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赵欲构于秦,楚与魏、韩将应之,齐弗欲。苏代谓齐王曰:“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矣。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秦王贪,魏冉妒,则陶不可得已矣。君无构,齐必攻宋。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陶必得矣。得陶而构,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构,则愿五国复坚约。使臣守约,若与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跨重者矣。复合与跨重者,皆非赵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臣愿君之蚤计也。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衍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陶。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疆三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齐、赵应之,魏不待伐,抱安邑信秦,秦得安邑之饶,魏为上交,韩必入朝秦,过赵已安邑矣,而君必不得陶。天下争秦,秦坚三晋之交攻齐,国破曹屈,而兵东分于齐,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齐之已弊救与秦争战也;君不救也,韩、魏焉免西合?国在谋之中,而君有终身不得陶。天下争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胜焉。秦起中山与胜,而赵、宋同命,何暇言陶?故曰君必无讲,则陶必得矣。’奉阳君曰:‘善。’乃绝和于秦,而收齐、魏以成取陶。”(节选自《战国策·赵四》有删改)【注】①奉阳君:战国时赵国的政治人物,是赵惠文王时期的相国,他对外主张合纵,曾与苏秦协力,发动五国联兵攻秦。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行A是计也B君按C救魏D是以攻E齐之F弊G救与秦H争战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它是旧时的交际用语,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B.制,在文中指控制、制服,与《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制”词义基本相同。C.存亡,文中指复兴灭亡的国家,与《六国论》“存亡之理”中的“存亡”用法和词义都不同。D.暇,文中指空闲,与《齐桓晋文之事》“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中的“暇”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国联合攻打秦国,只可惜没有取得成功,于是罢兵休战,驻扎在成皋。赵国想和秦国讲和,楚、魏、韩三国也准备响应,但齐国不愿这样做。B.苏代认为齐、秦两国如果不再次联合,那么各诸侯国都会有所倚重,但无论依附秦国还是齐国,对赵国都是不利的。所以他希望奉阳君早做打算。C.苏代认为秦、齐、赵三国一旦结成同盟,秦国就会控制魏国,索取安邑,而齐、赵两国也会响应,魏国也会在被秦军攻打后被迫献出安邑。D.苏代劝说奉阳君,如果诸侯国离散了合纵联盟,那么赵国是得不到陶邑的。只有放弃和秦国讲和,陶邑才能得到。奉阳君赞同他的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2)君不救也,韩、魏焉免西合?14.苏代为什么反对赵国与秦国讲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0.BDG11.D12.C13.(1)如果五国没有违背盟约,而秦国侵略同盟国家,五国就坚守盟约,共同抗拒秦国。(2)您不去援救魏国,韩、魏两国怎么能避免与秦国联合呢?14.(赵国与秦国讲和,)其他诸侯国也会随之响应,合纵联盟就会解散,秦国就会控制天下,诸侯国就会覆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实行这个方案,您就要去援救魏国,这样就是拿进攻齐国已经疲惫的军队去和秦国交战。“行”的宾语为“是计”,并且“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救魏”的主语为“君”,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魏”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以”这一介词所带的宾语为“攻齐之弊”,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弊”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所以应在BD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均为“控制、制服”;句意:那么秦国就能控制天下。/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C.正确。“名词,复兴灭亡的国家/动词,生存灭亡”;句意:复兴灭亡的国家。/生存灭亡的理数。D.“意思不同”错误。均为“空闲”;句意:哪有工夫去考虑陶邑。/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魏国也会在被秦军攻打后被迫献出安邑”错误。原文中“魏不待伐”是指魏国在秦国尚未攻打他之前就贡献出了安邑。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倍”,违背;第二个“约”,同盟国家;“宾”,通“摈”,抗拒。(2)“君不救也”,省略句,“君不救(魏)也”;“焉”,怎么;“西合”,与秦国联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可知,(赵国与秦国讲和,)其他诸侯国也会随之响应,合纵联盟就会解散,秦国就会控制天下,诸侯国就会覆灭。参考译文:赵、魏、韩、燕、齐五国联合攻打秦国,没有取得成功,罢兵休战,驻在成皋。赵国想和秦国讲和,楚、魏、韩三国准备响应,但齐国不愿这样做。苏代对齐王说:“我已经为您会见了奉阳君了。我对奉阳君说:‘各诸侯国离散了合纵联盟去事奉秦国,秦国一定会占据宋国,魏冉一定会妒忌您得到陶邑。秦王贪得无厌,魏冉又非常妒忌,因此您是不可能得到陶邑了。假如您不和秦国和解,齐国肯定会进攻宋国。齐国一旦进攻宋国,那么楚、魏两国也必定会进攻宋国,燕、赵二国再助一臂之力。五国军队进攻宋国,不出一两个月必然拿下陶邑之地。拿下陶邑然后和秦国和解,秦国即使有什么变故,那么您也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和秦国和解,那么就希望五国坚守旧约。