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南华中学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南华中学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南华中学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南华中学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南华中学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天津南华中学高二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传记,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

潘建冰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啬,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

自述《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老人见到

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

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搬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

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

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

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

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

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

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

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

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

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做“纸皮”。一般的人

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

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

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

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

候,他笔池里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

却又告诉我们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

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二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

“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上世纪50

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他的妻子生

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

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

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

许家老大。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从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

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

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从来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

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

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

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1937年全面抗战

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

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

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

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

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

恐不祥。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

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摘自《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27岁开始拜师学诗、学

画,57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

事。60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

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

还价。

(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

齐白石,齐白石却

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

B.齐白石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一幅画完成,他笔池里的水依然清

澈见底,能够把墨

用得如此巧妙、节约,境界非常之高。

C.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

能再穿了才丢弃,

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

D.齐白石对自己的学生从不吝啬,他不但送画给学生,还偶尔去学生家走走,关照

一下学生生活,对

求学者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最值钱”的画技。

E.本文围绕“吝啬与慷慨”来选材,介绍了绘画大师齐白石颇具天真童趣的事迹,

展现了他非凡的人

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2)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齐白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4)作为一位享誉海外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却留下了“吝啬”的话柄,你是如何看待

齐白石的“吝啬”的?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2(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12(2).写黄永玉是黄永玉的亲身经历真实地说明齐白石的近乎吝啬的节俭。写曾

熙是将曾熙与齐白石进行对比,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写程砚秋是将程砚秋同齐白

石进行类比,揭示了时代背景,写出了齐白石保持民族气节的不易,表现了具有血性的中

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12(3).①生活节俭。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在穿

着方面“从一而终”;在纸皮和包装纸上起画稿;惜墨如金,用墨精细,每一笔的墨全部

用完才去洗笔。②关心学生,慷慨大度。送学生车钱,关心学生家人,送学生画;作画从

不避人,画技毫无保留。③他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坚决维护个人尊严。不因钱财而出卖

自己的人格,坚决不接受敌伪的拉拢。

12(4).①齐白石的“吝啬”是假吝啬真节俭,是念物力维艰、节俭度日的表现。

我们应该提倡节俭。②齐白石老人是真正过过穷日子的人,是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

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道理的人。更难得的是,齐白石老人最终功成名

就,进入“得志者”的行列,却不“得志而忘形”,永远保持农家子弟淳朴与节俭的本

色,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了。而他假吝啬之外的真慷慨,又让我们看到了齐白石

的另一种高尚境界。③当今社会稳定富足,我们享受生活,但我们无权浪费。贫穷需要节

俭,富裕更不能忘节俭。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

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12(1).

试题分析:A项,“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属主观臆断。C项,“这一点

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错,葛朗台是真吝啬,齐白石是节约俭省,而非真吝啬。

E项,“天真童趣”说法不准确,文章主要介绍的是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只有齐白石为

许麟庐的大儿子画青蛙这一事略显其“天真童趣”。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o

12(2).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传记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文中的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到

烘云托月的作用,是为表现主要人物形象服务的。学生要找出次要人物的相关语句,从具

体事件中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1段中通过黄永玉的自述可以看出齐白石的节俭。第

10段用“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来衬托齐白石对待学生

倾囊相授,毫不保留。第12段写程砚秋坚决不给敌伪演戏,是为了突出两人相得益彰,

坚守民族气节。

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3).

试题分析:做好此题,要把握好文本的内容。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题目中

得出两部分,文中1--6段写了齐白石的吝啬,8—-10段写了齐白石的慷慨,11—12写

了齐白石的民族气节。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齐白石老人的

形象特征。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4).

试题分析:做好此题,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相关链接提供的信息。相关链接中写了齐白

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的情形,这些成为他日后的极度节俭的原因所在。文章开头部分用

具体例子详细介绍了他是如何节俭的,从吃、穿、用度等方面做了说明,我们在看似吝啬

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真正的节俭,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的优良传统。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

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

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

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

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

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

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

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

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

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

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

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

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

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

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

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

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

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

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

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7.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中国

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种朴实

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

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了“孔

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

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无可辩

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面有

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

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

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由思想

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他使中

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浩荡语

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参考答案:

7.D(“‘老庄’超过了'孔孟’”的说法太笼统,作者没有这样的观点。)

8.C(注意第三段“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一句中的“好像”一词。)

