书C.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A.册授B.制授C.敕授D.旨授

等。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

A.品B.阶C.勋D.爵。宋朝御史台机构由A.台院B.殿院C.察院构成。宋朝的军事权由

A.枢密院B.三衙C.兵部分掌。宋代的科举分A.乡试C.殿试D.省试几种。宋朝为确保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实行B.糊名C.誉录制度。宋朝御史台的职权主要有A.纠弹官邪B.稽查经济非法C.推鞫冤狱。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有A.路(道)B.州(府)D.县三级。元朝军队分A.宿卫军B.镇戍军C.屯田军。明代通政使司的职责主要有A.出纳帝命B.通达下情C.受理各部门的正式章奏文书D.参与要政。明代六科给事中的权限有A.封驳权B.劾奏权C.司法权D.言谏权。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

A.布政使司B.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C.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

。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

A.省B.府C.道D.县。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A.地方军事化的形成B.督抚专权。清荫叙分为A.恩荫B.难荫C.特荫三种。清朝的军队前后有A.八旗兵B.绿营兵C.防军D.练军。3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

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为代表的经世派。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

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谭嗣同。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

A.湘军B.淮军的组建。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A.常备军B.续备军C.后备军。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

B.《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

A.内阁制B.总统制C.洪宪制几个阶段。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

A.皖B.直C.奉

等派系。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A.军政时期B.训政时期C.宪政时期等时期。三、辨析题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答:正确。王权虽然主要是由战争发育起来的,但它在形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从传统文化中为自身寻找合理的支撑点,酋长借助巫术来统治部落的方式被继承下来,巫术或巫教也就成为王权所发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王权以政治整合达成了对巫术的整合,又以整合起来的巫术帮助其实现更稳固的政治整合,于是,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形态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形成了,这也成为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答:正确。周公所开创的封建诸侯以强化周王室对各地控制的政策,在周公以后已经成为西周最根本的各级政权营建形式。各诸侯国也纷纷仿照王室分封的方法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低一级的分封,并以此作为强化自己对分国各地控制的有效手段,于是分封在西周便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成为由中央到地方,甚至基层的各级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答:错误。世袭制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已将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局限于皇帝家族内部,但仍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皇族内部的与异姓野心家合谋夺嫡争储的各种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而这正是皇权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影响。答:正确。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代替,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答:错误。唐代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审讯,谓之“三司受事”。而若有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1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答:错误。经世派首次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未能在社会上层和高层引起足够的影响,更未能引起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清政府的重视。就1840年至1860年的整个中国精英社会来说,尚未形成真正的民族危亡感。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答: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一般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行使政权,但临时政府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从夏朝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看,夏朝的建立具有划时代意义。答:正确。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种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的确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明清时皇权被进一步强化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答: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皇权的登峰造极。战国时与西周春秋一样,实行军政合一制。答:正确。西周时期,诸侯和卿大夫为地方政府首脑,同时也兼有当地最高军事首脑的身份,所以,在分封制下,实行的是军政合一制。到春秋时仍然延续这一制度,在某些国家如晋国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答:正确。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唐代政事堂会议的确立标志着三省制的运行模式完全建立。答:正确。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为下属机关承认。政事堂是真正的宰相机构。至此,三省制的运行模式完全建立起来了。隋唐的门下省的职掌与两汉时没有区别。答:错误。隋唐时期有原来的独相制转变为三省制,原来由丞相行使的封驳权也转由门下省行使,于是,门下省已由两汉时单纯履行进言献纳的纯谏议机关,演变成为兼有谏议、封驳(立法监察)等多重权力的机关。明朝内阁的权力与六部一样具有足够的合法性。答:错误。汉唐宰相对一般性政务有独立处分权,掌握部分国家最高决定权,这一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法律和法制本身即赋予其领导、协调整个国家官僚系统的职责和权力,但明内阁却没有法定的干预其它各个职能部门的权力,其主持政务、领导或协调各部、院、寺工作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合法性,因此,有明一代,内阁和六部之间的权限纷争一直没有停息。宋朝的军政大权由枢密院独领。答:错误。宋朝军事权有枢密院、三衙、兵部等三方分掌。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长官称枢密使,由文官担任,名义上与宰相对掌文武,但它只掌理天下兵籍和调动军队的符契,无指挥军队的权力。军队的指挥权归“三衙”,其中殿前都指挥使地位略高,但与其他两衙一样都只有统领军队训练和作战的权力,而没有军事调动权。兵部主要负责军事行政和军需供应。在明朝的司法审判中,“圆审”就是“三司会审”。答:错误。凡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组织联合审判,称“三司会审”。如果有特别重大的案件,不仅“三法司”的主官要联合主持,还要组织其他五部尚书及通政使参与,这就是“九卿会审”,又称“圆审”。清政府预备立宪目的是为了国家与国民利益。答:错误。在革命派看来,清廷的立宪活动内容太多的不平等因素。立宪的根本目的不是中国国家利益与国民利益,而是为更好的维护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与宪政的民主本意相去甚远。它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上层满族贵族根据自身的利益划定宪法内容,不可能充分表达人民的意愿与要求。满族贵族作为少数征服者控制着政权,他们所操纵的立宪活动,也不可能充分反映广大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意愿与要求,所制定的“宪法”必然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内容。《新约法》时期的中央政治体制是民主制。答:错误。袁世凯通过《新约法》改组了政权,改变了政体,巩固了自己的总统地位与独裁权力,取得了如同封建帝王一般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终身享有“皇位”并可世袭的权力,使《新约法》时期的中央政制,完全由民主返回专制。四、简答题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国家的特征有哪些?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的中心。这是国家产生的首要标志。(2)出现保证这一最高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的,包括诸如官吏、监狱、法庭、军队等。(3)出现为维持这一权力中心及其各种机构存在和运行的税收制度。(4)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阶级分化。(5)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6)已经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军爱意识形态。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答:当时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是:(1)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构成了孙氏族—子氏族—宗主氏族—联合体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组织结构形式;(2)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3)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而政治组织由肯定血缘关系和血统优势。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领袖,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为什么说商代王权合法性观念完全是巫术思想的产物?答:首先,从都城的选择上来看,商人灭夏不久就在夏人控制中心建都,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夏王朝的活动中心地处河南偏西一带,在古人眼中正是“天下之中”,先天就有神圣的意味。