您就让我来监督盟约的执行,如果盟国中有违背盟约的,就让其他四国共同攻打它。如果五国没有违背盟约,而秦国侵略同盟国家,五国就坚守盟约,共同抗拒秦国。现在,韩魏两国和齐国互相猜疑,如果五国不坚守盟约就贸然与秦国讲和,我担心盟国会出现大的内乱。齐秦两国如果不再次联合,那么各诸侯国要么倚重于秦,要么依附于齐国。这两个结果都对赵国极为不利。再说,诸侯国解散了合纵联盟去投靠秦国,那么秦国就能控制天下。秦国一旦控制了天下,那么还有什么诸侯国可言呢?我希望您尽早考虑这件事。天下诸侯竞相侍奉秦国,秦王就会让韩珉去齐国任事,让成阳君执掌韩国事务,让魏怀当魏国的国相,恢复与赵、燕两国的连横阵线。同时,像王贲、韩他等人都再度被起用,执掌大权,这是秦国采取的第一个方案。秦国实行这个方案,对赵国不利,而您又得不到陶邑。各国诸侯竞相侍奉秦国,秦王接受齐国和赵国,三个强国结成同盟以后,就会控制魏国,索取安邑,这是秦国采取的又一个方案。秦国实行这个方案,齐、赵两国都会响应,魏国等不到秦军进攻就会献出安邑来争取秦国的谅解。秦国取得安邑这样富饶的地方,又和魏国交好,那么韩国必然也要倒向秦国,秦国就会拿魏国献出安邑为借口,要求赵国也割让土地,而您一定不会得到陶邑了。诸侯竞相侍奉秦国,秦国加强与赵、魏、韩三国的邦交关系以进攻齐国,使其国势削弱财力耗尽,而军队又分散到东边的齐国,秦国会出兵进攻魏国,夺取安邑,这是秦国采取的一个方案。秦国实行这个方案,您就要去援救魏国,这样就是拿进攻齐国已经疲惫的军队去和秦国交战,您不去援救魏国,韩、魏两国怎么能避免与秦国联合呢?您的国家正在被别人算计,您当然终此一生不可能得到陶邑。天下诸侯都竞相侍奉秦国,秦国于是假装施行仁义于天下,复兴灭亡的国家,接续绝祀的国家,巩固面临危亡的,扶持衰弱的国家,审定无罪的君王,一定会恢复中山国和滕国。秦国复兴中山和滕,赵国的命运就会同宋国一样了,哪有工夫去考虑陶邑?所以说您一定不要和秦国和解,那么陶邑一定能得到。’奉阳君说:‘好。’于是放弃和秦国讲和,联合齐国和魏国,以求实现取得陶邑的计划。”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新马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寐,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乃成。曾言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锈,取卿相之尊者乎?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成,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节选自《战国策·秦一》)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道德不厚者A不可以使民B政教不顺者C不可以烦大臣D今先生俨然E不远千里F而庭教之G愿以异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限,此处指险阻。与《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的“限”意义用法相同。B.乘,量词。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一般据兵车多少判断一国军事实力。C.廊庙,文中借指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庙堂之高”的“庙堂”用法相同。D.盖,同“盍”,相当于“岂”,与“欲盖弥彰”中的“盖”的意义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起初倡导连横,他游说秦惠王运用自己的方略,多次上奏章,未能成功。B.苏秦离开秦国落魄潦倒地回到家,家人对他置之不理,他认为是秦国的罪过。C.苏秦做好充分准备后游说赵王,成效显著,赵王封他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D.苏秦得势之后经过洛阳,家人谦卑出迎,面对家人的前倨后恭,他深有感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读书欲寐,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乃成。(2)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14.苏秦经历失败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给我们哪些启示?依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A12.B13.(1)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满一年才研究成功。(2)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14.(1)面对失败,要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2)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3)有时,权势和富贵很重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与“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是并列的两个句子,结构一致,句意完整,应分别在“民”“臣”后断开,即B、D后断句;“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句意完整,“先生”作主语,“教”作谓语,“之”作宾语,“俨然不远千里”“庭”作状语,应在“之”后断开,即G处断句;“愿以异日”句意完整,“愿”作谓语,“以异日”作后文省略部分的状语,中间不断句。故应分别在B、D、G后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限”,险阻/像门槛一样。句意:南面有巫山、黔中的险阻/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B.正确。C.正确。D.正确。盖,同“盍”,相当于“岂”;掩盖。句意: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认为是秦国的罪过”错误。文章第三段说“是皆秦之罪也”,此处的“秦”是指“苏秦”,而非“秦国”。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寐”,睡;“其”,自己的;“期年”,满一年;“乃”,才。