9.B(A.“幼稚的问题”不等同于“‘傻’问题"。曲解文意。C.“他使中国语文

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推断无据。D.注意最后一句对应的原文“岂止对孟子,他对

人生都很怀疑”。)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

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

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

“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

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

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

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

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

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

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

中的岷峨、江汉、当讨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

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

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

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

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

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

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

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

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

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

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

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

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

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

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

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

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

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当苏轼把故乡当作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当作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时,

故乡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C.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

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

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长期过着贬滴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

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

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

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

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

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

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

的故乡。

参考答案:

1.B2,C3.B

1.题干要求选出对“苏轼故乡观”理解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

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B.D项,

都是文中所指的内容;C项根据原文第三节“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

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可知

“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2.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

观点的理解。A项根据文本第三节“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

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

故乡”,因果关系不成立,加引号的“贬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贬低;B项根据文本第三

节“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

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选

项混淆范围;D项“泛化了的故乡”错,原文是“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

乡的故乡化”。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

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在根据原文第三节“此时

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可知''对故乡的情

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做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做故乡是为了表现苏轼乐

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而非对故乡情感的淡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三、朴胡诣洛阳,假校

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

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

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

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

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

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

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

侯,代壹督汉中。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住沔阳,平更为前护军,署琬府事。六年,琬还

住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

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

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

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

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

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

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

日,姬无武将之体,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十一年卒,子训嗣。(节选自

《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

7.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见:被、受

B.又领汉中太守领:管

领、统属

C.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宜:应当

D.往往论说不失其指指:指向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平有军事谋略、才干的一组是(3)

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②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

寇将军,封亭侯③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④魏延作乱,一

战而败,平之功也

⑤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⑥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

坐彻日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平善于用兵,计谋多。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屡次劝谏先锋官马谡,不要舍弃水源

驻军于山上。可惜马谡没有听从,打败于街亭。

B.王平虽然是后来投降的刘备,但对蜀国很忠诚。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作乱,正是因

为王平的功劳,魏延一战即被打败。

C.王平能坚持自己的意见。魏国大将军曹爽率军进攻汉川时,因为形势危急,许多将领

都很惊慌,有人甚至主张退守。王平力排众议,最终魏军退兵。

D.王平勤奋好学。他让别人给他读《史记》、《汉书》等纪传,借此来了解书中大意,

并能根据书中内容发表比较中肯的论说。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随杜渡、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⑵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参考答案:

7.D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等。D项中,“指”应通“旨”,要旨。

8.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

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②是说王平因功受赏,⑥表现王平的稳重性格。

9.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方法点拨】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

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街亭之战中,王

平是先锋官,而马谡任参军。

10.【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

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答案】⑴(王平)跟随杜潼、朴胡前往洛阳,代行校尉之职,随从曹操出征汉中,在

汉中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诣”“假”“拜”各1分,分别为前往、

代行、授官或被任命意,句意分2分。)

⑵王平生长在军队中,不会写字,所认识的字也不过十来个,而口授他人代写的书信,都

很有理论内容。(“生长”后省略“于”,翻译时要补充;“戎旅”是军队,第二个

“书”是书信;以上各点各1分;句意分2分。)

【参考译文】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县人。他本来在外祖母何家抚养,后来恢复王

姓。他跟随杜漫、朴胡前往洛阳,代行校尉之职,随从曹操出征汉中,在汉中投降刘备,

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228),他为参军马谡的先锋。马谡舍弃水源将部队

驻扎在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故而大

败于街亭。兵卒星散四处,独有王平所带领的一千人马,鸣金擂鼓坚守阵地,魏国将领张

郃怀疑他布有伏兵,不敢靠近紧逼。于是王平缓缓收集各营寨剩余人马,率领将士撤退。

丞相诸葛亮诛杀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剥夺将军黄袭等人所领兵卒,只有王平受到特别

的崇敬和重用,被加升为参军,统率五部兵马兼管屯营事宜,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为亭

侯。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兵围祁山,王平另率一支部队坚守南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

进攻诸葛亮,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攻克。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

在武功去世,蜀军全部退还,魏延作乱,一战即败,这是王平的功劳。于是他被升任为后

典军、安汉将军,协助车骑将军吴壹驻守汉中,又兼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237),王

平被晋封为安汉侯,替代吴壹督守汉中。延熙元年(238),大将军蒋琬驻守沔阳,王平改

任为前护军,代管蒋琬府中事宜。延熙六年(243),蒋琬返还驻守涪县,任命王平为前监

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军队。

延熙七年(244)春,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兵十余万进攻汉川,前锋部队已到骆谷。