其次,商王通过对青铜器的独占实现对巫术的垄断,并以此为王权赢得普遍认可的合法效力。再次,以对巫术的独占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一传统,在商代时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完善。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些?答:明朝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2)在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宰相这一中间机构被撤消,决策机构与职能部之间直接联系;(3)皇帝之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两宋中央监察机构有什么变化?答:秦汉以来,台谏之权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在隋唐时期,言谏之权归门下,监察之权归御史台。两宋时,言谏之权渐由门下转移到御史手中,御史不仅以纠弹之任成为“天子之法官”,而且以言谏之责成为“天子耳目”。这种台谏合一的结果,是御史在国家体制的运转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对行政等权力构成了相当大的制约力量。魏晋南北朝形成的三省制度对我国以后的官僚体制有何影响?答:魏晋南北朝形成的三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要变化,对以后官僚体制有着重大的影响。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被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替代,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长期互动的结果。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简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后果。答:(1)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整个分封大体以黄河为中轴,以永定河与淮河为两翼,呈椭圆型分布,各诸侯国就是将这三条弧线串联起来的一个个点。它们护卫着周族势力中心地带与东方的联系。(2)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他们或为文王后裔,或为文王直系,或为周开国的主要伙伴,或与周人有联姻关系,异姓分国无论在所处位置,还是数量上均无法与同姓国相比。(3)从分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后果:①是周族的由西向东的大迁徙。②是原居住于中部的殷人向周边地区的大扩散。最终的结果是促使新的地方性文化的形成——封建制以政治强力迅速打破当时各民族间的壁垒,使其在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域内逐渐融合,终于在数百年后形成了不同于周边野蛮民族的华夏族。简述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答:(1)早期改良主义者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2)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纲领性主张,并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方案的转变。(3)但是,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宋朝统治者是怎样强化中央集权的?答:(1)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将强化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2)根据宰相赵普的建议,赵匡胤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中央之权又全部集中于皇帝手中。(3)宋将各级文臣武将的事权加以分割,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考课院和审官院等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而宰相权力则被分割限制。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个共同特点。(1)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2)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答: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变化:(1)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在御史中丞之上,凡中都州郡,无论亲贵、重臣,上之副臣相,下之百官,甚至包括御史中丞等监察官,都在其监督纠察之内;(3)设置司隶校尉,逐渐成为权势显赫的监察机构。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答:(1)军机处后来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2)军机大臣几乎每天都要入值办事,共同商议朝政。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大臣起草召旨,有的先下内阁,有的则不经过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3)各地督抚的奏章,也经由军机处直达皇帝。(4)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和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既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又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唯一法官,还是国家“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2)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一套专职的审判机构,但都从属于行政机构,各级的行政主官同时承担着地方各级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警察局的“局长”或“探长”,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简述古代赀选的原因及所反映的性质。答:古代赀选的实施因有可能打破士大夫阶层对职官的垄断,且难以与儒学意识形态相适应,一直受到士大夫社会的批评,但或是因为国家财政的压力,或是出于皇帝私人对财富的需要,赀选一直没有被真正废止。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事实上是十分脆弱的,它尚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以应付各种突发的自然或社会灾难,不得不以赀选的方式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补充手段;另一方面也说明,专制性皇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国家公共性权力转变为掠夺社会和垄断稀缺资源的工具,这是它的本质所在。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特点?答:(1)这些改革的保守色彩相当浓重,很难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要求;(2)改革过多地考虑了满族贵族的利益,对减缓日益加剧的满汉矛盾并无直接的作用;(3)这些改革都是在社会各阶层千呼万唤、历尽艰难之后才作出的,很难让国人相信清政府有改革的诚意,对解决清政府日益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并无多大帮助。