(2)“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说”,劝说;“杜”,堵塞;“伉”,匹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读书欲寐,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乃成”,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回到家里后,仍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读书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由此启示我们:面对失败,要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失败之际,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但他成功之后,父母、妻子、嫂子都对他殷勤备至,由此启示我们:有时,权势和富贵很重要。参考译文: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崤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满一年才研究成功,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合纵,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惕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举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谦,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人将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材料二: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丽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晋,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喟然也。(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学者A旷废B隳惰C玩岁D惕时E而F百无所成G皆由于志之H未立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工,文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都是对手工业者的总称,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多被人歧视。B.“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C.“诸生试内省”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不同。D.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文中泛指边远地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阳明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材料一第一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B.王阳明谈勤学,强调自己对门人弟子的评价标准:相比聪明机警敏捷,他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谦逊谦让。C.王阳明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只要能彻底改过,也不妨碍成为君子。D.材料二中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族质直纯朴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2)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14.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答案】10.CEG11.C12.A13.(1)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避免不了,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2)不幸有人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和规劝约束(正言劝诫)的缘故啊。14.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旷废隳惰”“玩岁惕时”是现在学者两种情况,且结构大致相同,应分别单独成句,BE处断句;“而百无所成”是前文两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故G处断句。最后“皆由于志之未立耳”解释原因,单独成句。故应在CE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一心一意、坚定/病重。句意: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C.错误。都是反省。句意:各位同学试着自我反省。/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立志的方法”错误,文章谈到了立志的重要性“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立志的危害“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没有谈如何立志。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过”,过失;“害”,妨碍;“卒”,最终、最后;“为”,因为。(2)“或”,有人;“误蹈”,误犯过错;“素”,平日;“规饬”,规劝约束(正言劝诫)。【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为第一部分,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有弗敬尚之者乎?”为第二部分,通过将身边“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的人和“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进行对比,突出观点。“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为第三部分,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参考译文:材料一: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志向没有立定,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坚定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本来空虚却装做充实,本来没有却装做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会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没有过失不重要,能够改过最重要。