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设计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设计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设计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设计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个性化教学设计科目年级日期时间段教师教案审核:课题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内容【特殊句式考点精讲】“不同的句式”主要包含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在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命题或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设题的方式: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中例句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选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或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等。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用作代词,很少被当作判断词。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是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的。类型例句……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也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用“为、乃、即、则、皆、诚”等表肯定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⑤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是指示代词,这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表判断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译文: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译文:

2.“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第(1)句“……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第(2)句“……为……”“……也”表判断,是判断句;“制”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安能蓄之”是反问句][参考译文]宋朝陈谏议(“谏议”为官职名)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被人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陈谏议进入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为什么不见了?”仆人说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叫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个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赶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要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代仁人的品质。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类型形式例句有标志句“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字句:见+谓语、见+谓语+于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所”句、“……为所”句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译为“遭受”,这句并不是被动句无标志句无固定格式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对点训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译文:

(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译文:

(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译文:

4.“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参考译文]郭劝,字仲褒,是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至太常博士,破格晋升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任莱州通判。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而附会并强加罪名于他,郭劝替他申辩,使他得以免罪。当时宋绶出京任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在地方(任职)。”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一职),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郭劝)又对刘从德遗奏中的恩典太过进行批评,被贬为太常博士,监管潍州税收。(郭劝)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三、省略句在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在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例句省略主语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省略谓语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省略宾语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省略兼语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对点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周)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译文:

7.“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省略句“王怒,(王)得卫巫,(王)使(卫巫)监谤者,(卫巫)以(之)告(王),(王)则杀之”][参考译文]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公开批评、指责他。邵公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了!”周厉王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指责、批评自己的人。(巫者)向(周厉王)举报(指责、批评周厉王的人),(周厉王)就杀掉那些人。于是老百姓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四、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类型例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词“不、弗、未、毋、无、莫”等)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以“之”或“是”为标志,用于加重语气,宾语前置。(“之”“是”无实义)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③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要前置;且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的,也常会前置①一言以蔽之(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对点训练】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馀,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馀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王寻、王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有删改)译文:

11.“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为所”表被动,“首领”的意思是“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参考译文]刘秀到了郾县、定陵等地,调动各营的全部军队。各位将领都贪吝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败敌人,就会拥有万倍的珍宝,可建立大功业;如果被敌人打败,连脑袋都留不住,还拥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一千多名步兵和骑兵充当前锋,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出来迎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的首级。各位将领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变得很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允许我们协助将军!”(二)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类型例句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马说》)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中心词+数量定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对点训练】6.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

13.“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西蜀之去南海”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僧之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富之僧者”;“顾”是“难道”的意思;“蜀鄙”中的“鄙”的意思是“边远的地方”)[参考译文]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吃饭的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买船顺流而下到南海,还没能去成呢。你凭借着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情况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三)介词结构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做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将这种语法现象称为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类型例句动词+以+宾语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动词+于(或“乎”,相当于“于”)+宾语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于+宾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对点训练】7.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译文:

(2)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译文:

15.“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第(1)句中“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第(2)句中“亮见权于柴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说”的意思是“劝说”][参考译文]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平定大乱,已大致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了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处理这个局面。”(四)主谓倒置句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美哉,我少年中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对点训练】8.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赵简子①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②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注]①赵简子:名鞅,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②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译文:

17.“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渴者之饮江海”是“渴者之饮(于)江海”的省略,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渴者(于)江海饮”;“奚”是“为何,怎么”的意思;“善哉,子贡之言也”是主谓倒置句][参考译文]赵简子问子贡:“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地说:“您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完成学业后才离开他,我问您(孔子这个人怎么样),您(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只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充分地了解他呢?”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五、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按表达的语气可将其分为六类:类型示例表陈述语气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表疑问语气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莫不是,该不会)表感叹语气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提宾作用,无意义,“唯(惟)”表示对象的唯一性]表反问语气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何……之有(有什么……)、不亦……乎(不也……吗)表假设关系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表选择关系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耶(邪),其……耶(邪)?(是……还是……呢?)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1.表判断语气。(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意为“……叫作……”、“……称作……”、“……认为……”、“……说……”。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这说的就是我呀。”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④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例句: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如何”相当于“为什么”。译: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译: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救燕国的忧患,又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奈何”相当于“怎么样”。(3)“何也”“何为”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里(怎么)……呢”例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那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5)“奚(何)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⑥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讨伐他呢?3.表反问语气。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常见的有:(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是很愉悦吗?(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译:这不算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3)“何……为”“奚(何)以……为”可以翻译为“何必……呢”“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句: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现在人家正好比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何必告辞呢?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苏武传》“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4)“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句: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5)“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句: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翻译: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b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乎”相当于“难道……吗?翻译: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6)“安……哉”,“安……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呢”“怎么……呢”。例句: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翻译:(曹操)本来是一世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翻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7)“独……哉”,相当于“难道……吗?例句: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相如虽然才能低,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8)“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译: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9)“(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译: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10)“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翻译: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4.表感叹语气。(1)“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句: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焉哉”相当于“吧”。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翻译: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多么的悲惨啊!(2)“特(直或止)……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例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翻译: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5.表强调语气。“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周《逍遥游》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周《逍遥游》④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6、表示揣测的语气(1)“得无……乎”、“得毋……乎”、“得非……乎”,翻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莫不是……吧”、“恐怕是……吧”。(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反间性。句末“乎”可“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④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译: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2)“无乃……乎”、“非乃……乎”、“不乃……乎”——“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译: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②求,无乃尔是过与?译: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③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3)“……庶几……与(乎)”可译为“……或许……吧”例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译:我们君王或许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译文: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译文:

20.“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第(1)句中“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第(2)句中“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却”的意思][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趁魏国军队疲敝(攻打它),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边的齐国身上。★破解文言句式技法尽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种类较多,但高考考查的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种。要掌握这四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类型翻译技巧教材例句有标志判断句翻译时,要先去掉这些标志词,然后在主语、谓语之间加上“是”或“不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是”表判断翻译时,无须改动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无标志判断句翻译时,直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上“是”今臣亡国贱俘。(李密《陈情表》)2.被动句被动句,指由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动者充当主语的句子。类型翻译技巧教材例句有标志被动句翻译时要把表被动的词语或结构去掉,并在谓语动词或其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前加上“被”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无标志被动句翻译时在谓语动词或其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前加上“被”字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3.省略句翻译技巧教材例句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兼语、量词等,只有通过语法分析,才能识别出句子省略了什么成分。翻译时,要在准确把握前后句关系的基础上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出,然后再译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司马迁《鸿门宴》)句中“河北”“河南”都不是“战”的对象,而是“战”的地方,这说明两个“战”后都省略了介词“于”,我们应把它补出后再译4.倒装句翻译技巧教材例句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四种。倒装句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把前置或后置的成分放回到相应的位置。如果句中用了虚词来做前置或后置的标志,则还要把其标志删去,然后再译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我们就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把前置的宾语“奚”放回到谓语动词“适”的后面,即调整为“彼且适奚”,然后再译【词类活用考点精讲】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就可能活用为动词①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军:

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籍:

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 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④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⑤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

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为动词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下:

东:

答案①军:驻扎。②籍:登记。③名:命名。④刃:杀。⑤罾:用网捕。⑥下:攻下。东:向东进军。【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馀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刘向《说苑·敬慎》,有删改)译文:

1.“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第一个“衣”和第一个“冠”是名词用作动词,“吊”是“吊丧”的意思,“正”是“整理”的意思)[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时,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做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他)。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的事,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而受官民们的责骂,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话要说?”老人说:“是有话要说。(当了大官)身份显赫而对人傲慢的人,百姓就要舍弃他;职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优厚却不知满足的人,祸患就会跟着他。”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诲,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神情越要谦卑;官职越大,处世越要小心谨慎;俸禄越丰厚越要谨慎,不取不义之财。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可以把楚国治理好!”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形容词带宾语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敝:

②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穷: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欣:

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但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⑤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常:

⑥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白:

答案①敝:损害。②善:与……交好。③穷:走到尽头。④欣:喜爱。⑤常:常存。⑥白:显出白色。【对点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说林》《说难》十馀万言。(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译文:

3.“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是判断句;“喜”是形容词做动词,可译为“喜爱”;“数”是“多次”的意思)[参考译文]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喜爱有关刑名法术的学说。韩非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韩王最终没有采纳。因此,韩非痛心于国君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选任贤能,反而任用轻浮淫逸的为害之人,使他们(的地位)在有功劳业绩的人之上。国势宽缓时骄纵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学者,国势危急时就征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如今所培养的人不是所能任用的人,所能任用的人却又不是所培养的人。(他)痛心于廉洁正直的人不为奸邪不正的大臣所容,考察了以往的得失变化,因此撰写了《孤愤》《五蠹》《说林》《说难》等,共有十多万字。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放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活用为名词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至: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在“其”“之”后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乏困:

形容词做主语、宾语时,活用为名词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幼: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幽暗昏惑:

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做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⑤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

难:

答案①至:到这里的人。②乏困:缺少的东西。③幼:幼儿。④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⑤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对点训练】5.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选自刘向《说苑·杂言》,有删改)译文:

5.“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要点:“不然”是判断句,译为“不是这样”;“短长”是形容词做名词,可译为“短处、长处”;“谨愿敦厚”是形容词做名词,可译为“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参考译文]甘戊出使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面很窄,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还能说服齐王吗?”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短处和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用兵打仗却派不上用场;骐骥、马录马耳(可以)日行千里,把它们放在屋里,让它们去捉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古代宝剑名)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不如斧子。现在用桨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说服大小诸侯国,你也就比不上我了。”四、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做状语的;而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做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表示比喻。翻译时译为“像……一样”①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狐: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翻译时译为“用对待……的方式”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

表示方位、地点。翻译时译为“向……”“在……”“用……”“从……”等介词结构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廷:

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翻译时译为“用……”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函:

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翻译时译为“在……”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面: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在……”“每……”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旦:暮:

答案①狐:像狐狸一样。②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③廷:在朝廷上。④函:用匣子。⑤面:当面。⑥旦:在早晨。暮:在傍晚。【对点训练】7.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醉人击虎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译文:

7.“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夜”是名词做状语,译为“在夜里”;“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类”是“种类”的意思;“逸去”是“逃跑”的意思)[参考译文]有人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它)一定会坐在那儿守着喝醉的人,来等他醒了(再吃他)。不是等他酒醒,而是等他(知道)害怕。有个人在夜里从外面回来,见到有一个东西蹲在他家的门口,(他)把(它)当作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棍棒击打它,(它)就逃跑了。(那人)追到山下月光明亮处,才发现原来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而是(他的)气势超过了老虎。五、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司马迁《项羽之死》)王:

②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

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格式为:“主语+使(宾语)+动词”或“主语+动补短语+宾语”③欲因此时降武。(班固《苏武传》)降: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

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格式为:使+宾语+形容词⑤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绿:

⑥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

答案①王:使……成为王。②臣:使……称臣。③降:使……投降。④活:使……活。⑤绿:使……变绿。⑥急:使……急。【对点训练】8.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译文: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译文:

8.“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1)中“止”为使动用法;“食”的意思是“给……吃”;“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2)中“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参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田头锄起草来。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他。等(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术或主张。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或评价。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一般可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把……看作……”“把……当作……”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

友: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

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 答案①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②侣:以……为侣。友:以……为友。③羞:以……为羞(觉得……羞耻)。④耻:以……为耻(把……当作耻辱)。【特别提醒】使动与意动的区分1.语意区别。(1)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用法有三种: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②名词的使动用法。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中的“王”,是“使……成为王”的意思。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侧重心里的感受。用法有两种: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或状态,可翻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对……感觉怎么样”。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名词),可翻译为“以……为……”。2.辨别方法。(1)辨别使动用法的方法。①凡含有“行/走”“兴/亡”“沉/浮”“起/居”“饮/食”“生/死”“震/惊”“阻/止”“进/退”“倒/立”“屈/伸”“归/从”等意思的动词,如果带宾语,一般是使动用法。如“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活)。②凡形容词带宾语时含有增减、强弱之意,也是使动用法。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2)辨别意动用法的方法。①凡表示身份的名词(宾、客、师、侣、友等)带宾语,一般是意动用法。如“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②凡含有“是/非”“曲/直”“高/下”“贵/贱”“美/丑”“奇/异”“大/小”“难/易”“苦/乐”“轻/重”“多/少”“缓/急”“先/后”等意思的形容词带宾语,大多是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异)。③凡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带宾语,一般也是意动用法。【对点训练】9.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译文:

9.“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贤”为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高兴”)[参考译文]田子做宰相,三年后回家休假,得到一百镒金子,(田子将金子)献给了他的母亲。母亲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你)都不吃饭吗?像这个样子做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臣子不忠诚,就是作为儿子不孝顺啊!你还是拿走它吧。”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到朝廷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齐宣王)让自己进监狱。齐宣王认为田母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放弃对田子罪行的追究,下令恢复了他的相位,把(这些)金子赐给了他的母亲。七、数词的活用数词可活用为动词,也可活用为形容词,这由它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语法功能决定。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数词用作动词①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贰:

数词用作形容词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一:

答案①一:统一。②贰:从属二主。③一:全、满。【对点训练】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且贰于楚也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译文:

10.D[解析]A.一:数词用作动词,专一。B.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C.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D.一:数词。11.“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卒”通“猝”;“恶乎”是“怎么”的意思;“一”是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参考译文]孟轲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别人说:“(襄王的样子)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也看不出有什么让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安定以统一为前提。’(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我)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谁愿意归附他?’(我)回答说:‘天下的百姓没有谁不愿意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那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就干枯了。这时天上乌云密布,下了很大的雨,禾苗就生机勃勃,一片葱郁。那苗像这样,谁能阻止它呢?’”★词类活用解题技法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着传承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词性,即位置定性法。当一个词语出现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出现的位置上时,就要判断它是否活用了。类型释义例句主、宾语主语(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有可能是活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做动词“登”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意为“高处”谓语谓语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来充当。如果名词处在该位置上,就要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做谓语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一般也要活用为动词天雨雪,武卧啮雪。(班固《苏武传》)“雨”为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必然要活用为动词,翻译为“下(雪)”。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敝”是形容词,做谓语本来不能带宾语,但这里带了宾语“之”,“敝”就要活用为动词“损害”状语状语一般在主语后,谓语前。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限制者,也就起到了状语所起的作用,此时的名词做状语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廷”位于动词“叱”之前,不做主语,那就只能做状语,表地点【高考真题演练】1.[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谢景山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佛肸(x):人名,与孔子同时。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2.[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4分)

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3分)

3.[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