《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答:该大纲是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法,是一种临时宪法。其特点有:(1)实行严格的总统制。(2)临时政府立法机关为一院制参议院。(3)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意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宪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虽然并非永久宪法,确实选举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依据。它的制定,宣告了封建君主制的灭亡。正如秦孝义评价的那样:“这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不仅是中华民国创建时期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而且在纷乱的政治环境中,具有初步的整合作用。至少在对抗清室及袁世凯的反扑过程中,具有团结各省力量的效果。”但是从宪法的立场来看,则颇多疏漏之处,如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司法机关组织,以及大纲修改手续等均未规定,严格的说,“还算不得是一部周延而民主的宪法”。清朝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有哪些?答:从清代地方监察系统的情况可以看出,事实上,地方上并不存在独立的、专职的监察机构,监察权如同其它司法权一样,统统包容于行政权之中。巡抚(总督)作为地方最高的行政长官,具有地方最高的监察权。按照清代的法律规定,督抚有推荐下属的权力,但他必须对自己推荐的官员行为负责,如果他们出了问题,推荐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其下属的监察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针对他自己的。至于按察司的主要职能是司法层面,已变成了一个省级的身兼检察院、法院和警察局多种功能的机构,于是,在清代地方上事实存在着检察缺位问题,这就不难理解清代吏治腐败问题为何难以克服。简述汉至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的特点。答:汉武帝以后中央司法权逐渐分散,至魏晋南北朝开始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廷尉、尚书台、御史台三足鼎立的中央司法机构布局,但从总的来看,还没有完全制度化。案件的审理有时还用“杂治”的方式,或组成由各种官员参加的联合法庭做出判决。其地方司法制度一如汉代,但汉代时产生的所谓“八议”,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法典化,形成了所谓“官当”制度。为什么说我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发展到宋代已基本成熟?答:自秦汉以来的行政与司法合一的情况在宋代有所加强。这主要表现在宋中书省也有权论证刑名,枢密院也有权参与审理。宋代在地方也设有协助主管进行司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在诉讼制度方面,宋代第一次对民事和刑事案件作出了区分。宋代司法制度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审”与“判”两分,规定州、县对较严重的犯罪只有初审拟判权,终审权归中央,中央大理寺、刑部各由详断、评议分别找出适用法律,由长官作出判决。此外,宋朝诉讼制度还有了时效、审限及司法检验等详细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发展至宋代已基本成熟。中央集权通过哪些方法来维持其存在和运作的?答:中央集权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维持其存在和运作的:(1)中央通过掌握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2)在体制设计上,压缩地方行政单元,并尽量分散其事权;(3)通过全权控制和支配地方财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以及种种任官制度的设置来避免地方势力的形成。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关系以及国民政府的性质是什么?答: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关系:(1)国民政府的根本大法由国民党制定。(2)国民政府的权力也渊源于国民党。(3)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及政策,皆由国民党制定。(4)国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及其治国政绩须受党的监督。总之,国民党统治时期实际上实行的是“党治主义“,并以此形成了一套“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理论与制度。国民政府的政权由国民党的代表行使,国民政府由国民党产生,政府要向国民党负责,国民党在国民政府中,处于独裁统治地位,起着决策的作用。国民党是国民政府实行党治的基础,国民政府乃是国民党施行“党治”的总枢纽。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答: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主要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两部分。其特点有:(1)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三派联合政权,其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临时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五、论述题怎样分析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的原因?答: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尽管历朝政府对宦官参与朝政可能带来的危害都有明确的意识,也在制度上作了种种努力,但仍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外朝官一般有家族和师友背景,一些势大权重的朝臣也确实有可能夺取皇帝的权位,因而他们很难赢得皇帝的衷心信任。宦官作为服侍皇帝私人生活的奴才,一般没有家族背景,在皇帝的眼里,对皇权并不构成威胁,故往往得到皇帝的信任与纵容。(2)宦官与皇帝朝夕相处,比外朝官更有机会摸透皇帝的禀性,投其所好,易讨得皇帝欢心,也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3)从制度设置上看,随着历史的演变,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向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这就失去了能够于宦官相抗衡的体制力量。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答: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1)秦汉以来,中国已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一直没有能创造出相应的职官选任制度。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职官选任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也意味着地方机构的人事权被压缩,豪族也失去了通过影响和操纵职官选任间接影响政府行为的渠道,这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持续维系和政治稳定。