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廉耻忠信的德行吧?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吧?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有人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劝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自我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仅仅凭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失掉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可以成为君子。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无颜见人,进而甘心堕落,一错再错,那么我也绝望了。材料二:以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就都这样,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①。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材料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②,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③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偏辞,讨好谄媚的话。文中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晋平公之意。B.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的娱乐场所。C.竖子,指童子、童仆。“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张。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位列春秋五霸,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2)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14.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A12.D13.(1)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2)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14.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结果;材料二则强调国君的作用(善于用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逃出险境后忘记了对管仲仇恨,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安忘其怒”“出忘其雠”结构整齐,句式对称,分别成句,前后BD处断开;“是”,指示代词,指代“遂立为仲父”这一内容,作下句主语,前面F处应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偏辞”是一面之辞,片面之辞的意思。句意: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B.正确。C.正确。句意:孔子门下,即使五尺高的童子。/这个小子不足以和他谋划大事。D.正确。侥幸;宠幸、宠爱。句意:不是侥幸得来的。/妇女没有宠幸的。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错误,从“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可知,贵贱长少都随着齐桓公更加敬重管仲,而非齐桓公。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炮宰”,古代职掌庖厨的人;“进”,进奉;“强”,勉强、强迫。(2)“节”,关键;“莫”,没有谁(人);“亡”,使动用法,使……灭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一句,韩非子否定了叔向、师旷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在文末“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中总结道:齐桓公成功的原因在于君臣合力。根据材料二中荀子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无人可以灭掉他,接着列举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诸多事例,证明齐桓公对于掌握治理天下的关键已“尽有之”,则强调国君的作用(善于用人)。参考译文:材料一:晋平公问叔向说:“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走上正道,不知道是靠臣子的力量,还是靠君主的力量?”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剪,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装饰衣边。衣服做好了,君主拿起来穿在身上。这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师旷俯在琴上笑了。晋平公说:“太师为何发笑呢?”师旷回答说:“我笑叔向对您问题的回答。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使天下走上了正道,多次会合诸侯,这样美好的大事业,不单单是君主的力量,也不单单是臣子的力量。从前宫之奇在虞国,僖负羁在曹国,这两个臣子很智慧,说的话都合乎事实,行动都合乎功利,而虞国、曹国都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虽有好的臣子却没有好的君主啊。况且蹇叔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到秦国后秦国却称霸诸侯,这并不是虞叔在虞国时笨,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是决定于有没有好的君主。