当时汉中守兵不到三万人马,各位将领闻讯大惊。有人说:“现在兵力不足以抵御强敌,

理当退守汉、乐二城,遇到敌人让他进来,用不了多久,涪县的援军就会赶到。”王平

说:“不对。汉中距离涪县千里之遥,贼兵如果夺得关隘,便是我们的大祸。现在只宜先

派刘护军、杜参军据守兴势山,我做后援;如果贼兵分兵进攻黄金,我自率千人下山迎

击。用不了多久,涪县援军就会赶到,这才是上计。”只有护军刘敏与王平的意见相一

致,于是马上执行。涪县各军及大将军费祎从成都发兵相继赶到,魏军退还,正与王平原

来计策相符。当时,邓芝在东部边境,马忠在南部边境,王平在北部边境,都声名卓著获

有功绩。

王平生长在军队中,不会写字,所认识的字也不过十来个,而口授他人代写的书信,都很

有理论内容。他让别人读《史记》、《汉书》等纪传给他听,能了解书中大意,往往论说

起来不失其中大意要旨。他遵纪守法,言谈稳重,从早到晚,端坐终日,安静而无武将的

风度,然而他性情狭隘多疑,常自己轻看自己,并由此而受损害。延熙十一年(248),王

平去世,他的儿子王训承袭爵位。

【解析】略

5.文言文阅读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

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流(wo沾污)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

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

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

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

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

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

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

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

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

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

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讯:审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贷:借给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凡民所失,悉奏除之B.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秦伯说,与郑人盟

C贫无以为

养D.历数唐开元、天

宝时事以对

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愿以

十五城请易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

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

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C.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彳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

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彳夫赔偿损失。

D.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

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5分)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5分)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D(贷解释为宽恕)

5、D(以分别解释为“来”、“用”)

6、B(下令严处,杀一儆百与原文“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

类也”说法矛盾。

7、①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

②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举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文若,字立夫,眉山人。登进士第,分教潼川府。给事中勾涛荐自代,诏赴行在

所,高宗特旨通判洋州。洋西乡县产茶。使者韩球将增赋以市宠,园户避苛敛转徙,饥馍

相藉,文若力争之,赋迄不增。再通判遂宁府。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

募游者,振活甚众。又力请于朝,除田租二万一千顷,筑长堤以捍水势,自是无水患。秦

桧死,上访蜀士于魏良臣,以文若对。二十六年,以光禄丞召,改秘书郎,为《文思箴》

以献。自桧主和,朝论讳言兵,故文若以此风焉。迁起居郎。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

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

知召B州。上屡为近臣言唐文若无罪,可改近郡。知饶州,兴学宫。余干尝有剧盗,巡尉不

能制,文若遣牙兵捕而戮之。加直敷文阁,移知温州。三十一年,召为宗正少卿。金人犯

边,文若求对,首建大臣节制江上之议。时诸将北出,捷书日闻,上下有史志,独文若忧

之,图上元嘉北伐故事。上谕文若以创业所历艰苦及敌情反覆甚悉,文若对曰:“愿陛下

深察大势,趋策之长而避其短,无循前代轨辙,则大善。”未几,诸军退守,金主自将,

淮南尽没。诏百官廷议,文若画三策,一请上亲征,二乞遣大臣劳军,三乞起张浚。工部

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文若寻面对,上问曰:“今计安出,卿熟张浚

否?”曰:“浚守道笃学,天下属望,今四十年,天不死浚岭海,正为今日。”上矍然

曰:“援浚者多,非卿无以发此。”数日,缓亲征之期,起浚知平江府,盖上以浚虽忠

意,喜功,将士多不附。文若复言浚本以孤忠得众,寻改浚镇建康府,将以为江、淮宣抚

使,中沮之而止。乘舆幸江表,以起居郎兼给事中,直学士院,同群司居守。驾还,迁中

书舍人。孝宗嗣位,张浚以右府都督江、淮军事,文若时以疾请外,除敷文阁待制,知汉

州,寻改都督府参赞军事。除知鼎州,改江州。乾道元年卒,年六十。追赠左通奉大夫。

(节选自《宋史•唐文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

/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B.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

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C.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

/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D.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

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所,省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专指天子外出巡狩或巡行所到的地

方。

B.改,指官职调动,是由一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者降。

C.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讨魏失败后所改的年号,寓意不忘失败,从头再

来。

D.江表,多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因从中原角度看,其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