(2)三代时政教合一的体制结构虽然在西汉时已被复制过来,但有利于儒学意识形态的社会激励机制还处于草创阶段,特别是东汉末期以后,佛教与道教的传播,造成了三教并存的局面,进而造成了儒学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的弱化。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虽然唐代科举首重的还是与儒学意识形态关系不大的试赋,但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3)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而考试成绩作为量化标准,更能避免选任时个人的主观性,有利于政府运作过程的客观化和理性化。(4)科举制实施后,许多下层社会成员有机会通过考试改变身份,因而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宋以后,凝固的等级制已被流动性极强的等级制所代替。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转型的局限性及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仅就政治层面来说,转型主要表现在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取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凝固不变的“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上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但是上述变化并没有使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发生根本改变,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由于中央集权代替了分封制下的分权体制,为君主个人权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主义使君主个人的垄断利益不仅完全地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还凌驾于君主家族和贵族集体利益之上。上述政治转型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文官制度的成熟等技术角度来看,存在着显著的进展。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是在中国既定传统所允许的范围内的一次重要转变,但它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发生根本改变,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怎样理解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答:在中国古代,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皇帝都被认为是“有国者”,“朕即国家”的含义有两个:一是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的最终拥有者,二是皇帝是国家一切政治权力的拥有者,掌握全部国家主权,宰相及官僚系统的权力都来自于皇权的授予。治理国家,皇帝必须依靠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不论相权在历史上曾经怎样强大,它都只是来自于皇帝而不是人民的权力让渡,它既不可能有“民主”的性质,也不可能具有外在于皇权的独立性。在中国历史上,相权的最终衰落正是因皇权与相权这一根本的关系性质所决定的。正因为皇帝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法律上都是国家全部权力的拥有者,他便不可能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约制,任何试图在皇权与相权之间建立明晰严格的法律关系,借以厘定皇权与相权的活动范围于权限,都注定是徒劳无功的。皇帝有权突破任何法定限制,更有权废除和制定任何法律。为什么说皇权时典型的全能型权力?答: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皇帝一直保持着对社会的超经济强制权力。他可以任意没收臣民的土地和其它财产,任意制定税种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或皇族成员的个人消费,可以通过立法或其它法外手段,直接干预国内的社会经济生活,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垄断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他可以暴力手段确定国家宗教,并以国家强力消除异端活动。他可以对意识形态内部的分歧作出权威性裁决,以维护意识形态的一统性。再次,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他掌握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掌握着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同时也掌握着国家军事力量的最高指挥权。总之,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上,整个政治机构都可以看作是皇权下的执行机关。最后,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从制度设置上看,中国古代发展出了十分庞大的官僚机器,但这个机器的操作者却是皇帝,换言之,一切决定权不是掌握在这个机器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试述宋朝监察权的扩大对政府运作过程的影响。答:宋朝在尽量分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的同时,扩大了监察系统的权限。其后果是带来了两宋言路的开放、士大夫“清议”的活跃,并深刻地影响了两宋的政府行为。言路的开放,使主持政务的宰相直接暴露于监督和批评之下,使得政府行为在士大夫阶层中有了更多的“公开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权臣的出现,这不仅有利于凸现皇权,也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但是由于这种监察权的行使还缺乏科学缜密的规则其消极的地方也特别明显。由于允许言官“风闻奏事”且“清议”总是站在御史一方,言事者往往能因“勇于进言”猎取社会声望,这直接鼓励了言官对政府权威人物及其政策的随意指责和批评。言官与主持具体政务的宰相和执行系统之间的激烈冲突,在两宋时期持续存在。监察权的膨胀也会影响皇权的运用效率,给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带来不便。在这种情况下,皇权所能做的最多是在这两者之间取得某种程度的平衡,这种微妙平衡的获取,主要取决于皇帝个人的精明程度和驾御官员的能力,因而在两宋和明代,执行系统与监察系统能够保持平衡而不影响政府工作的时候往往不是很多。监察权的扩大不仅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有时还会在朝臣和士大夫阶层中引发致命的分裂。这种分歧不仅有转变成难以弥合的感情裂痕的危险,更有扩散为一个集团与另一个集团的严重对立的可能。两宋时期和明代的“党争”都很严重,这与宋明言路过于放任有一定的关系。从洋务运动出现的思想背景与意义,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答: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扩大,使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僚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要求中国应把握变局的时机,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首先不要惧怕与外国人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外国,只有了解外国才能因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