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变形记(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变形记(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变形记(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变形记(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14.2变形记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现代主义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方法技巧。2.通过变形前后家人的态度和主人公自己内心的变化对比,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小说主题。3.理解小说所揭露的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现象。【写作背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谴内,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作者介绍】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却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1924年逝世。著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其中《变形记》和《城堡》是其代表作。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家有萨特、加缪、昆德拉等。【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初变甲虫的心理活动——忠厚、善良、有家庭责任感、追求自由第二部分:艰难的起床过程——“真实”与“荒诞”统一第三部分:父亲和协理的态度变化——格里高尔的心理遭受重创【学习课文】任务探究一赏析文本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1.结合文中描写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概括格里高尔异变为甲壳虫的原因有哪些。明确:①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为“物”(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所驱使、所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格里高尔的悲剧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的生存现状。②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有一种生存恐惧。人变成甲壳虫,在文中象征了莫名其妙的巨大灾难的降临。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核战争的威胁、环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一切使人们对未来的命运处于一种不可知的恐惧状态之中。③家庭的贫苦。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使他成为养家的支柱。可以说,格里高尔的悲剧,是由社会、家庭、自身三方面压力的聚合造成的。2.小说通过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格里高尔这一形象,他在变形后都有哪些心理变化?明确:①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艰辛的职业”,为还清父债而苦干。大量的内心独白还把格里高尔既害怕失去工作又渴望能够摆脱苦差事获得自由并能报复上司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②因为担心失业,他不顾自己下半身疼得死去活来,想拦住协理,谦卑地请求前来威逼自己的协理在老板面前说好话。③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壳虫,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到自己的房间,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3.结合格里高尔在家庭和公司的表现,请简要分析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格里高尔是一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里,他受老板的气,仍能尽职尽责,变成甲壳虫后还想着去上班、工作。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他是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格里高尔代表了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是受压迫、受欺凌的弱者。4.父亲看到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不能赚钱养家之后有哪些表现?写出了父亲什么样的形象?明确:父亲先“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好像他要把格里高尔推回到他的房间里去似的”,然后想到格里高尔不能赚钱养家了,“用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当格里高尔把协理吓跑后,父亲一边跺着脚,一边挥舞着手杖和报纸,把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去。格里高尔卡在门里的时候,父亲从后面狠狠地推了他一下,使他“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一个冷血无情、野蛮强横的父亲形象瞬间跃然纸上。作为格里高尔的亲生父亲,他没有为儿子的遭遇心疼焦急,只是恨不得立刻将这个已经变成怪物的东西清理出视线范围。比起格里高尔变异了的身形,他父亲那张粗鄙冷血的面孔更让人觉得可憎。5.这篇小说勾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法有哪些?明确: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情况,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任务探究二分析文本对比手法的运用1.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明确:(1)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2)人变成甲壳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改变这现状的问题。2.请问本文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明确:(1)本文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2)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3.为了突出“异化”的主题,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大量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明确:①爱与憎的对比。格里高尔变形以后,还为家庭着想、担忧,充满着对亲人的关怀、体贴之情。这同他家人对他的态度截然相反。②变与不变的对比。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大甲壳虫,但是心并没有变,依然善良、热情、富有责任心。而他的亲人们虽然未变形却变了心,变得自私、冷酷,只考虑自己的私利。通过这些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也更加深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当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黏性(nián) 偌大(nuò) 积攒(zǎn) 精神涣散(huàn)B.休憩(xì) 思忖(cǔn) 宽宥(yòu) 涎皮赖脸(xián)C.重听(zhòng) 迄今(qì) 皱褶(zhě) 跌跌撞撞(zhuàng)D.穹顶(qióng) 羞赧(hè) 强劲(jìng) 兢兢业业(jīng)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中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B.《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表现了人性异化的主题。C.《变形记》以怪诞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的难以捉摸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垄断阶级以后社会的非理性和人物的非人性。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挖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骑桶者[注][奥地利]卡夫卡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位顾客。”“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注]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有删改)3.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因为贫穷没有煤烧而去向煤店老板求助,竟然是骑着空煤桶去的。B.本文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骑桶者”的形象。C.故事最后,煤店老板娘无情地拒绝了“我”借煤的请求,但如果煤店老板出来的话,他就会借给“我”。D.“我”在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之前信心满满,认为煤店老板一定会借给“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