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文若执政为民。任地方官时,他为百姓争取免除茶税田租,并积极修筑长堤以防水

患。

B.唐文若进谏有方。朝中讳言用兵之时,他为文讽谏;上下盲目乐观之时,他画图警

zj\O

C.唐文若富有谋略。金人来犯,他建议由大臣节制江上;淮南沦陷,他又谋划出三条计

策。

D.唐文若坚持举贤。他请求皇上重用张浚,但皇上只是起用,他又不失时机地力挺张

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

(2)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

参考答案:

10.D11.C12.A

13.(1)适逢大水,百姓很多都被淹死,唐文若到城墙上,拿出府库中的钱招募善游水

的人,救活的人很多。

(2)工部侍郎许尹赞同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皇帝)没有回

复。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请恩”是请

求恩典的意思,结合“为”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喜”的内容是“其

直”,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句意:将要任命他起草制书,当时有替宣和时执政

官请求恩典的,被司谏凌哲弹劾,唐文若喜欢他的直率,作《禾黍诗》来赞美他。(但)

侍御史周方崇认为这是在讥刺自己,于是弹劾唐文若狂妄放诞,之后(唐文若)被调出京

城任邵州知州。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

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

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讨魏失败后所改的年号”错误。“元嘉”是刘义隆在北

伐时就已有的年号。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

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

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他为百姓争取免除茶税田

租”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使者韩球将增贼以市宠,园户避苛致转徙,饥馍相藉,文若力

争之,赋选不增”分析可知,唐文若在任洋州通判时,是为百姓力争不增加赋税,并非是

争取免税。故选A。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

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

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

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

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

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

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会”,恰逢;“民

多漂死”(被动句);“至”,至U;“发”,打开、拿出;“募”,招募;“振”,通

“赈”,救济;“活”,使动,使……活下来;“众”,多。(2)“是",赞同、认

为……正确;“其”,代词,他的;“遂”,连词,于是;“之”,代词,指他的意见;

“报”,回复。

【点睛】参考译文:

唐文若,字立夫,眉山人。考取进士第,分教潼川府。给事中勾涛举荐他代替自己,

(皇帝)下诏令让他赶赴行在所,高宗颁特旨让唐文若任洋州通判。洋州西乡县出产茶

叶。使者韩球将要增加赋税来博取恩宠,种茶园户为逃避滥征赋税而辗转迁移,灾荒饥饿

相逼,唐文若极力争论此事,赋税最后没有增加。再次通判遂宁府。适逢大水,百姓很多

都被淹死,唐文若到城墙上,拿出府库中的钱招募善游水的人,救活的人很多。又极力向

朝廷请求,免除两万一千顷地的田租,修筑长堤以阻拦水势,从此没有过水灾。秦桧死

后,皇上向魏良臣访求蜀地的贤士,魏良臣以唐文若来回答皇上。二十六年,用光禄丞的

之职征召他,改任为秘书郎,(唐文若)做《文思箴》进献。自从秦桧主张讲和,朝廷里

很多人都避讳谈论用兵,所以唐文若用这篇《文思箴》讽谏。迁为起居郎。将要任命他起

草制书,当时有替宣和时执政官请求恩典的,被司谏凌哲弹劾,唐文若喜欢他的直率,作

《禾黍诗》来赞美他。(但)侍御史周方崇认为这是在讥刺自己,于是弹劾唐文若狂妄放

诞,之后(唐文若)被调出京城任邵州知州。皇帝多次向近臣唐文若没有罪过,可以改任

更近的州郡。担任饶州知州,兴建学宫。余干曾经有厉害的强盗,巡尉官都不能制伏,唐

文若派遣亲兵抓来杀掉他。加官入值敷文阁,调任温州知州。三十一年,召还任宗正少

卿。金人侵犯边疆,唐文若请求觐见奏对,首先提出派大臣节制统率长江防务的建议。当

时诸将北上出兵,每天都听得到捷报,朝廷上下都有骄傲的表现,只有唐文若很担忧此

事,于是画图奏上南朝时的宋文帝元嘉时北伐的旧事。皇上对唐文若传谕说自己对于创业

时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敌人情况变化非常了解。唐文若回答说:“希望陛下仔细审察天