叔向说“是臣子的力量”,其实不是这样的。从前齐桓公的宫中有两个市场,妇女的住地有二百处,他披散着头发玩弄女人。得到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君主;失去管仲、得到竖刁后性命不保。如果认为不是臣子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管仲而称霸;如果认为是君主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竖刁而产生祸乱。所有五霸之所以能够在天下成功扬名,一定是君主和臣子都出了力。材料二:孔子门下,即使五尺高的童子,言谈中也耻于谈论春秋五霸。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春秋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在以前,为了争夺国家的政权,它杀死了他的哥哥;现在,在家庭内部,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廷之内,他更是纵情作乐、奢侈放纵,齐国收入的一半还不够他消费;对外,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了三十五个国家。他的所作所为是这样的险恶肮脏、骄淫奢侈。这样他怎么能够为孔子的门下得所称道呢!齐桓公这样,齐国没灭亡反而称霸诸侯,这是为什么呢?答道: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不是侥幸得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啊。江苏省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子适齐,晏子就其馆,既宴而私焉,曰:“齐其危矣!譬若载无辖之车以临千仞之谷,其不颠覆亦难冀也。子,吾心也。子以齐为游息之馆,当或可救,子幸不吾隐也。”夫子曰:“夫死病不可为医。夫政令者,人君之衔辔,所以制下也,今齐君失之已久矣。子虽欲挟其辀而扶其轮,良弗及也。抑犹可以终齐君及子之身。过此以往,齐其田氏矣。”(节选自《孔丛子·嘉言第一》)材料二:墨子曰:“孔子见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见晏子乎?’对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为三心,所以不见也。’公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国安,是以婴得顺也。闻君子独立不惭于影,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孔鲋①)诘之曰:“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毁也。小人有之,君子则否。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整,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梁丘据问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也。’孔子闻之曰:‘小子记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则孔子誉晏子,非所谓毁而不见也。景公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贤乎?’对曰:‘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晏子又曰:‘盈成匡,父之孝子,兄之悌弟也。其父尚为孔子门人,门人且以为贵,则其师亦不贱矣。’是则晏子亦誉孔子可知也。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于人,己之命也。伐树削迹,绝粮七日,何约乎哉?若晏子以此而疑儒,则晏子亦不足贤矣。”(节选自《孔丛子·诘墨第十八》)【注】①孔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梁丘据问A晏子B曰C事三君D而不同E心F而俱顺焉G仁人H固多心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指赴、前往,与“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中的“就”词义不同。B.良,指的确、确实,与“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中的“良”词义相同。C.三君,指文中的灵公、庄公和景公,晏婴曾先后在他们身边做过臣子。D.小子,文中用于孔子对孔鲋的称呼,与现在所说的“青年小子”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婴曾在国宾馆接待孔子,向他表达自己对当时齐国形势的担忧,并极力地劝说孔子留在齐国,认为这是帮助齐国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B.面对晏婴的游说,孔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指出齐国已经病入膏肓,难以挽救,同时预言其政权将被田氏家族夺取,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C.在墨子的言论中,孔子认为晏婴在三个国君手下都能平安无事,说明其并非忠心侍主,晏婴进行了有力回击,而孔鲋反驳了墨子的观点。D.孔鲋对墨子进行了反驳,认为孔子没有丧失尊严,晏婴实属忠臣,二者都是君子,不会相互诋毁攻击,恰恰相反,他们对对方都赞赏有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政令者,人君之衔辔,所以制下也,今齐君失之已久矣。(2)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14.孔鲋的论说看似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实则违反了下表中的逻辑规律,请根据材料二列举一例,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逻辑规律简表逻辑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符号A是AA不是非A,A和非A必有一假A和非A必有一真A真,是因为B真,B也能推出A例子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任意一个负数都不是非负数这个数要么是0,要么不是0三角形,内角度数之和为180度【答案】10.CFG11.D12.A13.(1)国家政令,是君王马嚼子和缰绳,是用来制约臣下的。现在齐国国君失去它已经很久了。(2)如今孔子遭受伐树削迹的驱逐,却不自认为是耻辱;自己在陈国、楚国之间处于困境,并不自认为是穷困。14.由儿子孝悌(B真)推断出父亲品德高尚(A真),由弟子品德高尚(B真)推断出老师高贵贤能(A真)。此处推断错误:B真无法推断出A真,违反了充分理由律。理由真实,但与结论无必然联系,属于强加因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梁丘据问晏子说:“您服侍过三个君主,君主的心志是不一样的,而您全都顺从他们,仁人难道有许多忠心吗?”“曰”,是说的意思,后面是说的内容,为断句标志,故C处断开。“不同心”意为三位君主的心志是不一样,“不同”修饰“心”的状态,中间不宜断开。“而俱顺焉”意为可是您全都顺从他们,主语为“晏子”,并且语意与上文形成明显的转折关系。故F处断开。“仁人固多心乎”中,“仁人”是主语,“多”是谓语,“心”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主语“仁人”前G处断开。故选CF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前往;从事、就任。句意:晏子到他住的地方拜访。/我详细地上表来使您明白我的想法,推辞这份职务不去就任。B.正确。都是“的确、确实”的意思。句意:确实来不及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C.正确。D.错误。不是孔子对孔鲋的称呼,与现在所说的“青年小子”意思相同。孔鲋是孔子的八世孙,两人不可能有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文中“小子”指孔子的弟子,是孔子对弟子的称呼,相当于“青年小子”。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认为这是帮助齐国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错误。“齐其危矣……子以齐为游息之馆,当或可救,子幸不吾隐也”,意思是齐国现在已经很危险了……你把齐国作为游学休憩的地方,应该还有补救的办法吧。希望你不要对我有所隐瞒。是说孔子应该有帮助齐国的方法,而不是齐国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夫政令者,人君之衔辔”,判断句,“者”是标志;“衔辔”,马嚼子和马缰绳;“所以”,用来……;“制”,制约。(2)“以为”,认为;“身”,自己;“穷”,处于困境;“约”,穷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信息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材料二中孔鲋的论说中,“其父尚为孔子门人,门人且以为贵,则其师亦不贱矣”,意思是他的父亲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尚且认为值得尊敬,那么他的老师也不会被轻贱。如果弟子值得尊敬,那么老师也必然值得尊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理由真实,但与结论无必然联系,属于强加因果,违反了充分理由律。充分理由律是A真,是因为B真,B也能推出A。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刚刚到齐国,晏子到他住的地方拜访,说:“齐国现在已经很危险了。就好像乘没有缰绳的车到了千丈的悬崖边,想不掉下去是不可能的!这是我心里的话。你把齐国作为游学休憩的地方,应该还有补救的办法吧。希望你不要对我有所隐瞒。”孔子说:“生老病死是没有办法救治的。国家政令,是君王的马嚼子和缰绳,是用来制约臣下的。现在齐国国君失去它已经很久了。你虽然想拉住车子,阻住车轮,确实来不及了。或许还可以通过一生的辅佐齐国君主和他的子孙,经过努力改变过去,齐国还是田氏的。材料二墨子说:“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说:‘您向来不会见晏子吗?’孔子回答说:“我听说晏子侍奉三位君主而且能够顺利,这是三种不同的心思,这是我不见他的原因。景公把这些话告诉晏子。晏子说:‘三位君主都想要使国家安定,因此我才能够顺利。听说君子独自站立,不会对着影子惭愧。如今孔子遭受伐树削迹的驱逐,却不自认为是耻辱;自己在陈国、楚国之间处于困境,并不自认为穷困。当初我看见儒者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者开始怀疑他们了。’”(孔鲋)诘问他说:“像这样吗?孔子、晏子互相诋毁。小人有这样的事,君子不这样做。孔子说:‘灵公品行不好但是晏子用使国家整顿来侍奉他,庄公胆怯晏子用勇敢的品行来侍奉他,景公奢侈晏子用节俭的品行来侍奉他。晏子,是君子啊。’梁丘据问晏子说:‘您服侍过三个君主,君主的心志是不一样的,而您全都顺从他们,仁人难道有许多忠心吗?’晏子回答说:‘一种忠心能够事奉百个君王,多种忠心不能事奉一个君主。所以三位君主的心不是一致,我的心不是三种心思。”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你们记住这些话!晏子是用一种忠心来服事三个君主,是君子啊。’像这样,孔子赞誉晏子,不是所说的毁谤他,看不见他的优点。景公问晏子说:‘像这么多的人,有比孔子贤能的吗?’晏子回答说:‘孔子,是君子,是行为有节操的人。’晏子又说:‘盈成匡,孝顺父亲的儿子,敬爱兄长的弟弟。他的父亲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尚且认为值得尊敬,那么他的老师也不会轻贱。’这样晏子也是赞誉孔子是可以知道的。德行不修饰,是自己的罪过。不幸屈于人之下,是自己的命运。被人拨掉大树,(吓得)销声匿迹,断绝七天的粮食,有什么穷困的?如果晏子因为这些怀疑儒家,那么晏子也不值得被认为贤能了。”江苏省常州市前黄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贾谊《论积贮疏》①)材料二: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减田租,三十税一,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六》,有删改)【注】①《论积贮疏》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疏,即文中的孝文。该疏被皇帝采纳。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汉A兴B接C秦D之E弊F作G业H剧I而J财K匮L自M天N子O不P能Q具R钧S驷1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根本,与《种树郭橐驼传》“其本欲舒”中的“本”意义相同。B.淫,过度,与《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中的“淫”意义相同。C.被,遭受,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意义不同。D.罢,通“疲”,与《垓下之战》中“楚兵罢食尽”中的“罢”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认为君主治理天下,要有丰足的积蓄,如果放弃农业而去从事不重要的商贾,这是本末倒置,是对天下的残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