下大势,发扬长处而回避短处,不要重蹈前人的轨迹车辙,就太好了。”不久,各路部队

退守,金主亲自统率大军,淮南土地全部失去。下诏百官上朝商议,唐文若筹划了三种方

案:一是请皇帝亲自征讨;二是请派大臣慰劳军队;三是请起用张浚。工部侍郎许尹赞同

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皇帝)没有回复。唐文若旋即觐见,皇

上问道:“如今计策怎样决定?你熟悉张浚吗?”唐文若说:“张浚坚守正道笃信儒学,

天下人寄予期望,现已四十年,老天爷不让张浚死在岭海,正是为了今天。”皇上猛然省

悟锐:“举荐张浚的人很多,不是你还不能启发这个道理(不是你还不能让我做出这个决

定)。”过了几天,皇帝延缓亲征的日期,起用张浚为平江府知府,因为皇上认为张浚虽

然忠实,但好大喜功,将士很多都不亲附于他。唐文若又进言说张浚本来就靠忠贞自持得

到众人信任,不久改命张浚镇守建康府,将要任命他为江、淮宣抚使时,因为宫中有人阻

止而作罢。皇上到江南,唐文若以起居郎兼给事中,入值学士院,同各部门留守京都。车

驾回朝,迁为中书舍人。孝宗继位,张浚以右府都督江、淮军事,文若当时因病请求补

外,授任敷文阁待制,任汉州知州,不久改任都督府参赞军事。授任鼎州知州,改任江

州。乾道元年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左通奉大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1)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

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一

(2)今天在各条战线上干工作、起作用,在艰苦条件下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多数人是

新中国成立培养出来的一代知识分子。

(3)科研人员要想成功,必须做到静心治学,要耐住寂寞,师心自用,刻苦钻研,正如

科学家丘成桐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4)对日本肆意篡改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亚洲各国纷纷口诛笔伐,用正义的

力量声讨日本无知、无耻的行为。

(5)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但老王还是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

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6)泰山的岱庙、曲阜的孔庙,都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们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气宇轩昂,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A.(1)(4)(6)

B.(2)(5)(6)

C.(1)(2)(4)

D.(2)(3)(4)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

误。(1)曾几何时,指才有多少时候或指没过多久。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句

中使用正确。(2)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竭尽全力效劳。使用正确。(3)师心自用,

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句中用来形容科学家,此处褒贬失

当。(4)口诛笔伐,指用语言或文字进行谴责和声讨。使用正确。(5)如坐春风,像坐

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句中说“喜悦的心情”,此

处望文生义。(6)气宇轩昂,指人的仪表、风度、精神饱满振奋,句中形容“岱

庙"''孔庙",此处用错对象。

8.语言文字应用题

(1)仿照例句,对下面的汉字表达你的看法。

例:“山”对“灿”说:我们以稳重著称,何必发火呢?“间”对“日”说,俺也安上防

盗门了。

①“兵”对"丘”说:O

②“日”对“曰”说:。

(2)一个故事:在一家餐馆里,休斯教授在餐桌边已坐等多时,最后终于看到服务生走

过来。“你想吃点什么?”服务生问。“刚来时我想吃早餐,”休斯笑着说,“现在我想

大概该吃午餐了。”说说休斯的言外之意是:

参考答案:

(1)①战争真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②哥们,该减肥了。

(2)你们餐馆服务不到位,让我等的时间太长了!

试题分析:(1)这是一道仿写题,故透可以仿照例句采用的拆字法和拟人手法,用幽默

的语气,组织出答案。(2)是一道语意理解题,可抓住夸张的口吻和时间的变化,解读出

他的意思是抱怨等的时间太长。

9.用四个关键词提取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5分)

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细菌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

力,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有那么一天,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

能都是耐药的,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

速度,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0.某中学高二年级以“金钱与幸福”为话题组织辩论会。甲方认为有钱就有幸

福,乙方认为有钱不一定就有幸福。你赞成哪种观点呢?要求:发言有理有据,使

用比喻或拟人手法,40字左右。(6分)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甲方:金钱,可以让成功插上翅膀,早日降临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体会成功

的幸福。

乙方:金钱让人身陷囹圄,就像杀人不见血的刀,金钱和幸福怎么能画等号?

解析观点是“有钱不一定就有幸福”,所以在辩论时要注意对自己观点的分析和

支持;同时注意恰当地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微博上关于“建议改进校服美感,倡议‘一校一款'”的话题阅读量超过3

亿,2.1万人次参与了讨论。“现在的校服各校都是一个样儿,穿了也不知道是哪个学校

的。”“‘一校一款',重点校学生爱穿,普通校的未必乐意。”“可以改为有点汉服元

素的。”……对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